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经济与管理学院张龙飞第四届“碧草杯”广东省校园文学大赛参赛文章华南师范大学海碰子文学社推荐文化的各类定义,至今已不下百余种,而认为文化包括从器物到制度再到观念这由表及里的三个层面,则基本上是中外学者们的共识。异质性势必导致冲突的出现,而一般差异与冲突的表现和发生,往往集中在观念的层面。如果说价值系统和宗教信仰是文化最为核心和底里的东西,那么,如今世界上出现的如此多的形形色色的国际冲突,都几乎无一例外地具有宗教信仰差异的根源。世界上各大宗教无不以惩恶扬善、净化人性为基本宗旨,但宗教在古今中外的人类历史上却又常常是规模巨大、难以消解的族群冲突的渊薮。甚至有学者干脆就说,人类的历史是宗教卷宗中的历史,人类的战争与冲突根本上是源于宗教或生活信仰的差异性。恰如卡西尔(ErnstCassirer)所说:“它(宗教)鼓励我们与自然交往,与人交往,与超自然的力量和诸神本身交往,然而它的结果却恰恰相反:在它的具体表现中,它成了人们之间最深的纠纷和激烈斗争之源泉。”也许2001年是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年份,是一个灾难性的标志,标志着世界由此正式进入所谓宗教冲突的时代。9.11事件使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式向伊斯兰世界宣战,阿富汗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伊拉克站争的锣鼓正式敲响,丹麦的漫画事件风波还紧,激进的伊斯兰抵抗组织哈马斯上台了,伊朗的核危机让西方焦头烂额之时,伊朗总统马上抛出“把以色列从地图上抹去”的言论,忧心忡忡的时候,伊拉克什叶派的圣殿金顶被炸得面目全非,内战初现端倪;胆战心惊之际,爱尔兰又发生流血事件,印度宗教冲突大爆发,天主教和新教间的老账本再次被翻了出来。从中东地区的连绵战火到9.11的极端恐怖,从伊拉克的内战危机到印度的流血事件,都可以说是宗教冲突的表现形式。亨廷顿(SamuelP.Hungtington)所谓“文明的冲突”(theclashofcivilization),固然包含了政治与经济利益的内容,但本质上可以归结为不同宗教信仰的冲突。事实上,亨廷顿本人也正是将宗教视为文化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亨廷顿认为,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等意识形态划分的时代已经结束,宗教和文化的差异性将成为未来人类社会冲突的主导因素。因此,如何化解宗教冲突,谋求不同宗教传统之间的和谐相处、共同繁荣,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根本性问题。著名天主教神学家、“世界伦理宣言”的起草人孔汉思(HansKung,又译为汉斯·昆)曾说:“没有各宗教之间的相互了解,国与国之间则很难相互了解;没有各宗教之间的对话与沟通,诸教之间则很难达到和平与友好,而诸教之间若不能和平相处,诸国之间亦不可能和平相处或安全共存。”所谓“没有宗教之间的和平就没有世界的和平”,如今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越来越不断得到了现实层面的论证,也成为全球众多有识之士的基本共识。如何理解以宗教问题为导火线的社会冲突,学术界有不同的分析模式。一种模式认为,作为意识形态的宗教问题,是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反映,因此每一所谓的宗教冲突,都有其更深刻的社会根源,宗教不过是其表象而已。依据这一模式,我们会发现,许多以宗教名义出现的冲突,的确有国际秩序和社会秩序不公平的基础。