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的主页

个人介绍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个人作品列表

  • 美丽心情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08级研究生古代文学专业梁思婷第四届“碧草杯”广东省校园文学大赛参赛文章华南师范大学海碰子文学社推荐晚饭过后,凉风徐徐;放慢步伐,沿路散步。初来华师,环境陌生;身边一切,甚是好奇:体育场上,人声鼎沸;尽情投入,大汗淋漓。生活区内,人来人往;大学校园,各自精彩。教学楼中,灯光温暖;勤奋学习,孜孜不倦。华灯初上,行至砚湖。草地青青,夕阳无限。湖边青柳,摇曳多姿。吾之思绪,随之飘荡:呱呱坠地,来到人世;懵懂好动,快乐童年。还未六岁,便上学堂;幼儿园中,乖巧听话。老师喜爱,表扬不断;父母亲戚,引以为豪。小学六年,随性而为;每逢考试,位居前列。学习紧要,玩耍不误;每到周末,呼朋唤友。父母喜书,更爱文学;受其影响,读书不少。时光飞逝,终究毕业;重点中学,水到渠成。亲朋好友,喜上眉梢;纷纷祝贺,再创辉煌。中学六年,竞争激烈;不比小学,自由散漫。刻苦努力,不敢怠慢;高三一年,更是如此。父母期望,日渐明显;压力不少,化作动力。理科头疼,文科精神。语文作文,更是最爱。填报志愿,毫不犹豫;中文第一,踌躇满志。放榜之日,莫名紧张;得知成绩,失落沉重。寒窗十年,坚持不懈;对己负责,问心无愧。然现成绩,悔对恩师;父母双亲,更不必提。录取之事,听天由命;最后确定,衡阳师院。还未思考,已登火车;四年大学,情驻潇湘。父母送行,伤感不舍;从小到大,从未离家。独立之初,烦事多多;酸甜苦辣,自个品尝。逐渐适应,融入环境;同学朋友,渐渐增多。乐事哀事,共同分享;关心爱护,不必多说。中文心愿,终未能成;为达愿望,立志考研。大学生活,尽情享受;笑声不断,欢乐不少。大四一年,同窗浮躁;前途问题,摆在眼前。吾志已立,心无旁逸;专心复习,终能成功。成绩既知,出乎意外;录取之事,不在话下。朋友皆知,狂欢庆祝;家人得知,欢欣雀跃。新生入学,经历五番;只这一次,激动非常。心愿达成,乐不可支;心定华师,欢天喜地。老师儒雅,如沐春风;同学友好,和睦相处。活动纷呈,志在参与;生活充实,心情舒坦。学术路上,异常艰辛;钟情中文,为伊憔悴。读书不倦,思考不断;久而久之,乐趣无穷。做喜欢事,人间乐事;春华秋实,得之不易。美丽心情,由此而生;情到浓处,作文一篇。文人雅士,大抵如此;偷偷模仿,抒发感慨。写得不好,请君指出;以文会友,吾之所愿。

    2009-02-06 作者:海碰子文学社
    • 0
    • 9557
  • 文宗2班林妮第四届“碧草杯”广东省校园文学大赛参赛文章华南师范大学海碰子文学社推荐一直很想谈有关茶的话题,但是不知从哪里开始,有一种感觉,茶是老者,是神仙,是生活的极品,人生的精致。而我只是孩子,是人生的刚起步者,青色的苹果,翠绿的嫩芽。我只能仰望他,敬佩他,闻他的香,感受他的风韵,在这种品味中学习高尚,景仰深刻,亲近至善至美。请喝一杯中国茶,中国茶的历史很长,中国茶香飘得很远,中国茶让世界各地的人读懂中国。老师曾告诉我成都的茶馆和杭州的茶楼很旺很热闹,那里的人爱喝茶,爱闲侃,充分享受着闲适的乐趣。我们潮汕人也爱喝茶,我们喝的是小杯装的小壶泡的功夫茶。喝功夫茶要细细品的,一小口一小口,喝得满嘴茶香,酣畅淋漓。有客来临,功夫茶是最佳的接待者,品茶闲侃,谈天论地,时事英雄。孟浩然说“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我想说,若到潮汕家,应品功夫茶。功夫茶很浓,味道很深,靠近茶,一股沁人心脾的茶香扑鼻而来,茶水入口茶味更浓,有点苦,有点浑,茶入喉咙,开始甘了,茶下肚了,满嘴茶味,余香未尽。这种茶是潮汕文化的结晶,所有的潮汕人家的故事的酸甜苦辣,高奇博大都在这里面了。如果不是极品也肯定是精品了。北京的大碗茶与小杯的功夫茶是很不一样的,一咕噜入怀,解渴醒神。想起妙玉的妙语,一杯为品,二杯为饮,三杯便是解渴的蠢物了。还是功夫茶意境幽远啊。苏杭的茶也不一样,茶里有的是柔情蜜语,有的是清谈高雅。