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大规模的宴会上,约翰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千元大钞,向所有的来宾宣布:他要将这张千元大钞拍卖给出价最高的朋友,大家互相竞价,以50元为单位,到没有人再加价为止。出价最高的人只要付给约翰他所开的价码即可获得这张千元大钞,但出价第二高的人,虽无法获得千元大钞,仍需将他所开的价码如数付给约翰。这个别开生面的“以钱卖钱”的拍卖会,立刻吸引了大家的兴趣。开始时,“100元”、“150元”、“200元”的竞价声此起彼落,到价码抬高到“500元”时,步调缓和了下来,只剩下三四个在竞价。最后只剩下杰克和比尔在那里相持不下。当杰克喊出“950元”时,约翰弹一弹他手上的千元大钞,暧昧地看着比尔,比尔似乎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1050元!”这时会场里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约翰转而得意地看着杰克,等待他加价或者退出,杰克咬一咬牙说:“2050元!”人群里起了更大的骚动,比尔摆一摆手,喝口酒,表示退出这个“疯狂的拍卖会”,大家才松了一口气。结果,杰克付出“2050元”,买到那张“1000元”钞票,而比尔则平白付出了“1050元”。两人“平分秋色”,各损失的“1050元”都纳入了约翰的荷包。这个游戏是耶鲁大学经济学家M·苏必克发明的,想拍卖钱的人几乎屡试不爽地从这拍卖会里“赚到钱”。它是一个具体而微的“人生陷阱”,参与竞价的比尔和杰克在这个“陷阱”里越陷越深,不能自拔,最后都付出了痛苦的代价。社会心理学家A·泰格曾对参加“千元大钞拍卖游戏”的人加以分析,结果发现掉入“陷阱”的人通常有两个动机,一是经济上的、一是人际关系上的。经济动机包括渴望赢得那张千元大钞、想赢回他的损失、想避免更多的损失;人际动机包括渴望挽回面子、证明自己是最好的玩家及处罚对手等。千元大钞就是一个明显的诱饵。开始时,大家都想以廉价而容易的方式去赢得它,希望自己所出的价码是最后的价码,大家都这么想,就不断地互相竞价。当进行一段时间后,也就是出价相当高时,相持不下的两人都发现自己掉进一个陷阱中,但已不能全身而退,他们都已投资了相当多,只有再增加投资以期挣脱困境。当出价等于“奖金”时,竞争者开始感到焦虑、不安,发现自己的“愚蠢”,但已身不由己。当出价高过奖金时,不管自己再怎么努力都是“损失者”,不过,为了挽回面子或处罚对方,他不惜“牺牲”地再抬高价码,好让“对手损失得更惨重”。在日常生活里,大至商场上的竞争,小至等候公车,都有“陷阱”在等待着你。比如公车平常是15分钟一班,当你花在等待的时间超过10分钟后,你会开始烦躁不安,但通常你会继续等下去,等到超过15分钟公车还不来时,你除了咒骂外,也开始感到“后悔”——你应该在15分钟前就走路或坐计程车去的。但通常你还会继续等下去,因为你已“投资了那么多的时间”,不甘心现在改坐计程车,结果就越陷越深,无法自拔,直到公车姗姗来迟,你心理的困境才获得解脱。但人生有很多“目标”,并不像公车那样“必定会来临”,而且投资的也不是你“个人的时间”而已。:在人生道路上,如何避免陷入“陷阱”,的确是一门不小的学问。而且“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一旦掉进人生的陷阱,抽身是不太容易的。为了避免陷入人生的陷阱,事先要明确切实可行的“预警值”——事先确立你最多投入多少资金或时间等等。一旦超过了这个极限,就要勇敢地放弃或退出。
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林肯总统签署了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解放黑奴宣言》。一位名叫马维尔的记者采访了林肯。马维尔问道:据我所知,您并不是第一个提出废除黑奴制的美国总统,上两届总统都曾经想过这件事。而且,在他们在任期间,《解放黑奴宣言》已经草拟出来,可是他们都没有能够拿起笔去签署它。请问总统先生,他们是不是为了将这一伟大历史成就留下来,让您去成就英名?林肯回答说:“也许吧。不过,我想,如果他们知道签署这个宣言所需要的仅仅是一点勇气,他们一定会懊丧极了。”就在马维尔想继续提问的时候,林肯的马车远去了。马维尔甚至没有来得及弄清楚林肯的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对于这个负责任的记者来说,如果没有机会再次采访林肯总统,这只能成为永远的遗憾了。直到1914年,林肯总统去世近50年了,马维尔虽然没有再次见到林肯总统,但是他终于理解了当时那句话的含义。因为他在林肯致朋友的一封信里找到了答案。在信里,林肯讲了自己幼年时的一段经历:“我的父亲在西雅图有一处农场。因为农场里面有许多石头,所以父亲以较低的价格买下了农场。