比如法国的穆斯林骚乱,应该说与法国穆斯林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下,难以融入主流社会有关。全球性的激进穆斯林运动,也很难说与中东国家的现代化程度较低没有关系。从这一认识模式出发,一个更有趣的现象是:宗教问题是特别容易被免费搭车的社会因素。宗教本身是最敏感的社会元素,因此当一些政府、团体或个人对于其他社会问题束手无策,或者想一举成名的时候,利用宗教冲突是一个节省成本的办法。比如丹麦的漫画事件,最近扩展到了尼日利亚和印度,似乎就有搭车之嫌。尼日利亚的激进穆斯林焚烧了15座基督教堂,死亡10多人,其表达愤怒的手法与丹麦漫画似乎相去甚远。印度北方邦的少数民族福利部长奎瑞西宣布悬赏600万美元奖给杀死漫画作者的人,杀手将获得与自己一样体重的黄金。不仅旗帜鲜明,而且所赏黄金的办法如此具有煽动性,使人不能不想到此人的其他目的。此外,还有另外一种模式,认为在社会冲突中,宗教自身就是一个独立因素,不必作为其他经济政治问题的反映。宗教问题自身就可以引发重大社会动荡,比如文明冲突理论就有这一模式的影子。从近几年的国际局势看,这一分析思路有其独到之处。比如对于2006年丹麦的几张漫画,部分穆斯林的愤怒的确出自其宗教教义和感情。以“画”的形式表现穆罕默德,本身就违犯了伊斯兰教的诫条。去过清真寺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与充满雕塑、绘画的佛寺、基督教堂最大的不同,就是清真寺里没有对圣人的形象描绘。对深受基督宗教熏陶的欧洲人而言,伊斯兰教的这一规矩真是不可思议。在某种意义上,西方艺术就是宗教艺术,如何不能形象地描绘圣人呢?所以当穆斯林提出抗议之后,欧洲报刊出现了一个有趣的回应:《法兰西晚报》一下子将耶稣、释迦牟尼等其他宗教的圣人们都画成漫画,告诉穆罕默德不要烦恼,“我们都被漫画化了”。应当承认,不同宗教之间思想差异,应该是丹麦报纸发表漫画的基本原因。作为一个500多万人口,近90%人民信仰路德宗的非移民国家,很难说丹麦的媒体在发表漫画时有什么政治或经济的阴谋。在当今的宗教学研究中,一种宗教传统对于其他宗教传统的态度,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即排斥主义(exclusivism)、包容主义(inclusivism)和多元主义(pluralism)。排斥主义是指自认为独占绝对宗教真理的专属权,否认其他的宗教传统可以为人的存在的终极转化提供真正可行的道路。包容主义是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其他宗教传统拥有部分的真理性,但同时认为其他的宗教传统所拥有的真理已经包含在自己的宗教传统之中,其他宗教只是真理的初级阶段,而真理的最后与最高阶段仍然不为其他宗教传统所有,只能通过自己的宗教传统得到揭示和指明。这颇类似于佛教的所谓“判教”。多元主义则能够正视包括自身在内的各个宗教传统的特殊性,认为不同的宗教传统都可以为人类存在的终极性转化提供一条道路,尽管超越的方式不同,但都是对于超越者的一种回应。用约翰·希克(JohnHick)著名的比喻来说,不同的宗教传统恰如信仰的彩虹,是对同一种神性之光的不同折射。排斥主义和包容主义的关于对待异教的态度面对21世纪突出的宗教冲突问题已经显得不合时宜,再采用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其他的宗教不但无助于解决严重的宗教冲突问题,反而只能使得冲突愈加激化。面对现今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的文化之间的冲突,应该采取“多元主义”的态度,正视自己与他方的特殊性,抱着平等相处和平等对话的态度,坚守“和而不同”的原则才能更好地开始问题的解决。