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的主页

个人介绍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个人作品列表

  • 阴影(碧草)

    坐视这个传媒网介遍布且享有言论自由的信息时代,我亦不知道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是日益加强了,还是逐渐淡薄了。那个曾经一手给中国文坛制造诸多“惊天动地”的80后桀骜写作者兼赛车手――韩寒,近日,又向众人掀起了新的文坛“战争”。那是在一次无意间,我在互联网页上瞥见的一则不算新闻的新闻。文学评论家白桦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了一篇文章《80后的现状与未来》。里面特别对韩寒曾在03年出版的杂文集《通稿2003》中大贬中学所有开设的课程提出了反驳质疑。在倍感惊奇的同时,对其进行了委婉批评,将韩寒对待现代教育的自我态度注释为反叛蛮干――也许是有道理的起点出发,但走向的却是“打倒一切”的歧路。不经意间的言行举止往往是最能中伤他人的,或许是始料未及,或许并非本意。以韩寒那桀骜不羁的个性岂会让老同行的言行散播弥漫在传媒上瘟疫般摧毁自己的“一世英名”。随后,以颇为不满与激动的情绪,毫不客气对“敌手”进行回复“炮轰”。于是,一场“骂战”在这两名新老的中国文坛成员之间拉开了帷幕。继而一出出舞台戏在双方的导演下,新鲜出炉。就这样,双方彼此都不肯罢休去意识过错,随着双方不满情绪的日渐高涨,“骂战”的言行也在不断升温,已经涉及到人格侮辱与人身攻击的程度。这场“骂战”还会持续多久?我不得而知了。这是一场现代中国文学界的一出悲哀闹剧,但它所涉及到的绝非仅仅如此。这不只是韩白两者之间单纯的“骂战”,甚而是作为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的针锋相对,一方代表着80后桀骜不羁的张扬叛逆个性,另一方代表着传统保守的固有思想。若要我以一个明智之举看待此事,我亦不会站在韩寒桀骜不羁的自我满足角度,也不能站在白桦那老一辈的传统思维的立场。我的思维告诉自己:注定只能成为两者的中间人。那个作为80后的中国文坛的领军人物,自问为什么会倍受诸多同龄人的支持与维护?自问为什么那么多同龄人闪烁迷离的双眼里总会隐隐约约藏匿着一种饱受沧桑,踏遍红尘的感觉?为什么那么多的同龄人几乎都拥有共同的人生观?尽管这些孩子人生观的真正价值还没有得到上帝的垂青眷顾,总归是80后一种名为叛逆的因素惹的祸。将这些叛逆细胞注射入那些可怜,可悲,可恨的孩子们的头脑中。或许很多人认为散播者是韩寒,但我想说这并非他的本意,因为他也成为了叛逆的牺牲品,诸多外因仍是“嫌疑犯”。写到这里,我想韩白“骂战”的导火线莫非于此?我就不得而知了。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对传统观念的出自于80后人性本能的强烈排斥。更是为一个时代在作辩护,是叛逆与传统的针锋对决。更严重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忽略了韩白“骂战”是在互联网展开的,在这个传媒网介遍步的信息时代,虽说每个人都享有言论自由,但决非可以放肆去辱骂讽刺。“骂战”背后所笼罩的最大阴影正是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如何去拯救被“网”的道德?网上虽有匿名发表言论的自由,但任何人都不能借此来作为辱骂讽刺的特权,也没有不负责任的赦免权,从“骂战”中能瞥视到韩寒那粗俗不堪的言语是多么伤人自尊与人格。对于白桦,我更不想表示什么,因为双方都彼此以反语讽刺挖苦,莫说是作为当事人,连我这个局外者都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不仅是为韩白不遵从网络言行道德感到心痛,更为这个信息时代人们思想道德观念倍感质疑与痛心……我想他们至少要接受道德法制的自审与公审。虽说这些孩子是80后叛逆者的牺牲品,但我想他们至少应懂得正确的道德观念,否则将会愧对于自身那尚未泯灭的良知。言至于此,我的思维仍告诉自己:注定只能成为两者的中间人,因为那一片区域居住着仅有的道德良知,那恰恰是我所向往的立场。而这片区域正好介于叛逆与传统两者间。――因为叛逆使网络道德遗失了往昔的踪影;――因为传统使网络道德褪去昔日的色彩;我的思维告知自己:“骂战”这一反面立正事件只是为世人敲醒网络道德遗失踪影与褪去色彩的警钟,如何去拯救被“网”的道德?叛逆与传统两者彼此重归言好的那一天,也就是被“网”的道德被解救的那一天。那一天何时能够来临?坐视这个传媒网介遍布与言论自由的信息时代,我再一次为世人背后的阴影茫然了……

