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端

文摘

  • 此路不通

    此路不通文/乔欢“啊!”黄亮正流畅地转弯,却突然一个急刹车,坐在副驾驶的老婆尖叫了一声,脑袋“嘭”的一声撞到了车窗上。老婆一手揉着撞疼的脑袋,一手小心地护着大肚子,生怕动了胎气。黄亮一向心疼老婆,要不是前方硬生生一堆黄土挡路,他断然不会突然刹车。通往村口的路上,竟凭空多了两堆高高的黄土,把两车道的马路拦了个严严实实,土堆前竖着个大大的牌子,上面写着“此路不通”。土堆足有一人多高,看不到前面的路况,看样子,泥还是新挖的,很湿润。黄亮下了车,从黄土堆左侧绕过去,想看看是怎么回事。他一个月前刚回过老家,这条路一直畅通无阻。刚绕过土堆,就看到前方几米处有几个村民站在马路中央,他们都戴着口罩,每个人手里还各拿着一把扫街的大笤帚。他们看到黄亮,马上用笤帚指着他大喝:“你是哪个村儿的?现在病毒传染很厉害,别瞎跑了!快回去!”“我就是这个村的,我是一队的。就住那边儿。”黄亮边说边指向前面。“你是从哪儿回来的?”中间一个穿西装配秋衣的笤帚男问。“我从北京回来过年的,爸妈都在老家。”黄亮实话实说。“哦,北京回来的?北京回来的可以进村,如果是湖北回来的就不中。”那几个人跟了过来,看到是“京D”的车牌后,放了行。小轿车开不过来,黄亮只好把车停在路边,和老婆一起拉着行李步行回家。幸亏家离村口不算远,如果家住十队,走回家恐怕得一个小时,挺着大肚子的老婆肯定吃不消。黄亮和老婆慢慢走着,路上几乎没有人,家家户户大门紧闭,有些家的门口被拉了大红的条幅,到处是红艳艳的宣传语:“今年春节不串门”“今年上门,明年上坟”。远处有人拿着大喇叭在吆喝,那是村干部在宣传“不要串门”。回到家,黄亮才知道,这些都是村里为了隔离病毒想出来的办法。“连路都给堵上了,真是简单粗暴。”老婆悄悄说。黄亮揽了下老婆的肩,让她放宽心:“村里做得也对,这样更安全。我们就乖乖地呆在村里,肯定不会被传染。”中原乡村的冬夜干冷而寂静,黄亮和家人们围着煤球炉子,一边烤火一边聊天。突然,一阵阵120救护车的声音由远及近,最后停在了村口的位置,120急救声一声紧过一声,却不再靠近。黄亮像是想起了什么,撂下句“我去看看”,就跑了出去。果然,救护车停在远远的村口,因为“此路不通”无法进村。另一边,几个戴口罩的人吃力地抬着什么慌慌张张往村口跑,走在前面的居然是那个西装笤帚男。黄亮跑上前,问他要不要帮忙。笤帚男喘着粗气说:“谢谢,帮忙抬抬,我娘煤气中毒了,120救护车进不了村……”黄亮帮着把人抬到村口,哼哧哼哧抬过那两个高高的土堆,再抬上救护车。看着120呼啸而去,黄亮心里却不再感到安全了,他准备住两天就提前回京。老婆快到预产期了,万一提前要去医院,这“此路不通”可是会要人命的。(文章刊发于《劳动时报》第4版:四版职工文学,2020年2月12日星期三)

