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的主页

个人介绍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个人作品列表

  • 写作论

    北京大学中文系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曹文轩教授在首届全国中小学生“新课堂”创新作文大赛的决赛颁奖典礼大会现场曾发表过这样的观点:能写一手好文章,就是一个人的美德。日后无论是从商,从政,还是从事其他行业,我以为你作为一个完人或者是作为一个全人,都应该能写一手好文章。――题记有真意一直以来我都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动,总感觉关于写作的东西必须得全面总结一下。不然会对不起自己苦思冥久的思绪。已经记不清楚自己是从何年何月起喜欢上写作了。只记得从喜欢上写作的那天开始,至今不知不觉已过去七,八年光阴了。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会钟情于写作?原因很简单,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纯粹天性喜欢,大概是与写作结缘,彼此间与之很默契,喜欢就把心托付于它,而后转化成文字,成为风中永久的记忆。但有一点我必须阐明,写作追求的是真意,只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的文字才会打动人心。反之虚情假意是很难出笔成章的。蕴涵真意是文章不可或缺的因素,缺乏真意的文章犹如干枯凋谢花朵。当代著名作家叶圣陶同志曾在《教育文集》没有真意就不必要作文,否则这样的写作由原本的快乐转化成痛苦。本来写作是件很快乐之事,一念之间,从天堂变为地狱。真情实感的付出,有必要说的或想告诉他人的话才有作文的必要,否则犹如挤那已早用过只余留半点的牙膏,半天都弄不出点滴,就算勉强挤出来也只有少许而且干巴巴,与其如此,还不如不写,不然还会浪费纸资源,徒然还是不能作文。有真意,才能写好文章,难道不是吗?少做作著名作家叶圣陶同志在《教育文集》里曾有这样的看法:写文章滥用形容词就是一条,以为用得越多文章越漂亮,摆起架子来写文章又是一条,以为顺着一般人表达习惯来写就不成其为文章,非得说些离奇古怪的话才行。不管有无需要,在文章进而塞进些滥俗的成语或典故,以为非此不足以表现自己比别人高明。事实也如此,这就是所谓表面的做作。“能人”却不这么认为,“能人”认为写作就是为了卖弄才华,以示自己“高人一现在学生写的文章也总喜欢运用些希奇古怪的词句,好让别人看不懂才显出自己的“高明”,或故作深沉稳重模样,以示自己“涉世之深”,“无所不通”的样子。不然就是现今的琼谣,忘了琼谣在现在学生眼里已经算过时的作家人物了,虽然当代仍有模仿琼谣言情小说中的情节的学生,但毕竟已不成规模。如果你还在“眉宇间泛着好淡好淡的清愁……”搞不好人家还以为你是傻子!这只不过是表面上的做作也就罢了,有人还把它移植到文章中,出字就是“你是北极,我是赤道,我要用自己的热情似火融化你的冰冷严峻,让你屈服于我的热情之下。”这么肉麻不切合实际的言语都说得出,其实这都是表面的做作,没有半点实际意义,除了那么点滴浪漫以外,我便再也想不出有什么意义了。至今诸多学生的文章中出现这么多的做作,令我感到汗颜!