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端

文摘

  • 功勋卓著,光辉一生——叶剑英

    爱好广东,爱我中华系列稿之功勋卓著,光辉一生——叶剑英谨以本文向我们敬爱的叶剑英元帅致敬!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1897年4月28日生于广东省梅县雁洋堡。少年时在丙村三堡学堂和梅县东山中学读书,受到辛亥革命影响,立志报效国家。1916年随父赴南洋。翌年回国,入云南讲武堂学习,毕业后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于民主革命。1920年夏,叶剑英参加了孙中山组织的驱逐桂系军阀之役。翌年10月,随大总统孙中山出巡广西。1922年6月,军阀陈炯明叛变。任海军陆战队营长的叶剑英率部护卫孙中山脱险,同叛军英勇作战。嗣后,前往福建任东路讨贼军第八旅参谋长,随军入粤讨伐陈炯明。1924年初,叶剑英任建国粤军第二师参谋长。受廖仲恺先生邀请,参加创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任教授部副主任,是当时很有威望的教官之一。这时,他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叶剑英参加讨伐陈炯明的两次东征。英勇善战,指挥果断,显露了出众的军事才能。1926年7月,参加北伐战争。初期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总预备队指挥部参谋长。攻克南昌后,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二师师长。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叶剑英毅然通电反蒋。随即奔赴武汉,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长。7月,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中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南昌起义前,叶剑英得知汪精卫阴谋加害叶挺、贺龙,立即冒着风险找他们商量对策,决定叶挺和贺龙指挥的部队迅速向南昌开进,使敌人阴谋没有得逞,南昌起义得以实现。起义军撤出南昌后,叶剑英极力劝阻了张发奎对起义军的追击。8月上旬,兼任第四军军官教导团团长,使这支革命武装成为广州起义的主力。他促成警卫团扩编,介绍共产党员梁秉枢当团长,使警卫团也成为广州起义的武装力量。12月11日,他与张太雷、叶挺等领导了广州起义,任工农红军副总指挥。这次起义,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相连接,成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与创立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开端。1928年冬,叶剑英赴苏联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特别班学习,1930年下半年回国。1931年初到达中央苏区,历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兼总参谋部部长(即总参谋长),红一方面军参谋长,闽赣军区、福建军区司令员等职务,参与指挥第二、三、四次反“围剿”战役。在此期间,还担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进行长征。叶剑英任军委第一纵队司令员。部队进入广西山区,他在一次敌机轰炸中负伤,带伤坚持行军、作战。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在这个重大历史转折中,叶剑英坚决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3月,调任三军团参谋长。7月,任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8月,党中央政治局在毛儿盖开会,决定部队分左、右两路军过草地北上甘南。率领左路军的张国焘,进行分裂党和红军的活动,拒绝执行党中央的北上方针,并企图危害党中央。叶剑英识破了张国焘的阴谋,立即报告毛泽东。党中央在巴西召开紧急会议,决定迅速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北上,终于脱离险境。叶剑英在这个危急关头保护了党中央。毛泽东后来屡次称赞这是叶剑英在关键时刻为党为革命建立的一个大功。9月中旬,叶剑英任由一、三军团改编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参谋长。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任红一方面军和军委参谋长。1936年,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叶剑英指挥中路军作战,钳制敌主力,有力地支援了左、右两路军的军事行动。7月,被党中央委派到安塞,进行联合东北军一致抗日的工作。9月,被派往西安,积极联络各方面的爱国力量。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发动西安事变。叶剑英协助周恩来坚决执行党中央关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促成了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共同抗日的局面。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8月,叶剑英与周恩来、朱德一起到南京参加蒋介石召开的国防会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叶剑英任参谋长。10月,任我军驻南京代表,从此,在国民党统治区积极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协助周恩来先后营救出许多被国民党监禁的革命同志,不少人后来成为党的领导骨干。1937年至1941年,叶剑英先后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委员、南方局常委,在国民党统治区宣传我党抗日主张,广泛联络国民党上层人士,并多次参与同国民党谈判。1939年2月,叶剑英参与创办国民党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任副教育长,讲授抗日游击战战略战术,宣传持久战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1940年3月,他出席蒋介石在重庆召开的全国参谋长会议,作了《作战与磨擦问题》的长篇发言,用大量事实宣传我军抗日的业绩,驳斥国民党顽固派对八路军的种种污蔑,取得了广泛同情,被誉为“舌战群儒”。这一年,出版了《叶剑英抗战言论集》。1941年2月,叶剑英返回延安,任中央军委参谋长兼十八集团军参谋长。他审时度势,精心运筹,协助毛泽东、朱德指挥我军对日作战。他重视我军参谋工作建设,领导制定了一系列加强参谋工作的制度和措施。11月,兼任中央教育委员会委员、军事学院副院长。1943年6、7月间,在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时,叶剑英向党中央提出以智取胜的政治作战方案,大力开展宣传战,对打退国民党反共高潮起了重要作用。1944年6、7月间,叶剑英受党中央的委托,先后向在延安的中外记者参观团和美军观察组介绍我军在敌后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作战情况和战绩,有力地驳斥了国民党顽固派对我军的污蔑,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1945年夏,叶剑英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抗战胜利后,叶剑英多次参加同国民党的谈判斗争。1945年12月,他参加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到重庆进行停战谈判,出席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1月,叶剑英赴北平任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与国民党代表、美国代表一起,调处国共军事冲突和监督双方执行停战协议。他率领我方同志进行了艰巨复杂的斗争,赢得了一系列胜利,发展了党的力量,通过各种方式同各方面的爱国民主人士联系,扩大了反蒋统一战线。1947年2月,他返回延安。3月,赴晋西北任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书记。