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文摘 > 星空夜话

星空夜话

  • 陈燮霞破奥运会纪录夺中国首金

        北京时间8月9日上午十点,北京奥运会举重项目战幕拉开,在首先进行的女子48公斤级决赛上,我国选手陈燮霞以总成绩212公斤(抓举95公斤,挺举117公斤)获得了冠军,并且打破了奥运会纪录,这也是中国代表团在本次奥运会上的首枚金牌。土耳其选手厄兹坎以199公斤的总成绩获得亚军,中华台北选手陈苇绫获得铜牌,成绩是196公斤。陈燮霞作为我国举重项目率先出场的选手,担负了创造开门红的重任。赛前,她能否成为中国首金的获得者,也被广泛关注。在这个级别上,陈燮霞有着很强的实力,因此媒体普遍预测,不出意外,她将把这块金牌装入囊中。在赛前的称重中,陈燮霞的体重在所有参赛选手中第四轻,为47.46公斤,在她的几个主要竞争对手中,没有人比她轻,因此陈燮霞未战已经确立了先机。在抓举比赛中,今天首先出场的是尼加拉瓜选手莫雷诺,她首先试举65公斤,但却以失败告终。随后,莫雷诺再次试举65公斤,在观众的欢呼声中,她终于成功了。莫雷诺在休息了几分钟后第三次出场,她试举71公斤失败。随后,其他选手纷纷出场。当杠铃重量增加到83公斤时,韩国选手林琼花登场并且试举成功。随后,2004年雅典奥运会冠军土耳其的塔伊兰在首次试举84公斤时失败,泰国的汶披塔同样也没有成功,中华台北的陈苇绫却一次过关。塔伊兰第二次试举84公斤时再次失败,汶披塔之后也重蹈覆辙。塔伊兰第三次试举84公斤依然失败,这样她就没有抓举成绩,失去了争夺金牌的机会。随后,汶披塔也和她遭遇到了同样的命运。  英雄档案 性别:女 项目:举重(女子-48公斤级) 出生日期:1983-01-08 身高:152Cm   个人爱好:听音乐、看书、看电视 记录保持:2008北京奥运会陈燮霞以总成绩212公斤(抓举95公斤,挺举117公斤)获得了冠军,并且打破了奥运会纪录 成长之路:1995年在广东番禺区体校开始举重训练教练是黎炳明1999年7月进入八一举重队教练是张菊华2006年进入国家举重队教练是马文辉  

    2008-08-09 00:00:00 作者:暖暖100
    • 0
    • 9689
  • 2008年北京奥运会概要

     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将于2008年8月8日至24日在中国首都北京举行,设置了三大主题: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并将举行28个大项,38个分项的比赛,产生305块金牌。2008年,将有2万多名运动员、教练员和官员参加北京奥运会。除大部分比赛在北京举行外,帆船比赛在青岛举行,马术比赛在香港举行,部分足球预赛在天津、上海、沈阳和秦皇岛举行。2005年7月8日,在新加坡举行的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第117次全会上,决定由香港协办2008年奥运马术项目,是奥运历史上第二次由不同地区的奥委会承办。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简称北京奥组委)成立于2001年12月13日,是承办2008年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和第13届残疾人奥运会的组织机构,负责组织实施第29届奥运会和第13届残奥会的各项筹备和举办工作。北京奥组委的领导和决策机构是执行委员会。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网站:http://www.beijing2008.cn       本站声明:本站转摘本文,为的是好文共赏、传播美好,为的是发展和繁荣广东校园文学事业,并不表示赞同文中的观点。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原载单位来函与广东校园文学网联系,我们将在接到投诉后第一时间删除本文!最后,感谢作者创作这篇优秀的文章,感谢原载单位发表这篇优秀的文章。  

    2008-08-03 00:00:00 作者:佚名
    • 0
    • 9712
  • 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

