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文摘 > 星空夜话

星空夜话

  • 龙舟竞渡粽叶飘香 西江河畔谒龙母

    在灾情不断的2008年,原本就虔诚无比的广东人更是记住了龙母诞的日子。在这样的日子里,适宜到龙母庙去跪拜,去祈求,去倾诉。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内心反省和为自己不断加持的过程。灾难面前、神佛面前人人平等,越是特殊时刻越需要信仰的支持。 龙母祖庙——拜龙母,祈求风调雨顺德庆龙母庙与广州陈家祠、佛山祖庙并称岭南古建筑的“三瑰宝”,可见其在建筑艺术圈中的地位之高了。据专业人士介绍,前临西江、背靠五龙山的龙母庙左右各有青黄旗山两相拱卫,形成“五龙护珠”之势,庙前西江水流经龙母祖庙前似有灵性,团团回旋,一看就是特别有灵气的所在。走进龙母祖庙,巍巍的牌坊、雄伟的山门、独特的香厅、流光溢彩的大殿、神秘的梳妆楼、古朴的碑亭、庄严的龙母墓等令人目不暇接。庙内殿中有殿,规模宏大,石雕、砖雕、木雕、灰雕技艺精湛,陶塑、壁画神态逼真,仅从其艺术价值上判断,它们已经是岭南工艺的杰出代表了。其建筑主体的设计也非常有心思,据说龙母祖庙在设计时,就建高了柱基,而且在墙的四周砌了水磨青砖,盖上琉璃瓦,殿内外地面也都以花岗石铺就,因而自百年前重修至今,历经洪水雷雨而墙不裂、地不陷、害虫不蚀、雷电不侵,表现出了高超的建筑造诣。因此,每逢西江洪水过后,庙外街道往往淤泥及膝,而庙内稍微清扫便干净如初。为什么大家对龙母有着如此虔诚的膜拜呢?传说中龙母姓温,父亲是广西藤县人,母亲则是广东德庆县悦城人。温女自小就精通各种医术还有预知人间祸福的本领,经常救死扶伤,深受乡里百姓的爱戴。有一天,温女到江边去洗衣服时发现水中有颗熠熠发光的彩色石头蛋,石蛋裂开后从中窜出五条如蛇状能活动的蜥蜴,个个非常喜欢玩水,温女十分喜爱这些小蜥蜴,像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似的细心喂养,待它们长大后原来是五条活灵活现的小龙。五条小龙有感于温女的养育之恩,衔鱼孝敬温女,不断帮助温女与水灾、旱灾、虫灾斗争,造福黎民百姓。于是,温女被西江流域的百姓们尊称为“龙母”,成为造福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的女神。龙母祈福遥寄平安到震区今年前来祈福的人民更带着对地震受灾的同胞的深深的哀思和祝福。相传悦城龙母乐善好施,能消灾解难,因此来到龙母祖庙都要用圣水经在进庙前都要到五龙喷水处净手、洗脸,以示对龙母的尊敬,然后在东裕堂朝拜龙母的同时,再喝上一碗“圣水”,以期为自己带来祥瑞好运,当地千百年来甚至还流传着“摸龙床,生贵子”的传说。 在许愿树上挂上你我的心愿,祈求龙母保佑天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千百年来,每年龙母的三个节诞,八方的善信都会齐集悦城龙母祖庙共同纪念这位“母仪龙德”的伟大女性。龙母祖庙也因其蕴涵着深厚的龙母文化、古建筑文化、风水文化和历史文化而闻名海内外,成为海内外龙的传人寻根问祖、四海朝宗、祈福观光的旅游圣地。金林水乡——读对联,感受文化精深金林水乡是一个从隋末已存在、至今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水乡村落,最具有岭南水乡特色。对于喜欢诗词歌赋的游客来说,这里的对联十分引人入胜。先是水乡的门联“金生丽水;林蕴仙乡”;在命名为“幽处”的阁楼处,我们还会发现一副对仗十分工整的对联,上联:雾岭笼烟,玉宇增妍花润雨;下联:秀湖映月,楼台溢韵竹摇风。据说,当年孔子的58代孙子行至岭南,看到水乡之文气盎然,索性在此安居了,所以现在村里还有400多人姓孔,他们都是孔夫子的后代。长寿门的对联更绝,如果对中国的对联文化稍微有点研究的话,这个对子肯定能迷倒你,让你看了之后由衷地为其击掌———“逢迎远近逍遥过;进退连还道达通”,从字面来看,14个字全部为“走之底”部首;从含义上理解,的确是一种豁达的意境,这是到金林水乡得到的最大收获。这副对子估计表达的也是整座村落的集体意识,唯有如此才能历经1000多年保存完好,而且现在“水乡无人售货处”的标语和原址还在。实用资讯交通:驾车从广州出发,上广三高速转入321国道即可到达德庆县城,然后向官圩镇方向按路牌指示行驶可到达龙母庙景区。 美食:一定要尝尝德庆当地的竹篙粉,白皙爽滑。另外,用当地盛产的首乌制成的首乌饼,以及西江酿黑豆腐、酿大薯、煎土狗、广佛手、山坑鱼、山水豆腐花等也很有特色。另外龙母庙外有一个水果市场,卖的桂圆干肉厚香甜,非常美味,价格也很便宜,一斤才6元左右。旅行社线路推荐南湖国旅·西部假期:悦城龙母万人祈福、包公祠一日游,79元。德庆盘龙峡、金林水乡、悦城龙母庙二日游,309元。

