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义教所想到的——湛江师院人文“萤火虫”社会实践队队员心得
在今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中,作为班主任的我,有机会走访了两个学生的家庭。通过这次家访,不但让我了解到学生的家庭背景对他们的影响,而且让我明白,学生所处的氛围对他们的人际、学习的影响之大。
我所选择家访的两个学生,都是男生。他们一个很顽皮,一个很文静。前者在班上和所有男生都玩得来,除了和后者;后者和班上的男生都玩不来,特别是与前者,据了解,他们总是怄气,甚至打架。在我刚接手他们班的前两天,他们两个就已经在我面前打了好几回,有几次甚至是喊也喊不住。
通过和他们谈天,他们两个其实都是骨子里乖得很的孩子,只是孩子之间的矛盾没有一个人出来调解,日积月累,矛盾恶化,才会让他们如此“冤家路窄”。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问那个顽皮的男生,为什么班上的男生都不和那个文静的男生玩?他回答说,不知道。我接着问,那为什么他自己不和那个文静的男生玩呢?他答道:“因为其他同学也不和他玩。”这个回答,大概就是文静男孩被班上男生孤立的根本原因吧。因为大部分男生都没有和他玩,其他男生看见了,便会觉得,如果自己和他玩,自己便是“不合群”了,于是便不会和他玩,这样,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不但让文静的男孩被孤立起来,而且还会让他的性格变得内向、孤僻,将来进入另一个圈子,由于内向孤僻的性格,又会易被排斥、孤立。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义教,几乎每个老师都会反映,班上同学的纪律性有时乱得难以想象,一个人嘈,整个班几乎都喧闹起来。我当班主任,每堂课都会去听课监堂,就我班来说,起哄的都是那群较顽皮的男生,他们只要是其中一个说话,其他几个哥们便会“响应”,继而引起其他男生的“暴动”,这时,任课老师想要专心讲课,的确是很有挑战性。就连平时安静认真的女同学们都会不自觉地走神、讲话。但是,如果当那群男生都安静、专心听课的时候,全班的学习状态真的非常好,与老师的互动多、眼神接触频繁、回答问题积极等。一堂课下来,不仅是老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也学有所得。
通过这两件事,让我深刻明白到,环境氛围对孩子人际、学习影响的重要性。这群孩子虽然是五年级的学生,属于高年级了,但是他们的自觉性和自律性还不够高。其实我认为,环境与氛围对人的影响,即使是对成人,还是占有很大的分量,更何况是这些只有十几岁的孩子?所以我认为,作为老师,应该重视环境氛围对学生们的影响,不只是学习,还有人际、生活,毕竟,有很多事情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这两个孩子的家访,更是让我深切明白,对孩子,家庭的影响是最大的,无论是学习,人际,还是生活。
那个顽皮点的男孩,叫科海。我首先是去了他家做家访。他家平时只有爷爷奶奶和他弟弟在,比他大一点点的表姐偶尔在那复习。据了解,科海的父母都在深圳打工,一年只有春节才会回来。我问科海的奶奶,科海平时在家的表现,奶奶说他只会去玩,一点也不认真学习,不自觉,要人督促才会去掀掀书,不如表姐自觉等等。虽然奶奶是笑着说,但她的口吻,是在批评着科海,否定着他。我看了看科海,这个平时在班上顽皮透顶的学生,只低下了头,默默的,没有作声。陪同我一起去家访的几位老师,都和奶奶说,其实科海是个很乖的孩子,他很聪明,尤其是数学。这些话不是安慰,我们在说事实。这个孩子的确是很乖,只是偶尔不自觉,但只要老师一说,他便会改正。他所缺少的,是别人对他的一种肯定,尤其是家人的。我问科海:“父母那么久才回来一次,你会想他们吗?”他很斩钉截铁地回答:“不会!”我问为什么。他说:“我四岁时,他们就已经去了深圳打工了。”这个孩子说这句话时,眼圈在发红,我听了,也不自觉地在哽咽······我无法想象,如果在自己四岁时,父母离开自己到外打工,把自己留在家里的那种孤独、寂寞是多么恐怖。我的心很痛,不只是心痛科海,还有千万个像他一样的留守儿童。科海平时在班上算是最顽皮的一个,下课喜欢追逐打闹,有时上课大吵大闹,随便讲话,但是我教育他以后,他便会静静地学习,有一次,他还主动问我怎样可以写好作文,因为他觉得自己作文很烂。我便发觉,其实,像他这样的留守儿童,是极度缺乏爱与安全感、存在感的。因为时常见不到自己的父母,失去了最重要的那份关爱,他们性格会容易叛逆,但这些只是他们心底里极度渴望得到关爱的呼喊声,然而这些呼喊声,人们都易忽略,或充耳不闻。他们叛逆,是因为缺乏安全感,他们觉得,只有顽皮淘气,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自己才有存在感,其实,他们骨子里都是很乖很懂事的孩子,但是,又有多少人会这样想?人们的忽视,否定,只会让这些孩子往黑暗方向发展,孩子的一生,也许就会毁掉了。但如果,我们多给他们一份耐心、一份关心、一份关心、一份信心,他们的人生道路就会截然不同。留守儿童已经缺少了父母的爱,难道我们给他们一点爱,很难很奢侈吗?
第二天,我到了那个文静的男生家进行家访。那个文静的男生,叫阿晓。他的父母不是在外地打工,他比科海幸福一点,因为他可以时常看见自己的父母。但是阿晓平时比较内向,很少与其他同学打交道,下课都是自己拿着乒乓球在教室后面玩,与其他同学几乎是“零交流”。家访过程中,从家人的口中了解到,阿晓平时喜欢自己一个人在山上跑,很少与其他伙伴玩。我问他家人,有没有建议、鼓励阿晓与其他人交往一下,他们说:“没有,让他自己选择。”其实,阿晓平时就比较内向,如果没有人向他走出第一步与他玩,我估计他自己不会主动去与别人交往的。我记得和阿晓说过:“去和其他同学玩一下吧,你会觉得一起玩是很有乐趣的。”他说:“他们是不会和我玩的,他们说我不作声。”可见,阿晓对别人没有信心,他对自己更没有信心。只要他有勇气踏出第一步,他得到的,是伙伴,是快乐,是幸福。而他要踏出第一步,就需要别人的鼓励,家人永远是最坚强的后盾。所以在家访中,我们几个老师让阿晓的家人多多鼓励他去结交新朋友,同时,我们平时也有对阿晓进行教育,让他放开自己,勇敢踏出第一步,去结识新朋友,交新伙伴。有一节课课间,我看见他和新朋友一起打乒乓球,我第一次看见他笑,是多么的童真,多么的快乐······
这两次家访,这次义教,都让我受益匪浅。不仅让我学习到许多当老师需要具备的能力、技巧,为以后工作积累经验,更重要的是,让我明白,当一个老师,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也”那么简单,而且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好好引导他们看待自己的人生、看待社会,帮助他们走向自己光明、正确的人生。任重,道更远。
撰文/梁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