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的主页

个人介绍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个人作品列表

  • 寂寞是一种说不出的痛(碧草)

    一曲《葬花词》――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我惟有融入诗的境界掩饰哀愁在荣国府众多的兄弟姐妹中或许我是最多愁善感的一个俏丽的容颜仍旧掩饰不了心的迷离与伤痛一曲《葬花词》――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有未来但却目睹了一片从未见的虚无与空白脂粉掩饰不了我苍白的容颜一曲《葬花词》――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害怕容颜老去的那一天只为落得一个过客身份久久地安抚着自己脆弱的灵魂或许与灵魂同在我还能触及到一抹红落花时节一个孤伶影在葬桃花处痛吟着《葬花词》——题记我终究是一个孤儿。虽说舅母的家如同自己的家一样,虽说自从进了荣国府后,贾母对我是百般怜爱,寝食起居,一点都不比宝玉差,贾母甚至还把迎春、探春、惜春那三个孙子靠后了,但说到底我还是客人身份,自己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被迫寄居在他人之家,在大观园的这些形形色色的姐妹丫鬟中,充满了“花招绣带,柳拂香风”之美。在这个芳香美丽的小小女儿国里亦充满了青春的笑和泪,爱和怨,酒和诗,但在这里我却找不到自己想要的纯洁气息,整个荣国府对我而言,只不过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外表之下充满了污浊丑恶的贵族家庭,在我踏入荣国府之前,只认得门前的那对石狮子是干净的。“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大观园,在我眼里却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场所。“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或许只有宝玉才能了解我的苦衷,但却只是其中一部分。我独自坐在清幽的潇湘馆里,终日与红毯柳木相伴,寂寞的时候惟有向烛光倾诉,孤独的时候惟有倚着冰冷的玉桌透过红木的窗凝视着园内凋谢的桃花瓣漫天飞舞,在经历过无数次飘荡后,以一种“落叶归根”的最唯美且绝情姿态回归到它诞生的地方。而我却在这场绵绵无期的缤纷落叶中直到“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纱窗湿”的凄凉长夜。有人曾劝我入乡随俗一些就不会感到孤寂了,可我自问却无法做到,因为这不是真正的我!我曾看到宝钗,在人前作端庄淑女,一副“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模样,在人后却施以小恩小惠。可她这样就算是得到了宝玉,有了子孙满堂的幸福,有了金银富足的日子又能如何?她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却又失去了更多有价值的东西。若是如此,我宁愿独守一份寂寞。因为这份寂寞,桃花社里印证着我的“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在这清冷的桃花社里除了我们几个姐妹丫鬟在此挥笔洒墨外却无人问津,只因为它建立在大观园里。曾记得在重建桃花社之际,我写的一首《唐多令》:粉坠白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留。令众人不禁感叹,给予评价:“好是固然好,就是太悲了。”他们所指这“悲”只停留在诗词中,却不知道自从踏入荣国府后,它已经渗透入我脆弱的身躯,并且在一步步占据着我那天资过人的头脑。“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本期望于宝玉的,不仅仅是“男才女貌”相当的“如意郎君”,而且在茫茫尘俗之中可以“偕隐”的“知心”者,但现在这一切已经成为我只能在天堂中才能目睹到的愿望了。为此宝玉也曾梦回阴司黄泉路,寻访我的灵魂,可他哪里知道我生不同人,死不同鬼,无魂无魄,何处寻访?我亦恨宝玉,却有期望得到他的心灵。这段“金玉姻缘”我终究是无福消受了,但试问在这样的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地方,就算我得到了它又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吗?所以我惟能以“香魂一断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告别它。或许这对于我而言是一种最好的潇洒解脱。不管怎么说,我终究是以满面愁容,紧蹙的烟眉带着属于自己的清灵永远地告别了如同大戏台一般的大观园,其间还含着那么些许的怨恨泪。我在荣国府香消玉殒的经历却在代代国人的心中流传了千百年。他们总是说,可怜唯美的黛玉,你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寂寞红颜,因此总是那么薄命,如同绚灿无比的烟花,只是一瞬间的迸发,却已是绚丽的光芒。可他们又怎么会知道我内心“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愁苦,正是这污浊丑陋的贵族家庭荣国府给予的,所以我惟剩寂寞相伴。但我却在之前的某一个落叶缤纷的时节,将来到这里的一切记忆连同《葬花词》一同埋藏在深深的地底。当后人再次记起的时候,我已经快乐地生活在另一个时代。我只想对世人说,自己并不是一个脆弱的而甘愿被幸命运左右的女子,因为一份纯洁的清灵与执著的思想陪伴我度过了短暂却充实的二十几个春秋。

    2008-07-24 作者:子鹜
    • 0
    • 10963
  • “80后”的孩子,你们还好吗?

