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新闻 > 动感校园

动感校园

  • 三下乡感悟:寻石湾陶塑技艺之根源,颂手艺工匠精神之传奇

    我很荣幸作为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南夏”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的一员,在这次的返家乡——“南夏”暑期三下乡中最大的一个收获是和一群充满正能量的人一起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在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开启了为期八天的三下乡之旅,这次的调研对象是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湾陶塑技艺,这八天我收获到了很多知识,是难忘的,亦是宝贵的。工作分工明确,团队齐心协力“团队同心,其利断金”这是我对于团队这个定义的总结,在三下乡的工作生活中,我感受到了团队迸发出来的力量,每个人的时间都被安排得满满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和任务,同时,我们也是相连的,任何一项工作和任务都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付出。本次三下乡一共有三个小组,分别有调研组、宣传组、后勤组,还有队长统筹全局。不管是调研组查阅资料、设计调查问卷、提出调研问题、编辑调研报告、撰写新闻稿,还是宣传组拍摄照片、制作推文、撰写新闻稿,亦或是后勤组购买食材、煮饭做菜、测量体温、整理资金账单,每一个人每一项工作任务都分工明确、齐心协力,大家之间的工作也是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我是宣传组的一员,我的主要工作是制作出当晚要发布的推文,所以我白天的时候要紧跟着调研组的节奏,跟着聆听采访内容,认真做笔记,还要计划当晚的推文要用怎样的方式和风格推出。在排版和图片处理这两个方面我在不断地尝试不同的风格感觉,和我以往做的推文有很多不同之处,加入自己的想法和小元素,使得整篇推文更加生动有趣。因此我觉得这次三下乡加入宣传组我也学到了很多关于制作推文的技巧,也能不断尝试新鲜的东西,去挑战自己没有做过的类型,让我收获到了很多技能和经验方面上的东西。走访陶艺大师,品读陶艺之美我们去采访了很多陶艺界的大师,比如:刘永波大师和苏美颜大师,到他们的工作室去了解他们和陶艺的故事,在这一次的采访中,我了解到了他们是因为喜欢陶艺,并且是当作一项爱好发展下去的一份事业,而坚持做陶艺这一行则需要有耐心和毅力,对于后代的继承问题,他们的想法开明,表示看个人的爱好自己选择。刘永波大师和苏美颜大师的创作风格主要以动物和人物为主,并表示在未来陶艺的发展方向还应融入当代年轻人的想法和创意。采访了潘汾淋大师,我了解到了潘汾淋大师的创作风格主要是以瓜果和蚂蚁为主,因为他塑造的蚂蚁非常生动,姿态唯妙唯俏,因此被尊称为“蚁王”。潘汾淋大师表示陶艺要做出自己的个性,要进行创新和改变,以及对年轻人要有艺术的引导方向。采访了刘兆津大师,了解到了刘兆津大师的风格是以红色题材为主题进行创作,在现场我看见了很多刘兆津大师塑造的英雄人物,刘兆津大师会根据现实题材做出具有纪念价值的作品。刘兆津大师对匠心精神的理解是:不断研究、不断延伸、不断学习、不断吸收新的东西。采访了霍秀兰大师,了解到了其创作风格主要是把建筑和国画山水融入进了陶艺里,并表示陶艺创作应该结合年轻人的审美喜爱,会进行跨界合作,达到多元化的效果。采访了封伟民大师,在封伟民大师的口述下我了解到了大师对造型的把控力很强,而且封伟民大师的创作风格主要是以国画山水为创作灵感,以简约的风格为主。封伟民大师表示对于日后的发展方向是:培养喜欢陶艺的受众、做出打动年轻人的心的作品、创作中以传统方式和当代审美相结合。在采访每一位大师之后我都会对采访当日写一份总结,不仅能多方面了解各个大师的陶艺故事,还能对如今石湾陶塑技艺的继承有一定的了解和探讨。观陶瓷博物馆,探陶艺觅古迹本次三下乡我们去参观了广东陶瓷博物馆及黄志伟艺术馆,了解到了陶艺的前世今生,从古时候石湾陶业行会开始于明代,在明清时期石湾陶瓷生产,已经逐步进入规范化经营。每一个成品的制作过程都是复杂且精细的,知道了陶的五个工艺流程分别是“泥”、“形”、“饰”、“釉”、“火”,需要技巧也需要耐心。当讲解员给我们讲解时,我认真听与做笔记,为做推文的文案部分做一手准备,也为日后实践报告做一份准备。我在参观广东陶瓷博物馆和黄志伟艺术馆时思考着一个问题,大众在市面上能看到许多琳琅满目的商品,但谁有想过这些商品是用哪些材料制作而成的,有哪些工艺步骤,又需要多长时间。而离我们生活最近的物件就是锅碗瓢盆,离我们成功最接近的就是靠自己双手打造出来的成果。