宗教已经成为文化背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宗教的观念和准则渗透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宗教的冲突势必表现在生活的每个方面,因此,宗教冲突问题必须通过平等对话来解决,而不是强势的压迫和侵犯,更不是诉诸战争。正因为宗教的因素构成全球范围内文化冲突的根源之一,如何通过对话而不是对抗来寻求宗教冲突的化解之道,业已成为宗教界人士和广大知识分子共同参与进行的一项事业。世界各个宗教传统的信奉者以及认同或至少对这些宗教传统有同情了解的研究者们,如今更是正在分别从不同的宗教传统中发掘各种相关的资源,以求能对宗教冲突的化解有所贡献。例如,在今年美国纽约举办的第32世界经济论坛年会(WEF)上,宗教冲突的问题就纳入了会议的议程,显示出经济与宗教两个似乎不相干的领域其实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而受邀参加论坛年会的台湾法鼓山圣严法师一方面建议论坛成立宗教委员会,一方面也呼吁信奉或认同佛教传统的人士开发佛教传统的智慧,谋求化解宗教冲突的良策,表示了佛教方面对于全球宗教冲突的回应。对话才是解决之道。当务之急是建立有效的宗教对话机制,各个宗教流派应该撇开成见,以合作而不是敌对的态度真诚地进行交流,共同拟定方案,逐步地落实,消去不同宗教信仰的种族之间的敌对情绪,以人类共同的追求为基础建立宗教共同愿景,逐步解决矛盾,制止无谓的冲突的出现。面对不理性的宗教情结煽动现象,我们应该持冷静审慎的态度,不能把一切的问题都当成宗教的矛盾,不能把一切的冲突都简单地归结为宗教信仰的差异,毕竟,很多的问题都不全是宗教问题,而是亟待解决的政治经济问题抑或其他的文化差异性问题。但目前国际上严峻的形势也再次表明:宗教问题已经不能再受到忽视了,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国际社会危机,如果得不到长足的解决,人类将面临无尽的战争和灾难。所有的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应该撇开成见,把“和而不同”当成自己信仰中的根本性的原则,尊重其他宗教人群的信仰自由如珍惜自己的信仰自由一样,以真诚的对话来解决问题而不是选择牺牲上帝真神的子民。冲突既可以让我们流血,也可以使我们坚定对宗教教义中真善美以及和平的追求。
学南6-627应金娜第四届“碧草杯”广东省校园文学大赛参赛文章华南师范大学海碰子文学社推荐莲花山的风筝赛场上,各式各样的风筝正飞翔在蔚蓝的天空下,众人心情飞扬,叫嚣着谁的风筝更高。其中,有个怪异的风筝,不像蝴蝶,不像蜻蜓,不像蜜蜂,谁也看不出是什么,简直就是四不像,它能飞起来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它的主人是一个漂亮女孩,正叫嚷着身边的男孩帮忙再放高一点。与那边的热闹相比,亭子里显得异常安静,颜沫就坐在长凳上,倚着栏杆,眼底含笑地看着这一切。那个男孩叫浩,女孩是男孩的女朋友炎。沫怎么都不通自己是怎么被他们俩拉来这里当电灯泡的。一个人的时候,思绪就会飘得很远。沫和浩初中就认识了,一直保持着不错的关系,曾有一段不短的时间传出他俩的绯闻,但仅仅是绯闻而已。浩曾对外宣称:沫是我的知己。大家以为是两人不想早恋,上了大学就会有所发展,可是仍不像众人想象那般,浩已经交了两任女朋友的举动清楚地告诉众人:沫仅是他的知己,不是恋人。其实,沫也曾想过,像浩这么优秀的男生,自己怎么就不会像喜欢恋人一样喜欢他,而喜欢他当自己的朋友呢?结果是无解,感情就是这么莫名其妙的。突然,又想起了浩的第一任女朋友柔。初次见面,沫就敏感地觉察到来自柔的微微敌意。在三人相处时,柔总喜欢黏在浩的身边,似乎在宣告着自己的所有权。之后,每当浩邀请她一起去吃饭或游玩,沫总是推脱。