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时光刻下的历史情: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白居易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绝顶聪明,读书特别刻苦,五六岁便学写诗,9岁便能够辨别声韵,家庭和社会给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加上少年时代又曾经过颠沛流离的避难生活,对社会各方面都有所了解。这些原因,造就了白居易这位杰出的诗人。白居易16岁时,已经写出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大诗人顾况。顾况闻他名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及读到这首诗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白居易才情非凡,仕途早期也还顺利。白居易27岁方从乡试,次年为宣州刺史崔衍所赏识,送往长安应试,贞元十六年(800年)29岁时,以第四名及进士第,31岁时,试书判拔萃科,与元稹等同时及第,与元稹相识,从此成为莫逆之交。在32岁那年春,白居易被授校书郎,算是步入了仕途,33岁时自洛阳徙家于秦,卜居渭上,距长安约百里,到35岁时,罢校书郎,随后又授周至县尉。次年,他由周至县尉调充进士考官,补集贤院校理。这年冬季,授翰林学士,元和三年(808年)拜左拾遗。这样一个才情非凡,风流倜傥,仕途得意的才子,爱情却多受挫折,屡遭坎坷,直到近40岁才结婚。究竟是为什么呢?原来,这其中有难以言表的苦痛和怨恨,愤懑与惆怅,以至于影响诗人大半生的生活。白居易住在符离时,和东邻之女湘灵姑娘长期相爱,感情非常深厚。由于封建礼教森严,双方皆不敢将关系公开,只有暗暗地往来,以至于双方的父母都不知道。后来白居易因生计所迫离开符离时,双方都发誓永远相爱,不负少年之约。“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邻女》)这是年少时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纵然此后白居易虽辗转洛阳、襄阳、浮梁等地,心却一刻也没有离开过符离的湘灵姑娘,依然记得她的一颦一笑。贞元十六(公元800)年,29岁的白居易考中进士,开始了官场生活,应该说,年龄不小了,官也当上了,可以成家了,可是他仍然不娶,心中还是想念着湘灵姑娘,总想有一天能回到符离去相见。于是他向母亲恳请与湘灵结婚,遭到了母亲以“门第不般配”为由无情地拒绝。白居易的《生离别》诉说了自己的苦痛:“食檗不易食梅难,檗能苦兮梅能酸。未如生别之为难,苦在心兮酸在肝。晨鸡再鸣残月没,征马连嘶行人出。回看骨肉哭一声,梅酸檗苦甘如蜜。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天寒野旷何处宿,棠梨叶战风飕飕。生离别,生离别,忧从中来无断绝。忧极心劳血气衰,未年三十生白发。”白居易30未到,就已生白发,可见相思之苦了。贞元十九(公元803)年冬,白居易回到了符离去搬家(搬到陕西下邦)。年已32岁且名噪诗坛的白居易,依然冲不破封建礼教的桎梏,仍然难违母命,没有勇气去公开的和湘灵姑娘见面,不敢向母亲提出迎娶湘灵的要求。因为临行前母亲顽固地再次拒绝和湘灵的婚事请求,这对恋人被生生拆散。只是他临走前他才悄悄去和湘灵姑娘告别。因为怕惊动别人,见面的时候既不敢说话,也不敢哭。极度压抑的痛苦和愁闷于是尽数体现在了这首《潜别离》中,千百年后,依然让人不忍卒读。二人此次分离,见面便是无由。时光的漫长和境况的改变并没有断绝白居易对湘灵姑娘的思念,他在诗中一再提到湘灵:“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冬至夜怀湘灵》白香山全集卷十三)他们的结合不会再有希望了,白居易苦闷万分,万念俱灰,愤然写了一首《感秋寄远》诗(白香山集卷十三):“惆怅时节晚,两情千里同。