我衣食住行都在佛山,这座极具魅力的城市下有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石湾陶塑技艺手艺人不断摸爬滚打,在他们的巧手下,佛山石湾夺得了“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体验自制陶艺,感受陶艺流程在这一次暑期三下乡的后期,我们去到了黄志伟艺术馆,在黄志伟大师的首席徒弟李海德大师的指导下自制了属于自己的陶塑作品——笔筒,从大师一开始的示范,到讲解笔筒的制作方式,首先要把泥块拍扁,然后裁成长方形,拿着长方形的泥块去印墙上的肌理,在泥块上很明显地印出肌理起伏感,然后再用水去粘住封口,用剩下裁处的部分做一个底座,再用水把底部封住,最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用泥块做出一些装饰品装饰笔筒。这一次的经历是一段难忘的回忆,因为我有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作品,而且能听到大师的讲解以及自己亲手接触并实践,这个过程是开心的,做出来之后很有成就感。在这充满热血与激情的夏季,在这次佛山石湾“南夏”暑期三下乡中,我收获到了最有意义的陶艺调研结果,认识了一群认真努力共同工作的同学,亲手自制了属于自己独特的泥塑作品,每次的走访调研、每次的工作任务、每次的会议、每日的早中晚餐都构成了这一场盛夏难忘的三下乡之旅,我们与夏日的骄阳一样,一同发光发热。

    2020-09-10 19:59:44 作者:陈彧然
    • 0
    • 9591
  • 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心得第一次参加学校的三下乡,我的心情十分的激动,但因为这次的疫情原因,我们原本的线下三下乡活动改为了纯线上的三下乡活动,虽然线上的三下乡活动没有线下的三下乡活动可以到实地去进行考察,但是,纯线上的三下乡活动并不比线下的三下乡活动难度大,因为什么东西都是通过网络上来进行搜索资料,也不一定能找到我们所需要的材料,也正是因为是线上的三下乡活动,所以为我们这次的三下乡活动增加了挑战性,我有信心和我的队友们一起去战胜这些困难。  记得我们的活动是从8月2号到8月6号,在7月28号前,我们手工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就开始进行了招募活动,我们从原本的六人变成了现在的15人。  我们在活动开始的前一天,就开始讨论了后续的工作,有条不絮的安排好了后续的工作由谁来负责,谁负责哪一天的工作,活动开始前,我充满信心。  活动开始的第一天,我们队里召开了宣誓大会,我们每个人都信心满满且已经准备好了开始进行三下乡活动了呢。宣誓大会结束后,我们开始投入到了工作中,我负责8月2号的推文,负责给会议截图,收集材料,收集心得,并发布推文,这就是我一天的工作。   但是,纯线上的活动,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困难,可能是因为没有条件可以到现场去调查有关于蓝天织带仔的信息,所以,在线上和当地的政府沟通的时候,难上加难,我们调研组多次和蓝田政府人员进行沟通,还是没有找到他们空闲的时间让我们对他们进行一个有关于蓝田织带仔的采访,我们也尝试着联系当地的旅游管理人联系,哪怕是一个电话采访都可以,但是还是被拒绝了,他表示,如果我们这个手工艺服务队可以到当地去进行采访的话,他会很乐意带我们去寻找我们想要的材料,但是因为我们是纯线上的,所以这条路也没有希望了。  就在我们觉得,我们这次的三下乡活动已经无望的时候,文化旅游管理人给我们推荐了一位资深的织带传承人,我们知道这个消息后,简直开心极了,我们马上安排会议,对该传承人进行采访。  从这位传承人的口中,我们了解到传承人今年已经65岁高龄了,但是她还是一直在进行编织带仔,她从16岁开始,就开始学习编织织带仔,从以前到现在,都没有停止过编织织带仔,她说,她很想把织带仔教给别人学习,为的就是不想让这项技术在时代的变迁中消失,政府也为蓝田织带仔做过宣传,但是影响不大,她现在也有几个徒弟,她表示,只要是想学习编织带仔,她愿意免费教他们编织织带仔,但是因为编织的过程太过于复杂,,所以没有多少个人愿意坚持学习。   传承人也告诉我们,以前的人不是没有尝试过改进编织方法,改进后的编织方法编织出来的织带并不好看,所以,就还是用最原始的编织方法,传承人现在如果要进行编织的话,3到4天就能编织出一条织带仔,现在编织出来的都是给孙女孙子他们用。  在采访结束后,我觉得有很多的感慨,现在在网上去搜索蓝田织带仔,仅有的就是那几条信息,不超过十条,问当地的政府人员,他们表示,现在很少人去学习织带仔,也很少人了解织带仔,所以现在当地很少人了解织带仔了,他们大多数织带仔特色,已经差不多被汉化了,所以,还有多少的非遗像蓝田织带仔一样,也在时代的变迁中快要消失或已经消失了,但是,我们还是一无所知,我们发现的时候,已经拯救不回来了,所以,我想从这次的活动开始,我想呼吁大家一起去保护并宣传类似织带仔这类的非遗,不要让他们在时代的变迁中消失。