    亲爱的“80后”的孩子:你们还好吗?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以颤抖的手提起沉重的笔写下的一封信,希望你们能在繁忙的学业中抽空看完认真它。当你们收到这封信时或许会有着诸多的惊讶与疑问,但必务请你们都放下这一切外在疑问,我写这封信并没有什么目的,只是无法按捺住内心的由于某些现象引发的澎湃涌动,而以一位同龄人的身份与你们谈谈。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不知道你们是否还活在“80后”的光圈笼罩下?你们的学业还赶得上这个应试教育时代的苛刻要求吗?依偎在父母身边的你们,或早已远赴他乡外地的正在大学殿堂与工作岗位的你们过得还好吗?总觉得我们生错了时代,或许换句话说,我们虽然有幸生在这个时代,但我们又何其不幸生于这个时代!还记得那个曾经带领我们进入这个光圈的领军人物吗?不错,就是他——韩寒,我现在才觉得这个人是个骗子,作为“80后”作家代表人物的他无疑就是一个文学的骗子。还记得靠文字发迹的他,曾经在高一时便拿到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第一名,之后退学,继而以《通稿2003》,《穿着棉袄洗澡》……等强烈讽刺了现代应试教育体制,随即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问题大讨论。在他的大肆影响下,社会各界人士开始以一种看似正确态度重新看待当今的教育体制。后来终于提出了另一种教育模式——素质教育。我不知道另一种教育模式的迅速登台是否因为他那不可抗拒的影响?从那一刻起,他成为我们在中国文学界里最崇敬的偶像,为了他,我们甚至可以抛弃书本上那些老一辈学者,思想家,作家。就让余老《道士塔》中的那个愚昧无知的敦煌石窟的罪人王道士尽管作孽去吧。就让昏庸自私的中国官员无赤肠,不下决心保护国家文物,放任不管并饱私囊而被外国冒险家尽管欺骗掠夺去吧;就让莎士比亚的《莎士比亚全集》中的哈姆雷特独自叹息: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阻碍就在这儿:因为我们摆脱了这一具腐朽的皮囊以后,在那死了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鞑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算请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若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急忘,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折磨,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行动的意义。并不是我们不能感受到余老内心对王道士罪行的深深谴责,不能触摸到哈姆雷特心头创痛与忧虑,由里到外我们都深切地感到一种震撼。但与韩寒的炮轰应试教育体制相比,我们更能切身体会到后者。因为这更切合我们这些“80后”的实际生活剪影,难道说那些中外著名作家学者所流传百世的经典作品不能成为我们学习借鉴的榜样?或许作为“80后”的我们只能以一句话回答:“因为我们没有出生在那个年代!”我不得不说这就是我们的心声,不管多么优秀文学作品,如果没有出生在那个人心荒芜,境地纷乱的时代,亦是无法切身感受到作者内心那份苍凉与赤热的冲突。就算通过书本以感官去体会亦是无济于事,这是我不得不说的,真不明白课堂上那些老师还叫我们应抱以怎样的情感去深入了解前一辈老学者的心境,虽然我们可以通过他所遗留下的文学作品所透露出的情感去抓住一丝零碎的思想,但大部分还是我们所无知的。若让那些自以为是的老师真正去了解,他能够做到透彻么?答案是否定的,只因为我们从始至终没有生长在那个年代,显然对于“80后”的我们,韩寒这种切近实际的看法更容易被我们所接受并引起共鸣。于是,我们追捧他,因为他道出我们所不敢道出的一个长久积压在内心深处的心声。他成为我们深切心声传达者,敢于公然向应试教育发起“进攻”,因为应试教育的压迫,早已身心疲惫的我们愤怒了,沉默已不再是金!我们不在乎韩寒的“七盏红灯高挂”,只在乎他的“七盏红灯照亮我的前程”。