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占功(笔名 水之韵 火平利 程为公 ),陕西人,多年任郑州黄河报社记者及黄河报文化版责任编辑。业余从事文学创作,著有长篇小说《万世大禹》、《名将孤女》、《往事》,其中《万世大禹》与我根据自己创作的中篇小说《倪岱传奇》改编的同名电影剧本一起,由国家版权局直属的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审核后,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向我颁发了作品登记证书。我还著有中篇小说《奇婉下凡》等,以及大量新闻、散文作品,已发表各类作品一百多万字。另外,我早年创作的33万字的10集电视连续剧《黄河魂》文学剧本被摄制部门选用后,由我与另一人在北京修改加工两个月,摄制完成后,1993年在中央电视台一台、二台播出。获全国报纸副刊专栏年赛奖、河南省专业报撰稿一等奖、编辑一等奖等。
多年前,一个遥远的下午,我到表姐家做客,她正在整理藏书,一本厚厚的《保卫延安》映入我的眼帘。当时年少的我,尽管有些字还认不全,但捧起这部书看着,看着,便为书中意境雄浑,结构宏伟,场面壮观,形象生动的描写深深地吸引住了。作家用饱满的激情,挺拔的笔力,再现延安保卫战中青化砭、沙家店等几次著名战役,塑造的彭德怀、周大勇等英雄群像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对写出《保卫延安》这部大书的杜鹏程,心中充满了敬仰和向往,并开始做起了有一天能见到他的梦,向他请教,是怎么写出这部宏篇巨著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一个初冬的下午,我坐火车抵达古城西安,出站后,按友人指点的线路,乘公共汽车到翠华路下车,寻找杜鹏程住宅所在的那座院、那幢楼。过了一个路口,正好一位像退休老工人,抑或年过花甲的老农民在街头漫步。我走上前问路,老人和蔼地给我指明了路径,并问:“你找谁?”我本来想说,“采访杜鹏程”,但转念一想,这样一个老工人或老农民模样的人不大会知道杜鹏程;再说,随便给一个生人说我找杜鹏程,也没有必要。便对他说:“我找一个人,谢谢你!”老人还很客气地说了声:“不用谢!”我顺利地找到了这座矗立着几幢住宅楼的院子,这才想起,好半天都没有吃饭了。于是,我到附近一家餐馆吃饱喝好,并稍事休息了一会儿,觉得精神劲儿好了许多,便走进那座院子,上了一幢楼的3层,轻轻地敲杜鹏程的家门。岂料,开门的却是我吃饭前向他问路的那位老人。我一愣还以为敲错了门,便问:“杜鹏程是住在这儿吗?”“我就是。”老人用探询的目光看着我。这就是被称为文坛巨星的著名作家杜鹏程?这就是曾任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新华社人民解放军野战分社主编、新华社新疆分社社长的杜鹏程?“真想不到您就是杜老。”我真诚地说,“虽然我想像不出您的形象,但没有想到,您跟一个老工人,或者老农民差不多。”杜老笑道:“我吃农民种的粮,穿工人做的衣服,咋能跟他们不一样呢?”旋即,热情地把我让进屋里在客厅坐下,并沏上一杯热茶。杜鹏程给人的印象虽然极其普通,但仔细端详,老人宽阔的额头和善良的眼睛,无不闪烁着睿智的风采,他那饱经风霜的古铜色脸膛给人以长者的谦和和亲切之感。我做了自我介绍和说明采访他的来意,述说了多年以来,我对他敬仰和向往的心情。尤其是在《保卫延安》的影响下,我从少年时代起就爱好文学,喜欢写作,并有一些作品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甘肃人民广播电台等电台播出,在《中华文学》、《新观察》、《星火燎原》、《甘肃日报》等报刊发表。想不到在兰州军区和甘肃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兰州战役》一书里,既有杜老写的文章,还有我执笔为老同志写的稿子。杜老说:“年轻人志趣爱好不同,但不论做什么,都要对党和人民有益,搞文学创作不仅要给人以精神享受,同时要给人以崇高理想。”大家知道,在当代中国文坛,杜鹏程是一位在小说创作领域,长、中、短篇方面都获得重要成就的大作家。