    2008-07-22 作者:子鹜
    • 0
    • 9794
  • 忧伤·80·韩寒

    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国文坛似乎总是太过于寂寞、沉闷、压抑,总是缺乏了这么一股个性张扬的独特魅力。而八十年代之后的中国文坛却犹如被扭转了的乾坤,蜕变了的生物一般,开始不甘接受那份“寂寞沉闷”的礼物了。因为此后的中国文坛又有一批新生命的文豪诞生,张扬叛逆的个性者便是对他们的最好诠释。自从这些诞生于八十年代的“后生子”逐渐进入中国文坛后,文坛到处都充诉着他们的奇色异彩,因而带给了中国文坛一股无人可忽视否认的旋风力量。中国文坛向来都不缺乏才华横溢的著名作家学者,因为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并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国,以自己的多愁善感更好地造就了人们的更浓郁的感情色彩空间,因而“江山代有才人出”。但与八十年代的那批文豪相比起来,色彩却暗淡了不少。都说完全具备独特个性的作家一个世纪未必能诞生一个。或许是我们三生有幸地降临到这个世间,才得以有机会在21世纪有运气目睹感受了他们那脱颖而出的才华。对于“新概念”我并不想再作过多的诠释了,并不是因为我懒惰,而是相信其每一位无论是作家学者或文学爱好从事者都领略了“新概念”的其独一无二的魅力所在。第八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也在去年已经落下了帷幕《萌芽》杂志社的主编赵长天曾在一则精选点评上提出此观点:“新概念”是中国语文界的奥林匹克,也是那些具备创造个性学子的展现自我才华的舞台。这个被无数学子追捧的舞台走过了八年的春秋,也造就了不少后期中国文坛的才子。韩寒―这个舞台的最初表演者,也是这个舞台八年历史的主要领军人物。出生在上海市郊的一个农民家庭,因为长跑加分考入上海市的重点中学―松江二中。99年参加了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最后在决赛中以《杯中窥人》获得了一等奖。其文笔老练,语言犀利。以此同时,连续七门功课不及格,并借此休学在家。韩寒对文学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与风格。曾经的我也一度迷恋上这个桀骜不羁的少年写作者,喜欢到不可自拔,喜欢到不愿自拔。从他的处子作《三重门》开始,我便喜欢上他的小说。那是他花费了一年时间创作的长篇小说,出版后反响热烈并引发了社会讨论,《三重门》、《零下一度》、《像少年啦飞驰》、《毒》、《通稿2003》、《长安乱》、《韩寒五年文集》、《就这么飘来飘去》、《一座城池》……细读着他一本本才华横溢的作品,就如同回忆自己年少往事般那么亲切,那么信手可拈。此前的我仿佛在他那桀骜的身影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于是大胆、冷静、坚毅、犀利、含蓄便成了我的诠释。韩寒刚出道那时,就拿现代教育开刷,考试门门挂红灯,高中里就退学,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议论,于是此后拿现代教育进行批判便成为了21世纪中学生最时尚的事情,也是最为家常便饭的习惯。更有甚者模仿韩寒在高中时期便休学在家,或者任由自己的功课不及格也无济于事,在面对老师的教育与家长的相劝仍置之不理,无动于衷。韩寒的一句名言:“七盏红灯照亮了我的前程”也已成为了一些中学生的右座铭了。可见“韩寒”现象已弥漫在中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中了。八十年代的这些“后生子”本就是一个独特的群体,骨子里就流淌着一种强烈独特的叛逆个性的血液,于是韩寒作为八十年代的领军人物,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于是中学生都会在自己的身上看到韩寒的“影子”,犹如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形象,之所以让人人都觉得自己身上有阿Q的影子,那是因为鲁迅先生结合了国民的劣根性。韩寒也是在一个根本上结合了现代中学生的弊端,他的早熟早已被融入了这个群体,或许这就是八十年代彼此的心灵感应……于是他以代表性的先锋扭转了后期的中国文坛,也促使了中国八十年代以前那些老一辈作家学者的光芒暗淡了不少。他肯定会被载入八十年代之后的中国文坛的史册,并且成为后期文坛的焦点话题。望着他那双傲世游离的双眼,我似乎有些对不上号。韩寒那固有的八十年代后的气息吸引着诸多学子的模仿。中国的后期教育诞生了这样的一位人物,是该欣喜?还是该忧伤?我并不知道其中的答案……可是,突然间我不再羡慕崇拜他了。一切来得是那么的突然,就在那一瞬间,之前的狂热燥动已经被拨了一盆冷水,继而冷静下来。若现在谁问我崇拜韩寒否,我会淡淡回上一句,是的,我不崇拜他。只是参考他。因我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明誓保身。――或许同是八十年代诞生的我更需要的是造就一个自我的未来,而不是桀骜不地一味去复制别人的背影,那样我一无所获,只能是造就了这个世纪的又一个忧伤孤独的缩影,而那忧伤的源由正是那个你我共同的话题。――恰恰是韩寒那双桀骜不羁的流离闪烁着理性的光芒的双眼给了我一个明智的抉择。