还记得我把一首写好的诗歌给同学看,他却这么说:“诗歌的主题思想还比较好,但语言表达太过于平常,缺乏几份“浪漫哲理感”,言语表达上应该要显得含蓄深奥点才行,不然诗歌就太乏味了。尔后我无言以对,只是无奈摇了摇头。真不知道这是中国教育文化的发展进步,还是教育文化的逐渐衰落?勿卖弄以上的两个观点都是鲁迅先生提出的,但本人依照自己的看法略有所改动,大意上还是自己的,只有问头那六字才为鲁迅先生的:有真意,少做作。以下的勿卖弄也是引其标题,但这是有必要的借用。如果有人问我写作为了什么?可能一时也答不上来,但之后想了想便会这样说道:没有为什么,纯粹是闲时练笔所作,并没有什么目的,至今都还是这样回答别人,至少在我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写作都是百分之百没有目的。但有些“能等”孰不知这些所谓的“能人”便是二十一世纪的孔乙己,与鲁迅先生笔下那个相比起来只不过是形象变换了,其它方面还一如既往,这些人孰不懂却强迫自己叽喱咕噜往外冒“鸟语”,曾记得有这么一句话:你真聪明,可惜是带引号的。我想这用在那些孰不知自己轻重的“能人”身上最合适,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勿买弄才华,因为才华是用来发挥的,而不是用来买弄的。否则,你只能做这个世纪的孔乙己。需创新若想创新就必须打破传统的固有思想,敢于有大胆的想象力,现在的学生其实是有很大的创新潜能,但更多地是被这个时代扼杀了,因为现实社会中很多事情都是可望而不可及。一条固有的教育模式禁锢了我们大胆的创新能力,回到写作中便形成一种方块形的下笔模式,更多地是依靠传统模式走下去,却不知何处是尽头。我想诸多的学生宁愿走传统线路也不想走弯路,因为他们害怕“迂回路程迷失了正确方向”因此更多学生不敢冒险,宁愿以传统“防守”为主,也不敢贸然“进攻”。同样现在教育模式正逐渐掩盖了学生五花八门的创新能力。在首届全国中小学生“新课堂”创新作文大赛决赛的颁奖大会上,北大中文系曹文轩教授曾说过一个事:江苏有一个小作家,他爸爸也是作家,于是他自小受到父亲的熏陶,作文也写得很好,平时也写诗歌与小说。但高考他的作文得了一分,于是媒体就大做文章,抨击高考不可琢磨,评分不公平。照理说这个小作家的文章也不会差到哪里,估计是超越了考试基本要求反而不讨好。正如曹文轩教授所言:高考作文与个性化写作还是有所不同,平时我们可以放手自由的写作,让个性得到充分发挥,高考作文则不同,它是考试而且是面对多数人的,主要是考一般的知识能力,就作文而言,主要是考写有内容有通顺的文字,才情发挥也是在这个基础上。于是创新能力便不知不觉被这高考作文模式扼杀了。我想说的是不管怎样,作文的创新还是有必要的,正如曹文轩所言:现在很多学者或作家或大学在教的人,更看中的还是个性表达不拘一格的文章。他们对这种学习的套路是深恶痛绝的。所以该创新时还得有必要进行创新,这是我想说的。后记:由于有种“冲动”围绕本人已久,故写下这篇《写作论》,文中借代了鲁迅,叶圣陶的言论。文中引用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曹文轩教授在首届全国中小学生“新课堂”创新作文大赛决赛颁奖大会的一些现场发言,再综合自己的看法感受写下了这篇《写作论》。如有偏激言语,敬请谅解,因为是本人的处子作,有许多地方还需改进。由于本人没能进入决赛阶段,只进了复赛便终结了,很遗憾,故突发感慨,所以补作了这篇《写作论》的后记。最后,还是想引用曹文轩教授那句话:能写一手好文章,就是一个人的美德。

