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文摘 > 百味人生

百味人生

  • 蜗 居

    蜗居文/李宝元路远,又是上坡坐在车里便是一种静好沿途的风景不时晃入你的眼中湿漉漉的双肩一切装满了心田 突然的离去出现了悲愁的身影和一束黄花那日逝去的嘶吼致使今日的错别她的眼里有泪光的闪烁绮梦的山脊筑好他的寝园一切装满了远去的背影就这样让我难过

    2020-05-21 11:25:41 作者:李宝元 来源:青年作家
    • 0
    • 10381
  • 梦中一世,人间一天(外四首)

    梦中一世,人间一天(外四首)文/林丹婷 有时候,他觉得自己已经活了几百年几千年甚至几万年徜徉在幻想的世界中梦中一世,人间一天不同的人,不同的景不同的物而相同的是挚热滚烫的心和永不磨灭的爱的主旋律多少人间美好的爱情在他波涛汹涌的热切幻想中诞生玫瑰色的空气沐浴在阳光下阡陌交通、樱花树下少年背着手昂头当他转醒,他庆幸,眼前的一切如旧 预  约 我无力阻止一些铁质的事物向我涌来无力阻止夜幕降临生命的潮水将我淹没 这时我想起我曾预约过的春天正在深一脚浅一脚地向我走来 被一个软糯的孩子亲吻 在他布满星辰的小小眼珠里看到一个清晰的自己当他欢呼、雀跃张开小小的手臂求抱抱被称之为母爱的情感泛滥成灾 爱他们吧亲亲、抱抱、夸夸、陪陪快乐成长的奥秘在一首儿歌里道尽天机被一个孩子全身心地依赖软绵的人生,筑起了钢筋铁骨 细数人生 把一本书翻得烂熟曲折的道路也就到了尽头有时候觉得人生有无限可能当然这仅仅是错觉我们只有一种选择脚踏的道路只能择一而行如果想象力贫瘠人生是逃不过的柴米酱醋油盐那些经过洗涤在岁月长河中闪闪发亮的欢愉填补人生的虚空更多的时候我们细数网状的人生越数越凌乱 他让温暖俄顷冰冷 有一种麻木需要将灵魂禁锢才能让死亡在眼里仅仅是一个个数字我一次次禁锢灵魂不去想象不去感同身受不让悲痛泛滥成河 而不断增加的死亡病例告诉我造物主有一颗残酷而冷硬的心他让温暖俄顷冰冷膨胀的野心骤缩

    2020-05-21 11:20:34 作者:林丹婷 来源:青年作家
    • 1
    • 10213
  • 雨落到上面去

    雨落到上面去文/周世荣 缓慢的车速,窗外的小雨在紧紧地敲打着,车上的旅人带着疲惫的身躯,再睡梦中酣睡急促又颠簸的瞬间,惊醒了我 数着雨声的敲打就在这样的夜晚我再也睡不着,柔和的四月无情的风雨,残缺的夜不再完美,就在这个夜晚里我想用手掌的面积和余温用心地去守候着发芽的种子 这样的雨,我多想你落在上面去不想让它受到伤害,茁壮成长我想,是不是我多虑没有经历过风雨的洗礼如何才能变得坚强不催 如同是再坚强的男人也会流泪,也许是幸福的或者辛酸的把雨落到上面去或许就是一个谬论