离忧不散处,庭树正秋风。燕影动归翼,惠香销故丛。佳期与芳岁、牢落两成空!”初恋遭受的严重心灵伤害,白居易曾以终生不娶作为对母亲的抗议,多次拒绝母亲的逼婚,但最终却不得不在母亲以死相逼之下黯然完婚。白居易37岁娶杨虞卿从妹为妻,婚后和杨氏夫关系并不坏,但白居易仍然时时想起少年时代的女友湘灵姑娘。当年湘灵姑娘曾送给白居易一双鞋子,白居易一直保存着,多年来,不论在朝在野,走到哪里就带到哪里。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白居易贬江州司马,在被贬谪的途中,不知是天意怜人,还是造化弄人,竟然让他再次遇到湘灵。此时的湘灵已经40岁了,依然遵诺守身未嫁。经年睽违,年少时九曲柔肠的痴恋和别离顿时历历在目。白居易在《逢旧》中记录了这次邂逅:“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娥减旧容。应被旁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此时他叙说的口吻已近平和,远不如《潜别离》的沉重,但不经意的一个“恨”字,还是泄露了心事。造化怎能如此弄人?明明彼此深爱,偏偏天各一方。少年离别之后,终生郁结成恨。此次分别之后,二人再也无缘相见。他曾四处寻觅她的踪迹,人世的变幻无常还是毫不留情地为他们的故事画下了冷酷的句点。元和元年(806),37岁的白居易在母亲威逼下结婚两个月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出千古名篇《长恨歌》。在《长恨歌》里,那个信誓旦旦、海誓山盟的唐玄宗,为了保住自己的帝王之位,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心爱的杨玉环命丧黄泉。对照诗人自己,为了落个“孝子”的美名,违背了自己的诺言,抛弃了心爱的女人,害得自己钟情的湘灵40岁未嫁守话寡。所以说,诗人满腔悔恨,写下了《长恨歌》,借托唐玄宗和杨玉环的悲剧,抒发自己的悔恨和自责。唐德宗贞元年间,白居易官拜校书郎,由于工作清闲,就经常到外地旅游。一次他应邀到徐州节度使张愔处,张愔大摆宴席招待这位远道而来的著名诗人。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按照预定计划,张愔唤出穿着艳丽的关盼盼,为白居易表演舞蹈。后来有人用如下文字描述关盼盼当时的风姿:“盼盼身着红色纱裙,犹仙女翩翩起舞,体态轻盈,忽如轻风吹拂,时隐时现,忽似红玉雕像,静中有动,令人心旷神怡。”关盼盼有缘见到白居易,深以为荣。她觉得白老师虽然那么有名,却平易近人、通情达理。淳厚善良的关盼盼万万没想到,白老师貌似宽厚谦和的外表之下,居然隐藏着一颗狭隘之心,就是这颗狭隘的心将她逼上了绝路。几年之后,徐州节度使张愔去世,家中“豢养”姬妾改嫁的改嫁,自谋职业的自谋职业。关盼盼无处可去,就搬到张愔生前在郊区为她买下的别墅居住。因此地春夏季节燕子成群,整日唧唧啾啾,故称为燕子楼。元和十四年(819年),一个叫张仲素的人拜望白居易的时候,带去了关盼盼的消息。张仲素取出关盼盼在燕子楼写的三首诗给白居易看:《燕子楼三首》其一:“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其二:“北邙松柏锁愁烟,燕子楼中思悄然。自埋剑履歌尘散,红袖香销已十年。”其三:“适看鸿雁洛阳回,又睹玄禽逼社来。瑶瑟玉箫无意绪,任从蛛网任从灰。”关盼盼在诗中以无比沉痛的语气怀念张愔。白居易读罢,不禁感慨万千。回了三首诗给关盼盼。其一:“满床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其二:“钿晕罗衫色似烟,几回欲著即潸然。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十一年。”其三:“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墓上来。