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的主页

个人介绍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个人作品列表

  • 现象(碧草)

    关于中国的高考(数学语言篇)已知:一年一度的高考是社会的一个焦点话题,无论是上到环保部门、交管部门、教育部门,还是下到考生家长、各经营商家,都无一幸免地被它“传染”了。在它的阴影下,凝重的气氛、紧张的阵势,虽然透着人文关爱,但也让人如临大敌。好像“人人要高考,家家去支前”似的。求证:高考为何这么“热”?证明:因为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经成为社会的一个神圣的焦点话题,上到中央领导,下到家常百姓都在为高考“奔忙”着。为了广大考生,但更确切来说是为了自己。所以,高考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又因为,高考不仅是每一位考生最重视的一件人生大事,更是广大家长最为看重的仅次于子女婚姻的事情。所以,高考已经进入国内各大新闻媒体的视线,甚而它的发展走向趋势都被作为中学生学习方向的指导数据,其被受关注的程度仅仅次于世界末日的天灾人祸。又因为,在高考前夕,各宾馆饭店推出钟点房,营养餐,商家抛出“仿真试题”,“高考兴奋剂”,安神补脑营养品,满目琳琅,其都想借高考的东风掏一桶金。所以,高考已经成为他们的“上帝”。又因为,有人借“高考移民”违法乱纪,赚黑心钱;有人层出不穷的百变作弊工具与高考斗法。还有人借高考诈骗生财。高考已经拉动了中国GDP的增长。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却是负面的。所以,高考已成为一股生财风。最后得出,高考的“热量”是不可估量的,因为它的上升速度几乎与全球人口增长速率同步。因而高考的温度总是在逐年上升,并没有下降的迹象。所以高考总是这么“热”。关于道德(化学语言篇)请看这样的一道方程式。游客+高校游=现今中国人的素质;昂贵的休闲装与前卫的旅游设备——丑陋的中国人;络绎不绝的亲切问候——沾污了一个“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神圣年代,打破一个修心养性的美好境地;旅游过程中的“优惠赠送”——糟蹋了一个学识渊博的美少女的容颜;这就是现今国人的素质,以”感受高等学府氛围,激励求学志气”的得以修心养性的真理为理由,其实这只是一种虚假的外表,其用来掩盖丑陋不堪的灵魂。可是他们却不曾发觉其言行已经把他们的灵魂本质给描绘了出来,这种以自我为中心,无视他人感受的行为和心理,注定他们在人生大舞台上唯有扮演丑陋者的角色。或许将其灌以“丑陋中国人”的称号实有不妥之处,因为这仅仅是十几亿国人中的极小的部分,并不足以代表全体国人的言行思想。但试问这“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却是光速的,一旦大范围被“感染”了,后悔已晚矣。突然想起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用在这里再也恰当不过了。关于……(胡思乱想篇)活在这个以高考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体制下,人的身心总归是极度劳累与紧张的,这不仅仅是学生肩上的问题,更是牵扯到几代人的心弦,如同波纹般一直传递下去,却不知何处才是尽头。或许其趋势会逐渐减弱,孰不知只这是社会的一种假象。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无论是家长厚实的肩膀还是学生稚嫩的肩膀都无法承受,于是发出呼吁:只有素质教育我们才能两肩扛!特别是见证了像周剑这种独特的令人羡慕且抱怨的经历后,封杀应试教育的呼声更大。其间已有不少“先人”自告奋勇站出来为解救被重压在成堆考卷下的孩子们的灵魂。再这个年代我们渴望及庆幸他们的及时现身。其中以韩寒为首“80后”代表们在众多批评者无疑已成为佼佼者。