7月至9月,出席全国土地会议,在会上作了军事问题的报告。12月,出席中央在米脂县召开的工作会议,同任弼时一起,主持了土地问题的讨论。在整个后委工作期间,他正确贯彻中央的土改政策,积极协助中央领导全国范围的解放战争,为保证党中央和毛泽东等同志转战陕北、指挥全国作战作出了贡献。1948年5月,叶剑英任华北军政大学校长兼政治委员。他主持制定正确的教育方针,培养和建立教员队伍,发扬教学民主,按照实战需要训练干部,为部队和地方输送了大批军政人才。1949年初,任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兼市长的叶剑英和聂荣臻、彭真一起,促成了北平和平解放,领导了对旧军队的改编和对旧北平市政府、学校、厂矿等各方面的接管工作,致力于北平的市政建设,维护社会安定,恢复发展生产,改善文化教育,为首都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4月,他参加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同以张治中为首的南京国民党政府代表团的和平谈判,达成《国内和平协定》,但被南京政府所拒绝。8月,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广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初,叶剑英和陈赓指挥广东战役,14日解放广州。他先后任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兼广州市市长,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华南军区司令员,中南军区代司令员,中共中央中南局代书记等职务。1949年底至1953年,他领导了华南地区的剿匪斗争、经济建设、民主改革以及广州的市政建设等各项重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1950年2月,叶剑英主持制定解放海南岛战役的作战方针和战役计划。5月1日,我军解放海南岛。从1950年春开始,他在领导广东省的土地改革中,根据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同广东省的实际相结合所制定的一系列具体政策,注意保护华侨和民族工商业者的利益,历史证明是完全正确的。他还曾兼任华南垦殖局局长,亲自领导开拓了我国橡胶和热带作物的生产事业。1954年10月,叶剑英回到北京。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部长。1955年4月,任训练总监部代部长,主持全军的军事训练工作。他强调从实战需要出发,进行现代条件下的军事训练,把人民解放军建设成优良的正规化、现代化的革命军队。9月,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11月,组织并主持了辽东半岛方面军抗登陆战役中集团军海岸防御的军事演习,认真探索现代战争条件下训练和作战的经验。1956年6月,他主持召开全军院校会议,强调办好院校对部队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9月,出席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再次当选为中央委员。1956年12月,叶剑英率中国军事代表团访问缅甸。之后,他还率军事代表团访问了苏联、印度、波兰等国家,发展了我军同这些国家军队和人民之间的友谊。1958年3月,叶剑英建议并受命创办军事科学院,任院长兼政治委员,主持制定了军事科学研究的正确方针、原则和方法,建设了一支科研干部队伍,培养了一批科研人才。同年,兼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他是我军杰出的战略家、军事教育家和现代军事科学研究的开拓者。1959年9月,叶剑英任中央军委常委。1960年,任军委军事训练和军事学术研究委员会主任。他坚决贯彻党中央、毛泽东制定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参与领导研究国家防御作战问题;主张军事训练和军事科学研究相结合,以总结我军的经验为主,探讨在现代条件下的战争指导规律;主持制定人民解放军一系列条令条例;参与领导军事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作,为把我军建设成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为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作出了多方面建树。1963年12月,叶剑英建议在全军推广郭兴福教学法,得到毛泽东和军委的赞许。之后,群众性练兵热潮迅速地在全军开展起来,取得显著成果。1965年,任第四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66年1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5月,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秘书长,主持军委日常工作。8月,在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中,叶剑英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韧不拔的多种形式的斗争。“文化大革命”初期,为坚持党的领导,稳定军队,保护老干部,他在职权范围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66年10月,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多次发言,坚决反对搞乱军队。11月13日,他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召开的军队院校和文体单位十万人大会上讲话,对当时的错误做法提出批评。11月29日,他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召开的军队院校师生大会上再次讲话,严厉谴责打、砸、抢行为。他针对林彪、江青等人煽动“打倒刘邓”的罪恶活动,明确指示军事博物馆展览厅保留刘少奇、邓小平同志的照片。1967年1月,叶剑英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作了关于稳定军队的专题发言。会后,他拿着全国军分区以上军事单位受冲击的统计表,当面斥责江青,指出:“内忧必然引起外患”,“稳定军队是党和国家根本利益!”1月20日,他在军委碰头会上,义正词严,拍案斥责江青、康生、陈伯达等人打倒老干部和反党乱军的罪行,以致右手第五掌骨远端骨折。经过激烈斗争,他主持制定的中央军委八条命令,经毛泽东批准颁布执行,对稳定当时局势起了重要作用。2月14日,叶剑英在政治局碰头会上,愤怒质问康生、陈伯达、张春桥等人:“你们把党搞乱了,把政府搞乱了,把工厂、农村搞乱了!你们还嫌不够,还一定要把军队搞乱!这样搞,你们想干什么?”林彪、江青等人把叶剑英和其他老同志对“文化大革命”的抵制,诬陷为“二月逆流”。叶剑英遭受打击迫害,实际上被解除了在党中央和军队中的领导职务。1969年4月,在党的九届一中全会上,经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的提议,叶剑英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6至10月,叶剑英与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受毛泽东、周恩来委托,全面深入地分析了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为打开对外工作的新局面,提出了战略性的意见和建议。同年10月,他被林彪以所谓战备疏散为名赶出北京,抱病辗转于湖南、广东等地,受尽磨难。1970年8、9月间,叶剑英参加在庐山召开的党的九届二中全会,同林彪、陈伯达等人抢班夺权的阴谋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会后,他按照毛泽东、周恩来的指示,带领调查组到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地,调查陈伯达的反动历史,揭穿其政治骗子的面目。1971年林彪叛逃事件后,叶剑英重新以军委副主席身份主持军委日常工作,对稳定当时全国和军队局势起了重要作用。1971年7月,叶剑英受毛泽东、周恩来委托,主持接待秘密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1972年参加接待先后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和日本国总理大臣田中角荣。1973年,又协助周恩来接待第二次来访的基辛格。他为建立中美、中日外交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1973年8月,在党的十届一中全会上,他当选为党中央副主席。