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人能在历史的转折点到来时,预见到未来的方向,并引领社会前进。任仲夷就是其中一人,从1980年起,他执掌广东大权,在重重束缚之中寻求突破。5年后,这个贫穷的边防省份,一跃变成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引领着整个中国走向一个与过去截然不同的道路,并再也不会回头。 在中国改革史上,任仲夷是个绕不过去的名字。从最初响应真理标准大讨论,到带领广东改革开放,再到退休后为政治体制改革大声疾呼,任仲夷的思维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尽管有时遭到质疑和排斥,但是他凭借智慧和勇气,坚定的推动着这个国家前进,为自己在改革历史上写下浓重一笔。 主政南粤开启思想解放闸门 任仲夷树立“先行一步”观念,使广东走在改革开放前沿任仲夷同志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位先驱人物。他在辽宁、广东担任省委第一书记期间,以思想解放、作风开明著称。多年以后,当被问及“中央对广东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是不是正因为你思想解放,中央才挑选你来执掌祖国的南大门广东?”任仲夷说,不少人是这样估计的,我想也可能是这样。 第一难题破除“缓改革”任仲夷来广东遇到的第一难题是在1981年,中央召开工作会议,中心议题是讨论国民经济的调整,这自然就涉及到改革开放,涉及到广东办特区的问题。会议期间,一位中央领导同志在会上讲了一封4个青年人写给中央领导的关于经济调整的来信,信中提出了“缓改革,抑需求,重调整,舍发展”12字方针。任仲夷听了以后感到信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药方下得不对。什么叫“缓改革”?他认为正是由于过去思想保守,不肯和不敢进行改革,改革的步子太慢,才在经济上出现了许多的问题。“抑需求”?社会的需求、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是必然的和正常的,只能逐步地积极地去解决,逐步地去满足,特别在当时情况下,不应当再强调抑制群众的需求。对绝大多数群众来说,他们的生活已经够苦的了,对他们的需求,不能再去抑制了。调整是必要的,但“舍发展”就不对了。中央对广东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办特区,就是希望广东先走一步,发展得快一点。他认为至少在广东,改革不能缓,发展不能舍,而是改革要坚持,发展要加快。不搞改革,舍掉发展,一切都谈不上。中央要求广东“对外更加开放”,广东更加跃跃欲试。1982年1月,任仲夷在地市委书记会议上提出既要注意吸引港澳资金和技术,也要吸引日本、欧美的资金和技术。对前者,广东是“近水楼台”;对后者,要学会“长袖善舞”。 “搞特区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1982年,中国第一家国际酒店白天鹅宾馆部分试营业,霍英东请了任仲夷,但心里没底。结果,任仲夷到场,并应要求题词: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意味深长,表达他对中国和广东坚持改革开放的乐观态度。特区初创,任务很重,还要面临一些指责。当时有“特区除了国旗是红色的以外,已经没有社会主义的味道了”的说法。对此,任仲夷和省委一班人利用各种机会和方式,以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为特区正名。1981年5月,任仲夷在省委常委会上指出:“有的同志怀疑办特区会有损主权,会变成殖民地,我们要肯定回答不会。办特区是对主权的运用,是行使主权的表现。”1983年4月25日,在省委常委会上,任仲夷又说:“搞特区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不会损害社会主义,而是大大地有利于社会主义。” “任老是带着改革开放精神来的”“任老来广东后第一次视察,就是我陪同的!”在记者打电话采访前的一个小时,广东省委原副秘书长关相生已从其他老同志那里得知了任老去世的消息。他非常难过,说像这样思想活跃、平易近人的人,现在不多了。1980年至1985年,任老在广东担任第一书记的5年间,是广东改革开放最困难的时期。关相生说,当时思想还不像现在这么解放。后来又出现了“精神污染”问题,思想也混乱,乱七八糟的东西都算成精神污染。“我们心里七上八下的”。还有的老干部到了深圳参观后,说除了五星红旗没变,别的全变了。年轻人留长发,穿喇叭裤也有人大惊小怪。对此,任仲夷就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叫做“排污不排外”,“有所引进、有所抵制”。据说这些口号在当时非常深入人心,也有利地支持了改革开放。 -精彩言论 “见怪不怪”与“少见多怪”过去有人说,广东对开放以来出现的一些问题“见怪不怪”。我认为,不能笼统这样讲,更多的还是有人自己“少见多怪”,对一些新人新事看不惯,接受不了,横加指责,干预过多。 “排污不排外”不可否认,实行改革开放,在长期封闭的墙上打开窗口,随着新鲜空气进来的,也难免有少许污浊的气息和蚊子、苍蝇。但盲目排外是错误的、愚蠢的;自觉排污是必要的、明智的。排外污,更要排内污,只强调外来的一面还不够,还必须看到我们内部这一面。 -任仲夷简介 任仲夷(1914-2005)原名任兰甲,曾用名任夷,汉族,1914年9月出生河北省威县西小庄人(西小庄在1940年前属山东省)。