以为这样就相安无事了。直到有一天,在寝室楼下遇到了争吵中的两人,气愤中的柔看见了她,跑到沫的面前。“啪!”甩手就是一巴掌。所有人都惊呆了,柔也看着自己的手,似乎连她自己也无法置信自己会这样做。空气中,传来一丝叹息。沫抚着自己的脸,一脸平静,似乎,早就猜到是这样的结果,没有生气,没有伤心,甚至连一个指控的眼神都没有给柔。“你在干什么?!”浩反应过来,对柔咆哮。柔看着这个对自己发脾气的男生,这个她一直想要抓住的男生,眼底闪过一丝伤心,捂着脸跑开了。“沫,你怎么样?很痛吗?”浩想要拿开沫的手,看看伤得怎么样。还是不能避免吗?无论如何也阻止不了吗?男生和女孩就是不能有单纯的友谊吗?沫抚着痛辣辣的脸,觉得心里,有什么裂开了。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的沫只看见浩的嘴巴一张一合,却听不清他在讲什么。看着眼前有些慌张的浩,她觉得好累,好累。“我没事。”沫轻轻说道,避开他,一个人浑浑噩噩地走了。后来,浩告诉她,他们要分手,沫觉得奇怪的是他们为什么会在自己寝室楼下,那里并不是约会的好地方,浩却始终不肯说出真相。过了约一个月,柔找到了沫。“对不起,我上次太冲动了,你能原谅我吗?”柔眼里净是歉意。“没关系,我都忘了。”沫笑笑。上帝说,如果有人打你的左脸,你就把自己的右脸也凑上前让他打。可是,自己并没有那么伟大,不想再经历一次那样的事。打回去吗?不,虽然自己只是不小心插进去的无辜者,但是她,也只是一个可怜的女生而已。“最近我想了很多,发现我做错了很多事。知道那天我们为什么会在你的寝室楼下吗?”柔的眼光有点迷离,“因为我觉得是你插在我和浩的中间,我想要你离开浩,我没有你的电话,只能直接去找你。可是,浩觉得我无理取闹,接着我们就分手了。”沉默了一会。“当我第一次见到你,我就有一种威迫感。总觉得你是我和浩的障碍,因为我知道你在他心里的地位很高。我曾经好多次提出要给你介绍男朋友,可是,浩每次都拒绝。他越维护你,我就越生气,伤心。那时我好害怕失去他。现在想来,那时的我好傻,因为浩太优秀了,我总是患得患失,想尽一切办法抓住他,结果不但失去他,还伤害了你,我都想不明白当初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现在,离开了他,我反而轻松了,不会再担心失去,静下心来想想,才发现自己做了很多错事。其实,你是一个好女孩,成为你的朋友会是一件幸福的事吧。”原来,浩不肯说,是不想自己自责得更深,也想给自己喜欢过的女生留一点尊严。温柔的浩呀,你也没想过会发生更糟的结果吧。心里,有什么东西放下了。“谢谢你!”沫冲柔笑道。解铃还须系铃人,一个月的时间不算长,但也足以够让迷茫中的人想清楚一些事。沫是想通了,可当想到有人还在伤心,心里仍不能释怀。既然她已经想通,自己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柔不明其意,沫却转身离开了,她要去做一件事,一件早就应该做的事。她拨打了那个熟悉的号码。“终于想通了吗?”电话那头传来浩沉稳的声音。沫愕然,“你知道?”“我怎么会不知道?一个笨女孩把莫名其妙的事往自己身上揽,把多年的好友晾在一边一个月不理不睬,我有什么不知道的?”声音明显带气,“认识这么多年了,还不了解你这个笨丫头心里想什么才奇怪呢。我和柔分手是我们两个人的问题,你干嘛胡思乱想?再不想伤害别人了,就把自己藏起来。有时真想撬开你那个小脑袋瓜,看看里面到底在装些什么,怎么总爱钻牛角尖,还是越劝钻得越进的那种,所以不能主动跟你谈,只好等你慢慢想通啦。竟然一个月不理我,想想就有气。”“对不起。”有人生气自己应该担心才对,可沫的心情就是忍不住上扬。仿佛可以看见浩一边数落着一边翻着白眼。“行啦,想通了就好。不过还是得赔我点什么,我可担心了一个月呢。这样吧,今晚一起吃饭吧,你请客哦。”“好。”以为只是两个人,沫完全没有想过竟然有第三个人。当看到浩跟一个女生亲密地在一起时,沫好想逃。