    2020-05-21 11:10:56 作者:周世荣 来源:青年作家
    • 0
    • 10202
  • 我只是一名误入寺院的佛系中年

    我只是一名误入寺院的佛系中年文/丁欣华 长在寺院里的桃花在双岙开得最晚它们错过了飞花令 亲手种下桃花的僧人早已集体翻开莲花经那一章 我只是一名误入寺院的佛系中年既无心欣赏桃花又无意聆听诵读 还是,寺院北边上的池塘,那几位钓者应该最懂得桃花流水鲫鱼 寺院掩着光芒文/丁欣华 岚上,溪水长袖寺院掩着光芒沉默,千年的江湖 行走,一曲东风身披片片赤羽山笛,万古的雨滴 我走出时光时光跌落谷底 说话的时候有一阵雨抵达文/丁欣华 我们谈论历史的时候忽略了远处山谷天柱寺的钟声 我们说话的时候许多人看不见其实有一阵雨抵达从唐朝出发在明朝逗留 我仔细观察博物馆周边的环境一只麻雀它从头到尾偷听我们的说话 让我呼吸停留在你的薄翼文/丁欣华 有某种警示吗途中的一句话拐一个弯千年时光回转 就是制造一种机遇与你时间之外与你空间之外在九层阁楼之上你腾飞而出让我呼吸停留在你的薄翼 你原是天使却跌落人间你是佛前的一片光 那眉宇间百尺莲花文/丁欣华 在镂空之间雕琢之外在影子与影子犬牙交错中盘旋 每一次黑暗中的张望如同海水的火焰光的翅膀 那眉宇间百尺莲花在千米之上飘落在你的裙裾 过寺门文/丁欣华 如果青丝太短风肯定会停止脚步雨水就略过寺门钟声在水面上丢失方向 翻开经卷,假如传来马蹄声一定是悠扬的旋律伴随血腥的杀戮 那座寺庙,比来的时候宽大文/丁欣华 我们回去的路上那座寺庙比来的时候宽大小黄牛比来的时候沉默寡言 田间小径开着流年的花我们小心地说着话 “秋天的剪刀丢了”农妇无意间的这句话一直在耳边回响 它是一句谶言人世间一切果实将悬挂在树梢上腐烂