1935年在北平市中国大学就读期间参加“一二·九”抗日救国学生运动。1936年3月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5月转中国共产党。1936年任北平市中共中国大学党支部书记。1937年任北平市中共西北区委书记。1937—1938年在济南做平津流亡学生中党的工作,后任山西友军第六十六师政训处组织科科长、政训处中共党总支组委,鲁西北聊城政治干部学校中共党总支委员兼政治教官。1938—1945年任鲁西北抗日游击第三纵队司令部秘书长、泰西八路军六支队军政干校校长、冀南行政公署教育处处长、中共冀南区党委党校总支书记、冀南政治学校校长、中共冀南五地委常委兼冀南五专署专员、中共冀南二地委常委兼冀南二专署专员、中共邢台市委书记兼市长。1946—1952年任中共辽南三地委常委兼三专署副专员,中共大连市委书记兼副市长,中共旅大行政公署党组副书记、行政公署秘书长,旅大市委常委兼秘书长。1952年任中共松江省委常委兼秘书长。1953年任中共哈尔滨(直属市)市委第二书记。1954—1966年任中共哈尔滨市委第一书记兼市政协主席、市警备区第一政委,中共黑龙江省委常务书记。1966年秋开始被批斗,后下放农村劳动。1972—1976年任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兼省革委会副主任。1977—1980年任中共辽宁省委第二书记兼省革委会第一副主任,中共辽宁省委第一书记兼省军区第一政委。1980—1985年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兼省军区第一政委。1985年后退出领导工作岗位,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2005年11月15日在广州逝世。中共第八、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共第十二、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第一、二、四、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在辽宁任职期间,曾在其主持张志新案的平反工作,在广东任职期间,大力开展市场经济试点,使广东走在全国的经济前列,并推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中国的经济改革之路。
蛇口工业区,中国改革开放的发轫之地。如今的年轻人未必知晓今天大名鼎鼎的招商银行其实来源于蛇口的一间财务室;位列我国保险业三甲的平安保险起步于蛇口的退休基金;全球第一大集装箱企业的“深中集”发迹于蛇口一家焊铁栅栏的小作坊;中国第一份超产奖诞生于蛇口;“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就是从蛇口喊出后唱响大江南北,在观念更新方面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20多年来,多少磨砺,多少辉煌,蛇口工业区高扬改革创新的大旗,创造出中国改革和经济建设的一个又一个奇迹,成为中国改革的“试管”,对外开放的“窗口”,并以经济建设的“蛇口模式”广为世人瞩目。习惯了鲜花与掌声的蛇口工业区如今似乎风光不再,蛇口沉寂了,不再那么吸引视线了,人们谈论它也少了。其实蛇口还是那个蛇口,只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从一枝独秀到百花盛开的大环境变了,蛇口人求真务实的创新精神没有变,蛇口人开拓进取的拼搏劲头没有变,蛇口在沉寂中奋进。 时势造英雄风水轮流转蛇口工业区是在一片荒滩野岭上兴建的。当年为支持蛇口工业区杀出一条血路来,为全国改革开放探索经验,深圳特区之中的蛇口工业区,曾是一块独立于深圳市的改革试验区。1990年前的蛇口工业区,有独立的人、财、物、治安自治和制度创新的改革权力。蛇口工业区筚路蓝缕,一马当先,在全国率先推行了干部聘用制度、奖金制度、工程招标制度、商品房租售制度、社会保险制度和企业股份制等,当时这些改革创新的每一项新举措出台都牵动着全国的神经,成为人们争论的热门话题。蛇口的改革实践因此被冠之为“蛇口模式”,影响深远。那么,名噪一时的蛇口为何后来变得沉寂了?有经济学家分析认为,这与后来深圳罗湖陆路口岸开通后,深圳改革开放的重心东移,罗湖取代蛇口成为新一轮投资开发的热土不无关系。蛇口工业区企业规划部副总经理母莉则说:“我觉得这是时代的进步使然。当初,国家只给了一块地和特殊政策,蛇口只能从改革创新中找到出路,这也迫使蛇口从一开始就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如今改革开放已经渗透到全国的每个角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已经遍地开花,蛇口作为一个先行者,已经承担了改革开放试验田的历史使命。”面对蛇口的变化,蛇口工业区党群部部长张宇雄这样解读: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从当年蛇口一马当先到如今万马奔腾,从优惠政策到普惠政策,蛇口的“淡出”是情理之中的。蛇口的沉寂与蛇口工业区深入改革、实施转型有关。蛇口工业区原来实行政企合一的管理模式,承担着不少政府职能。后来实行政企分开,变成一个地地道道的企业,角色单纯了,它的改革也好,创新也好,充其量就是一个企业的成功,其示范作用也好,辐射效应也好,自然变窄了,轰动效应也自然减弱了。改革开放初期的蛇口处于开拓创业期,摸着石头过河,很多做法具有吃螃蟹的探索意义。