    2020-05-21 00:04:18 作者:乔欢 来源:《劳动时报》第4版:四版 职工文学,2020年2月12日期三 9596 0

  • 人生下半场 始于一场疫情

    人生下半场始于一场疫情文/祝顺祥2020年,我的人生迈进下半场,同步前行的是一场席卷全球的瘟疫——新冠肺炎。人生如果以80年为计,40岁是中点。人生如果是一场竞技,40岁以前是上半场,40岁以后是下半场。2020年伊始,从武汉传来有关肺炎的消息,没有人知道这场疫情是怎么起来的,有人说是因为一只蝙蝠,有人说是美国的生化武器,总之,大家对疫情的源头恨之入骨,大家对吃蝙蝠的人,或者研究生化武器的人,或者其他什么人,都恨不得把他踩个稀碎,打入十八层地狱。临近鼠年春节,紧张的空气传到了广州,人生下半场随着疫情开始了。春节这个春节不同往日。春节前几天,口罩、消毒液畅销,反应迟钝的我并没有马上去采购,只是返乡过年时带上了家里库存的几个口罩。有的人已经敏感的感到气氛不对,许多出行计划按下暂停键,机票、火车票退票增加。广州南站排队的人流比平常短了些许,大部分人都带上了口罩。口罩的作用,除了隔离病毒,也隔离了人们高谈阔论的欲望,车厢里人声静寂,只有偶尔传来小朋友的嬉闹声。老家还是一如既往的宁静,时不时传来鸡鸣狗叫声,人们的生活和平常一样,没有人戴口罩,似乎是疫情之外的世外桃源。回到家后,我们就取了口罩,尽情呼吸山里的清新空气,这次是有史以来戴口罩最长时间的一次了,人总是渴望自由,最起码呼吸要自由,只是接下来的几个月,这种自由被剥夺了。在外的人陆陆续续回家过年了,村里偶尔出现几个戴口罩的,就知道是从外地回来的。过几天,听说镇上和县城也开始有人戴口罩了,我们把活动范围圈在村里。正月初一,每年村里最热闹的时候,人们互相走动拜年,祝贺新年,鞭炮声此起彼伏。这些年鞭炮的质量越来越好了,大炮仗的声音一个赛一个,炸得人震耳欲聋。村里满是硝烟的味道,高密度的聚在一起,久久不能散去,犹如战场一般。下午,陆续传来各地“封城”“封村”的消息,喧闹的村庄慢慢安静下来,电话的声音多起来,大家相互在电话里问候新年,同时交流一下疫情的消息,就拜年的方式达成一致,都不再上门了。因为担心交通问题,我们决定提前返回广州。此时对于疫情才有迫在眉睫的感觉,才想着要买口罩、酒精等,只是附近的药店都挂出“口罩卖完”的牌子,于是赶紧上网找,医用口罩全无,只得搜了一堆各式各样的口罩,聊胜于无。这是一个漫长的春节,工作以来第一次持续过完元宵节,因为每天都困在家里,困在床上或者沙发上,让人更加感觉日子无比漫长,总有种居家坐牢的感觉。窗外窗外,时而晴,时而雨,时而阴,有时会传来几声小鸟叫声,除此之外就是寂静。距离窗户两米的小路上,平常会有行人来来往往,如今,只有步伐轻快的人影闪过,偶尔会有妈妈带着孩子在散步,她们的口罩似乎在警示,窗外是未知的危险场所。窗户成了隔断病毒的防毒网,窗内是安全的,而窗外也许就有那可怕的病毒在游荡,随时准备钻进屋子来,以致让人不敢把手伸出去,生怕中了毒。在这个加长版的假期里,全家大小都窝在小小的房子里,每天只有吃喝拉撒睡,完全过上了猪一样地生活,腰围眼见着长了一圈。虽然孩子很可爱,手机也有吸引力,憋得久了,总想出去看看,总想出去透透气,只是不敢轻易尝试,所以看看窗外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虽然窗外的风景日复一日并没有什么变化。沿着小路的一排树还是生机勃勃,阳光透过树叶稀稀疏疏的洒在窗户上,微风吹过,树叶起舞,窗户上的阳光也摇曳起来。