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端

文摘

  • 五华狮雄山古建筑遗址入选广东省首批大遗址

    在广东省文物局6日公布的首批广东省大遗址中,梅州市五华狮雄山建筑遗址榜上有名。当天正在狮雄山古建筑遗址看望慰问考古工作人员的广东省文物局局长苏桂芬,对此表示了热烈的祝贺,并表示广东省文化厅文物局将根据地方政府在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公布、保护措施的落实进度,以及保护经费的投入力度等情况,选择条件成熟的大遗址与所在地政府共同建设大遗址公园。据了解,入选广东省首批大遗址还有广州市南沙区和东莞市虎门镇的林则徐虎门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广州市番禺区南汉二陵、佛山市南海区西樵山遗址、佛山市高明区古椰贝丘遗址、韶关市曲江区马坝人(石峡)遗址、惠州市博罗县银岗古窑场遗址、潮州市湘桥区笔架山潮州窑遗址。狮雄山遗址位于五华县华城镇塔岗村,是广东省罕见的汉代高台古建筑遗址,此遗址在1982年5月全国文物普查中被发现。后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从1984年至1990年,广东省考古研究所和五华县相关单位联合组成考古发掘队对该遗址进行了4次发掘,轰动全国。1989年6月,该遗址被列为广东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以来,五华县委、县政府将西汉赵佗行宫长乐台的规划保护和开发利用,列为“文化名城”建设和推进旅游产业升级的重点工作项目,邀请广东省文物考古专家进行规划保护,拟在遗址上重建赵佗行宫,打造长乐台文化产业园。