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蛇口进入了稳定发展期,企业已经建章立制,平稳运行,就不可能再像开疆拓土时期一举一动那么牵动神经,那么富有传奇色彩。张宇雄客观地评价说:“蛇口虽然比以前沉静了,可创新和发展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在转换角色之后,蛇口工业区重新定位,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已经发展成一个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大型企业。今天用企业的标准衡量蛇口,无疑还是成功的。” 找准定位成功转型要理解蛇口的变化,回顾一下蛇口工业区转型的过程和转型后的举措无疑是必要的。1990年,深圳市南山区成立。蛇口工业区抓住这个历史机遇,适时提出“还政于政”的改革方针,先后向政府“上缴”了项目审批权、进出口权、劳动人事和社会保险管理权、海事权等,再后来,医院、学校、幼儿园和市政设施也交给了政府。把属于政府的还给政府,集中精力把企业管好办好,蛇口工业区找到了自己新的角色定位。“转型之前,蛇口工业区的主要发展目标是把蛇口建设成一个适合投资发展的区域;转型之后,主要目标就转变成了把工业区作为大型企业来经营,争取利润和股东回报最大化。”母莉说。从1995年起,转型后的蛇口工业区开始了一次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经过两年清理,工业区从一百几十家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中退了出来,只保留下那些有发展前途的企业,蛇口工业区开始谋求从产业链的底端向中端和高端转移。到2002年,经过几番产业梳理和整合,蛇口工业区确立了新的定位,形成了目前以地产、物流为核心产业,高科技、园区服务为主营业务的新的产业格局。在这块充满神奇的土地上,上世纪80年代曾经孕育了招商银行、平安保险、中集集团、开发科技、金蝶等一大批叱咤风云的知名企业。而今,蛇口工业区又升起两颗光彩夺目的新星:招商地产和招商局物流。2004年,在深圳市国土局公布的年度销售龙虎榜上,招商地产以超过20亿元的业绩首次荣获冠军。同年,国务院国资委对190家以地产为主的中央企业进行调查,招商地产名列前5位。2003年和2004年,招商地产连续两年以每年近120万平方米的规模在深圳、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苏州等全国各中心城市获取土地储备,为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现在,其全国战略已全面展开,招商地产正在成为一个规模与品牌兼具的全国性地产商。招商局物流则成为中国第三方物流业的领跑者,现已形成SAP信息系统支撑的全国性配送网络,范围达及国内700多个城市和50多个国家和地区。BP、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宝洁等众多的世界500强公司都不约而同地将其在中国的物流服务商选定为招商局物流。2004年,“招商局物流”在世界品牌实验室主持的“2004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评选中占居第116位,在中国物流品牌中名列第四,品牌价值为47亿元。此前一年,招商局物流还被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评为唯一一家“中国物流示范基地”。这标志着招商局物流的品牌地位获得了中外物流界的广泛认可。 落实科学发展观打造核心竞争力“目前,我们正在通过腾笼换鸟推动工业区新一轮的产业升级。”蛇口工业区总经理办公室李晟说。“南海大道两旁包括三洋电机、华益铝厂、海虹油漆等在内的企业都正在外迁。这些企业迁出后,腾出的地方将进行重新规划和改造,重点引进世界500强研发中心和其他科研机构。”2004年10月,招商局集团与深圳市政府签署全面合作备忘录,双方在既有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合作与交流。招商局集团授权蛇口工业区有限公司具体负责前海湾港区联动物流园区、深圳汽车城、招商局光明科技园、南油重组等重大项目的实施,其中位于宝安的招商局光明科技园,将承接现蛇口工业区内一些企业的外迁。对南油集团的债务重组和企业改制,揭开了深圳市进一步推进国企改革的新篇章。蛇口工业区在特区新一轮的改革创新中将勇挑重担,不负厚望。对蛇口经历的变化,蛇口工业区总经理孙承铭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他说:“作为企业,以变应变才能基业常青。随着产业政策的调整、所在城市区域功能定位的变化,蛇口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积极推进产业升级。蛇口工业区经过26年的发展,经济实力和经营规模迅速壮大。截至2005年6月底,工业区有限公司总资产达到181.44亿元,净资产61.02亿元,连续15年资信等级评估为AAA级。现在蛇口工业区主要是作为一家大型企业集团出现在世人面前。”创新是特区的灵魂和生命线。孙承铭说:创新也是蛇口人生生不息的精神财富,创新精神如今已经深深镕铸在蛇口工业区的企业文化中,深深地扎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个环节中,这是蛇口工业区持续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新的挑战,蛇口工业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知难而进,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积极推进产业升级,培育蛇口工业区的核心竞争力。或许再过三五年,面对经历凤凰涅槃的蛇口工业区,人们又会惊叹:风景这边独好。《华南新闻》(2005年10月31日第三版)
