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端

小说·故事·奇幻

  • 我心中的小说

    我心中的小说文/李衔夏截至目前,我出版过两本书。诗人海子死的时候25岁,年少轻狂的我曾立下志愿,必须在25岁前写出一部长篇小说。这样,万一我哪天突然死掉了,也不至于死不瞑目。于是,就有了第一本书:《人类沉默史》。24岁那年,我辞去工作,蜗在他乡广州的城中村里,夜以继日地码了大半年字,终于实现了这个毫无技术含量的人生目标。我曾热情高涨地不断投给杂志社、出版社,从来都是石沉大海,渐渐就丢荒了,我跑去写诗歌和中短篇去了。这部完成于25岁的长篇在我31岁时才得以出版,实现了从海子自杀年龄向普拉斯自杀年龄的飞越,中间是烟水茫茫的2000多个日夜,回首不禁令人唏嘘感叹。《人类沉默史》的故事是复杂而交错的,讲述侦探杨锦程接手一宗特殊的案件,调查“女人是什么”,这个命题本身更像是哲学层面的追问,但杨锦程秉持专业的知识和素养,仿佛面对正常的凶杀案一样,以严谨的态度,主动出击、广撒渔网、顺藤摸瓜、直捣黄龙。不到黄河心不死,打破沙锅问到底,誓要查个水落石出。破案过程中,杨锦程发挥超凡想象力,不断给破案造势,也遭遇了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人和事,与此同时,一个神秘的组织逐渐浮出水面,它像一只躲藏在小城背后的黑手,这是一种寓言化的现实,揭示社会背后的魔力与潜规则。小说没有局限在情节的推进,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各阶层人物的描写,试图从不同人里挖掘中人性的一些共同点,这些人的经历穿插在整个破案主线的推进过程里。在所有人物的叙述之中,探索人类之所以出现沉默的原因,即沉默的历史。《人类沉默史》讲述了姻缘理发店大起大落的兴亡史。题材的启发源于我高中时代的一个真实见闻。有一家理发店,女员工都长得标致,其中几个嫁给了通过光顾理发店而认识的大人物,有局长也有企业老总,为什么身份差异巨大的男女可以结合在一起呢?当时这些事成为附近居民茶余饭后的谈资。多年来我一直想写这个题材,试图探索当代社会中文化对性别的趋向化定义所造成的性别不同对身份差异的调量作用。这部小说并非侦探类小说,仅仅是写到一个侦探身份的人,事实上,小说与诸如凶杀、线索、破案等元素并无过多关系。就侦探身份这一短语来说,小说侧重的不是侦探,而是身份。从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探讨的最核心问题是人类为什么要沉默,人类为什么会出现沉默这种状态。沉默这一关键词源于我的生活经验,属于我的一贯状态。老子曰:知而不言。这就是一种沉默。在我的生命中,每每遇到一些牵系心灵内部的问题时,我总会沉默。似乎沉默是一种最深邃也最复杂的状态。后来我明白,听别人说话,不但要听别人说了什么,还要听别人没说什么,尤其是系统化避开的话题。于是我常常好奇地观看别人的沉默,一直试图找寻人类沉默的原因。国内曾经兴起关于现代和现实两大主义的大争论,但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现代主义强调的是前卫性和永恒性,但这个提法却是舍本逐末的表现。文学艺术创作的两大主流应该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所谓的现代主义,不过是浪漫主义的一种现代化表述。我们看到的所有先锋探索与创新,比如表现主义、后现代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结构主义等等,本质上都只是浪漫主义的某些支流,有个别最终流成了未来的主脉,但依然是在浪漫主义的范畴内。浪漫主义跟现实主义一样古远,也将一样永久不灭。因此,就我个人的文学追求而言,尽管我也强调探索与创新,但我的探索与创新是有根有传统的,绝非空中楼阁。与先锋意识相比,我更看重文学品质。我给自己的定调是:浪漫主义。我认为,优秀作家的一个重要责任是,增强自己写作的难度,而减低读者阅读的难度。许多超现实主义先锋作家只做到了前者,而把阅读难度同时交给了读者。这是我所力避的。我心中的小说,是流言蜚语那样的。我们知道,传播信息和消遣是文学的重要基本功能,而流言蜚语则是这两个方面的佼佼者,而且流言蜚语每经过一个人就会有一次新的添油加醋、艺术加工,越来越精彩、越来越吸引人,因此,我认为流言蜚语是一种活的文学。中国自古有一种文学的流传方式,叫做手抄本。在古代的突出代表是《金瓶梅》《红楼梦》,在六七十时代,也有一批优秀的手抄文学,小说有《一只绣花鞋》《少女之心》等,诗歌有《相信未来》等。这些手抄文学也与流言蜚语相似,它们可以无视发表、出版、印刷,通过无数的个体人与个体人之间的传播,形成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还有一种流言蜚语的特殊形式,叫做口传文学。我们知道人类文学的重要源头之一是古希腊的《荷马史诗》,而《荷马史诗》并非荷马的独立创作,而是荷马根据古希腊人民口口相传的传说故事整理合成的。我国同样有类似的一部史诗,是流传在藏地的《格萨尔王传》,通过口口相传,流传了上千年,直到近现代才被研究者笔录下来,成为可阅读可收藏的纸质文学。我们从事文学创作,不妨以流言蜚语作为标杆,其实我国灿若星河的话本小说、章回小说,绝大部分都是为了方便说书人、评书人讲绎而写就的,这就能让占了当时社会大头的不识字、不读书的人也欣赏到小说里的人物和故事。流言蜚语之所以如此吸引人,能够深入人心灵魂,归根结底是切合了人类的某种愿景、情感或者欲望,从而引起了人们内心的共鸣,甚而点燃了人们参与创作和表达的激情,从而穿透时间、进入历史、无限流传、抵达永恒。流言蜚语有两种极致的形式:墓志铭和史书。墓志铭都是写一个人一生中的好的一面,这本身就具有艺术加工的性质;墓志铭其实是用有限的篇幅,来塑造一个永恒的人,这就跟小说不谋而合了,小说不就是为了塑造一些不朽的艺术形象吗;墓志铭它朝向的是死者死后的永恒时光,它的理想是帮助死者抵达不朽,因此它是一种有理想的文字,也是一种有时间意识和使命的文字。我们不妨把小说想象成是给某个人或者某些人写的墓志铭,客观地刻画和剖析笔下的人物,为他们树碑立传,给他们提供一种流芳百世或者遗臭万年的可能性。