因为身为“80后”的我们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强烈的不羁个性,总归不愿意让应试教育时代将这种个性无情地掩盖;总归不想过一种千人一面的枯燥无味的两点一线生活;总归不想让自己的另一面才华被无情捏碎。我们决不满足于此。这不仅仅是“80后”的我们的悲哀,更是一个时代沉沦的悲哀!但正是因为这次“80后”的空前起义,以至于让我们无论在任何事情的完成上永远都被扣上这一光圈。我很欣赏韩寒这一观点:“不管80后是多么粗俗,多么幼稚,写得多么差,以后的文学界都是属于他们的。因为他们活得更长,别人都死了,还剩下他们活着。”但理智一点分析:他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有其合理性,但狂妄的个性又使起性格比较偏激。另外,文学并不以人的生命终结而结束。它是一种精神粮食,其文学作品的好坏,就看作者的伟大思想渗透入作品的多少了。继韩寒强烈批判现代应试教育体制后,我逐渐发现他是个文学骗子,还记得他在07年高考之际对高考作文体制给予强烈的否定:“高考作文体制只会将人摆弄成一模一样的傻瓜,然后再培养出所谓的社会主义接班者。”我不由惊叹,这是什么荒谬理论?我知道他想提倡一种自由写作模式,高考作文体制是一种对写作的无形束缚。但这仅仅是众多写作模式中的其一,而且这是现代应试教育考察人才的必要模式,显然韩寒的观点太过于片面。“80后”的我们可知道,从此以后,我们便成了一个社会传奇,有人凭借这个概念脱颖而出,甚至以娱乐化明星面孔示人。这个概念虚构了一个五彩斑斓的肥皂泡。当我们越发朝着这个泡沫群体靠近时,却发现它不过是一个传说中的海市蜃楼!韩寒欺骗了我们,将我们不知不觉引领入另一个造作中。其实从他给我们系上“80后”标签那一刻开始,我就怀疑我们笔下的文学生命究竟能存活多久?我们看见,这一代人最杰出的头脑即将毁于游戏,沉湎于文字的赤裸狂欢,在安静的夜晚异常亢奋,却拖着疲惫的身体走过黎明!在熙攘嘈杂的环境中,我们无法真正宁静地写作;在虚热,浮躁和追捧中,我们这一代人,闹哄哄走向文学殿堂,却活在尴尬里,活在阴影了,活在文学丧失它纯粹性危机中!评论家张柠说:“80后这个概念纯粹是商业结果,其有效性在于传播和记忆,符合商业社会简单快捷的原则。活在这样概念下的“80后”写作者一方面是幸运的,前辈们苦苦等待伯乐时那暗无天日的时光,在他们那里也就是一个签字仪式而已。但是媒体扣押了今天的青年作家,就像青年作家扣押了媒体。他们互为人质,相互敲诈勒索。在听罢这样的言论后,我们这些“80后”的孩子还相信韩寒的不可一世吗?还相信他那不顾一屑吗?显然活在“80后”这一标签下的我们虽得到了一种无形的释放,但总归是活得太累了,其实我们就像草丛中的蛐蛐那样挺好,安静地呆在属于自己的地方,写着属于自己的文字,不需要任何造作与包装。“80后”的孩子们,告别“80后”也许是我们唯一的一种解脱方式,也是我们对文学最好的一种祈祷!就像那本书所言,倒数三秒我们一起跑,并且让我们一起大声喊:别了,我们的“80后”……——一位祈祷能在“80后”活得更美好的学生

    2008-07-15 作者:子鹜
    • 0
    • 10963
  • 做事论

    人生之舟,不堪重负,有弃有取,有失有得,有顺有逆,有进有退。你不能事事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能够做到问心无愧。人的一生经历过诸多的事情,但我们不能事事都能做得尽善尽美,都做得完美无缺,但有几点非常重要,就是全力以赴做好自己份内之事,作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都做到的话,那即使是完成得不尽人意也表示自己已经问心无愧了。在社会上有些人却不是在做好自己能做的事,为什么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为什么有的人死了,但他却还“活着”。有的人在做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的同时却总喜欢偷工减料,想一步登天,整日骑在人民的头上作威作福,这种人活着不也是犹如死了?而有的人处处为人民着想,积极进取做好自己力所能及之事,舍身取义,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这些人不是其他人,而这些人正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一直在安分守己做好自己能做的事,这些人正式生活在我们周围那些奔忙在社会中各种岗位上辛勤的劳作者。