社会总归害怕舆论,于是在某天一位不知其名的半秃头带着金边眼镜的某教育部部长“庄重”宣布:“从今往后摒弃应试,以综合素质教育为主体。”一时间,我们欢呼雀跃,一点也不逊色于国足44年以来首次打进世界杯后球迷们在街头巷尾疯狂欢庆的情景。却不知道被一种假象给欺骗了,而这恰恰被乐极生悲给印证了。首次亮相世界杯赛场的国足活生生地咽下九个苦果,成了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我们同样如此,只不过诉苦的方式不同罢了。这是社会给应试教育穿上一层华丽的外衣,我们都被它的高贵不凡给迷惑了,之后掉入更深的泥潭不能自拔,而这正是害怕遭受灭顶之灾。于是又有某一位教育工作者站出来对外宣布:“我们响应了全社会人民的要求,已经彻底改变了教育体制,因为素质教育才是我们一直以来孜孜不倦的追求……”其间还不时以九十度的眼光瞥视在泥潭中的我们。就这样至今我们仍躺在散发着油墨香的试卷堆里,却现在终于领略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厉害了。尾声这都是现今社会上的一些存在现象,关系到我们的言行思想,甚至现今的生活状态。这是个人问题,更是一个个值得社会去深思的问题。或许我们没有发现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不能成为一个时代的全部,这一切只因没有足够的感官去发现一些社会现存现象细节。因为敏感的感知,也因为真诚的人格,张爱玲发现了夜营的喇叭,徐志摩看见了那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的温柔低头,川端康成邂逅了凌晨四点的海棠花未眠,伍尔夫审视到墙上的斑点……现象,或许成为明媚的阳光,或许成为潮湿的楼道里的阴影,就看我们能否以理性的眼光去看待并合理地解决。

    2008-07-24 作者:子鹜
    • 0
    • 9579
  • “80后”的孩子,你们还好吗?

    亲爱的“80后”的孩子:你们还好吗?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以颤抖的手提起沉重的笔写下的一封信,希望你们能在繁忙的学业中抽空看完认真它。当你们收到这封信时或许会有着诸多的惊讶与疑问,但必务请你们都放下这一切外在疑问,我写这封信并没有什么目的,只是无法按捺住内心的由于某些现象引发的澎湃涌动,而以一位同龄人的身份与你们谈谈。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不知道你们是否还活在“80后”的光圈笼罩下?你们的学业还赶得上这个应试教育时代的苛刻要求吗?依偎在父母身边的你们,或早已远赴他乡外地的正在大学殿堂与工作岗位的你们过得还好吗?总觉得我们生错了时代,或许换句话说,我们虽然有幸生在这个时代,但我们又何其不幸生于这个时代!还记得那个曾经带领我们进入这个光圈的领军人物吗?不错,就是他——韩寒,我现在才觉得这个人是个骗子,作为“80后”作家代表人物的他无疑就是一个文学的骗子。还记得靠文字发迹的他,曾经在高一时便拿到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第一名,之后退学,继而以《通稿2003》,《穿着棉袄洗澡》……等强烈讽刺了现代应试教育体制,随即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问题大讨论。在他的大肆影响下,社会各界人士开始以一种看似正确态度重新看待当今的教育体制。后来终于提出了另一种教育模式——素质教育。我不知道另一种教育模式的迅速登台是否因为他那不可抗拒的影响?从那一刻起,他成为我们在中国文学界里最崇敬的偶像,为了他,我们甚至可以抛弃书本上那些老一辈学者,思想家,作家。就让余老《道士塔》中的那个愚昧无知的敦煌石窟的罪人王道士尽管作孽去吧。