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白居易觉得不过瘾,又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表明立场:“黄金不惜买娥眉,拣得如花四五枚。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也许,这些刻薄之言是白居易酒醉之后的胡言乱语。也许是白居易情绪低落时发的邪火。不管怎么说,他的做法对关盼盼刺激很大。张仲素把白居易回复的四首诗带回燕子楼。之后,关盼盼给白居易回了一首《和白公诗》解释了自己的苦衷:“自守空楼敛恨眉,形同春后牡丹枝。舍人不会人深意,讶道泉台不去随。”本来就身心疲惫的关盼盼萌生死意。她开始绝食,十天后饿死于燕子楼。临终之时,关盼盼给白老师留下两句诗:“儿童不识冲天物,漫把青泥汗雪毫。”到了晚年白居易开始沉湎于女色。唐代官史狎妓,甚至制度化。官吏到职交接班,交割各种档案物资都不足为奇,而且还会交割妓女:前任由于带不走所宠妓女恋恋不舍,引为憾事;后任欣然接受,还感叹没有接收到更好的。而蓄养家伎,早成了盛唐的风俗。岐王每到冬寒手冷,从来都懒得取火,把手伸到漂亮的家伎怀中摩挲取暖,称之为暖手;申王每到冬天风雪苦寒,就让家伎密密地围坐在旁边,以御寒气,称之为妓围;李升大司空有钱,吃饭不用桌子,就让家伎每人托一个盘子团团地站在旁边,称之为肉台盘。说起来,家伎可真够忙的,既要充当侍妾,要充当歌女舞女,又要充当丫环,而且事关社交。家伎的数量、质量、伎艺往往还是主人的地位尊严、经济实力、人品高雅的一种体现。白居易是唐代官员中狎妓最有名的。他蓄养很多妓女,从杭州带着妓女回洛阳,又把人家遣送回去,有来有往,不当一回事。还和元稹交换妓女,相互狎玩。白居易的《追欢偶作》中写道:“十载春啼变莺舌,三嫌老丑换蛾眉。”我家里养的家妓,每过三年多,我就嫌她们老了丑了,又换一批年轻的进来,经常换新鲜货色,十年间换了三次了。公然以此自炫。这时的白居易已是风烛残年,而樊素小蛮,不过十八九,年方潋滟。据记载,白居易在晚年蓄养了大量家姬,并未了新奇,在十年内就换了三批。白居易拥有过众多姬妾,从白居易的诗歌看,他至少有过六位姬妾。《小庭亦有月》诗云“菱角执笙簧,谷儿抹琵琶。红绡信手舞,紫绡随意歌”。《对酒有怀寄十九郎》诗云“往年江外抛桃叶,去岁楼中别柳枝”。其中“桃叶”指结之,“柳枝”指樊素。唐孟棨《本事诗》上明确说,白居易有两位姬妾,姬人樊素善于唱歌,妓人小蛮善于跳舞。白居易的家中姬,樊素与小蛮齐名。托白居易之名,闻名遐迩。有诗云: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樊素、蛮子者,能歌善舞。”(《旧唐书·白居易传》)要知道新旧唐书一向以严谨精练闻名,连岑参这样既是堂堂四品的朝廷命官,又是非常知名的边塞诗人,也居然没有立传。樊素和小蛮能在史书中留名,也算是十分难得了。【典故一】白居易对樊素相当喜爱,白居易的诗集中关于樊素的诗也不少比如下面这一首:五年三月今朝尽,客散筵空独掩扉。病共乐天相伴住,春随樊子一时归。闲听莺语移时立,思逐杨花触处飞。金带缒腰衫委地,年年衰瘦不胜衣。这是唐文宗开成五年(836年)的春天,此时的白居易满头白发,病躯奄奄,已是六十四岁的老人了。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旧时,已经是风烛残年。酒宴散后,正值暮春三月,春尽花残,更添伤感。白居易突然感到莫名的惆怅和寂寞,他又想起了他最心爱的歌姬樊素,然而正像诗中所说的——“病共乐天相伴住,春随樊子一时归”,樊素和那烂漫春光仿佛一起走远了,留下来的只有满怀的病愁。【典故二】唐孟棨《本事诗·事感》:“白尚书(居易)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美姬樊素的嘴小巧鲜艳,如同樱桃;小蛮的腰柔弱纤细如同杨柳。老暮中的白居易,已经无力像孩童那样寻逐春风捉柳花了,还是让她们自愿嫁给别人家。这在当时来说,让姬妾遣散,恢复自由,是这一类女子最好的归宿。