    2012-01-07 10:03:52 作者:唐林珍 万自明 廖伟军 10006 0

  • 世界上军衔等级最多的国家:元帅都分三级

    朝韩两国民族相同、语言相同,血脉相连、骨肉难分。要不是当年那位美军小军官在北纬38度线上画了一道,要不是为期3年的半岛鏖兵,今天屹立在半岛上的应当是一个强盛的、繁荣的、统一的高丽国家!在此对这两个国家军队的军衔制度作一简述,同时真心希望这两种军衔在不久的将来合并成一种有高丽民族特色的军衔。朝鲜军衔:等级之多,世界之最朝鲜人民军自1948年2月8日建军伊始即实行军衔制度,当时设立有如下军衔等级:将官(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士官(准尉、上士、中士、下士),战士(上等兵/上等水兵、列兵/水兵),共5等18级。人民军的第一代军衔标志与当时的苏联红军极为相似,只是多了一个“两杠四星”的大校。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当战局危难时,朝鲜党、政府推举金日成同志为内阁首相(相当于国务院总理,1948年即任此职)兼人民军最高司令官,并授予大将军衔。“金日成将军”这一尊称由此而来。1953年2月7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发布政令:授予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日成以元帅称号,授予民族保卫相崔庸健以次帅称号。政令称,由于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日成在抗日民族解放斗争中和创建、加强与发展朝鲜人民军的事业中,建立了特出的功勋,并在反对美、英帝国主义武装侵略者的正义的祖国解放战争中,以卓越的指挥建立了光辉的功勋,特在光荣的朝鲜人民军建军5周年之际,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由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民族保卫相崔庸健在加强朝鲜人民军的事业中和祖国解放战争中建立了功勋,特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次帅军衔。根据这一政令,朝鲜于1953年增设了朝鲜元帅、朝鲜次帅(习惯上称人民军次帅)等高级军衔。1958年将准尉军衔改为特务上士军衔。1992年设立最高军衔——朝鲜大元帅,并在金日成同志80岁寿辰时,将这一最高军衔授予金日成同志。1998年,为庆祝朝鲜建国50周年,将列兵军衔增为4级——上等兵、中等兵、下等兵、新兵。至此,朝鲜现行军衔体系最终形成。朝鲜军衔的特点有五:1.元帅分3级、军官分4等15级,等级之多为世界之最,即使苏联,军官也只分3等14级;2.次帅军衔,世界上只此一家,别无分号,地位相当于苏联的军兵种主帅,高于设置4级将官国家的上将(大将),低于其他国家的元帅;3.大校军衔,为朝鲜首创,是副师职(正旅职)军官的编制军衔;4.少尉军衔作为“预备军官军衔”使用,类似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实习学员(着尉官军服,带学员肩章),仅授予军校毕业在部队实习的预备军官,一年后即晋升中尉军衔;5.中等兵、下等兵军衔,与外军的一等兵、二等兵相同,但称谓绝对独特。据不完全统计,朝鲜从1953~2002年问,共授予大元帅1名(金日成,1992年),元帅2名(金日成,1953年;金正日,1992年),晋升元帅5名(崔庸健、朴一禹、吴振宇、崔光、李乙雪),授予次帅2名,晋升次帅26名,以上共授予、晋升大元帅、元帅、次帅30名、36人次。朝鲜人民军98式军衔标志自1998年9月起使用,分礼服肩章、常服肩章、领章3类,各按陆军、海军、空军区分。与旧式军衔标志的区别主要是在肩章、领章上增设了兵种勤务符号。军官礼服肩章为金属丝编织金黄色版面,陆军红色边缘,海军黑色边缘,空军天蓝色边缘,钉缀金黄色军徽图案铜扣。大元帅肩章版面金线刺绣朝鲜地图,上端绣朝鲜国徽,下端绣特大金星;元帅肩章上端绣朝鲜国徽,下端绣大金星(小于大元帅星徽);次帅肩章中间绣大金星,星徽正中嵌朝鲜国徽;将官肩章绣将级星徽,大将4颗,上将3颗,中将2颗,少将1颗;校官肩章版面绣两条红色纵杠,钉缀军种标志、校级星徽,大校4颗,上校3颗,中校2颗,少校1颗;尉官肩章版面绣一条红色纵杠,钉缀军种标志、尉级星徽,大尉4颗,上尉3颗,中尉2颗,少尉1颗。士兵礼服肩章,陆军军绿色版面,红色边缘;海军黑色版面,无边线;空军蓝灰色版面,天蓝色边线。陆军、空军士兵肩章缀金色铜扣,海军士兵肩章缀金锚图案铜扣。士官肩章用金色宽横杠、纵杠、窄横杠区分军衔,特务上士一宽横杠一纵杠,整体图案呈T字形,上士一宽两窄,中士一宽一窄,下士一宽;列兵肩章用金色窄横杠区分军衔,上等兵三窄,中等兵二窄,下等兵一窄,新兵无标志。士兵另有一种仪仗服肩章,陆军红色版面,红色边线;海军黑色版面,藏青色边线;空军天蓝色版面,黑色边线。军官常服肩章,陆军为军绿色版面,红色边线;空军为军绿色版面,天蓝色边线;海军为黑色版面,金色边线,其他和礼服肩章相同。大元帅和士兵不设常服肩章。领章是朝鲜人民军主要的军衔表达方式。大元帅不设军衔领章。军官领章为金黄色版面,军种色边线(全封边),基本样式同肩章。[NextPage]韩国军衔:东西合璧,内外兼容大韩民国军队建立于20世纪40年代末,当时设置的军衔兼有美、日、韩的特点,可谓东西合璧、内外兼容。其设有:将官:上将(也称大将)、中将、少将,校官:上校(也称大校)、中校、少校,尉官:上尉(也称大尉)、中尉、少尉,将官、校官、尉官合称士官;准士官:准尉;下士官:上士、中士、下士;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共6等16级。朝鲜战争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大量涌入南朝鲜。韩军为与其交流,将军衔作了较大调整,增设元帅、准将、士官长(从1等逐渐增到4等)等,军衔标志也有所变化。战后,随着韩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提高、强烈的民族意识及反美情绪的增长,其军衔也越来越呈现“高丽民族”特点。韩军的职务编制军衔有美国特色,即规定正式军衔和临时军衔。当某上尉被临时任命为团长时,其临时军衔自动晋升为中校,佩戴中校军衔,但正式军衔仍为上尉;以后,正式任命为团长时,正式军衔则晋升为少校(也可能越级晋升为中校);若临时任命取消,则中校临时军衔也随之消失,恢复为上尉军衔。这种制度的优点是:需要时可随时提升军人军衔,与新职务相匹配,避免出现高职低衔的现象;同时又避免在和平时期出现大量高级军衔。韩军对职业军人(按韩军称谓包括:土官、准士官、职业下士官)的服役按军衔的不同有非常详细的规定。韩军的军衔标志较之朝鲜军衔,显得较为简朴,但样式较多。陆军有军官礼服肩章、军官常服肩徽(直接将符号钉在肩袢上)、夏服套式软肩章、士兵礼服常服臂章、军人野战服军衔标志等。韩陆军、海军、空军下士官军衔标志是领花,以金色花托表示级别,以金色角杠区分等别,元士三杠一星,上士三杠,中士两杠,下士一杠。海军陆战队下士官的军衔标志是绿地红徽的臂章(另设红地金徽的礼服臂章和黑地白徽的作训服臂章),中间绣海军陆战队队徽一一铁锚和交叉步枪,元士三条角杠一条弧形杠,上士三杠,中士两杠,下士一杠。韩军兵长、兵的军衔臂章以底板颜色区分军种,陆军、海军陆战队绿色,海军黑色,空军蓝色,以金色横杠区分军衔,兵长4道,上等兵3道,一等兵2道,二等兵1道,新兵无标志。海军陆战队兵长、兵以红色(常服)、金色(礼服)、白色(作训服)斜杠区分军衔。韩陆军、空军、海军陆战队野战服军衔标志为绿色长方形标志,可佩戴在野战帽(正面)、野战服(领、胸、肩、臂)上,用黑色标志替代礼服、常服的银色标志,用棕色标志替代礼服、常服的金色标志。