1974年1月,叶剑英受毛泽东、周恩来委托,同邓小平一起指挥西沙自卫还击作战,收回了被侵占的岛屿。1975年1月,在四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他被任命为国防部长。6、7月间,叶剑英和邓小平一起,主持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军委扩大会议。他在会上就国际形势、压缩军队定额、调整编制体制、安排超编干部等问题作了重要讲话。会议前后,他同许多高级干部谈话,向他们通气,讲了毛泽东对“四人帮”的严厉批评,揭露江青等人背着中央,插手军队的阴谋活动。在他主持下,对全军二十几个大单位的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配备。这些为后来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稳定军队与全国形势,创造了重要条件。1976年,在所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中,叶剑英再次被中止了领导工作。1976年,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相继逝世,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进行篡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10月,在党和国家面临危险的紧急时刻,叶剑英和党中央政治局其他同志一道,根据政治局多数同志的意见,代表党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从危难中挽救了党。在这场关系着党和国家命运的斗争中,叶剑英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之后,叶剑英高瞻远瞩,排除阻力,力主请邓小平、陈云等久经考验的老一辈革命家立即出来担任党和国家的领导工作,主张明确肯定“天安门事件”为革命运动,尽快平反一切冤假错案。1977年3月,叶剑英再次主持军委日常工作。他以极大的魄力,领导全军清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流毒和影响。7月31日,他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召开的庆祝建军五十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回顾了我军五十年的光辉历史,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提出了我军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任务。8月,在党的十一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副主席。1978年3月5日,在五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他在这次会议的解放军代表团小组会上,要求军队的同志要坚持马列主义,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强调军队必须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他担任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期间,先后会见了许多来访的外国国家和政府首脑、议会代表团、军队领导人以及知名人士,增进和发展了我国同这些国家的友好关系。1978年12月,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他同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一起,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上的拔乱反正,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1979年1月,叶剑英主持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指出“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并提出在海峡两岸“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和“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的方针。1979年9月30日,叶剑英代表中共中央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论述建国三十年来的成就和失误,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批判“两个凡是”的错误,明确提出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号召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向着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1980年9月,叶剑英担任宪法修改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制定了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他还领导制定了《刑法》、《刑事诉讼法》等二十二个法律,为健全和完善我国的法制做了大量工作。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发表了著名的《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进一步提出了实现祖国统一的九项具体政策,建议举行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这一重要谈话对祖国统一大业发生着愈来愈大的影响。他还经常会见回国观光、探亲的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鼓励大家为祖国的统一和建设多作贡献。1982年9月,叶剑英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必须有一大批年富力强的同志走上中央和各级领导岗位,强调中央委员会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的领导原则。在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1983年2月25日,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任期将满的时候,叶剑英写信给全国人大常委会,请求不再提名选他当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不再将他列为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候选人。3月5日,人大常委会复信同意他的要求,热情地赞扬了他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充满艰难险阻的革命斗争中所建立的丰功伟绩,赞扬他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的卓越贡献。6月,在第六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他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0月,参与主持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这一年,出版了《叶剑英诗词选集》。他在晚年,还多次与王震等老战友一起,到全国各地视察,关心和支持一线同志的工作。1985年9月,叶剑英同其他六十三位老同志一起致函党的十二届四中全会,请求不再担任中央委员,以便让一批比较年轻的德才兼备的同志进入中央委员会,进一步实现中央领导机构成员的新老交替。十二届四中全会同意他的请求,并给他写了致敬信,高度评价了他的光辉业绩。1986年10月2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郑重声明:本文是根据叶剑英纪念馆文献资料整理而成,目的是宣我广东、扬我中华,增强广东校园文学爱好者“爱我广东、爱我中华”自豪感、责任感……如遇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在收到投诉后将第一时间删除涉及版权的内容!