2014-05-04 23:54:18 作者:周其运 来源:广东校园文学网 10649 0
时光刻下的历史情:为女人与亲兄弟反目的明君
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与李元吉结成联盟共同对付李世民,着实很是让人疑惑。被册立为太子的,是家里的长子李建成,老三李元吉是没份的。所以这李元吉,有一千个一万个理由,应该和李世民站在一起,共同对付大哥李建成才对,怎么李元吉站到了大哥的阵营中去?当李世民强行将李元吉的妻子杨氏,抱到了自己的秦王府中时,你马上就知道玄武门兵变的真相了。真相就是——李世民瞄上了弟弟的老婆。事实上,李世民是真心的爱着李元吉的老婆,不止一次的,他心血来潮,要册立杨氏为皇后。唐太宗李世民的后宫中不止一个姓杨的妃子:身份最高的当属杨贵妃,即赵王李福生母。不过杨贵妃墓葬不明,只能据《大唐故赠司空荆州大都督上柱国赵王墓志铭》上记载的“王,杨贵妃之所生也”推断出这位杨贵妃的封号。但在整个太宗年间,韦贵妃的封号自始至终都没有变过,所以杨氏的贵妃徽号很有可能是死后追封的。不过杨贵妃生前应当也是正一品的妃位,更有可能是仅次于贵妃之下的淑妃,所以死后才能进封为贵妃。其次是杨妃,吴王李恪蜀王李愔生母,同样墓葬不明,甚至不能确认是否陪葬了昭陵,封号也不明确。《旧唐书》只在《李恪传》中提及过一句“恪母,隋炀帝女也”。显然杨妃虽然是隋炀帝的女儿,看似出身高贵,然而连生母为谁、排行第几、封号为何都不曾留下记载。而且因为没有公主封号,杨妃作为公主时很有可能都不曾正式册封过,可见杨妃的生母身份比较低,且并不得宠,只能算是一名普通的后宫。而且众所周知的是,隋炀帝常住洛阳又一向爱外出玩乐,登基后很少住在长安,若这位杨公主真的很受宠的话,理应陪伴在隋炀帝身侧一同远离长安才是。可事实却恰恰相反,依据李恪生于武德二年的情况来看,杨公主应当是武德元年至武德二年初入的宫。换言之,李渊在长安甫一登基,杨公主便就此成了唐太宗后院的一员。可见这位杨公主虽为帝女,却也并不得隋炀帝的宠爱。而她与唐太宗的结合,不过是李渊为了安抚旧朝人员的一种手段,也就是所谓的政治联姻罢了。再看她在后宫中的封号。唐朝贞观年间的四夫人封号以贵淑德贤为序,韦贵妃的封号是非常明确的。而生育了十三皇子李福的杨贵妃据推测,其生前很有可能封号便是淑妃。而燕德妃是由贤妃升为德妃的,原因是阴德妃之子李佑谋反被诛,阴德妃也由此被降为了嫔。还有一位郑贤妃,也是燕贤妃升为德妃后随之晋位的。所以虽然可以肯定杨妃是正一品的妃位,但由于其生卒年不详,也无从推断出这位杨妃确切的封号了。所以更有可能的是,这位杨妃早在武德末年或贞观初年便过世了,而“妃”的称号是死后追封。这样一来,杨妃的具体封号不详、墓葬不明的情况也便很好解释了。唐太宗的后宫中还有一位杨婕妤,是魏王府咨议参军杨恭道的三女儿,杨师道的侄女。杨师道的墓志铭上称:“侄以淑德华宗,怀芳淑掖”,指的就是这位侄女。另外还有一位广为流传的巢王妃杨氏,即巢刺王李元吉的王妃。齐王李元吉的妃子杨氏,本是长安教坊的一个舞妓,她冰雪聪明,眼眸顾盼间摇人心旌。且知书识字,能吟诗做赋,后被李元吉收为妃子,十分受宠。杨氏生得体态风流,性情柔媚,面如出水芙蓉,腰似迎风杨柳,在唐室王妃中最为美艳。杨妃的美貌,任何铁石心肠的人,见了她也要动心,纵是李世民也不例外。玄武门事变之后,李元吉被杀,李世民确立了太子地位。此时杨氏正值青春年华,在京城内举目无亲,太子妃长孙氏念及旧情常邀她叙旧。杨氏为了日后有所依靠,便利用机会接近李世民,终于用女人的温情柔媚降服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心,成了李世民宠爱有加的嫔妃。后来长孙皇后去世,太宗意欲升杨氏为正宫,遭到魏征等重臣的极力反对,太宗只好废弃原有想法,但对杨氏的宠爱却日益加深。据《新、旧唐书》记载,太宗登基后,追封齐王元吉为海陵郡王,并将自己与杨氏生的儿子曹王明过继给齐王当儿子,袭了齐王的爵位。《新唐书》载:“曹王明,母本巢王妃,帝宠之,欲立为后,魏征谏曰:‘陛下不可以辰赢自累。’乃止。”史书上对杨氏的记载着墨不多,对这段秘史也很隐讳,她的结局如何,有多种说法,一说老死宫中,一说随儿子去外地赴任,还有说她遭到迫害出家为尼。