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加大高校助学贷款的宣传力度,让无数贫寒学子得以接受高等教育,达到国家资助和助学贷款政策更加深入人心、家喻户晓的预期效果。8月6日,曦泽社会实践队队员于文车村村委会处设置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宣传的咨询点,为村民普及该政策和解答村民对助学贷款政策的疑问。为了更好的宣传效果,队员们早早就到达宣传点,准备好了宣传用的小礼品和工具,拉好横幅,并开始放起音乐。其中有两位队员唱歌助兴,让现场热闹起来,村民纷纷驻足观望,并有不少村民对具体的政策进行询问。其他的队员也没有闲着,选择主动出击,拿着小册子走上道路发放给村民,为村民介绍贷款政策,并邀请他们到宣传点做详细了解。有一位准高二的学生,从村书记在微信群发布的消息得知定点宣传活动后,特地从家中来到摆设点,而队伍中贷款部的干部则利用在自己学院的工作经验,详细地对她申请门槛、贷款期限和要求等方面的疑惑进行解答。还有一群老爷爷和老奶奶坐在房子里乘凉,他们讨论起来,纷纷为国家有这样的政策而点赞。随着村民疑虑的消除,定点宣传活动也逐渐接近尾声。从村干部的口中得知,该地区的村民是不太了解这个助学贷款政策的,而定点宣传为村民普及的这个政策,可以减轻某些能力有限的家庭在孩子读大学时所面临的经济压力,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看到村民们消除疑虑后微笑认可和学生们展望大学生活时的满眼期待,队员们也清楚地感受到,助学贷款政策为需要读书的家庭带来了希望。也许今天的助学贷款宣传活动只是一个小的闪光,不久后就会在大家的生活中消逝,但队员们相信,只要这样的闪光能为一位有需要的求学者照亮读书的希望,那就足够了。
8月9号,曾舒妮同学再一次来到北方村,此次探访的的是北方村的贫困户李阿姨家。李阿姨家是村里少数还未脱贫的家庭之一,在探访她们家时,她们们留意了一下,她们住的房子还是用砖搭起来的平房,屋子比较简陋,四周也比较荒凉。李阿姨说,目前家里的经济来源不稳定。她的女儿已经出嫁,偶尔会给娘家一些补贴,她的儿子由于身体不太好,没能够出去工作。对于这个缺乏劳动力的家庭来说,她只能在家耕作以售卖农作物作为经济来源,此外李阿姨家每年能得到政府发放的贫困户补助1000元。此外她家也有低保,再加她还能获得村里每年发放200元的抚恤金,从而家庭条件得到了改善,儿女的学费也得到了一定的保障。在与李阿姨交谈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她家的菜地和种植的水稻。李阿姨慢慢地说,她把攒下来的钱用在田地里,种了些蔬菜还耕了几亩水稻田。每年的经济来源里,有一部分是卖稻谷的攒下来的。说起政府和村里对她关心和扶持,李阿姨眼里泛着泪光,她表示很感谢政府对她的帮助。对我们的调研活动,李阿姨也是积极配合。尽管李阿姨不太认识调查问卷里面的字,但是她都很认真地回答我们问的问题。
第一次参加暑期“三下乡”,我真的感到很荣幸。同样是短短几天,却是截然不同的体会。我感慨良多,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感动,还有成长。对比以前,感觉自己成长了不少,变得更加成熟、勇敢、自信。生活对我如此慷慨,让我在付出一点点的时候却让我收获了很多,学会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而这些都是我人生不可缺少的财富。 作为当代大学生,或许真正的磨难只是与我们擦肩而过,并没有过多的纠缠。大多数的我们一直在安逸的环境下生活、学习。很多东西都可以唾手可得,但是在某个遥远的角落里,却有一些人过着与我们截然不同的生活。山村里,面对知识,孩子们露出如饥似渴的眼神;面对生活,农民们展示出与烈日暴雨搏斗的精神。谁能不为之震憾,不为之动容呢?此次,我们走进山区,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一场心灵的碰撞,一种关心,一份感动。 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建设者,我们应该积极走出象牙塔,到社会中去,了解国情,服务社会。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就是让我们认识社会、服务社会、锻炼自我的有效途径。这次“三下乡”社会实践,使我认识了自己所处的社会位置,明确了自己肩上的使命,更进一步激发了我的学习热情。我深刻认识到,老师是学生的榜样,我们的一言一行都被学生看在眼里。所以,我们在教授学生的同时,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老师除了要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此次暑期社会实践不但培养了我们理论运用于实际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磨练了我们坚强的意志,也实现了社会实践过程中“服务社会、锻炼成才”的目标。记得有人曾说过:一个毕业生是不是人才,一看学历,二看社会实践经验。因为光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没有一点社会实践能力,就无法与快速发展的社会接轨。于是有了此次的三下乡行动。 从活动进入最后的筹备开始,我就深深感受到了大家团结的力量。我们齐心合力的备课,我们认真的排练,我们激励的讨论,我们这一切都是“我们”,而不是“我”,团队凝聚力、团队合作精神就应该是这样的。十五名队员在陌生的地方,面对陌生的人群,总有众多挑战和艰难,但是,当十五个人的智慧融合在一起,任何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团结互助,挑战艰难,这是本次三下乡之行的主旋律。一次活动,一个过程,一段难忘的记忆。我想我们的每个队员在这次活动中都有不少的收获。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起点。现在,对我而言,这也将是我人生的另一个起点,在这里,我将怀揣着这一段美好的记忆,带着感动与思考起程,去探索更加广阔的生命长河,投身于以后的工作建设中去!