    2008-07-25 作者:子鹜
    • 0
    • 9792
  • 通稿2009之眼中的大学与大学生

    走过了二十个春秋,我却始终弄不懂“大学”一词的含义。只知道十二年的寒窗苦读乃至更长时间,只求成为这个群体中的一员;只知道在每年蝉声连片的繁芜六月天,于千万莘莘学子的同场竞争较量中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甚至渴望超常发挥,只求成为这个群体中的一员;只知道在那为期三天的笔试中,将自己十二年来从“辛勤园丁”那里汲取到的所有知识一股脑倾泻到那几张印满了试题且散发着油墨香的雪白光滑纸张上,只求成为这个群体中一员。当圆满完成以上的艰巨任务后,就可以彻底庆祝狂欢了,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没有那没完没了的周测,月考,一模,二模;没有一天得端坐十多个小时,全神贯注倾听老师讲复习要点,重点句型,必背词汇,实词虚词,其双眸却在不停打架,硬要粘合在一起;没有时刻为那一次次测试的不理想,或抱怨叹息无,或抱怨试题过难,或抱怨自己没有复习到这一要点……这对刚刚经历过高考洗礼的你我而言,无疑是一种梦幻般的享受,因为终于拥有属于自己支配的一片空间了,加上考场发挥出色,成为“大学”中的一员已经没有任何悬念。在这段放松时期里,你我有足够理由去做任何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或彻夜通宵泡网,或约上三五个死党好友到酒店包厢,尽情载歌载舞,只为将压抑在高三乃至高中三年的不快统统发泄出来,或宁愿当个“隐居者”在舒适的被窝中躺睡上两天两夜。让那些堆积如山的复习试卷,让那些决定命运的分数统统都见鬼去……这并非你我叛逆不羁,无心向学,因为高考已经成为过去式,纵使它的暴风雨再猛烈终究也危及不了你我了。换句话而言,你我即将或已经成为大学生了,现在所需做的只是怀抱着或惊喜,或期盼,或焦急的心情躺在舒适的被窝里,双耳塞上耳机,一手捧上一本休闲杂志,一手拿着面包糕点等待最终的结果,难怪某人直到身处“高考后时代”与“大学前瞻时代”才深深感触:原来生活也可以如此美好,若是没有大学的存在也就没有我如今的“幸福”生活,大学梦在我在,大学梦灭我亡。成为一名大学生固然是每一位高三学子梦寐以求的共同心愿:“同一个高三,同一个信念”十二年的埋头苦读只为成为“天之娇子”、“象牙塔里的宠儿”,可是我想说:大学真的如此美好吗?或许从始至终都还没从本质上理解“大学“一词,潜意识里只知道“大学”是“自由革命”的代名词,是“人间天堂”的代表。或许你我对于“大学”仅仅停留在这些主观印象上:大学校园比中学的大上好几倍,还有繁茂的千年老榕树,铺满鹅卵石的林荫小道上柳影婆娑,如同一个个身姿婀娜的少女;四周长满青苔,整一个平静且充满了绿的气息的湖畔;宏伟气派且带古典渊博气息的教学大楼与多媒体会议室,具有国际标准化的体育场与篮球场,人来人往且宽敞干净的食堂;高大的雕刻着校训与各类育人成才的励志文字的花岗岩;公寓般的拥有独立卫生间,电脑桌,衣柜,床铺为一体的高级组合家具,还有各式各样的课外组织:计算机协会、礼仪协会、健身协会、疯狂英语协会、跆拳道协会……数之不尽,甚而令人眼花缭乱,我始终不明白这些所谓的协会成立着有何用,有甚者也许会反驳并搬出那句早已在校园各种场合作为经典借口的真理:“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我不知道某人在不断重复着这句话的同时是否会感到脸红。在我看来这些所谓的协会除了能让一部分人的腰包鼓起来便再无其他,纯粹就是打着一个堂亮的幌子在捞钱,就我而言除了疯狂英语的坚持不懈精神能发扬下去且有必要成立发展外,其余协会的存在根本就是浪费国家资源,其只会让那些“宠儿”一次又一次地从自己腰包里掏钱交所谓的入会费,服装费等一些乱七八糟的费用,在众多的协会面前只会让你迷失了自我,心态变得浮躁,成为别人的“奴隶”,如今中国有那么多“奴隶”我想大部分都是来自于此。与其这样还不如自己制定一份标准的学习或娱乐的计划表,每天按表行事,总比加入什么乱七八糟的协会好。言大学里的学生会,我总认为这些群体在昧着良心做事,一个所谓的宣传部长就能受到万人呵护,整日听到“平民们”左一个部长好,右一个部长棒的依附着,更别说那作为学生会之首的主席了。那才让人知道什么叫权力.这年头于大学校园里当上一个哪怕是部长或委员之类的小官后都能让你感觉到什么是高高在上的感觉,什么是万人共呵的感觉。每逢什么检查,这一群体就别上象征着学生会的红色袖标,双手或反扳背后,或双手怀抱一起,双眸里带着一种至高无上的尊贵与霸气环视着那些“平民百姓”,好不得意,那架势堪比小泉纯一郎。