隔着防盗网看窗外,越来越觉得自己像一个囚徒,人被困住了,心也被困住了,甚至思想也被困住了,什么都不想去想,或者活着就行,活着就好。口罩口罩从来没有像现在一样跟人类如此关系紧密,每天都亲密接触,不可分离,乃至于不戴口罩出门就感觉像光屁股出门一样。我从来不知道口罩还分这么多种类。有分医用、非医用口罩,医用口罩又分医用防护口罩、医用外科口罩、普通医用口罩;有分棉布、纱布、海绵、无纺布、活性炭、高分子材料口罩;有分耳带式、头戴式口罩;最出名的应该是N95口罩,专家推荐,对付病毒最管用;最醒神的是明星款口罩,口罩的作用应该是防病毒、防雾霾、防粉尘,但明星款口罩不防这些,其主要作用是防偷拍,真让人大开眼界。2月初,在京东、淘宝搜索口罩,已经没有医用口罩了,可是手里没口罩,心里就发慌啊。于是,不管什么口罩,买买买,下手还要快,有的店,刚看完,考虑了几秒钟,再进去就没货了。再不能迟疑了,搜罗了几十家店,还限量,于是买到十几种口罩,各式各样,大大小小,每种都买几个,花了一千多大洋,最后有的店家发不了货,退款。我把每种口罩都试了一下,感觉还是明星款口罩好,关键是透气,戴上口罩让人有明星的即时感,只是不适用现在,出门还得再带一层口罩,如此又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弃用。口罩还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好处,比如:防丑,反正都遮了一大半脸了,戴眼镜的就更佳;缓解各种尴尬,因为脸红不会被看到;拍照也不用找角度,怎么拍脸都小;省口红、省脸霜等等,对女同胞来说省钱;口罩似乎减少了人们语言交流的欲望,这对性格内向的人是绝对的好事。戴口罩还从某种意义上调整了人际交往规则,比如:遇到不喜欢的人,可以假装没认出,有人说:“戴口罩不用对谁都摆出一份笑脸,臭着脸也可以好好过一天。”确实,戴口罩好爽!生死每一天,世界上都有人生,有人死。这段时间也不例外,只是死以一种更猛烈的形式呈现出来,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变成了一个个冰冷的数字。到4月底,新冠肺炎死亡人数累计中国四千多人,美国五万多人,全球近二十万,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中。多少家庭破碎,乃至消亡。人间悲剧不断爆发。有时真是担心厄运会不会降临到自己头上,想想确实可怕,只能尽量做好防护,每天打的上下班,工作成本剧增。每次从外面回来都感觉浑身上下都是病毒,必须把身上的物件都取下来消毒,然后洗手、洗澡、洗衣服,一套流程走下来,才如释重负,生怕给两个闺女带来病毒。这期间,我第一次经历了亲人的离去,当然与疫情无关。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直面了亲人的生与死。3月,小妹的女儿出生,十多天后爷爷去世,4月,大妹的儿子出生。我的亲人,来了年幼的,走了年长的,这是生死的轮回吗?趁着回去给爷爷发丧,顺便去看了一下小外甥女,这个瘦瘦的小家伙身上看不出一点爷爷的痕迹,两人的命运原本就没什么关系,只是两人的生或死间隔那么近,爷爷都没能看到这个小家伙一眼。方方方方是谁?我原本是不知道的,没听过这个名字,更没看过她的作品,后来搜索了一下她的资料,记住了她的主要信息,原湖北省作协主席,曾出版多本书籍。这次疫情让方方火了,火得一塌糊涂,是因为她的日记。