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占功(笔名 水之韵 火平利 程为公 ),陕西人,多年任郑州黄河报社记者及黄河报文化版责任编辑。业余从事文学创作,著有长篇小说《万世大禹》、《名将孤女》、《往事》,其中《万世大禹》与我根据自己创作的中篇小说《倪岱传奇》改编的同名电影剧本一起,由国家版权局直属的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审核后,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向我颁发了作品登记证书。我还著有中篇小说《奇婉下凡》等,以及大量新闻、散文作品,已发表各类作品一百多万字。另外,我早年创作的33万字的10集电视连续剧《黄河魂》文学剧本被摄制部门选用后,由我与另一人在北京修改加工两个月,摄制完成后,1993年在中央电视台一台、二台播出。获全国报纸副刊专栏年赛奖、河南省专业报撰稿一等奖、编辑一等奖等。
“没有枪,没有炮,自有那敌人给我们造;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这首歌无论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年代,都对我军起到过极大地鼓舞作用。同时,也是那时的生活写照。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采访已离休的原甘肃庆阳军分区副司令员李水源同志,他就讲述了敌人给我们“送粮”的一个真实故亊。1947年春季,在国民党反动派大举进犯延安时,延属分区的延川、清涧也先后被敌人占领了。这期间,延川游击第一支队在敌后延川、清涧毗邻的中间地带进行游击战争,抗击敌人。当时游击队的生活非常艰苦,每天只能喝到一点从华北运来的黑豆做的糊糊充饥。面对这种情况,第一支队命令一中队设法从敌人手中夺取粮食。中队便派出几个侦察组分头出去侦察敌情,李水源也带了一个小组,共三人,来到一个叫张家湾的地方。张家湾地处群山环抱的半山腰中,上面是陡峭的山峰,下边是一道平川。半山腰有一条不宽不窄可走马车的道路,是延川与清涧往返运输物资的必经之地。这里距延川城有二十多华里地。敌人在山上设有碉堡,这种碉堡在这一带到处都有,一个碉堡住一个班,每隔四五里地便是一个。这天,李水源一行三人化装成农民,内藏手榴弹,在这个山头上的碉堡周围整整徘徊了一天。由于敌众我寡,且容易暴露目标,所以这天在这儿抓舌头的打算,不得不推迟或另想别的办法。张家湾附近大约三里地有一个叫毛山河的村庄,这儿的群众深受敌人欺凌,对国民党反动派十分痛恨。这天傍晚,李水源一行来到这个村上,找到一位姓李的老乡,当他知道李水源一行的来意后,便热情地把他们领到家里安排住下。李水源很感激,他却说,“游击队消灭敌人,还不是为了我们嘛!再不要说客气话了。”他还介绍说,张家湾山上的敌碉堡里的班长姓蒋,这个人他认得。蒋班长是个十分嘴馋的家伙,提起吃鸡肉,可以忘掉一切。前些时候,他带着几个兵痞,常常下山抓鸡抢粮,弄得乡亲们不得安宁;可是最近以来,不知什么原因,他们再没有下来过。根据老李提供的情况,李水源一行商量后,决定教训蒋班长。第二天早晨,老李找来本村一位可靠的乡亲,李水源一行向他又做了一番工作后,他表示一定尽力帮忙。饭后,侦察组的白祥民同志同那两位老乡提着四只鸡,登上山顶到了碉堡下面,便喊着说给蒋班长送鸡来了。蒋班长闻讯后,急急忙忙从碉堡里跑出来,一把抓住老李手上的鸡,连连说:“太好了,太好了。”老李顺手将鸡交给他,他便带着老李一行往碉堡里走。刚到洞口,他突然停住,掉转头用狡黠的目光盯着老李一行,问道,“你们为什么不把鸡藏了,反而送上来呢?”“老总好些日子没下山要粮要鸡,乡亲们说准是你体贴我们哪!”老李说,“我们很想你,所以,”他指着蒋班长手里的鸡,“一点小意思,往后老总多关照我们就是了。”“噢,这好说,好说。”蒋班长翻翻眼珠,说着走进了碉堡,老李一行也紧跟着走了进去。碉堡里正在打牌的国民党兵,一看见鸡,顿时乱了套,一齐上前,抢的抢,夺的夺,弄得鸡“咯咯”乱叫。