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刘恬恬第四届“碧草杯”广东省校园文学大赛参赛文章华南师范大学海碰子文学社推荐最近,我一口气读完了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由范克明同志撰写的《张学良传》一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主题鲜明,史料翔实,文笔流畅。作者不是根据研究张学良的现成结论去表达主题,而是以大量文献、资料和活生生的史实为依据,并注意吸收今年来国内外有关西安事变和研究张学良的最新研究成果,秉笔直书,立论公允,既写史,也写人;既写景,也写情。力求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上为传主立传,因而使它既有相当的文学特色,又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它从张学良的青少年一直写到他幽居台湾的晚年。全书内容充实,时间跨度大,涉及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多。但作者从容以对,如数家珍,以饱含激情和清丽隽永的笔墨,展现出张将军所走过的曲折坎坷、而又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生道路与他那丰富复杂和波澜壮阔的精神世界,从而较深刻地揭示了他是怎样从一个封建统治集团的成员演变为一个杰出的爱国将领的。因此,与其说它是一位爱国名将的奋斗史,不如说它是从民国初年至今大半个世纪的历史画卷。张学良不仅是“九一八事变”的悲剧主角,还是西安事变的发动者。由此,改变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也由此他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囚禁生涯,他无怨无悔地说:“我是一个罪魁,却成为历史焦点。但是,如果国家与民族还需要我,我将终身奋斗不已!”读罢此书,你会对他既往茫茫,不堪回首的一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人民之所以深切怀念张学良,是因为他是中华民族的儿子,是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的真诚朋友。1934年,张学良为东北大学校刊题词:“现在唯一救国之方,是坚确决心,把我自己无条件地贡献给社会和我的国家。”在民族危亡之秋,为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张学良将军置个人生死荣辱于不顾,与杨虎城将军一起义无返顾地发动西安事变,并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纪念西安事变二十周年和五十周年大会上,周恩来同志和习仲勋同志先后代表我党高度赞誉张学良与杨虎城将军是千古功臣、民族英雄。他们不朽的功绩,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万里碧空孤影远,故人行程路漫漫。少年渐渐鬓发老,唯有春风今又还。这是张学良在抗日战争时期被囚禁在湘西沅陵凤凰山时,题写在凤凰古寺墙壁上的一首诗,题为《自我遗憾作》。如众所周知,1936年西安事变张学良以团结抗日为重,亲送蒋介石回南京。“死生度外,义薄云阙”。是蒋氏食言,张学良才身陷囹圄。这时,全民抗战已经展开,张学良一方面以西安事变的目的终于得以实现而感到欣慰,另一方面又为自己被囚禁而忧愤。诗中的“孤影远,路漫漫”就是感叹他和杨将军的不幸遭遇的,这不也正反映出他义愤填膺,未能效命于抗日疆场的隐痛和事与愿违的遗憾吗?谈到张学良与西安事变,就必定会想到蒋介石。蒋是坚决反共的,态度也僵硬得很,这都是事实。但根据只有作用力而无反作用力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这一原理,我倒觉得,蒋被扣在西安期间所写的暂时停战手谕,对南京方面欲炸西安的制止,在接受“三位一体”的要求,达成六项协议,为事变和平解决作出的让步,以及蒋回南京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了他在西安的承诺,国民党政府由“剿共”政策向抗战政策的转化等,说明他在西安事变后期也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这也是张学良、杨虎城等人在西安事变中取得的成果。