可是,来不及了,浩已经发现她了。“你没有告诉我还有别人。”沫低声控告。“告诉你的话,你还会来吗?放心吧,你会喜欢她的。”浩安抚有点不安的沫。在浩去买饮料的空趟,炎目不转睛地看着沫。沫故作不知,但心里极为不安。“浩经常提到你。”炎打破了沉默,“开始时我把你当情敌,可是,见到你后,我就知道我们会成为朋友。”沫抬起头,直视她的眼睛,不解。“在我和浩决定要在一起的第一天,他就告诉我一件事。他说,你很重要,他不会允许任何人伤害你,包括我。如果我让你受伤了,他会要我付出代价。听听,这是一个男生该对女朋友说的话吗?任谁听了都会生气的吧。”浩,你真的说过那样的话吗?你想害死我呀。沫在心里苦笑。“那时,我就决定,当我看见这个女生的时候,一定要让她知道我的厉害,我讨厌预埋的不定时炸弹。可是,当我看见你,我发现自己想错了。我看得出来,你和浩是真正的朋友。而且你的身上有让人安心的因子,我喜欢你。”“你一点都不介意吗?”从这一刻开始,沫觉得有必要好好了解眼前的女生了。“为什么要介意?我是他的女朋友,你是他的好朋友,我们一点冲突都没有,分工明确。”“也许,某一天会发生日久生情之类的事,他喜欢上我了,”沫的眼底闪过一抹恶作剧。也许,也是阻止另一个悲剧的开始。“你看看,我的拳头有多大?”炎把自己的手握紧,展现在沫的眼前。“呃?”沫不解。“听说人的心只有拳头那么大,我的拳头就只有这么大而已,如果我要担心每一件可能发生的事,烦恼就已经塞满我的心了,哪里还有空间装快乐的事?说不定连自己是谁都忘了呢。再说,若真有那么一刻,让给你也无妨。我喜欢的是喜欢着我,宠着我的浩,若他不喜欢我了,也就不是我喜欢的那个人了,又何必强求?也许是我先喜欢上别人也不一定。”炎笑得坦然。“曾经有人把我当成是障碍。”沫低声说道,似在自言主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虽然已经想通,仍希望有人能对自己说出那些话,其实也只是想找个人来代替自己说出心里话而已,而面前的她,似乎是最合适的人选。“她没有安全感不是你的错,你没有必要迁就她。就算没有你,她也会把别人当成假想敌。她以为除掉男生周围的枝枝蔓蔓就安全了,没有了遮蔽,她只会更加没有安全感而已。”沫有种错觉,觉得坐在自己面前的正是自己,她们,很像,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我保证,我和浩之间的线永远是蓝色的,永不褪色的那种。”沫知道自己即将多一个朋友,一个真正的朋友。“谢谢,我相信你。”两人相视而笑。回来的浩看着达成某种共识的两人,直觉自己以后的人生不太好过了。“沫,你也过来玩呀。我是叫你出来玩的,不是叫你来坐着的。”炎的声音唤回了沫的思绪。“好,我现在就过去。”空气里,弥漫的是幸福的味道。柔,若你看到这一切,会作何感想?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不同颜色的线。红色的色彩太强烈,让人难以平静;蓝色的色彩温柔,有让人安静的力量。曾经,他的红色的那一头是你,蓝色的那边是我。你以为蓝色总有一天会变成红色,想把它剪断。可是,若没有了蓝色,你让他那因为红色而起伏不定的心如何平复下来呢?所以,以后,不管红线的那边是谁,只要蓝线那边的他不放弃,我,也决不放弃。
广州大学城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06编辑出版班张述远第四届“碧草杯”广东省校园文学大赛参赛文章华南师范大学海碰子文学社推荐在小谷围岛上的大学城生活了两年有多,我一直很享受这里的恬静清幽,但时间长了,我开始时常在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大学城缺少了什么?