有的抓着这只鸡说是三斤,有的抓着那只鸡说是四斤,吵闹着互相打赌。还有个家伙抄起一把刀就要宰鸡。蒋班长两只小眼睛盯着侦察员白祥民滴溜溜转了几转,问道,“你也是毛山河的人吗?”“是的。”白祥民从容地答道。“前几回下山,我怎么没见过你?”蒋班长鼓起眼,又问。“我们庄稼人以务农为生,怎么能天天蹲在家里呢?”“那么说,我前几次到村里时,你都到田里去了?”“有时也会到亲戚家里的。”白祥民从容镇静,大大方方的答对,使蒋班长消除了疑虑和戒心。他从一个士兵手里要过一只鸡,掂了掂,咧着嘴说:“嘴福,嘴福。”说罢,“哈哈哈”地大笑起来。“你们这些日子不下山找吃的,山上没有人家,怎么生活着呢?”老李向蒋班长说。“最近上边有命令,说‘共军’在这一带活动的厉害,要我们坚守碉堡,不得随便下山。”蒋班长说罢,脸上立刻生起了阴云,刚才咧得合不拢的嘴,现在能挂起油瓶子。“那你们怎么吃饭呢?”白祥民装着关心地样子,问道。“有的是白面,大米,马上就送来了。”蒋班长愤愤地说,“要不真得叫老子挨饿!”“从哪送来呢?”老李随便地问道。“从城里,从延川城里。”蒋班长说。“粮食运来后,老总若是扛不上山,说一声,我们乡亲们帮着扛;你们若怕共军,有情况,我们来报告。”那一位老乡说。“对,对。”蒋班长说,“要送来两马车,共五千斤粮食呢,这么高的山,我们怎么能扛得上来?你们帮我们扛上来,真是太好了。”“啥时候送来呢?”白祥民关切地问。“后天。”蒋班长说道,“不光我们吃,这些粮食还有别的用处。”白祥民故意说道:“你们这里面也有许多人哩,你们多扛些,我们撇下自己的农活,也帮着扛点。”“妈的!”众匪兵一齐叫了起来,“全部都要你们往上来扛,我们有我们的事儿。”“这样罢,”老李要诱蒋班长下山,便说,“还是请老总亲自下山到村里对乡亲们说一说,大家也会出力的,也就知道怎么办了。”“你下来我再给你带几只鸡。”那位老乡说。蒋班长踌躇了一下,说道:“好,明天上午我下来,可别忘了给我再找几只鸡哇!”“好办,好办。”白祥民说。他早已注视了碉堡里的人员和武器装备。这儿共有十个国民党兵和两挺轻机枪,其余都是步枪和手榴弹。然后,白祥民同两位老乡起身告别,蒋班长还把他们送出碉堡。白祥民回来后,向李水源汇报了情况。他们作了准备,专等蒋班长下山。这天前半晌,蒋班长独自一人下山,来到毛山河村老李的院里。这家伙虽然官小,但却是个大圆腰,满腮横肉。他手里提一颗手榴弹,小眼睛瞻前顾后地打转转。李水源侦察组三人和老李以及那位老乡“热情”地接待他,但他不进窑,却站在一块石板上说:“快去叫老百姓,把这个村十来户人家的青壮年都喊来,我要训话。”那位老乡说了一声“好”,便从院子出去了。白祥民走到蒋班长跟前说,“老总哇,你拿这个圆不溜球的东西,是什么呀?”说着,伸手要他手里的手榴弹。“不要动。”蒋班长把右手握的手榴弹换到左手上,说,“这叫手榴弹,可厉害哩!喂,你给我找的鸡呢?”“在这里。”另一位侦察员把早准备好的两只鸡提来了。白祥民一边接住,一边向蒋班长递去,说道,“老总先把这两只鸡拿着,待会儿,还有别的乡亲给你送哩!”蒋班长一乐,放下手榴弹,接过两只鸡,掂了掂,说,“不错,不错。”就在他眯着眼睛,欣赏鸡有多少肉的时候,白祥民把手榴弹拿到了手里,李水源同另一位侦察员看得真切,便猛扑上去把蒋班长按倒在地,掏出绳索就捆。白祥民把手榴弹交给老李,也来帮忙。蒋班长的劲非常大,李水源和三个人费了好大的劲,才把他捆住。这会儿,蒋班长不挣扎着反抗了。他喘着粗气,骂道:“娘的,你们这个村的人不想活啦是咋的?你们看,这四面山上都是我们国军!”他边骂,边大声嚷嚷,“快把老子放开,快把老子放开!”“你再叫喊,立刻送你回老家。”李水源说罢,掏出一块毛巾,拿到他的嘴边,问道,“你想先吃这块毛巾吗?”蒋班长见状,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瘫软成一堆。他惊恐地问道:“你们是什么人,要把我怎么样?”“我们是什么人,你现在还不明白吗?”李水源说,“我们要杀掉你,为老百姓除害。但先给你个机会,若能赎罪,还可免死。”“你们是‘共军’。”蒋班长长叹一声。“喂,你是想死,还是愿赎罪。”白祥民问道。“哪,我自然想赎罪了。”