人生之舟,有的人在舟上认真做好自己的事情,而有的人却不去做好自己力所能及之事,那么这条人生之舟就犹如一片叶子,堕入茫茫人海再也没有人愿意去帮助他,也不会再有人曾经记得他,因为他违背了人生的基本道德――没有认真做好自己力所能及之事。不怕你做不好,就怕你不去做,但愿自己只要问心无愧,哪怕是再难之事也能迎刃而解。社会上的那些伪君子,有的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干那些伤天害理之事,这种人是天理不容的,那些人在我们的眼里不过是一粒渺小的沙子。或许我们也曾经历过犹如繁星诸事,但我们只要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就足够了。虽然在学习工作中诸多事情该放弃的时候也应放弃,但是在这种力所能及的面前,你应该有一个问心无愧的良知,用理智去背负自己力所能及之事。而在人生中的你也因此会成为一颗金自。一份微薄的言语,几笔拙劣的文字,愿能把我问心无愧,力所能及的赠言寄予你我。我相信在人生之舟中做好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在自己的人生道路将会无怨无悔。

    2008-07-21 作者:子鹜
    • 0
    • 10963
  • 通稿2009之眼中的自考

    以前我从来闻所未闻所谓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何种形式教育制度,直到高考结束后我才尝试通过一些权威性考试教育网站,通过某省的自考办的某白发苍苍,额头秃顶,眼戴厚厚镜片的老教授在线解难答疑才对“自考”一词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对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应考者不受民族、性别、年龄、职业,信仰、已受教育程度、居住区域和身体条件等限制……具有高度开放、灵活多样、适应性强、工学矛盾小、容量大、花费少、效益高的特点,通过国家考试获得专、本科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学历,被人们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看着这些正规得不能再正规的条例性对“自考”分析细致入微的文件,果真不错,权威的东西就是具有震撼与号召力,难怪普通百姓一旦遇到以自身能力无法解决的事就得找权威机构,于是法院、教育部门、人民政府便为其一条龙服务,只不过需要“伟人头像”。毕竟这些政治部门都是为人民而设立的,看来某领导曾在万人高台上挺肚坦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走群众路线是我们不懈的追求。”这话不假。于是那句连小学生都能倒背如流的顺口溜:“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一切,为了一切人民”成为那些高层领导每逢公众场合发言的不可或缺的豪言感慨,却令每个在座的下层干部都犯困,出自尊重却不敢打瞌睡,生怕一个举动上的疏忽而丢了饭碗,惟恭敬端坐且面带微笑听完长达四到五个小时的天书般的垃圾发言。回到自考上,我突然感到中国高等教育的越发泛滥与低下,我不明白国家为什么要开设这样的一种名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教育形式,话说是为了鼓励自学者,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还作为高等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其实不然,说好听的这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为那些因高考落榜,或已参加工作但想拿到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者提供一个成功的机会,说难听的,是国家可怜那些自学者,毕竟那么辛苦去自学,如果到头来一无所获,岂不是浪费时间与精力?