不仅《保卫延安》在上世纪50年代轰动全国,为我国当代文学史树起了一座巍巍丰碑,并被译成英、俄、朝等多种文字出版,蜚声海外,而且,他的《在和平的日子里》、《年青的朋友》等作品,在读者中亦有广泛影响。我没有忘记多年来的夙愿,便请杜老谈谈《保卫延安》这样一部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地位的名著是怎么写出来的。杜老深情地回忆道,1947年春末夏初,国民党动员了20多万兵力进攻陕甘宁边区,我军从延安撤退不久,他作为随军记者参加了西北野战军,在王震将军领导的第二纵队,与战士们一道,冒着硝烟弥漫的战火,穿过山川、峻岭,越过沙漠、草原、戈壁,走遍了西北大部分地方。他在异常艰苦的行军作战生活中,写出了大量新闻报道、散文、报告文学和剧本,还用日记和札记的形式,记下创作素材近200万字。从1949年开始,他着手《保卫延安》的创作,在此后的4年多时间里,他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把自己原写的100多万字的报告文学改为6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又把60多万字变成70多万字,把70多万字变成40多万字,把40多万字改为30多万字,反复增删,九易其稿,浸透心血和汗水的稿纸足以拉一架子车。杜老说,他之所以花费如此心血来写《保卫延安》,就是为了尽可能地使作品精益求精,以经得起时间考验,因为这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西北解放战争的长篇小说,不能有丝毫马虎。我被杜老这种对文学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所深深感动,并询问了他的身世家庭及创作道路。杜鹏程享誉中外,可是读者是否知道,他的夫人也是一位很有修养,颇具才气的作家呢?我国大型文学刊物《当代》在刊登中篇小说《心祭》时,有一段《编者的话》说:“问彬的《心祭》写得真好!从这篇作品可以看出,我们又有了一位相当熟练的女作家。”这位女作家便是杜鹏程的夫人张文彬,问彬是她的笔名,她的《心祭》以优美凝练的语言、深沉细腻的笔调、绘声绘色的描写、如泣如诉的追忆,刻画了一位母亲不幸而清苦的一生,她把解放妇女这一题材的创作境界大大地拓展了一步,提出了如何尊重人的感情价值问题,以其真挚感人的艺术力量,催人泪下,发人深省,《心祭》被贺龙的女儿贺捷生改编为电影《残月》,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彩色故事片在全国上映后,亦受到好评。问彬还发表了《蓝蓝的远方》、《儿女》等不少好作品。杜老夫妇有一子一女,儿子西北大学毕业,女儿西安医科大学毕业,都已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这次采访杜鹏程,还见到了他的夫人及女儿,她们温文尔雅,亦给人以谦和礼貌之感。随后,我采访杜老的文章“杜鹏程和夫人问彬”发表在《妇女生活》杂志上,我给杜鹏程寄了一本,杜老很快亲笔回信说“占功同志:信和杂志均收到,谢谢你。这篇文章与事实无误,而且没有夸张之词,我和老张看后挺高兴。”这封信我至今仍保存着。见到了杜鹏程及其家人,不仅圆了我多年的梦,而且觉得这个梦实在、亲切。受杜鹏程千锤百炼、呕心沥血创作《保卫延安》的影响,受采访杜鹏程如愿以偿得到的鼓舞,我在已发表几十万字各种作品的基础上,萌发了写比较大点的作品的强烈愿望,随后我在生活积累,采访有关人员,收集有关素材的基础上,用近3年业余时间创作出一部33万字的10集电视连续剧《黄河魂》文学剧本,这部稿子在摄制部门选用以后,由我与另一人在北京修改加工两个月,摄制完成后,于1993年9月、10月先后在中央电视台一套、二套节目中播出。为创作《黄河魂》,我在完成本职工作之后经常苦战到深夜两、三点,有时甚至熬通宵,而且大量的节假日亦以此“度”过。这种我自认为够得上拼搏的劲头,其力量源泉除来自那些为治黄事业英勇献身,从而激励我描绘他们的人物的精神外,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杜鹏程高尚人格和崇高精神的感染。我还采写创作完成了《名将孤女》、《倪岱传奇》等作品,现正在创作一部讴歌中华民族治水英雄的小说。杜鹏程的精神将继续鼓舞我努力学习,不断进步,为追寻心中那崇高的文学之梦而奋斗。伟哉,《保卫延安》!大哉,杜鹏程!
