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占功(笔名 水之韵 火平利 程为公 ),陕西人,多年任郑州黄河报社记者及黄河报文化版责任编辑。业余从事文学创作,著有长篇小说《万世大禹》、《名将孤女》、《往事》,其中《万世大禹》与我根据自己创作的中篇小说《倪岱传奇》改编的同名电影剧本一起,由国家版权局直属的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审核后,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向我颁发了作品登记证书。我还著有中篇小说《奇婉下凡》等,以及大量新闻、散文作品,已发表各类作品一百多万字。另外,我早年创作的33万字的10集电视连续剧《黄河魂》文学剧本被摄制部门选用后,由我与另一人在北京修改加工两个月,摄制完成后,1993年在中央电视台一台、二台播出。获全国报纸副刊专栏年赛奖、河南省专业报撰稿一等奖、编辑一等奖等。
一王敏从小失去了父亲,母亲再婚后,她一直跟外公和外婆生活。王敏的外公张国维在“反右”扩大化中,被错划为“右派”,从此走上了一条坎坷的人生之路。“文革”中,已60多岁的张国维由郑州下放到中牟和陆浑等地,扛麻袋、下稻田,进行“劳动改造”。他走到哪儿,就把老伴和不到10岁的王敏带到哪儿。在中牟县时,王敏得知有一位五保户老大娘无儿无女,生活艰难,便常到老大娘家里,帮助打水、砍柴,并多次把她的一份白面馒头(全家人吃饭都是上食堂打的)省下,悄悄送给那位大娘,显出了敬老的优良品质。王敏随着外公和外婆每到一地,就在当地上小学。当时,他们只有为数很少的生活费,是一分钱一分钱数着过日子的。在陆浑时,一天午饭后,张国维给王敏1元钱,让她买铅笔刀和作业本。下午放学回来,王敏嗫嚅着对外公说,她把钱弄丢了。外公怪她不操心,生气地打了她几巴掌。两天后,一位上了年纪的五保户老人找到王敏的外婆,感谢王敏的帮助。原来,这位老人吃饭没盐,点灯无油,王敏就用那1元钱买下盐和蜡烛,送给了老人。张国维明白自己错怪了外孙女,心疼地抱起小王敏说:“好孩子,外公冤枉你了,真对不起!”小王敏却笑道,“外公,有人却硬把您弄成‘右派’,让您吃了好多苦头。您受了这么大的委屈,还不怨党,我这有什么呢?!”二由于张国维“劳动改造”的地方不固定,王敏小学毕业后去到再婚的母亲身边,并在郑州市某工厂子弟中学上学。母亲患风湿性心脏病,王敏一边刻苦学习,一边承担了洗衣、做饭等大量的家务活。王敏在初中、高中都是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粉碎“四人帮”后,她以优异的成绩高中毕业。大学恢复招考制度,她便积极复习功课,准备参加高考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不幸的是,此时无情的食道癌降到外婆身上。外婆住院,外公上了年纪,难以护理外婆,18岁的王敏不得不放弃高考,挑起了侍奉外婆的担子。她日夜守护在外婆身边,买药、煎药、洗衣、烧饭,样样活儿,都干得井井有条,用爱心抚慰着备受病痛折磨的外婆。为给外婆买药,王敏常常要跑遍郑州市的医院和药店。当时她没有自行车,每次都要走好几公里。一次,她按照医生开的处方,跑遍郑州的医院和药店,但找不到一种急需的新乡生产的特效药。王敏便乘班车赶到新乡那家药厂。可是,最后一箱特效药刚刚被人买走。她便飞步赶到车站,在茫茫人海中寻觅半天,连那个买药人的影子也没见着,只好上了归途的班车。也许,她的一片孝心,一片赤诚,感动了“上苍”,就在班车快要启动时,一位男子扛着装有那种特效药的药箱上了车。王敏眼睛一亮,急忙从座位上起来,请那位额上沁汗的男子坐下。那男子见一位婷婷玉立的陌生少女主动为他这大老爷们让座,过意不去,先没有坐。在王敏的再三请求下,那位疲惫的男子终于把药箱放到膝前,坐到了王敏让出的座位上。这位男子正是去药厂买走最后一箱特效药的人。他的母亲患慢性食道癌,他想多买一些特效药备用。当他得知眼前这位让座的少女为救外婆买这种药费尽周折时,马上从药箱拿出两瓶要送给她。