这些,我们不敢枉加猜测,但她受到李世民的宠幸却是有史可查的。那么唐太宗对原配妻子长孙皇后又是怎样的呢?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此诗名曰《春游曲》,诗中人是一位宫妃,在春日桃花红艳盛开之时,她翩翩穿行于桃柳、花丛之中,看蝶听莺。她骄傲地认为,桃花之所以红艳是因为“偷”得了她的“面色”,嫩柳之所以翩然是“学”得了她的“腰身”;她自负地认为,无须说出名姓,世人也晓她是谁,因为她的出众风流已是远播中外,有口皆碑。那么这个宫妃是何人,她到底得到了何等的尊宠才能写出这般张扬的诗句?这位宫妃就是大名鼎鼎的长孙皇后。她是一个贤后,一个著名的贤后,却也因为她的贤名太出众,世人渐渐忘记了她是贤后的同时更是一个幸福的女人,是一个三千宠爱在一身的皇后。一切还是从长孙皇后的离世说起吧。贞观十年六月,长孙皇后病逝,太宗依据爱妻因山为陵的遗言,将其埋葬在九嵕山,皇后入葬元宫后,太宗做了两件前所未有之事:他在元宫外的栈道上修建了起舍,命宫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这种对已逝之人却供养如生的例子极其少见,几乎为太宗首创。可见在太宗心里,长孙皇后永远是活着的(《唐会要》卷二十.陵议)。他又在宫中建起了层观,终日眺望昭陵,史书是这样记载的:“文德皇后既葬,帝念后不已,即苑中作层观,以望昭陵,引徵同升,徵孰视曰:“臣眊昏,不能见。”帝指示之,徵曰:“此昭陵邪?”帝曰:“然。”徵曰:“臣以为陛下望献陵,若昭陵,臣固见之。”帝泣,为毁观。“望陵毁观”的故事相信熟悉历史的人都有所耳闻。这个故事既反衬出太宗对长孙皇后刻骨铭心的追恋之情,又反衬出太宗追恋爱妻的行为是违背礼教传统的。在那个以孝为先,“夫不祭妻”的时代里,太宗如此张扬的思妻念妻被人嘲弄讥讽也是理所当然了。其实太宗作为封建帝王,对此规则不可能不知,但他还是毫不避讳建层观,望昭陵,还拉着大臣一起来怀念。如果不是用情太深,情难自己,又怎么会明知故犯呢?在魏征的劝讽下,层观最终拆除了。但太宗对爱妻的思念却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反而越发汹涌难以自控,以至于他在一次回诏中,公然向大臣诉说起了自己丧偶之后的悲苦心情——“顷年以来祸衅既极,又缺嘉偶,荼毒未几,悲伤继及。凡在生灵,孰胜哀痛,岁序屡迁,触目摧感。自尔以来,心虑恍惚,当食忘味,中宵废寝”(见《答魏征手诏》)。真可谓“一字一血泪”,看后令人不免唏嘘。也因为对皇后思念不已,唐太宗又做了一件旷古绝今之事——亲自抚养了长孙皇后的幼女晋阳公主和幼子李治。为什么要留他们在身边亲自抚养,《唐会要》中是这样记载的“晋王以文德皇后最少子,于后崩后累年,太宗怜之,不令出阁。”这同时可以在《新唐书.晋阳公主传》中的得到复证。太宗亲自抚养幼子幼女的用意已经很明显了——因为爱宠其母,所以亲养其子,并以子思母,借此来慰籍自己苦闷和空虚心灵,不过这种慰籍法,只能是举杯消愁愁更愁,也因为太宗的这种心情,因此在长孙皇后去世后,后宫多年无子嗣,仅得的一子也被过继。唐太宗迷上了隋炀帝的女儿,居然还看上了她的皇后:萧氏是南朝梁明帝的女儿,天保二十年二月十九日卯时出生于后梁国都江陵。当时著名的占卜奇人袁天纲曾为她的相貌而惊奇不已,仔细推算了她的生辰八字,最后得出八个字的结论:“母仪天下,命带桃花。”萧氏刚满九岁入隋宫,在宫中读书、作文、绘画、弹筝、唱歌、跳舞等。在开皇13年,隋文帝与独孤皇后商议决定,为其儿子杨广和萧氏女完成了婚事。杨广这年是25岁,新娘才刚满13岁。杨广得到如花似玉的萧氏女,千般爱怜,万般情怀,也抱着无穷的希望,因为替他们合婚的人袁天纲曾经私下向杨广透露说:“萧女命中注定要入主中宫,母仪天下。”杨广想,萧氏女既然要母仪天下,那么他这个做丈夫的不就是一朝天子了吗?杨广是个野心勃勃的人,虽然他此时不是太子,但他仍然觉得希望就在前方。隋炀帝后萧妃视为自己命运中的福星,对她珍爱备至。也正是有了萧妃这颗希望之星,原本不曾对王位有妄想的杨广,才开始有计划地与大哥杨勇展开了储位之争。