    2008-07-22 作者:子鹜
    • 0
    • 9710
  • 牺牲品(碧草)

    镜头一:“我已不存在,请不要悲伤。我很对不起你们,请原谅。我知道你们把我养这么大很辛苦。但是,我又没有报答你们。我的成绩从来没好过,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有想死的念头,我曾经有过几次想死,但是我还是不愿意过早地死去,但这一次,我已经彻底的绝望,并不是什么原因,而是我已感到,我是一个废物,样样不如别人……”这是贵阳某中学一个初二的学生写给自己父母的一封遗书。很难想象一个雨季少年竟有着这么一颗不为人知的沮丧的心灵,更难想象的是这般心灰意冷的言语竟会出现在一个稚嫩少年的身上。人们不难想象一个幼小生命在消逝的时候,是承受着怎样的挣扎与痛苦;人们不难想象他的父母在看到自己至亲至爱的孩子的凄惨景象后,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楚。结论一:一种无形的身心压力酝酿了这场悲剧,但这绝非是一种开始,也并非一种结束,总归我们已经成为牺牲品,随时可能面临着被“祭奠”的危险。镜头二:一位站在语文教学前线的教育工作者,在一次挑选中学生的优秀文章参加市里举办的作文大赛时,看到了某中学一名高一新生所写的作文《变化》:“从这点变化我们看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引下,祖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一定要坚持以三个代表为重要指导思想……”咋一看内容,不看其作者年龄的话,还以为是某位中央领导人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发表的思想报告,不过那却是司空见惯的场景了,我们不足为怪。但这竟是出自一个高一年级学生的笔下,一时间令诸多人大跌眼镜,真是一个为祖国,为人民而满怀理想抱负的“好孩子”。小小年纪就能有这么宽广的胸襟与远大的目光。但仔细冷静下来自问:难道这是他“情不自禁”所发出的伟大感慨?再走马观花浏览了一下其他学生的作文,不料一看这题目:《长征》、《澳门回归的日子》、《我心中的十七大精神》……看着这堆令人眼花缭乱的意义重大的题目,那位教育者的嘴巴立马张成O型,感谓良久:真是“后生可畏”,不愧为炎黄子孙,这下中国共产党后继有人了,与此同时亦感到了脑门像受到了当头一棒。结论二:一种无形的社会链式效应禁锢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头脑,于是思想的单一已不可避免,学生被淹没在一种表决心,喊口号的思想氛围中,试问这样的环境能不受感染吗?在应试教育面前,我们每个人在言行上几乎都变得一模一样。瞬间,人文价值、人文底蕴消失得无影无踪,因为应试教育已将它藏到自己的背后,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社会政治庸俗化,功利化的集中反映。而我们这群学生却成为应试教育最好的牺牲品。总论:中国自古以来总是江山代有才人出,于是人才泛滥已不可避免,在人才年代的一股股旋涡中,我们被其撞击得晕头转向,甚而窒息,以至于寻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方向。从《四书》、《五经》到“八股取士”已将“悬梁刺骨”的人们折腾得伤痕累累,一介文弱书生成为在应试教育笼子里的我们的代名词,应试教育一声令下,我们要重回私塾。或许在某个不经意间我们可能还会回忆起百草园里那无穷的乐趣,而那一切却永远停留在孩提时期了。在应试教育面前,我们选择了乖乖投降,未来的路究竟在哪里,我们又该何去何从?一时间却惟有茫然地望着周围的一片黑暗,发出一声呐喊:谁来拯救我们这群被关在笼子里的牺牲品?

    2008-07-26 作者:子鹜
    • 0
    • 9709
  • 致北京奥运的一封信(碧草)