至于史书,比如二十四史,早就有人评价过中国的二十四史,那是王侯将相的家谱。从这个角度讲,史书中包含了对历史事件的取舍和艺术加工,历书就像一部刻画人物、塑造人物的小说,它仿佛是一大群人的墓志铭,它的目标同样是把里面的人送入永恒殿堂。中国古代的演义小说,包括四大名著,其实都是一种模仿历史的写法,它们企图复制出一个宏大的时代和社会图景。而西方文学的源头:史诗,直接就把历史放在体裁的名头上,其本质也是一种历史的仿写。我写小说是希望在尽可能小的语言空间里放进尽可能多的现实内涵,把历史当小说来看,把小说当历史来写。《加缪的人间》短篇小说集是我出版的第二本书,我目前所出版的两本书标题都有一个“人”字,这大概可以说明我对小说的态度。这与我的个人经验有关。我们看一幅画,最被吸引的是人像;听一段音乐,最被触动的是人声。人的内心,最关注的永远是人。于是,我在创作中始终不忘把人定位在第一要素之上。我不仅集中描述个体人,更希望自己的笔触能泼墨一片人的群像,就像人头攒动的黑压压的广场,那么喧闹、那么狂热、那么澎湃、那么旺盛。只有把个体人置于人的群体之中、置于人与人的关系之中,人性才能浮出水面。小说集里收录了《寻我启事》《加缪的人间》《酒店没有酒》《逗号的尾巴》等十个短篇。在我的生命中第一部震撼我心灵的文学作品是卡夫卡的短篇《饥饿艺术家》,我的灵魂曾被它照亮。因此,我一直不敢轻视短篇所能蕴藏的巨大能量。我承认我写短篇,更多是试图操练小说的细密与完美,把自己倒逼在一个狭窄得近乎贴身的空间里,去挥剑、去开枪,除了要去打败不可能打败的四壁,还需要防范剑的倒戈、子弹的反弹,从而被推上非天才即疯子的一线天,领略到小说的肌理究竟有多无可立锥。在我看来,所谓经典,就是把作品中的人物关系推到极致,因为极致,所以这样的关系会在历史中不断重演,绵延不息。具体到短篇《加缪的人间》,故事是一个自杀者在寻死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罹患绝症,于是放弃自杀,选择等待死亡。《加缪的人间》的核心是:以死亡拯救死亡。副标题中我引用了加缪的名言:“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判断生活是否值得经历,这本身就是在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逗号的尾巴》探讨的是自由,任何人都无法获得完全的自由,所有人都要死,死亡就是人类最不自由的现实。“逗号的尾巴”也可以理解为,人类的死亡并非终结,而死后的世界就是逗号的尾巴。《寻我启事》探讨的是人的存在,究竟人需不需要通过别人的证明而存在?如果没有人证明我存在,我是否就存在,或者是否就不存在。我如何证明自己存在?《酒店没有酒》是一篇关于酒店的小说,现代都市人或多或少都进出过酒店,总有某个夜晚,人们把自己毫无保留地托付给这台陌生的社会机器。小说里男主角没家,女主角有家,家庭是社会最基础也最稳定的单元,但面对坚硬庞大的城市,有家没家同样寻不着温暖,于是人们渴望抱团擦热。人的双眼是长在身体前面的,因此只能看到180°的世界,扭动脖子,顾及新的空间,同时也出现等值的新暗面。脑后那180°的世界永远存在,它既是恐惧的国度,也是奇妙的乐园。作家在这片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在《酒店没有酒》里,男女主角的故事之外加了一个偷拍者的视角,这样就把男女主角身后那180°的世界展现给了读者,而真正的叙述者是一个观影者,这又是一重视角,三重叠加,形式上有点像螳螂捕蝉。其实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看短诗的人比看长诗的人多,看短散文的人比看长散文的人多,但是看短篇小说的人却比看长篇小说的人少呢?这是一个很奇怪、很悖谬的问题。诗歌、散文、小说。诗歌是最虚的,散文是最实的,小说则虚实结合。但为什么恰是这个介乎其间的小说成为了一个另类的极端?以“小”字命名的小说,居然是以大和长为美的。在古代几千年时间里,中国一直是诗歌大国、散文大国,小说被定义为“道听途说,街谈巷议”的闲文闲书,登不上大雅之堂。小说的崛起是近几百年的事,但很快就后来居上,一跃成为文学之王。某种程度上说,小说无非一个字:闲。之前被人瞧不起是因为闲,后来被大众追捧也是因为闲,成也是闲,败也是闲。而小说里面又有一种重要的笔法,叫做“闲笔”,在很多大师级小说家看来,闲笔是小说中最见真功夫的点睛之笔,是最引人入胜的悬崖之花。一个“闲”字大概就解释了短篇为什么没有长篇受欢迎了。人们看小说追求的是闲情雅致,是从容不迫,是优哉游哉,短篇往往把作者和读者逼得太紧迫了,长篇犹如长廊,可以让人闲庭信步、漫不经心、慢条斯理、漫无边际。如何让短篇更加自由、更加写意、更加闲散?这大概是我探索和修炼的一个方向。我在内心一直酝酿着一部哲学的著作,在我看来,它在很多关键问题上对存在主义是有反思和突破的,我期待通过五到十年的时间进一步思考成熟,把它付诸笔端,并切实作用于我热爱的小说创作。在我的小说里,我更多探讨的不是存在的困境问题,而是人与人的关系以及情感问题。爱为什么会产生恨,就是因为情感并不能完全密合两个人的关系,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情感是从每个个体人身上由内而外生发的,它止于别人的身体。情感的射线是有尽头的,一旦强化了关系,个体的独立性便自然削弱,达到一定程度时,人便不复为完整的人了。我把这个核心创作命题提出来,是希望读者们不要再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理解和解释我的小说了,那已经太老旧。曾经,我以“小”字谈过自己对小说的一些粗浅想法:1.中间一竖,要求小说骨架要坚韧,脉络要清晰,要有穿透力,要“立竿见影”;2.左右两点,要求不能只关注主干,还要兼顾“一点一滴”的细节,而且要懂得平衡,这样才能“展翅翱翔”;3.最鬼斧神工的是下面一钩,不能中庸,钩要选边,作家的立场要明确,一点逆向的萌芽,有向上的追求,有逆风驰骋的勇气,只有这样才能“勾”住读者的心;4.小说就是要像“小”字一样——“一只长了双翼的钩子”,拉动世界冉冉上升……在这里,我想把“短篇”这两个字拆解重新组合,以表达我对短篇小说的看法。我只列出组合后的新短语,大家可以自己品味、解读。我认为短篇写作就是:“竹矢”射“扁豆”。