起初只是无意间翻到她的日记,草草看了几篇,对我没有什么吸引力,无非就是一个小老太把一些东家长西家短听来的东西写成了日记,也算是可以了解一下武汉的情况。方方的火是迅猛的,有越燃越旺的趋势,关注度达到极点,几乎可以媲美钟南山了。网上对这事吵作一团,有赞有弹,有人说她记录了真实的武汉,说了真话,是反体制的英雄,堪比鲁迅先生;有人说她心理阴暗,专门盯着光明中的黑暗点,而且是道听途说,制造恐慌。随后我又翻看了几篇日记,没什么出格的言论,啰里啰唆,也没有什么文学风采。字行里间印象最深的是两个词“听说”“极左”。归纳一下,还是觉得此事不太妥当。诚然,方方写日记是她的自由,只是有几点需要考虑。一是身份,原湖北省作协主席,体制内厅级干部;二是形式,日记,应该是真实地记录,但是这些所谓日记却都是听来的,听这个说,听那个说,本身就让人觉得不靠谱,出现几个错误正是被批评最多的点;三是时间,在全国上下如火如荼全力抗疫的时候,把日记发表在微信公众号上合适吗?假如她是一个自由作家,假如她写的不是日记而是小说什么的,假如日记没有在网上公开也许又不一样吧。方方呼吁“言论自由”,又痛恨他人“言论自由”,把批评她的人戴上极左的帽子,冠以“文革”余孽。日记写完了,如果此事到此结束,无论支持者或反对者双方都还可以算在“言论自由”以内,当然双方的谩骂、攻击不在此列。方方接下来的操作可就真不地道了。方方日记迅速的翻译成英文、德文即将出版,而且已经在亚马逊预售,这么急切的做法总让人有一种阴谋的感觉,必然地招致了更多的质疑和唾骂。现在是什么情况,国际舆论想把责任推向中国,把疫情的锅甩给中国,现在是中外舆论战的决战时刻,方方日记外文版的介绍直接向中国亮出了刀子。一部分支持者变更了阵营,更多人的人认为这是给外国送子弹,而支持者还是一如既往的支持,方方微博转发了支持者语录:一个强大的国家不会因为一本书的出版就崩塌掉!中国会被一本日记打垮吗?当然不会,方粉们也太抬举方方了,不过就是出版一本日记而已,和国家之间的博弈相比算不上什么事。不过这事有个类比:某人在你身上甩了一坨鼻屎,却有人说:不就一坨鼻屎嘛,人又不会死。是啊,不就一坨鼻屎嘛,就是恶心了一下,擦掉就行了。很难想象方方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这个时候在国外出版方方日记,即便要出版,就不能再等等?我只想说:方方,你太急了!病毒病毒是什么?病毒是一种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生物。病毒有很多种,有的可与人和平相处,否则的话,人体免疫系统会干掉病毒,或者病毒攻击人体组织,让人生病甚至死亡。病毒和人类的关系,类似于人类和地球的关系。病毒寄生在人体中,不断繁衍,大肆破坏宿主人类的身体机能,甚至导致人类的死亡;而人类寄生在地球,不断地向地球索取资源,人类为了自己无尽的欲望,把地球破坏得千疮百孔,这种行为和病毒没有本质的区别,也可以说,人类就是地球上的病毒。反过来,地球会启动防御机制。地球上杀死人最多的既不是战争也不是自然灾害,而是病毒,历史上,“天花”等病毒曾致死的人不计其数,数以亿计。整死宿主的病毒不是好病毒,宿主一死,自己也跟着完蛋,对病毒自身而言也不是什么好事。无论是病毒和人类,还是人类和地球,也许都应该考虑一下,和平相处,可持续发展。如今人类已经感受到危险,环保主义开始流行,只是道阻且长。疫情还在继续,生活还要继续。下半场才刚刚开始,未来究竟会怎样,谁也不知道,活在当下,珍惜当下才是最重要的。