对于非遗,我想说:在当今时代我们的精神支柱是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我们无价的财富,更是我们心灵的慰藉,那么非文化遗产是不是都是好的呢,并不全是,它们当中有的是糟粕,但是大多数是对我们有益处的,所以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种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沟通先祖的桥梁和纽带,同时是我们先祖留给我们的珍宝,它们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之林的精神基石,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勇于担当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宣传,让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结晶能够永远的传承下去,让其发挥最为璀璨的光芒。那么我们应该怎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呢?首先,我们应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兴趣,接着我们应该对其进行深入的了解,最后我们真正的喜爱上它,我只想说一句话,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值得夸耀的历史,是我们不断学习的课本,更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现,是历史的最高见证者,没有人比它更加能够说明时间的残酷和祖先的伟大,我一直觉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因为我们对于非遗进行细细的品尝其中的故事,我想你一定会觉得这真的是我们的族先留下的吗?这真的是让我自豪的事情,并且会热爱上这个文化,希望我们都能够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事业做出我们的一份力所能及的力量,让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能够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

    2020-09-09 17:47:27 作者: 朱恒美
    • 0
    • 9581
  • 三下乡感悟:领略蓝田纯朴,传承非遗文化

    三下乡感悟:领略蓝田纯朴,传承非遗文化今年可以说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年,由于疫情的缘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也由线下实地调研改成了线上调研。为了锻炼我们的社会实践经验以及丰富暑期生活。8月2日,作为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手工艺”暑期“三下乡” 社会实践服务队的成员,我们对接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蓝田瑶族乡,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暑期线上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当地蓝田瑶族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旅游开发等方面进行调研。通过线上发放调查问卷、线上采访传承人等形式进行调研。一、不畏困难,做好准备线上三下乡一开始就困难重重,一切都没有想象中的容易和顺利。与当地政府人员的联系中我们得知,我们队伍的三下乡的时间也正好是当地创文工作开展的时间,我们的线上调研也因此遭受了挫折。有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遇到挫折就退缩了。我们也积极应对,及时地进行工作上的调整,分组合作查找有龙门县蓝田瑶族乡的资料,一起观看当地的介绍视频等等。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蓝田瑶族乡,在我眼里,它很“纯朴”、它很“神秘”、它很“珍贵”……通过我们查找到的资料已经观看的视频,我们发现了蓝田瑶族乡的美丽与魅力,也对这个地方有了初步的了解。虽然调研可能不能按照我们预设的进程去进行,但我们可以随机应变,通过不一样的方式去探索蓝田瑶族乡,只要我们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就不害怕挑战!只要有机会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都会紧紧的抓住。