王敏感激地如数付了钱。在王敏的精心照顾下,外婆又生存了一年。年事已高又陷入悲痛的张国维身体也垮了下来。王敏又承担起侍奉和安慰外公的重任。不久,王敏在黄委机关一个单位参加了工作。她一边努力工作,一边耐心照顾外公。王敏曾先后荣获黄委“新长征突击手”、“三八红旗手”等称号。同时,她还挤出时间,复习功课,准备报考黄河职工大学。1981年,正当她做好一切准备,要去参加考试时,母亲的风湿性心脏病复发,随即病危住院。王敏思前想后,不由地泪湿衣襟,她忍痛放弃了朝思暮想的机会,赶到医院,陪护母亲。为了照顾母亲,不仅失却了考学机会,而且一再推迟婚期。她的男友刘玉与她是初、高中的同学,并且是学校篮球队的“球友”。他们彼此了解,真诚相爱。王敏希望刘玉等她母亲的病治好后,他们结婚。通情达理的刘玉对王敏说,我在外地工作,出不上力;你好好儿侍候我未来的岳母,我盼着她的病快点儿好。有一年,王敏被选进了黄委篮球队,那一段母亲病情比较稳定,她便去参加集训。一天,深夜一点多钟,她的母亲突然犯病,呼吸困难。王敏急忙起来,把母亲扶上自行车,连着跑了三家医院,都因没有病床,拒绝接收。此时,母亲脸色惨白,疼痛难忍,王敏急地直掉眼泪,又带着母亲赶到了河南医学院一附院。走进急诊室,满头大汗的王敏一把抓住一位女大夫的手,哭着求道:“阿姨,求求您救救我妈妈,我们已跑了三家医院……”这位好心的徐大夫立即在医院走廊上加了一张病床,并采取措施抢救,使她的母亲转危为安。此时已是凌晨4点多钟。徐大夫这才注意到,王敏一只脚穿球鞋,另一只脚穿着拖鞋。三王敏的母亲经过徐大夫等医务人员精心治疗,她的生命又延续了三年。在她去世半年前的一天,她拉着女儿的手,深情地说:“妈妈的病难以治好,我自知已不久于人世,希望能活着看到你们成家。”为此,王敏与刘玉于1984年2月结婚。不久,母亲病故了。这不仅对新婚的王敏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而对失去老伴,又失去女儿的张国维犹如青天霹雳,老人经受不住,从此病倒,一度卧床不起。1985年冬天,王敏生了一个女孩。而此时,丈夫仍在外地工作。上有患病的八旬外公,下有吃奶的婴儿,家中生活极其艰难。但她为了抚慰外公,哺育孩子,咬着牙度过了重重难关。1989年,外公不幸摔断了腿,从此瘫痪在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他的饮食、服药乃至大、小便,事事都要王敏料理。每天上班前,王敏把屋子打扫干净;下班后,首先收拾外公大、小便在床的污物,并为他擦洗身子,为他煎药、喂药、做饭、喂饭。瘫痪多年的张国维对前来探望的老战友们说:要不是我外孙女,早就没有我这把老骨头了!
许平提着包打着伞,飞快地穿过几条街、几道巷,来到秦韵大街向北走。秦韵北街,一座青砖灰瓦风格的小院,几间精致典雅的房屋,除中间房门开着,其余都关着门。年近七旬的许杰站在开着房门的屋檐下,不时望望飘洒雨点灰蒙蒙的天空,脸上呈现焦急的神色。许杰是一位曾跟刘志丹将军闹革命的老红军,参加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他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前,是解放军陆军副军长兼某师师长。到地方后,他担任一个地区行署专员工作数年,现离休回到故乡云川市安度晚年。突然,响起了“咚,咚,咚”的敲门声。“谁呀?”许杰问。“我。”许平大声道。“哦,平儿回来了!”许杰紧走几步把院门打开,将许平迎接到小院里,迎接到开着屋门的中间房子里。“老爸,您的身体好吗?”许平放下大包,收起伞,问。“好,还好。”许杰回道。“老妈和妹妹呢?”“她们到马坡县长城小学看望咱家资助的几名贫困学生去啦!”“那里距云川近三百里地,妈妈和妹妹坐老干部局的车,还是乘长途汽车?”“她们不想麻烦老干局,早上坐长途汽车去了。”许杰皱起眉头,“现在该回来了,不知路上顺不顺利?”已载《中国作家网》影视剧改编摄制,请与本文作者电子邮箱cjyyl@sina.com联系本文作者程占功,退休前多年任郑州黄河报社记者,黄河文化版责任编辑