自古以来,中外游客要上西岳华山,莫不从惟一的羊肠小道劳神耗力苦苦攀登。然而,今天却不费吹灰之力就可跃上华山北峰。这并非神话,而是现实。当游客乘坐的汽车抵达华山北峰外的黄甫峪,一条用混凝土筑成的洁净美观的进山公路就展现在眼前,车子沿公路平稳地驶进山谷,不一会儿就到了北峰脚下。从山脚到北峰已建成目前亚洲最长的钢缆索道,下车走进运行在索道上的吊箱,很快就到了北峰。当游客站在北峰峰巅,遥望峰回路转的进山公路,无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壮观!这条用混凝土筑成路面的进山公路,凝聚了陕西省重点工程建设劳动竞赛先进个人、华山进山旅游公路混凝土浇筑路面工程总指挥王国超(后任陕西某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总监)的巨大心血。那年,举世闻名的西岳华山从山外黄甫峪到北峰脚下修开了一条宽6米、长近6公里的进山土路。华山管理局决定用混凝土浇筑路面。经过公开招标,王国超的团队击败众多竞争对手,一举中标。他们之所以能中标,不仅由于有众多的技术人才、丰富的施工经验、雄厚的机械施工设备、建成的多项“优良工程”,更重要的是,他们有懂技术、会管理、以身作则的领头人王国超。当时,华山管理局要求中标者在6米宽、将近6公里长的土路上浇筑混凝土的同时,必须保证往来游客及其车辆畅通无阻。王国超率领700余人的施工队伍于11月23日进驻工地,他们以对业主高度负责的精神,发扬“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打硬仗”的优良传统,开始了一场攻坚战。王国超指示有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要大家协调一致,在满足华山管理局要求的前提下,必须严格按施工方案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决不能有一丝一毫马虎。首先,坚决把好进料关,不合格的水泥、石子一律不得进入,并制定了严格的惩戒措施。为了保证游客及其车辆往来正常通行,他们采取晚上备料、白天施工的办法,先在3米宽的路面上浇筑混凝土,暂留3米通行,待先浇筑好的路面完全硬化可以使用时再浇筑剩余路面。当时正值寒冬,气温很低,为了保证混凝土浇筑质量,王国超决定用混凝土添加剂保温,并用草袋子、草苫子以及塑料纸覆盖已浇好的路面,以免受冻,确保了工程质量。王国超一心扑在筑路上,从建设者的食宿到施工的每一道工序,从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到解决出现的每一个问题,事无巨细,他都亲自过问、落实、解决。就在工程顺利进行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附近几个经营石子的老板看到这条路用料量大,便联手哄抬物价,如不满足他们的要求,就停止向工程供应石子。当初,这些老板都与王国超的团队签有供料合同,他们在中途来这一手,无异撕毁合同,打官司他们必输。然而,打官司毕竟费时费事,王国超决定以有利于施工的办法解决问题。一方面,他派人对这些老板做说服教育工作;另一方面,他派出自己团队的20多辆运料车迅速在别处购进高质量的石子。但因工程用料量大,石子仍供不应求。王国超又决定雇外边车辆购料。这些举措,彻底打破了那些不信守合同的老板企图垄断石子价格的美梦。迫使他们不得不又按合同向工程供料。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经过王国超和他的工友们艰苦拼搏,华山进山旅游公路混凝土浇筑路面保质保量提前竣工了。有关方面经过严格检验,该工程被评为优良工程。这条面对世界各地游客的旅游公路,以其洁净美观、通行舒适而受到普遍好评。
途经山东阳谷县城,穿过宽阔的、古色古香的仿宋街,去狮子楼参观。目睹蔚为壮观的狮子楼,不能不去闻名遐迩的紫石街看看。倘若没有紫石街,哪儿会有狮子楼的气派?!然而问了许多路人,居然都不知道紫石街在哪儿。终于有两个老头儿指着狮子楼南面一条小巷:从那儿下去,见一个路口,向西便是。既窄且旧,与恢宏大气的仿宋街形成强烈反差。这就是紫石街,这就是当年武大郎挑着担子吆喝“卖炊饼喽”、“卖炊饼”的地儿,这就是潘金莲、王婆、西门庆相互勾结残害武大郎从而也使她(他)们走向灭亡的所在。到了紫石街,就要去看看当年武大郎、潘金莲、王婆住的地方。问了小街两边门外抱着小孩的妇女抑或聊天的老人,竟然也都不知道。又问了这条街上一些单位的工作人员,有人摇头,有人回答曰,有关武大郎、潘金莲、王婆的遗迹没有保留。一部《水浒传》使阳谷名扬天下,也使武松、西门庆、武大郎、潘金莲、王婆人所共知。我想,阳谷重建和维修狮子楼,或许是英雄武松在狮子楼除掉恶霸西门庆,为人称道而为;没有保留紫石街上武大郎、潘金莲、王婆的遗迹,是不是武大郎虽然令人同情,但不失窝囊;而潘金莲、王婆则千夫所指,遗臭万年,不应保留。但是若从悲剧的角色看武大郎,从反面教员看潘金莲和王婆,他(她)们的遗迹,亦可保留。