就让昏庸自私的中国官员无赤肠,不下决心保护国家文物,放任不管并饱私囊而被外国冒险家尽管欺骗掠夺去吧;就让莎士比亚的《莎士比亚全集》中的哈姆雷特独自叹息: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阻碍就在这儿:因为我们摆脱了这一具腐朽的皮囊以后,在那死了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鞑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算请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若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急忘,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折磨,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行动的意义。并不是我们不能感受到余老内心对王道士罪行的深深谴责,不能触摸到哈姆雷特心头创痛与忧虑,由里到外我们都深切地感到一种震撼。但与韩寒的炮轰应试教育体制相比,我们更能切身体会到后者。因为这更切合我们这些“80后”的实际生活剪影,难道说那些中外著名作家学者所流传百世的经典作品不能成为我们学习借鉴的榜样?或许作为“80后”的我们只能以一句话回答:“因为我们没有出生在那个年代!”我不得不说这就是我们的心声,不管多么优秀文学作品,如果没有出生在那个人心荒芜,境地纷乱的时代,亦是无法切身感受到作者内心那份苍凉与赤热的冲突。就算通过书本以感官去体会亦是无济于事,这是我不得不说的,真不明白课堂上那些老师还叫我们应抱以怎样的情感去深入了解前一辈老学者的心境,虽然我们可以通过他所遗留下的文学作品所透露出的情感去抓住一丝零碎的思想,但大部分还是我们所无知的。若让那些自以为是的老师真正去了解,他能够做到透彻么?答案是否定的,只因为我们从始至终没有生长在那个年代,显然对于“80后”的我们,韩寒这种切近实际的看法更容易被我们所接受并引起共鸣。于是,我们追捧他,因为他道出我们所不敢道出的一个长久积压在内心深处的心声。他成为我们深切心声传达者,敢于公然向应试教育发起“进攻”,因为应试教育的压迫,早已身心疲惫的我们愤怒了,沉默已不再是金!我们不在乎韩寒的“七盏红灯高挂”,只在乎他的“七盏红灯照亮我的前程”。因为身为“80后”的我们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强烈的不羁个性,总归不愿意让应试教育时代将这种个性无情地掩盖;总归不想过一种千人一面的枯燥无味的两点一线生活;总归不想让自己的另一面才华被无情捏碎。我们决不满足于此。这不仅仅是“80后”的我们的悲哀,更是一个时代沉沦的悲哀!但正是因为这次“80后”的空前起义,以至于让我们无论在任何事情的完成上永远都被扣上这一光圈。我很欣赏韩寒这一观点:“不管80后是多么粗俗,多么幼稚,写得多么差,以后的文学界都是属于他们的。因为他们活得更长,别人都死了,还剩下他们活着。”但理智一点分析:他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有其合理性,但狂妄的个性又使起性格比较偏激。另外,文学并不以人的生命终结而结束。它是一种精神粮食,其文学作品的好坏,就看作者的伟大思想渗透入作品的多少了。继韩寒强烈批判现代应试教育体制后,我逐渐发现他是个文学骗子,还记得他在07年高考之际对高考作文体制给予强烈的否定:“高考作文体制只会将人摆弄成一模一样的傻瓜,然后再培养出所谓的社会主义接班者。”我不由惊叹,这是什么荒谬理论?我知道他想提倡一种自由写作模式,高考作文体制是一种对写作的无形束缚。但这仅仅是众多写作模式中的其一,而且这是现代应试教育考察人才的必要模式,显然韩寒的观点太过于片面。“80后”的我们可知道,从此以后,我们便成了一个社会传奇,有人凭借这个概念脱颖而出,甚至以娱乐化明星面孔示人。这个概念虚构了一个五彩斑斓的肥皂泡。当我们越发朝着这个泡沫群体靠近时,却发现它不过是一个传说中的海市蜃楼!韩寒欺骗了我们,将我们不知不觉引领入另一个造作中。