    2020-05-25 15:13:08 作者:李衔夏 来源:青年作家 9600 0

  • 停在楼下的共享单车

    停在楼下的共享单车文/黄俊娴她站在镜子前,左手抵住洗手台,右手拿起昨晚刚买的口红,沿着唇线细细地涂抹,微微抿了抿唇,抓起包包向楼下冲去,昨晚回来时她停在停车场最角落里的蓝色共享单车不知道还在不在原地,她有些担忧,如果不在原地的话那她就要多花些时间找别的单车了,很可能会因此而迟到。最终那辆停在角落里的共享单车还是被人骑走了,她有些懊恼,掏出手机打开了定位寻找离她最近的另一辆单车,她的运气很好,很快就在一棵玉兰树下找到了。像往常一样,她要先将座位调到合适的高度,她的个子比较高,这次她往上调了不少。路上的时间比较充裕,于是便又胡思乱想打发时间。以前她会想工作上的事或者家里的事,这次因为她很快就找到了单车,心情很愉悦,注意力也被单车吸引了去。她想到从共享单车上市以来,她每天都在骑,如果不特意停车的话,她每天骑到的车都会是不一样的,一天她会骑两次,一年下来就是730次,也就是说她一年会骑到几百辆不同的共享单车,而一个城市有那么多人,单车的数量却是有限的。所以她所骑到这辆车也一定会被别人骑过,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跟她骑过同一辆车呢。她正在骑的这辆车的上一个主人应该比她矮一些,可能是一个背着书包上学的学生,或者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路人,或者是买菜的妇女们,也有可能是懒得调座椅高度的人,可能家就在玉兰树的附近,也有可能只是路过停放在这里而已。在一个红绿灯路口,她停了下来,四处张望着,看着人来人往和过往的车辆,有私家车,也有摩托车,还有各种颜色的共享单车,这些人里有上学的学生,也有上班族,当然也有买菜的大叔大妈,这些人里会不会也有人骑过她正在骑的这辆车。她低下头看了看单车,篮筐里似乎有一点绿绿的像菜叶子一样的东西,她又细细地看了再看,那确实是菜叶子。那么很可能骑这辆车的上一个人是去市场买菜的小个子女人,那个女人可能是中年妇女,或许是家庭主妇,承担起了整个家的饮食责任。她想起了自己的妈妈,每天都在厨房忙碌的身影,心里暖暖的。但无论这辆车的上一任骑行者是谁,现在却是由她在控制了。到达上班的地点后,她将车后轮上的铁环扣上,“滴滴”一声,便完成了整个过程,她临走前又看了一眼共享单车,她下班回家的时候还能再看见它吗,下一个骑行它的人会是谁呢。下午的时候下了一场雨,她在高楼上看了一眼窗外,雨水打在窗上,留下一道道水痕,她想起了停在楼下的共享单车,是不是也在淋雨,她有些后悔没有停在那个有棚的空地上。五点左右,雨骤然停了,风将云撕扯开来,露出一个流黄点蛋心似的太阳,重重地挂在楼房之上,将那楼染成了一片触目惊心的猩红。五点半的时候她下班了准备回家,外面的积水窸窸窣窣地朝着低洼之地流去,顺势将街面洗了一遍,街就清亮了起来。树上沉睡的粉色小花也被惊醒,顷刻之间满地繁花。她提起裤脚,踮着脚尖,避开路边的雨水朝着停放共享的地方走去。那里多了好几辆单车,可能是公司其他人骑来的吧。每一辆车上都挂满了雨珠,闪闪发光,有些还落上了几片花瓣,她从包里拿出了一张纸巾,随意挑了一辆车,擦拭掉座椅上的水,然后把座椅调到合适的位置,“嘀”,车就被骑走了。车轮子压在柏油路上的沙子上,有沙沙的声响,时不时还会卷进几片花瓣,或许下次她可以用车轮的沙子和花瓣来找出这辆车。太阳渐渐落下,天边的云彩也渐渐失去了光泽,街灯也亮了起来,她盯着灯光亮堂、行人熙攘的人行道,感到眼睛有些发累。灯光把潮湿的路面与车辆照得闪闪发亮,也映照着人的笑容,她把车停在楼下,上了楼。