     11个新建场馆:(详细见:http://beijing2008.ecitymap.cn/?146)1国家体育场国家体育场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南部,为2008年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体育场。工程总占地面积21公顷,建筑面积258,000M²。场内观众坐席约为91000个,其中临时坐席约11000个。将举行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田径比赛及足球比赛决赛。奥运会后将成为北京市民广泛参与体育活动及享受体育娱乐的大型专业场所,并成为具有地标性的体育建筑和奥运遗产。国家体育场工程为特级体育建筑,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100年,耐火等级为一级,抗震设防烈度8度,地下工程防水等级1级。工程主体建筑呈空间马鞍椭圆形,南北长333米、东西宽294米,高69米。主体钢结构形成整体的巨型空间马鞍形钢桁架编织式“鸟巢”结构,钢结构总用钢量为4.2万吨,混凝土看台分为上、中、下三层,看台混凝土结构为地下1层,地上7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钢结构与混凝土看台上部完全脱开,互不相连,形式上呈相互围合,基础则坐在一个相连的基础底板上。国家体育场屋顶钢结构上覆盖了双层膜结构,即固定于钢结构上弦之间的透明的上层ETFE膜和固定于钢结构下弦之下及内环侧壁的半透明的下层PTFE声学吊顶。    2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性建筑物之一。其与国家体育场分列于北京城市中轴线北端的两侧,共同形成相对完整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形象。国家游泳中心规划建设用地6295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5000-80000平方米,其中地下部分的建筑面积不少于15000平方米。  3国家体育馆4北京射击馆5五棵松体育馆6老山自行车馆7奥林匹克水上公园8中国农业大学体育馆9北京大学体育馆10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11北京工业大学体育馆 11个改扩建场馆:(详细见:http://beijing2008.ecitymap.cn/?146)12奥体中心体育场13奥体中心体育馆14工人体育场15工人体育馆16首都体育馆17丰台垒球场18英东游泳馆19老山自行车场20北京射击场飞碟靶场21北京理工大学体育馆2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馆 9个临时场馆:(详细见:http://beijing2008.ecitymap.cn/?146)23国家会议中心击剑馆24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曲棍球场25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射箭场26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网球场27五棵松棒球场28沙滩排球场29小轮车赛场30铁人三项赛场31城区公路自行车赛场  6个奥运京外比赛场馆:(详细见:http://beijing2008.ecitymap.cn/?146)32青岛国际帆船中心33香港奥运赛马场34上海体育场35天津奥林匹克体育场36五里河体育场37秦皇岛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本站声明:本站转摘本文,为的是好文共赏、传播美好,为的是发展和繁荣广东校园文学事业,并不表示赞同文中的观点。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原载单位来函与广东校园文学网联系,我们将在接到投诉后第一时间删除本文!最后,感谢作者创作这篇优秀的文章,感谢原载单位发表这篇优秀的文章。  

    2008-08-03 00:00:00 作者:佚名
    • 0
    • 9716
  • 2008北京奥运会纪念钞

       中国人民银行定于2008年7月8日发行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纪念钞一张。纪念钞面额为10元,主色调为蓝绿色,票幅长148.5毫米,宽72.0毫米。该纪念钞正面主景图案为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主会场——国家体育场,其上方为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图案,背景为天坛图案。票面左上角为光彩光变面额数字“10”,其下方为国家体育场水印图案;票面左下方为盲文面额标记,全息定位镂空标志,双色接线异型号码;票面右侧自上而下分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凹印手感线,面额数字“10”与“拾圆”字样。纪念钞背面主景图案为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运动员群像图案及“2008”字样。主景图案下方为年号“2008”及行长印章。票面左侧为“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纪念”、面额数字“10”、汉语拼音“YUAN”字样及光变全息开窗安全线;票面右上方为“中国人民银行”汉语拼音行名及蒙、藏、维、壮四种民族文字的“中国人民银行”字样和面额。该纪念钞包括诸多防伪特征:在票面正面左上方有光彩光变面额数字;在票面正面左侧空白区域有水印;在票面正面左下方全息定位镂空标志。此外,该纪念钞还具有双色接线异型号码、珠光图案、光变全息开窗安全线、胶印缩微文字等防伪特征。该纪念钞发行数量为600万张。纪念钞与现行流通人民币具有相同职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      本站声明:本站转摘本文,为的是好文共赏、传播美好,为的是发展和繁荣广东校园文学事业,并不表示赞同文中的观点。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原载单位来函与广东校园文学网联系,我们将在接到投诉后第一时间删除本文!最后,感谢作者创作这篇优秀的文章,感谢原载单位发表这篇优秀的文章。  