    2012-01-06 17:44:58 作者:佚名 9943 0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如何牵制日本

    一战以来,一直对中国虎视眈眈,认为一战是日本鲸吞中国天赐良机的日本,在袁世凯死后,突然变了调子,高唱起日中亲善来,而且朝野上下,都急于表示对中国的友好。个中原由,从表明上看,是日本内阁换人,大隈换成了寺内。但更深层的原因,是大隈内阁想借一战之机,把中国一口吞下的野心,碰到了很大的阻力,嘴张开了,却好像被什么东西卡住,上不上,下不下。中国反弹强烈,西方也对日本的趁火打劫,心怀不满。结果呢,日本的元老们,不高兴了,于是大隈重信,只好走人。按日本学者井上清的说法,由于大隈过于强硬的对华政策,二十一条签订后,日美关系恶化,日英关系也出现了阴影。更重要的是,这种政策激起了中国人的强烈反弹,连亲日派都不大亲日了。结果,这些元老们,尤其是山县有朋对大隈表示不满。其实,在日本知识界,大隈名声一直就不佳。哲学家中江兆民叫他“投机商”,人们提到大隈,往往称之为“肥后之俗物”[肥后是大隈的故乡]。1因此,大隈下台,得到政友会和国民党两党支持的军人寺内上台组阁,一改过去对中国中央政府压迫的策略,寻找合适的对象,加以扶植。因此,他们选择了段祺瑞。2扶植段祺瑞的具体政策的实施,就是借给了段政府大量的金钱,让段的北京政府硬起来。同时供给日制的武器,支持段祺瑞编练一支“中央军”。其实,在当时的日本政界,大隈还算是一个有理论的政客。他曾经是著名的“支那保全论”的提倡者,但他同时又是一个明治以来坚定的西化论者。在他看来,在东方,唯有日本才是“西方文明的介绍者”,最完美地吸收和消化了西方文明,因此就成了东方唯一的代表者,属于能在现代世界占有一席之地的唯一的东方国家。基于此,日本学者认为,正因为这样的思想背景,大隈最终走向了把对华二十一条强加给中国的道路。3显然,从所谓的“支那保全论”到趁一战之机独吞中国,带有很强的投机色彩。这样的投机,在当时的日本朝野,虽然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弹。但这种投机的具体操作,效果却相当不好。虽然自甲午之后,日本的国势蒸蒸日上,但想要在一战之际,趁欧洲列强忙于战事,一口吞下中国,依然属于蛇吞象的妄想。因为,对于日本这个小国来说,中国实在太大,以日本当时的国力,吞下中国,还是力不从心。况且,地球是圆的,欧美列强,虽然陷于战争,但不等于从这个地球上消失了,无论如何,欧美不可能允许日本独吞中国。唯一的机会是,利用各种机会,制造中国的内乱,趁乱下嘴,使得中国分裂。然后,再一块块吞下。从某种意义上讲,日本逼迫中国政府签订二十一条,获取利益并非主要目的,也不是想一下子就把中国变成朝鲜。否则,最为露骨的第五号条款,不会是所谓的建议条款。但是,这种不要求中国政府落实的条款,却堂而皇之地提出来,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借此制造混乱,只要袁世凯政府答应了其他条款,在舆论看来,就等于答应了所有的条款。因为是秘密谈判,袁世凯政府也无法很好地澄清。因此,这一招一出,就会使在日本人看来有强人面目的袁世凯政权,丧失合法性,统治不下去,产生内乱。当然,内乱真的还是出现了。只是,内乱没有日本预料,在二十一条签订之时发生,而是在洪宪帝制之际出现了。因为袁世凯非常错误地判断了形势,他和他的策士如杨度之流,误以为称帝可以再树权威,重建合法性,结果是反而给了反对者以对抗中央政府的最合适的借口——反倒退,这个借口,最大限度地符合自晚清以来来源于进化论意识形态的政治正确性,使得袁政权的合法性进一步丧失,最终导致袁世凯的垮台。而居心叵测的日本人,在洪宪帝制的酝酿期间,扮演了十分可疑的角色,先是暗示帝制可为,然后又随着西方列强,抵制袁世凯的帝制。在洪宪帝制期间,中国如日本所愿,再次陷于动荡,在动荡中,成心捣乱的日本人则花了大量的精力和资财,资助袁世凯的敌人,从革命党到宗社党,日本人一律给钱给枪,提供顾问,唯恐天下不乱。日本军官,在旅顺、大连为蒙古叛乱武装巴布扎布训练士兵。各地的日本浪人,也有组织地到处寻衅闹事,用西原借款的主角西原龟三的话来说,就是“猖狂已极”。