    尊敬的北京奥运:您好!请允许我这样称呼您,因为您即将要来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来到北京。可曾知道您那姗姗来迟的脚步在国人漫长的等待与渴望中走过了多少个年头,可曾知道有多少先人志士为了将您邀请到这片物博地广,历史悠久的土地上,早已双鬓斑白,满脸爬满皱纹,可曾知道您的地位在国人的心目中显得多么地重要。欣慰的是经过煎熬般的漫长等待与不懈的努力,终于将您请到了我们的家门口——北京。今年的八月一场空前盛大的体育宴会将会在这里拉开帷幕。本来对于四年一度举办的您来说并无任何特殊的引人注目之处,不同就恰恰在于您的这次环球之旅的体育盛宴将要在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举办,国人为此已辛辛苦苦筹备了无数个春秋,因而一时间成为倍受世界关注的焦点。此前迎接您的到来而安排的倒计时一周年纪念日里,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还举行了隆重的邀请书发送仪式。曾记得住在河北的一家小朋友,为了喜迎您的大驾光临,还专门亲自绘画作为赠送。不辞万里辛苦,从遥远的老家与父母奔长途汽车来到北京,在街头等待了三天三夜终于找到了接待您的有关人员,并把凝聚着自己心血的画作交付他们,嘱咐在您到来时一定要将这份倾注着浓浓心意的礼物送给您。北京奥运,孩子为您许下最美好的愿望,您能感受到吗?只希望您别辜负了孩子的一片期望。在踏入奥运年之后,您的温度在日渐升高,国人在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在无时不刻地表达着对您到来的热烈欢迎,甚至为之疯狂:商场里有迎北京奥运大酬宾的买一送一活动;央视的体育频道为在实际行动上与您提前接轨,特意改为奥运频道,为的是能够全程追踪报道这项举世瞩目的体育盛宴,于是五环的身影成为一种电视商标;今年的春晚上您的身影在歌舞与小品中屡屡出现,赵本山与宋丹丹在农民举办的奥运火炬手竞选活动后真的能如愿成为传递您的伟大圣火的火炬手?奥运的圣火固然是神圣的,每一位国人都想亲自当一回火炬手,将奥林匹克的圣火紧握在自己手中,可是真的人人都能如愿吗?某商家推出一系列的北京奥运纪念品,其价格是非常昂贵的,但这阻挡不了国人疯狂购买的欲望,甚至恨不得将这家专卖店都般回自家去,但他们却不知道真正能够纪念什么?虽然还没有真正到来,但随处都可感受到您的气息与身影,在此我并不是反对国人对您的热捧,毕竟炎黄子孙苦苦等了几十个年代好不容易才将您盼来身边,但我却有些失落,甚至有些迷茫与无奈,在这里想反问一句:北京奥运,究竟为我们带来什么?更确切点说,为平民百姓带来了什么?从鸟巢场馆工程动工到反感设计的反复修改;从奥运吉祥物的全民征集到福娃的高调诞生和民众的强烈反响;从奥运火炬的故弄玄虚到突然亮相的让人大跌眼镜,这一系列的事件无一不是披上民主的形式主义,内里饱含了中国式的集权思维逻辑——最终的结果无一例外的全是听从冠以“专家学者”名称的高等人士的一锤定音。中国平民参与奥运的高涨热情被再三的愚弄了。只因这世上太多“专家”,好象除了普通人以外,剩下的都是“专家”了,连体育界也不例外。整日在电视上看到“某某专家”的专题讲座,其以秃顶的脑袋,肥大的身躯坐在讲座台上,从其语气中,好象除了他们就无人能拯救这个本已满目痍孔的世界,但我们却无法辨认其真假,于是便时常出现大批“受害者”无法为自己讨回一个公道。忙碌的人们依旧忙碌,贫穷的人们依旧贫穷,刚毕业大学生们怀揣着文凭降低身价却依旧难以找到工作。房价增高了,粮价增高了,油价增高了,其他物价也悄悄的随之隐性增长,人们的个头在其间却日渐缩小了。不时蹦出种无缘无故的突然短缺的物品致使价格猛然飞涨,闹得百姓人心惶惶。城市的绿地少了,城市的扬尘多了,城市的交通拥堵仍旧得不到有效解决。在所谓的“国际惯例”熏陶下,所有拆迁、改造事件中人们的私人利益也让步给了国家利益。在这里我忍不住要问:北京奥运,除了给平民百姓心理上的民族自豪感外,到底还能为他们带来多少真正的实惠?北京奥运,我们究竟要向世界人民展示什么呢,难道仅仅是几个现代的奥运场馆和标准统一、自以为美的城市形象吗?北京这个昔日里声名远播的文化名城、历史名城现在能留给我们以及后人的还剩下些什么?如今的北京城高楼大厦林立,饭店商场满眼皆是,到了夜里更是霓虹一片、火树银花,灯红酒绿,健康和不健康的各种娱乐场所竞相开放向着人们猛抛媚眼。城市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里充斥着混世的嚣张和浮躁。如今的北京城有几家能让普通民众自由进出的图书馆、阅览室;有几家像样的文化演讲站、交流场;有几家自成规模的音乐厅、话剧院、字画堂?不时有听到周围的一些民众说,今年的八月,亲自奔北京到现场观奥运,为咱们的运动健儿加油喝彩。千里迢迢,他们除了得到感官上的刺激以及心理上的满足外,我便再也想不出您还能带给他们什么。“全民互动,让奥运走进百姓家”,这句在几年前喊出的口号其真实可信度我们不得而知。一个民族要想得到真正的发展还得从其根源去一点一滴地自力更生,不因为举办了一届哪怕盛大的体育盛会就能从实际上壮大起来,那些漂浮在表面的繁华只是一时的,很快便会沉淀下去。它只会让人们忘记一个古老民族的原本气息与韵味。试问,奥运之后,我们除了能得到那些用自家的钱建造的高级先进的体育场馆外还能得到什么?北京奥运,您的脚步越来越逼近,国人已经做好了迎接您的到来的一切准备,可是试问您又会给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带来什么样的礼物?