有谁会愿意做这没有回报的事?于是应社会发展需求便设立了自考,让那些自学者有目标地奋斗,给他们一个受教育的归宿,毕竟人盲目奋斗……另外这一制度的开设还可以为国家多增加一些额外收入,何乐而不为?我之前选择了江西新余的一所民办大学,在就读一个月后,我才发现那里竟有七成多的自考生,甚至有部分连高考都没有参加就直接入读了,他们在校与统招生受到的待遇一样,自考生与统招生同宿住,同食堂用饭,本来这对自考生无疑是件好事,因为其身份没有受到歧视,但据我观察,有部分自考生在素质能力方面甚至还不如高中生,其穿着品行根本就一社会上的混混,我一向受不了这种学校的学风,作为统招的我不想呆在这样的二流大学,虽然有同学劝我不要放弃了,既来之,则安之。毕竟好不容易才从高三摸爬滚打过来,但我已不想听这话,大学又怎样,不过如此……于是回了他一句:“那也要看情况而言,我回去重新选择自己的路发展。”于是次日下定决心马上去办理了退学手续,拿回了一半学费,收拾行李,坐上南下的列车选择回母校复读,本来之前我对外省的一切感到好奇,才选择出去发展,但经历这次后,我明年决不出省了。我并不是歧视自考生,我只是不明白现在有些自考生为什么那么得意洋洋,也实在看不懂,动不动就说自己是自考的,说什么比正规大学的大学生强多了,我不知道他们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之前我同学的宿舍有一个自考生与三个统招生(四人住的宿舍)那三个却很是羡慕那个自考生,说他是凭自己的能力拿文凭,对此我不以为然。但我始终不明白那些民办或公办大学为什么要开设所谓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班,每年都分派招生老师驻扎各地负责招生,甚至连高考都还没结束就抢着来要你了,其态度好得甚比亲妈对儿子,你说一个条件,他们马上答应你三个。我咋一看就像某某明星被电影公司抢着签约似的,是明星倒也罢,只可惜什么星都不是,其无论什么样的学生都一同招进去,就像一个大杂烩,“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看来这话不假。于是就有了一些不伦不类的学生存在。只要塞上几十张印有伟人头像的纸就有大学读了。我猛然恍然大悟:原来大学是用钱可以买来的。早前虽然耳濡目染听过一些传言,但毕竟眼见为实才是真。再言所谓的“民办”其实就是“搜刮民脂民膏”,为了腰包鼓起,为了扩大知名度,昧着良心,想尽一切办法,使出浑身解数,几乎将骗术里所有伎俩都用上,直到将学生家长的血汗钱榨干为止。然而,我始终看不懂中国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究竟是什么名词,既然是自考,那为什么还要到大学里做“全职学生”?昔日,我听闻某人说是为了能更专心学习以便通过考试,还有可以全面感受大学气氛,零距离感受大学生活。可我亦看到一些边工作边自学的年长者却比那些拿着父母血汗钱在大学里读自考的学生更容易通过考试,那只不过是美丽的谎言罢了。其在报名入读后都是在大学里醉生梦死地混日子,不排除有小部分自考生的真正努力,但更多的是整日沉浸在Computergame的撕杀里,什么CS、传奇、魔兽……还有另者整日绞尽脑汁,一会扮琼瑶的清愁,一会扮韩寒的叛逆,一会扮郭敬明的忧郁……情书漫天飞,情感肆意流,只为交所谓的女朋友,专追脸蛋漂亮的,却不管其人品,只为满足虚荣心和充面子,今天谈了明天就分手……还有一种则是比较安份地躲宿舍睡懒觉,说是在充分地享受大学生活。试问这样的学习生活方式能顺利通过考试?除非学校领导是他亲戚……与其这样浪费大好青春时光还不如早些成家立室。中国人的劣根就出在这类人身上,鲁迅先生若泉下有知,定会再续《孔乙己》。话说自考什么人都能报,但在我看来绝大部分还都是一张张准学生面孔,与其说应考者无限,不如说是专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准备的收容所。自考生通常是一些考不进大学的人的无奈选择,通过一些学习考了若干门课程来拿到自己一门结业证,一般考六十分就可以了,而拿了十多门课程合格证书就可以换张毕业证书。我却颇有疑问,一个连大学都进不去的人,凭什么说自己通过自学以后的水平比正规大学要高?自己拿了张六十分成绩单就可以到处招摇了?其他大学情况我不清楚,但一般好大学的学生都是拼命学习。我的一个同学亦是读自考,当查到他的考试成绩过六十了,便手舞足蹈。