4可以说,这一切,都是日本自提出二十一条以来的一系列“组合拳”。然而,袁世凯死后,中国并没有如日本所愿,陷入内战无从自拔,反而各方很快达成妥协,在恢复临时约法的前提下,重建共和,大体恢复了秩序。事实上,只要中国没有陷入大的混乱,以当时日本的国力,依旧是不大可能一口将中国吞下的。日本人急于求成,四下点火挑衅的行为,却激起中国人普遍的恶感和敌视,民间对日本人恶感陡然增加。这使得日本自参加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以来表现出来的“善意”,荡然无存。但比较起来,社会的上层,包括政界人士,对日本的恶感更甚,连中国著名的亲日派人物,都对日本表现出敌意和警惕。据西原自己后来回忆,他第一次见曹汝霖的时候,一向亲日的曹对日本的做法很不满。更重要的是,尽管西方列强忙于欧战,无暇东顾,但是,西方世界显然不能容忍日本吞下中国,那就意味着在东方出现了一个庞然大物,整个东方,几乎都变成了日本的囊中之物,这绝对不是西方所乐意见到的。因为这就等于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的巨无霸,一直以来的世界均势就完全被破坏了。所以,自二十一条事件之后,日本和西方,尤其是和美国的关系骤然紧张,英法舆论也对日本相当不满。[NextPage]一时间,日本的对华政策,陷于两难,一口吞不下,卡在喉咙里,上不上,下不下,很是难受。而且随着欧洲的逐渐明朗化,战事接近尾声,这种四面楚歌的局面,对于日本相当不利。在这种情况下,连当时在华的日本人,意见都出现了严重分歧,一种主张怀柔,“宋襄之仁”,一种则为“强横蛮干”,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拿下中国算了。5而在日本的政界,对华政策的僵局,演变成政潮,大隈内阁的屁股开始有点坐不稳了,日本政坛势力很大的政友会元老,越来越对大隈看不顺眼。看准这个机会,当时任朝鲜总督的寺内正毅,特意派出他的密友西原龟三,来到中国收集大隈内阁的“黑材料”,写成革命骚乱实情调查书,回国在议员聚会的场所演讲,引起“大骚动”,然后各派议员决定到中国实地调查,向元老和宫廷报告。自甲午战争以来,中日成了密切相关的一对冤家,日本感冒,中国发烧,反之亦然。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朝野视之为“天佑”之机,当然很想借此时机一口将中国吞下,但是,对于日本来说,中国实在是太大了,如果贸然开战,武力征服,谁也难以预后,不敢开战,却摆出一副强硬的姿态,咄咄逼人,不仅徒增中国人的敌意,顺带导致日本与英美之间出现裂痕,而且裂痕越来越大。英美,尤其是美国,对日本的野心也越来越警惕。所以,日本人在欧战期间固然可以小动作不断,但是一旦动作太大,等到欧战结束,西方列强可以腾出手来的时候,日本的处境,将十分不利。中国问题处理不好,即便没有趁火打劫的寺内正毅等人,大隈内阁也做不下去。换人,势必改变政策。按日本人思维习惯,刚的一手碰到阻碍,势必转到柔的一面来,因此,比起此前的剑拔弩张、咄咄逼人来,改变了的政策有了一点怀柔的味道,而这味道的体现者,主要是一个人,他就是西原龟三,怀柔政策的具体内容,就是西原借款。西原龟三是个生意人,一个精明的生意人。在寺内正毅任朝鲜总督期间,胜田主计和他搭档主政朝鲜银行,而西原在朝鲜经营纺纱业,当时朝鲜银行陷入困局,在西原的帮助下,得以解困,并且有了很大的发展。由此,西原跟寺内和胜田结交。后来,在寺内和胜田联袂组阁,在胜田担任藏相[即财政部长]的大藏省,西原没有任何名分,但却可以随意出入,指挥秘书,呼来喝去,宛若主人,很有点类似于徐树铮跟段祺瑞的关系,可见其受信任之深。西原出身贫寒,但十分勤勉,而且简朴,发迹之后,家眷依然留在乡下,自己单个一人在东京租住一个小公寓,生活简朴到了极点。为人据说也十分清廉,掌管如此大的金钱往来,跟贪腐成性的中国权要打了那么多次交道,一点好处没有拿过。人家送他古董香炉,也推说自己房子小,没有地方放而却而不纳。但是,西原跟许多日本能人一样,主意特别正,特别固执,只要自己认为对的事,无论如何都要坚持到底。西原借款,就是这样一件在他看来一定要坚持做的事。