    2020-05-25 14:54:46 作者:黄俊娴 来源:青年作家 9614 0

  • 胡桃夹子

    胡桃夹子文/余聚辉“徐梦洁同学,请你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话音刚落,周遭的学生便哄堂大笑起来,而提问的余老师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这有什么可笑的。而这位叫徐梦洁的女孩缓缓地站了起来,只是她一直低着头,也不说话。余老师是新来的,今天是他在这所学校的第一堂课。他见梦洁不说话,还以为她在害怕,便鼓励道:“梦洁,不要害怕,你可以的,相信自己。”梦洁依然不说话。周围的同学不断地起哄:“老师,她是个哑巴,哈哈哈……”“老师,别白费心思了……”哑巴?可在余老师看来,她并不是个哑巴,倒更像是一个心理上有障碍的孩子。余老师摆手示意让梦洁坐下,笑道:“同学们,我是新来的老师,对你们都不太了解。没关系,我们以后慢慢培养感情……好,我们接着上课。”下课之后,余老师在办公室里询问了一下以前的老师,道:“你们知道徐梦洁这个同学吗?”令他始料未及的是,老师们的态度充满了不屑和心烦:“你说那个闷蛋啊……”“好像是说她家里出了什么事,所以才造成她这个样子吧……”“就跟个胡桃一样,说句不好听的话,那就是厕所里的石头又臭又硬,我可不愿意教这样的学生……”“余老师,你遇上她算是倒了八辈子的霉了……”其他的话余老师没听进去,不过那句“就跟个胡桃一样”他倒是有所感触。每个周末,余老师都会去墓园拜祭:“女儿,你过得还好吗?前些天,爸爸遇到了一个跟你当年很像的女孩。当年是爸爸不好,为了工作忽略了你,害得你年纪轻轻就离开了这个世界。她的出现,也许是上天给我一个赎罪的机会吧。既然她是胡桃,那我就当一个胡桃夹子,把那层坚硬的外壳给弄碎。女儿,你放心,爸爸不会再让同样的悲剧发生了……”言罢,余老师又拿出了一份病历,道:“女儿,爸爸很快就可以来陪你了。只不过,爸爸要完成一件事情才能去找你,你会原谅爸爸的对不对?……”此后,余老师一改其他老师对梦洁的不闻不问,他总是在空闲时间带梦洁去各种地方游玩,鼓励她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很快,余老师便发现梦洁拥有很高的音乐天赋,而且她也特别喜欢唱歌。渐渐地,梦洁开始变得越来越开朗,也开始愿意和周围的人交流了。但是由于她以前留给别人的印象过于根深蒂固,从而使很多人不但不接受,反而还捉弄她。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很快就到了,班上的同学都想尽了各种方法设计礼物,准备给余老师一个惊喜。梦洁送给老师的是一个移动硬盘,硬盘里有她唱给老师的一首歌。而余老师来上课的时候,发现讲台上堆满了学生们送的礼物,不禁又惊又喜,道:“你们给老师这么大的惊喜呀,我得认真看看才行。”有几个学生笑道:“老师,梦洁送您的礼物听说别出心裁,您要不要赶紧看看?我们也想看看呢。”余老师不明就里,便找了找梦洁的礼物,他看到了一个盒子上写着“徐梦洁”三个字,便打开了。余老师看到里头的东西,先是楞了一下。学生们大叫着:“老师,她送的是什么呀?”余老师保持着微笑,举起那个礼盒给大家看。同学们一看到那朵凋谢枯萎的花便笑了起来,笑声之大完全掩盖了梦洁的惊讶以及她的那句“这不是我送的……”余老师示意让同学们安静下来,缓缓道:“梦洁同学送的礼物,我很喜欢,寓意非常深刻。”所有同学一听这话顿时鸦雀无声,齐刷刷地盯着余老师。余老师不慌不忙,笑道:“同学们都学过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中有一首是这样的,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下两句是什么来着,同学们背一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他们异口同声。余老师继续道:“没错,这朵凋谢的花,就相当于这句诗里的落红。你们想,落红可以化作春泥去保护花,老师不也是这样吗?老师也是放下自己,然后托起你们。所以,梦洁同学送的这朵凋谢的花,其实是在表达她对于老师的理解,我很感谢她。”说完,余老师还特意深深地鞠了一个躬,教室里也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放学后,办公室里的老师陆陆续续地走了,只剩下余老师一个人。梦洁敲门而入,道:“老师……”余老师微笑道:“怎么了?”梦洁把手机拿出来,道:“老师,这首《胡桃夹子》,才是我真正送给你的礼物。”余老师接过来听完了全曲,不禁泪流满面,而梦洁再也按耐不住,冲上去抱着老师,啜泣道:“老师……不,我可以在没人的时候叫您爸爸吗?我的爸爸很早就去世了,妈妈后来改嫁了一个男人,那个男人有个儿子和女儿,他们都比我大,整天欺负我,妈妈对此也是不闻不问……是您,给了我从来都没有感受过的温暖……”余老师摸了摸她的头,把一张申请表交给她,道:“孩子,你现在已经和从前不一样了,我看得出来,你喜欢唱歌,喜欢音乐。所以,去更大的舞台,把你的歌声,带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梦洁颤抖着双手,道:“我害怕……我做不到……”余老师蹲下,让自己保持和她同样的高度,道:“孩子,别怕,拿出勇气,你要坚信,尝试未必成功,但是不尝试却一定不成功。”梦洁点了点头,道:“爸爸,能让我再想一想吗?”“当然可以。”只是,爸爸快没有时间了……没过多久,余老师便再也没有出现在课堂,有个老师来代课,说是余老师身体有些不舒服,需要休养一段时间。梦洁十分担心,因为各种方法都联系不上老师。而不知是巧合还是上天安排,她经过办公室的时候无意中听到了一个让她心碎神伤的消息:余老师患上了绝症,已经是很严重的晚期,只在这几天了。梦洁不管不顾,听到余老师所在的医院之后,马上冒着滂沱大雨飞奔而去。医院的护士问她是否家属,她脱口而出,自己是余老师的女儿。而当她看到脸色苍白,奄奄一息的余老师时,她跪在床边痛哭流涕,而余老师的嘴巴在动,似乎是要说什么话,梦洁凑上前,隐隐约约听到了微弱气息所发出的四个字:“胡……桃……夹……子……”梦洁明白了,这是余老师的心愿。她二话不说,让老师握着手机,放在耳边,道:“爸爸,等我。”她在余老师的额头上深情一吻,便离开了。梦洁一路过关斩将,很快就杀进了学校的决赛,只要拿下决赛冠军,就能代表学校去参加市级甚至省级的比赛了。梦洁在比赛前,拨通了余老师的手机,她不知道他还能不能听到,但是,这是她唯一可以为他做的。一曲《胡桃夹子》由梦洁亲自钢琴演奏独唱,使得全场听众潸然泪下,演奏结束之后,台下久久没有掌声,所有人都还沉浸在那伤感情绪里无法自拔。而远在医院的余老师,眼角流下了一行清泪,面带微笑,十分安详地合上了双眼:“加油……”多年后,梦洁终于成为了世界一流的钢琴演奏家和歌手。她在一个颁奖礼上说了一句话:“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的,是我的母亲。但让我努力活到现在的,是我的老……不,是我爸爸。”