    2008-07-26 作者:子鹜
    • 0
    • 9701
  • 交出完美的答卷(碧草)

    上帝创造世界仅仅用了七天时间,刚好是一个礼拜。上帝第一天造出了白天与黑夜,第二天造出了空气与水,第三天造出了各种各样的植物,第四天造出了日月星辰,第五天造出了水中的各种动物,第六天造出了地上的各种生物和人。实际六天天地万物都造齐了,第七天便被定为休息日。或许是上帝是一个完美主义的倾向者,于是他便把这个自以为完美的做法移植给了人类,好让人类在成为世界主导者的同时,也都能在其行为举止上追求完美。因此他把世人都聚集到一起,向他们提出一个苛刻的要求:在七天之内到世界各地去寻找遗失的完美主义,尔后向他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否则将会丧失主导世界的权利。写到这里,我不禁反问世人:你们认为自己能够达到上帝那苛刻的要求吗?这个世界颇存着诸多不完美因素,难道说世人你们都能一一寻找出来,并抚平其缺陷?先别说全世界范围,就拿你们世人来说,不完美因素实是于存,断翼的天使随时会降临在每个人的头顶,直至把它祛除得要等到何年何月?世人,你们能向上帝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吗?生命自诞生的那天起,暇庇便会追随其度过一生,于是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擦拭暇庇,并不断在追求生命的更高境界,但这一生并非因不断追求之后便能交出完美的答卷。世人在环游了世界一周回来后,茫然了。因为他们还是没有找到那份令上帝满意的完美答卷,无奈之下,只好硬着头皮回去向上帝交差:“上帝大人,我们环游了世间一圈回来,可是并没有找到令你满意的答卷,但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我们却找到了一个真理:不完美的人生才为最完美的,因为缺陷造就了追求的美,造就了精彩的绽放。但不管怎么说,我们还是没能完成你所给予的任务,我们愿意接受丧失主导者地位的惩罚……”可这时侯的上帝却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笑眯眯地说道:我并非让你们去给我完成一份自认为完美的答卷,我这么做的目的无非是想让你们在不断追求中完善,以造就一个更全面的自我。环游世间的做法要求只是一个假象,你们已经达到我的要求了,并向我上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这个世界的主导权最终还是你们的。”“那我们不用丧失世界的主导权了?”“不用了,因为你们已经寻找到我所需要的那份完美的答卷了。”“可是我们在寻找过程中却一无所获,除了那个真理之外……”“你们交出的完美答卷就蕴涵在那个兴许并不引人注目的真理当中……”而后,世人恍然大悟,因为他们已经找到那份令上帝也令自己满意的完美答卷:缺陷中才能造就更为完善的美,因为它为完美增添了抚平的动力。上帝微笑地点了点头:“这正是我需要的最佳答案……”

    2008-07-23 作者:子鹜
    • 0
    • 9698
总11页,文章4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