在隋炀帝放纵酒色之际,如狼似虎的萧皇后也在和海山殿的护卫校尉宇文化及共渡鸳鸯。后太原留守李渊攻下长安,宇文化及与兄长宇文智及率兵进入离宫,缢杀了刚满五十岁的隋炀帝杨广。宇文化及又迫不及待地要与萧皇后重叙旧好。萧皇后责备他的恩将仇报,愤怒地要求他为隋炀帝按天子之制举行厚葬。宇文化及满足了她的要求,在一切妥当之后,萧皇后无可奈何地成为了宇文化及的偏房。宇文化及被窦建德的将领王薄杀死不久,萧皇后被窦建德接入军中。取得暂时胜利的窦建德又收萧皇后为妾,整天纵情于声色之娱。此时北方突厥人大有直逼中原之势,原远嫁给突厥可汗和亲的隋炀帝的妹妹、萧皇后的小姑义成公主,听到李渊已在长安称帝,又打听到萧皇后的下落,就派使者迎接萧皇后入厥,窦建德不敢与突厥人正面对抗,只好乖乖地把萧皇后及皇族的人交给来使。突厥可汗见到萧皇后的风采,当天夜里蒙古包中春情洋溢,无奈之中,萧氏便由隋天子的皇后又变成了番王的爱妃。老番王死后,由颉利可汗继位,按突厥人的风俗,老番王的妻妾——义成公主与萧皇后姑嫂两人又被新任番玉接手。10年后,也就是唐太宗贞观四年,唐朝派大将李靖打败突厥,要回了萧皇后。这时萧皇后已是48岁的半老徐娘了,而唐太宗李世民才33岁。萧皇后入朝时,李世民见她没有一丝老态,云髻高耸,雾鬓低垂,腰似杨柳,脸似牡丹,美眸流盼,仪态万千,依然吊人口味、诱人心弦,令李世民一见倾心。他顾不得年龄的悬殊,更不在乎外人的说三道四,就这样,唐太宗封萧皇后为昭容,萧皇后又成了大唐天子李世民的爱姬。李世民毕竟是一代明君,他为了避免重蹈隋炀帝的覆辙,勤政廉洁,励精图治,日子过得十分节俭。但是萧皇后来到宫中时,他还是破格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宴会来欢迎她,以表达对她的重视和爱意。唐太宗以为这种场面已够豪华了,因此问身旁的萧昭容:“卿以为眼前场面与隋宫相比如何?”其实,眼下这点排场距离隋宫的豪奢情形差得远了!对此,萧昭容只是平静地说道:“陛下乃开基立业的君王,何必要与亡国之君相比呢!”这一句话,说得唐太宗万分惊讶。唐太宗立即明白了她话中的含义,他不仅被她的容貌所深深吸引,也深为她的明晓事理和言语得体而折服,对她愈加敬重和疼爱了。萧皇后在唐宫中度过了18年平静的岁月。
2014-05-04 23:52:52 作者:周其运 来源:广东校园文学网 10639 0
时光刻下的历史情:舜—一个强占民女的无赖
相传舜的家世甚为寒微,虽然是帝颛项的后裔,但五世为庶人,处于社会下层。舜家境清贫,故从事各种体力劳动,经历坎坷。在20岁的时候,名气就很大了,他是以孝行而闻名的。因为能对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坚守孝道,故在青年时代即为人称扬。过了10年,尧向四岳(四方诸侯之长)征询继任人选,四岳就推荐了舜。尧将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经过多方考验,舜终于得到尧的认可。选择吉日,举行大典,尧禅位于舜,《尚书》中称为舜“受终于文祖”。又传说是舜代替尧摄行天子之政,虽有天子之权,而无天子之号。那么,真实的情况又是什么样的呢?有一种说法与这两种说法差异很大,舜将尧囚禁起来,还不让其子丹朱与他见而,舜自己做了天子,类似于后代的宫廷政变,篡权夺位。按照《史记》所载传说,舜摄政28年,尧才去世。这说明了一点,尧还没老到无法处理政务的程度,那么为何就早早禅位呢?这是舜篡权夺位的证据之一。《史记》对后来的记载更耐人寻味:舜于三年的丧事完毕之后,便让位给尧的儿子丹朱,自己退避到南河之南。但是,天下诸侯都去朝见舜,却不理会丹朱;打官司的人也都告状到舜那里,民间编了许多歌谣颂扬舜,都不把丹朱放在眼里。舜觉得人心所向,天意所归,无法推卸,遂回到都城登上天子之位。不要忘记了,在这长达28年时间里,舜早已对政治体系进行了一次大的洗牌,牢牢确定了自己的位置,所以后来让位于朱丹只是一种尽在掌握的骗人小把戏。那么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同时嫁给舜又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据史料记载:在高雷泽不远的地方,有两条小河,一条南流,名叫沩水;一条北流,名叫汭水,舜就住在这里。