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亲爱的“80后”的孩子:你们还好吗?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以颤抖的手提起沉重的笔写下的一封信,希望你们能在繁忙的学业中抽空看完认真它。当你们收到这封信时或许会有着诸多的惊讶与疑问,但必务请你们都放下这一切外在疑问,我写这封信并没有什么目的,只是无法按捺住内心的由于某些现象引发的澎湃涌动,而以一位同龄人的身份与你们谈谈。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不知道你们是否还活在“80后”的光圈笼罩下?你们的学业还赶得上这个应试教育时代的苛刻要求吗?依偎在父母身边的你们,或早已远赴他乡外地的正在大学殿堂与工作岗位的你们过得还好吗?总觉得我们生错了时代,或许换句话说,我们虽然有幸生在这个时代,但我们又何其不幸生于这个时代!还记得那个曾经带领我们进入这个光圈的领军人物吗?不错,就是他——韩寒,我现在才觉得这个人是个骗子,作为“80后”作家代表人物的他无疑就是一个文学的骗子。还记得靠文字发迹的他,曾经在高一时便拿到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第一名,之后退学,继而以《通稿2003》,《穿着棉袄洗澡》……等强烈讽刺了现代应试教育体制,随即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问题大讨论。在他的大肆影响下,社会各界人士开始以一种看似正确态度重新看待当今的教育体制。后来终于提出了另一种教育模式——素质教育。我不知道另一种教育模式的迅速登台是否因为他那不可抗拒的影响?从那一刻起,他成为我们在中国文学界里最崇敬的偶像,为了他,我们甚至可以抛弃书本上那些老一辈学者,思想家,作家。就让余老《道士塔》中的那个愚昧无知的敦煌石窟的罪人王道士尽管作孽去吧。就让昏庸自私的中国官员无赤肠,不下决心保护国家文物,放任不管并饱私囊而被外国冒险家尽管欺骗掠夺去吧;就让莎士比亚的《莎士比亚全集》中的哈姆雷特独自叹息: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阻碍就在这儿:因为我们摆脱了这一具腐朽的皮囊以后,在那死了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鞑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算请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若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急忘,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折磨,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行动的意义。并不是我们不能感受到余老内心对王道士罪行的深深谴责,不能触摸到哈姆雷特心头创痛与忧虑,由里到外我们都深切地感到一种震撼。但与韩寒的炮轰应试教育体制相比,我们更能切身体会到后者。因为这更切合我们这些“80后”的实际生活剪影,难道说那些中外著名作家学者所流传百世的经典作品不能成为我们学习借鉴的榜样?或许作为“80后”的我们只能以一句话回答:“因为我们没有出生在那个年代!”我不得不说这就是我们的心声,不管多么优秀文学作品,如果没有出生在那个人心荒芜,境地纷乱的时代,亦是无法切身感受到作者内心那份苍凉与赤热的冲突。就算通过书本以感官去体会亦是无济于事,这是我不得不说的,真不明白课堂上那些老师还叫我们应抱以怎样的情感去深入了解前一辈老学者的心境,虽然我们可以通过他所遗留下的文学作品所透露出的情感去抓住一丝零碎的思想,但大部分还是我们所无知的。若让那些自以为是的老师真正去了解,他能够做到透彻么?