    2008-08-03 00:00:00 作者:佚名
    • 0
    • 9664
  • 风水理论对书院的影响

          摘要:中国传统书院在其发展的前期继承了唐末五代文人隐读山林的传统,在与佛道等家教育的斗争中,又不断吸收融合佛道等家教育的经验教训,更新改造,成功地遏制了佛道等家教育对其正统地位的冲击。同时也为了与宗教——佛教、道教争夺教育阵地,融合了佛教和道教二家文化,选址趋向表现为依山林,择山林胜地——风景优美的名山。并与之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巩固了自己的地位,而且形成了以儒家为正统,佛道为辅,自然也包含着法家、农家、兵家等各方面文化的多元结构。   关键字:风水古建筑书院 书院建设首先要进行基址的选择,这对书院环境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书院建设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此时风水的附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著名古建筑专家刘敦桢在五十年代发表的《中国住宅概论》一书中指出了风水同中国传统住宅的密切关联。著名考古学家宿白则在《白沙宋墓》中,从风水方面展开了深入的分析,揭示了宋代墓葬制度的诸多奥秘。近几十年来中国学术界对风水的研究成果表明风水对中国建筑从选址、规划、设计到营造的各个环节的深刻影响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作为传统建筑的一种,书院具体选址及环境营划亦与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密切相关。 受时代的制约,风水家们仅能用气、阴阳、五行、八卦等来阐释环境,使风水说趋于神秘化、迷信化。它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对人的生活、居住环境的选择与处理,以满足人们避凶就吉的心理需要,而实质上是古人用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手段,是通过对山水自然形态的直观观察来判定宅基所谓的“吉凶”,从而作出“最佳”选择的。风水理论分为形法和理法,形法理论注重山川形式与宅形格式的自然环境配属,以推导吉凶。理法理论则注重山川形气与宅居方位的布局及空间组织,以推导吉凶。至宋明发展到了极点,影响上至皇室下达民间,书院受其影响在所难免,例如书院志中多有对环境描述的《形胜》之文,常使用与风水有关的术语如:“卜定”、“相度”等。 书院常常把选址与士风、文气联系在一起,有人甚至认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必然的。所谓“山水自然之奇秀,与文章自然之奇秀,一而已矣。山水之体骨形势不一,求其畅适人情而止,文章之体骨形势不一,求其恰肖题神而止,两者理相同而机亦相助。”因此书院禀地灵气,有利人材辈出。郭汝诚建凤山书院,就因为“此院跨西山之麓,东有梯云诸山为之向,尤跨胜地,占奥区,宜乎科名显达,甲于郡属。” 书院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主要反映为人文要素与自然要素之间的组合。其中,自然要素中最重要的两个要素是山和水,因而具体操作过程当中主要解决的也就是建筑、山和水三者的组合问题。大多数书院的环境选择类型为所谓的“阳宅须教择地形,背水面山称人心”;或为所谓的“山屏水障”,“藏精聚气”,“钟灵汇秀”;或为所谓的“枕山襟水”;或为一面背山型,外部环境以水为主,风水说此种形势便是以水为龙脉的。 同中国的其他传统建筑一样,书院建筑多为坐北朝南。坐北朝南本是人们对于地理气候的适应而总结出来的经验。经老子等人加以概括(“万物负阴而抱阳”)上升为理论。风水家对此更是大加渲染,将“山北为阴,水北为阳”等总结为“居阳背阴,谓之大吉”的风水纲要。风水说将南向、东南向、东向为三种吉向,并以东南向为最吉方位。书院大门的朝向亦多居中向南或东南、西南。人们似乎确实相信风水方位与书院的兴盛是紧密相关的。如湖南著名的岳麓书院以及渌江书院,都为座西朝东向。 风水的世俗观点,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择地、选向、营造中祈福的重要约制因素,同其他传统建筑类型一样,书院的建设深受其影响。张栻在《答朱元晦书》中称岳麓“书院相对案山,颇有形胜,有力者睥睨作阴宅,披棘往来。四方环绕,大江在前,景趣在道乡、碧虚之间,以风霄名之,安得杖履来共登临也”,已露其风水观念。朱熹曾经出于释老数十年,风水不可能不影响到他,扩建岳麓书院时他就曾为调整朝向而有“更建于爽岂之地”之念。另外乾隆年间,在院前农田中一土阜之上兴建魁星楼,也以该地为所谓“蛇过麓”的风水宝地,建此“可以发甲”。为科举发达而寄托于风水神灵,成为祭祀的重要对象。 清儒陈大受在《重建文昌、塔、碑记》中曾提及,湖南祁阳文昌书院在明熹宗“天启时,有邑人荫监生陈朝鼐误信形家邪说,倡众毁塔而书院亦废”。 又如清张兆凤建高州敷文书院曾谓:“予莅任初,即相度遗址,见门峙三峰,形如笔架,层峦耸秀,望而知为地脉钟灵。”也是从风水角度择基的。    也有置风水于不顾者,如清儒李元春在《华原书院志》之中就认为:“书院本在道北东岳庙东偏,讲堂向东。今移道南向北。……既移后,堪与家多言不如旧地之吉。予谓诸生曰,学在我,何有吉凶。”  风水理论应该是中国古人对环境的初级认识,去其迷信的方面,细细分辨一下,在风水思想指导下获得的环境,非常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和良好的局部小气候,易于取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2008-07-25 02:25:42 作者:佚名