其实从他给我们系上“80后”标签那一刻开始,我就怀疑我们笔下的文学生命究竟能存活多久?我们看见,这一代人最杰出的头脑即将毁于游戏,沉湎于文字的赤裸狂欢,在安静的夜晚异常亢奋,却拖着疲惫的身体走过黎明!在熙攘嘈杂的环境中,我们无法真正宁静地写作;在虚热,浮躁和追捧中,我们这一代人,闹哄哄走向文学殿堂,却活在尴尬里,活在阴影了,活在文学丧失它纯粹性危机中!评论家张柠说:“80后这个概念纯粹是商业结果,其有效性在于传播和记忆,符合商业社会简单快捷的原则。活在这样概念下的“80后”写作者一方面是幸运的,前辈们苦苦等待伯乐时那暗无天日的时光,在他们那里也就是一个签字仪式而已。但是媒体扣押了今天的青年作家,就像青年作家扣押了媒体。他们互为人质,相互敲诈勒索。在听罢这样的言论后,我们这些“80后”的孩子还相信韩寒的不可一世吗?还相信他那不顾一屑吗?显然活在“80后”这一标签下的我们虽得到了一种无形的释放,但总归是活得太累了,其实我们就像草丛中的蛐蛐那样挺好,安静地呆在属于自己的地方,写着属于自己的文字,不需要任何造作与包装。“80后”的孩子们,告别“80后”也许是我们唯一的一种解脱方式,也是我们对文学最好的一种祈祷!就像那本书所言,倒数三秒我们一起跑,并且让我们一起大声喊:别了,我们的“80后”……——一位祈祷能在“80后”活得更美好的学生

    2008-07-15 作者:子鹜
    • 0
    • 9579
  • 孤儿的心声(碧草)

    亲情握手泪沾巾,消弭隔阂增互信。两岸水隔血相连,同祖同宗同根脉。子系中华回归日,人民福祉同追求。――宋楚瑜相隔那一弯浅浅的海峡,我无时不刻不在遥望着母亲那庞大的身影,那一道道拍岸的浪涛,在传递着我对母亲的呼唤。自盘古开天辟地,我在混沌中诞生到这个世界上。因自小就与蔚蓝的大海结下深厚的情结,所以我把自己幸福温馨的家安置在东邻太平洋,北临东海,南与菲律宾以巴士海峡相隔,西与福建隔海峡相望的大海上。本来有一个幸福之家,一位伟大富饶,慷慨解囊并无微不至关爱着自己的母亲。但这般光景却并非我年幼童梦幻想般漫长。在这个人心难测之世上,总有那么一些野心勃勃的霸权侵略者。私欲诱惑已在其脑中急剧膨胀,继而一系列悲剧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临在我这个稚嫩脆弱的孩子头顶。自小就多灾多难的我甚至还未来得及享受那原本甜蜜温馨的家庭呵护,便深陷于侵略者水深火热的蛮蹄阴影笼罩当中。当我被帝国主义侵略者玩弄于股掌之际,母亲岂会眼睁睁看着自己年幼可怜的孩子置身水深火热的凌辱当中,出自保护爱子的本能,母亲试图将我从火坑中解救出来。但始料未及,丧尽天良与私欲膨胀的侵略者却未满足现状,又将充诉着血腥罪恶的黑手,流淌着贪婪的目光转移伸向伟大富饶的母亲。一场惨不忍睹的浩劫在母亲身躯发生了。充诉着血腥味的郐子手奸淫掳掠,无恶不作。母亲脖颈上那条璀璨的珠宝――圆明园被这些毫无人道主义的侵略者糟蹋得面目全非。一位伟大的母亲本有能力反抗。但显然寡不敌众。惟有“望断天涯兮,辱受蛮蹄”。原本幸福温馨的家庭瞬间被侵略者的无情炮火轰炸得支离破碎。孙中山先生为我们母子悲哉的沦落,不禁满腔愤然发出:“感慨风云,悲愤时局,忧山河之破碎,惧种族之沦亡。阴平穷寇非难御,如此江山坐付人”的沉痛叹息。在感悟着沉痛叹息之际,我们母子第一次落泪了。悲愤的泪珠润湿了我的眼眶,滴落在母亲遍体疮痍的身躯上,悲愤的泪珠润湿了母亲的眼眶,滴落在我苍白脆弱的脸庞上。诚然,泪珠打动了苍天对我们苦命的怜惜,唤醒了沉睡在母亲庞大身躯那成千上万个之前尚未被泯灭本性的细胞――中华民族。在听述了我们那凄惨林凌辱后,黄河饮泣,长江怒疾,自叹:堂堂中华,自强不息,岂能遭受这般凌辱?于是一场为捍卫民族尊严的斗争继而点燃――抗日战争。历经漫长八年艰苦抗战后,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精神取得最终伟大的胜利。原本被帝国主义侵略者摧残得遍体疮痍的我们母子,又寻回了昔日遗失诸久的灿烂容颜。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开罗宣言与波茨坦公告,我从侵略者黑手中重回母亲怀抱。本以为从此以后,可以重建家园,过上幸福温馨的家庭生活。