    2007-04-21 09:11:09 作者:佚名 9753 0

  •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爱好广东,爱我中华系列稿之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谨以本文向我们敬爱的孙中山前辈致敬!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诞生于1866年11月12日,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投身民主革命1879年(光绪五年),孙中山随母赴檀香山。他的长兄孙眉资助孙中山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孙中山目睹清政府的卖国、专制和腐败,开始产生反清和以资产阶级政治方案改造中国的思想,经常发表反清言论,同时与早期的改良主义者何启、郑观应等有所交往。1892年,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随后在澳门、广州等地一面行医,一面结纳反清秘密会社,准备创立革命团体。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未被接受。1894年11月,孙中山从上海去檀香山,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1895年2月,在香港联合当地爱国知识分子的组织辅仁文社,建立香港兴中会。同年10月,兴中会密谋在广州起义,事泄失败。孙中山被迫亡命海外。1896年10月,在英国伦敦曾被清公使馆诱捕,经英国友人营救脱险。此后,孙中山详细考察欧美各国的经济政治状况,研究了多种流派的政治学说,并与欧美各国进步人士接触,产生了具有特色的民生主义理论,三民主义思想由此初步形成。1897年,孙中山赴日本,结交其朝野人士。1900年10月,派郑士良到广东惠州(今惠阳)三洲田发动起义。义军奋战半月,开始颇为得手,后因饷械不继而失败。戊戌变法以后,因日本友好人士的活动,孙中山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曾商谈过合作问题,但因改良派坚持保皇、反对革命,合作未能实现。1904年孙中山在日本、檀香山、越南、暹罗(今泰国)、美国等地对华侨及留学生宣传革命,1905年在比、德、法等国的留学生中建立了革命团体,在此期间也与国内的革命团体和革命志士建立了联系。创建同盟会与改良派作斗争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他派人到国内外各地发展组织、宣传革命。他自己也在1905~1906年间赴东南亚各地向华侨宣传和募集革命经费,在一些地方创立同盟会的支部。他广泛传播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使更多的人投身于反清革命。孙中山成为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他领导的对改良派的批判,为辛亥革命的爆发作了有力的思想准备。从1906~1911年,同盟会在华南各地组织多次武装起义,孙中山为起义制定战略方针,并在海外奔走,为起义筹募经费。1907年12月镇南关起义时还亲临前线参加战斗。各次起义都因缺乏群众基础、组织不够严密而失败,但革命党人前仆后继,英勇战斗,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给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特别是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之役,在全国引起了巨大震动。推翻封建帝制与捍卫共和制度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孙中山在美国得知消息后,12月下旬回国,即被17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职,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帝(溥仪)被迫宣布退位,结束长达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孙中山制定和公布一系列改革和进步的法令,3月11日,颁布带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被迫在清帝退位后,于1912年2月13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让位于袁世凯,4月1日正式解职。此后一年多,孙中山积极宣传民生主义,号召实行平均地权,提倡兴办实业;还亲自担任了全国铁路督办,力图筹借外资修筑铁路干线。但因政权落在袁世凯手中,孙中山的努力并未取得成果。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成国民党,孙中山被推举为理事长。1913年3月,袁世凯刺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孙中山主张武力讨袁。7月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再度出亡日本。1914年6月,孙中山在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希望恢复和发扬同盟会的精神。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孙中山于1915年5月初回到国内,继续为捍卫共和制度而斗争。旋又返日,10月25日在东京与宋庆龄结婚。1917年7月,因段祺瑞为首领的北洋军阀解散国会和废弃《临时约法》,孙中山联合西南军阀,在广州建立军政府,被推举为大元帅,进行护法战争。但孙中山在军政府内备受军阀、政客的排挤,不得不于1918年5月辞去大元帅职务,经日本赴上海。第一次护法战争的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南北军阀都是一丘之貉。从1918~1920年,孙中山完成过去已着手撰写的《建国方略》,对以往的革命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改造和建设中国的宏伟计划。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孙中山于1918年夏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祝贺俄国革命的伟大胜利。1919年的五四运动,给予孙中山以很大的鼓舞,他高度评价和支持学生运动。孙中山从1920年开始与苏俄人士接触,1921年12月在桂林会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讨论建立革命党和革命武装问题。1922年4月,又在广州与苏俄的全权代表会见,从幻想向帝国主义寻求援助转而希望联俄。1919年8月,孙中山委派胡汉民、朱执信、廖仲恺等人在上海创办《建设》杂志,大力宣传民主革命理论。10月,宣布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8月,孙中山指示驻闽粤军回师广东,驱逐了桂系军阀。11月,孙中山回到广州,重举护法旗帜。1921年5月,在广州就任非常国会推举的非常大总统,接着出师广西,消灭了桂系军阀陆荣廷的势力,准备以两广为根据地北伐。掌握广东军队统率权的陈炯明,于1922年6月发动叛乱。孙中山脱险后率海军反击叛军,奋斗50余日,因待援无望,被迫离开广州赴上海。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陷于极为困难的境地,他决心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欢迎李大钊等共产党人以个人身分加入中国国民党。1923年1月,与苏联代表越飞发表《孙文越飞宣言》,奠定了联俄政策的基础,随即派廖仲恺赴日与越飞谈判。1923年1月,表示服从孙中山的滇、桂军队将陈炯明逐出广州,2月,孙中山从上海回到广州重建陆海军大本营,以大元帅名义统率各军,综理政务。与此同时,逐步加紧改组中国国民党的准备工作。8月,派出以蒋介石为首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到苏联考察政治、党务和军事。10月,聘请苏联派来的鲍罗廷为顾问;接着,委任廖仲恺、谭平山等组成新的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负责筹备国民党的改组工作。对三民主义作新的解释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主持了大会。大会通过新的党纲、党章,在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选出有中国共产党人参加的中央领导机构。在大会通过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孙中山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充实了反帝反封建的内容。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革命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长州岛创立陆军军官学校,为建立革命军队打下基础。中国革命民主派的光辉旗帜孙中山早期曾努力争取日、英、法、美等国援助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但均无所获。他在斗争中认识到,要争取中国独立富强就必须努力推翻帝国主义。晚年,他同帝国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23年12月,帝国主义各国因广东革命政府截留粤海关关余和要求收回海关主权,集中大批军舰到广州河面对孙中山进行恫吓。孙中山在关余事件中态度果断坚决,迫使帝国主义各国在1924年5月应允照付广东政府应得的关余。1924年10月,孙中山镇压了广州商团发动的武装叛乱。1924年10月,奉系军阀的张作霖和直系将领冯玉祥联合推翻曹锟为总统的直系军阀政权。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先后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事。孙中山接受邀请,并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召开国民会议作为解决时局的办法。11月,离广州北上,先抵上海,再绕道日本赴天津。12月底,扶病到达北京。1925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逝世前夕签署的遗嘱,包括《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俄遗书》三个文件。在国事遗嘱中,他总结了40年的革命经验,得出结论说:“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指出,要按他“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在家事遗嘱中,说明将遗下的书籍、衣物、住宅等留给宋庆龄作为纪念,要求子女们继承他的革命遗志。在致苏俄遗书中,阐明他实行三大革命政策,坚持反帝爱国事业的坚定信念,表示“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欣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1929年,遗体由北京移葬南京紫金山。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政治上也为后继者留下珍贵遗产。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等。郑重声明:本文是根据孙中山纪念馆文献资料整理而成,目的是宣我广东、扬我中华,增强广东校园文学爱好者“爱我广东、爱我中华”自豪感、责任感……如遇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在收到投诉后将第一时间删除涉及版权的内容!