    2020-05-25 14:25:59 作者:余聚辉 来源:青年作家 9597 0

  • 我心中的小说

    我心中的小说文/李衔夏截至目前,我出版过两本书。诗人海子死的时候25岁,年少轻狂的我曾立下志愿,必须在25岁前写出一部长篇小说。这样,万一我哪天突然死掉了,也不至于死不瞑目。于是,就有了第一本书:《人类沉默史》。24岁那年,我辞去工作,蜗在他乡广州的城中村里,夜以继日地码了大半年字,终于实现了这个毫无技术含量的人生目标。我曾热情高涨地不断投给杂志社、出版社,从来都是石沉大海,渐渐就丢荒了,我跑去写诗歌和中短篇去了。这部完成于25岁的长篇在我31岁时才得以出版,实现了从海子自杀年龄向普拉斯自杀年龄的飞越,中间是烟水茫茫的2000多个日夜,回首不禁令人唏嘘感叹。《人类沉默史》的故事是复杂而交错的,讲述侦探杨锦程接手一宗特殊的案件,调查“女人是什么”,这个命题本身更像是哲学层面的追问,但杨锦程秉持专业的知识和素养,仿佛面对正常的凶杀案一样,以严谨的态度,主动出击、广撒渔网、顺藤摸瓜、直捣黄龙。不到黄河心不死,打破沙锅问到底,誓要查个水落石出。破案过程中,杨锦程发挥超凡想象力,不断给破案造势,也遭遇了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人和事,与此同时,一个神秘的组织逐渐浮出水面,它像一只躲藏在小城背后的黑手,这是一种寓言化的现实,揭示社会背后的魔力与潜规则。小说没有局限在情节的推进,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各阶层人物的描写,试图从不同人里挖掘中人性的一些共同点,这些人的经历穿插在整个破案主线的推进过程里。在所有人物的叙述之中,探索人类之所以出现沉默的原因,即沉默的历史。《人类沉默史》讲述了姻缘理发店大起大落的兴亡史。题材的启发源于我高中时代的一个真实见闻。有一家理发店,女员工都长得标致,其中几个嫁给了通过光顾理发店而认识的大人物,有局长也有企业老总,为什么身份差异巨大的男女可以结合在一起呢?当时这些事成为附近居民茶余饭后的谈资。多年来我一直想写这个题材,试图探索当代社会中文化对性别的趋向化定义所造成的性别不同对身份差异的调量作用。这部小说并非侦探类小说,仅仅是写到一个侦探身份的人,事实上,小说与诸如凶杀、线索、破案等元素并无过多关系。就侦探身份这一短语来说,小说侧重的不是侦探,而是身份。从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探讨的最核心问题是人类为什么要沉默,人类为什么会出现沉默这种状态。沉默这一关键词源于我的生活经验,属于我的一贯状态。老子曰:知而不言。这就是一种沉默。在我的生命中,每每遇到一些牵系心灵内部的问题时,我总会沉默。似乎沉默是一种最深邃也最复杂的状态。后来我明白,听别人说话,不但要听别人说了什么,还要听别人没说什么,尤其是系统化避开的话题。于是我常常好奇地观看别人的沉默,一直试图找寻人类沉默的原因。国内曾经兴起关于现代和现实两大主义的大争论,但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现代主义强调的是前卫性和永恒性,但这个提法却是舍本逐末的表现。文学艺术创作的两大主流应该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所谓的现代主义,不过是浪漫主义的一种现代化表述。我们看到的所有先锋探索与创新,比如表现主义、后现代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结构主义等等,本质上都只是浪漫主义的某些支流,有个别最终流成了未来的主脉,但依然是在浪漫主义的范畴内。浪漫主义跟现实主义一样古远,也将一样永久不灭。因此,就我个人的文学追求而言,尽管我也强调探索与创新,但我的探索与创新是有根有传统的,绝非空中楼阁。与先锋意识相比,我更看重文学品质。我给自己的定调是:浪漫主义。我认为,优秀作家的一个重要责任是,增强自己写作的难度,而减低读者阅读的难度。许多超现实主义先锋作家只做到了前者,而把阅读难度同时交给了读者。这是我所力避的。我心中的小说,是流言蜚语那样的。