答案是否定的,只因为我们从始至终没有生长在那个年代,显然对于“80后”的我们,韩寒这种切近实际的看法更容易被我们所接受并引起共鸣。于是,我们追捧他,因为他道出我们所不敢道出的一个长久积压在内心深处的心声。他成为我们深切心声传达者,敢于公然向应试教育发起“进攻”,因为应试教育的压迫,早已身心疲惫的我们愤怒了,沉默已不再是金!我们不在乎韩寒的“七盏红灯高挂”,只在乎他的“七盏红灯照亮我的前程”。因为身为“80后”的我们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强烈的不羁个性,总归不愿意让应试教育时代将这种个性无情地掩盖;总归不想过一种千人一面的枯燥无味的两点一线生活;总归不想让自己的另一面才华被无情捏碎。我们决不满足于此。这不仅仅是“80后”的我们的悲哀,更是一个时代沉沦的悲哀!但正是因为这次“80后”的空前起义,以至于让我们无论在任何事情的完成上永远都被扣上这一光圈。我很欣赏韩寒这一观点:“不管80后是多么粗俗,多么幼稚,写得多么差,以后的文学界都是属于他们的。因为他们活得更长,别人都死了,还剩下他们活着。”但理智一点分析:他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有其合理性,但狂妄的个性又使起性格比较偏激。另外,文学并不以人的生命终结而结束。它是一种精神粮食,其文学作品的好坏,就看作者的伟大思想渗透入作品的多少了。继韩寒强烈批判现代应试教育体制后,我逐渐发现他是个文学骗子,还记得他在07年高考之际对高考作文体制给予强烈的否定:“高考作文体制只会将人摆弄成一模一样的傻瓜,然后再培养出所谓的社会主义接班者。”我不由惊叹,这是什么荒谬理论?我知道他想提倡一种自由写作模式,高考作文体制是一种对写作的无形束缚。但这仅仅是众多写作模式中的其一,而且这是现代应试教育考察人才的必要模式,显然韩寒的观点太过于片面。“80后”的我们可知道,从此以后,我们便成了一个社会传奇,有人凭借这个概念脱颖而出,甚至以娱乐化明星面孔示人。这个概念虚构了一个五彩斑斓的肥皂泡。当我们越发朝着这个泡沫群体靠近时,却发现它不过是一个传说中的海市蜃楼!韩寒欺骗了我们,将我们不知不觉引领入另一个造作中。其实从他给我们系上“80后”标签那一刻开始,我就怀疑我们笔下的文学生命究竟能存活多久?我们看见,这一代人最杰出的头脑即将毁于游戏,沉湎于文字的赤裸狂欢,在安静的夜晚异常亢奋,却拖着疲惫的身体走过黎明!在熙攘嘈杂的环境中,我们无法真正宁静地写作;在虚热,浮躁和追捧中,我们这一代人,闹哄哄走向文学殿堂,却活在尴尬里,活在阴影了,活在文学丧失它纯粹性危机中!评论家张柠说:“80后这个概念纯粹是商业结果,其有效性在于传播和记忆,符合商业社会简单快捷的原则。活在这样概念下的“80后”写作者一方面是幸运的,前辈们苦苦等待伯乐时那暗无天日的时光,在他们那里也就是一个签字仪式而已。但是媒体扣押了今天的青年作家,就像青年作家扣押了媒体。他们互为人质,相互敲诈勒索。在听罢这样的言论后,我们这些“80后”的孩子还相信韩寒的不可一世吗?还相信他那不顾一屑吗?显然活在“80后”这一标签下的我们虽得到了一种无形的释放,但总归是活得太累了,其实我们就像草丛中的蛐蛐那样挺好,安静地呆在属于自己的地方,写着属于自己的文字,不需要任何造作与包装。“80后”的孩子们,告别“80后”也许是我们唯一的一种解脱方式,也是我们对文学最好的一种祈祷!就像那本书所言,倒数三秒我们一起跑,并且让我们一起大声喊:别了,我们的“80后”……——一位祈祷能在“80后”活得更美好的学生
亲爱的上帝大人:您好!当紧握在手掌的那支笔在与光滑白皙纸面相互抵触的那一秒,我迟疑了,几乎在同一时间放下手中的笔,不知道是否应该给你写这封信。下一秒,当脑海浮现出那一群犹如缕缕情愫随即消逝的琉璃生命体时,理性的思维终究战胜顾虑念头。而后,我终于再次鼓起勇气,再次扛起手中那支沉重的笔……上帝,您创造了天地万物,虽仍颇存有女涡造人之说的舆论在与您较真着,但我始终坚信万物生灵的始父就是您。因为《圣经》那本经典之书上有您的痕迹:“草必枯干,花必凋残,因为耶和华的气吹在其上;百姓诚然是草。草必枯干,花必凋残,惟有我们上帝的话,必永远立定!”光是这一记载就足以说明您在世人心目中那不可动摇的地位。