每晚自习课上,于是就能看到一所谓的学生会主席,身着一休闲裤与衬衫,脚穿一与自己实际年龄不符的皮鞋,梳了打着发胶的三七分头发,右手握一诺基亚牌手机,于一个小时内出出入入教室十多次,其间不是接听手机,就是有“高官”来叫唤,看他那神色好不得意,以为这世上就唯我独尊了。其他同学已经习惯被其领导的感觉。或许那些”宠儿“觉得如此更具安全感。可殊不知其只是一个能说会道,却没有真材实料者。我只能将他看成大学里的孔乙己。于此,我以为然。更不明白所谓的学生会是个什么性质的组织,在我看来纯粹就是一个依靠权利显示自己无能的这么一个组织,大学里本都已经是成年人,还用得着成立所谓的学生会来管理什么学生纪律,学生素质,学生口勤,那些“宠儿”还用得着他们来管理?他们自己不犯事就好了,还有脸面在大学校园里摆所谓的官腔指示任何人?本来这就是一个依官为饭碗的时代,也难怪某些人会那么在意,会为了进入所谓的学生会背后找关系,甚至送钱送礼给主席,要知道他一句话下来就能决定你今后三年大学生活乃至毕业后的命运,早前我亦听过这样的话,说是在大学里若能进入学生会,今后毕业了出来找工作,用人单位会对你另眼相看,原因是你有能力。难怪那么多“宠儿”拼命地想进入所谓的学生会,在学校里拥有一份哪怕是不大的权力,还有以后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何乐而不为?大学的腐败就出自于此。都说大学为一小社会,看来这话不假,至少让我目睹以后可以认同这一说法。在大学里,你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人性本质:或纯真,或虚假,或单纯,或满腹心计……言大学里的爱情,中学时代对于爱情很是朦胧,甚至是谈爱色变,试问在那些高层长辈的千叮万嘱与三申五令下,谁还敢无逾越这条亚当与夏娃创造出的界线,即使有那也是在搞“地下关系”,再者中学的繁重课业已让他们喘不过气,哪还有心思谈情说爱。而在大学里却是截然相反,有言:“这是一个恋爱的季节,单身是可耻的”。于是每每夜幕降临,我甚见那幽幽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杨柳下的石椅上;榕树的小亭里;平静湖边草地上;球场的边缘位子上都是成双成对的在卿卿我我的身影,校园里的假山,操场等成为情侣们的好去处,反正只为人少涉足之处都留有爱过的痕迹。如果你刚到大学,请勿见怪,这早已司空见惯。曾言某高校一长满树木的山地为某革命根据地,早年老红军们曾在此洒下了抗敌的血汗,如今大学情侣们却在以另一种温柔的方式:或彼此亲吻,或彼此拥抱来反省那段峥嵘岁月,想必如果老红军们如果九泉之下有知一定会感到非常“欣慰”:中国人民终于过上了繁荣安定的生活了……或许这是一种时尚。再对比自己,我突然感觉自己跟不上时代了。言大学里的教室,我几乎没有看到有几位大学生于教室里认真学习,只知道宿舍里的电脑为那些“宠儿”所沉浸,话说作为大学生了学习相对可以放松了,但我所见的是那些“宠儿”几乎没有拿起过桌子上的钢笔,哪怕是作一节课堂笔记,难道大学生就不用学习了?他只有每到某大考来临之际才作“突击”,只求博得一及格就草草了事,要是换成在中学里有这种学习态度,后果我不得而知。这是一个网络信息化的时代,难怪其会如此沉浸电脑,那些“宠儿”的眼睛似乎生来就是电脑的工具,可我却始终无法理解电脑究竟为他们带来了什么?难道仅仅除了娱乐就再无其他?中学生沉迷网络会被长辈们挂以无心向学,想入非非的称号,大学生沉迷电脑却被长辈们挂以“时代先锋”的雅号,只因高考将其分为两个群体,高考的成败决定着他们“未来的幸福”。这是一个大学生泛滥的时代,甚至连乞丐都可以不屑地说:大学生?满街都是,或许他们毕业后在单位工作一年的工资收入还不如我半年乞讨得来的钱。诚然除了个别突出的以外,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就业的困难已经不是新闻。现在这个群体的素质或过高或过底,有甚者占以自己为“天之娇子”的高尚身份到处炫耀,逢人就亮出自己的底牌,只为满足其虚荣心。对此,我却感心寒。我已用了近半载人生为了“大学”这一目标在为之努力奋斗着,在我身后还有更多的为此作为永恒信念而为之奋斗的莘莘学子,这甚至成为他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唯一动力与目的,因为除此外,我们没有第二选择。可在现状这个大学生泛滥的年代里,我不知道自己在达成愿望后又将何去何从……那些大学与大学生们又将何去何从……