我们知道,传播信息和消遣是文学的重要基本功能,而流言蜚语则是这两个方面的佼佼者,而且流言蜚语每经过一个人就会有一次新的添油加醋、艺术加工,越来越精彩、越来越吸引人,因此,我认为流言蜚语是一种活的文学。中国自古有一种文学的流传方式,叫做手抄本。在古代的突出代表是《金瓶梅》《红楼梦》,在六七十时代,也有一批优秀的手抄文学,小说有《一只绣花鞋》《少女之心》等,诗歌有《相信未来》等。这些手抄文学也与流言蜚语相似,它们可以无视发表、出版、印刷,通过无数的个体人与个体人之间的传播,形成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还有一种流言蜚语的特殊形式,叫做口传文学。我们知道人类文学的重要源头之一是古希腊的《荷马史诗》,而《荷马史诗》并非荷马的独立创作,而是荷马根据古希腊人民口口相传的传说故事整理合成的。我国同样有类似的一部史诗,是流传在藏地的《格萨尔王传》,通过口口相传,流传了上千年,直到近现代才被研究者笔录下来,成为可阅读可收藏的纸质文学。我们从事文学创作,不妨以流言蜚语作为标杆,其实我国灿若星河的话本小说、章回小说,绝大部分都是为了方便说书人、评书人讲绎而写就的,这就能让占了当时社会大头的不识字、不读书的人也欣赏到小说里的人物和故事。流言蜚语之所以如此吸引人,能够深入人心灵魂,归根结底是切合了人类的某种愿景、情感或者欲望,从而引起了人们内心的共鸣,甚而点燃了人们参与创作和表达的激情,从而穿透时间、进入历史、无限流传、抵达永恒。流言蜚语有两种极致的形式:墓志铭和史书。墓志铭都是写一个人一生中的好的一面,这本身就具有艺术加工的性质;墓志铭其实是用有限的篇幅,来塑造一个永恒的人,这就跟小说不谋而合了,小说不就是为了塑造一些不朽的艺术形象吗;墓志铭它朝向的是死者死后的永恒时光,它的理想是帮助死者抵达不朽,因此它是一种有理想的文字,也是一种有时间意识和使命的文字。我们不妨把小说想象成是给某个人或者某些人写的墓志铭,客观地刻画和剖析笔下的人物,为他们树碑立传,给他们提供一种流芳百世或者遗臭万年的可能性。至于史书,比如二十四史,早就有人评价过中国的二十四史,那是王侯将相的家谱。从这个角度讲,史书中包含了对历史事件的取舍和艺术加工,历书就像一部刻画人物、塑造人物的小说,它仿佛是一大群人的墓志铭,它的目标同样是把里面的人送入永恒殿堂。中国古代的演义小说,包括四大名著,其实都是一种模仿历史的写法,它们企图复制出一个宏大的时代和社会图景。而西方文学的源头:史诗,直接就把历史放在体裁的名头上,其本质也是一种历史的仿写。我写小说是希望在尽可能小的语言空间里放进尽可能多的现实内涵,把历史当小说来看,把小说当历史来写。《加缪的人间》短篇小说集是我出版的第二本书,我目前所出版的两本书标题都有一个“人”字,这大概可以说明我对小说的态度。这与我的个人经验有关。我们看一幅画,最被吸引的是人像;听一段音乐,最被触动的是人声。人的内心,最关注的永远是人。于是,我在创作中始终不忘把人定位在第一要素之上。我不仅集中描述个体人,更希望自己的笔触能泼墨一片人的群像,就像人头攒动的黑压压的广场,那么喧闹、那么狂热、那么澎湃、那么旺盛。只有把个体人置于人的群体之中、置于人与人的关系之中,人性才能浮出水面。小说集里收录了《寻我启事》《加缪的人间》《酒店没有酒》《逗号的尾巴》等十个短篇。在我的生命中第一部震撼我心灵的文学作品是卡夫卡的短篇《饥饿艺术家》,我的灵魂曾被它照亮。因此,我一直不敢轻视短篇所能蕴藏的巨大能量。我承认我写短篇,更多是试图操练小说的细密与完美,把自己倒逼在一个狭窄得近乎贴身的空间里,去挥剑、去开枪,除了要去打败不可能打败的四壁,还需要防范剑的倒戈、子弹的反弹,从而被推上非天才即疯子的一线天,领略到小说的肌理究竟有多无可立锥。在我看来,所谓经典,就是把作品中的人物关系推到极致,因为极致,所以这样的关系会在历史中不断重演,绵延不息。具体到短篇《加缪的人间》,故事是一个自杀者在寻死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罹患绝症,于是放弃自杀,选择等待死亡。《加缪的人间》的核心是:以死亡拯救死亡。