    • 0
    • 9659
  • 书院建筑:渐行渐远的儒雅身影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书院,这一当时的高等学府,成为名流学者们的讲经论道之所,文人学士们的向往之地,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而又独特的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书院的兴起、发展与衰败,伴随着朝代的更替,成为影响我国历史文化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末五代,由于战争的影响,官学衰废,士子苦无就学之所,于是选择景色优美、清雅静谧的山林名胜之地,作为群居讲学之所,出现了具有学校性质的书院。中国书院从此在历史的驿道上留下一道道高高低低、深深浅浅的印记。    北宋百年间中国书院及书院制度的基本形态渐渐确立,出现了一批私人创办的著名书院。如四大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雎阳书院相继而生。    南宋时,官学衰落,书院随之发展兴盛,形成了讲学、斋舍、藏书、祭祀及风景园林相结合的格局。由于书院教育受到官方支持和资助,因而起到了代替和补充官学的重要作用。    到了元代蒙古族的入主,为推行统治,采取了汉化的文化政策,尊孔从儒,对书院采取保护,并把书院官学化。书院建设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明朝的官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因而书院门庭冷落,出现了长达百年无人问津的现象。此后,明朝由盛转衰,官学制度出现弊端。天下乱,则书院起;官学弊,则书院兴。书院便又开始悄悄复兴。    入清后,由于官府控制加严,科举的束缚,官学化的影响加深,书院追求科举,几同官学,而丧失特色,陷入僵化,走向衰败。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下令改书院办学堂,延续900年的书院教育至此结束。      书院继承了古代私学的传统和特色,同时也汲取佛教寺庙讲经说法和官办学校的一些长处,因此其建筑既具学府之精髓,亦有传统民居特色。同时,书院作为由儒家士大夫创办并主持的文化教育机构,成为儒家文化的标志和人文精神的象征。    儒家士人把书院看成独立研究学问的安身立命之所。书院从萌芽之日起,就和士人“独善其身”的生活道路联系在一起。创建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超世脱俗的精神追求,体现了儒家人文精神的超越性。因此,书院创建者总是把书院建在僻静优美的名胜之地。白鹿洞书院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岳麓书院在湖南长沙岳麓山下,嵩阳书院在河南嵩山脚下,石鼓书院在湖南衡阳石鼓山回雁峰下。书院既不同于作为一种统治象征的盘据城中的学宫,也有别于一般民间建筑。它映衬自然,构成了一独立整体,成为地方风景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书院建筑多为一组较为庞大严谨规整的建筑群,但由于重视地形的利用,多依山而建,前卑后高,层层叠进,错落有致;加以庭院绿化,林木遮掩,以及亭阁点缀,山墙起伏,飞檐翘角,构成生动景象,与自然景色取得有机结合,因而收到“骨色相和,神彩互发”之效。书院建筑虽较封闭,而环境的开拓则十分开敞,两者相互映发,构成有机联系,反映了书院教育的特点,成为沟通天人关系的一种显现。儒家士大夫们在其中把置身宁静闲适的大自然、寄情山水作为自己的生活理想,自然恬淡的心境和宁静幽美的山水悠然合一,也体现了儒家之道的超越性的一面。    书院严谨的建筑群体,是社会群体意识的表现,反映了“礼乐相成”的思想。一般而言,每一所书院都有包括讲堂、斋舍、书楼、祠堂在内的建筑群。这个建筑群从每个殿堂厅房所居的位置、装饰到总体格局都遵循纲常礼教的严谨秩序,使书院师生置身于一种浓厚的政治伦常的观念和秩序之中。这一切,正是儒家之道的世俗性的一面。    书院建筑以讲堂为中心,中轴对称,庭院天井组合,布局严整。中轴一般三、四进,即由大门、讲堂、祭殿和书楼,或两者结合,依次排列,亦有增设二门、文昌阁等建筑,多达五、六进,体现了书院以讲学、藏书、供祀的“三大事业”的主体地位。