    2020-05-21 00:16:26 作者:丁欣华 来源:青年作家
    • 0
    • 10351
  • 人生下半场 始于一场疫情

    人生下半场 始于一场疫情文/祝顺祥2020年,我的人生迈进下半场,同步前行的是一场席卷全球的瘟疫——新冠肺炎。人生如果以80年为计,40岁是中点。人生如果是一场竞技,40岁以前是上半场,40岁以后是下半场。2020年伊始,从武汉传来有关肺炎的消息,没有人知道这场疫情是怎么起来的,有人说是因为一只蝙蝠,有人说是美国的生化武器,总之,大家对疫情的源头恨之入骨,大家对吃蝙蝠的人,或者研究生化武器的人,或者其他什么人,都恨不得把他踩个稀碎,打入十八层地狱。临近鼠年春节,紧张的空气传到了广州,人生下半场随着疫情开始了。春 节这个春节不同往日。春节前几天,口罩、消毒液畅销,反应迟钝的我并没有马上去采购,只是返乡过年时带上了家里库存的几个口罩。有的人已经敏感的感到气氛不对,许多出行计划按下暂停键,机票、火车票退票增加。广州南站排队的人流比平常短了些许,大部分人都带上了口罩。口罩的作用,除了隔离病毒,也隔离了人们高谈阔论的欲望,车厢里人声静寂,只有偶尔传来小朋友的嬉闹声。老家还是一如既往的宁静,时不时传来鸡鸣狗叫声,人们的生活和平常一样,没有人戴口罩,似乎是疫情之外的世外桃源。回到家后,我们就取了口罩,尽情呼吸山里的清新空气,这次是有史以来戴口罩最长时间的一次了,人总是渴望自由,最起码呼吸要自由,只是接下来的几个月,这种自由被剥夺了。在外的人陆陆续续回家过年了,村里偶尔出现几个戴口罩的,就知道是从外地回来的。过几天,听说镇上和县城也开始有人戴口罩了,我们把活动范围圈在村里。正月初一,每年村里最热闹的时候,人们互相走动拜年,祝贺新年,鞭炮声此起彼伏。这些年鞭炮的质量越来越好了,大炮仗的声音一个赛一个,炸得人震耳欲聋。村里满是硝烟的味道,高密度的聚在一起,久久不能散去,犹如战场一般。下午,陆续传来各地“封城”“封村”的消息,喧闹的村庄慢慢安静下来,电话的声音多起来,大家相互在电话里问候新年,同时交流一下疫情的消息,就拜年的方式达成一致,都不再上门了。因为担心交通问题,我们决定提前返回广州。此时对于疫情才有迫在眉睫的感觉,才想着要买口罩、酒精等,只是附近的药店都挂出“口罩卖完”的牌子,于是赶紧上网找,医用口罩全无,只得搜了一堆各式各样的口罩,聊胜于无。这是一个漫长的春节,工作以来第一次持续过完元宵节,因为每天都困在家里,困在床上或者沙发上,让人更加感觉日子无比漫长,总有种居家坐牢的感觉。窗 外窗外,时而晴,时而雨,时而阴,有时会传来几声小鸟叫声,除此之外就是寂静。距离窗户两米的小路上,平常会有行人来来往往,如今,只有步伐轻快的人影闪过,偶尔会有妈妈带着孩子在散步,她们的口罩似乎在警示,窗外是未知的危险场所。窗户成了隔断病毒的防毒网,窗内是安全的,而窗外也许就有那可怕的病毒在游荡,随时准备钻进屋子来,以致让人不敢把手伸出去,生怕中了毒。在这个加长版的假期里,全家大小都窝在小小的房子里,每天只有吃喝拉撒睡,完全过上了猪一样地生活,腰围眼见着长了一圈。虽然孩子很可爱,手机也有吸引力,憋得久了,总想出去看看,总想出去透透气,只是不敢轻易尝试,所以看看窗外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虽然窗外的风景日复一日并没有什么变化。沿着小路的一排树还是生机勃勃,阳光透过树叶稀稀疏疏的洒在窗户上,微风吹过,树叶起舞,窗户上的阳光也摇曳起来。隔着防盗网看窗外,越来越觉得自己像一个囚徒,人被困住了,心也被困住了,甚至思想也被困住了,什么都不想去想,或者活着就行,活着就好。口 罩口罩从来没有像现在一样跟人类如此关系紧密,每天都亲密接触,不可分离,乃至于不戴口罩出门就感觉像光屁股出门一样。我从来不知道口罩还分这么多种类。有分医用、非医用口罩,医用口罩又分医用防护口罩、 医用外科口罩、普通医用口罩;有分棉布、纱布、海绵、无纺布、活性炭、高分子材料口罩;有分耳带式、头戴式口罩;最出名的应该是N95口罩,专家推荐,对付病毒最管用;最醒神的是明星款口罩,口罩的作用应该是防病毒、防雾霾、防粉尘,但明星款口罩不防这些,其主要作用是防偷拍,真让人大开眼界。2月初,在京东、淘宝搜索口罩,已经没有医用口罩了,可是手里没口罩,心里就发慌啊。于是,不管什么口罩,买买买,下手还要快,有的店,刚看完,考虑了几秒钟,再进去就没货了。再不能迟疑了,搜罗了几十家店,还限量,于是买到十几种口罩,各式各样,大大小小,每种都买几个,花了一千多大洋,最后有的店家发不了货,退款。我把每种口罩都试了一下,感觉还是明星款口罩好,关键是透气,戴上口罩让人有明星的即时感,只是不适用现在,出门还得再带一层口罩,如此又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弃用。口罩还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好处,比如:防丑,反正都遮了一大半脸了,戴眼镜的就更佳;缓解各种尴尬,因为脸红不会被看到;拍照也不用找角度,怎么拍脸都小;省口红、省脸霜等等,对女同胞来说省钱;口罩似乎减少了人们语言交流的欲望,这对性格内向的人是绝对的好事。