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
自我打小开始,父亲就由于家里的事务而出外奔波了。印象中的父亲是好严格的,这也许是天下所有父亲的形象吧,不过我的父亲却是有点奇怪,与其说奇怪还不如说有个性算了。
听妈妈说,父亲在我出生的那年开始,就开始出外打工了,所以有时候妈妈记不得父亲出外打工的时间长短时,就会那我的年龄来作为参照。老四啊,你老爸打了一辈子的工啦,你多大你老爸就打了多少年的工,在他的手里不知建过了多少栋高楼大厦,起码在母亲的眼里是这样想的。
我出生于九十年代初,正直改革开放的开始阶段,所以家中的光景还是像大多数农村家庭一样,锅还是想揭就能揭开的。家里还是一个传统观点,就是孩子比较多,这也许是在响应毛主席的那种人多力量大的思想吧。在家里我是排行老四,老五在我出生后的一年也来到了这个大家庭一起凑热闹了。母亲是个比较精明的人,这点是我们长大后慢慢的才发现的,看到家里的情况,五个嗷嗷要吃的孩子,都伸长了肌饿的脖子。这时候父亲已经在母亲的一再催促下,作为一名劳工在为家里的五只张望的小鸟找粮了。早年父亲出外谋生也是像大多数的农民工一样,四处奔波。据我母亲的叙说,父亲干过的活有板砖快的,挖煤的等等。在母亲的眼里父亲好像什么活都做过了。在我记忆中,父亲很少回家的,每年就是过年的时候回家一趟,家中的活就是母亲一个人包揽下来了,一年两季农活,犁耙锄头的活在母亲的眼里就像家常便饭。按当时村里老人的说法,母亲就是一个出得厅堂的一把手,全不让父亲扎手就可以解决。
大哥已经可以帮母亲承担一定的农活了,二哥跟三哥还不是很会,也承担不起,我就更不用说了,完全就是一个等吃的家伙。现在还记得当时最高兴的就是每天家里的锅都有一锅香喷喷的番薯。起码可以不会让肚子大闹天空。从爷爷下来,就有四个叔伯,所以在爷爷管的大家庭里,能有番薯吃就已经是不错的一件事了。当然这时候家里的孩子打架是在所难免的,而像我这样小的当让也就是等挨打的份了。母亲干活一天回来,看到我们这些混球一样的小子,就会感慨到,你们的父亲咋时候能回来啊,家里就快成了日本扫荡一样一无所有啦。
并不是父亲不想回来看他的娃们,只是回来的话,家里的娃们吃泥土都没有吃了。父亲跟村里青年们去了海南岛,干什么不是很清楚,只是知道赚钱去了,当时是这么想的。后来根据村里回来的人得知,父亲就是去挖煤矿了。父亲虽然上过高小,在当时算是比较有文化的了,可是又偏偏赶上文革的后期,所以父亲也就不能在读书这路子上出人头地了。现在又加上家里的需要。父亲只能做这样的活了。父亲不是很高大,相反是一个瘦小的个子,父亲不是很会说话,这是我所知道的。听村里的大人们说,父亲在没有母亲的时候是很木讷的,简直就像一跟木头,经常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面,像个女孩子一样害羞,嘴就是敲一样才能说出一句话。后来取了母亲回来后就变了一个人似的,开始有话说啦,而且像个话萝子一样,总是喜欢说个不停。母亲是个话夹子。总有说不完的话,也许是母亲的原因吧,父亲被母亲的某种气势给压住了,所以就开始说话了,这是村里的人常说的话,贴老婆的福。
父亲在外面做工,做的都是一些体力活,这样子长年累月的下来之后,原本已经很瘦小的身躯,现在更显得瘦了。父亲做工学会了很多活儿,这是最近几年父亲回来后在村里做活而表现出来的。这时候别人就会夸一下父亲,说他干活细腻有耐心,最重要的是懂得很多活,这些活都是村里人所不懂的,或者说是没见过的。父亲就会憨厚的笑笑,在外做多了就懂的。
后来几年,父亲还是因为家里的压力不得不到处转展。九几年,读书是比较贵的学费,不仅要交学费还要交附加费,家里五个渴望读书的村娃,一年下来单单读书这一块就要开资一大笔的钱。当时的收入,就按父亲的收入来说吧。一年的节俭下来,最多也不过剩下两千多块左右,还要家里的生活开支,这样下来就不用说了。还要迫于住房的问题,简直就是百烦基于一身啊。大哥已经十五岁了,差不多算是个成人了,很多事情就要学会思考了。可是。大哥也是很不幸的的,大哥这时候才读五年级,按这样的年龄应该不是读小学的五年级的,而是读初中这样子。大哥其实是很想读书的,可是当时的学校就因为你交不起附加费,你就不能得到书本,得不到书本就意味着你就不能读书了。母亲平时是挺亲和的一个人的,可这时就会大口的骂 那些 老师们,更多的是指骂学校的没心没肝,村里的人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因为他们也同样是受害者,村里很多同龄人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而被迫在家里干农活的。父亲更加是暴雷轰炸,差点就拿刀向学校去了,只是被母亲制止住了,来日方长,眼光要看远点,以后还有小混蛋们要求人家呢,母亲是这样安慰父亲的。