程占功王春潇,祝你凯旋归(散文诗)我不知道,你生在哪里?但我知道,你成长在与百姓同呼吸共命运的环境里。------每到重要关头,你就岀现在观众眼里。你的身体有些单薄,健康一定要放在第一。百姓女儿王春潇,你岀现在武汉,为大家解惑答疑,观众真的疼你。春潇和你的同仁,一定要釆取切实措施,保护自己,盼望你们凯旋归!赞美欧阳夏丹(散文诗二首)一夏丹,鲜艳芬芳的牡丹电视荧屏上的欧阳夏丹,从去年到今年,好久未见。没做任何解释,难道就此与观众辞别?无数观众心有不甘,希望你回来,还是“国脸”。我看电视主要看新闻,大多只看内容提要,欧阳夏丹出镜主播,就会把节目看完。欧阳夏丹,平民家腾起的凤凰,勤奋向上、自强不息的典范。你甜甜的微笑,让人难忘。你美丽的倩影,犹如鲜艳芬芳的牡丹!二难忘欧阳夏丹主持“新闻夜线”日月如梭,难忘当年,欧阳夏丹在上海主持“新闻夜线”,青春靓丽,风釆非凡。我责编的黄河报文化版应为她做点宣传,我给夏丹寄了几张报纸,附上留言:请写一篇反映自己励志成长的稿件,并配照片。不久欧阳夏丹寄來亲笔写的,“真诚面对观众”并配她的照片。她的文章字迹俊秀文笔优美,特别是内容感人,让人惊叹!黄河报文化版很快给予头条发表,受到读者称赞。时间过去多年,我常常想起,欧阳夏丹主持的“新闻夜线”。知音——访陕西电视台《秦之声》原总导演张西园列车驶入潼关,广播里飘出一缕激越悠扬、委婉缠绵的《秦腔随想曲》,一种亲切的、回家的感觉油然而生。记者的血液里流淌着秦腔的音符,欣赏秦腔是我业余生活中的主要乐趣。在记者的眼里,秦腔使阳光更灿烂,秦腔使春天更美好,秦腔的粗犷豪放,象征着人类蓬勃向上的生机,秦腔的婉转细腻,抒发了人内心丰富的情感。陕西电视台《秦之声》栏目原总导演张西园对发展和振兴秦腔艺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记者在西安采访了这位老人。《秦之声》曾荣获中国电视艺术最高奖“星光奖”,张西园被授予陕西“十佳电视艺术家”称号。前全国政协副主席马文瑞称赞张西园是“振兴秦腔的典范”。“陕西台为什么要创办《秦之声》这个栏目?”记者问。体格魁梧,装束朴素,慈眉善目的张西园打着随和的手势,用浓重低沉的关中口音说:“变电视冲击戏曲艺术为电视促进戏曲艺术,这就是我们创办这个栏目的初衷。”多年前,随着流行歌曲的风靡和电视剧的普及,戏剧舞台遭受了很大冲击,被鲁迅先生称为“古调独弹”的秦腔艺术遇到了空前挑战,观众大量流失,演员队伍不稳。在这个背景下,张西园和当时任陕西电视台文艺部主任的田秉毅等“秦腔知音”联手创办了《秦之声》。他们克服种种困难,使这个栏目走进千家万户,日益深入人心。他们开着电视台的彩色录像车,翻山越岭,到处奔波,东至潼关,西去西府,南到丹凤,北至横山,深入到70多个县(市),和基层单位、企业联合举办了一场又一场群众秦腔演唱会,录制成一期又一期节目在《秦之声》播出。他们深入山乡田野,组织群众戏曲大赛,让男女老少都登台演唱,在荧屏上一展风采。以致于在陕西这块热土上,出现了“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不分男和女,都会秦腔吼”的景观。张西园和他的同仁还在《秦之声》开办了有各界观众参加的秦腔“民乐园”,让现场观众参与表演。民乐园集知识性、娱乐性、观赏性、趣味性于一体,使不少不理解秦腔的青年人也爱上了秦腔。《秦之声》先后组织了秦腔卡拉OK大赛和全省群众戏曲演唱大赛以及大型综合戏曲晚会,培养和发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秦腔艺术人才,极大地活跃了城乡的群众文化生活。为了抢救秦腔艺术遗产,《秦之声》录制了一大批秦腔老艺术家的艺术资料片,为子孙后代做了一件大好事。他们还录制出版发行了秦腔艺术磁带、录像带、光盘,使秦腔艺术在音像市场上有了自己的领地。《秦之声》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在黄金时间通过卫星直播“陕西地方戏专场”获得极大成功。