蒋班长说,“有什么吩咐,我一定效劳。”“从延川城运来的粮食到底有多少,什么时候来;押送粮食来多少军队?”李水源紧紧地盯住他,“你要不老实,可别怪我们不饶你。”“明天上午就送来了,有两马车,共五千斤粮食。”蒋班长皱着眉头说,“押送粮食只来一个班。我说的全是实话,快放我上山吧!”“等我们验证了你说的都是实话后再说。”李水源警告他,“要是你欺骗了我们,那你准备回老家。”“不敢,不敢。”蒋班长打着哆嗦,“我说的全是实,实话。”李水源和侦察员搜查了他的身上,再没有带武器,只是搜出一张国民党员证。为了安全起见,李水源一行决定把蒋班长送进山洞里,老李便带着侦察人员,押着蒋班长往一个山洞里走。半路上,突然,蒋班长挣断了绳子,撒腿就跑。侦察员几个人跑上跑下,不住气地追赶。追了足有一华里地,才把他撵上,经过一场激烈的搏斗,又缚住了他。这次,把他狠揍了一顿,捆得严严实实,嘴里塞上毛巾,关进那个很深的山洞里。李水源一行立即向一中队汇报了情况。这天夜里,中队派出一个排,来到张家湾附近一个绳套似的大湾道,李水源一行和这个排埋伏在湾道的沟坎里,专等敌人送粮。第二天上午,满载白面、大米的两辆马车,在敌人一个班的护送下,来到了张家湾这个湾道里。经过一阵紧张激烈的战斗,敌人全做了我军的俘虏,五千斤白花花的大米、白面全被我军缴获,大大改善了延川整个第一支队的生活。并且,由于俘虏了押送粮食的敌人那个班,使我军掌握到延川城内敌人的一些重要情报,从而为我军在当年秋天解放延川提供了有利条件。(原载《中红网》)
编辑部墙上的挂钟时针指向10点30分,我估计上午的邮件此时已取回报社。我约一个作者写的稿子不知是否寄来,我从三楼上到四楼,走进资料室,在桌子上的一堆信件里找。约稿尚未来到,只见一个写给我收的大白信封正面下沿印着一行黑体字“同桂荣同志治丧办公室”,我大吃一惊,眼睛不由得湿润了,不用拆信就知道,我崇敬的革命老前辈、我多次采访和看望过的刘志丹夫人同桂荣与世长辞了。我十分悲痛,心情沉重地拿着这封信回到编辑部,坐在办公桌前把信拆开,从信封里取出一页印刷的《讣告》,我注意到,《讣告》上说,向同老遗体告别仪式定于1999年5月18日上午9时在西安举行。我坐在办公桌前半晌无语。身上体现着许多刘志丹高尚品质的同老的辞世,让人难以接受,去年我看她时,她的身体和精神还不错,我还对她说,祝愿老人家活过百岁。5月19日出版的报纸,18日签付印,这期报纸副刊的编辑任务要我完成,我走不开。可是,我多么想再见一次同老。我仔细看,给我寄《讣告》的信封上的毛笔字是同老的女儿刘力贞写的。于是,我给刘力贞及其老伴张光草拟了一封《唁电》,旋即带上《唁电》赶往电信局。发《唁电》后,我与在西安的李赤然将军的女儿李君燕联系,请她代我向同老敬献花篮或花圈,她与同老家比较熟悉。同老随刘志丹将军而去,但她的高风亮节永存世间。我采访和看望她的一幕幕情景以及老人家的音容笑貌不断浮现在眼前。1981年秋天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第一次在西安八道巷一个小院拜访同老,老人沉缅在往事的回忆中,向我讲述了许多刘志丹忠于党、爱百姓、为创建陕甘革命根据地无私无畏、浴血奋战的故事。令我激动不已的是,随后,我写的《革命的传统永不丢——访刘志丹将军夫人同桂荣》,在同年9月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综合节目》中全文广播,为配播这篇稿子,还播放了《陕北出了个刘志丹》这首具有广泛影响的陕北民歌。至今,我还保留着这次节目的录音带。此后,我路过西安,只要时间允许,都要去看望同老。同老1905年生在陕北吴旗,1934年参加红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她跟随刘志丹为创建陕甘革命根据地出生入死,历尽艰险,特别是为红军后勤工作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志丹牺牲后,她不仅为抚育他们惟一的女儿备尝艰辛,而且继承将军遗志,继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努力奋斗。