二、“做好准备的人,一定会得到一颗糖”线上三下乡第三天,我们终于顺利采访到了织带仔的传承人朱木恩,也更进一步了解了蓝田织带仔。有句话我到现在都还记忆犹新,传承人在接受采访时说到:“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只要有人想学,我都会很愿意去教。”得知现在想要学习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我感到很难过,也更让我感受到了这门手艺的珍贵,细长的织带仔串联的可是几代人的成长历程。“以前是织给儿子用,现在是织给孙子孙女用。”传承人朱木恩说到。如今的青年一代越来越对这种传统手工艺失去了兴趣,但当你仔细去感受其中的奥妙,就会发现传统手工艺也是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没有面对面的采访传承人和感受传承人的手把手教学,实属可惜。有机会的话,想要亲眼观看传承人如何制作织带仔,并且亲手感受其中的奥妙。这次突然的采访,为我们的线上三下乡带来了“转机”,前两天还在为如何更进一步地调研而发愁的我们,当传承人朱木恩答应我们采访的那一刻起,就感觉见到了希望!我们时刻准备着,一切都配合传承人的时间,顺利完成了采访。传承人朱木恩本人很纯朴善良,也很配合我们的采访,也非常配合的拍摄了一些制作织带仔的视频以及图片。这无疑是我们整个三下乡最大的惊喜了!三、传承非遗文化三下乡的日子很快就进入了倒计时,线上调研的确困难重重,但和队员们的相处合作中,感觉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线上调研的后期,我们召开了有关蓝田瑶族乡的宣讲会,由我们队伍的成员王海敏作为宣讲会的讲解员,更加系统地了解了蓝田瑶族乡的特色:织带仔、舞火狗、寒山、瑶洞等。队员们一致认为,这些珍贵的传统文化和当地特色景点都可以作为乡村旅游的特色来进行进行包装,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还可以有效地传承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此次宣讲会,让更多的人知道了龙门县蓝田瑶族乡,也让更多人了解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四、时光飞逝,感悟至深随着时间的流逝,为期一周的“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工作也逐渐接近尾声。工作那么顺利的进行,让我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回顾这几天的实践调研工作,时间过得好快,调研工作开展的第一天仿佛就在昨天。线上三下乡让我感到一切调研的成果都是虚无缥缈的,因为没有亲身经历地去体会,直到采访了织带仔的传承人,那次的采访是我觉得距离当地最近的一次了。这次三下乡是我参加的第一次三下乡,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对于三下乡我很懵懂,但我有一群很棒的队员啊!很荣幸能和她们一起进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有一点很可惜,就是我们还属于网友关系。因为疫情,我们这次采取的是在线上进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一切的沟通交流都是在线上,很期待我们网友见面的那一天!在本次的线上社会实践活动中,我虽然无法进行实地的调研,但通过自己和队员们在线上查找到的资料、视频以及对织带仔传承人的采访,我对龙门县蓝田瑶族乡的织带仔、文化旅游等都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我深切地感受到鼓励广大学生学习,了解,热爱和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通过此次三下乡,我感受到了蓝田瑶族乡织带仔的魅力,希望可以有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这些传统手艺。这次的线上三下乡社会实践对我来说是十分宝贵的一次经历,与队友们一起的努力,一起经历的成功与挫折。不论成功有多小对我来说都是喜悦,不论挫折有多大对我来说都是宝贵的经验。也许人生也是如此,总会有酸甜苦辣,但经历了这一切之后的人生才是最美好的。虽然三下乡的日子结束了,但我们与蓝田瑶族乡织带仔的故事未完待续……(通讯员郑凤园)

    2020-09-09 17:41:33 作者:郑凤园
    • 0
    • 9461
  • 了解蓝田瑶族乡文化,我们在路上