    2008-05-30 12:11:22 作者:佚名
    • 0
    • 9635
  • 怀集燕峰峡 初夏漂流泡温泉

    怀集(燕峰峡)温泉漂流旅游度假邨设在肇庆市怀集县凤岗镇热水坑,被凤岗、洽水、 甘洒方圆300多平方公里的森林大氧吧所包围,融合了夏玩漂流、冬泡温泉两大旅游项目。 怀集燕峰峡漂流河道被热水坑高山环绕,长约4公里,全程落差72米,需时1个多小时。乘坐橡皮船从起点码头滑道起漂,跌宕起伏顺道直下,山转水,水绕山,河道时而平缓如镜、时而湍急荡漾,时而绕险滩、时而躲暗礁,让人乐而忘返。  天冷的时候来到度假邨也不会失望,因为这里还是以温泉疗养休闲为主题的综合区,温泉浴区可同时接待500人以上。经中山医科大学多位教授鉴定,这里的温泉水富含偏硅酸(含量高达137.8毫克/升)、氡、锂等具有医疗价值的矿物元素,是目前中国大陆发现的唯一既能饮用又极适宜浸泡的热矿泉水。区内设有山水大泳池、温泉泳池、足底按摩池、水上乐园等,是一家大小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2008-05-30 12:09:50 作者:佚名
    • 0
    • 9653
  • 与众不同儿童节,长隆香江各有各精彩

    北京奥运在即,长隆香江野生动物世界将为孩子设计一个完美的“六一奥运会”,孩子们将可与小动物一起迎奥运,感受一个与众不同的儿童节。香江野生动物世界:“动物BB也疯狂”活动6月1日,香江野生动物世界将举办“动物BB也疯狂”活动,1.4米以下的儿童在家长的陪同下可免费入园。届时,在香江野生动物世界中,将有来自五大洲100多个国家的10万多只动物举办一场“动物界奥运会”。 小朋友有机会与动物们一起比赛互动。而在香江野生动物世界专门安排的“小动物奥运会”中,小朋友友们将有机会与可爱的动物一起庆祝六一,还可与小象比赛呼拉圈,与小白虎比赛喝奶,与猩猩比赛吃香蕉、拔河、仰卧起坐,与黑熊比赛单脚跳、跳圈,与鹦鹉比赛嗑瓜子,与鹈鹕比赛接葡萄,与大象比赛拔河等。另外,入园的小朋友还有机会进入南方电视台少儿频道,与南方少儿的知名少儿主持人一起参与活动。南方电视台将在六一当天派出电视车将比赛情况录制下来,分批在《快乐连线六点半的》栏目及《南方小记者》栏目播出。 6月1日,香江将举办动物奥运会,给小朋友带来一个与众不同的儿童节。长隆欢乐世界:上演新版《惊爆危机岛》长隆欢乐世界推出了全新改版的全球最大好莱坞大片实景特技表演《惊爆危机岛》,该表演融合摩托车高空特技、功夫打斗、爆破、枪战、烟火、声光、机动设备、滑水、高空特技等多种尖端特效为一体,出奇不意,精彩绝伦。在长隆欢乐世界,不但有众多深受孩子和家长喜爱的游乐设施,如全国最大的室内儿童恒温游乐城——开心乐园和全国最大的亲子游乐专区——哈比王国,还有长隆大巡游、世界伐木冠军表演赛、四维电影等众多精彩表演。尤其是全新改版的《惊爆危机岛》,更是不容错过。