我不知成都的茶怎样,但是我相信有闲情逸趣的人们的都能演绎茶文化的。茶文化已经超越了,升华了,也许说它是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也不过分。罗曼罗兰写过《闲散赋》,歌颂闲散的可贵,有闲才能创作,有了创作才能产生文化。几千年前,有个普通人对茶有很浓的兴趣,他学习茶,种茶,品茶,看笔记,问茶农,最后写了一部茶书《茶经》,这个人叫陆羽,后来历史给了他“茶圣”的美称,他可不在意名利,能与茶结下深缘的人已经升华了。茶道人生,人生茶道。李白说天地间惟有酒是个好东西,无奈“举杯消愁愁更愁”,我想说,茶才是天地间的好东西,茶香缕缕心安宁。陶渊明“把酒东篱下”一醉长不起,如果他能喝到好茶,想来也会品茶菊花间,悠然见南山的。刘伶善酒,竟寿终,我相信他若能爱上喝茶定会更长寿。茶与酒,酒与茶,集天地之精气,汇万物之精华。一个是铿锵玫瑰,一个是风露清兰;一个是腊月梅,一个是春海棠。若说好酒能醉人,解万分愁绪,我宁愿茶香缕缕飘我心,取得一分自得与安宁。茶,人在草木间,草木间有人,这才叫“和谐”。天地间有了茶,才有了“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种美好的愿望一直在人类世代中繁衍,有时我们会不小心远离它,但是我相信,只要信仰在,有梦总会和谐。碧草

    2009-02-06 作者:海碰子文学社
    • 0
    • 9553
  • 蜕变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0805班冯晓云第四届“碧草杯”广东省校园文学大赛参赛文章华南师范大学海碰子文学社推荐(一)“这……”联谊会上,叶子微在回答师弟师妹突如其来的“师姐,经历过大一,你收获了些什么?”时,猝不及防,一时语塞,很是尴尬。如今,独自一人坐在地铁里听着MP3的叶子微想起半个月前联谊会上的困窘,那个曾经“刁难”过她的问题在MP3里悠悠的歌韵中徐徐走来,冲击着她的耳膜,直达她的大脑神经。叶子微闭上眼睛,作出闭目养神状,企图把自己融进曼妙的音乐气氛中,暂且搁浅那个刁钻问题。叶子微想凭借音乐达到的那种境界,就是像夏天里喝的那种加冰块的可乐,最终冰块不见了,只剩下被稀释了的可乐。MP4里正在播放的是子曰秋野乐队的《相对》,歌曲透过耳机,振动着耳膜,叶子微清晰的听到他们在唱:“如今,我又要与你相对。”倏地,她睁开眼睛,瞳孔微微放大,直盯着前方。在她的瞳孔里,有从前的自己,大一时的自己。“是的,如今又要与你相对。”叶子微在心里默念了一遍。(二)叶子微大一时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泡图书馆,有课的日子,挤时间泡,没课的日子,一上午一下午的泡。她钟情于图书馆的理由很简单,她说那里有书的气息,能让她陶醉。外人看来爱泡图书馆似乎是很正面的事情,是好学生该有的一大特征。然而,没有人清楚叶子微泡图书馆时都干了些什么,她从来都是背着个大得夸张的黑色背包一个人上去,一个人下来。叶子微上图书馆的时候总是全副武装,笔记本电脑,MP4,手机,手表。少了其中任何一件,叶子微都会觉得浑身不自在,感觉像是地球上缺少了大气层,不是无法忍受,而是无法生存。对图书馆中各分类馆的期刊杂志的熟悉程度,除了图书馆管理员,叶子微恐怕是无人能及的。她清楚的知道各分类馆中有哪些期刊杂志,具体到第几个书架,第几行,第几列,丝毫不差。譬如说,她今天想看《人物周刊》,明天想看《共鸣》,后天想看《旅行者》,她都能第一时间找到,且能最快拿到最新一期的杂志。她自诩:闭着眼睛都能找到。当别的同学问她为什么要把图书馆的期刊弄得比对自己的身体结构还要熟悉时,叶子微的答案只有一个:“方便自己。”因为,当图书馆座无虚席时,叶子微只能站在放杂志的书架前一边听音乐一边翻看自己喜欢的杂志。叶子微上图书馆做的第一件事是找到自己想要看的杂志,然后找个靠窗的座位,接着放下手中的杂志,打开笔记本电脑,连接网络,登录常逛的论坛,看别人发的新贴以及跟贴的情况,或者到各视频网站下载喜欢的视频,转格式拷贝到MP4里,心血来潮时拿着3.0寸大的屏幕饶有兴趣的细细品味。