    了解蓝田瑶族乡文化,我们在路上时间如白驹过隙,不知不觉我已经是一名准大四学生了。过去三年,无论是社团活动,学校比赛,还是社会实践,我都参加了个遍,唯独还没有参加过三下乡。这意味着,今年的这个暑假是我最后一次有资格参加三下乡的假期,所以我毫不犹豫地报名了。通过面试,我获得大家的肯定,成为“手工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的一员,与大家一起开展了为期7天的三下乡活动。与以往不同的是,受到疫情的影响,出于安全问题的考虑,我们这次三下乡确定为纯线上三下乡,这意味着我们的沟通问题受到了挑战,也没了实地考察的乐趣,这就需要我们更加地团结和耐心。我常常再想,要是没有疫情的存在,线下三下乡一定会更加有趣吧!没有疫情,我们也许在出发前会有一次见面会,大家说说笑笑,一起玩游戏,熟悉一下彼此;队员们也会有一件特制的队服,这会让我们更加有一个团队的感觉;大家聚在一起,穿着队服现身火车站的时候会更加有仪式感吧。这些是我们在线上无法体会得到的乐趣,可即使线上三下乡枯燥了很多,大家依旧激情满满,认真地,负责任地,充满使命感地投入到我们的调研工作。此次我们的调研主题是“探索特色手工艺,助力非遗文化传承,深入调研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蓝田瑶族乡的地方特色手工艺——“织带仔”,深入挖掘探索有关“织带仔”的历史、传播与传承。调研第1天,队长发起腾讯会议,向所有队员发起总动员,并详细阐述了接下来的工作安排和每个小组的相关任务。队长指出,线上的三下乡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和阻碍,也没有线下活动那么有趣,没能和大家聚在一起工作,没能去到当地亲身地体验“织带仔”的编织,但是她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顺利完成任务。这次动员大会开展得很顺利,大家都准时上线,没有人迟到,网络也比较顺畅。唯一我觉得可以改善的一点就是队员们应该分别进行自我介绍,让大家相互认识。虽然到活动结束,大家都没有见过面,互相不知道对方的容颜,但是这七天队员们都特别配合,做事情充满干劲,互帮互助,彰显了一个团队的力量。我们两个小组分别根据队长布置的任务上网寻找资料,了解人们对“织带仔”的了解程度以及人们对蓝田瑶族乡建设生态旅游的看法和建议。大家都找了很多资料,最终我们经过讨论确定了两个课题各自对应的调查题目并制成问卷,通过网上的宣传转发,最终收回有效问卷190份。通过问卷我们也了解到大家对于蓝田瑶族乡“织带仔”文化的认识并不充分,有的人甚至一点都不了解,同时也知道大家对于建设蓝田瑶族乡生态旅游是认同和支持的。调研第2天,原定的采访因为受访人那边创文的原因而不得不取消,这打乱了我们的阵脚和秩序,致使我们这天的时间有些空闲,也让我们体会到了线上三下乡的局限性。但是我们没有放弃,而是想办法改变,积极主动地联系其他可以受访的人。调研第3天,经过调研组的小伙伴们对受访者的跟进,我们采访了“织带仔”的传承人——朱木恩。有了前一天的前车之鉴,大家对此次采访机会十分珍惜,也担心又出现意外状况,所以这次采访一确定就马上开展,时间是在中午12:00左右,正是饭点,很遗憾的是,我因为那时没有看手机,所以错过了这次的直播采访。我也是在饭后看到消息之后才恍然大悟,幸运的是,宣传组的小伙伴录制了采访视频,所以我看了录播。从录播来看,这次的采访进展得很顺利,大家准备得很充分,受访者也很配合。这次采访让我们都很激动,每个人都像是打了鸡血一样,激情满满,也很感恩朱木恩奶奶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从采访中,我更加了解了“织带仔”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织带仔”始于清朝中期,是蓝田瑶族乡村民结婚时的必备物件,它还有很多其他用途,可做头饰,围裙,背带等等。“织带仔”目前仍然采用传统的编织方法,编织起来很费时间,也很复杂,这与当前社会的快节奏,高压力格格不入,因此许多年轻人都没有时间,没有耐心去学习编织“织带仔”。一条有花纹的“织带仔”的编织时间为3-4天,无花纹的需要1-2天,现在市面上大多数无花纹的“织带仔”为机器代替手工制成。“织带仔”的传承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传承人表示,之前政府也有组织当地的人去学习,但是由于“织带仔”编织的困难,大多数人没有坚持下来,也学不会,所以后来就不了了之。接下来的几天,我们都在整理之前的资料,写新闻稿,做推文并在公众号和各大网站进行投稿。为了传播瑶族文化,我们在准备宣讲会,做了宣传,也不断改进宣讲会的PPT。调研组的小伙伴们负责宣讲会的讲解,宣传组负责PPT的制作。为了宣讲会的顺利举办,我们进行了试讲,队员们作为观众指出宣讲人应该注意的部分,宣讲员也通过队员们的反馈进行适当的调整。到了正式宣讲的那天,宣讲人的讲解很顺利,也做得很好。很可惜的一点就是,因为我们的粗心大意,在宣传的时候,宣讲会的链接出现了错误,导致来听宣讲会的人员大量流失。不过后来,我们也通过推文进行补救,让更多的小伙伴了解到了瑶族文化。不管线上三下乡的困难和阻碍有多少,我们每一位队员都非常认真的完成了任务,大家也都十分积极主动,互帮互助。虽然大家都不曾见面,但是我们相处得非常愉快,互相之间的配合也很默契。虽然三下乡已经结束,但是我们的战友情还在继续,我们了解到的瑶族文化也会不断地传播给我们身边的人。