为了响应国家“实现乡村振兴”的号召,广东省各地方政府作为建设活动的动员者、领导者,为新农村的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今日,岭南师范学院“摇光”三下乡团队访问了广东省云浮市朗塘镇的黄金朗村。朗塘镇在半年前以产业发展、强村富民、幸福宜居为目标,以整治村容村貌为重点,全面铺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扎实做好“三清三拆三整治”以及“三清一改”工作。朗塘镇政府动员街坊邻里打扫街头卫生、整理沿街摊贩、清理堆积废品、美化老旧房屋,大力建设古树公园、绿道跑场、活动球场,并翻新年久失修的祠堂,设置展示区展示本土风俗传统,一系列看得见的成果让“三清三拆三整治”及“三清一改”活动在村民中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图为古树公园,据村民介绍,此处以前是一片荒地,经过了政府的建设,现在已经铺上了地砖,设置了乒乓球桌、石桌石椅等活动设施,已经成为了村民纳凉活动的好去处。自从古树公园建成之后,村民都乐于来此处乘凉、打牌,其乐融融、怡然自在。图为实践小组成员向在古树公园纳凉的老人采访,当被问及“三清”系列活动给他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老人笑答:“经常在这里坐坐乘凉,老人小孩都多了一个消遣的地方。”图为当地祠堂,经过两次翻新后已经成为展出当地风土文化的一个小型博览馆,门口展出当地传统农耕工具,提高了人文氛围和意味,令宜居农村的“宜居”二字不止停留在物质层面,更加深入民心。图为小组成员认真查看展出并记录笔记。图为仍未建设完毕的纳凉小道,据村民解说,这里即将建成黄金朗村的一个新的篮球场,球友不再需要为了找一个球场跑几公里,提升了新一代黄金朗人的归属感和满意度。村民自订的村规,放在显眼的位置,体现着村民人文水平的提升和生活质量的进步。朗塘镇的宜居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效离不开朗塘镇居民的团结、勤奋和自觉,也离不开朗塘镇政府对于工作开展的动员和大力扶持。目前朗塘镇黄金朗村已经成为了周围村镇学习的榜样,也给了他们开展各自新农村建设的方法和信心。
为了了解到广东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状况,我们成立了“摇光”线上三下乡队伍,安排了五个身处广东各地不同村落同学进行线下的调研,然后将拍摄的照片、视频、采访的内容和收集到的其他材料上传到小组处进行整合统计,以达到一个整体的了解。我们小组一共有十六人,除了负责线下调研的五个人,还有文案组、视频组、图片组和推文组,分别负责不同的部分。虽然疫情原因组员没办法面对面的交流,得益于网络的发达,我们还是可以很好地联络彼此,一定时间后还会定时召开研讨会进行已做工作的总结和未来工作的安排。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功能,只有合作才能发挥出每一个人最大的作用。小组着力调研的重点是广东省各大乡村的发展,体现形式为对比某个典型村落在新农村建设前后的变化与发展。我们安排了调研的村落有上上村、鸡乸朗村、黄金朗村、矮车村和九岭村五个位于广东省的不同的地方的典型村落。具体的调研的点有民生建设、人文建设和整治建设。体会农村的飞速发展,体会宜居农村的重要性。我负责的是朗塘镇黄金郎村的调研。黄金朗村真的属于发展飞速的那一种,特别在我全面的了解了过后,这种感觉尤为强烈。又村委领头,所有的村民都积极响应,大家走上街头,清理沿街垃圾、消除乱堆的废品,并且拨款建设了古树公园、绿道等民生建设。而且在文化建设方面也下了重本,沿街的标语和画画、建立村民守约,并且把祠堂等具有文化特色的地点保护起来,翻新、固化、制作展览墙,让村子里的文化氛围逐渐浓郁起来。可以这么说,黄金朗村在附近几个镇子里都具有了相对的影响力,成为了榜样,让周围的别的村落发展有了一个完美的模板。这一个实践的活动给了我们大学生一个机会可以磨练自己的合作技能和实践技能,为我们未来的工作做准备。同时也对于政府的职能有了一个更深到了解,更加深切地理解到了国家的政策的先进性、准确性。在不断的实践之中,我相信我们会变得更加优秀,成为一个个栋梁。