    2020-05-20 23:59:17 作者:祝顺祥 来源:青年作家 9717 0

  • 凭曲解意(微诗组诗)

    凭曲解意(微诗组诗)文/卢静云归去来辞我想在废墟上种一个秋天溪流,菊影,月色为镜一壶浊酒,蓄满我的江湖终于安静了,这呼啸着的人间普庵咒纷繁的音声唤起诸般颜色,落在大千世界的皱褶里,不辨虚实只有把菩提种在袈裟里的人,持着重复的普庵咒语,从斑斓中醒来渔樵问答谁在斧伐的故事里,倾诉巍然的高山谁用欸乃声声,应和月光和流水谁谈古今一笑,让风尘入了画谁与浮云周旋,独留下一身清白凤求凰我在丝桐中辗转反侧,窥探着你的影你的天空,你的灿烂,无所不有的一切还有你的飞翔,属于我的我的蓝,我的爱,你终于循声而来忆故人桂子秋香,又漫过江南的月走过瘦西湖畔的人,又吹起了笛又与谁约下了酒,又在风中写成一阕诗刚刚开始想念,又忘了你的模样洞庭秋思洞庭的秋,在七弦上流过,泠泠如深邃的蓝,或月光赐予的悲欢没有任何叙说可抵达水面没有任何自由,比一叶扁舟辽阔山居吟比如天地为庐,草木可为衣比如风居住的时光,无谓轻重我枕着溪流,忘记了起初的发生忘记那不确定的人间,更无谓来去良宵引如是良宵,前所未有的静只有漫天星辰,来自于你覆在墙上的热烈,光与恩典,来自于你我俯首在此夜,最终的笃定,也来自于你平沙落雁夕照把我的阵营,连成沙洲你低旋,栖止,让沾染的灰土碎了一地,炽热终将被赎回而我的歌声,终将为你重新绽放阳关曲我们轻易相信了酒,便轻易放过了那个欲言又止的清晨,阳关有相同的寂静,空荡荡的,可见雁影已去时间结成了指尖的冰色,如我恒久的凝望酒狂我要这放浪的风雪,无休止的轮回我要这炙热的荒原,鲜花遍地我要这酒,深入喑哑的人间我要天地同欢,尔后,独自醒来双鹤听泉持续地,在空旷处荡起回响泉水流过白云的胸怀,潺潺作声冥思的双鹤,等在光阴里很轻,很轻