    2020-09-09 17:39:41 作者:张静婷
    • 0
    • 9461
  • 参加三下乡的心得体会

    参加三下乡的心得体会2020年是特别的一年,在这一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的国家一度陷入艰难的境地,但同时也让我看到和感受到了许多感人的事迹以及我们国家的强大。由于疫情的原因,学校为了我们学生和老师的安全,只能采取线上授课的方式来教我们学习本学期的知识。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也慢慢到了假期时间,学校陆续组织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其中不乏有三下乡。今年的“三下乡”活动进行的方式有点特别,因为疫情的缘故,所以今年的“三下乡”活动在线上进行。一开始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就觉得挺新奇的。从来没有过线上三下乡,不知道线上三下乡会是怎么进行,所以我怀着好奇心报名了此次活动。果不出所料,线上三下乡真的很特别,所有活动都是纯线上的!这次暑期线上三下乡带给我颇多感触,以下是我根据每天的活动总结出来的心得体会:第一天,学习和了解。这次疫情阻断了我们实地考察的可能性,所以我们只能通过线上进行调研啦,线上“三下乡”跟我想象中有很大差别,我本以为线上会更加容易,不用奔波于各个地方,只需要搜搜资料,码码字就好了。线上真的比线下难太多了,没有办法知道大家的工作进度,沟通方面也存在困难。 但我们也通过了网络学习,浏览了蓝田瑶族的习俗文化。并在线上收集了蓝田瑶族生态旅游的举措和建设,针对当地居民和外地人作了调查问卷。通过收集资料,我了解到了蓝田乡是一个,既具有浓郁瑶族风情又融合了岭南各民族民情风俗的独特的瑶族乡。龙门则开发了丰富的旅游产业,以温泉项目为龙头,打造少数民族独有的生态旅游产业,同时大力发展荷花种植产业,荷花幽幽,芳香怡人,带来了夏日景观也让居民提高了经济收益和生活水平第二天,观看和沟通。三下乡”的活动顺利度过了第一天,接下来的是第二天的调研活动,早上十点队长麦舒瑜安排大家一同坐在电脑前,观看了关于蓝田文化的纪录片,纪录片中讲述龙门县地理位置,地方风俗,经济产业,古建筑等内容,展现了龙门丰富独特的历史人文,让我对龙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因为是线上调研不能亲身领会不免感到可惜,但是观看过后,我和队员们进行热烈的讨论,很是开心。每一个人不断地都会有一些新的想法与体会,也许是喜悦,也许是忧伤,经常与队员们讨论,听听大家的心声,了解大家的感想,可以促进理解,也可以集思广益,或时彼此分享喜悦的心情。第二天的讨论会也加深了大家对蓝田瑶族乡织带仔的了解。下午计划好对杨柏喜站长进行采访,可惜,事与愿违。由于蓝田瑶族乡那边出现了特殊原因,所以取消此次采访,有点遗憾。我们小队的“云下乡”在第二天就受到了重重阻难,希望我们的线上旅途能够突破困境阴转晴吧。第三天,采访和总结。线上三下乡的第三天,宣传组负责制作PPT,他们用了一上午的时间,分工合作。通过网络从“历史”、“制作”、“传播”三个方面搜寻,整合完成了蓝田瑶族乡织带仔的PPT。而我们调研组组长分配给我的任务是线上采访织带仔的传承人朱木恩,很是挑战。几经周折,我终于联系上朱木恩老人,在采访之前我们做好了准备,防止意外发生。所以第三天的线上采访很成功!通过与朱木恩老人的交流,我了解到了朱木恩老人是现在为数不多的织带仔传承人之一,从16岁起便跟着身边老人学习,她慧心巧思,臻于至善,仅两年时间就学会了这门手艺,时至今日已有五十年。现今,乡里学习的人越来越少,可她依然坚持,悉心教学,争取将传统手工艺的精神传承下去。时代进步有时代进步的好处,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弊端。继续深入的跟老人沟通,我们也了解到蓝田瑶族乡,织带仔传承的不易。年轻后辈怕辛苦,怕麻烦,不愿意去学习。绚丽多彩富有文化价值和美好寓意的织带仔,就渐渐没落,但朱木恩前辈仍然坚持以身传教。如果有机会,我愿意学习如何编织织带仔,也希望大家多点关注自己身边这些“被遗忘的手艺”,让它们不仅存在于老一辈的口中,更多的是在年轻一辈的手里活过来。第四天,码字和合作。在活动开始的第一天,调研组和宣传组的成员都分别按照队长的指示,制定了两份调查问卷(第一份是关于民众对蓝田瑶族乡织带仔了解程度的调查问卷,第二份是关于蓝田瑶族乡少数民族生态旅游的调查问卷),大家积极转发朋友圈,让更多人参与到我们这次调研中,所以截止第四天上午12点,我们共收到第一份问卷82份,第二份问卷101份。我们调研组的小伙伴们也没有松懈,我和林淼妍一起合作,总结问卷结果。具体的要求是根据数据反映的结果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针对这个调查问卷的结果形成一个比较客观的结论。