那晚他做了个梦,梦见自己抖散了头发,在那里栉沐,但觉两道眉毛也渐渐地长起来,竟长得和头发一样齐,拖在地上。醒来后想到:“人的百体,发居最上,仿佛是国家的最高地位一般。其次便是眉毛,它的位置也不低。现在我梦眉与发齐,不要是天子听了人的荐举,竟来叫我,使我代行天子的职权,和天子一样么?”但终于还是觉得异想天开,是白日做梦,狠狠地打了自己一耳光,披了袯襫到田间去劳作。然而,正在田间劳作的时候,忽见有一辆车子来到田边,车上立着一个官员,方面大耳,正笏垂绅,气象尊严,慢慢地跳下车来。那随从的人,早提起嗓子喊道:“哪一位是虞仲华先生?”舜还没有答应,那官员便不顾脚下的烂泥,忙走过去拱手作礼,连说:“久仰!久仰!”等舜在溪中洗去脚上泥巴,草草地问过舜的生辰八字。那官员的话便直奔主题,说是当今天子尧帝有两个女儿,大的叫娥皇,年二十;小的叫女英,年十八,愿一齐嫁给舜为妻。又说道圣天子持躬以俭,齐家以礼,两位女儿秉承庭训,熏陶涵育,性质纯良。更兼婀娜灵秀,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一般。意思是要舜非娶不可。这种说法给人一种什么感觉呢?尧害怕自己的女儿嫁不掉似的,还一下子俩一起嫁掉,并且当时舜还只是被推荐,仍未正式进入他的考察阶段,他就如此痛快的果断做出决定,这像一个父亲的作为吗?况且,当时依照他的女儿的条件,完全没有必要把两个女儿同时嫁给一个人吧?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的道理谁都懂,何况是亲生女儿,并且父亲是尧,这着实很让人困惑。于是,经过种种推测,一个大家都不愿看到的事实浮出水面,舜并非传说的圣人君子,充其量只是伪君子真小人而已。所以,一度把自己掩藏的很深,待到机会出现,就露出肮脏本性,发动宫廷政变,篡权夺位。同时霸占尧那两个让她垂涎已久的女儿。然后后来的记载就越来越荒诞的近似一塌糊涂了,说舜与娥皇女英非常相爱,出嫁前尧帝嘱咐两个女儿:“大凡为妻为妇之道,总以‘柔顺’二字为最重要。男子气性,刚强的多;女子气性,假使也刚起来,那就不好,夫妇之间不可能事事都能同心协力,遇到这种情况,为妻的总要见机退让。”可是,自相矛盾中,有一件事又把一切出卖了,完婚之后,舜带着两个妻子回见父母,想不到遭到父母的拒绝,而他那后母生的弟弟象见到两位嫂子的绝色姿容,竟起了不轨的心思。娥皇、女英嫁给舜之后,过起了艰苦的生活。象念着两位嫂子的美貌,常乘舜不在家的时候找嫂子闲谈,希望用吊膀子的方法来勾引嫂子,娥皇、女英是聪明人,但不敢得罪他,怕他在父母面前说舜的坏话。同时,这个同父异母的弟弟还被描述成了一个典型的混蛋,我们想一下,这个混蛋弟弟在父母面前说舜的坏话,可能的直接后果是什么?舜遭到他们的排挤和迫害,可是不要忘了,这又多余了,其实据记载,舜受到的迫害早就开始了:舜的母亲早早去世,他后母性情悍戾,尤其是他的弟弟象出生后,就更没有好日子过了。舜在家中常只能看着后母所生的三个儿女喝饱吃足,他只能枵腹而寝。然而不管后母如何待他,他总是笑脸相迎、谦谦如也。有一年冬天,气候大寒,舜身上还只穿两件单衣,瑟缩不堪,邻里秦老汉实在看不过去,出面干涉,并希望虞家能送舜去读书,但家中却坚持要舜放牛。不敢得罪是一个很微妙的词语,深层次的内容耐人寻味,却鲜活的展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她们与舜的感情并非想象的那么和谐完美,甚至有故意给舜戴一顶大帽子的感觉,而象着实因此想入非非,加快了陷害舜,想早日把两位漂亮的嫂子据为己有的步伐:通过母亲叫舜去修房子,去疏通井,然后放火烧屋,用泥土封井,妄图把舜烧死,把舜封在井中闷死。每次娥皇、女英都通力合作把舜救了出来,舜总是不记前嫌。这让人还怀疑舜到底是个什么样地人了:尧让舜参预政事,管理百官,接待宾客,经受各种磨炼。舜不但将政事处理得井井有条,而且在用人方面有所改进。