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 文武双全 德艺双馨——青年秦腔表演艺术家李娟剪影

    记者应邀到“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访,有机会观摩了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等省(区)不少代表当时秦腔表演艺术最高水平的专业团体的演出,特别是看了李娟主演的“杨七娘”,激动不已。记者采访了李娟,请她谈谈成功演出杨七娘的感受。她说,爱国主义是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它依然是我们高扬的主旋律。《杨七娘》正是表现这个主题的一部大戏,我是基于对这个主题的理解,怀着对巾帼英雄杨七娘的崇敬来塑造这个形象的。她说,杨家将之所以广受历代人民的爱戴,就是由于杨家将具有牺牲自己、成全国家的耿耿丹心。杨七娘既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巾帼元帅,又是一位儿女情长的母亲。在国家利益和至爱亲情发生冲突时,杨七娘痛苦但毅然地选择了前者。如何恰如其分地表现杨七娘舍家为国的人格魅力,是塑造好这个人物的关键。李娟在塑造这个形象时,始终把握着这个关键。李娟说,杨七娘这个形象能够塑造成功,与唱时的悲壮激昂,念时的斩钉截铁,做时的干练潇洒,打时的武艺高强密切相关。这使我体会到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艰辛,也感受到了获得赞誉后的成就感。由于李娟在《杨七娘》剧中充满艺术魅力的出色表演,她不仅在“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上获得大奖,而且于2001年11月9日在南宁举行的颁奖晚会上,戴上了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的桂冠。1980年,12岁的李娟考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演员训练班,主工刀马旦、正旦。经过8年科班学习,为她的演艺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在演员训练班的基础上成立了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实验剧团,李娟随班成为该团的演员。二十多年来李娟刻苦钻研,练就了一身唱念做打的硬功夫,尤其是武功,绝技惊人。在《白蛇传》剧中“盗仙草”一折中,她扮演的白云仙仿佛云中下凡的仙子,飘逸飞腾,跌打翻扑,轻松自如地连踢14杆飞枪,无一失误。多年来,她主演和参演过《盘店》、《放饭》、《隔门贤》、《打路》、《三娘教子》、《周仁回府》、《屠夫状元》、《儿大不由爹》、《借扇》、《留下真情》、《杀嫂》、《四进士》、《迟开的玫瑰》等一大批古典戏和现代戏,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并且被誉为戏曲武打功夫中的“西北第一靠”。她获得的省级和国家级奖项不计其数,她曾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戏曲特技展播演出和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的演出以及中央电视台“心连心”演出活动,并应邀到法国、比利时、荷兰、芬兰、德国、伊朗等不少国家以及香港等地区演出,受到高度赞誉。李娟不仅演技高超,文武双全,而且人格高尚,德艺双馨。在工作中,她努力拼搏,勇攀艺术高峰,并克已奉公,富有团队精神;生活中,她朴实无华,尊老爱幼,有一颗平常善良的心,不仅是一位好文艺工作者,还是一个好媳妇。她的公公、婆婆常年有病,她在繁忙的工作和演出之余,尽力照顾两位老人,深得同事和邻居好评,并被陕西省文化厅、省文联命名为“德艺双馨的优秀演员”。                             原载《黄河报》(注:在记者采写此文三年后,李娟被评为中国秦腔四大名旦之一)

