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宇宙
——献给寂寞的人们
因为寂寞,所以思想。
寂寞久了,你就会发现原来寂寞的人就那么回事。好像二十年来在寂寞的宇宙中度过,就像学习久了也就会体会到原来也就是那么回事一样——一样的寂寞与无助。
交大的春天姗姗之来迟,当春真的悄然来时,却又都不忍离去。各色的花儿竟相开放——在绿树成阴的校园里;就像这里的美女一样,竟相打扮的花枝招展,吸引另类的注意。却寂寞地等待,等待是一种痛苦的事情。明明知道这是无期的承诺却一如继往地一意而行。春花在这里显现它的婉约,在咋暖还寒时,你依然可以解读所谓春的绿意。晚上睡在摇晃的床上作着永远都不可能实现的梦,却依然要梦下去一样,我梦着的时候我以为我醒着,我醒着的时候以为我梦着,却发现我一直在梦与醒的交织中苟活。
下铺的兄弟Mark对学习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就像一对热恋中的情人一样,谁也缺少不了谁。除了学习还是学习,用他的话说;“学习是一件让人快乐的事情。”所以在其智慧中散发出一种泥香,他也就那么可爱而纯洁。至少,他找到了生活的目标,所以他不寂寞,他是快乐的。
“上帝死了”。
尼采如是说。可我仍然崇拜我心中的偶像。思想的精髓永远不可磨灭,而是在阅历中感热、理性、智慧。面对那些枯燥无味的数字,心中莫名地悲凉,兴许,活着与学习一样却是令人感到压抑与痛苦的,抚摸着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书本,一种愧疚之情油然而升。记得读尼采时,我陷入了尼采。在他那深邃的思想里不能自拔,却又在现实生活中醒来。苦闷永远笼罩着我的生活,就像娥眉这里的天气一样,十天有九天被雾气罩住,很难看到蓝的天,白的云,还有我那灿烂的笑脸。我是一个现实的人,因此不在快乐幽默——这得益于我现实的环境。
孤独是很坚厚的,没有东西能够穿透它。因此需要一个目标,不可追求虚无,也不可以无所追求。寒假几个同学聚会。觥筹交错后我们都略显醉意,看着曾经熟悉的面孔,彼此解读对方的陌生。他们惊诧我的变化,一直认为善于灰色幽默的我渐行渐远——在那条寂寞的路上。而我则痛苦地,一脸茫然。兴许灰色总能习惯我骨子里流露的真实。然后我说: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你们总能明白我的。因为运动着的东西你永远无法阻止他的前进或后退。我不知道自己是前进了还是在逆流而行。只感到浑身发冷,抽搐——而他们几个也颇显痛苦。个个像SB似的看着我,流露出满脸的茫然……
在寂静的夜里,我常失眠。躺在寂寞的床上,听着朴树的《白桦林》陷入回忆——思想终于可以解放。当我的思绪转向对未来的思考时,恐惧占据了我的心灵。我惊诧思想这东西善变,却又不得不相信他永远是正确的。
“生活在回忆中,你将收获的是失望。”
也许是吧!
因为未来在何方自己未曾明白,就只能在现实和回忆中生活,我想超越,却不知应超越什么。悲哀的是当你想要超越时,却发现方向没了。我喜欢听陈晓东的《自由港》——海中央,你是靠我最近的坚强,当游击在海上,和那风暴对抗,一旦受到重撞你就在我正前方……在里面我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坚强的一部分,不会因为别人俯视和鄙视而感伤。坚信:我有许多巨灵在我周围,因为我是勇敢而坚强的。勇敢驱除了邪魔,而坚强战胜了自我。
我活着的最大的愿望就是做一个有思想的人,而不是人云亦云,亦步亦倾。面对生活中那些没有思想的人,你可以理解。因为他只有那样的思想罢了。就像我对高数一样,我是没有思想的。只能照他去积分或微分。我尽我的一切努力去做,却发现这都是徒劳。所以与其徒劳不如在宁静的精神里寻找某些解脱与慰藉。
夜幕降临的时刻,我在思考:
“生活本身是美的。可是存在某些不确定的因素,就显得不那么真实与祥和了。雪山之所以圣洁,是因为人类还不曾真正亵渎他。他保存了自身的完美与真实。伫立于人生的十字路口,每个人都可能感到彷徨,却不能拒绝这种切身的感受。我坚信:雪莲是美的。而我们生活的世界应该是祥和的——尽管他存在某些不真实的东西。
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之所以粗犷,是因为他们将未来看得更远。处于艰苦恶劣的环境,他们更能体会活着的艰难与不易,从而倍加珍视生命与时间以及他们生活的那片土地。”
在渐渐延伸的地平线上,我看到了曙光。
而在看到曙光之前我惊怖而惨白地站着。
后记:这本来是大一暑假的时候写的。现在重新读它,我又找到我曾经生活的影子和走过的历程。希望我把当时的那种心情重新展现在你们面前,得以某种慰籍。
【编辑按】
我很喜欢的一本书里说,寂寞是属于精神的,是全世界的。关于寂寞,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想,最高的境界莫过于享受寂寞。
编辑——呼呼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