戴口罩还从某种意义上调整了人际交往规则,比如:遇到不喜欢的人,可以假装没认出,有人说:“戴口罩不用对谁都摆出一份笑脸,臭着脸也可以好好过一天。”确实,戴口罩好爽!生 死每一天,世界上都有人生,有人死。这段时间也不例外,只是死以一种更猛烈的形式呈现出来,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变成了一个个冰冷的数字。到4月底,新冠肺炎死亡人数累计中国四千多人,美国五万多人,全球近二十万,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中。多少家庭破碎,乃至消亡。人间悲剧不断爆发。有时真是担心厄运会不会降临到自己头上,想想确实可怕,只能尽量做好防护,每天打的上下班,工作成本剧增。每次从外面回来都感觉浑身上下都是病毒,必须把身上的物件都取下来消毒,然后洗手、洗澡、洗衣服,一套流程走下来,才如释重负,生怕给两个闺女带来病毒。这期间,我第一次经历了亲人的离去,当然与疫情无关。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直面了亲人的生与死。3月,小妹的女儿出生,十多天后爷爷去世,4月,大妹的儿子出生。我的亲人,来了年幼的,走了年长的,这是生死的轮回吗?趁着回去给爷爷发丧,顺便去看了一下小外甥女,这个瘦瘦的小家伙身上看不出一点爷爷的痕迹,两人的命运原本就没什么关系,只是两人的生或死间隔那么近,爷爷都没能看到这个小家伙一眼。方 方方方是谁?我原本是不知道的,没听过这个名字,更没看过她的作品,后来搜索了一下她的资料,记住了她的主要信息,原湖北省作协主席,曾出版多本书籍。这次疫情让方方火了,火得一塌糊涂,是因为她的日记。起初只是无意间翻到她的日记,草草看了几篇,对我没有什么吸引力,无非就是一个小老太把一些东家长西家短听来的东西写成了日记,也算是可以了解一下武汉的情况。方方的火是迅猛的,有越燃越旺的趋势,关注度达到极点,几乎可以媲美钟南山了。网上对这事吵作一团,有赞有弹,有人说她记录了真实的武汉,说了真话,是反体制的英雄,堪比鲁迅先生;有人说她心理阴暗,专门盯着光明中的黑暗点,而且是道听途说,制造恐慌。随后我又翻看了几篇日记,没什么出格的言论,啰里啰唆,也没有什么文学风采。字行里间印象最深的是两个词“听说”“极左”。归纳一下,还是觉得此事不太妥当。诚然,方方写日记是她的自由,只是有几点需要考虑。一是身份,原湖北省作协主席,体制内厅级干部;二是形式,日记,应该是真实地记录,但是这些所谓日记却都是听来的,听这个说,听那个说,本身就让人觉得不靠谱,出现几个错误正是被批评最多的点;三是时间,在全国上下如火如荼全力抗疫的时候,把日记发表在微信公众号上合适吗?假如她是一个自由作家,假如她写的不是日记而是小说什么的,假如日记没有在网上公开也许又不一样吧。方方呼吁“言论自由”,又痛恨他人“言论自由”,把批评她的人戴上极左的帽子,冠以“文革”余孽。日记写完了,如果此事到此结束,无论支持者或反对者双方都还可以算在“言论自由”以内,当然双方的谩骂、攻击不在此列。方方接下来的操作可就真不地道了。方方日记迅速的翻译成英文、德文即将出版,而且已经在亚马逊预售,这么急切的做法总让人有一种阴谋的感觉,必然地招致了更多的质疑和唾骂。现在是什么情况,国际舆论想把责任推向中国,把疫情的锅甩给中国,现在是中外舆论战的决战时刻,方方日记外文版的介绍直接向中国亮出了刀子。一部分支持者变更了阵营,更多人的人认为这是给外国送子弹,而支持者还是一如既往的支持,方方微博转发了支持者语录:一个强大的国家不会因为一本书的出版就崩塌掉!中国会被一本日记打垮吗?当然不会,方粉们也太抬举方方了,不过就是出版一本日记而已,和国家之间的博弈相比算不上什么事。不过这事有个类比:某人在你身上甩了一坨鼻屎,却有人说:不就一坨鼻屎嘛,人又不会死。是啊,不就一坨鼻屎嘛,就是恶心了一下,擦掉就行了。很难想象方方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这个时候在国外出版方方日记,即便要出版,就不能再等等?我只想说:方方,你太急了!病 毒病毒是什么?病毒是一种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生物。病毒有很多种,有的可与人和平相处,否则的话,人体免疫系统会干掉病毒,或者病毒攻击人体组织,让人生病甚至死亡。病毒和人类的关系,类似于人类和地球的关系。病毒寄生在人体中,不断繁衍,大肆破坏宿主人类的身体机能,甚至导致人类的死亡;而人类寄生在地球,不断地向地球索取资源,人类为了自己无尽的欲望,把地球破坏得千疮百孔,这种行为和病毒没有本质的区别,也可以说,人类就是地球上的病毒。反过来,地球会启动防御机制。地球上杀死人最多的既不是战争也不是自然灾害,而是病毒,历史上,“天花”等病毒曾致死的人不计其数,数以亿计。整死宿主的病毒不是好病毒,宿主一死,自己也跟着完蛋,对病毒自身而言也不是什么好事。无论是病毒和人类,还是人类和地球,也许都应该考虑一下,和平相处,可持续发展。如今人类已经感受到危险,环保主义开始流行,只是道阻且长。疫情还在继续,生活还要继续。下半场才刚刚开始,未来究竟会怎样,谁也不知道,活在当下,珍惜当下才是最重要的。