并且抚养了不少老同志的小孩,如儿时的李铁映就曾得到同老母亲般的关怀。不久前,李铁映还去西安看望当年的“刘妈妈”同老。毛主席对刘志丹给予高度评价,称他是“群众领袖,民族英雄”,且尊称同老“刘嫂”。解放后还请同老及其女儿与他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一起在怀仁堂看戏。当年,中央机关在红都保安期间,同老和毛主席是邻居,毛主席的女儿李敏亦是同老接生的。有时候毛主席和贺子珍吵架,吵得很凶,谁都劝不开,同老去劝,马上见效。同老像刘志丹一样,胸中装着老百姓,她十分关心群众疾苦,与人民群众建立了鱼水般的深情厚谊。解放后,同老长期做妇女儿童工作,使一代又一代革命接班人沐浴到了她伟大的母爱。她为改变革命老区的面貌慷慨解囊,不遗余力。年近8旬还乘汽车几千里去看当年的革命根据地,看到老区人民的生活比过去有很大提高,她高兴地说:“革命就是要给老百姓办好事!”她曾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同老的女儿刘力贞(原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女婿张光(原《陕西日报》总编辑、原陕西省记者协会主席)对同老十分孝顺,老人家享受到了天伦之乐,让人欣慰。5月18日,向同老遗体告别仪式在西安隆重举行。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胡锦涛、李铁映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送了花圈,陕西省委书记、省长以及各界人士600多人参加了告别仪式,党和人民深切怀念同老。老人家虽然随将军而去,但她高尚的品德永存世间,她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原载1999年6月2日《黄河报》
在郑州生活、工作多年,记者从未想到这座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现代都市会进入我国大古都之列。然而,“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郑重宣布:郑州可与西安、北京、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安阳七大古都一起并称为“中国八大古都”。让久居这座城市的人惊喜的同时,亦有几分震惊。记者按约定时间,来到郑州大学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郑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民先生家中,就郑州列入“中国八大古都”进行专访。一番寒暄之后,记者直奔主题,道出了自已的疑惑:“我家乡的省会西安,作为10多个朝代的帝都,地上地下的遗存极为丰富,且不说比比皆是的秦砖汉瓦、名胜古迹,就是那道巍峨壮观的古城墙,也能凸显出它大古都的地位。可是,郑州列入八大古都‘名至’‘实归’吗”“实至名归。”慈眉善目,温文尔雅的李先生扶扶近视镜,笑了笑,说道,“是不是大古都,有一个标准。郑州作为商代前期的都城,符合这个标准。”“这个标准是指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朱士光先生所说的一是我国历史上主流或主体、主干王朝或政权的都城;二是有着较长的作为都城的时间,一般来说应在200年以上;三是有着相当大的城址规模;四是在它的遗址上或者其附近傍存着后续城市,且应当是国家级或较高级别规格的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吗”“对。”李教授说,“郑州列入八大古都,不仅符合这个标准,而且在这次‘郑州商城360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上,与会的其他七大古都的代表和有关专家、学者,对把郑州列入八大古都达成了完全一致的意见。