    2009-01-11 作者:子鹜
    • 0
    • 9787
  • 获奖・反思

    正当自己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背后是不是应该往已被兴奋过度渲染的心儿拨上一盆冰冷的水。――题记窗前,仰望万籁俱寂的天幕,除了些许的繁星散布装饰其中就别无其它了。心儿飘飘然已有好一阵子了,但正是因为今晚我倚靠窗旁静心养性,兴奋的心儿才有了得以喘息反思之机。回首之前,心儿怀着执着自信心态参加了两项作文大赛,一项是一场名为“激励・感恩”的演讲会的听后感,由学校统一组织参加;另一项则是因为自己在一次无意间看到的一则范围涉及到全国的中小学生的作文大赛征稿启事。因为自小心儿就喜欢感悟写作带给它的甜苦辛酸,每次心儿有心事的时候总喜欢让写作带着它遨游天际,本来心儿是没有翅膀的,但自从喜欢上写作之后,却一下子拥有了许多飞翔的翅膀:有感悟的,有想象的,有创新的……写作可以给予心儿梦想,如果失去了写作心儿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折了翅膀的雀鸟再也不能够梦想地飞翔。所以心儿总会紧紧地抓住写作的绳索,心儿总认为今生今世可以放弃很多不必要的东西,但是决不能放弃写作的梦想。自信执着是心儿自己对写作态度的诠释。正是怀着自信与执着,心儿才参加了那两项作文赛事,之后并没有奢望什么,只是怀着自信与执着去参加了。在心儿的深处有这样的宣言:参与就是胜利,不管最终的结果如何。苍天不负有心人,心儿之前参加的那两项作文大赛都获奖了,前一项获得了全校的一等奖,后一项获得了全国的优秀奖。或许是心儿的自信与执着感动了苍天,它不愿辜负心儿,看到心儿的失落郁闷,让心儿拥有了一次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成功后的喜悦。于是,心儿第一次体会到旁人的赞许肯定与羡慕拥护。尔后,心儿经受不住这般诱惑,似乎变得有些轻狂自傲,忘乎所有,此时的心儿只有一种滋味――兴奋喜悦。其实这也难怪心儿,因为这是它第一次受到苍天的眷顾,难免会按奈不住获奖后的兴奋喜悦,奥运会上的运动员在获得了致高无上的荣誉之后有时都会落下成功后幸福的眼泪,更何况是受宠若惊未成熟的心儿。突然,冷静的思绪一把揪住似乎已负罪的心儿回到了之前那个万籁俱寂的夜晚。心儿虽然飘飘然已有好一阵子了,但已有得以反思空间的夜晚,我那尚为清醒冷静的头脑突然向已被兴奋过度渲染了诸久的心儿拨撒了一盆冰冷的水。尔后,心儿终于可以安静下来正确反思获奖之后的滋味了。当成功的喜悦萦绕在你的身旁时,是选择继续被喜悦的耀眼光芒迷惑了稚嫩的双眼?还是选择静以致远地透视并洗刷自己轻傲自狂的心灵?或许这真的应该值得我们去好好思考一番了……

    2008-07-23 作者:子鹜
    • 0
    • 9774
总11页,文章4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