已故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1931年在清华就职时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毋庸置疑,大学城是不缺少大楼的,坐381环绕大学城一圈,整齐林立的大楼令人目不暇接,这里俨然成了水泥森林,成了现代化建筑的一个缩影。那大师呢?曾有人戏言,大学城里的大楼比大师还多。不可否认,自高校扩招以来,教育产业化的弊病日益凸显,且当今社会浮躁之风肆意横行,能埋头研究学术的老师已不多见,更有甚者以打赌来论断学术观点的是否正确,这样的老师,我们能指望他成为大师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如果一个教授都只会打赌了,还能指望他教给学生什么?我们的高校教育竟然沦落到如此地步,真是令人扼腕、叹息!高校教育应该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这是教育界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但如今这个争论早已过时,高校扩招已成定势,我们都是高校扩招洪流中的一员,我们怀着对大学美好的憧憬来到大学城,经历过心理的巨大落差,然后渐渐习惯,渐渐适应,终于不抱任何奢望。其实我们很想改变这一切,但在现实面前,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我们唯一能能做的是让自己在高校这一堆数量庞大的产品中让自己优秀一点,不至于被洪流无情地埋没。高校里还有没有称得上大师的老师?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尽管当今学术腐败之风蔓延,埋头研究学术的老师已不多见,但并不意味着已经消失。高校有大师,但大学城没有大师,因为大师都在城外。大学城本不应该是这样子的,在西方,大学城是自然形成的,是大学发展过程中,大学本身的规模越来越大,有的大学聚集在一起,大学周围或大学校园本身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城镇,自然而然形成的。然而,“大学城”这个概念来到我们国家却完全变质了,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大学城,是把“大学”和“城市”两个本毫无关联的概念生拼乱凑地凑到了一起,到头来,成了两不像,既没有大学本身的历史文化沉淀,也缺乏社会历史演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城市个性。大师都在城外,大学城俨然成了学生的城堡,学生触目皆是,大师却难觅其踪,即便邂逅,也都是行迹匆匆。本来大师就不多见,老师中能称得上大师的寥寥可数,而与大师相处的时间不过是课堂的一个半小时。当我抱着满腹的疑问在课堂结束时欲与大师交流时,却见大师已收拾行囊准备离去。我惊讶于大师匆忙的脚步,大师说:“我也很想留下来抽出时间和你们交流,但校车不等我啊。”大师不在城内,即便有这样的心,也没有这样的条件,何来面对面的交流?我很羡慕以往的大学生,那时老师和学生没有城的阻隔,老师和学生住得很近。《新周刊》副主编周可老师谈起他的大学生活,总是一副怀念的神情:“我读大学的时候,有事没事就爱往老师家跑,很多学问和感觉,都是晚上私下里在老师家喝茶聊天时收获的。”如今在城内的我是不敢奢望的了。时代在发展,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却在拉远,大师都跑到城外去了。虽然现在通讯发达,手机、邮件都很方便联系,但缺乏与大师面对面的交流,得到的总没有想象的那么多,总是感觉缺少了点什么。最近听说城内有高校推出举措,新进的老师必须住在城内,以给师生更大的交流空间。我的心底陡然升起一丝希望,大师进城了,会不会回复到以前周可老师所说的师生喝茶聊天谈学问的日子?