1980年8月,中国政府正式批准建立深圳经济特区,随后又在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建立特区。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深圳经济特区一直发挥着“试验田”的作用,创下了物价改革、企业产权转让、住房制度改革等众多个“中国第一”。 图为正在兴建的共48层的广东深圳国际贸易大厦(1983年3月摄)。 1983年广东省深圳经济特区竣工建筑面积达130万平方米,建成37条标准马路,正在施工的63幢高层建筑有18幢竣工,为外商投资设厂提供了良好条件。新华社发游客在深圳参观新落成的邓小平画像(2004年8月16日摄)。新华社发鸟瞰深圳经济特区(2008年7月1日摄)。新华社发
□文/黄灼明 图/采采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而广东改革开放是“先行一步”的试验园地。它为全国的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作出了特殊重要贡献。广东的特殊重要贡献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就是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和影响。 广东是改革开放实践的开路先锋我国30年的改革开放,成功地完成了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其标志就是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向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这一伟大历史转折的实践,是从广东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面对严峻的国民经济状况,国家急需探索出一条新路,即邓****所说的“要杀出一条血路来”。新路的突破口在何方?就在毗邻香港的广东深圳经济特区。它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窗口和试验田,在许多方面进行超前的探索。深圳作为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首先创新了发展理念,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后来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时代的文化坐标口号。它在对外开放,价格改革、劳动制度、股份制、产权转让、社会保险制度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名副其实地起到了“排头尖兵”和“试验田”的作用。从1978年起,广东在中央支持和鼓励下,改革开放“先行一步”。在我国3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它大胆解放思想,从深圳开始,率先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勇敢地探索以市场为导向的各个领域的改革,在全国最早构建了对外开放格局和市场体系。现在,广东的市场化程度排在全国各省(区、市)的第一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起来,成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并不断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向完善。 广东理论界是改革与发展理论的创新先驱我国30年改革开放历史表明,解放思想、创新理论是改革开放成功的重要法宝和支撑。广东改革开放实践“先行一步”的成功,是和广东理论界解放思想、创新理论密不可分的。理论界的创新可以反映在许多领域,但对我国的改革开放而言,最重要、最紧密的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经济理论领域。在这个领域里,广东理论界起到了理论创新先驱的作用。首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方面,著名经济学家卓炯是典型的代表。早在1961年,他就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著名论断。以上结论正如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礽所说:“这在国内外都是绝无仅有的”。卓炯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市场经济)问题探索了几十年,基本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卓炯逝世后,广东经济学界继承和发扬卓炯的******主义创新精神,坚持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进行不懈的探索。