还记得您在创世之初为彻底改造并弥补世人自身故有缺陷的用心良苦。您并非直接给予改造,为了世人美好的未来,您而是巧妙地以“交出精彩的答卷”为缘由,下令让世人亲自去环游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其目的就在于让世人在不断的实践中去逐步完善自己,最终造就更全面的自我。于是,您的大恩大德为世人所蒙受,世人为表达对您的至高崇敬,也曾抒写了诸多赞颂您的伟大事迹的文篇。《圣经》就是最典型的代表性心血结晶著作,世人著称耶稣是您的化身,降临凡世目的为搭救世人的红尘伤痛,让其永脱苦海。您还赏赐给世人的莫大恩典:“神爱世人,信者且得永生。”您应该看到世人对您的所爱吧。因为他们一直都把您当作一位和蔼慈祥且慷慨解囊的先父。一晃一个多世纪就过去了,后来我听闻过世上有这么一种鸟,它只能一生都在一直地飞,累了就在风中休息,这种鸟一辈子只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亡的时候。怎么世间还会有这么奇妙的鸟?这可激起了我蠢蠢欲动的好奇心。尔后我四面八方地打听它的来源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您创造的。我也曾问过您为什么会创造出这种奇妙的鸟,您说:“因为它有着唯美绝伦的特征,所以您便创造出来了……的确,在我看来此鸟真的异常唯绝,犹如《无极》中倾城那般唯美绝伦。但我发觉您在作出解释的同时似乎在回避什么,因为从您那逃避的眼神中我可以看得出。后来在我的一再追问下您道出了那句之前被省略的话:这种鸟唯美且凄惨的,因为您在给予它绚灿光罡外表与智慧的同时却赋予它那么短暂的生命犹如只余剩半盏灯芯吮吸灯油的油灯,生命之火随时可能会熄灭且不再复燃。尔后,您把这种鸟幻化成一群拥有另类生命体的世人,智慧且唯美着。因为玻玻璃般的脆弱灵魂左右着她们,仿佛一碰即会支离破碎。张爱玲――演绎了《倾城之恋》中那空前绝后的哀怨与凄绝,忧郁而哀切的爱情故事的文坛寂寞女子。以一种纯粹的孤独方式彻底地告别了度过的七十多个春秋年华。三毛――哀而不伤的笔调里饱含对人生的执着坚定,上天就是这样不公平。在走过并不漫长的人生路后,最终还是犹如她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飘然而消逝了。上帝,这群智慧唯美者正是您将那种鸟幻化而成的。既然您把这群唯美灵魂流放到人世上,就应该让她们留罡得长久些。可您全然不顾及她们的恋世感受,把这群唯美灵魂的生命造就得那般短暂脆弱,要知道她们还未了心愿就匆忙离世了,岂不很惋惜?我曾企求过您,让这群唯美灵魂的人生旅程能更长久一些。因为她们诸多留罡在人世的花朵仍未锭放,上帝,难道您愿意眼睁睁看着这群唯美花朵就这样凋谢了吗?当初创世之际,您并不是如今这样的心态,您昔日的慈祥慷慨竟丧失踪影。难道在面对这样一群即使是您创造的唯美智慧生命时却无能为力改变她们的命运?仅仅因为她们是唯美者?您说在这种鸟幻化成这群唯美生命之前,她们的人生旅程就已成定数。上帝,唯美并非她们本意,这只是无常生命中一个美丽的错误。唯美使之不能超越生命的极限。难怪从古之今诸多唯美者的生命之火都是这般短暂,原来是您的杰作?有人说唯美的逝去是回归到您的怀抱。我想,您以至让这群唯美生命就这么飘然归零吗?您把世人当成苹果咬过一口也就罢了,却还要收覆回她们唯美绝伦的生命,难道唯美者就该受到惩罚?上帝,您变了,在创造出这裙唯美生命的同时我发觉您已不慈祥了,所以才决定以良知写这封信去唤醒您对多彩生命的麻木思维,或许不能怪您,因为太多生命的悲欢离合被您见证。但倘若您还有理性思维,是个慈祥的上帝,应该能了解我的苦衷。上帝,您能感受到我对生命无常的叹息抱怨与对罡红生命蠢蠢欲动的渴求吗?上帝,请求您再宠爱唯美生命一次吧!――一位为唯美生命请命的学生