会议形成的《纪要》明确提出,郑州可以与西安、北京、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安阳一起并称为‘中国八大古都’。”“据悉,您与中国古都学会名誉会长、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朱士光、北京大学教授邹衡、李伯谦、孙淼、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河南省博物院原院长、研究员许顺湛等许多全国知名的专家以及西安、北京、杭州等八大古都学会的代表一起参加这次会议,对郑州的古都地位、历史演变、保护开发进行研讨,对郑州进入八大古都之列进行评定。郑州成为八大古都既符合有关标准,又在评定会上取得了一致意见,那么,请问:主要依据是什么?”“我在这次会议上代表东道主作了《郑州商城在古代文明史上的历史地位》的发言。”李民教授说,“我可以用这次发言的主要内容回答你的问题。”稍顿,李先生说,始建于公元前1600年左右的郑州商城是我国商代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仅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有重要的作用,即使在世界文明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李教授通过引证从1953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郑州二里岗等处实地发掘取得的一系列资料后,接着说,郑州商城的发现在学术界影响很大,上世纪70至90年代,早商文化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年代、性质方面。近年来,随着新的考古发现的增加,特别是1996年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启动以后,推动了商代文明研究的进程。如在郑州东里路、北大街和东西大街发现大面积早商夯土基址,碳十四测出了大量的年代数据。特别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1年以来对商城郭城的考古钻探和考古发掘,证明郑州商城是一座拥有宫城、内城和外郭城墙、护城河组成的规模约13平方公里的城址,而二里岗期的文化遗址的范围达25平方公里。李教授还引证长期考古发现与钻探获得的大量资料后,得出“郑州商城是一座有规划布局的早期都城”的结论。并认为,郑州商城当时比较繁荣的手工业作坊,处在内外城之间。而且,这座早期都城还是一处注重生态环境的城址。他说,郑州商城位于由豫西延伸而来的中岳嵩山余脉丘陵地东端、黄河沿邙山北侧峡谷东流与黄淮大平原衔接处,地势不低也不太高,是西北向东南的走势。这不但有利于防洪,而且有较为充裕的水源。这儿气候湿润,植被茂盛,动物资源丰富,有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肥沃土地和水陆交通的便利,是宜于人类生存、宜于建都的好地方。李教授引证了许多考古数据后,接着道,前后有355年都城史的郑州商城不仅是商代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在世界文明史上也有重要地位。他说,公元前1600年左右正处于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在这个时期,有一些著名的城市相继出现,它们与郑州商城同时,或稍早于郑州商城。