    2022-01-02 21:26:11 作者:程占功
    • 0
    • 9941
  • 秦腔金嗓子——访梅花奖得主窦凤琴

                             程占功                    与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得主窦凤琴结识,不能不说是一种缘分,而这种缘分的到来纯属偶然。                       一 时光定格在1983年夏天那个遥远的下午,我乘坐的长途汽车在陇东董志塬上一个叫肖金的乡村小镇出了故障,百无聊赖的我下车看司机怎么修车,却无意中听到一段秦腔旦角唱腔,激越悠扬,悦耳动听。循声望去,不远处田垅间的广场上围着几千人在看戏。我便赶到广场,挤进人群。简陋的舞台上正在上演《铡美案》中“杀庙”的那场戏,一身青衣、牵儿挽女的秦香莲向手执寒刀,杀气逼人的韩琦倾诉着:“我丈夫名叫陈世美,我是他的结发妻……”哀怨委婉,清脆嘹亮的唱腔,出神入化,真切感人的表演,深深地打动着观众。“这么好的演员,在西安也不多见,这是哪儿的呢?”我向旁边的观众打听,原来,这是甘肃宁县秦剧团在此演出,饰演秦香莲的是青年演员窦凤琴。过了一会儿,刮起了大风,旋即,乌云翻滚,电闪雷鸣,下起了瓢泼大雨。黑压压的观众全被浇透,顷刻间减去一半,又过了一阵,广场上只剩下三、四十人,雨水顺着顶蓬缝隙亦不停地流向舞台。这时,剧情进行到秦香莲向包拯控告陈世美杀妻灭子罪行的那一场,那字字恨,声声泪,如泣如诉,荡气回肠的唱腔以及演员全身心投入的表演,让人潸然泪下。而我无雨衣也无伞,只因这部戏演得真好,才忘情地冒着雨观看,直到全剧结束,早已误了乘坐的那趟车,忘了车上还有我的不少东西。一种发自内心的责任感,油然而生。窦凤琴是秦腔界不可多得的好演员,她不能只属于宁县,不能只属于董志塬,她是这个古老剧种焕发新生命的希望,应该属于所有热爱秦腔的戏迷们,我应该为宣传她做点工作。我采访她后,又特地找到甘肃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巩世锋,不久,由他录音、我写解说词、名为“戏苑新秀展劲姿”的戏曲专题在甘肃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介绍了窦凤琴的艺术风格和演唱特色及其优美唱腔,窦凤琴那动听的金嗓子通过无线电波迅速传遍甘肃乃至西北许多地方。随后,我从西北调到郑州工作,很快收到了巩世锋寄来我与他合作、甘肃省电台播出的“戏苑新秀展劲姿”复制带,这盒带在看不到秦腔演出、听不到秦腔音响的郑州伴我度过了许多年,窦凤琴那优美悦耳的唱腔,让人百听不厌。1985年,甘肃省举行首届优秀青年演员秦腔大赛,窦凤琴脱颖而出,获得了表演一等奖的第一名,并被甘肃省秦剧团选中。此后,窦凤琴以杰出的艺术天赋和出色的艺术业绩,成为驰名大西北的秦腔名旦,她还被选为甘肃省政协委员、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代表和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成为国家一级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青年艺术家,并被任命为甘肃省秦剧团副团长。                       二 时间追溯到三十年前。 陇东,董志塬上春光明媚,姹紫嫣红。 塬上有一个树木环抱的小村,名叫焦村,焦村南面有一座被当地老乡称为“南山”的陡峭高山。一位中年人挥着牧羊鞭,一边放羊,一边吼起了秦腔《屈原》里屈原投江前的唱段: “我叹息着而又呜咽,众百姓的生计多么艰难,魂归汩罗江我自无憾,只可恨贪官污吏无法无天!” 山脚下一条静静流淌着的小河,一个穿红衣的七、八岁小姑娘留着羊角辫,手拿小山花,站在小河边盯着明净的河水。牧羊人一曲终了,小姑娘便和着唱起秦腔《屈原》里屈原侍女婵娟的唱段,童音清脆,韵味悠长: “哭了声屈先生早把命丧,可叹你忠烈志付于汪洋,你整日为祖国东奔西忙,到今日遭陷害举国悲伤……” 激昂、悠扬的秦腔老生、小旦唱段,使塬畔上、河畔上过往的许多行人都驻了足,他们无不诧异,这山上的牧羊人“老生”腔唱得一点也不比专业演员逊色;河边这个美丽的小姑娘银铃般的嗓子咋这么动听……然而,谁能想到,眼前这个偏僻乡村的小姑娘,几十年后竟然戴上了中国戏剧界的最高奖——梅花奖的桂冠! 牧羊人名叫窦富民,是小姑娘的父亲,小姑娘叫窦凤琴。窦富民和夫人李毓秀原来都是县秦剧团的专业演员,“文革”期间,县剧团解散,全家下放到原籍焦村劳动改造,他们虽然离开了舞台,但并没有放弃自己热爱的秦腔,并把对事业的追求寄托在聪颖秀气,颇有天资的女儿身上。每天天刚亮,就让她起来跑圆场,练蹉步、卧鱼、翻筋斗等基本功,常常摔得小姑娘身上青一块、紫一块;在野地里练拿顶,每次倒立15分钟,致使小姑娘能把双手抓着的冻土化为泥水。然而,倔强的小凤琴从未叫过一声苦,一声累。 