正方:所走秀道不同会在每个人身上应验出不同色彩反方:所走秀道不同不会在每个人身上应验出不同色彩各位观众,评委:晚上好!欢迎来到节目的现场,今晚是“作秀杯”电视辩论的总决赛,人的头脑是简单却又复杂的,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与追棒,于是他们不断地在力争秀出一个更为完美的自我。但他们所走的秀道却是形态各异,这里我们也许有一个疑问,所走的秀道不同会不会在每个人身上应验出不同色彩?在此且先不进行正反方的辩论,敬请大家先去看看这几场由古今中外知名人士的PK比拼:“并世英雄”刘备PK“奸雄”曹《三国演义》中,曹操与刘备都堪称作秀的顶尖高手。曹操的坐骑踩踏了庄稼,本不是大不了之事,坐骑的主人居然把明晃晃的剑架在自己的脖子上。年少时品读《三国演义》至此,还委实地替这位曹丞相捏了一把汗,假如手下人冷眼旁观,不及时上去把剑给夺下来,那又该是一番如何场景?不过这样尴尬事件永远不会发生,因为部下都只长有一颗脑袋。而“割发代首”的效应则是事半功倍地整肃了部队的军纪。至于另一位领袖人物刘备,尽管罗贯中煞费苦心地扬刘仰曹,极力美化留备,但读者对这个形象却无法产生美感,总倍觉他哭哭啼啼,毫无一点大丈夫气概。殊不知,好哭却恰恰为刘备作秀的看家本领。他打了败仗丢掉地盘要哭,部下伤亡要哭,故友久别重逢也要哭,且不管刘备的眼泪到底有多少水份,只是这一连串的哭,却哭出一个宅心仁厚的领导形象,集团内部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在这泪水与哭声中逐渐粘合增强,以至于诸多忠勇之士为这位宽厚仁慈的主公兄长鞍前马后,出生入死。要不然,无论是个人素质还是总体实力都远不及奸雄曹操的刘备,怎能在西南一隅站稳脚跟,并与之势成鼎足?两位历史高明人士的相撞,刘备的哭秀与曹操的炫秀,最终的胜利光环会花落谁家?“文化大师”余秋雨PK“学界芙蓉”易中天一场文坛秀发生在两名资深的文人身上。人称“学术超男”的夏大教授,在“品三国”走红之后深得国家电视台的青睐。继而“魅力城市”,“感动中国”,“面对面”,“讲述”等央视焦点节目都印记了易老师的身影。尽管先前易老师否认自己的秀,但光从他那挥手作揖的动作来看,秀的动机分明成为观众眼球中掩耳盗铃的笑话。这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同在央视担任青歌赛评委工作的余秋雨,但我却隐约感觉到麻辣教授易中天还不如饱受逅病的余秋雨。论知识面,人文学科出身的易老师最明显缺陷为知识面单一,尽管由他秀的《百家讲坛》异常火暴,但仍不为诸多人所知,实为历史本为一块比较沉闷的领域,即使深知也未必肯以心去攀登。史学并非易老师研究专长,文学与美学才为他的专业。已在《百家讲坛》里秀得山穷水尽的易老师,如今再要让他涉及多种现代文化的评讲,对于他那陈旧的脑细胞而言,实是勉为其难。论作秀风范,易老师显然不及在凤凰卫视浸染多年的余秋雨。面对镜头,面对观众,余大师的秀显得洒脱,抛却外界关于他散文中一些逅病争议后,驾驭起镜头的确是游刃有余。余大师的谦虚且不耻下问使易老师难免让观众心生不满。这场双方实力相差不大的比拼的结果是我们最值得期待的。“忠实市长”布隆伯格PK“骄矜市井”陈水扁在没有竞选市长的时候就已经腰缠万贯家产。但他凭借自己的实力获得竞选成功之后,并没有摆出阔气势,而与市民融为一体。颇具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就是美国纽约市长布隆伯格。与他比拼的对手是那个拆散了一个幸福之家的能言善辩,刻薄尖酸,自命不凡的市井――陈水扁。且听宋主席的“潮音尝叹行路难,明月定照渡客船。因恐天公多变幻,轻舟少载故人还。千帆既起浮云乱,两岸同祭七星坛。共铸慧剑解心锁,春风从此度东南。”布隆伯格在与民众作秀,陈水扁却在作秀自己的民众,且为一场共同秀,且秀的思想与方式却截然不同。一场秀是纯洁无暇,另一场秀却是混浊不堪。且问苍茫大地,两秀者谁主沉浮?由上观之,古今中外知名人士最秀者极尽秀态的PK比拼可谓各色千秋,相信各位观众,评委也已经得出了一个明智的结果了,根据秀法规章且判定出每组PK的前者均获得最终胜利。且听解秀:刘备“忠厚似伪”以哭作秀以决定性票数压倒曹操的“割发代首”。只为他秀出一个宅心仁厚的领导者形象,感动了诸多忠勇之士。这样的秀何乐而不为?余秋雨不耻下问的新型谦虚秀为自己赢得在中国文坛的一席之地,而易老师掩耳盗铃秀惟有成为“芙蓉”角色。