尧未能起用的“八元”、“八恺”,早有贤名,舜使“八元”管土地,使“八恺”管教化;还有“四凶族”,即帝鸿氏的不才子浑敦、少皞氏的不才子穷奇,颛顼氏的不才子梼杌、缙云氏的不才子饕餮,虽然恶名昭彰,但尧未能处置,舜将“四凶族”流放到边远荒蛮之地。还有大禹的父亲鲧是怎么死的,舜杀死的,所以舜这人手段还是很强硬的。可是史书又画蛇添足的加了一句混帐评价:这些措施的落实,显示出舜的治国方略和政治才干。他弟弟这样都不做任何处置,那些人又坏到哪里去呢?由此证明,只有两种可能:任人唯亲,用感情判断亲疏,如此之人岂能算的明君,还能治理好国家,还指望着能让众人爱戴拥护;还有一点完全是一派胡言,因而自相矛盾,漏洞百出。后面的故事就更加让人有种白日做梦的感觉了:这晚,女英忽然梦到了舜帝,不象个天子模样,坐着一辆瑶车,有霓施、羽盖拥护着,自天空降下来,对她说,自己已经不在人世,大家不要悲伤,人生在世,总有一日分散的,并说自己在天上是“上理紫微,下镇衡岳。”女英醒来,非常焦灼,惦念舜帝,急急告诉娥皇,娥皇口中虽说“妖梦是不足为凭,只怕你平日挂念极了,做的是心记梦,你放心吧。”但内心也十分焦灼。不久,果然传来了舜死在苍梧山的消息,还带来了舜帝给娥皇、女英的遗嘱:“汝戒之哉!形莫若缘,情莫若率。缘则不离,率则不劳。不离不劳,则不求文以待形。不求文以待形,固不待物。”听到噩耗,觉得一切希望都已不存在了,那么多年的艰苦奋斗,那么多年的恩爱相亲,都一去不复返了。娥皇、女英浑身哆嗦,哭了好几回,身心受着火一般的煎熬。娥皇、女英一天比一天悲伤,健康也受了损害,眼泪渐渐地哭干了,一滴一滴的鲜血从眼中流出来。这晚浓雾渐渐地把整个君山罩住,天空中闪电一道急过一道,云越积越厚,天空好象要倒扣下来,突然间狂风卷着暴雨呼啸而来,洞庭湖掀起层层巨浪,都似乎要把岳阳城撼倒。娥皇、女英一片至诚的思念、悲痛终于感动了上天,天神将她们流出的眼泪,流出的血泪都一点点收集起来,现在都把它们洒在洞庭湖君山的翠竹上。在这狂风暴雨中,蛾皇与女英突然间头脑是那样地清醒。突然间明白好象舜正在召唤着她们,两人都好好地修饰打扮了一番,就象是迎接远行归来的舜一样,携手投入洞庭湖中。顿时风停雨住,波澜不惊,君山上那丛丛翠竹都浸染上斑斑点点的泪迹,成了二妃对舜帝一片至情的象征。半个月之后,娥皇、女英的尸体浮出水面,当地人怀着敬畏的心情将她们葬在君山,并立湘夫人庙来纪念她们。至今君山上还有二妃墓,墓旁斑竹丛生,青翠欲滴,令人暇想不已。如此一说,真的让人遐想不已,原来世上真的有如此心心相印的情感,并且还可以惊天地泣鬼神,不让人遐想都难,于是李淑曾的《斑竹怨》诗写道:二妃昔追帝,南奔湘水间;有泪洒湘竹,至今湘竹斑。云深九疑庙,日落苍梧山;余恨在湘水,滔滔去不还。可是在,真正的历史背后给人的却只有让人不敢想象的内容。
2014-05-04 23:51:43 作者:周其运 来源:广东校园文学网 10645 0
流年
一遍遍想你在心窝,像一只小船在梦畔停泊。走过有你的角度,天地都溢满你的颜色。看着你从身边走过,思绪在岁月里穿梭。流年剪影汇成一首歌,思念悄然绽开花朵。不想只做你生命的匆匆过客,期盼与你共度每一段时刻。
2014-05-04 23:48:54 作者:周其运 来源:广东校园文学网 10649 0
思绪
一轮月在夜空中穿梭,洒落一地惨白色。树叶随着清风婆娑,把一颗心事悄悄诉说。月色如水在风中摇曳,也将思绪紧紧包裹。多少往事中的欢乐,都是因为有你一起走过。旅途中为你欢喜寂寞,化作不眠夜的选择。思念在梦中开出花朵,你就紧紧停驻在心窝。思念在梦中停泊,你就像一首难忘的歌。不想再向远方求索,不想将你错过。你让我如此难以割舍,月色清风中有我心怀的诉说。
2014-05-04 23:48:21 作者:周其运 来源:广东校园文学网 10716 0
守候
看着你含笑的脸庞,仿若一束春花绽放。从此停驻在心房,让人欢喜让人感受。思念的新为你断肠,诉不尽心头的思量。爱的你就在前方,深深凝望着你的目光。我的世界一片炫亮。你的气息就像花开一样芬芳,涟漪层层在心头激荡。想要紧紧陪伴在你身旁,守候你用一生的时光。
2014-05-04 23:47:47 作者:周其运 来源:广东校园文学网 1069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