1972年春节期间,宁县县城锣鼓喧天,扭秧歌、踩高跷、舞狮子,热闹非凡。县城的几个演出场地,围满了大批观众,不久,人群开始躁动,观众纷纷涌向县中学操场上的剧场。台上正在上演秦腔《红灯记》,由“窦家班”主演,饰李玉和的是窦富民,扮李奶奶的是李毓秀,演李铁梅的是12岁的窦凤琴。窦家班演员扎实的艺术功底,优美动听的唱腔,精彩纷呈的表演,让近两万名观众沉浸在大秦之腔艺术美的享受之中。窦凤琴饰演的李铁梅,不仅扮相俊美,而且行腔感情充沛,气势昂扬,其音质音色极好,有如行云流水,令观众如痴如醉。从此,窦凤琴在全县家喻户晓,并被恢复不久的宁县秦剧团录为专业演员。                       三  走上专业演员之路的窦凤琴更加勤学苦练,虚心求教,她从小在父母身边学艺,文化素养明显不足,但这并没有难住她,剧本台词就是她的课本,她边学边唱,边实践,边提高,逐渐地找到了艺术感觉,沟通了自己与剧中人物的血脉,产生了思想共鸣,从而使她饰演的每一个人物都出神入化,真实自然。到十五、六岁时,她已成了剧团里挑大梁的台柱子,几乎旦角行当的剧目全让她演主要角色。 为了目睹她的演出和聆听她的唱腔,有些偏僻乡村的老乡扶老携幼,步行几十里甚至上百里赶到演出地点,以饱眼福耳福。 窦凤琴常说,我们要在努力做一个好演员的同时,一定要做一个好人。有一年,她演秦腔现代戏“朝阳沟”里的银环,庄稼人看得入了迷,全县的乡乡村村都要她去演出。但这时她在练功时腿部受了伤,感染化脓,疼得站不起来,正住院治疗。一些农民不知情,还以为她的伤势不要紧,便争先恐后赶着车到医院接她去演。躺在病床上的窦凤琴看着一张张充满期望的憨厚面孔,咬着牙让人搀扶着她上了车,颠簸六、七十里山路,到了舞台下面,她怎么也站不起来,让农民把她背到舞台上,不能动,她就坐在台上清唱,唱了一曲又一曲,把乡亲们都唱哭了,她被山民们亲切地称为“咱们的凤琴”。一次,她在一个土场里演出,开演前两个小时,不仅场内场外挤满了人,而且,许多人站在墙头上,树枝上也挂满了人。舞台被挤得水泄不通,急着化妆的窦凤琴挤不进去。只好凭她的功夫翻墙而过,溜到后台化妆。人们发现了她,又涌到化妆间前要一睹丰采。她理解观众,不焦不燥,让大伙儿看着她描眉抹唇。化好了妆,演出开始了,她朝大家微微一笑,上台演出。                        四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窦凤琴在汲取古老秦腔艺术丰富营养的同时,也不拘泥于秦腔的传统的演唱方式,她注意借鉴京剧、豫剧、黄梅戏等兄弟剧种的精华,广收博采,给秦腔以新的生命力,形成了自己的演唱特色。她的演唱特征在其饰演秦腔传统折子戏《斩秦英》中银屏公主这一角色上表现得相当突出。银屏公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儿,又是开国元勋秦琼的儿媳和兵马大元帅秦怀玉的妻子。富贵尊荣集于一身。但是,为救因打死国丈而要被皇上问斩的独生子秦英,她不得不去求国丈的女儿、专靠向君王献媚而取宠的詹贵妃。窦凤琴在演唱银屏公主“父有旨娘有命怎能违抗,为我儿把詹妃口叫姨娘,长随官看御酒当殿以上……”那段起伏跌宕的唱腔时,咬字恨,吐字轻,行腔婉转,曲尽人情,细致准确地表达了银屏公主在此时此地极不情愿而又无奈的思想波澜。窦凤琴的表演注重“动之以内,形之于外,一招一式,一颦一笑,都能找到角色的内心依据。”她不仅音色甜脆,而且,通过勤学苦练,在发声与气息的运用上,吞、吐、拎、放自如流畅;高低真假,结合得当,使她的金嗓子刚柔相济,更具魅力。窦凤琴对秦腔艺术的重要贡献还在于,她把民歌、流行歌曲的某些发声方法溶进了秦腔之中,即保持了秦腔高亢嘹亮的特色,又揉进了委婉细腻的风格,并把唱腔的设计提高到声腔艺术的审美高度,使唱腔与人物的性格及心理状态统一协调,使唱腔给人一种自由驰骋,抒情传神的气韵。为窦凤琴夺取“梅花奖”桂冠的是秦腔新编历史剧目《白花曲》中胡承华这个悲剧角色。胡承华是北魏年轻的太后,她的性格很矛盾,思想行为变化很大。她既是能够临危不惧、镇压叛乱、控制局面、稳定朝堂的皇太后,又是柔情似水,热情如火的君王遗孀。她年轻、美貌、聪明、果断,很有才智,但是却扭不过捆绑在身上的重重的封建枷锁,造成了终生的遗憾和悲剧的命运。窦凤琴创造这个形象的基本依据是胡承华遗留下来的一首诗:“阳春二三月,杨柳齐做花,春风一夜入闺闼,扬花飘荡落谁家?”窦凤琴从旦角行当各种类型的人物身上探索和汲取适当的艺术因子来塑造胡承华这个艺术形象。她认为,正旦、小旦、武旦、青衣的形态和身段都对塑造胡承华有益。因此,她调动了旦角行里的各种艺术程式把这个艺术形象塑造得既真实可信,又多姿多彩,不仅为她赢得了殊荣,也为秦腔这个古老剧种争了光。这届梅花奖,西北五省(区)的秦腔界,只有她一个得主。记者在兰州她家采访她,谈起戴上梅花奖桂冠的感受,她说,我在高兴的同时,不敢懈怠,只有努力奋斗,努力创新,为振兴和繁荣秦腔艺术大业做出新的贡献,才能无愧于这个崇高的荣誉!                        原载《名人传记》杂志

