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端

家庭的温暖,后勤的舞台——紫荆夏夜服务队杨秀涵实践随感

俗话说得好,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我在此次三下乡活动中的任务就是如此。原计划我是支教组,是四年级的班主任,负责他们的班会课、活动课以及电影课。然而,由于出现了新的情况,我成了后勤组的一员,只因为我是少数会做饭的人之一。  

“这鱼卖相真差——不过味道还是可以的。”这评价,是给我做的第一道菜。本来我以为作为少数会做饭的人之一,我应该是挺忙的,像作为老师的家庭主妇,上班上课,下班做饭,整天忙忙碌碌。但是——  

一开始面对这么“原始”的厨房,我确实真的是有点措手不及。烧柴火的灶台,一个沉重的大锅,极少的调味料,这跟我用过的煤气炉、电磁炉和微波炉,可以颠起饭菜的轻巧的锅,和丰富的调味料形成的巨大的反差。用柴火做燃料的灶我能控制得好火候吗?我问了自己,在灶台边愣愣地站着。后来我自我安慰,别怕,队员的要求不高,不求好吃,但求能吃。而且他们看到这么“艰苦”的环境,会谅解我的。抱着尽力做到最好的心态,我投入到轰轰烈烈得为三十个人做饭的厨房工作,成了一位厨娘。  

我首先面临的第一个困难,就是起火。我一开始是失败了,在半个小时的摸索的过程,手掌上出现了一道道黑疤,零星的树皮,还有起火的木屑。后来,会生火的队长来了,解救了捣鼓了半天的我。他先把一把竹篾和几根木头放在灶台里,疏松地塞满了灶台口,然后用打火机点燃了一根竹片,再把点燃了的竹片伸进竹篾里,剩下的只是等待。经过他的指导和自己两次生火经历,我掌握了生火的技巧,一个是点燃竹片的时候应该是斜着拿竹片,打火机在竹片的底部点燃,这样外焰的高温能够够到竹片才继续燃烧下去。另一个是在点着竹篾的时候要适时吹风进去灶炉,充分的氧气才能燃起熊熊烈火。看着火焰贪婪着舔食着木头,听着里面夹杂着的树叶发出的噼里啪啦的声音,闻着木头燃烧的时候发出的清香,脸庞感受着热浪的轻抚,我知道,我成功了。  

在厨房里帮忙工作的,不仅是会做饭的伙伴们。不会做饭的其他组员们——不仅是后勤组——自觉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厨房做饭时,耳后总是会响起不同的声音,“需要帮忙吗”;在剁蒜泥时,“我来吧,这个我最拿手了”;在准备好食材之后,“我来,我来,这个我会”;在烈火旁,递给我一杯冰冻的橙汁,“辛苦啦”……  

瓦房下的砖墙屋子里,我在热火朝天的厨房奋斗了两天。一开始我们大家还不是很熟悉彼此,有的还叫不出对方的大名,但是我们会叫“大厨”,“火夫”……我们会主动帮助彼此,就像在一个大家庭一样。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几家人住在一个大院子里,共用一个厨房。厨房,联系着彼此。各个家庭是首先在这个小小的天地里开始熟络起来。现在,它是各个组之间交流的一个中间站。支教组在教室上课,文艺组在办公室排练,新闻组到处跑,但是厨房,成了我们各支流汇集的一个漩涡。在这个小小我舞台上,我们展示着做饭的才能、帮忙的责任心、艰苦条件下的创意,相互斗嘴的快乐……厨房,不是一个连空气都是油污和热气的地方,而是一个舞台。国旗杆下的舞台,是给我们表演者;厨房这个舞台,是给默默无闻的后勤队员。  

你们辛苦了,我想对着饥肠辘辘还要做饭的后勤队员说。  

(撰文 杨秀涵  

上一篇:“紫荆夏夜社会服务队”特色活动 下一篇:带着双截棍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