    2007-04-21 09:06:45 作者:佚名 9720 0

  • 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

    爱好广东,爱我中华系列稿之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广东,简称“粤”。地处中国大陆最南部。东邻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连广西,南临南海,珠江三角洲东西两侧分别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岛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全境位于北纬20°13‘~25°31’和东经109°39‘~117°19’之间。全省陆地面积为17.9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87%;其中岛屿面积1592.7平方公里。全省海域总面积41.9万平方公里,共有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759个(居全国第三位)。全省大陆岸线长3368.1公里(居全国第一位)。现辖21个地级市,23县级市、41个县、3个自治县、54个市辖区,4个乡、7个民族乡、1145个镇、429个街道办事处。常住人口达9194万人,其中省外流动人口为1635.89万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中国大陆经济实力最强的省份。在历史长河中,广州、广东的名称次第出现,逐渐演化成广东省及其辖境。广东,《吕氏春秋》中称“百越”,《史记》中称“南越”,《汉书》称“南粤”。距今约12.9万年以前,岭南出现了早期古人(马坝人)。公元前214年,秦王嬴政将所夺取的岭南地区,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这是广东历史上第一次划分行政区。1949年11月6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全省共设珠江、东江、西江、北江、粤中、南路、兴梅、潮汕、琼崖等9专区,共辖7市98县,广州市为中央直辖市。1979年,原属惠阳地区的宝安县改设深圳市,原属佛山地区的珠海县改设珠海市,均由省直辖。1988年,中央政府将海南行政区从广东省划出,另设海南省;同年,广东开始取消地区设置,另设18个地级市(后增加到21个地级市),实行地级市管县体制,以及乡镇管村体制,一直沿用至今。广东降水充沛,水系发达,水资源丰富。主要河系为珠江的西江、东江、北江和三角洲水系以及韩江水系,其次为粤东的榕江、练江、螺河和黄岗河以及粤西的漠阳江、鉴江、九洲江和南渡河等独流入海河流。广东是国内具有丰富矿产资源的省份之一,有“稀有金属和有色金属之乡”的称号。全省已找到矿产131种,其中探明储量97种;经勘查的矿产地1632处,其中大中型矿产地563处,矿产储量在全国居前三位。广东全省共有野生维管束植物280科、1645属、7055种,分别占全国总数的76.9%、51.7%和26.0%.另有栽培植物633种,真菌1959种。植物种类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有桫椤和银杉2种,属于二级和三级保护的有白豆杉、水杉、野荔枝和观光木等24种与广东松、长苞铁杉、野龙眼和见血封喉等41种。香蕉、荔枝、龙眼和菠萝是岭南四大名果,经济价值可观。广东有陆生脊椎动物829种;其中兽类124种、鸟类510种、爬行类145种、两栖类50种,分别占全国的30%、43.4%、46%和25.5%。动物种类中,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的有华南虎、云豹、熊猴和中华白海豚等22种,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的有金猫、水鹿、穿山甲、弥猴和白鹇(省鸟)等95种。广东海洋资源丰富,共有浮游植物406种、浮游动物416种、底栖生物828种、游泳生物1297种。远洋和近海捕捞以及海洋网箱养鱼和沿海养殖的牡蛎、虾类等海洋水产品年产量近400万吨;可供海水养殖面积77.57万公顷,实际海水养殖面积19.49万公顷,是全国着名的海洋水产大省。雷州半岛的养殖海水珍珠产量居全国首位。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05年年末,广东省常住人口达9194万人,常住人口总量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居第三位。全省的常住人口中,省外流动人口为1635.89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总量的17.8%,占全国跨省流动人口总量的34.2%。2005年广东省的人口密度为511人/平方公里,其中深圳、东莞、汕头、佛山、中山、广州和揭阳市7个市人口密度超过1000人/平方公里,珠三角地区和粤东地区是全省人口最密集的地区。2005年,广东省居住在城镇地区的人口为5578.92万人,占总人口的60.7%;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615.08万人,占总人口的39.3%。全省2005年的城镇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7.69个百分点。广东的语言状况比较复杂,除了存在于粤北、粤东的少数民族语言瑶语、壮语、畲语及粤北的一些不知名的土语外,主要流行3种汉语方言:粤方言,又称为广州方言、广府话、白话,总计使用人口在3800万人以上;客家方言,以梅州话为代表,估计使用该方言的人口在1400万人以上;闽方言,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支系:以汕头、潮州为代表的潮汕方言,使用人口约1200万人;以雷州市为中心的雷州话,使用人口约400万人。广东省自古就是中国海上贸易和移民出洋最早、最多的省份,近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重点侨乡。现有2000多万海外侨胞,占全国的三分之二,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省内有2000多万归侨侨眷,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州、潮汕平原和梅州地区。广府语地区的归侨侨眷约有800万人,潮汕语系地区归侨侨眷约有700万人,客家语系地区约有归侨侨眷500万人。改革开放以来,华侨、港澳同胞捐赠折合人民币360亿元,占全国的70%.捐建道路、桥梁、学校、医院、图书馆、体育馆等逾2.4万项,建立各种公益事业基金会近3000个。全省有侨资企业(含港澳)3.68万家,约占全省外资企业总数的63%;华人华侨、港澳同胞投资额达965亿美元,约占全省累计利用外资总额的64%.还引进了大量海外人才、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理念,并在世界五大洲建立起广泛的联系网络。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许多着名人物是广东的华侨先驱。在政界方面,有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叶剑英等;在实业界方面,有回国兴办第一家缫丝厂的南海籍华侨陈启沅,兴办“张裕葡萄酒公司”的大埔籍华侨张振勋等;在商业界方面,有创建上海永安百货公司的华侨郭乐、郭泉兄弟,创建先施百货公司的华侨马应彪等;在教育界,有开创中国留学教育先河的珠海籍华侨容闳等。此外,还有集实业家、慈善家、领事、侨领一身的珠海籍华侨陈芳,为汕头市政建设做出贡献的泰国米业大王澄海籍华侨陈慈黉等。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中国大陆经济实力最强的省份。据统计,广东2006年全省生产总值25968.55亿元,比上年增长14.1%(约占全国的1/8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双双突破1万亿元。累计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2.82万个,合同外资额2895.4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773.65亿美元。全年进出口总额5272.24亿美元(约占全国的1/3强,相当于世界大排行中第十三位的水平),比上年增长23.2%.其中出口额3019.54亿美元,增长26.8%;进口额2252.70亿美元,增长18.7%.实现贸易顺差766.84亿美元,比上年增加283.44亿美元。地方财政总收入突破5000亿元(约为国家贡献了1/6的税收)。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18.08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全省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3262.2亿元,同比增长13.5%;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2677.19亿元,增长11.9%。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5935.19亿元,增长12.8%这些数据表明,广东工业化进程继续领先全国。广东总量已经超过了东南亚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包括马来西亚,香港,新加波),并预计可在2008年赶上台湾,2015年赶上韩国。郑重声明:本文是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网站文献资料整理而成,目的是宣我广东、扬我中华,增强广东校园文学爱好者“爱我广东、爱我中华”自豪感、责任感……如遇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在收到投诉后将第一时间删除涉及版权的内容!