如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的巴比伦城(公元前1894—公元前1595)、亚述城(公元前2500—公元前1500)、印度河流域的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巴城以及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十七王朝末、十八王朝早期的一些城市。这些城市或稍早于郑州商城,或与郑州商城同时,或当郑州商城兴起时,已走向衰落。即使它们兴盛时期,其规模和建制都比不上郑州商城。而在郑州商城附近,还有登封阳城、郑韩故里等一个庞大的古都群,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文物资源,足以说明,郑州列入我国八大古都,乃实至名归。年近70岁的李民教授身板硬朗,精神矍铄,他和蔼可亲,言谈间不乏童真。他是河北人,1962年南开大学历史系先秦史研究生毕业。毕业后,随我国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北京中华书局整理《尚书》。1956年来到郑州大学历史系任教。现任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郑州大学殷商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兼职教授等职。他长期任教,多年带博士生,带过的博士生有些如今也做上了博导。他除了讲授《先秦史》、《夏商史》等历史课外,还有《〈尚书〉与古史研究》等大量著述,出版著作13部,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分别获国际性、国家级和省级优秀论著奖多项。他先后承担过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及国家部委和省重点项目,还参加过耶鲁大学的重点项目。曾多次到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东京大学等院校讲学。他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对“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工程”做出了贡献。《光明日报》曾在头版重要位置发表专题《史学家李民教书育人成绩显著》。他是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的“河南省优秀专家”。采访结束时,记者问李老:“这一生,您感到最欣慰的是什么”“让郑州实至名归地列入我国八大古都。”李教授感慨地说,“作为一名史学工作者,我尽了力。”原载2004年11月16日《黄河报》
程占功与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得主窦凤琴结识,不能不说是一种缘分,而这种缘分的到来纯属偶然。一时光定格在1983年夏天那个遥远的下午,我乘坐的长途汽车在陇东董志塬上一个叫肖金的乡村小镇出了故障,百无聊赖的我下车看司机怎么修车,却无意中听到一段秦腔旦角唱腔,激越悠扬,悦耳动听。循声望去,不远处田垅间的广场上围着几千人在看戏。我便赶到广场,挤进人群。简陋的舞台上正在上演《铡美案》中“杀庙”的那场戏,一身青衣、牵儿挽女的秦香莲向手执寒刀,杀气逼人的韩琦倾诉着:“我丈夫名叫陈世美,我是他的结发妻……”哀怨委婉,清脆嘹亮的唱腔,出神入化,真切感人的表演,深深地打动着观众。“这么好的演员,在西安也不多见,这是哪儿的呢?”我向旁边的观众打听,原来,这是甘肃宁县秦剧团在此演出,饰演秦香莲的是青年演员窦凤琴。过了一会儿,刮起了大风,旋即,乌云翻滚,电闪雷鸣,下起了瓢泼大雨。黑压压的观众全被浇透,顷刻间减去一半,又过了一阵,广场上只剩下三、四十人,雨水顺着顶蓬缝隙亦不停地流向舞台。这时,剧情进行到秦香莲向包拯控告陈世美杀妻灭子罪行的那一场,那字字恨,声声泪,如泣如诉,荡气回肠的唱腔以及演员全身心投入的表演,让人潸然泪下。