始料未及的灾难却又一次降临。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因内政关系持续不和谐,并继而恶化。最终以叛徒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反动派发动内战,企图强夺母亲的主权。但面对共产党强大攻势,最终招架不住,继而被击溃。就在刘文辉宣布起义的当天下午,一代奸雄蒋介石带其儿子顶着瑟瑟寒风,带着从母亲身躯强夺的诸多历史文化艺术品,从成都凤凰山机场起飞,仓皇出逃。由于攻城正紧,他甚至来不及细看母亲壮丽河山最后一眼。当时他也没有想到,此一去,今生再也不能回到母亲的故国神州了。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谁让他与共产党不共戴天发动内战,现在自食其果,成为母亲的千古罪人。我对此人感到可怜可悲可恨,可怜他有清福却不会安分守己去享受,企图干这般勾当;可悲他最终落个狼狈仓皇出逃的下场;可恨他逃往我的境内并一举掌握了我的自主权。真后悔当初共产党没有将蒋某人一举阡灭,才让他又得以喘息之机胡作非为。虽然他已与世长辞,但死灰仍遗留在我幼小的身躯上,造就了新的“麻烦制造者”诞生。他就是我的当局领导人――陈水扁,上台之际就公然声称拆散我们母子关系。宣称我跟对岸的母亲是“一边一家”,并鼓推“公民抗票”注定我的“前途”。我深知他发表的言论并非偶然,而是精心策划,有预谋行为。他在大担关于三通讲话释放出所谓的“善意”就是为“台独”作掩盖,为推卸责任找借口。他呼应国际上一些反华势力,挟洋自重,有恃无恐,甘当国际反华势力马前卒,并兼任主席集党政大权于一身,自以为实力已无人能及。但在他的执政下,我的经济持续低迷,政党纷争不断,社会乱象丛生,他本想通过“拼经济”回应执政的逅病,但毫无成效。金融危机隐然成形,于是转而搞台独。我与母亲是行影不离,血浓于水的亲情,从强盗豺狼蹂躏,狂风暴雨阻碍中并肩搀扶走过的,他这种为一己之私,通过批判挑衅母亲的“一个中国”原则来转移我的视线,腐化我稚嫩的头脑的行为完全是南辕北辙,饮鸠止渴。我的民众岂能容忍他这般荒谬理论,“倒扁”行动愤然激生。不料他竟然还表现十足嚣张,刻意与倒扁势力针锋相对。他这一举动伤透了我们母子与当年支持他的广大选民的心。本希望他能励精图治,去除贪腐,不是授权“第一家庭”胡作非为,上下无休无止贪赃枉法,没想到他得便宜买弄,还百般嘲弄。傲慢自得鄙视群众,一副市井流氓嘴脸,这次毫无遮掩和盘托出,这才是他的真面目。幸得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站出来调解僵持关系,并对母亲进行访问。最令我出乎意料的是,母亲尽管受到那个“寄生”在我身躯上的市井流氓的挑衅,但仍抱以热情态度接待。因我的不少民众都深解国共两党的恩怨,母亲的态度显然超出他们的意料。宋主席的来访使市井流氓多年来妖魔化母亲的舆论空间顿时被缩小。因为《反分裂国家法》在母亲那里确有可靠民意基础。但岛内精英更在意母亲对来访者的态度。与此同时,可以瞥视那个市井流氓的政策理论是极端荒谬的。可怜的阿扁为一己之私,露出的同样是统治者的本性,我不狠你,只为你感到可悲。历史会跟随时间的推移,一页页翻过去,而你却会遗留下统治者丑陋的灵魂,并且会被世人铭记。凝视另外两个躺在母亲怀抱沐浴着温暖阳光的孩子――香港与澳门,顿时,一种寂寞与忧伤由心而生。可怜的母亲惟有伫立在海峡另一边任凭眼中流淌着从未有过的悲伤,却无能为力为她这个自小就多灾多难的孤儿献上亲情最温馨的呵护。那正是我所悲哀的。虽然我仍被统治者的阴影笼罩着,但我这个与母亲多次分离聚散的孤儿坚信回家只是时间老人一时还未安排好,终有一天,我也会永远安稳回到母亲那渴望已久的温暖怀抱。因为我不想成为真正的孤儿。母亲,孩儿与你相聚别离的愁绪惟向你倾诉,愿将全部心声寄予在宋楚瑜主席来访的那首诗歌中,赠送予你:距离,母子之间的代沟,将你我分割了半个多世纪。有如,那一湾浅浅的海峡。其实,这只是一种错觉。你我骨肉连衣,虽经历过强盗豺狼蹂躏,虽遭受过狂风暴雨阻碍,但是,有一个声音始终回响在我的耳际。望穿秋水的双眼,筑成时光的隧道,通向,母子连衣的跳动。

