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端

从复兴之路走出来的科学

◆广东纺院电脑设计06班 朱守银  

几百年来,我国的大国之梦曾屡屡错失良机,颇为艰辛。如今的新中国扭转鸦片战争以来百年的颓势,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的确,百年祖国复兴的这段历程令人刻骨铭心,而更多的是让我们对未来所走的路有了思考。  

屈辱的历史在转折,在于不断的探索和改革。一路挣扎艰辛走来,我们的国家跨越性的发展,对世界意义空前。  

 “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是一声呐喊,却道出了一种真理。其明确的表明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而彰显了一代中国人的思想中凝聚的智慧。《望东方周刊》曾撰文认为,影响中国百年的关键词之首即是科学:科学意味着缜密的计划或者规划,意味着建构一种在可行性基础上的未来,从而摆脱命定与随意。毋庸否认,引领科学风骚对泱泱大国来说何等重要。因而,有了“民用工业和军用工业”、有了“把农业国建设成工业国”、有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了“科教兴国”、更有了今天的“科学发展观”。历史已经见证,只有插上科学的羽翼,一个国家才能稳健地腾飞。  

 这也是我们为何要学习的原因。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历史中探索的人们告诉我们,知识是何等的重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是我们国家在辛酸史里总结出来的核心思想,告诉我们的是一种学习的准则和方向。透过中国百年复兴的历史,我们显然不能沉湎于久远的四大发明,而流于沾沾自喜和踯躅不前。因为从1950年代的社会大改造开始,我们就已经潜移默化的体会到创新是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如今的世界更需要我们的科技创新。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邓中翰捧走央视经济年度人物大奖,所折射的讯息耐人寻味,诚如其本人所言:“我是代表着以自主创新、民族复兴为己任的年轻人得的这个奖。”的确,从我国50年代自主研发的第一辆红旗牌轿车,到60年代的第一枚导弹,再到第一块“中国芯”,甚至到最近的“嫦娥奔月”“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等,我们都切实感受到国家正沿着创新型国家的道路前行,以实现祖国复兴。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从挽救民族危亡而奋起抗争的五四运动;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创刊,从鲁迅先生的“弃医从文”,到现在的共青团的“我与祖国共奋进”的系列活动等,我们都切实感受到提高国民科学素养的历史意义。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的人才培养进入了新的里程碑,而中华文化的内涵也从此注入了新的元素。1978年开始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之路,更是从此以科学的力量实现了中国经济 “软着陆”。  

科学的实践凝聚成了一种指导思想,继而促成新的实践。2002年初冬的冀北大地,瑞雪飘飞,松柏苍翠。胡锦涛一行来到西柏坡参观学习和考察,看望了老区群众,并同当地干部群众进行了座谈。责任重于泰山,“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化作了执政为民、共度难关的行动。从废除农业税、义务教育“免费”到坚强面对洪水灾害、“非典”、地震灾害,再到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出现61次的“民主”,领导人始终与民同在。的确,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领导人不忘历史,与民同在,就正如青藏铁路一样,必然将中国带到一个新的高度。  

百年复兴,中国崛起了,中国已为世界所瞩目。这不仅仅是自身政治稳定了、经济发展了、文化繁荣了,重要的是其倡导的一种世界文明。从1953年,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以来,中国的外交之路更广阔更有深度。2005年,胡锦涛主席参加雅加达亚非峰会,在讲话中提出,亚非国家应“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 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继而多次发表关于“和谐世界”的讲话。外国记者用《希望诞生在北京天安门》见证了我们共同的理想,“和谐世界”正体现了世界共赢的目标。这些就是和谐的体现,也是走向世界文明的见证。  

道路有曲折,前途放光芒。中国的复兴之路拨开了迷雾,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同时也凝聚了一种精华:科学的实践和科学的理论。告别曾经的苦难,我们将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从新的起点求索与奋斗,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薪火相传。   

〇〇八年五月八日  

上一篇:改革开放:将中国带到新的历史高度 下一篇:唱给改革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