布隆伯格兢兢业业与人民融为一体的秀更与陈水扁心术不正,为一己之私,其秀术之低贬,手段之卑劣,无不令人作呕。让人不齿的作秀形成鲜明对比,使得布隆伯格一锤定音,登上宝座。何为之?原来在人生大舞台上,作秀也有高低之分,优劣之别。试问,有谁愿意“藏诸名山,以待后世”?而为何作秀在每个人身上却应验出不同色彩?诚然,他们所走的秀道不同。在品味完这几场古今中外知名人士极尽秀态的PK比拼后,得出正方的观点是正确的,正方荣获“作秀杯”电视辩论总决赛的冠军。最后我代表正方送一首打油诗给大家:世人皆怪太圆滑,哪知心中多浮沉。且为秀道缠其身,莫道消魂多怨恨。若能敬重其真秀,何妨为秀所憔悴。
在落幕的间歇,蓦然回首人生那多姿多彩的大舞台,才发现,走在边缘的残缺生命的角色,才为人世一种最坚强的美的主角。——题记在走进晚会会场的那一刻,我的心灵被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俘虏了,久久不能回归原生态的世间。在走出晚会会场的那一刻,我的心灵痛苦并快乐着,为这盛开在人生道路边缘的璀璨生命遭到歧视而哭泣。但欣慰的是,人间自有真情在,这群走在边缘的生命终究得到了帮助。在人生的同一片蓝天下,能得以体味人生最原始的甜苦辛酸的滋味。当我们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之中;当我们沉醉于花草的芬芳之时;当我们置身于和熙的微风中之际,也许,你并没有察觉到这个眼中美好的世界有什么异同之处。也许,你从来都没有想过,眼前的一切对某些人来说是永远都是难以实现的奢求,唯有在梦境中才能放飞自己苦闷的思绪。因为他们永远都看不见花儿的笑容,永远也听不到鸟儿的歌唱,甚至永远都没有“站起来”的权力,没有纵情歌唱的资本。而是带着残缺的躯体来到这个原本就复杂的世上艰难地挪动着步伐,忍受着常人无法体会的痛苦,经历着别人不能想像的磨难,他们哪怕要取得一点点成绩,都要付出比常人多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这一切总归是人生道路的边缘给予的。有人认为这是上帝给予他们的涅磐,是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第三种人的一种必然的生活,而这一切都将成为命运的注定。无奈,唯剩叹息,不公的命运终究是不争的残酷的现实。曾看见大街上的行人南来北往,猛然发现,这真是一个人生的百态秀台,有衣着整洁、气质非凡者,有衣着朴素、周身散发着泥土气息者,有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者。不管是什么样的角色,其背后一定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而那些处于人生道路边缘的生命在坎坷的人世上的那种艰辛,或许我们今生今世都不曾理解,不会明白。因为我们永远也未能有过那般残酷且痛苦的沦落生活。试问,有谁愿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忍受着牛马般的苦难。大千世界,有强者便必定有弱者。好不容易盼来一个千载难逢的星期天抽出些许时间在大街上散心,街上的各式各样的流行时尚让人应接不暇。猛然转身发现,其背后不知什么时候又冒出一所令人满目琳琅的服饰店,其发展的快速让我感到有些虚幻,甚而害怕。孰不知是自己依旧独守着人生的一份清灵,还是早已被这喧嚣尘世中潮流给淘汰了?我想唯有那群行走在边缘的生命知道这其中的答案。耳边突然传来一曲曲伤感的旋律,使得自己本已受伤的心灵隐隐传出一阵痛楚,于是顺着感伤且唯美的音乐声的方向走去,只见一群路人围着几个卖唱的人在鼓掌,仔细一端详,是一对母女……在与围观者的攀谈中,我得知这是一群从外乡来的聋哑人,为了给常年卧病在床的老父母凑钱治病,而不得不流浪街头。曾忆起古时那些浪迹于街头巷尾的孤苦伶仃的人儿,他们风餐饮露,饱饥交加,或是因为身体上的缺陷,或是因为老家年迈双亲的恶疾缠身,而不得不流浪街头,希望以自己的一艺之长来博得路人的同情与施舍。此时突然想起乞丐,有人说,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贫穷的人。