    2008-07-22 作者:子鹜
    • 0
    • 9576
  • 牺牲品(碧草)

    镜头一:“我已不存在,请不要悲伤。我很对不起你们,请原谅。我知道你们把我养这么大很辛苦。但是,我又没有报答你们。我的成绩从来没好过,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有想死的念头,我曾经有过几次想死,但是我还是不愿意过早地死去,但这一次,我已经彻底的绝望,并不是什么原因,而是我已感到,我是一个废物,样样不如别人……”这是贵阳某中学一个初二的学生写给自己父母的一封遗书。很难想象一个雨季少年竟有着这么一颗不为人知的沮丧的心灵,更难想象的是这般心灰意冷的言语竟会出现在一个稚嫩少年的身上。人们不难想象一个幼小生命在消逝的时候,是承受着怎样的挣扎与痛苦;人们不难想象他的父母在看到自己至亲至爱的孩子的凄惨景象后,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楚。结论一:一种无形的身心压力酝酿了这场悲剧,但这绝非是一种开始,也并非一种结束,总归我们已经成为牺牲品,随时可能面临着被“祭奠”的危险。镜头二:一位站在语文教学前线的教育工作者,在一次挑选中学生的优秀文章参加市里举办的作文大赛时,看到了某中学一名高一新生所写的作文《变化》:“从这点变化我们看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引下,祖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一定要坚持以三个代表为重要指导思想……”咋一看内容,不看其作者年龄的话,还以为是某位中央领导人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发表的思想报告,不过那却是司空见惯的场景了,我们不足为怪。但这竟是出自一个高一年级学生的笔下,一时间令诸多人大跌眼镜,真是一个为祖国,为人民而满怀理想抱负的“好孩子”。小小年纪就能有这么宽广的胸襟与远大的目光。但仔细冷静下来自问:难道这是他“情不自禁”所发出的伟大感慨?再走马观花浏览了一下其他学生的作文,不料一看这题目:《长征》、《澳门回归的日子》、《我心中的十七大精神》……看着这堆令人眼花缭乱的意义重大的题目,那位教育者的嘴巴立马张成O型,感谓良久:真是“后生可畏”,不愧为炎黄子孙,这下中国共产党后继有人了,与此同时亦感到了脑门像受到了当头一棒。结论二:一种无形的社会链式效应禁锢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头脑,于是思想的单一已不可避免,学生被淹没在一种表决心,喊口号的思想氛围中,试问这样的环境能不受感染吗?在应试教育面前,我们每个人在言行上几乎都变得一模一样。瞬间,人文价值、人文底蕴消失得无影无踪,因为应试教育已将它藏到自己的背后,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社会政治庸俗化,功利化的集中反映。而我们这群学生却成为应试教育最好的牺牲品。总论:中国自古以来总是江山代有才人出,于是人才泛滥已不可避免,在人才年代的一股股旋涡中,我们被其撞击得晕头转向,甚而窒息,以至于寻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方向。从《四书》、《五经》到“八股取士”已将“悬梁刺骨”的人们折腾得伤痕累累,一介文弱书生成为在应试教育笼子里的我们的代名词,应试教育一声令下,我们要重回私塾。或许在某个不经意间我们可能还会回忆起百草园里那无穷的乐趣,而那一切却永远停留在孩提时期了。在应试教育面前,我们选择了乖乖投降,未来的路究竟在哪里,我们又该何去何从?一时间却惟有茫然地望着周围的一片黑暗,发出一声呐喊:谁来拯救我们这群被关在笼子里的牺牲品?

    2008-07-26 作者:子鹜
    • 0
    • 9575
总11页,文章4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