说到父亲暴雷的性格,这点一点也不奇怪,别看父亲平时挺老实的一个人,可是发起火来是黄海的水才能浇灭打的。印象中父亲打过我一次,现在想起来还由感惭愧,可能是当时小不懂事吧。 小时候挺贪玩的,动不动就跑去河里钓鱼。在我家的门口有一条小溪,听村里的长辈们说,这是一条风水河,可以接纳八方的财到这里就尽收在我们这个小村了,小溪弯曲着向我们家流来,所以村里的老人又说,我家是第一个接受了财气的,我爷爷会点风水的说法。可我不觉得财气在哪,起码当时是穷得要命,否侧大哥跟二哥就不用辍学了。钓鱼就成了我的一件最快乐的事情,一有空就去跟伙伴们钓鱼,父亲在平时是不会理我的,可能他认为我还是一个毛头小孩,毕竟在老五没出生之前,我就是家里最小的个儿了。一般都是最小得宠的,这个殊荣我也感受过。可随着家里的事务忙碌时,我也要帮忙啦,这是贪玩的我就会抗拒父亲的话,跟父亲对着干,父亲拿着一条小树条追着要打我,我就会一路跑一路骂他凶。父亲自然很生气,死混蛋你最好死掉算了,父亲会这样骂我。追自然是追不上了,可晚上就免不了要挨打了,一条小竹子长长的而且柔软耐打,父亲就会用它来打我,直到打断为止才会善罢甘休。小竹子不会打死人,所以母亲是不会理的,大哥二哥还有三哥自然是不敢吭声了。母亲就会在傍边插一两句说我不听话就是这样的下场。父亲打人不许流泪,也就是不许哭,这点很难做,实在疼得难受就哭了,可也是哭不出声的,我就会在心里恨死他,真想打他,可又不敢,还是因为没能力打。从此父亲严格的形象就在我的心里生根发芽了。
父亲是一个很固执的人,他决定的事情,一般情况是很难改变的,除非是很明显的错误。这时就要我们联起手来一起攻击他才有赢的机会。母亲是很了解父亲这个脾气的。在很难争执下来的时候,母亲就会装委屈,说她当年看走眼了而嫁给这样像牛一样倔的人。父亲很吃不了母亲的这套,就会放下他高高在上的位置,妥协向母亲。母亲是个挺精明的人,她做事很会打算。而不像父亲做事不考虑后果就鲁莽地去做,为此父亲也吃了不少亏。对于母亲的精明,父亲在感到不如母亲的时候就会说母亲像一个算盘,计算得很准。这时母亲就会很得意父亲的的妥协让步。
都说儿大三分客,看着小伙子们个个都长成一个大伙子了,住房的问题就要想办法了。从爷爷下来,父亲只分得一间房间,加上一个楼阁,楼阁还要用来存放杂物,就显得更窄了。建房子是必须的,但是拿什么来建呢?钱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父亲。母亲强烈要求要建了,父亲耐不住母亲的唠叨,还是答应下来了。这就开始了筹钱的计划,向所有认识的亲戚借,可是当时的家境谁都晓得,能借一两百已经是很可以的了。最后东凑西拼,终于还是有了一点底。建房子的日子到了,为了开支。大哥已经正式辍学回来了。大哥才十五岁呀!大哥才十五岁!大哥像父亲,但是不像父亲的脾气,和父亲相比,大哥更显得老实诚恳,我不怀疑这是当时农村孩子的形象。可我大哥也的确是很憨厚的,这也使得我到现在还是挺尊重他的。大哥说话有点不是很清楚,这是因为他的舌根有点大。小的时候求过医,可是没有啥进展,这么多年过来,还是因为钱的问题,这个问题就落下来了。傻个有傻福,大哥不傻,他比谁都有头脑,现在他从事的工作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大哥辍学在家就是帮家里建房子。九十年代建房子就是难啊,材料要准备得足。建房子的砖块还是自家烧制的,当时没有现在的红砖,即使有也没法买得起。但是流行的商品砖就是沙砖,现在已经很少看见了。我家的砖头就是自己烧的,还有当时建房子喜欢用青砖。可我家每次烧出来的都是家有很多红色的。父亲就会开玩笑说是老五在烧砖的时候穿了红裤子的原因。五弟就会很不服气,谁说的,泥本来就是红的嘛当然烧出来的砖就是红的了。我们就会大笑起来,笑五弟的傻气。由于家里的资金不足,所以建房子的大任就落在父亲身上了。可以说房子的每一块砖头都被父亲摸过了,房子是父亲亲手砌的,大哥有时也会跟着父亲摆弄摆弄。父亲看到大哥做不好就会骂大哥的愚。但大哥不会埋怨父亲。因为会父亲告诉大哥他以前遇到不懂的时候也不知被骂了多少次,因此大哥就会憨厚地笑笑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