    2007-04-21 00:00:00 作者:佚名 9724 0

  • 世界客家之都——梅州

    爱好广东,爱我中华系列稿之世界客家之都——梅州面积:1.58万平方公里人口:500多万人位置: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境内85%的面积为海拨500米以下的丘陵区划:辖梅江区、兴宁市、梅县、平远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等6县、1区、1市概貌:梅州,简称“梅”。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地理座标为东经115。18'至116。56'、北纬23。23'至24。56'之间。现辖梅江区、兴宁市、梅县、平远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等6县、1区、1市。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人口500多万。享有“文化之乡”、“足球之乡”、“华侨之乡”、“山歌之乡”和“中国金柚之乡”、“中国单丛茶之乡”之美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广东省卫生城市,举世闻名的“世界客都”。梅州历史源远流长。先秦时为百越地,秦汉属南海郡,西汉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南越王赵佗建“长乐台”于五华山下会见汉使陆贾。南朝齐置程乡县,南汉乾和三年置敬州,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设梅州府治,元为梅州路总管府,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升格为直隶嘉应州。1949年后设兴梅地区、梅县地区,1988年由梅县地区改为梅州市。梅州是客家民系的最终形成地和最大聚居地,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客都”。主要人口为被称为“奇伟多姿的汉民系”的客家人,主要语言为有“唐宋中原古汉语的‘活化石’”之美誉的客家话,盛行被誉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的客家山歌,具有众多天人合一的中国典型民居客家围屋。梅州具有独特的客家饮食文化。有家常饭菜、酒席菜式、风味小食和野杂食。“盐焗鸡”、“姜酒鸡”、“酿豆腐”、“浮水鲩丸”、“扣肉”、“肉圆”等,都是久负盛名、别具客家风味的传统美食,均以讲究鲜香、脆嫩和原味而声播海内外,至今盛传不衰。梅州水果种类众多,除荔枝、龙眼、葡萄、桃、李、枇杷等外,“梅县沙田柚”、“蜜柚”等更是闻名于世,远销海内外。从清末民初起,梅州就成为广东省重点侨乡之一。华侨分布世界五大洲67个国家和地区。据统计,全市有海外侨胞、华裔及港澳台同胞300多万人。历代侨贤辈出,如清代著名侨领罗芳伯、张振勋,辛亥革命前后支持孙中山的谢逸桥、张榕轩、张耀轩、姚德胜等。当今的领带大王曾宪梓、皮革大王田家炳、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等。梅州是久负盛名的“人文秀区”、“文化之香”,名人辈出。叶剑英元帅,清乾嘉年间的岭南才子宋湘,清末外交家、教育家黄遵宪,抗日志士、杰出诗人、教育家丘逢甲,著名的洋务运动家、军事家、全国四大藏书家之一的丁日昌,著名爱国侨领张弼士和现代亚洲球王李惠堂等都是梅州人。梅州文教之兴盛始于宋代而盛于明清,自北宋初年谏官刘元城谪居梅州创办第一间书院开始,一千多年来,梅州兴学之风长盛不衰。“兴学育才”、“耕读传家”成为梅州客家人的传统美德,城乡各族姓社区竞相义举,集资办学,至清代中期,蒙馆、社学、义学、书院数以千计,学风鼎盛,读书人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据清嘉庆二十年嘉应州户口统计,州属五县共二万八千一百户,人口不足二十万,而“每年应童子试者不下万余人”。乾嘉年间,梅州曾出现“五科联解”之盛事,传为历史美谈,清代状元吴鸿督学广东时,盛赞梅州“人文为岭南冠”。乾隆十五年嘉应知州王之正特置“人文秀区”牌坊于衙前大街,以志梅州学风之盛。自唐至清光绪一千多年间,梅州人才辈出,中式士子登科者众多,计进士121人,选翰林院学士33人,举人1645人,解元17人,廪生、贡生、秀才16479人。历代名人有叶剑英、宋湘、丁日昌、丘逢甲、黄遵宪、何如璋、张振勋、邹鲁、邓铿、黄琪翔、吴奇伟、姚雨平、吴桓兴、杨简、黄子钦、梁伯强、吴佑寿、钟惠澜、李国豪、黎尚豪、李国平、林风眠等数十人。梅州山清水秀,古迹众多,民风独特。境内主要旅游区(点)有:千年古刹阴那山灵光寺,叶剑英元帅故居、纪念馆,清末爱国诗人、政治家黄遵宪故居人境庐,千佛塔,泮坑瀑布,梅县雁鸣湖、雁南飞旅游度假村、阴那山天文科普园、松源王寿山,兴宁合水湖山、神光山,五华益塘水库、热矿泥山庄,平远南台山、五指石,蕉岭长潭胜景、丘逢甲故居、释迦文化中心,大埔丰溪自然保护区,丰顺汤坑温泉、龙归寨飞瀑、龙鲸河漂流等等。依托客家文化资源优势和生态、温热泉资源优势,梅州明确以“塑造世界客家之都,打造客家文化精品、热泉康体休闲特品和山水休闲度假名品(简称‘一都三品’)”为旅游发展定位,形成了以雁南飞茶田度假村和雁鸣湖旅游度假村为代表的客家文化和山水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以五华汤湖热矿泥浴山庄和丰顺千江温泉酒店为代表的热泉康体休闲旅游产品。同时以“创优”为契机,努力强化城市的现代旅游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建成了“一江两岸”亮点工程、两个表演场所(白天和晚上为游客表演的场所)、三个中心(国际会议中心、展览中心和游客咨询服务中心)、四条街(鸿都美食一条街、凌风路客家风情购物一条街、义化路步行街、梅江大道霓虹灯一条街)。郑重声明:本文是根据梅州市人民政府网站、优优旅游(网站)、梅州日报(杨焱辉《文物由来第一流——历史文化名城梅州掠影》文献资料整理而成,目的是宣我广东、扬我中华,增强广东校园文学爱好者“爱我广东、爱我中华”自豪感、责任感……如遇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在收到投诉后将第一时间删除涉及版权的内容!