    2022-01-02 21:18:03 作者:程占功
    • 0
    • 10027
  • 忽培元:啊延安延安——为革命圣地延安宝塔区抗疫战斗助威呐喊

    闻知革命圣地延安宝塔区遭受新冠疫情侵袭,连日激战,万众抗之。创造佳绩……夜不能寐,赋诗助力曰:看不见的狼群,终于来了!如同当年的日寇蒋匪……风从大西洋那边刮来,也许是呀,偷偷越过喜马拉雅……神不知鬼不觉,狼就果真来了!打狼的演练,经历了许多天许多遍,这回是真的,狼果真来了!怎么办,怎么办?人们有备无患!大伙儿不慌不乱!怎么办,怎么办?咱们真枪实弹!延安人不怕鬼,就像中国人不信邪!窑洞里有马列,黄土中有真金。咱们有主心骨——望一望清凉山,凤凰山,还有高高的宝塔山!冬天的阳光,代表人们的信念!决心和信心,科学抗疫的良方,沉着部署,团结应战!打狼的队伍不慌乱,操起长枪短剑,瞄准了打,看清了练!还有天罗地网……看不见的狼群,无论来自何方,只要万众一心,就像当年的战争……看不见的狼群,无论来自东洋西洋,嘉岭高擎红旗,六十万人齐上。呼唤清凉的暖风,发出凤凰的祥鸣。以腰鼓的激情,用米酒的香醇,酿成御敌屏风,驱毒驱毒,阻断疫情!无论什么变种,不管何类毒精,统统化作烟云,在阳光里失踪!啊延安延安,延河长流,宝塔伟岸,只要清凉与凤凰屹立,延安吉祥平安永远!胜利的红旗,必定迎风招展!2021年12月29日于北京   

    2021-12-30 15:39:21 作者: 忽培元 来源:义耕堂主人
    • 0
    • 10127
  • 忽培元:怀念

    12月26日,这一天值得铭记。多少人怀着虔诚,行走在朝圣的路上。无论天晴天阴,胸中都高悬着太阳——东方的太阳,并非在地平线上。或许有人,忘记了黑暗?或许有人,忘却了严寒?怀念的良知,总是在提醒,人们呀,不要忘记感激! 有一个人,人们称之为,太阳和救星,可他自己却说,不对呀,人民才是太阳,人民才是救星……怀念是幸福的吗?有的人感到疑惑。不然你瞧,韶山冲的广场上,那尊铜像前后,为什么,聚集那么多人,并不仅仅是老年,有良知的中国人,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没有人号召,更无谁动员……人们不辞辛劳,从五洲四海,冒着风雪严寒,默默地来到这里,重温太阳的温暖。 怀念是幸福的,熟悉的歌声如同小鸟儿,陪伴你回味青春,寻找欢乐的记忆。这不是迷信,也并非宗教,谁心里都明白,自己为啥痴迷。怀念是凝重的,甚至是痛苦的,不然何以,人们的表情,个个都如此沉郁?阴沉的天空,飘着绵绵雪雨。雪雨缤纷中,人们艰难地回味,韶山冲升起的,这颗太阳,经历了怎样的磨砺,困苦和艰险…… 啊静悄悄的广场,雪落人静。从黎明时分开始,一直飘着雪雨,人们没穿雨衣,也不打雨伞!任身体披上雪衣。白茫茫人海,只是默然荡溢,悄悄地涌动,无声地荡溢……任那冷清雪雨,落在头上,渗入心底。萌发感恩的种子,迎接那阳光的和煦。目的只有一个,防止后代子孙,忘记了黑暗与严寒!只是为了抵御,大西洋上,和太平洋,时不时刮来的冷风,和刺骨的寒袭!