    2020-05-20 23:35:01 作者:卢静云 来源:青年作家 9677 0

  • 战乱时代下的难民家庭悲剧

    战乱时代下的难民家庭悲剧文/黄林聪前不久上演了一部由黎巴嫩、法国和美国联合制作的剧情片《何以为家》,由黎巴嫩导演纳迪·拉巴基执导,纳迪·拉巴基主演,介绍了一个战乱时代下的难民家庭悲剧,该片于2018年5月17日在戛纳电影节首映。2019年4月29日在中国内地上映。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好评。该片最吸引人之处在于其真实性,真实再现了主人公赞恩的生活。在黎巴嫩,多年的战乱使得难民大都逃到附近的发展中国家,如黎巴嫩和土耳其。近年来,黎巴嫩已接纳超过一百万的叙利亚难民,而扮演电影主人公赞恩的12岁男孩就是叙利亚难民,已随父母在黎巴嫩生活了八年,没有机会上学,在街头长大,艰难度日,全家人挤睡在地上,也从未睡过真正的床,电影中的大部分场景皆来自真实。电影中的主角也因为这部电影获得难民署的关照,已全家移居挪威,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床,也开始上学,过正常人的幸福生活。然而,成千上万在黎巴嫩贫民窟的孩子,并没有像赞恩那么幸运,依然挣扎在饥饿之中,在狂热的战争底下,忍受着邻居或父母的暴力而成长。影片导演非常留意贝鲁特街头巷尾这些以乞讨或童工为生的穷孩子们,花费了三年时间进行调研,采访这些流浪孩童,了解他们的境况,要将他们的真实故事展现世人。她与摄制工作组在街头找到赞恩,找到叙利亚难民女孩,也找到了那位埃塞俄比亚非法劳工哈瑞,还有婴儿约拿斯的真正父母,而且他们在影片拍摄之后如电影中的剧情一样被逮捕了。该片讲述的就是这么一个12岁男孩赞恩,起诉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却没有能够好好地抚养他。脏乱差的家庭环境,一群孩子挤在一个大通铺上,赞恩的日常是把曲马多卖给监狱,到小卖部店里打工,全家的小孩都到街上卖简单粗制的饮料。其中一个镜头,赞恩在店里搬水看到一辆校车经过时的眼神,而这本应该也是他的正常生活。之后镜头就转向了家庭讨论是否让赞恩上学。母亲持支持态度,因为这样,赞恩就可以从学校拿回东西,减轻家庭负担,当然打工也是不能落下的。但父亲不同意,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赞恩的妹妹哈萨来月经了,赞恩却如临大敌,告诉她千万不能让别人发现,不然下场就和另一个女孩一样,被迫离开家庭。可该来的还是来了,小卖部的店主看上了哈萨,在小赞恩做出带着妹妹离家出走的行动之前,父母先行一步将哈萨嫁给了店主,仅仅用了几只鸡和房租作为“聘礼”进行交换。为此,年幼的赞恩做出了离家出走的决定,这也为他后来的遭遇做了铺垫。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不同种类、不同身份的人也会有不同遭遇。赞恩由于出生不好,属于叙利亚的难民,逃难来到黎巴嫩,没有本地的身份,且年龄过小,在离家出走后,没有人愿意收留他和给予他工作。幸好遇到一个好心肠的女人拉希尔,这个同样没有本地身份的、在餐厅打黑工的妇女收留了他,并且给了他一份照顾小孩的工作。在这个棚户区里,希拉尔、赞恩和希拉尔的孩子约拿斯一起快乐地生活着。在这里,赞恩还过了一个自己的“生日”,可以吃蛋糕庆祝生日,赞恩也露出了笑容,羞涩而温暖。每个人都在为了生存而奋斗,作为难民,要想方设法在别的国度生存下去,总是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希拉尔为了能留下她和她的孩子在黎巴嫩生活就得付出百般努力,虽然最终还是被关进了监狱,但她依旧不敢说自己有孩子,一旦透露出自己的孩子,就会被遣送出境。生活好像总是在赞恩做好准备之前就戏谑地滑向另一个方向,希拉尔被抓,在家久等希拉尔不回的赞恩没有办法,自己承担起照顾宝贝的任务,艰难地为了约拿斯的温饱问题四处奔波,尝试各种办法,还被房东赶出了棚户区。可想尽了所有办法,就在刚看到希望的时候,上天又再次和他开了一个玩笑。约拿斯这么个小不点,扔也扔不走,也许交给其他人照顾会更好,起码宝宝会有一个照顾他的家庭,而且自己也能获得一笔不错的收入,还可以办理出国证件,去一个更好的国家生存。所以,赞恩选择放弃抚养约拿斯。赞恩回家翻找能证明自己身份的证件,但却被告知自己疼爱的妹妹,自己希望她能过上美好生活的妹妹,刚才满十二岁的妹妹哈萨,因怀孕而死亡。出事的时候,她因丈夫没有及时发现异常,同时也因为没有身份证而无法及时进入医院进行治疗,最终惨痛离世。这个悲伤的消息,赞恩毅然做出反击,向这不公的世界反抗,持刀刺伤了哈萨的混蛋丈夫。赞恩也因此被关进了监狱。在监狱中,一个公益组织来看望大家,门外衣着光鲜的人们演奏着各种欢快的乐器给大家“送温暖送祝福”,门内有人狂欢有人落泪。两相对比的讽刺,在苦难者面前弹几首只无关风月的曲子,根本无法解决难民的根本问题。难民还是难民,约拿斯还是丢了,妹妹哈萨也已经不在了。更加受打击的是——赞恩的母亲竟然又怀孕了,还希望给孩子起名哈萨来满足自己的愧疚感。赞恩最终是忍无可忍,通过电视台的举报,公开向自己父母起诉——起诉他们把自己生下来,把自己扔给这个悲惨世界。这一事件也引起了社会上的轩然大波,获得广泛的关注。叙利亚的动荡引发了大量的难民集体移民浪潮,从一个国家迁移到另外一个陌生的国度,备受歧视和不公的对待。他们做最辛苦的活,拿最低的工资,住着最差的房子,过着辛酸的生活,是一群弱势而无人问津的群体。同时,难民家庭衍生出来的家庭悲剧,大多数父母生而不育,把孩子赤裸裸的带来这个世界,却又不负责任地把孩子丢弃在这个悲惨的世界之中,缺乏了父母的基本关怀,愧为父母。这部电影社会教育意义较强烈,发人深省,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2020-05-20 23:29:14 作者:黄林聪 来源:《青年作家》微信公众号 9603 0