使得局面有了一定的好转。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什么呢?那就是生命和自由。张学良在西安事变中为了中国抗日而做出的决定是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他虽然没有因此而死,但他却失去了半生的自由。他是为了爱国而付出的代价,他所做的这一切,最终结果是有利于中国的,不能不承认是他的贡献。有的人不同意历史对他的赞扬,是因为他们不能理解张少帅的爱国情。由此又引发了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少帅在前些年一直都没有回来看一看自己为之奋斗的而又阔别了几十年的祖国呢?于少帅,于我们,都是一个遗憾!千里之外,哪个游子不想家?不想自己的亲人?当他离开的时候心里是多么的忧伤与惆怅,可是,他能回来吗?远在大洋彼岸,路途遥远,又几经波折。只有把这份情,这份思念,埋藏在心中了。也许,他放不下包袱,正如李敖先生说的:“他太老了,思想包袱太重。他觉得无颜面对东北父老,毕竟是他放弃了东北。”但最终的、最正确的答案在少帅的心里,外人只是作无谓的猜测。张学良的爱国新是不容置疑的,他为祖国放弃了太多。他没有对国家有何要求,这种高尚的情操和品行又有多少人能有呢?只因为他老年流浪在外,没有回国,就招致那么多的猜疑,甚至诽谤?请你们翻开历史,请你们看看《张学良传》,你们会明白得更多。
广州大学城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06级1班林宗衡第四届“碧草杯”广东省校园文学大赛参赛文章华南师范大学海碰子文学社推荐车,在意念中穿行一个站到另一个站仿佛一个念头到另一个念头飞也似往后退的路的两边填进凹下去的思想里伸伸脖子换一种姿势企图从某一运动中静止的斑点窥视整个城市的轮廓只有灰色的天空灰朦的灰烬勾结飞奔的车子欺骗我的眼睛
文宗2班林妮第四届“碧草杯”广东省校园文学大赛参赛文章华南师范大学海碰子文学社推荐一直很想谈有关茶的话题,但是不知从哪里开始,有一种感觉,茶是老者,是神仙,是生活的极品,人生的精致。而我只是孩子,是人生的刚起步者,青色的苹果,翠绿的嫩芽。我只能仰望他,敬佩他,闻他的香,感受他的风韵,在这种品味中学习高尚,景仰深刻,亲近至善至美。请喝一杯中国茶,中国茶的历史很长,中国茶香飘得很远,中国茶让世界各地的人读懂中国。老师曾告诉我成都的茶馆和杭州的茶楼很旺很热闹,那里的人爱喝茶,爱闲侃,充分享受着闲适的乐趣。我们潮汕人也爱喝茶,我们喝的是小杯装的小壶泡的功夫茶。喝功夫茶要细细品的,一小口一小口,喝得满嘴茶香,酣畅淋漓。有客来临,功夫茶是最佳的接待者,品茶闲侃,谈天论地,时事英雄。孟浩然说“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我想说,若到潮汕家,应品功夫茶。功夫茶很浓,味道很深,靠近茶,一股沁人心脾的茶香扑鼻而来,茶水入口茶味更浓,有点苦,有点浑,茶入喉咙,开始甘了,茶下肚了,满嘴茶味,余香未尽。这种茶是潮汕文化的结晶,所有的潮汕人家的故事的酸甜苦辣,高奇博大都在这里面了。如果不是极品也肯定是精品了。北京的大碗茶与小杯的功夫茶是很不一样的,一咕噜入怀,解渴醒神。想起妙玉的妙语,一杯为品,二杯为饮,三杯便是解渴的蠢物了。还是功夫茶意境幽远啊。苏杭的茶也不一样,茶里有的是柔情蜜语,有的是清谈高雅。我不知成都的茶怎样,但是我相信有闲情逸趣的人们的都能演绎茶文化的。茶文化已经超越了,升华了,也许说它是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也不过分。罗曼罗兰写过《闲散赋》,歌颂闲散的可贵,有闲才能创作,有了创作才能产生文化。几千年前,有个普通人对茶有很浓的兴趣,他学习茶,种茶,品茶,看笔记,问茶农,最后写了一部茶书《茶经》,这个人叫陆羽,后来历史给了他“茶圣”的美称,他可不在意名利,能与茶结下深缘的人已经升华了。茶道人生,人生茶道。李白说天地间惟有酒是个好东西,无奈“举杯消愁愁更愁”,我想说,茶才是天地间的好东西,茶香缕缕心安宁。陶渊明“把酒东篱下”一醉长不起,如果他能喝到好茶,想来也会品茶菊花间,悠然见南山的。刘伶善酒,竟寿终,我相信他若能爱上喝茶定会更长寿。茶与酒,酒与茶,集天地之精气,汇万物之精华。一个是铿锵玫瑰,一个是风露清兰;一个是腊月梅,一个是春海棠。若说好酒能醉人,解万分愁绪,我宁愿茶香缕缕飘我心,取得一分自得与安宁。茶,人在草木间,草木间有人,这才叫“和谐”。天地间有了茶,才有了“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种美好的愿望一直在人类世代中繁衍,有时我们会不小心远离它,但是我相信,只要信仰在,有梦总会和谐。碧草