张西园为《秦之声》制定的用人宗旨是“尊老(尊重老艺人)、靠中(依靠中年演员)、扶青(扶持青年演员)、携幼(提携小演员)”,并采取措施,为他们创造条件,使不同年龄段的演员在《秦之声》荧屏上尽展风采。张西园非常敬业,他每年春夏秋冬除了到基层录制节目,就天天坚持在《秦之声》演播厅或办公室,从正月初一到大年三十,从早晨到深夜,全身心地为秦腔艺术事业作贡献。他生活俭朴,不修边幅,每次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到基层组织群众秦腔演唱会,他都是先带领工作人员前去探路,实地考察崎岖山路上电视台的大型录像设备能否通过。在去陕北横山县录制节目时,他坐的汽车仅单程就走了29个小时。到了横山,来不及休息,又赶排节目。事无巨细,他都安排得井然有序,直到节目录制满意。现在,张西园虽然退休了,但人们不会忘记他对振兴秦腔艺术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主播程伟游黄河河南电视台《河南报道》栏目精心打造的“国庆七天乐”节目,受到观众热烈欢迎。他们的“国庆七天乐”,每天一期,内容包括“游览黄河”、“体验健身”、“品尝美食”、“走进农家”、“把玩收藏”、“观摩训犬”等,可谓精彩纷呈,各具特色。但美轮美奂,令人难忘的是主播程伟游黄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润泽了辽阔的中华大地,养育了世代的炎黄子孙,中华儿女都有一个黄河情结。这期节目,河南电视台《河南报道》主播程伟,犹如一只美丽的蝴蝶,飘然飞至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于是,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仿佛跟着她走进景区。随着程伟的眼睛,我们看到了滔滔黄河的美妙风光、不少瑰丽多姿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尤其是她站在炎黄广场介绍栩栩如生的“炎黄二帝”雕像,让人不胜感叹!依向阳山而建的二帝巨型雕像,历经十多年雕塑,不久前才耸立在黄河岸上。两位先祖的眼下,大河滚滚东流,生生不息,一幅雄浑壮美的画卷。还有令观众忍俊不禁的镜头:平时在演播室的程伟既端庄又优雅,可是这会儿她坐在山际间索道中的吊箱里,竟然花容失色,看上去吓得不轻。这也难怪,她说她有恐高症嘛!她还有点儿调皮,骑着马问道,它要把我带向哪里呀?美丽的程伟,黄河的女儿!戏迷的朋友——访河南电视台《梨园春》主持人庞晓戈风暖日和,春光明媚。记者来到河南电视台,采访了《梨园春》栏目主持人、中国电视“金鹰奖”十优主持人庞晓戈。与电视荧屏上一样,庞晓戈依然笑声朗朗,只是未施粉黛,看上去更加清秀,大方文雅。“我去黄河流域数省区采访,常有读者问,河南卫视的《梨园春》为什么越办越红火?靠的是什么?我虽然身居郑州,虽然也是戏迷,但不懂河南戏,喜欢的还是家乡戏秦腔。所以,请晓戈回答这个问题,好吗?”记者问。“河南不仅是人口大省,也是戏曲大省。”庞晓戈说,“《梨园春》开创了戏迷打擂的先河,栏目全心全意为广大戏迷朋友服务,为他(她)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不论来自城市乡村,不管男女老幼,只要你是票友或者戏迷,你都可以来《梨园春》争当擂主。这是《梨园春》发展壮大的重要基础,同时,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以及河南电视台领导高度重视,加上我们栏目组同仁齐心协力,共同打造,《梨园春》才有今天。”“《梨园春》有今天的辉煌,除了你说的因素外,两位主持人别具一格的现场主持也至关重要。”记者端详着庞晓戈,接着道,“你说倪宝铎老师比你大30岁,我没想到。但可以看出,倪先生的主持风格稳重中透着诙谐幽默;你风华正茂,端庄优雅中挥洒着机敏活泼。