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西原,日本对华政策的改变,会走向何方,真有点说不清。恰是这个在野人士,给这个改变定了调。这个改变,用西原自己的话来说,属于介于“宋襄之仁”和“强横蛮干”之间的中道。改变大隈政府支持中国合法中央政府的敌对方、专门捣乱、激化内乱的策略,选择支持中国中央政府。扶植这个政府中的亲日势力,以怀柔政策,软的一手,实现日本想要从中国得到的一切。而这种政策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一系列的借款上。这种以借款为标志的怀柔政策,其背后隐藏着非常险恶的用心。用西原自己的话来说,借款是要为中日关系打下一个共同的经济基础。即通过大量的日元借款,注入中国的国家银行诸如交通银行,通过帮助中国整顿金融,改革币制,逐步实现“日中货币混合”,甚至最终“以保护资金为名”,实现日军派宪兵驻守中国国家银行,即不仅在资金上,而且通过军事控制,从根本上掌握中国的金融,进而控制整个中国国家的命脉。7[NextPage]西原借款,据他自己统计,一共有8项,即交通银行借款两次,一次500万日元,一次2000万日元;有线电信借款2000万日元;吉会铁路借款1000万日元;黑龙江吉林金矿森林借款3000万日元;满蒙四铁路借款2000万日元;山东济顺、徐高二铁路借款2000万日元;参战借款2000万日元。合计14500万日元。当时日元跟中国货币的比价,1日元等于1银元,折合银两,则1两等于1.5日元。在寺内内阁期间,日本对华借款500万以上一笔的借款,累计达21000万多,而西原经手的,占一半以上。除了西原自己开列的这些项目之外,寺内政府对华最大额的借款,就是跟参战借款相关的军械借款,计32081548日元。8甚至可以这样说,寺内政府对华政策的改变,以及各项政策的具体指向,大体上都可以在这些借款上体现出来。虽然说,在西原的参与策划下,日本寺内政府对华策略,从形式上一改大隈政府的强横,呈现出怀柔的一面,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们会放弃大隈内阁已经拿到的东西,或者说,他们的目的,只是要使“拿”的这个过程,显得动作柔和一些,不太像明火执仗的硬抢。这种柔和的“拿”,被掩饰在大笔的日元后面,让当权的中国人更容易接受。客观地说,西原借款,比起此前中国跟西方[包括日本]的那种高利贷式的所谓借款,条件不可谓不优厚,经手人曹汝霖说,跟袁世凯时代的善后大借款相比,高达数亿日元的西原借款,数目也不算小了,但前者抵押物是中国命脉的盐税,而西原借款的抵押物,则是电线、森林等有名无实的东西,“等于空头支票,一无用处,至今分文未还”,以至于“变成了一笔大滥账。日本政府不得已乃发行债劵归还银行以为救济”,导致政策执行者,后来在日本国内被骂得臭死。9一直研究中日关系的老报人王芸生也认为,西原借款“利息低,无回扣,无切实抵押,诚借款条件之优者矣”。虽然对中国来说,是“以投资手段使中国殖民化。然自另一种意义言,亦可谓彼等之卖国。盖以二亿巨资,一无切实之抵押,二无高息回扣,结果强半流为无着落之滥债,无怪寺内、胜田诸人受其国人之攻击也”。10事实上,借款的抵押,连北京政府毫无信誉的国库券都算上了,实在是滥无可滥。不过,严格地说,跟此前的外国借款比,西原借款利息其实并不低,一般都是7厘半或者8厘,只是借款时规定,借款的款项可以放在日本银行,由银行支付5厘的利息,一来一去,实际的利息就低了。可是段政府用钱孔急,根本没有存放的可能,所以这项优惠等于没有。相比较起来,此前的借款,虽然有高至1分3厘的,而且按月支付利息[左宗棠西征借款],11但也有比较低的,比如甲午战后,清政府跟四国银行的借款,就4厘。唯一的区别,就是这样的借款都有巨额的回扣,借款实付打折,四国银行贷款,就按94.125折扣付款,而且抵押物一点都不能含糊。12清朝最后一年,清廷邮传部跟日本1000万日元的借款,虽然是5厘利息,但95折支付,而且还要加付2.5‰的佣金。13所以,所谓西原借款的优惠,主要体现在不要回扣、十足支付和没有切实抵押上。一些学者的研究也证明,当时中国的外债,无确实担保的借款,以日本最多。因此,从纯粹的经济账上看,日本的借款是亏了。但不管结果如何,西原借款的日方操办者们,即使卖国也绝对没有人想卖日本的,他们大方的借款,背后还是有所图的。