    2007-04-18 19:48:04 作者:佚名 9778 0

  • 昂首前进的“古镇”——佛山

    爱好广东,爱我中华系列稿之昂首前进的古代“四大名镇”——佛山面积:3848.49平方公里人口:常住人口579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55万人。区划:辖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高明区和三水区。位置: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东倚广州,西接肇庆,南连珠海,北通清远概貌:佛山,简称“禅”。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东倚广州,西接肇庆,南连珠海,北通清远。现辖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高明区和三水区。全市总面积3848.4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79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55万人。祖籍佛山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达130多万人,其中港澳同胞60多万人。是著名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佛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肇迹于晋,得名于唐”。早在唐宋时期,佛山就成为我国南方的商贸重镇,至明清时更是鼎盛一时,与北京,汉口,苏州为全国的“四大名镇”。自古以来,佛山就有“广纱中心”,“南国陶都”,“岭南药材发祥地”的美誉。古往今来,名人辈出。如明代太师梁储,明代状元伦文叙,清代粤剧艺人李文茂,清代民族资本家陈启沅,清代武林宗师黄飞鸿,近代资产阶级改良领袖康有为,中国修建铁路的第一人詹天佑,清末小说家吴趼人,武打明星李小龙,工人运动领导人之一邓培,抗日英雄吴勤,革命烈士陈铁军等。佛山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佛山祖庙、西樵山、南风古灶、清晖园、皂幕山、南国桃园、陈村花卉世界、三水荷花世界被评为“佛山新八景”。其中,佛山祖庙融古代陶瓷、木雕、铸造、建筑艺术于一体,被誉为“东方艺术之宫”;西樵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南粤名山数二樵”之美誉;顺德清晖园与佛山梁园是清代广东四大名园;高明皂幕山是佛山最高峰;陈村花卉世界是中国南方最大的花卉生产交易基地和花卉文化主题公园;三水荷花世界是目前世界上规模大、品种资源丰富的荷花生态专类园。还有东华里、康有为故居、宝林寺、芦苞祖庙、黄飞鸿纪念馆、李小龙纪念馆可让游客领略独特的岭南文化。目前,佛山以历史文化、南国武术、商务会展、产业观光、休闲度假、购物美食、美化家居等为主题的特色旅游方兴未艾。佛山市位于亚太经济发展活跃的东亚和东南亚的交汇处,与广州地缘相连、历史相承、文化同源,同处在中国最具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之一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中部,共同构建“广佛经济圈”。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使佛山能充分接受广州的辐射和带动,与广州共享基础设施、交通网络、金融资本、人才教育、科技信息和市场服务等资源,实现联系紧密、产业联动和功能互补,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化进程。佛山市中心区距广州三大交通枢纽(广州新白云机场、广州南沙港、广州火车站)车程均在1小时之内。佛山毗邻港澳,与香港、澳门分别相距231公里和143公里,车程均在2小时左右,使佛山能够充分利用港澳的市场优势和国际性大都市的地位,推动佛山广泛参与世界经济,走向国际化。近年来,佛山经济迅猛发展,先后被评为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前10名,投资硬件环境40优和全国率先达到小康水平的36个城市之一,并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和“双拥”模范城称号。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2379.80亿元,占全省九分之一和全国八十分之一强;人均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达41031元;全市税收总额369.64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0.85亿元。据2005年5月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佛山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居第11位。佛山是中国历史上较早对外开放的商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成为中国较早的商品出口基地之一,产品远销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佛山已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2005年,全市合同利用外资15.4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9.29亿美元,分别增长33.59%和34.32%;进出口总值257.1亿美元,其中出口总值170.8亿美元,分别增长18.6%和23.5%。世界500强中的美国杜邦、泰科、科勒,加拿大北电,德国西门子、博世、克虏伯、赫司特,法国阿塞洛、道达尔,荷兰壳牌,日本丰田、爱信精机、松下、东芝、三洋、住友、本田、伊藤忠、双日、日立、三菱商事,韩国三星、浦项,中国宝钢等34家企业在佛山投资了57个项目;法国汤姆逊、意大利比亚乔、美国雅来、瑞典利乐、日本帝人、加拿大北电、台湾普立尔、香港溢达等跨国公司也在佛山兴办、合办了规模较大的企业。TCL、中海石油等一批国内大企业也纷纷到佛山投资发展。目前佛山共有外商投资企业6500多家,投资超过163亿美元。2002年行政区划调整后,佛山提出了建设产业强市、文化名城、现代化大城市与富裕和谐佛山的奋斗目标。根据现代化大城市的发展规律和佛山城镇建设的历史现状,确定了建设组团式现代化大城市的发展模式,即建设2个100万人口以上、5个30-50万人口的新城区的发展目标,各组团城区之间以现代化的快速干线交通网和高速信息传输网拉近距离,形成紧密联系。按照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佛山已全面启动总投资达1929亿元,包括交通干线路网工程、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工程、生态环保工程、能源工程、水利工程、现代化组团式城市建设工程、工业园区工程、信息化工程、省运会工程和科教文卫工程等在内的十大建设工程,构建现代化大城市框架和雏形。力争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最终把佛山建设成为城市功能完善、产业重点突出、生态环境良好、组团联系紧密、水乡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大城市。郑重声明:本文是根据佛山市人民政府网站和优优旅游(网站)文献资料整理而成,目的是宣我广东、扬我中华,增强广东校园文学爱好者“爱我广东、爱我中华”自豪感、责任感……如遇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在收到投诉后将第一时间删除涉及版权的内容!