而我无雨衣也无伞,只因这部戏演得真好,才忘情地冒着雨观看,直到全剧结束,早已误了乘坐的那趟车,忘了车上还有我的不少东西。一种发自内心的责任感,油然而生。窦凤琴是秦腔界不可多得的好演员,她不能只属于宁县,不能只属于董志塬,她是这个古老剧种焕发新生命的希望,应该属于所有热爱秦腔的戏迷们,我应该为宣传她做点工作。我采访她后,又特地找到甘肃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巩世锋,不久,由他录音、我写解说词、名为“戏苑新秀展劲姿”的戏曲专题在甘肃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介绍了窦凤琴的艺术风格和演唱特色及其优美唱腔,窦凤琴那动听的金嗓子通过无线电波迅速传遍甘肃乃至西北许多地方。随后,我从西北调到郑州工作,很快收到了巩世锋寄来我与他合作、甘肃省电台播出的“戏苑新秀展劲姿”复制带,这盒带在看不到秦腔演出、听不到秦腔音响的郑州伴我度过了许多年,窦凤琴那优美悦耳的唱腔,让人百听不厌。1985年,甘肃省举行首届优秀青年演员秦腔大赛,窦凤琴脱颖而出,获得了表演一等奖的第一名,并被甘肃省秦剧团选中。此后,窦凤琴以杰出的艺术天赋和出色的艺术业绩,成为驰名大西北的秦腔名旦,她还被选为甘肃省政协委员、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代表和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成为国家一级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青年艺术家,并被任命为甘肃省秦剧团副团长。二时间追溯到三十年前。陇东,董志塬上春光明媚,姹紫嫣红。塬上有一个树木环抱的小村,名叫焦村,焦村南面有一座被当地老乡称为“南山”的陡峭高山。一位中年人挥着牧羊鞭,一边放羊,一边吼起了秦腔《屈原》里屈原投江前的唱段:“我叹息着而又呜咽,众百姓的生计多么艰难,魂归汩罗江我自无憾,只可恨贪官污吏无法无天!”山脚下一条静静流淌着的小河,一个穿红衣的七、八岁小姑娘留着羊角辫,手拿小山花,站在小河边盯着明净的河水。牧羊人一曲终了,小姑娘便和着唱起秦腔《屈原》里屈原侍女婵娟的唱段,童音清脆,韵味悠长:“哭了声屈先生早把命丧,可叹你忠烈志付于汪洋,你整日为祖国东奔西忙,到今日遭陷害举国悲伤……”激昂、悠扬的秦腔老生、小旦唱段,使塬畔上、河畔上过往的许多行人都驻了足,他们无不诧异,这山上的牧羊人“老生”腔唱得一点也不比专业演员逊色;河边这个美丽的小姑娘银铃般的嗓子咋这么动听……然而,谁能想到,眼前这个偏僻乡村的小姑娘,几十年后竟然戴上了中国戏剧界的最高奖——梅花奖的桂冠!牧羊人名叫窦富民,是小姑娘的父亲,小姑娘叫窦凤琴。窦富民和夫人李毓秀原来都是县秦剧团的专业演员,“文革”期间,县剧团解散,全家下放到原籍焦村劳动改造,他们虽然离开了舞台,但并没有放弃自己热爱的秦腔,并把对事业的追求寄托在聪颖秀气,颇有天资的女儿身上。每天天刚亮,就让她起来跑圆场,练蹉步、卧鱼、翻筋斗等基本功,常常摔得小姑娘身上青一块、紫一块;在野地里练拿顶,每次倒立15分钟,致使小姑娘能把双手抓着的冻土化为泥水。然而,倔强的小凤琴从未叫过一声苦,一声累。1972年春节期间,宁县县城锣鼓喧天,扭秧歌、踩高跷、舞狮子,热闹非凡。县城的几个演出场地,围满了大批观众,不久,人群开始躁动,观众纷纷涌向县中学操场上的剧场。台上正在上演秦腔《红灯记》,由“窦家班”主演,饰李玉和的是窦富民,扮李奶奶的是李毓秀,演李铁梅的是12岁的窦凤琴。窦家班演员扎实的艺术功底,优美动听的唱腔,精彩纷呈的表演,让近两万名观众沉浸在大秦之腔艺术美的享受之中。窦凤琴饰演的李铁梅,不仅扮相俊美,而且行腔感情充沛,气势昂扬,其音质音色极好,有如行云流水,令观众如痴如醉。从此,窦凤琴在全县家喻户晓,并被恢复不久的宁县秦剧团录为专业演员。三走上专业演员之路的窦凤琴更加勤学苦练,虚心求教,她从小在父母身边学艺,文化素养明显不足,但这并没有难住她,剧本台词就是她的课本,她边学边唱,边实践,边提高,逐渐地找到了艺术感觉,沟通了自己与剧中人物的血脉,产生了思想共鸣,从而使她饰演的每一个人物都出神入化,真实自然。