实际上他们算的是获利更大的政治账,只是由于后来整个国际形势的变化,寺内、胜田和西原他们的如意算盘,没能实现而已。细数西原借款,我们会发现,其中的交通银行借款,属于稳定中国政府的金融体系,扶植以曹汝霖[时任交通总长]为代表的亲日派。关于东北的几项借款,无非是借以巩固和扩张他们在东北的势力。山东济顺、徐高铁路借款,目的是把他们在胶济铁路的势力,延伸到京汉线和京浦线。而参战和军械借款[其中的电信借款,据西原后来讲,也是军事借款,用于帮助段祺瑞政府编练嫡系武力的],实际上使得日本把手伸到了中国军队和军械制造层面。在中国接受借款的过程中,日本在山东的存驻,得到了充分的加强。日本人甚至在大隈时代尚且宣称要还给中国政府行政权的青岛,设置了民政署。胶济铁路一直牢牢地控制在日本人手里,在德国控制的时代,铁路的巡警队还是由中国人承担,德国人只做顾问和教练,但日本人来了以后,则要求不仅做教练,而且要由日本人指挥,实际上胶济铁路的巡警队,变成了日本在中国的雇佣军。15不仅如此,曹汝霖还代表中国政府,跟西原达成协议,允许日本在济南保留“驻扎少数兵员”,16但实际上,沿线的日本军队,直到五四运动爆发,依然非常扎眼地驻扎着,人数一点都不少。也许,曹汝霖他们签订这样的协议,依照过去对外交涉的惯例,是在日军占领的既成事实下,一种企图约束日军的不得已的办法。但中国官方的认可,毕竟给日本在山东的存在,提供了合法依据。况且,通过借款,在理论上日本可以借口修建济顺路[济南到河南的顺德]和徐高路[高密到徐州],把手伸到了当时中国的两大铁路动脉,京浦路和京汉路,虽然借款谈判规定了修建这两条铁路参与者的民间性质。但事实上只要有日本人插手,就难以让国人放心。从来在中国存在的所谓日本民间力量,都不是真的民间。这一节,恰是五四运动中,中国人特别感到激愤的。至于插手军械制造和军队事务,这本是二十一条第五号的内容,那时候,日本以武力威胁没有让袁世凯政府接受的东西,现在凭借日元,有的内容也都实现了,段祺瑞编练的参战军,军械全由日本提供,而且一色用的是日本教练。借款的另一个重大目标,是扶植亲日派把持的交通银行,由这个银行主导,推行中国的货币改变,建立跟日元密切联系的金本位中国货币体系。17此计划,由于比较复杂,直皖战后,亲日的皖系政府倒台,最终夭折。如果也能如日本所愿实施的话,那么,中国真的要变成朝鲜了。至于在五四运动中为人大为诟病的中日共同防敌条约,如果没有西原借款以来的北京政府亲日氛围,也是不可能的。正是这种中日亲善的气氛,使得日本人在实际上得以步步推进。大概已经感觉到了这种大借款背后的问题,因此,跟曹汝霖齐名的亲日派陆宗舆,从一开始就对经手借款心怀疑虑,缩手缩脚,很是不安,担心被人视为“卖国贼”,在代表段祺瑞和徐世昌跟西原签备忘录的时候,战战兢兢的。18事实上,由西原操作的日本政府的撒钱式的“怀柔政策”,背后也有日本自身的需求。自一战以来,虽然日本名义上也参战,但除了趁火打劫占了青岛之外,没有动一兵一卒,而拿下青岛和山东,属于代价很小、获利巨大的买卖。不用出力的日本,一方面借欧洲列强无暇东顾之时,大肆扩张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同时还可以趁交战国打得你死我活之际,大做买卖,两下挣钱大发战争财,此时的日本,其实跟美国的处境相似。只是美国后来还大规模出兵欧洲,而日本一小仗打完,从此变成了供应商。因此,几年下来,日本很是发了些横财。寺内内阁的藏相胜田主计是这样说的,当时的日本出于战争的缘故,“景象极旺,年年有巨额贸易出超。同时在国际借贷方面,国内金融界出现资金过剩局面,有巨额结算超收,积累了大量硬币,这就危害了外汇资金交流。长此放任下去,将使经济严重失调,其结果难保不引起国民经济前途堪忧虑的局面”。19为了解决过剩资金的出路,日本只有两条可走,一是加紧对外投资,另一条就是赢利性的借贷。显然,在这种借贷,不仅可以算经济账,更可以算政治账。后来,虽然由于中国政局的动荡,借款担保不可靠,很多笔借款实际上没有还,但在政治上,却收获颇丰。不过,这种政治上的收获,最终激起了中国另一部分人的强烈反弹。五四运动,从某种意义上,就是这种反弹的大爆发。而巴黎和会上的中国外交失败,暴露了日本真实用心,给了这种反弹,一个展示的机会。