    2021-12-30 15:32:44 作者:忽培元 来源:义耕堂主人
    • 0
    • 9745
  • 忽培元:寂寞难求——“翰墨书香”书法展自序

      首先,诚谢友人张辉先生、赵红林先生、姜畅女士及宋庄人民幸福美术馆诸位同仁鼓励帮助促成这次书法展。书法是什么?书法是一种活法。一个文人要想活出高贵典雅,活出诗意潇洒,就不能没有书法艺术相伴。因为在我看来书法研习是个人自我修为的过程。回想起来,当我们苦苦地,起初难免会怀着某种功利目标涂抹几十年之后,到了某一天某一刻,突然之间我们意识到,自己就像是在人生旅途中坚持漫步,是研习书法的过程让我们终于在独处中感受到了寂寞之妙。人生有一些感悟是需要时间淘洗沉淀的。时间就像浓浓的晨雾,随着时光流逝而逐渐化解开来,人生的意义即慢慢变得清晰。大约年过花甲之后,笔者才渐渐悟得,寂寞并非独处时的心情,而是一种高妙的精神境界。难怪李白歌曰:“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饮者”何许人也?除了诗人的自嘲之外,大约包括声色犬马、花天酒地的达官显贵及其好逸恶劳的有闲阶级了。诸如自诩“活在当下”的聪明人物。此类“饮者”,自然不会懂得寂寞之道。欢娱易造,寂寞难求。欢娱使人轻狂,寂寞令人沉静。钻研书法,大概正是通向寂寞的一条通道。故叹曰:“一从洗砚延水旁,花甲挥洒泪千行。未拜名师非盲抹,幸沐钟爨颜柳光。老来尚存少小志,难得寂寞舞霓裳。悉心法帖远饮者,岂敢懈怠步轻狂。”行笔至此,竟然莫名其妙老泪横溢。想到了先贤陈子昂。他本是川人,却流落到楚地仰天长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正是一个圣贤极度寂寞时的心灵独白。我辈非贤,这么两句诗真正想读懂,需要一生的时间。于是寂寞中告诫自己: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与掌声鲜花相比,这正是生活给予一个生命真正有价值的回馈。上述管见,与同仁共勉。2021年11月下旬于京转载新浪网、搜狐网等媒体的报道:    翰墨书香——忽培元书画作品展在人民幸福美术馆隆重开幕 在文代会、作代会胜利闭幕,举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之际,2021年12月18日下午,“翰墨书香——忽培元书法作品展”在中国宋庄人民幸福美术馆隆重开幕。忽培元的书画作品引起强烈反响。62幅展出作品所呈现的专业素养,无声地回答着一个学术命题,即当代作家能否继承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同时成为名副其实的书画艺术家? 国务院参事、著名作家忽培元以自己的书画创作实绩回答了这个问题。开幕式上,著名作家万伯翱首先发言说“老忽的书画作品证明,他是集作家、书画家为一身的。这是大作家的一种追求。几十年间,他坚持埋头钻研,于繁忙的政务之余坚持,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绩。其文学作品影响大,多次获大奖、拥有大量读者,书画作品也受到圈内和书画爱好者广泛关注和好评。总之,老忽是人品好,文章好,书画也好。”中国书协理事、篆书委员会副主任高庆春先生说,“忽先生书法根基深厚,无论行楷还是草书,于法度严谨中透出敦厚拙朴,这是难得的一种艺术境界。”中国作家书画院副院长、秘书长,著名书法评论家张瑞田回顾了忽培元坚持不懈在书画研习中勇于探索的历程后说“他作为我们作家书画院的副院长,一直在探索中努力前进。书画面貌在求变中逐渐形成自己厚重拙朴的艺术风格”。著名画家雷甲寿观后伸出大拇指激动地说,“我看了忽先生的画,很震撼。作为专门画画的,我不是轻易讲这话。忽先生的画是他心里流出来的。源自心灵,是生活与心灵的自然呈现。忽先生显然是生活底子深厚,又把书法功力用于写意画中,才能画出如此与众不同的画。总之,忽先生作品呈现的是他自幼生活过的黄土高原的质朴大气”。胡澄代表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发言说:“忽培元先生书画,同他的文学作品一样,充满浩然正气,是红色血脉的呈现,是他所推崇的勤劳、质朴、诚实、坚定人生信条的艺术再现和形象化表达。”施瑞菊博士认为“忽培元的书画既是深刻思想的诗意书写,又于纯真中透出缕缕童趣儿。令人倍感亲切。既有文人学者的底气与高贵又有劳动人民的朴素与亲和。这与作者长期深入基层,扎根百姓分不开。” 著名书画家贾平西题词祝贺。著名诗人、学者贺敬之先生、郑欣淼先生、书画艺术家董浩、鲁光、苏高宇、薛元明、程与天、刘若望、梁代、张辉、陆天宁、张东升、贾绍昌、楚水、伊文琦、韩三之、高杰等以不同方式对忽培元书画展及作品给予了热烈祝贺和高度评价。 中国书画家研究会北大荒画派分会、大庆书法家协会等发来贺信。本次展览由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人民政府等单位主办,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文化产业委员会等单位承办,中国作家书画院、中国书画家协会、中国水墨画院青年画院等单位协办。展览将持续至12月27日。