有一天,母亲觉得石头很碍事,于是提议把这些石头搬走。但是父亲反对说,不要白费力气了,那些不仅仅是石头,它们是一个一个的小山头,根部都连着大山。想想看,如果能搬走的话,主人干嘛以这么低的价格把农场卖给我们。于是,这件事就这么搁下了。”“有一天,父亲去城里买东西,母亲再次提议把石头搬走。她带领着孩子们开始挖石头,结果一块块石头被挖了出来,搬走了。不长的时间,农场已经弄得很平坦。那些石头并不是父亲以为的山头,而是一块块孤零零的石头。只要往下挖,就能够弄出来。”这件事在林肯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告诉朋友,很多事人们不去做,并不是这些事不可能完成,而是人们认为它不可能完成。横亘在人们的愿望和成功之间的障碍其实是人们的心灵。如果你认为自己的愿望永远不可能实现,那它也永远只能是你的愿望;如果你相信愿望终会变成现实,那这就没有什么不可能。不要在心里为自己设限,那将是你无法逾越的障碍。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这样的试验:将两辆外形完全相同的汽车停放在相同的环境中,其中一辆车打开车窗和引擎盖,另一辆则保持封闭状态。结果很让人吃惊。尽管两辆车看上去新旧程度相似,但是没有密封的那辆车在3天之内就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它被人破坏得面目全非,车里几乎所有的东西全都被偷;而保持封闭状态的那辆车则仍旧完好无损。这时,试验人员继续进行试验,他们在保持密封状态的这辆车的窗户上打了一个洞。结果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车上所有的窗户都被人打破了,车内的东西也被偷盗一空。心理学家称之为“破窗户理论”。也就是人的心里都有这样的结论:既然是破的东西,让它更破一些也没什么。所以那些有残缺的东西,大家就会去加快其损坏的程度。而对于完美的东西,大家则会想尽办法去保护,不由自主地维持它的良好状态,不舍得去破坏。这种心理有点类似于“墙倒众人推”的意识。它十分微妙,甚至和道德没有什么关联。为了验证这一心理定势,人们还曾在一所城市进行类似的实验。人们先在一条干净的街道上扔了一些生活垃圾。结果,没过几天,这条街道就变成了垃圾场,铺天盖地的垃圾覆盖了整条街道,碎纸、塑料袋、烟头、空瓶子,所有可以随手丢掉的垃圾都被丢在了街道上。而同时进行试验的还有另一条街道。另一条并不怎么整洁的街道被人们打扫得干干净净,这种整洁的状况维持了好几天。之后,街上出现了一种很自觉的现象。一出现脏东西,就会有人主动地把它扔进垃圾箱;在碰到外人乱扔垃圾的情况时,还会有人出来制止。那条街道一直维持着它的清洁。我们的心理总有着这样的定势,好的应该更好,而坏的再坏一些也无所谓。所以,我们需要时时注意自己的心理环境,维持它的清洁,千万不可以成为破窗户。如果我们在自己的心里丢上了垃圾,最终我们的心灵只能成为消极心理的垃圾场。
一位执业多年的心理医生,拥有非凡的成就。在他即将退休的时候,为了对自己一生的成绩作出一个总结,给后人一个值得借鉴的参考,他写出了一本医治各种心理疾病的专著。这本书足足有一千多页,讲述了多种心理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这真称得上是一本医治心理疾病的百科全书,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具有很深的实际指导意义。退休后的心理医生成为心理学界德高望重的前辈,常常被邀请到大学里去讲学,他的学术报告,深入浅出,加入了自己临床的实际病例,很受学生欢迎。一次,他应邀到一所大学去讲学。在课堂上,他拿出了自己的这本著作,对台下的学生们说:“我的这本书共有一千多页,讲了不下三千种治疗方法以及几万类药物,但是,所有的内容,却可以总结为几个字。”学生们被深深地吸引了,他们屏息注视着那位心理医生,期待着他揭晓谜底。只见心理医生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几个字‘如果,下一次’。医生看到学生们不解的目光,解释说:“我在多年从事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发现,造成人们精神困扰的莫不是‘如果’这两个字,人们被这两个字深深折磨着,‘如果我当初努力学习’,‘如果我没有辜负她’,‘如果我及时赶回来’,‘如果我换了工作’……”尽管心理医生可以用上千种方法来帮助人们解除困扰,但最终的方法都是把人们的思想引入“下一次”。当人们把思想从“如果”变为“下一次”时,所有的心理疾病都得到了缓解。“下一次我可以选择自考和进修”,“下一次我不会再错过我爱的人”,“下一次我一定不再拖拖拉拉”……让一个人感到精神困扰,幸福观念大受影响的,往往不是物质上的贫乏,而是心境的消沉。如果你的心里总是充满了懊悔和遗憾,你的心灵只能被痛苦所占据。当我们的心灵被懊悔所腐蚀,所有的意志都会变得消沉,成功也会一步步远离我们。而当我们开始为下一次准备时,我们就会拥有真正有益生命的阳光和财富,我们就开始迈向成功。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沉浸在失败的阴影里无法自拔,总是责备自己,并把自责当作是我们最好的依赖。这种不自觉的貌似可以凭借的依赖恰恰是我们人生长堤上的蚁穴,只要一点点,就足以毁掉我们的整个生活。只有抛弃过去的种种阴影,我们才能迈开大步向前进。