    2012-01-06 17:39:12 作者:佚名 9836 0

  • 朱元璋死后有多少美女殉葬

    明太祖朱元璋给南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除了孝陵,世界现存最长、保存最完好的都城城墙——南京明城墙,也是朱元璋的杰作。明城墙当年分分城与外郭两大部分,当年内城有门十三座,外郭有门18座,此即所谓南京坊间所谓的“内十三,外十八”。传说,朱元璋下葬时搞了一个“迷魂阵”,当天,十三城门同时出棺。这个说法已传讲了六百年,是南京民间最经典的段子之一。南京过去有个民谣:“南京有三怪,龙潭的姑娘像老太,萝卜当作小菜卖,十三个城门抬棺材。”朱元葬当年这个怪异下葬传说,竟然被当成了南京的城市符号之一。可能有人觉得是无稽之谈,其实并非空穴来风,史料上有记载,如明人朱国桢的《皇明大政记》上便有这样的文字,朱元璋下葬那天,“而发引,各门下葬”。各门下葬,是一种障眼法,实行秘葬的步骤之一,属反盗墓的典型特征。我在我的《中国人盗墓史》等书中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我后来我进行了思考,发现这里面很蹊跷,因为大家都知道朱元璋的墓在哪?如此反盗墓给谁看的?结合当年当年朱元璋死后嫔妃殉葬的事实,那些棺材里很可能装的都是这些殉死的后宫美女!殉葬本是秦汉以前的丧葬制度,活杀死者身边的妃妾新侍,到阴间给死者站岗放哨当“服务员”。秦始皇死后,秦二世便曾父皇生前多得不清的后宫女人全都处死了,天怨人恨。刘邦当皇帝后,果然地废除了这一没有人性的陋俗。但已消失了几个朝代的殉葬,到朱元璋当皇帝时,又恢复了这一制度,死灰复燃。后为朱姓子孙皇帝仿效,明成祖朱棣死后,便用30多个宫妃殉葬,甚至连藩王都有殉人。如郢靖王朱栋位于湖北钟祥市的墓被盗后,当地考古专家进行“抢救性”发掘时,便发现了殉人。在左右耳室里,各发现了六口棺材,从遗骸鉴定分析来看,年龄都不是很大,且都是女性,由于年轻,骨头早都烂了,只剩下牙齿和金属饰物。这些女人应当是朱栋生前年轻漂亮的妃侍,她们不可能同时生病死去,惟一的解释是非正常死亡——殉死。再说回朱元璋。在皇太子朱标早丧的情况下,朱元璋依传统礼制,立朱标的大儿子、长孙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死后,朱允炆承继大位,史称“建文帝”。朱允炆遵遗诏,依古制,将朱元璋生前没有生育过的后宫嫔妃,全部下令处死殉葬,另有若干宫女从死。至于如何处死这些活生生的殉人,一直是个谜,有的说是水银毒死。有的说是勒死。但根据《朝鲜李朝世宗实录》,应该是吊死——“帝(明成祖朱棣)崩,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当死之日,皆饷之于庭,饷辍,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堂上置木小床,使立其上,挂绳围于其上,以头纳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颈而死。”从上文所记可见,是让殉葬妃女站到小床上,脖子伸进绳套后,太监猛然把下面小床抽走。当时,嗣新皇帝——朱棣的大儿子明仁宗朱高炽,还亲自到场,与她们话别,实际是“监刑”。两个朝鲜选献进宫的美女韩氏和崔氏,也都处死了。韩氏临死前哭喊,“妈妈,我去了!妈妈,我去了!”未等话说完,太监就抽去了她脚下的小床。其状之惨不忍细想,连后皇帝都看不下去。后来明英宗朱祁镇果断地废除了殉葬制度。朱祁镇当皇帝时曾被瓦剌俘获,此是他的一大耻辱,但因废除殉葬,使他有了一个良好的口碑和历史形象。《明史•英宗后纪》(卷十二)给他的盖棺定论是,“罢宫妃殉葬,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给朱元璋殉葬的人具体有多少人,史上并无确切的记载。据明末人毛奇龄所著《彤史拾遗记》记载,“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宫人十数人。”后来,朱允炆对这些生殉后妃宫女的家属进行了表彰和封赏。张凤、李衡、赵福、张弼、汪宾、孙瑞、王斌、杨忠、林良、李成、张敏、刘政等人都被封赏,授以“千户”、“百户”之职,其官皆世袭。他们都是给朱元璋殉葬宫人的父兄,即所谓“朝天女户”。那么,这么多的殉葬者都要用棺材装殓吧,然后陪葬于孝陵。而且,这殉葬的人数正好与“13”之数颇为接近。所以,在下葬那天,十三城门同时朝外抬棺材就很好理解了。当时的南京市民在朱元璋出殡那天肯定都出来看了,但因为朝廷“清街”,只能远远地看,因为棺材很多,坊间便你传我传,便传成了“十三城门抬棺材”,近而变成了南京一大怪。殉葬也是一种荣誉。但这些殉葬者可能并未全部进入孝陵,而是葬在陵外,具体地点成谜。据中山陵园管理局的资料,1937年3月,在明孝陵东侧的紫霞湖建水坝时,曾发现一座明代古墓,墓室高约3米,分内外二室,但奇怪的是室内竟然空无一物,此处是不是给殉葬者准备的?1976年,在距离明孝陵西侧约300米的山麓处,又发现一座砖砌墓葬,出土了大批雕金首饰。有一只金镯的内部印有“匠作局”三字,这是专门皇室制作首饰的官方工场。由于明代这里曾是禁区,非皇亲国戚不能葬入,因此这两座墓很可能是殉葬墓。著名考古学者、南京大学自然与文化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教授,在负责明孝陵“申遗”时曾作专门做调查,朱元璋殉葬的宫妃葬地可能分布在三个地方,一处在今天陵西侧百米处,今植物园内;其在孝陵陵宫墙外西南角处,第三处位于明孝陵右侧,与东陵(太子陵)遥遥相望。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朱元璋在阴间艳福同样不浅,被成群的美女在阴间“抱着””呢。当然,十三城门抬出的可能是殉葬宫妃棺材的推测,还需要更多的史料和考古发现来证实。