我俩分析了前几天发的调查问卷的结果,发现大家对问卷的填写参与度并不高,而且很多人都不了解蓝田瑶族乡织带仔,对于它所面临的危机也是只有一部分人知道,织带仔的传承真的陷入了困境。希望通过宣传,让大家更了解蓝田瑶族乡和它的少数民族文化。第五天和第六天,宣讲和传播。线上三下乡的第六天,队长在三下乡第五天晚上安排我作为第二天宣讲会的主持人,带领大家走近蓝田瑶族乡。我怀着忐忑的心情答应了,为什么忐忑呢?因为宣讲会对我们来说很重要!我们国家有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在面临着失传的风险,这些优秀文化不该消失,必定要有人把它们传承下去,而这个人,可以是屏幕前的每一位!所以这次宣讲会不仅为我们这个团队做宣传,更是为蓝田瑶族乡做宣传。我害怕自己做不好,害怕为这个队伍丢脸,所以在宣讲会的前一天,我做了一晚上的准备,宣讲会当天又早早起床做准备,对外宣讲前我还跟队伍里的小伙伴模拟了一遍,在小伙伴耐心指导和帮助下,我完成了队长安排的任务(悄咪咪的说,对外宣讲时我还是很紧张,还有待改进),真的很谢谢各位小伙伴。通过前六天的工作以及学习,我跟队员们越来越熟悉,工作越来越熟练起来。在工作上队员们互相帮忙,我们的工作也能够更快更好的完成。团队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我们的每一个队员在工作中都在不断的发光发热,才能使我们不被一些难以预料到的事情所耽误。第七天,线上三下乡的最后一天,是这次活动的终极挑战,大家一起讨论制作我们此次活动的四个宣传视频。由于线上素材比较欠缺的原因,所以最后的任务很艰难,但在大家共同商量下,已做出了初步的方案。最后,大总结!虽然,在我们这次活动取得丰收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我们的工作也仍存在着诸多不足或做得不够的地方,如对线上三下乡的总结认识还不够深刻,由于缺乏经验以及线上工作,一些准备工作跟实际的工作有一定差距,一些工作细节也还考虑或做得不到位等。但我们依然相信,有收获,有经验,有挫折,有教训的活动才是一个真正意义的完整的时间活动。作为当代大学生,这也是一份社会责任感,用我们所学的去回馈给予我们更多的社会。希望我们能够珍惜在校学习的时光,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不断深入实践中,时刻牢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为今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0-09-09 17:37:00 作者:王海敏
    • 0
    • 9461
  • 个人总结

    个人总结激情似火的七月,为响应学校团委的号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我们在疫情之下探索创新“互联网+社会实践”新模式,以“云组队”、“云调研”、“云访谈”等网络形式为三下乡社会实践的主要开展方式向学校团委递交了申报资料。经过申报会、出征仪式、队长会议等一系列前期准备,我们终于于八月二日云端出发,开始了我们为期七天的线上三下乡。十五个人,身处中国的不同地方,以手工艺服务队之名,通过网络设备,聚焦蓝田瑶族乡。众所周知,即使到了七八月份,疫情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采取了纯线上的方式进行三下乡社会实践。线下与纯线上相比,自然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线下可以亲自去感受蓝田瑶族乡当地的民俗风情,去观看学习非遗手工艺织带仔的制作,而线上毕竟隔了一条网线,少了些许真切感。但在线上三下乡这种新形式面前,我们仅需一台网络设备便可联接异地的队友和蓝田瑶族乡的人们,线上的可能无限大,仍待我们去开发。在这次线上三下乡社会实践中,我们充分地利用网络设施去进行网络调研,通过网络搜索到了许多关于蓝田瑶族乡的资料,发布了两个网络调查问卷,通过腾讯会议云观看纪录片,且对织带仔的传承人进行了采访,还与蓝田瑶族乡旅游景点的负责人进行了电话交流等等。随着三下乡社会实践的不断推进,我们对蓝田瑶族乡非遗手工艺织带仔和当地少数民族旅游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这次调研活动中,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对织带仔传承人朱木恩前辈的采访。当时我们原本是联系了当地的文化站站长进行采访的,但因为当地突然下发通知要准备创文检查,文化站站长就回绝了我们的采访。后来辗转之下,我们就联系到了朱木恩前辈进行采访。朱木恩前辈已经上了年纪了,对网络设备不是很熟悉,前辈的侄女就在一旁教她使用腾讯会议,积极配合我们对她进行采访。在采访中,朱木恩前辈反复提到“传不下去”、“没办法”、“很希望多点后生仔来学”,言辞间是满满的落寞与无奈。