广州大学城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06级1班林宗衡第四届“碧草杯”广东省校园文学大赛参赛文章华南师范大学海碰子文学社推荐晚风吹落了天边的红霞,黑暗如期上班。我打电话叫他出来。他一见到我就如往常想来一个热烈的拥抱。我冲他脸上狠狠地就是一拳,然后一言不发,转身就走。风吹起了我的头发,落下时遮住一只眼睛。他呆呆地定在原地,凝铸成了夜的一部分。“给一个打我的理由。”他的口气出奇的平静,如夜幕笼罩下平静的湖面。“你在玩弄她的感情!”我消失在夜里。他,一定会来找我,就如黑夜必定会降临。或许,我的冲动对于我们三个都是一种错误。他来了。在同样黑的夜里。陪同他来的是烟和酒。烟头的火星在没有星星的夜里一闪一闪的,如舍不得飞远的萤火虫。淡淡的青烟轻柔的舞动凝固在我和他之间,成了那轻飘飘的却总拉不开的帷幕。拧开酒瓶盖子,干了。两个人就这样坐着,抽着,喝着,一言不发,只有酒瓶“叮叮当当”的嬉戏声和酒“咕噜咕噜”往肚子里泻的欢叫声……不知道过了多久,我的脑袋成了棉絮,手脚轻飘飘,如站在天上的浮云里,又如浮在水面的飘萍上。“我没有玩弄她的感情,她喜欢的人还是你。”抛下这唯一的一句话,他踉踉跄跄地走了。夜里,只有我。不,还有他那句唯一的话……第二天早晨,细雨霏霏,欲停还落,欲大仍小,如丝如缕,粘粘绵绵。手机响了,是她。“老地方见。”然后挂了。她没有带伞,静静地站在霏霏细雨中,背对着我来的方向。我轻轻地走近。她的衣服湿了,但没有湿透,时紧时松粘着身体,苗条动感的美丽展露无遗,像这美丽又哀怨的春天。她披肩的秀发沾满了雨珠,同身边挂满雨珠的还没完全长出新叶的竹子定格在一起。“来了?”冷冷的声音,冷冷的转身,冷冷的脸,冷冷的眼神。冷冷的春天。有几根长发粘在她脸的两边。那是一张让天下所有的男人都情不自禁地去保护她的脸。她身上呈现出的曲线美得令这个世界上没有了丑陋。“嗯。”只轻轻一个字。“你凭什么还管我的事?”她的眼睛红红的,更增添了几分令人心动的忧伤的美。“我不想让你再受到任何的伤害……”“你伤害我还不够多吗?”“我知道……”“是吗?”我知道,我对她的藕断丝连也许是她最大的痛苦;我知道,当初她的心恰如这春天的新芽,充满生机充满期待充满憧憬;我知道,春天还没过完是我带来了严冬,让所有属于她的新芽统统冻死……去年的春天,她给我写了一封情意绵绵的信,烙着一个少女对爱情春天般的期待。看着这秀美的字迹,我的心在猛烈地跳动,真想狂喊我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但理智让我慢慢地平静下来,我犹豫了。我不是不喜欢她,她的美貌她的才情她的内在都让人找不出一个不喜欢她的理由。但喜欢与爱是两回事,我可以和她做志同道合的亲密的朋友,但不能做情侣。如果当时我明确地说“不”,或许现在我的良心还可稍慰。她突然变得心神不定、喜怒无常、急躁敏感。我知道她在等待什么,但我没有勇气果断地给她一个回复,担心太明确的拒绝会伤害一个少女的心。殊不知,有时善意是一种最大的伤害。我就这样痛苦地拖了整整一个春天,她的痛苦却仍然继续。他让她走出了阴影,不久他们走到了一起。我衷心地祝福他们,暗地里也还在关心着她,因为我想弥补。“对不起。”除了这三个字我还能说什么呢?“对不起对不起,你以为‘对不起’可以对得起一切吗?”树叶上的水珠随风落下,成了她更伤心的眼泪,“我和他走到一起是因为什么?是因为他的身上有你的影子!我恨你,更恨我自己!”“我没有在玩弄她的感情,她喜欢的人还是你”。他的话又在我的耳边回荡,淹没了淅淅沥沥的雨中枝条轻轻摇摆的声音,淹没了世间一切的声响!我紧紧地把她搂在怀里,连同这多愁善感而又洋溢着期待的春季。他站在不远处的竹林里,轻轻摘下一片嫩叶,用嘴唇轻吻一下,然后猛抛向天空。嫩叶在细雨中浮动了几下,如大海中的轻舟,很快便载着沉甸甸的思绪沉落下来。他转身,望望远方的天空,默默离开……我和她的拥抱是春天里错误中的错误。另一个春天,我们分手的定局已无法挽回。一个夜里,黑暗啃食了所有的月光。他打电话叫我出来。朝我脸上就是重重的一拳,然后一言不发,转身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