只有在笔记本电脑没电时又或者是挂在网上感到无所事事时,叶子微才会翻阅那被她搁置在桌上的杂志。叶子微大一时每天一有时间就背着她那大得夸张的黑色背包往图书馆跑。表面上看叶子微似乎在图书馆里住上了黄金屋,得到了颜如玉。然而,只有叶子微自己知道,她花了很多时间在图书馆的同时也浪费了很多时间在图书馆。(三)叶子微念高三时在杂志上看到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兰姆提出的“六度分隔”假说[①],她惊讶于所谓的六度分隔现象[②],同时又对此深信不疑。叶子微从知道米尔格兰姆的六度分隔现象即日起,就有一种近乎盲目的相信与追随。她在潜意识里认为最多通过6个人就能认识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是一件奇妙无比且轻易而举的事。基于此,她开始不把整理和经营好自身的人际关系网络当回事。大一时的叶子微特立独行,从不主动邀请同学同行或吃饭,不参加任何社团工作,也极少出席集体活动。班中的同学她认识的没几个,认识她的也没几个。甚至连储存班中同学的联系方式在手机里也是大一下学期班级春游后的事。关于春游,叶子微至今想起仍心有余悸。一行人出游,中途掉队,找不着队伍前进的方向,弄不清返回学校的路线,公共汽车站牌上的站点陌生到找不着边际的程度。叶子微记得当时的情形,她本能的掏出手机翻看电话薄,拿着手机操作了很久才想起自己压根就没储存过任何一大学同学的电话,心底微微失落,头脑一片空白。无奈之际,抬头环顾四周,看见迎面而来的公车,随机挑了辆公车上车,然后随机挑了个站点下车,再随机挑公车上车,然后又随机挑站点下车。叶子微坚信如此兜兜转转,总会找到熟悉的站点,熟悉的路线回到学校。刚开始的前三趟公车叶子微尚满怀信心,坐在公车里嘴里哼着调调,双脚打着节拍。当她跳上第四辆公车再次出发寻找熟悉的站点时,她所有的信心顿时销声匿迹,巨大的失落感在心底里不断上涌,上涌,上涌,将她吞没,让她痛苦,害怕。她的眼神里除了疲惫,失落,还开始掺杂着焦急与不安。手表上的时针指针悄无声息的由下午3点转到了晚上8点,叶子微仍在公车上焦急的继续着她的寻找旅程,她已不清楚这是她的第几趟寻找归程的公车,也不晓得自己辗转了多少公共汽车站,越过了多少斑马线,行走了多少人行天桥,擦肩而过了多少行人。在叶子微即将要向下一站进军的时候,她的手机铃声响起,慌乱中她掏出手机看到屏幕上一连串的阿拉伯数字,陌生来电。习惯性的按下拒听键,屏幕还没暗下去时铃声再次响起,同样的阿拉伯数字。犹豫片刻,摁下了接听键,听到对方迫切的说:“是子微吗?我是班长,你在哪?”叶子微瞬间情绪崩溃,眼泪夺眶而出,哽咽着半天说不出一个字。话筒里传出一声接一声的“喂”“喂”。叶子微咬了咬牙,遏力止住无意识下流的眼泪,深深地呼了一口气才支吾着说:“我……我正在XX站。”她害怕并拒绝别人知道她的窘态。晚上将近12点,叶子微拖着疲惫的身子,带着失魂落魄的神情和呆滞的目光回到了苦苦寻觅的学校。她站在宿舍门前,听到里面传出此起彼伏的欢声笑语。从不习惯劳麻别人开门的叶子微有气无力地掏出钥匙打开了门。进门后的叶子微一下子就黯然了,没有人意识到她的回来,也没有人关心她何故这么晚才回来。当天晚上,叶子微一反常态的没有打开MP4就躺在床上,呆看着漆黑一片的天花板。黑色,黑色大丽花?她忽然就想起了从前在杂志上看到的二战后美国加州历史上最耸人听闻的悬案——黑色大丽花谋杀案。她觉得自己就像是被害人伊丽莎白·安·肖特,尽管自己不像肖特那样身体上被残酷地折磨得四分五裂,但精神上已被残酷地折磨到近乎疯狂的地步。杂志上写着:这个年仅22岁的受害者在失踪一个星期后既没有任何人向警察报案也没有任何人出席在她的葬礼上。她还记得当自己看到这一段文字时,曾对着书本傲慢的抛下一句:“这一切都是自找的。”“这一切都是自找的。”此时此刻,叶子微把这句话还给了自己。叶子微开始有点明白为什么很多时候从图书馆到宿舍楼的那段路程她会走得那么的孤独与空虚,尽管一路上都有她MP4里最喜爱的音乐陪伴着。音乐能给予人心灵安抚与慰籍的同时也会带来孤独与空虚。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个体,需要融入团休去获得安抚与慰籍,仅靠虚无缥缈的音乐与空中楼阁一样的网络是徒劳无益的。