    2012-01-06 17:24:38 作者:佚名 9906 0

  • 婚礼上残疾的叔婶原来是公婆

    2012-01-06 17:22:20 作者:佚名 9837 0

  • 命运掌握在强者手里

    有两兄弟要到山下的两个小镇给亲戚家送东西,哥哥要去东镇的姑姑家,弟弟要去西镇的舅舅家。虽然路途不是十分远,但也要一天的时间。因为两兄弟平时都很少到镇上去,所以母亲为了安全,还是去问问师傅此去吉凶如何。师傅告诉他们只要注意一点路面情况就行,没什么大意外,最後都会没事,平安回来的。兄弟俩就高高兴兴地出门了,哥哥向左走往东镇姑姑家去了,弟弟向右走往西镇舅舅家去了。哥哥边走边欣赏路边的风景,经过一片树林时,不小心掉到一个大坑里,他大声地呼救,喊了几声都没有人回应。这时,他想起了师傅的话,「师傅说就算遇到小意外,最後都会没事的」,於是,他用手在坑边挖了起来,隔一段距离就挖一个小坎,垫脚用的,就这样,他一步一步地爬出了大坑,拍拍身上的土和手中的泥,继续前进。下午时分,终於到了姑姑家,他把东西给了姑姑,聊了一会儿,就回家。可是回家後,弟弟还没有回来。直到第二天中午时分,弟弟才到家,大家都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一样的路程,弟弟会比哥哥晚那么多回来。原来,弟弟一路上只顾玩耍,为了追赶一只小兔子,掉进了猎人挖的大坑里,他拼命呼救,也没有人回答。当时他很害怕,後来,他也想起了师傅的话,师傅说就算遇到小意外,最後都会没事,那就是说会有人来救他出去,於是,他就坐在坑里等人来援救。过了差不多两个小时,猎人以为有猎物掉进陷阱,就来到大坑打算收捕猎物,这才把他救了出来。等他去到舅舅家时已接近傍晚时分,所以舅舅就让他在家住了一晚,第二天一早才回来。一样的道路,一样的遭遇,却有不一样的经历,不一样的结果。兄弟俩都会掉进大坑里,最後都能安然离开,继续前行,这些都是命中注定的,他们师傅在他们出门前就已经揭示了。但是,哥哥在面对困难时能靠自己的力量克服,把自己命运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他有美丽的相遇,这就是强者的表现。而弟弟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只相信命运的安排,任凭命运主宰自己,所以他与美丽无缘相见,这就是弱者的表现。世人总是在人生困境面前,迷茫彷徨时候才想要找玄学家解决困惑,指点迷津。当玄学家告诉了答案时,有人会意志消沉,情绪低落,甚至自暴自弃。他们觉得「命运既然注定如此,我做再多的努力也没有用,也改变不了,不如就听天由命吧」。有人会欣喜若狂,不思进取,甚至挥霍生命,他们觉得「命运既然注定如此,不管怎样,我还是会成功,何必徒劳辛苦拼命,不如尽情享受人生吧!」。人的一生都是由三个时段重复组成:昨天、今天、明天。每天都有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如果昨天做不完的事情,就会留到今天,而今天也有今天要完成的事,如果不想把事情再拖到明天,我们就必须在今天付出比昨天更大的努力去完成任务,否则,事情只会越积越多,终有一天我们会负担不起。如果昨天的事情昨天完成,为了能让明天的事情轻松做完,在今天我们也同样需要作更多的付出,除了完成今天的事情外,还要为明天的事情做好准备,做好铺垫,争取更大的成功,否则,我们只能日复一日地重复每天的工作,毫无进步。今天是昨天的明天,今天也会成为明天的昨天,所以,过好今天很关键。生命轮回也一样,有前世、今世、来世。我们今生会得恶报,应劫,皆因前生做了错事,造了孽。今生能得善报,享福,皆因前生做了好事,积了德。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们无法改变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更无法避免过去遗留下来的问题,前生因,今生果,我们只能默默承受,此之谓命中注定。当我们向玄学家卜问前程时,我们得到的答案,只是因为前生的行为今生能得到的果报,而这些绝不是我们今生要经历的全部事情。曾经有个朋友问我:「我们能否知道自己下辈子的事?」,「这辈子都还没有过完,怎么会知道下辈子的事呢?!」,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想知道自己来世的画卷是什么颜色,就要看今生自己如何描绘。今生除了要承受前生的果报,更重要的是要创造来世的因缘。命中注定的只是过去遗留下来的,而未来需要创造的则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结果如何,就要看你是要做主宰命运的强者,还是要做依附命运的弱者,此之谓「命运掌握在强者手上」。今生是前生的来世,今生又会成为来世的前生,所以,过好今生很重要。

    2012-01-06 17:17:43 作者:佚名 982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