副标题中我引用了加缪的名言:“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判断生活是否值得经历,这本身就是在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逗号的尾巴》探讨的是自由,任何人都无法获得完全的自由,所有人都要死,死亡就是人类最不自由的现实。“逗号的尾巴”也可以理解为,人类的死亡并非终结,而死后的世界就是逗号的尾巴。《寻我启事》探讨的是人的存在,究竟人需不需要通过别人的证明而存在?如果没有人证明我存在,我是否就存在,或者是否就不存在。我如何证明自己存在?《酒店没有酒》是一篇关于酒店的小说,现代都市人或多或少都进出过酒店,总有某个夜晚,人们把自己毫无保留地托付给这台陌生的社会机器。小说里男主角没家,女主角有家,家庭是社会最基础也最稳定的单元,但面对坚硬庞大的城市,有家没家同样寻不着温暖,于是人们渴望抱团擦热。人的双眼是长在身体前面的,因此只能看到180°的世界,扭动脖子,顾及新的空间,同时也出现等值的新暗面。脑后那180°的世界永远存在,它既是恐惧的国度,也是奇妙的乐园。作家在这片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在《酒店没有酒》里,男女主角的故事之外加了一个偷拍者的视角,这样就把男女主角身后那180°的世界展现给了读者,而真正的叙述者是一个观影者,这又是一重视角,三重叠加,形式上有点像螳螂捕蝉。其实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看短诗的人比看长诗的人多,看短散文的人比看长散文的人多,但是看短篇小说的人却比看长篇小说的人少呢?这是一个很奇怪、很悖谬的问题。诗歌、散文、小说。诗歌是最虚的,散文是最实的,小说则虚实结合。但为什么恰是这个介乎其间的小说成为了一个另类的极端?以“小”字命名的小说,居然是以大和长为美的。在古代几千年时间里,中国一直是诗歌大国、散文大国,小说被定义为“道听途说,街谈巷议”的闲文闲书,登不上大雅之堂。小说的崛起是近几百年的事,但很快就后来居上,一跃成为文学之王。某种程度上说,小说无非一个字:闲。之前被人瞧不起是因为闲,后来被大众追捧也是因为闲,成也是闲,败也是闲。而小说里面又有一种重要的笔法,叫做“闲笔”,在很多大师级小说家看来,闲笔是小说中最见真功夫的点睛之笔,是最引人入胜的悬崖之花。一个“闲”字大概就解释了短篇为什么没有长篇受欢迎了。人们看小说追求的是闲情雅致,是从容不迫,是优哉游哉,短篇往往把作者和读者逼得太紧迫了,长篇犹如长廊,可以让人闲庭信步、漫不经心、慢条斯理、漫无边际。如何让短篇更加自由、更加写意、更加闲散?这大概是我探索和修炼的一个方向。我在内心一直酝酿着一部哲学的著作,在我看来,它在很多关键问题上对存在主义是有反思和突破的,我期待通过五到十年的时间进一步思考成熟,把它付诸笔端,并切实作用于我热爱的小说创作。在我的小说里,我更多探讨的不是存在的困境问题,而是人与人的关系以及情感问题。爱为什么会产生恨,就是因为情感并不能完全密合两个人的关系,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情感是从每个个体人身上由内而外生发的,它止于别人的身体。情感的射线是有尽头的,一旦强化了关系,个体的独立性便自然削弱,达到一定程度时,人便不复为完整的人了。我把这个核心创作命题提出来,是希望读者们不要再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理解和解释我的小说了,那已经太老旧。曾经,我以“小”字谈过自己对小说的一些粗浅想法:1.中间一竖,要求小说骨架要坚韧,脉络要清晰,要有穿透力,要“立竿见影”;2.左右两点,要求不能只关注主干,还要兼顾“一点一滴”的细节,而且要懂得平衡,这样才能“展翅翱翔”;3.最鬼斧神工的是下面一钩,不能中庸,钩要选边,作家的立场要明确,一点逆向的萌芽,有向上的追求,有逆风驰骋的勇气,只有这样才能“勾”住读者的心;4.小说就是要像“小”字一样——“一只长了双翼的钩子”,拉动世界冉冉上升……在这里,我想把“短篇”这两个字拆解重新组合,以表达我对短篇小说的看法。我只列出组合后的新短语,大家可以自己品味、解读。我认为短篇写作就是:“竹矢”射“扁豆”。