虽然曾经有过150法则[③]的验证,但米尔格兰姆的六度分隔理论至今仍然是个假说,叶子微知道这一点的存在,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含义……(四)“列车即将进站,这是本次列车的终点站……”广播响起,同时,叶子微的MP4里也奏起了法国天后Alizee的歌曲《I’mnottwenty》的前奏,叶子微低下头,3.0寸的屏幕显示着:Lookingforparadise去寻觅一方乐土,Isalwaysonmymind总让我魂牵梦绕Morninglightshiningright当晨光轻抚大地,Singmealullaby请为我哼唱一首摇篮曲叶子微嘴角微微上扬,说了句“I’mtwenty。”然后摁下了关机键,整了整刘海,背起背包,从容地走出地铁。地铁的出口处,叶子微的大学同学在等候着她,与她一起前往必胜客庆祝她20岁生日的到来。[①]1967年五月,米尔格兰姆在《今日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了“连锁信”实验结果,并提出了著名的“六度分隔”假说。[②]六度分隔现象,又称“小世界现象”,可以通俗地阐述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6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6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③]最早看到150法则是在“TheTippingPoint”:从欧洲发源的“赫特兄弟会”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民自发组织,这些组织在维持民风上发挥了重要作用。150成为我们普遍公认的“我们可以与之保持社交关系的人数的最大值。”

    2009-06-27 作者:海碰子文学社
    • 0
    • 9553
  • 在冲突中挣扎的宗教世界

    经济与管理学院张龙飞第四届“碧草杯”广东省校园文学大赛参赛文章华南师范大学海碰子文学社推荐文化的各类定义,至今已不下百余种,而认为文化包括从器物到制度再到观念这由表及里的三个层面,则基本上是中外学者们的共识。异质性势必导致冲突的出现,而一般差异与冲突的表现和发生,往往集中在观念的层面。如果说价值系统和宗教信仰是文化最为核心和底里的东西,那么,如今世界上出现的如此多的形形色色的国际冲突,都几乎无一例外地具有宗教信仰差异的根源。世界上各大宗教无不以惩恶扬善、净化人性为基本宗旨,但宗教在古今中外的人类历史上却又常常是规模巨大、难以消解的族群冲突的渊薮。甚至有学者干脆就说,人类的历史是宗教卷宗中的历史,人类的战争与冲突根本上是源于宗教或生活信仰的差异性。恰如卡西尔(ErnstCassirer)所说:“它(宗教)鼓励我们与自然交往,与人交往,与超自然的力量和诸神本身交往,然而它的结果却恰恰相反:在它的具体表现中,它成了人们之间最深的纠纷和激烈斗争之源泉。”也许2001年是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年份,是一个灾难性的标志,标志着世界由此正式进入所谓宗教冲突的时代。9.11事件使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式向伊斯兰世界宣战,阿富汗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伊拉克站争的锣鼓正式敲响,丹麦的漫画事件风波还紧,激进的伊斯兰抵抗组织哈马斯上台了,伊朗的核危机让西方焦头烂额之时,伊朗总统马上抛出“把以色列从地图上抹去”的言论,忧心忡忡的时候,伊拉克什叶派的圣殿金顶被炸得面目全非,内战初现端倪;胆战心惊之际,爱尔兰又发生流血事件,印度宗教冲突大爆发,天主教和新教间的老账本再次被翻了出来。从中东地区的连绵战火到9.11的极端恐怖,从伊拉克的内战危机到印度的流血事件,都可以说是宗教冲突的表现形式。