记者在山东阳谷参观狮子楼、紫石街时,就联想到远在千里之外的河南孟州。因为武松从阳谷被发配到了那儿。孟州,这个在古典小说《水浒传》中令读者惊心动魄的地方,让记者心驰神往。时任孟州黄河河务局局长李富中来到报社,送给记者几个他精心制作的有关黄河文化和黄河抢险技术教学的光盘,同时邀请我抽空儿到孟州看看。看过碟片,记者拨通了李富中的电话:“李局长,你的光盘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很有意义。若有武松在孟州的遗迹,会更吸引人。”“我让司机来接你,你到我局的‘黄河文化展示区’看看,那儿不仅有武松的雕像,还有不少你会感兴趣的景观。你看过,咱们聊聊。”李富中说。记者来到孟州黄河岸边,来到地处开仪控导8号坝的黄河风景区。黄河风景区草木茂盛,绿树葱郁,焕发着勃勃生机。记者走进“黄河文化展示区”,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一座古色古香的“黄河楼”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颇为壮观。“黄河楼”的基座由许多平面石刻图案组成,图案的内容包括不少黄河上著名的水电站以及其他治黄成就的浓缩景观,让人浮想联翩。相距不远,一块镶嵌着“黄河苑”几个大字的竖石挺立在“黄河源头”,万里黄河亦按一定比例浓缩在此,上、中、下游的分界处和几大支流入黄口被清晰地标出,让人对母亲河的大致走向一目了然。一组包括20多尊雕像的黄河河工雕塑,无论是呼喊着“黄河号子”的黄河河工手硪打桩的群雕,还是一人默默手推独龙车运土筑坝的单个雕塑,皆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一位盖世英雄——武松的雕像别具一格,这位顶天立地的好汉极目远眺,仿佛在盯着天下恶霸豪强,随时准备除暴安良。他由山东阳谷发配到这儿,又演绎出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斗杀张都监的义举,可谓惊天动地。“黄河文化展示区”还有特定寓意的“安澜碑”、“大象”等景观,处处让人流连忘返。浏览过“黄河文化展示区”,记者采访了孟州黄河河务局局长李富中。李局长告诉记者,“黄河文化展示区”只是孟州黄河风景区“5区”、“3场”、“1湿地”的一个方面。“5区”除了“黄河文化展示区”外,还有“水车游船观光区”、“生态农业观光区”、“垂钓赏荷区”、“餐饮服务区”;“3场”即“围栏狩猎场”、“跑马场”、“儿童游乐场”;“1湿地”是指开仪闸至下游17坝之间的滩地。目前,滩区的湿地上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已有多种野生动物、鸟类在此栖息。李局长介绍罢“黄河风景区”,接着道,“孟州城虽然不大,但布局严谨,市容整洁,空气清新。距城不远,除我们的‘黄河风景区’外,还有纪念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韩愈(孟州人)的‘韩愈陵园风景区’和具有40平方公里水域面积、为中原最大护城湖的‘古城湖风景区’,这些都让孟州独具魅力。”“因为有黄河,孟州会更美丽。”记者说罢,意犹未尽地感慨道,“我站在‘黄河文化展示区’武松雕像前,想起了古典小说《水浒传》中‘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武松威震安平寨,施恩义夺快活林’、‘施恩重霸孟州道,武松醉打蒋门神’、‘施恩三入死囚牢,武松大闹飞云浦’、‘张都监血溅鸳鸯楼,武行者夜走蜈蚣岭’等章节,可是,这些遗址或遗迹在哪儿呢?”“你问的好。”李富中若有所思,接着言道,“武松的确与孟州有着不解之缘。他从山东阳谷发配到这儿,在未到牢城营前,在孟州境内的十字坡险些被母夜叉坏了性命,但也由此结识了孙二娘、张青两口子;武松被‘押’到名为‘安平寨’的孟州牢城营‘坐牢’期间,深受号称‘金眼彪’的牢城管营施恩的‘关照’。武松也为施恩遭受恶霸蒋门神欺凌而打抱不平,他赶往孟州城东门外十几里地的‘快活林’,去收拾霸占施恩酒店的蒋门神。从孟州城到快活林只有十几里地,但却有大小酒店几十家。武松每过一家,都要喝酒,到了快活林,已醉得蛮够劲儿,但他仍把蒋门神打翻在地,让施恩的酒店失而复得。随后,蒋门神串通张都监设计陷害武松,并欲把武松在押往恩州途中经过孟州境内一个叫‘飞云浦’的地方加害。然而,武松却把要杀他的4个家伙送上了西天。旋即,武松怒不可遏地返回孟州,在鸳鸯楼将张都监、蒋门神等一干人干掉。从此,武松一步步上了梁山。”稍顿,李富中接着说,“武松在孟州铲除豪强恶霸的英雄气概,值得纪念和传颂。我们将借鉴开封‘清明上河园’的经验,逐步把能够反映上述内容的、与武松以及孙二娘、张青、施恩、蒋门神等有关的遗址、遗迹的景观再现于‘黄河风景区’,我们将努力实现这个目标。”(这篇文章在黄河报发表时,曾配发陈武奎拍摄的有关照片,本文对这些照片予以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