若是如此,将是莘莘学子之福,是高校教育之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不能对大学城太苛求,毕竟它还年轻,各方面都有待完善和改进,但我们有理由期待,大学城的未来是育人的天堂,是学术的殿堂!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06级1班林宗衡第四届“碧草杯”广东省校园文学大赛参赛文章华南师范大学海碰子文学社推荐车刚到中部枢纽站,雨便淅淅沥沥的下了起来。他把伞举在头上从车门钻了出来,然后把伞打开。“还好,总算有防备,要不今天又是落汤鸡!”他望了望下雨的天空自言自语。下雨的车站添加了许多的杂乱,形形色色的雨伞你挤着我我挤着你,把车站遮盖得满满的,随着人群的流动,雨伞也分成很多的支流,渐渐流向不同方向的大学。没有带伞的人或头顶报纸或头顶皮包没命地往可以遮雨的地方跑,一些人被撞到了便夹着雨声大骂几句,但也许只有雨里的轻风可以听清骂的到底是什么……还是没有她的影子。他仔细地在杂乱的人群中找了很久,最后还是失望地摇了摇头。心里突然好空。在车站寻找她的身影已经是他的习惯,只要他到了车站就无意识地寻找起她来。他和她只见过一次面。那天他下车时天正下着小雨,他躲了一会但雨好象没有停下的意思,正打算冒雨跑回学校的时候她柔中带甜的声音掠过耳边:“没有带伞吗?”“没有。”他一下子不明白她为什么问这个。“你是哪所大学的?”“华师。”他天生不会多说话。“哦。我也是华师的,本来我来车站接一个亲戚的,但他说不过来了,我有伞,如果你不介意的话我们一起走吧。”……他觉得他和她在雨中走过了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一段路,短暂但充满心跳的朦胧,局促但充满美妙的梦幻,那是一种只能一次次在梦中回味却不可言传的感觉。但自那次偶然的相识之后,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面。她要了他的手机号码,但她却不肯给他任何的联系方式,至今仍没有给过他任何的回音。他看了看手中的伞,回想那天的情景,仿佛她就在身边,她的余香还弥漫在他的心神间,她长发拂过他脖子时奇妙的痒还滞留在他的灵魂深处……直至发现伞下只有自己,他又怅然摇了摇头,轻叹了一口气,往宿舍楼走去……雨渐渐地大了,雨水打在伞的上面随着溅开的水花嘀嘀嗒塔呜咽起来。他讨厌这种声音,于是把伞转成一个个圆圈,雨水如一条条弧线被抛了出去。他尽量使自己的心平静下来,但她的影子总是剪不断。老天,你好残忍,为何不再给我们一次相逢的机会?没有下一次相逢的相逢是一种无底的痛苦!相逢不如不逢!正抱怨着,一个似曾相识的身影擦身而过,是她!他疯也似的向她喊了一声曾在无数的梦里呼喊过无数次的名字。她转过身来,双眼充满疑惑惊异以及不满。“神经病!”骂了一声她便转过头飞也似的逃了……认错人了。他的脸突然火热起来,虽然她早已跑得不见踪影。伞碰到了低垂下来的树枝,树枝反弹一下,洒了他满身的水。他突然怨恨起手中的雨伞来,仿佛这所有的一切都是雨伞的错。他把它收了起来,也不由得有多湿,恨恨地插进了书包里。这样,他全部暴露在雨的袭击下了。很快,他全身都湿了,每条头发都成了流水的细沟,衣服和身体融合到了一起。头上倾盆而泼下来的雨使他暂时疏忽了剪不断的情思与哀怨。他很想对天狂吼,但撑着伞来来往往的人抹杀了他的勇气。也许只有雨水可以安慰他了。“小子,干吗不打伞啊?”一个同学路过。“在雨中无伞可打是一种无奈,但有伞不打是一种境界嘛!”他强装潇洒,嘴边挂着一丝苦涩的微笑。同学耸耸肩,撑着伞消失在雨里……手机响了,是她!竟然是她!!真的是她!!!他忘记了雨忘记了路边的树忘记了来来往往的人忘记了天空忘记了大地!只剩下她在耳边的声音:“Hi,还记得我吗?那个下雨天我们一起撑伞回学校的哦……今天又下雨了,呵呵……”他幸福得只剩下了喘息,眼里不知道是雨水还是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