你与倪先生珠连璧合,相得益彰,这在全国电视栏目主持人里罕见。请问晓戈,你喜欢戏吗,你是怎么成为梨园春主持人的,与倪宝铎先生搭档,有什么感受?”“我原来并不喜欢戏,走进《梨园春》也并非初衷。”庞晓戈告诉记者,“可是,当我成为《梨园春》一员时,我就喜欢上了这个栏目,并由此逐渐地喜欢上了戏曲。”1996年,庞晓戈从郑州大学新闻系毕业,还在上大学时,她就准备到报社做采编工作,她从小熟悉这一行,因为她父亲是一位资深的“老报人”。可是,就在面临毕业时,河南电视台招聘采编、技术、播音主持工作人员,她也随同学们赶到了招聘现场,并排进了应聘采编工作的队列。还是在一起排队的同学“伯乐识马”,认为晓戈做主持人更好,就把她推到了应聘主持人的队伍里。也许那位推她的同学没有想到,这一推,就把她推在了河南乃至全国电视观众的面前;这一推,就把她推进了无数戏迷的心中。应聘到河南电视台,庞晓戈首先主持“文化博览”栏目。从1998年开始,她与倪宝铎搭档主持《梨园春》,至今已在黄金时段连续主持多年。庞晓戈说,倪宝铎老师多才多艺,为人也很好,我跟他学到了不少知识,他是我的良师益友。庞晓戈主持的“文化博览”栏目曾获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优秀栏目奖;她与倪宝铎共同主持的《梨园春》栏目及《梨园春》春节戏曲晚会曾连续三年获得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而庞晓戈由于出色地主持《梨园春》,在第21届中国电视“金鹰奖”评选中,荣获“金鹰奖”全国十优主持人光荣称号。《梨园春》不仅有无数戏迷,而且有许多“庞迷”,有的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如,有一个中年戏迷,他非常喜爱庞晓戈,多年来,他把对庞晓戈的欣赏和喜爱写成诗词吟咏抒情,竟然写下近千首。记者向庞晓戈求证,晓戈说,这个观众姓张,是河南商丘的,已经把赞扬她的诗词结集出版,书中收录诗歌有几百首。记者曾在西安一家音像店选购秦腔光盘,女老板热情地给我推荐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戏曲晚会的光盘,我说我住在郑州,若要买《梨园春》晚会的光盘,郑州多的是。只是我好奇怪,我去郑州好几个音像店买秦腔光盘,却连一张都见不到。在西安的音像店里怎么到处可见《梨园春》晚会的光盘。女老板说,在西安,喜欢看《梨园春》的人也很多。《梨园春》不仅戏迷擂台赛搞得红火,别的节目也好看。那两位主持人主持得很到位,尤其是庞晓戈,不仅形象好,而且对参加打擂的戏迷以及观众,都很亲切。她不仅很会把控演播现场,在演播现场以外也有很好的观众缘。我有个邻居说,他看《梨园春》,最想看的还是庞晓戈。“你怎么看‘戏迷’和‘庞迷’?”记者问。“当然是先有‘戏迷’,才有‘庞迷’啊!”庞晓戈笑道,“总之,我感谢他们。”采访结束时,记者请庞晓戈给黄河报读者写一句话。她欣然写下:“和黄河报读者永远是朋友!”亚军——说得比唱的好听“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亚军。欢迎收听我主持的《漫步今宵》,请随我们的节目一起浏览中州夜晚多姿多彩的影视舞台、戏曲名人、风味夜市……”主持人平易质朴的直播风格一下子拉近了电台与听众的距离,特别是那独具魅力的甜美音质悦耳赏心,说话真比唱歌还好听。这是多年前我第一次收听亚军主持节目的印象。一个午后,我见到了她,中等偏高,长发大眼,衣着得体,落落大方,形象如同甜美的声音。亚军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是上世纪60年代的大学生。她1987年高校毕业后在中学教了两年书,1989年,建台伊始的河南经济广播电台招聘主持人,她在几百名角逐者中脱颖而出,女应试者中仅有7人入选,亚军和她的名字一样在女应试者中总分也是“亚军”。