斋舍则对称分列于中轴两侧,或前或后,各成院落,以满足居学读书的需要,少则数间,多则数十、百间。其它厨湢仓廒、亭台楼阁,则因院因地有别,相应配置,不拘一格。    书院建筑群力求中轴对称的理想布局,以居中为尊;通过轴线层次序列,以别尊卑、上下、主次、内外,达到由序达敬的目的;又通过不同特点的庭院天井的空间组合,达到以和至亲的目的;以此形成一个序中有和,和中有序,和序统一的整体。    然而,书院建筑的朴实造型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清高风骨和实际社会地位的低下。      古代文人都有反对土木之奢,提倡俭朴之风,强调社会实用功能的美学思想。因而,书院不同于官学建筑强调表现那种所谓“贤关”、“圣域”、“官员下马”的神圣气氛,而更多吸取了民间地方建筑特点,更为朴实庄重,典雅大方。一般以砖木结构为主,构架以穿斗与抬梁结合,硬山搁檩,砌上明造,简洁清新,突出封火山墙,起伏连续,形成具有节秦变化的轮廓线;一般单层为主,晚期亦多两层,密集组合,突出个别歇山楼阁,形成紧凑的整体造型;装修装饰较少雕饰彩绘,点缀素雅,比较讲求表现材质、色调和体量、虚实的对比效果,显示其朴实自然之美,突出反映了文人的建筑观点。    书院建筑的朴实美,还反映在忠实于材料结构的表现,而不追求雕饰之华。书院外部显露其清水山墙,灰白相间,虚实对比,格外清新明快;内部显露其清水构架,装修简洁,更显素雅大方。远观其势,近取其质。既无官式画栋雕梁之华,也少民间堆塑造作之俗,给人自然淡雅的感受。    中国书院,留在了历史的记忆中;曾经遍布在九州大地上的书院建筑,也只给我们一个渐行渐远的儒雅身影。无数书院在历朝历代的更替中成为废墟。但在尚存的瓦砾间,我们依稀看到了书院曾经的辉煌气势。    位于河南登封嵩山南麓的嵩阳书院建于五代后周。北宋时,因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在此聚众讲学,使书院名声大振,时与河南的雎阳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并称为宋代四大书院。但南宋时书院已废,后在清康熙年间重建。今存建筑基本保持了清代建筑的制式、布局,南北长128米,东西宽78米,占地面积9984平方米。中轴建筑共分五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中轴线两侧配房相连,共有古建筑106间,多为硬山滚脊灰筒瓦房,古朴大方,雅致不俗。其实,嵩阳书院在古代并不是单纯的一个院落,而是由一个主体院落和周围多个单体建筑群组合而成,地域分布比较广阔。大至而言,除今天我们看到的嵩阳书院建筑外,比较有名的还有位于嵩阳书院东北逍遥谷叠石溪中的天光云影亭、观澜亭、川上亭和位于太室山虎头峰西麓的嵩阳书院别墅——君子亭,书院西北玉柱峰下七星岭三公石南的仁智亭等建筑。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散布在嵩阳书院周围的这些建筑已全部损毁殆尽,今天在原址只遗留有少量的石刻题记或残砖碎瓦,与历史文献的记载相互印证。    如今,最为完整保存着书院建筑格局的是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下的岳麓书院。创办于唐末五代的岳麓书院经历宋、元、明、清各代,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沧桑千年,弦歌不绝。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仍完整地展现了古代书院建筑气势恢宏的壮阔景象,渲染了闲情逸致的士人风格。    岳麓书院以讲堂为中心,中轴对称,教学斋、半学斋分列两侧,前后四进,每进建筑均有数级台阶缓缓升高,层层叠进,给人一种深邃、幽远、威严、庄重的感觉,体现了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等级有别的社会伦理关系。御书楼位于中轴末端,是书院惟一的三层楼阁建筑,显示书楼在书院的重要地位。北侧有专祠五处,供祀名儒先贤,反映它在学术上的师承关系和道统源流。院侧有文庙与书院平行,自成院落,既保持了书院中轴的突出群体,不致使文庙喧宾夺主,又表现出文庙“圣域”的独立特殊地位。各部分建筑互相连接,互为整体,完整体现了我国古代书院讲学、藏书、供祀三大功能的格局。    一千多年来,从岳麓书院走出了大量的教育家、文化哲学大师,包括朱熹、张轼、王阳明、王文清、王先谦等。如今,深深附着在这些历史文物上的,也是那渗透着儒家人文精神的学术教育方式,以及博大精深的建筑神韵,以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使古老的书院文化放出耀眼的光辉。    但愿这些尚存的书院建筑,不再成为我们的惋惜、后人的诟病。毕竟,从这里不仅能接近那些儒雅的身影,感受历史文化的氤氲,更能让我们及后人们知道民族优秀传统是需要世代承续的。 

    2008-07-25 02:22:16 作者:佚名
    • 0
    • 9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