比如:1998年,在中国改革开放进入第10个年头的关键时刻,以广东经济学会为代表的经济学界连续举行了6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研讨会,探讨并肯定了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上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经济学界就市场经济与产权制度改革问题在全国率先进行了几次重大的调查研究(以顺德为重点)和理论研讨活动,充分肯定了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内容的综合配套改革;进入新世纪以来,广东经济学界又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以及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多次研讨活动,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创新观点和政策建议。第二、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方面,广东经济学界也起到理论创新先驱的作用。20世纪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追求理念和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客观上要求实行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有机结合,实行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正是在“可持续发展观”和“协调发展战略”的影响下,人们对原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理论及其有关范畴进行新的探索,特别是对经济发展系统、经济效益范畴、经济调控范畴、经济管理范畴等进行新的思考。于是,一系列有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学科(如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人口经济学、国土经济学、综观经济学等)便应运而生了。在许多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的经济理论中,诞生在广东的综观经济学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综观经济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一门新兴经济学科最初由华南农业大学魏双凤教授提出,后有广东经济学界的一批学者参与深化研究,推动该新学科不断有所丰富和发展。 广东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标兵众所周知,改革开放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广东靠改革开放而迅速崛起,一跃成为全国的经济大省。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速度深圳”、“速度广东”为世人所瞩目。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创立之时,城市人口规模只有3万多人,是一个南中国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经济总量不足1.9亿元,城市建设不到30平方公里,而到了2007年,城市人口总规模达到861万,经济总量达到了6765亿元,城市建设超过了700平方公里,人均GDP在内地大城市中率先突破了1万美元,“深圳速度”名扬全国和世界。广东全省的经济发展同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从1985年至今,广东经济总量已连续23年居全国首位,主要经济指标也长期排在前列。2007年,广东经济总量超过3万亿,达到30606亿元,占全国比重由2002年的1/9提高到1/8,经济总量继超过亚洲“四小龙”的新加坡、中国香港后又超过中国台湾,人均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现在,广东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时期。在新的时期里,所有存在的主要问题,只能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解决。这就是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广东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关键。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教授)(金羊网--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