    2007-04-18 19:42:12 作者:佚名 9702 0

  • “东莞塞车、世界缺货”——东莞

    爱好广东,爱我中华系列稿之“东莞塞车、世界缺货”——东莞面积:2465平方公里人口:644.57万人区划:辖4个区(莞城、南城、万江、东城)、28个镇。位置:地处中国大陆南部,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东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北接广州,南连深圳,毗邻香港。概貌:东莞,简称“莞”。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叁角洲东北部,北距广州50公里,南离深圳90公里,水路至香港47海里,至澳门48海里,是广州与香港之间水陆交通的必经之地。现辖32个镇区,678个村(居)委会。全市陆地面积2465平方公里,本地户籍人口152.6万,外来暂住人口近500万。祖籍东莞的港澳同胞70多万,海外侨胞20多万。是广东“四小虎”之一,中国新兴现代化城市,国际制造业名城。东莞历史源远流长。据历史记载:新石器时代,其境内东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公元前20世纪的夏代,东莞属南交址。春秋战国时,东莞属"百粤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东莞属南海郡番禺县地。东汉顺帝时,分番禺立增城,东莞属增城。公元222-228年中,分增城立东官郡。进入晋代,废东官郡,东莞分属番禺、增城。198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东莞撤县设市;1988年1月,东莞升格为不设县的地级市。东莞属珠江、东江冲积平原,土地肥沃,有丰富的土地、森林资源。濒临南海,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这里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3.3摄氏度,年均降水量2042.6毫米。地势自东往西倾斜,大部分为丘陵台地和冲积平原,依山傍海,海岸线115.98公里(含内航道),是我国传统的农业高产区。盛产水稻及香蕉、荔枝、龙眼、菠萝、橙、柑、桔等岭南佳果和咸淡水产。东莞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市区距广州白云机场和深圳机场均不到一小时车程,距离香港不足100公里,水路、铁路、公路,路路畅通。虎门港是国家一类口岸,对外国籍船舶开放,每天都有客货轮直达香港。位于常平镇的东莞火车站是南方铁路枢纽,广九铁路、广深准高速铁路、广梅汕铁路与大京九铁路在这里交汇。东莞全市已建成了包括公路、铁路、内河、海上等多种运输方式的交通网络和现代通信、电力网络,等级公路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103.21公里,是我国公路密度最大的城市。(本图由汤伟忠摄影提供)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大力吸引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二十年来,东莞的经济以平均每年20%的增长率蓬勃发展,是中国综合经济实力30强城市之一,外贸总量连续七年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三,居全国地级市之首,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624亿元,财政总收入40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不含对外借款,新口径)14.6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1.7%,协议规定外商投资额(新口径)29.80亿美元,增长8.9%。进出口方面,2006年实现进出口总额(海关口径)743.7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过6000亿元(相当于一个中等省份规模),比上年增长15.3%,其中进口额334.42亿美元,增长14.0%;出口额409.29亿美元,增长16.3%。(本图由汤伟忠摄影提供)今天的东莞是广东省的中心城市之一和“四小虎”之一,已成为一个冉冉升起的国际制造业名城,形成了以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为支柱的现代化的制造业体系和配套齐全的产业结构,世界上大多工业产品都可以在东莞企业群体的“工业生物链”中找到其相配套的行业和产品。世界上95%IT产品都可以在这里配齐,“东莞塞车、世界缺货”成为誉满全球的"东莞制造"的最好注解。郑重声明:本文是根据东莞市人民政府网站和优优旅游(网站)文献资料整理而成,目的是宣我广东、扬我中华,增强广东校园文学爱好者“爱我广东、爱我中华”自豪感、责任感……如遇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在收到投诉后将第一时间删除涉及版权的内容!

    2007-04-18 19:36:04 作者:佚名 986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