有人说,他们是这个世间最自由的人。因贫穷逼迫,其踏遍了街头巷尾,自由致使他们的脚步没有限制;其背影,闹市区、公车站、大路旁,随处可见;其外貌,衣冠不整,面容憔悴早就习以为常;其行为,坐于或趴于或躺于道路旁边,声嘶力竭地呻吟,其外貌,脸容肮脏扭曲,路人见而远避,捂鼻掩嘴,他们已成为城市的一道独特风景。“咣当——”一声清脆硬币与破旧瓷碗的碰撞声,这是城市的人们自以为对边缘生命的一种施舍与可怜,却不知道是否为一种真心,还是出自于习惯?但我却隐约闻到一股由城市人身上散发出的铜臭。后来干脆有人呼吁,要将其驱赶出城市范围,因为市容受到严重影响,更有甚者说,其利用社会慈善进行虚伪的欺骗。我想若没有人性的沦亡也不会致使他们的沦落。在下一个黎明到来之际,这一特殊群体将何去何从?城市的人们又将何去何从?但此时,这对行走在人生边缘的生命用歌声向人们诉说着他们悲惨的故事,用歌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所需要的感受。围观者有的捐物,有的捐钱,无一不在向这群边缘生命献爱心,或许之前是一场颇深的误会,我们应该向这些无私奉献的围观者致敬,并向这群走在人生边缘的生命表示尊重。哪怕是残缺的生命也有属于自己完美的一面,只不过我们未曾发现。生命对于我们,也许是很脆弱,更别说处于边缘的。自诞生之日起,就从没有脱离过疾病、灾难的种种困扰。然而,生命垂青于我们,却又是坚强不息的,这种坚强不只在于其本身的坚韧,顽强不屈,更源于生命之间的那种关爱,扶持与帮助。当我们一次次以胜利者的姿态,从最初一个看似可望不可及的彼岸,走向属于成功者的另一个彼岸时,不得不承认一个道理“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惊涛骇浪之后,必定是光明的灯塔。悬崖峭壁之后必是胜利的顶峰。所有的成功者都幸运的,但其背后却始终隐藏着许多看似无声却有声的人的奉献、支持与鼓舞,只因他们生活在同一片充满爱的蓝天下。但这是否为一片真爱的蓝天,还有待时间去检验。我们不怕先天的缺陷,也不怕后天的不足,但却害怕爱心会泯灭在虚伪的人性中,我们害怕得不到亲人的呵护,爱人的欢心,友人的信任。特别是在这个竞争异常激烈、人心难测的社会中,让一个人永远保持爱之心并付之于行动却很难。因为我们有时候羞耻于当着众人的面去关心路边那肮脏的乞丐,于是会自觉或不自觉在与处于困境的边缘生命保持一定的距离,又或者很本能地害怕绝症患者的传染。只因为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但试问,在他们的眼里我们又是怎样的一个群体?人性最大的弱点之一就是我们总是先考虑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别人的感受,不管其人是贫贱还是富贵者。人类的文明,社会的进步,应该进一步缩小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距离,难道我们还不如原始社会人那样懂得关爱的重要性吗?不明白弥漫着爱的蓝天是多么地温馨与洒脱吗?究其根源,就是我们太现实,对自己的要求比别人高高在上。这样的爱心不够坚定,甚而会破裂。而那群行走在边缘的生命就会坠入深渊,这堵围墙永远都不会倒塌。难道我们忍心让一朵朵虽残缺但却盛开着灿烂的生命之花凋谢并逐渐消逝在视线里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成为人生道路上的边缘生命并非他们的错,这只是不公命运的一种安排。猛然发现,这是一群盛开在人生边上的最坚强的花朵,虽然花瓣在成长过程中因遭遇灾难而就得残缺,但这却是盛放在人世间的最美丽的花朵。在萧条的冬季,南国的紫荆花已经凋谢,老榕已经落完了枝叶,草苗已回缩到大地里冬眠。在弥漫着冰冷气息的空气里,但愿人间这份真情的火焰不会熄灭,让我们伸出援助之手,将这群行走在人生边缘的生命牵回那同一片蓝天下,共同接受人生的洗礼。心之相融,就能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