从前,在一座高山的脚下有一个小小的村落,这里住着一位仙风道骨的老人。村子里的人世代过着贫穷的日子,没有走出过村子。有一天,老人向村里人宣布他学会了点石成金的法术,能够帮助村里人发财。但是,他不能白白传授这种法术给村里人,要学法术的人必须拿出家里最值钱的东西当作学费。这个消息轰动了整个村子。村里人觉得可以尝试一下,如果能够发财,牺牲一点学费根本不算什么。于是,所有的人都把家里最值钱的东西拿了出来,他们虔诚地交了学费,集合在老人的住所周围,听老人传授这种神奇的法术。只见老人叽里咕噜念了一大段咒语,那盖在木桶下的石块果然变成了黄灿灿的金子。“这真是太神奇了,快教教我们吧。”每个人都从内心深处喊出了这句话。老人收下了村里人的学费,开始不厌其烦地向村里人传授法术。他一句接一句地念出咒语,直到村子里最笨的人也能够轻松地背出咒语为止。然后,他看看村里人,满意地说:“好了,现在大家都学会这些咒语了,你们在明天太阳出来的时候就可以用点金术变出金子来。我保证每一位都可以把随手捡来的石头变成金子,但是,有一点你们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你们念咒语的时候,心里一定不能想着喜马拉雅山的猴子。这是这种法术的关键所在,如果你们忘记了这一点,法术就失灵了。”“绝对不会。”村里人齐声回答。黄金和喜马拉雅山的猴子有什么关系呢,这个老人真是奇怪,他们当然不会想到什么猴子了。然后,他们欢天喜地地回家了,一路都在想着自己马上就可以成为大财主了。可是,很多年过去了,村子里至今没有人把木桶下盖着的石头变成金子,尽管他们不断地围着木桶喃喃自语,并且“努力”不要想起喜马拉雅山上的猴子。但是,没有一个人怪那位老人骗了他们,因为每个人都承认,他们即使努力告诫自己,也还是会想起事不关己的喜马拉雅山的猴子。我们的心里也常常会有这样一只幻想中的猴子。它们盘旋在我们的心灵中,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大障碍,阻止了我们实现自己愿望的种种可能。我们需要时时警惕,不要让任何人在我们的心中养出一只这样的猴子。
在美国纽约附近的一个小镇上,居住着一个13岁的少年,他的意志使他短暂的生命显得有几分悲壮。他很有运动天赋,足球、篮球样样精通,而且在中学时他就成为学校足球队的主力队员。不幸的是,没多久他就大病了一场,他的腿瘸了,并迅速恶化成为癌症。之后他不得不接受了截肢手术。所有的朋友都为他感到难过。但他并没有因为再也不能踢球而变得郁郁寡欢。当他拄着拐杖回到学校时,他高兴地告诉他的朋友们,他会装上一条木头做的腿,到时候,他可以把袜子用图钉固定在腿上。朋友们为他的开朗和乐观感动,大家围绕在他的身旁,说说笑笑。生活并没有因为他失去了一条腿而变得不同。时间又进入了足球赛季。他找到了教练,尽管他不能够踢球了,但他希望能够不离开校队。他申请担任校队的管理员,帮队友们准备饮料、收衣服,为教练准备训练用的沙盘模型,他的请求获得了教练的批准。接下来的日子里,他每天准时到达球场,将一切准备活动打理得井井有条,所有的队员都被他的毅力感染了。可是,有一天,当队员们到达训练场的时候,他没有来。队员们都十分着急,不知道他发生了什么事。后来听说,那一天,他的癌细胞再次扩散,而他只有不到两个月的生命了。他的父母决定对他隐瞒这件事。而这个坚强的男孩,也像父母希望的那样,仍然乐观地生活着。他又回到了球场上,用笑容激励每一位队友。在他的鼓励下,队友们发挥良好,保持着全胜的纪录。他们举行了庆功餐会,准备了一个由全体队员签名的足球想要送给他,可是,他却再次入院。几周后,他出院了,脸色苍白憔悴,可是笑容依旧。他来到了教练的办公室,看到了所有的队友。教练轻声责怪他不该缺席餐会。他笑笑说:“对不起,教练,我正在节食。”他接过了队友送给他的那个代表着胜利的足球,和大家分享着胜利的喜悦。和队友们道别时,他坚定地说:“别担心我,我永远和你们在一起。”一周后,他去世了。其实他早就知道自己的病情,但是他并没有被病魔打败。他坦然地面对疾病,在最坏的处境中保持着自己令人振奋的精神。我们的生命总是短暂的,但是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保持自己内心的坚定和勇气。因为对于不可逆转的命运,我们无可奈何,而怎样选择自己的生活态度才是我们真正可以把握的。只有牢牢把握住自己的心灵,保持令人振奋的精神,才是我们的幸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