    2021-12-30 15:24:41 作者:忽培元 来源:义耕堂主人
    • 0
    • 9917
  • 思维导图与创新思维

        通过思维导图与创新思维课程,自己学习了许多关于思维导图的知识以及明白思维导图对于我们平时学习的重要性,突破了自己之前对于思维导图的一些认知,同时,学习了创新设计产品的相关知识以及如何去创作出创新设计产品,在小组活动中也收获满满的成就感和友谊,以下是我的学习总结与心得体会。一、 对思维导图的认知与应用思维导图的结构与我们大脑的神经细胞结构非常地相似,都是放射状的,老师通过讲解脑细胞结构图,让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到了思维导图的构造,以一个点为中心向外进行分支、放射,分支之间有些还会有所联系,从而形成一个比较严密的结构。思维导图分为手绘版还有软件设计版,即使存在这两个版本的区别,但是它们所具备的要素都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一个中心词,还有对应的一级分支,每个分支都有一个精练的关键词,且分支的线条要求是由粗到细且不同颜色,一级分支后面还可以细分。思维导图具有多方面的用途,因此它应用于多种场景,比如做笔记、小组学习、创作、复习、展示、阅读的深层理解等等。在课堂中,老师让我们用思维导图软件进行读书笔记类思维导图的制作,我选择了《小王子》这一本书,这是一本我已经十分了解的书了,但是通过思维导图的制作,我又发现了之前没有发现的一些人物关系,从而使自己对这一本书有了更多的理解与认识。在讲解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老师还传授了许多关于记忆的知识给我们,比如组块记忆、故事联想、数字-图像、数字-形状-联想等,这些方法都能使我们很好地记忆住我们需要记忆的事物,而且印象深刻不会那么容易忘记。二、 对创新设计产品的认识与实践     创新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是满足人们的需要。同时,我觉得它可以给我们的社会带来许多意义和价值,如老师和我们介绍的一款创新设计产品-拥抱保温袋,这个叫做“拥抱”的保温袋,拯救了十几万小生命,2015年以前,每年全球出生的2000万早产儿中,接近400万活不过第一个月就死去了。尽管孩子的父母使劲浑身解数,但由于支付不起昂贵的保暖箱,大部分父母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死去……为了保住这些初生的早产儿,还在斯坦福上学的华裔女孩JaneChen决定组建一支团队来改变这一残酷的现实,从而拥抱保温袋就诞生了。     在小组活动中,我们一起体验了原型的设计,它需要我们团队形成一个共同的基础导向和目标导向,明白我们需要做什么,然后形成一个共同的方案,大家朝着正确的方向去完成我们的任务,同时,经过多次的讨论去修改我们的方案,最终形成我们的原型。通过这个小组活动,我们既实践了原型的设计又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     在这个课程里面收获了满满的知识,思维导图可以应用于学习的各个方面,是个实用的技能也是锻炼思维很好的方式,创新设计产品它充分地发挥了我们神奇的小想法去为社会带来无尽的价值与意义。

    2021-12-26 13:14:44 作者:林静如
    • 0
    • 9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