    2020-01-26 11:53:47 作者:李衔夏 来源:青年作家 9812 0

  • 二十四岁

    二十四岁文/林金梅猛然间,我记起我已经二十四岁了,突如其来的醒悟,令我有点神伤。二十四岁的我,迷茫中带着些稚气,稚气中又掺杂着些许成熟,成熟中又有些执拗,既带着些可笑,又夹着些许可爱,大概这是所有人二十四岁的这样子吧。时间在懵懂中溜去,待到你幡然醒悟时,可能也就到了二十五岁了,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喜欢别人问我年龄,我怕我说出来时,别人心里会想:原来你那么老啦。其实,你的二十四岁,悄悄地来,也即将悄悄地溜走。二十四岁,是一个界限。学生与成人之间的界限,还没有完全从学生的身份转换过来,好像就要步入关注养生阶段了。角色的转变,表面上没有给生活带来多大的变化,其实无形中一切都在变化着。二十四岁,回想过去,并没有做过惊天动地的事情,生活一直处于平平的状态,波澜不惊。好像慢慢地认清了事实,没有突出的外表,没有拔尖的学历,更没有雄厚的背景,似乎眼界也没有别人高,也许会以为这辈子大概就是这样了吧。二十四岁,处于梦幻的状态。会期待生活发生大的变化,会期待着哪天有一段一见钟情,刻骨铭心的爱情,会对生活充满希望。二十四岁,已经要开始思考人生的方向,可更多的人却享受着安于现状的生活,人人都知道落后太多便是淘汰的开始,可自知落后,也无心改变。二十四岁,属于一种愤世嫉俗、愤青的阶段吧。看到不合常理的事情,会像救世者一样做一些吃力不讨好的事;久而久之,就会进入到发现了越来越多不合常理的事情时,都是一种见惯莫怪的状态了。然而以前不认同的事,你就会明白存在就是合理的。如果不懂,那就说出来,如果懂了,就别说。二十四岁,慢慢地你就会成为你当初讨厌的那种人。曾经有一个人跟我说你以后会慢慢地就变成你当初讨厌的人,很少有人能够不忘初心,不改初衷的。那时候,我不太认同,甚至有点嗤之以鼻。但是却有在思考,以后我大概不会吧,但毕竟世事难料。二十四岁,这是一个特别的岁数。每一个阶段都是在懵懂中连滚带爬的往上,成长确实是朝着自己的梦想靠近的过程,在这过程中知道不满,感受不足,这也是一种成长。二十四岁,是一个人前仆后继的节点,不为任何人,只为自己的内心倾向,也就是得给自己的信仰充值。二十四岁,所有人都懂得生活本来就是一场恶战,给止疼药也好,给巴掌也罢,最终都是要单枪匹马练就自身胆量,谁也不例外。今年我二十四岁,在懵懂中成长。

    2020-01-16 14:51:44 作者:林金梅 来源:青年作家 9844 0

  • 长乐

    长乐文/陈梓菁今年,是我偷听地球的第十九年。“长乐,你觉得我们的未来长什么样子?”这是四季第一次问我这种问题。四季平时并不是一个容易多愁善感的女孩儿,用我们老师的话说就是,四季这姑娘,脸皮厚,说不动,给卷鞭炮都能去炸仇人下水道。我叫长乐,自我认知里,我就是个慵懒的人,不会为了梦想去拼搏,对金钱也没有欲望。我一年四季都是如此,小小年纪,恨不得出门就是坐轮椅,网络上把我这种人称为奶奶级青年。“未来啊,谁知道呢?稀里糊涂的过呗,反正也不可能大富大贵。”此时的我,正坐在电脑面前,回复着客户的咨询。这是我真实十八岁下半年里找的工作,不是当年小时候梦里的十八岁。你们的十八岁过去了吗?发生过什么事,能说出来让我羡慕一下吗?如果还未到来,那就太棒了,前程似锦,祝你好运。现在是2020年1月12日,欢迎来到小时候作文里的时间线。或许很仓促,世界也不尽人意,可是未来到来了喔亲亲。我:“我这么拼命工作,我以后一定是个女强人。至于会强谁,就不知道了。”四季:“疑车无据。”我:“为什么我养的仓鼠胖胖的,别人都是瘦瘦的?”四季:“可能这就是各地特色吧。”我:“……色哪了?”我:“仓鼠咆哮!”四季:“瓜子瓜子瓜子!”这是我的十八岁。客户:“为什么京X卖180元,你们的这么便宜?”我:“需要帮您涨价吗亲亲?”客户:“这个太阳能灯可以绑电线杆上吗?”我:“可以的,您可以用绳子绑住固定,绑在……”客户:“怎么绑?”我:“……您可以绑个中国结。”这是我的十九岁。我现在正在家中码字,文章句子依然杂乱无章,文笔还是很烂。前些天,有个“粉丝”突然找我,他说,“现在都看不到你写的东西了,以前蛮喜欢你写的,故一小姐。”。对不起,或许是2020年里,汽车还不会飞上天,线上沟通还不是在眼前方浮现半空屏幕,我到达了从前期许的未来,却把故事留在了时光机里。“四季,主管说的文件你做了吗?”同事私信我。咦,我是四季,那长乐是谁?

    2020-01-13 15:03:23 作者:陈梓菁 来源:青年作家 976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