亨廷顿(SamuelP.Hungtington)所谓“文明的冲突”(theclashofcivilization),固然包含了政治与经济利益的内容,但本质上可以归结为不同宗教信仰的冲突。事实上,亨廷顿本人也正是将宗教视为文化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亨廷顿认为,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等意识形态划分的时代已经结束,宗教和文化的差异性将成为未来人类社会冲突的主导因素。因此,如何化解宗教冲突,谋求不同宗教传统之间的和谐相处、共同繁荣,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根本性问题。著名天主教神学家、“世界伦理宣言”的起草人孔汉思(HansKung,又译为汉斯·昆)曾说:“没有各宗教之间的相互了解,国与国之间则很难相互了解;没有各宗教之间的对话与沟通,诸教之间则很难达到和平与友好,而诸教之间若不能和平相处,诸国之间亦不可能和平相处或安全共存。”所谓“没有宗教之间的和平就没有世界的和平”,如今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越来越不断得到了现实层面的论证,也成为全球众多有识之士的基本共识。如何理解以宗教问题为导火线的社会冲突,学术界有不同的分析模式。一种模式认为,作为意识形态的宗教问题,是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反映,因此每一所谓的宗教冲突,都有其更深刻的社会根源,宗教不过是其表象而已。依据这一模式,我们会发现,许多以宗教名义出现的冲突,的确有国际秩序和社会秩序不公平的基础。比如法国的穆斯林骚乱,应该说与法国穆斯林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下,难以融入主流社会有关。全球性的激进穆斯林运动,也很难说与中东国家的现代化程度较低没有关系。从这一认识模式出发,一个更有趣的现象是:宗教问题是特别容易被免费搭车的社会因素。宗教本身是最敏感的社会元素,因此当一些政府、团体或个人对于其他社会问题束手无策,或者想一举成名的时候,利用宗教冲突是一个节省成本的办法。比如丹麦的漫画事件,最近扩展到了尼日利亚和印度,似乎就有搭车之嫌。尼日利亚的激进穆斯林焚烧了15座基督教堂,死亡10多人,其表达愤怒的手法与丹麦漫画似乎相去甚远。印度北方邦的少数民族福利部长奎瑞西宣布悬赏600万美元奖给杀死漫画作者的人,杀手将获得与自己一样体重的黄金。不仅旗帜鲜明,而且所赏黄金的办法如此具有煽动性,使人不能不想到此人的其他目的。此外,还有另外一种模式,认为在社会冲突中,宗教自身就是一个独立因素,不必作为其他经济政治问题的反映。宗教问题自身就可以引发重大社会动荡,比如文明冲突理论就有这一模式的影子。从近几年的国际局势看,这一分析思路有其独到之处。比如对于2006年丹麦的几张漫画,部分穆斯林的愤怒的确出自其宗教教义和感情。以“画”的形式表现穆罕默德,本身就违犯了伊斯兰教的诫条。去过清真寺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与充满雕塑、绘画的佛寺、基督教堂最大的不同,就是清真寺里没有对圣人的形象描绘。对深受基督宗教熏陶的欧洲人而言,伊斯兰教的这一规矩真是不可思议。在某种意义上,西方艺术就是宗教艺术,如何不能形象地描绘圣人呢?所以当穆斯林提出抗议之后,欧洲报刊出现了一个有趣的回应:《法兰西晚报》一下子将耶稣、释迦牟尼等其他宗教的圣人们都画成漫画,告诉穆罕默德不要烦恼,“我们都被漫画化了”。应当承认,不同宗教之间思想差异,应该是丹麦报纸发表漫画的基本原因。作为一个500多万人口,近90%人民信仰路德宗的非移民国家,很难说丹麦的媒体在发表漫画时有什么政治或经济的阴谋。在当今的宗教学研究中,一种宗教传统对于其他宗教传统的态度,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即排斥主义(exclusivism)、包容主义(inclusivism)和多元主义(pluralism)。