  • 延安窑洞印象

    延安窑洞印象文/徐荣喜受组织安排,我随广州市政工干部高级研修班赴延安进行为期一周的短期培训。之前由于工作关系,去了全国不少城市,但革命圣地“延安”二字还是令我怦然心动,需长时间方能平复激动的心情。当踏上赴延安动车的那一刻,我的思绪便随那飞转的车轮极不平静——我只好默默提醒自己:“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的跳”。在我的印象中,延安总是土地般厚重,蓝天般高远,红日一样灿烂,岁月一样沧桑。延安的色彩甚至单调为土黄、瓦灰与鲜红,延安的味道是淳厚朴素的,延安的形象是原始古朴的,想象中浮现在我眼前的总是高耸入云的宝塔,是随处可见的革命遗址,是气势恢宏的安塞腰鼓,是挥舞入云的红绸彩带,是头缠“白羊肚”足蹬解放鞋的陕北父老。随着动车风驰电掣,看着窗外黄土高原斑驳的绿意,我心中觅古追昔的情绪渐浓了,渐渐弥漫成窗外的万里晴空。在延安短短几天时间里,我们的行程安排极满。登凤凰山,到王家坪,进杨家岭,赴枣园,走南泥湾,处处留下我们追思抚今的足迹。作为革命圣地和历史古城,延安可看的东西不少,可听的东西也多,然而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延安的窑洞。一路走来,沿途我们总能看到黄土山坡上还残留有不少的窑洞。烈日下,哪些废弃的残破窑洞尤如一张张干瘪又干渴的嘴。大多似已废弃,偶有居住着,也为青砖瓷瓦所装饰,门面一新。窑洞,这个几乎代表了延安,代表了革命,代表了贫穷与昂扬向上的原始居所,令我怦然心动。谁能想到这一孔孔土窑洞、石窑洞,曾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司令部呢。在凤凰山革命旧址,我们怀着无比虔诚的心,聆听延安大学泽东干部学院教授的现场讲解。凤凰山革命旧址是党中央于1937年1月自保安(今志丹)县迁居延安后落脚的第一个地方,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都曾居住在此。党中央在这里先后召开过党的全国代表会议、洛川政治局扩大会议、桥儿沟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等重要会议。在这简陋潮湿的窑洞里,毛主席就坐在破桌前、油灯下、烤着炭火盆,写出了惊世之作《实践论》、《矛盾论》和《论持久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发展作了政治、军事和组织上的充分准备。这就是中共高层领导居住的地方。没有到过延安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是无法想象这一切的。毛泽东和他的战友就是在这里领导中国革命,直至最后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哲学在这里发扬光大,中国的马列主义在这里提炼凝结。革命的文艺思想、文艺方针在这里产生,大批的革命文学艺术家也是在这里经受锻炼、健康成长。我每到一处,都要仔细观看这些土窑洞。窑洞里的陈设,简单到不能再简单,朴素到不能再朴素。木桌、木椅、土炕是当时最一般的农家都可以置备的物什。就是在这样狭小、阴暗、简陋的窑洞里,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雄才大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指挥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就是在这窑洞的小油灯下,他们写下了一篇又一篇决定中国革命方向、指导中国革命的光辉著作,在这里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人民共和国的坚定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历史篇章。窑洞是朴实的,朴实得如同一捧黄土。窑洞是不起眼的,如同黄土高原随处可见的黄土峁。不事张扬,从不炫耀,与黄土浑然一体。窑洞是浑厚的,它背靠高山,脚踩大地,坚固牢靠,岿然不动。窑洞是有力度的,是不可战胜的,因为它与黄土地血肉相连,密不可分。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们一行又专程驱车来到洛川县梁家河村——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曾经工作、生活、战斗了6年的地方。在他住过的窑洞,我们看到了他曾经用过的土炕、煤油灯、搪瓷碗、镢头……在寸草不生、飞鸟难觅的梁家河,他不因环境恶劣而消沉,在窑洞那狭小的空间里如饥似渴、秉烛夜读,带领全村百姓战天斗地、开荒种地。正是在延安窑洞那艰苦的环境里,磨砺了他坚韧不拔的毅力、艰苦朴素的品格、顽强拼搏的勇气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他,是从延安窑洞走出的又一位共和国的伟人。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延安很多当地人已经走出窑洞,搬入干净、舒适、整洁的小区居住生活,但窑洞已不同于一般的居所,它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一种象征,深深锲入人们的精神家园。我要说,延安窑洞是一部教材,是中国革命形象的经典教材。今天,我们不仅不能淡忘、漠视这部教材,更要深入研究它、运用它、充实它、发展它。在当前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延安窑洞这部教材会愈加显出它的重要性,愈加放射出它的光彩。住过窑洞的人,永远是我们这些后来者崇拜的对象,他们在我们的面前树立起永远光辉的形象。有机会,我还会去看延安窑洞,我要永远把它们珍藏在心里。