为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真实现状,2020年7月25日,我作为岭南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三下乡队伍——“摇光”多彩乡村主题教育社会实践队的一员,前往了广东省最富裕的渔村之一——鸡乸㙟村进行调研。行走在鸡乸㙟村的居民区,不时可以看到当地人们在自家院中、亦或厂子进行织网工作。经询问当地人得知,该地收入来源主要以打渔、织网为主,而打渔所用的渔网多由自家提供,开设的厂房所生产的渔网除供给自家使用外,也还用于出售。当地人介绍讲,在鸡乸㙟村,几乎每家每户都有渔船,若计划购船,但遇到资金不够的问题,可先向“广东顺欣海洋渔业集团有限公司”(公司由鸡乸㙟村林织林氏兄弟与其他合股经营者一起,于2005年共同成立)借资购买。鸡乸㙟村大部分年轻人在海上从事打渔行业,部分在企业就业工作(如:顺欣集团等)。据有关资料考证,鸡乸㙟村人均年收入最低达13万元,且还参与了我国“一带一路”的渔业合作,实至名归位列广东最富裕的渔村之一。走进村史馆,一幅鸡乸㙟村世界海运交通图挂于大厅的正中间,图上显示:鸡乸瑯村船队几乎遍布中国东南海域,甚至海运远至印度洋以及太平洋。一个小木牌上介绍,鸡乸㙟村最早使用手工木质渔船来从事海洋捕捞业,从原先的小木船逐步演变到如今可驶至远洋的现代化船只,着实使人惊叹!村史馆的正中间摆放着一只大型的帆船模型,许是寄托着人们祷愿出海一帆风顺的期盼吧!除以渔业为主的经济外,鸡乸㙟村还大力发展旅游经济。鸡乸瑯村去年接待游客数达五万人次,直到今日,鸡乸瑯村依然是不少人休闲度假的其中选择地。每天17点左右,前来游玩的人数会达到当日的高峰。在旅游方面,鸡乸㙟村目前拥有村史馆、渔民古屋、荷塘、小桥、观景台等处供游人观光,并建有农家乐类型饭店、小超市、停车场,公厕等设施,为前来游玩的游客提供了便利。经实地考证,观光地点与便民设施皆环境良好,且多处地点在其外观以及内涵方面充分展示了渔村的特色。在村内众多的观光地点中,一个可称为当地“网红”的娱乐场地的设施,可谓之“变废为宝”,其设施造型独特美观,具有趣味性,同时,安全性方面也存在保障。旅游业的发展给平静安宁的鸡乸㙟村注入更多一些的生气,同时也为当地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收入。(同时,听当地人介绍,未来,当地的码头通过国家建设项目后,将被改造成当地的又一观光处)。除“乐业”以外,“安居”也是笔者在此次调研中所感受到的。在走访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村民家门前挂有“三包责任牌”,牌上注明了三包的工作(即承诺负责管理自家门前的卫生、绿化、秩序),责任人(户主)需于责任牌上签名。不仅如此,之前还听当地人介绍讲,村里还配置了两名保洁员,保洁员每天都会对街道进行保洁,因此,更进一步加大了保洁力度。行走在鸡乸㙟村的街道,确实可谓干净整洁,难以见到垃圾碎屑。笔者还注意到当地许多人家中都建有院子,院子里一般都种有的青植,走在路上,总能透过小院的隔栏看到院中富有生命力的绿色,着实赏心悦目。外人看来当且如此,住在其中应更觉雅致舒心吧。鸡乸㙟村可谓是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中一个优秀代表(据资料考证,鸡乸㙟村于2011年曾获“全国文明村”称号,2018年进入“广东省改革开放示范百村”名录),也许在一些方面的建设还存在继续加强的空间,但正因这样,才使勤劳的鸡乸㙟村人始终充满干劲地为更好而努力,并为自己的家乡深深骄傲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