朱前辈提到当地政府也采取过措施来推动织带仔的传承,比如在村子里开织带仔的免费教学班,但是没有多少个学员能够坚持下来。织带仔的制作过程是一个需要坚持与耐心的过程,只要肯坚持肯学,学得是很快的,但令人遗憾的是,朱木恩前辈也只教出了两个徒弟。而如今在当地会织带仔的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前辈,曾经家家户户婚庆必备的带仔,在不久的将来又该何去何从?通过朱木恩前辈的话语,我们仿佛窥见了一个传统手工艺的没落,更是引发了我们对其传承发展的思考。在三下乡调研的采访与交流中,我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更好的沟通,而在与蓝田瑶族乡当地人们的沟通与交流中,我们更深刻的了解到蓝田瑶族乡非遗手艺织带仔在传承上的困境,和当地少数民族在时间流逝中不断汉化,少数民族特色在日常生活的体现中越来越少了。我们对此,心中感慨颇多。传承是一个很悠久、庞大的过程,我们很难用几句话去说清楚道明白,也无法轻易地去下判断,只能用我们的所学所识,去多交流多了解,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尽我们所能,尽量地去给当地政府提供一些好的建议,或许能给这些传承许久的手艺与文化带来一些新气象,不要让他们的祖辈文化在祖辈之地没落消失。七天的光阴总是短暂的,但在这七天的三下乡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课本之外的东西。从熬夜写策划到组织队伍再到线上调研,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尽着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调研了解蓝田瑶族乡的非遗手艺织带仔和当地的少数民族旅游发展。再次回忆起三下乡,我们会发现这是一笔能令我们受益终身的精神财富。在三下乡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而且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三下乡社会实践本就是一个需要团结合作的过程。我们队伍的成员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了合理的分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在调研活动中,面对突发的困难不退却,再接再厉,队员间团结合作,互相帮忙,一起共度难关。在这种通力合作的友好氛围之下,我们队伍顺利的完成了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我更是深刻的体会到了团结的重要性,和团队的力量。这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从活动策划到具体实施,都是由队伍成员一起完成的,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在活动的策划阶段,我们需要周全的考虑整体活动的可行性,和突发情况的应急措施,还需要与实践地负责人沟通交流,这极大地提高了我的策划能力和交流能力。而在活动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与策划方案存在出入的情况,而且也发生了许多突发事件,许多计划无法按时进行,在这种情况下,我学会了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突发情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许多东西必须自己去亲身实践,才能知道如何去应对。三下乡的实践过程中,确实出现了许多突发情况,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此期间不断成长,自身的综合素质也在不断的提高。这个夏天,这片土地,这段时间,必将成为我人生中不可磨灭的一段回忆,被我永远珍藏。这次三下乡让我们这些新时代青年利用自己的所学所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燃起自己的心底的热情,让我们在实践中充分认识实践地的情况,了解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为今后更加努力充实自己,为人民服务,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做准备。这个夏天,感谢遇见,不负再见。

    2020-09-09 17:32:59 作者:麦舒瑜
    • 0
    • 9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