排斥主义是指自认为独占绝对宗教真理的专属权,否认其他的宗教传统可以为人的存在的终极转化提供真正可行的道路。包容主义是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其他宗教传统拥有部分的真理性,但同时认为其他的宗教传统所拥有的真理已经包含在自己的宗教传统之中,其他宗教只是真理的初级阶段,而真理的最后与最高阶段仍然不为其他宗教传统所有,只能通过自己的宗教传统得到揭示和指明。这颇类似于佛教的所谓“判教”。多元主义则能够正视包括自身在内的各个宗教传统的特殊性,认为不同的宗教传统都可以为人类存在的终极性转化提供一条道路,尽管超越的方式不同,但都是对于超越者的一种回应。用约翰·希克(JohnHick)著名的比喻来说,不同的宗教传统恰如信仰的彩虹,是对同一种神性之光的不同折射。排斥主义和包容主义的关于对待异教的态度面对21世纪突出的宗教冲突问题已经显得不合时宜,再采用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其他的宗教不但无助于解决严重的宗教冲突问题,反而只能使得冲突愈加激化。面对现今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的文化之间的冲突,应该采取“多元主义”的态度,正视自己与他方的特殊性,抱着平等相处和平等对话的态度,坚守“和而不同”的原则才能更好地开始问题的解决。宗教已经成为文化背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宗教的观念和准则渗透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宗教的冲突势必表现在生活的每个方面,因此,宗教冲突问题必须通过平等对话来解决,而不是强势的压迫和侵犯,更不是诉诸战争。正因为宗教的因素构成全球范围内文化冲突的根源之一,如何通过对话而不是对抗来寻求宗教冲突的化解之道,业已成为宗教界人士和广大知识分子共同参与进行的一项事业。世界各个宗教传统的信奉者以及认同或至少对这些宗教传统有同情了解的研究者们,如今更是正在分别从不同的宗教传统中发掘各种相关的资源,以求能对宗教冲突的化解有所贡献。例如,在今年美国纽约举办的第32世界经济论坛年会(WEF)上,宗教冲突的问题就纳入了会议的议程,显示出经济与宗教两个似乎不相干的领域其实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而受邀参加论坛年会的台湾法鼓山圣严法师一方面建议论坛成立宗教委员会,一方面也呼吁信奉或认同佛教传统的人士开发佛教传统的智慧,谋求化解宗教冲突的良策,表示了佛教方面对于全球宗教冲突的回应。对话才是解决之道。当务之急是建立有效的宗教对话机制,各个宗教流派应该撇开成见,以合作而不是敌对的态度真诚地进行交流,共同拟定方案,逐步地落实,消去不同宗教信仰的种族之间的敌对情绪,以人类共同的追求为基础建立宗教共同愿景,逐步解决矛盾,制止无谓的冲突的出现。面对不理性的宗教情结煽动现象,我们应该持冷静审慎的态度,不能把一切的问题都当成宗教的矛盾,不能把一切的冲突都简单地归结为宗教信仰的差异,毕竟,很多的问题都不全是宗教问题,而是亟待解决的政治经济问题抑或其他的文化差异性问题。但目前国际上严峻的形势也再次表明:宗教问题已经不能再受到忽视了,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国际社会危机,如果得不到长足的解决,人类将面临无尽的战争和灾难。所有的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应该撇开成见,把“和而不同”当成自己信仰中的根本性的原则,尊重其他宗教人群的信仰自由如珍惜自己的信仰自由一样,以真诚的对话来解决问题而不是选择牺牲上帝真神的子民。冲突既可以让我们流血,也可以使我们坚定对宗教教义中真善美以及和平的追求。

    2009-06-28 作者:海碰子文学社
    • 0
    • 9552
总28页,文章1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