    2020-05-20 23:24:53 作者:徐荣喜 来源:《青年作家》微信公众号 9687 0

  • 切莫陷入诡辩的泥潭

    切莫陷入诡辩的泥潭文/周业锋大多中国人不谙逻辑学,凡遇到争议就不会按着事情的本质去进行合理的分析,而是喜欢举这样那样的例子进行辩驳,为的就是不想让自己的辩论处于下风,所以辩论无论进行多长、经历多少天马行空的“辩证”,都是无意义的,也不会有合理的结果,这样无意义的辩论就谓之“诡辩”。大多中国人越是不懂逻辑学,就越是喜欢诡辩,卖弄自己的丁点儿小聪明,从中满足那弱不禁风的虚荣心。中国自古以来就没有逻辑学,所谓逻辑都是受到权利影响的变质、混账逻辑,诡辩者可以将白马说成不是马,也可以指着鹿说是马,更加可以把实物说成空物,凡此种种,皆是诡辩所致然。长期以来形成的诡辩风气,影响了大多数中国人的逻辑观念,所以面对一件意思明了的事情,就总会有不同的声音,就总会有正反两面,好的会被说成坏的,丑的会被说成美的,还美其名曰“客观”,严重危害国人的道德观、价值观,致使伪君子、乡愿之俦横流,荼毒着国人的思想。诡辩是毫无意义的,它只能把国人带向堕落、愚昧、无知,无缘于文明、进步、智慧,一代代人的诡辩,就是一代代人的尔虞我诈,所造成的后果,就是整个社会伪善、伪智、伪理、伪进步,在对待真善美的价值观时,诡辩者们充分展现愚蠢和无知,自以为身经百战、经验丰富,实际上是到哪里都带着个井,看到的都是同一个天。今多数国人之谓进步,是物质之进步,而非思想之进步;今多数国人之思想,是充满诡辩之思想,而非客观、理性之思想。放眼社会,鱼龙混杂,滥竽充数者有之,混淆是非者有之,损人利己者有之;而我们又必须在社会上生存,如果不想受到社会大染缸污染的话,就应该尽早放弃诡辩的思想,做个有道德、存理性、怀良知的人,自利利他,追求真理和进步。

    2020-05-20 23:10:34 作者:周业锋 973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