    2020-05-20 23:59:17 作者:祝顺祥 来源:青年作家
    • 0
    • 10267
  • 延安窑洞印象

    延安窑洞印象文/徐荣喜受组织安排,我随广州市政工干部高级研修班赴延安进行为期一周的短期培训。之前由于工作关系,去了全国不少城市,但革命圣地“延安”二字还是令我怦然心动,需长时间方能平复激动的心情。当踏上赴延安动车的那一刻,我的思绪便随那飞转的车轮极不平静——我只好默默提醒自己:“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的跳”。在我的印象中,延安总是土地般厚重,蓝天般高远,红日一样灿烂,岁月一样沧桑。延安的色彩甚至单调为土黄、瓦灰与鲜红,延安的味道是淳厚朴素的,延安的形象是原始古朴的,想象中浮现在我眼前的总是高耸入云的宝塔,是随处可见的革命遗址,是气势恢宏的安塞腰鼓,是挥舞入云的红绸彩带,是头缠“白羊肚”足蹬解放鞋的陕北父老。随着动车风驰电掣,看着窗外黄土高原斑驳的绿意,我心中觅古追昔的情绪渐浓了,渐渐弥漫成窗外的万里晴空。在延安短短几天时间里,我们的行程安排极满。登凤凰山,到王家坪,进杨家岭,赴枣园,走南泥湾,处处留下我们追思抚今的足迹。作为革命圣地和历史古城,延安可看的东西不少,可听的东西也多,然而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延安的窑洞。一路走来,沿途我们总能看到黄土山坡上还残留有不少的窑洞。烈日下,哪些废弃的残破窑洞尤如一张张干瘪又干渴的嘴。大多似已废弃,偶有居住着,也为青砖瓷瓦所装饰,门面一新。窑洞,这个几乎代表了延安,代表了革命,代表了贫穷与昂扬向上的原始居所,令我怦然心动。谁能想到这一孔孔土窑洞、石窑洞,曾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司令部呢。在凤凰山革命旧址,我们怀着无比虔诚的心,聆听延安大学泽东干部学院教授的现场讲解。凤凰山革命旧址是党中央于1937年1月自保安(今志丹)县迁居延安后落脚的第一个地方,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都曾居住在此。党中央在这里先后召开过党的全国代表会议、洛川政治局扩大会议、桥儿沟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等重要会议。在这简陋潮湿的窑洞里,毛主席就坐在破桌前、油灯下、烤着炭火盆,写出了惊世之作《实践论》、《矛盾论》和《论持久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发展作了政治、军事和组织上的充分准备。这就是中共高层领导居住的地方。没有到过延安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是无法想象这一切的。毛泽东和他的战友就是在这里领导中国革命,直至最后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哲学在这里发扬光大,中国的马列主义在这里提炼凝结。革命的文艺思想、文艺方针在这里产生,大批的革命文学艺术家也是在这里经受锻炼、健康成长。我每到一处,都要仔细观看这些土窑洞。窑洞里的陈设,简单到不能再简单,朴素到不能再朴素。木桌、木椅、土炕是当时最一般的农家都可以置备的物什。就是在这样狭小、阴暗、简陋的窑洞里,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雄才大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指挥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就是在这窑洞的小油灯下,他们写下了一篇又一篇决定中国革命方向、指导中国革命的光辉著作,在这里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人民共和国的坚定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历史篇章。窑洞是朴实的,朴实得如同一捧黄土。窑洞是不起眼的,如同黄土高原随处可见的黄土峁。不事张扬,从不炫耀,与黄土浑然一体。窑洞是浑厚的,它背靠高山,脚踩大地,坚固牢靠,岿然不动。窑洞是有力度的,是不可战胜的,因为它与黄土地血肉相连,密不可分。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们一行又专程驱车来到洛川县梁家河村——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曾经工作、生活、战斗了6年的地方。在他住过的窑洞,我们看到了他曾经用过的土炕、煤油灯、搪瓷碗、镢头……在寸草不生、飞鸟难觅的梁家河,他不因环境恶劣而消沉,在窑洞那狭小的空间里如饥似渴、秉烛夜读,带领全村百姓战天斗地、开荒种地。正是在延安窑洞那艰苦的环境里,磨砺了他坚韧不拔的毅力、艰苦朴素的品格、顽强拼搏的勇气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他,是从延安窑洞走出的又一位共和国的伟人。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延安很多当地人已经走出窑洞,搬入干净、舒适、整洁的小区居住生活,但窑洞已不同于一般的居所,它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一种象征,深深锲入人们的精神家园。我要说,延安窑洞是一部教材,是中国革命形象的经典教材。今天,我们不仅不能淡忘、漠视这部教材,更要深入研究它、运用它、充实它、发展它。在当前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延安窑洞这部教材会愈加显出它的重要性,愈加放射出它的光彩。住过窑洞的人,永远是我们这些后来者崇拜的对象,他们在我们的面前树立起永远光辉的形象。有机会,我还会去看延安窑洞,我要永远把它们珍藏在心里。

    2020-05-20 23:24:53 作者:徐荣喜 来源:《青年作家》微信公众号
    • 0
    • 10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