我想,人若是这么容易自我满足,那社会早停滞不前了。拿了六十的几乎很多都是垃圾,好大学的学生没有一门课是低于八十,同样是大学毕业证书,好的大学成绩单自然要比那些自考生要漂亮得多。再说大学的品牌效应,很多自考生都是在一些没有名气的垃圾学校中混日子,大学分得很清楚,有教育部部属,有211工程,有研究型……试问有多少自考剩是在这些名门大学中学习?教育向来注重连续性与正规性,那些旁门左道的东西怎能与正规教育相比?再说到学历,在一些用人单位明文规定不聘自考生后,自考学历还算国家承认学历?当一个学历被社会与国家政府明确否认时,还能说是所谓的“国家承认”?或许我们还没彻底弄清“国家”、“政府”这些权威性名词是怎么一回事,只是看见其存在就多了一份安全感少了自我判断能力,在知道真相后又该去找何人理论,找国家?找政府?可是到哪找其人?难道千里迢迢坐飞机上京找胡主席、温总理?胡主席日理万机,整日飞赴各个国家,或会谈国事经济,或接待元首客人;温总理年事已高处理国务之事都还来不及,哪有闲工夫管你那鸡毛蒜皮的事,以为这是在古代上京向皇帝告御状,若是能凑效也罢,只怕山高皇帝远,远水救不了近火……记得北大有个教授公开宣称不要自考生,显然旁门左道的自考生不能和正规大学的毕业生竞争,虽然现在的大学生已不是昔日的“天之骄子”、“象牙塔里的宠物”最起码准大学生对得起自己在高三那一年的汗水拼搏,对得起自己十年的寒窗苦读。如果非说自考生好,也只能认同一小部分,毕竟有小部分自考生还是很努力的,只可惜他们接受的也不是正规教育,在当今这个考大学不很难的社会如果连大学都考不进就更别说可以通过自学成材了,且不论别的,只问他们知道“持之以恒”四字怎么写吗?自考至今于社会上都不享有良好口碑,偏偏国家教育部门还要设立这样的教育制度,还在前面挂上“高等教育”四字,或许只有这响亮名号才可以吸引更多人报名。毕竟有谁不想接受高等教育?那可是大学……试问或在烈日下,在田地里低头辛勤劳作的双脚满是泥的农民,或在闲赋在家的无业失业人员,或在大街旁摆水果摊叫卖的小叛,有谁不想接受高等教育?想起《少林足球》星爷与达叔在街头相遇的那段戏:星爷:“你看那个靓女!”达叔:“靓女又怎么样,我受过高等教育的……”达叔边说却边以猥亵的眼神瞥视着那个靓女。写到这里,我不禁想问高等真是绝对高等的吗?又何谓高等,处于现代这个趋于商业化、利益化的社会,所谓高等的东西已经让我麻木……所谓高等教育难道仅仅是比高中生高一个学次层次便再无其它?在自考面前加上“高等教育”四字不免有些“挂羊头卖狗肉”的意味,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自考有利有弊,但就目前它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发展现况看,弊端还是突出些,它在表面上虽然很形式化,但在深层还是受到社会的歧视和冷落,。至于为什么每年都有那么多学生读自考,或许他们做出的都是无奈的选择,试问一个通过高考考上了本科的学生愿意放弃上大学而去读自考吗?自考的设立无疑为许多民办高校带来了一个额外收入之机,这不是统招范围,只要他们愿意想招多少学生都可以,虽然省教育厅有明文规定每所学校自考招生范围,但试问教育局那些工作人员会挨个学校去检查人数吗?而那些民办高校上报的人数也就随意了,反正只是为了交差,能多增加额外收入才是实际。我突然明白为什么有些民办高校的校园会是那么美:宏伟的教学楼、气派且古典的图书馆、西式化的食堂、国际标准的足球场、星级的学生公寓……不过这并没有错,“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不正是这样吗?或许民办大学本身没有错,根本原因还在于自身,如果高考的分数很高,那自考连取你的资格都没有,正所谓凡是都要先从自身找原因,不要怨天尤人。对于自考,我只想发表个人的纯粹看法,最后只想说若你不是自考,就要发奋学习,争取上统招;倘若你已经选择了或正在读自考,亦不要自暴自弃,既选之,则安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我们明确目标,坚持不懈,同样也能走好脚下的路……路是属于自己的,就看你怎么走,这也是成功与失败者的区别之处。以上我对自考的一些个人看法,阐之未尽,就此落笔,来日再议。

    2009-01-11 作者:子鹜
    • 0
    • 10962
总11页,文章4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