到十五、六岁时,她已成了剧团里挑大梁的台柱子,几乎旦角行当的剧目全让她演主要角色。为了目睹她的演出和聆听她的唱腔,有些偏僻乡村的老乡扶老携幼,步行几十里甚至上百里赶到演出地点,以饱眼福耳福。窦凤琴常说,我们要在努力做一个好演员的同时,一定要做一个好人。有一年,她演秦腔现代戏“朝阳沟”里的银环,庄稼人看得入了迷,全县的乡乡村村都要她去演出。但这时她在练功时腿部受了伤,感染化脓,疼得站不起来,正住院治疗。一些农民不知情,还以为她的伤势不要紧,便争先恐后赶着车到医院接她去演。躺在病床上的窦凤琴看着一张张充满期望的憨厚面孔,咬着牙让人搀扶着她上了车,颠簸六、七十里山路,到了舞台下面,她怎么也站不起来,让农民把她背到舞台上,不能动,她就坐在台上清唱,唱了一曲又一曲,把乡亲们都唱哭了,她被山民们亲切地称为“咱们的凤琴”。一次,她在一个土场里演出,开演前两个小时,不仅场内场外挤满了人,而且,许多人站在墙头上,树枝上也挂满了人。舞台被挤得水泄不通,急着化妆的窦凤琴挤不进去。只好凭她的功夫翻墙而过,溜到后台化妆。人们发现了她,又涌到化妆间前要一睹丰采。她理解观众,不焦不燥,让大伙儿看着她描眉抹唇。化好了妆,演出开始了,她朝大家微微一笑,上台演出。四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窦凤琴在汲取古老秦腔艺术丰富营养的同时,也不拘泥于秦腔的传统的演唱方式,她注意借鉴京剧、豫剧、黄梅戏等兄弟剧种的精华,广收博采,给秦腔以新的生命力,形成了自己的演唱特色。她的演唱特征在其饰演秦腔传统折子戏《斩秦英》中银屏公主这一角色上表现得相当突出。银屏公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儿,又是开国元勋秦琼的儿媳和兵马大元帅秦怀玉的妻子。富贵尊荣集于一身。但是,为救因打死国丈而要被皇上问斩的独生子秦英,她不得不去求国丈的女儿、专靠向君王献媚而取宠的詹贵妃。窦凤琴在演唱银屏公主“父有旨娘有命怎能违抗,为我儿把詹妃口叫姨娘,长随官看御酒当殿以上……”那段起伏跌宕的唱腔时,咬字恨,吐字轻,行腔婉转,曲尽人情,细致准确地表达了银屏公主在此时此地极不情愿而又无奈的思想波澜。窦凤琴的表演注重“动之以内,形之于外,一招一式,一颦一笑,都能找到角色的内心依据。”她不仅音色甜脆,而且,通过勤学苦练,在发声与气息的运用上,吞、吐、拎、放自如流畅;高低真假,结合得当,使她的金嗓子刚柔相济,更具魅力。窦凤琴对秦腔艺术的重要贡献还在于,她把民歌、流行歌曲的某些发声方法溶进了秦腔之中,即保持了秦腔高亢嘹亮的特色,又揉进了委婉细腻的风格,并把唱腔的设计提高到声腔艺术的审美高度,使唱腔与人物的性格及心理状态统一协调,使唱腔给人一种自由驰骋,抒情传神的气韵。为窦凤琴夺取“梅花奖”桂冠的是秦腔新编历史剧目《白花曲》中胡承华这个悲剧角色。胡承华是北魏年轻的太后,她的性格很矛盾,思想行为变化很大。她既是能够临危不惧、镇压叛乱、控制局面、稳定朝堂的皇太后,又是柔情似水,热情如火的君王遗孀。她年轻、美貌、聪明、果断,很有才智,但是却扭不过捆绑在身上的重重的封建枷锁,造成了终生的遗憾和悲剧的命运。窦凤琴创造这个形象的基本依据是胡承华遗留下来的一首诗:“阳春二三月,杨柳齐做花,春风一夜入闺闼,扬花飘荡落谁家?”窦凤琴从旦角行当各种类型的人物身上探索和汲取适当的艺术因子来塑造胡承华这个艺术形象。她认为,正旦、小旦、武旦、青衣的形态和身段都对塑造胡承华有益。因此,她调动了旦角行里的各种艺术程式把这个艺术形象塑造得既真实可信,又多姿多彩,不仅为她赢得了殊荣,也为秦腔这个古老剧种争了光。这届梅花奖,西北五省(区)的秦腔界,只有她一个得主。记者在兰州她家采访她,谈起戴上梅花奖桂冠的感受,她说,我在高兴的同时,不敢懈怠,只有努力奋斗,努力创新,为振兴和繁荣秦腔艺术大业做出新的贡献,才能无愧于这个崇高的荣誉!原载《名人传记》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