亚军以独特的主持风格,出色地主持了《漫步今宵》、《戏迷乐园》、《假日戏苑》、《音乐殿堂》、《新人新作》、《热点讨论》、《云游八方》、《旅行船》、《972直播室》等许多类节目、演播过20集(每集30分钟)纪实文学《东京的诱惑》、主持了河南经济广播电台(后改为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经济频率)台庆晚会,参与组织策划、独立主持了河南省第一届、第二届戏曲爱好者大奖赛,都受到了广泛好评。她独著或与人合作的《广播主持人怎样与听众交朋友》等论文或节目数次在国家级有关评选中获奖,她播过的众多节目至今在听众心中难以忘怀。她与同伴在直播室采访邓亚萍的节目《胜利归来》,获河南省优秀广播节目一等奖、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播音研究会播音作品二等奖。这是邓亚萍参加过举世瞩目的第十一届亚运会回到郑州后,在河南经济广播电台直播室接受亚军和她的同事的采访。邓亚萍在这届亚运会上一人独得3枚金牌、一枚银牌,为祖国和家乡争了光。邓亚萍与亚军等主持人谈笑风生,直播节目收听率直线上升。我也收听了这次节目,其中亚军对亚萍说的一段话虽然时隔多年,但仍记忆犹新:“亚萍,你很年轻,并且17岁就取得了这么大的成绩,我想,这对许多同龄人来说,都是一个激励。这使我想起一句老话‘自古英雄出少年!’”与亚军交流最多的还是普通听众。她与同事主持《衣食住行问事处》节目时,一位农村小伙子打来电话告诉她,他要结婚,但不知道怎么布置新房,请亚军帮他拿个主意。亚军说,每到节假日,农村结婚的朋友就比较多。跟这位听众一样,还有其他朋友也提出过这样的问题。现在,我就一并回答。然后,亚军就新房墙面色彩、地面布置、添置家具以及如何烘托喜庆色彩等,都一一作了解答。让那位听众高兴地连说“谢谢!”亚军开朗活泼,与记者交谈时笑声不断。愿她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笑声常常伴随着她。
再说,那个壮汉骑摩托车带着宁丫丫越过清水河大桥,在山根间的土路上飞驰。驰出约十七八里地后,便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往一座很高的山峰上驶。这座山峰因其像一个耸立的玉米,被当地人称为“玉米峰”,海拔最少一千五百米。摩托蹿到半山腰,宁丫丫才发觉不对劲,便大叫:“大叔,路错了!”“别叫,你抱紧我的腰坐好就是了!”壮汉边说,边继续开着摩托快速往上蹿。宁丫丫扭头往下看,如临万丈深渊,令她头晕目眩。“大叔,你是什么人?要把我带往何处?”宁丫丫带着哭腔,大叫。“咱们先到我家歇会儿。你再喊叫,别怪大叔对你不客气!”壮汉说着,继续开着摩托疯狂地往山峰上行驶。宁丫丫这才觉得遇上了坏人,可以前从未遇过这种事,吓得她不知如何是好。但她很快意识到,若到了这个“大叔”家里,危险更大,后果难测。与其成为“大叔”的待宰羔羊,不如放手一搏,或许出现转机。于是,她强压内心恐惧,立即松开抱壮汉腰部的双手,闭上眼睛,转身跳了下去。壮汉很快发觉后座上没有了宁丫丫,调转车头要去追寻,由于转弯太快,摩托失控,在滚落山崖的同时,壮汉的右脚被他用作捆扎宁丫丫大包的绳索套住,壮汉被摩托拽着亦掉了下去。宁丫丫闭着眼睛跳下摩托,滚落山崖,由于山坡很陡,无法自已。在滚下几百米之后,一群觅草的羊救了她。飞滚而下的宁丫丫,一连撞倒五只羊,被第六只羊挡在了灌木丛中。这群羊的主人是祖孙俩,爷爷七十岁,姓山名汉,孙子八岁,叫山宝。祖孙俩见状,便赶到宁丫丫身边。山汉惊讶地看着腮边有血躺在灌木簇旁的宁丫丫:“有什么想不开的事儿,要寻短见?”“老爷爷,我不是寻短见。”宁丫丫泪流两行,哽咽着道,“我被坏人骗到山峰上,怕他害我,冒死跳了下来。”“坏人呢?”山汉又问。“还在山上。”“会不会追下来?”“会。”“那咋办呀?”山汉惊叫。已载《中国作家网》影视剧改编摄制,请与本文作者电子邮箱cjyyl@sina.com联系本文作者程占功,退休前多年任郑州黄河报社记者,黄河文化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