    2008-05-26 22:18:06 作者:佚名
    • 0
    • 9630
  • 初夏去看海,俯身撷取浪花朵朵

    今年广州的五月天,才是初夏却已格外的闷热,阴晴不定的气候让人的心情也忽冷忽热。于是不由得想起了五月天的那首歌:每到夏天我要去海边,海边有个漂亮高雄妹,只打电话不常见面我好想念,不知她会在哪个海边……广东有着长长的海岸线,去过的人都会感叹,原来不是只有马尔代夫、夏威夷、布吉等才有震撼心灵的蓝天碧水;只需一个周末,你就可以约上你心中的她(他),去海边来个慵懒假期。大亚湾三角洲:珊瑚丛中海底探秘那里很蓝,蓝得有点眩目,让你感觉到一种太空漫步似的漂浮感;那里寂静无声,你能听到的就是自己的呼吸声;那里鱼很多,多得围着你转来转去,赶也赶不走;那里的珊瑚绚丽多彩,多彩得让语言显得苍白。在三角洲海岛附近潜水会给你带来很多惊喜,这里的软体动物品种多,色泽艳丽,值得一看;还有海底千奇百怪的岩石群,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长城,有的像森林,让你看的眼花缭乱。海岛现在用的潜水器材都是国际最先进的,游客在教练的指导下按照正规程序来操作,能将危险降低到最低点,让初学者也能尽情享受潜水的乐趣。  交通:广州出发到深圳,上梅观高速,经机荷高速、深汕高速,至稔山出口白云收费站下高速,下高速之后往稔山方向走大约10分钟出巽寮湾方向,不久就是广东体育训练基地,再往前数百米即到。 推荐线路:大亚湾三角洲岛休闲二天游阳江闸坡:十里银滩观海听涛阳江市海陵岛的东方银滩是唯一一个可以站在逾100米悬崖峭壁上俯瞰浩瀚南海的无敌大海景海滩,其次,它拥有唯一一个拥有被列入世界吉尼斯记录的世界最大最宽的海滩——十里银滩;另外,它还拥有中国首个礁石山泉水浴场。在那里,听海浪声声、波涛阵阵,别有韵味!在东方银滩的海景广场,有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大法师亲自题字的“南海览胜”,在海拔100米高的观景台上欣赏无敌大海景,浩瀚南海犹如近在眼前,水天一色。  交通:省汽车站与阳江汽车站有豪华大巴对开,每日07:30~20:30,1~1.5小时一班,车程3个半小时,流花车站及市汽车站也有车到阳江。海陵岛与阳江市汽车站之间有旅游专线车对开,每15分钟一班。 推荐线路:闸坡银滩、阳春春都温泉、盛林Q漂流二天上下川岛:南海碧波忘情山水南海有川岛者,分上下也。上者,美名东方夏威夷;下者,美名南海明珠。上川岛上很值得看的有方济各墓园。墓园位于上川岛象山西麓,是一座具有西班牙古建筑风格的墓堂。据说,方济各为来华传教第一人,他于公元1552年到达上川岛,同年病逝于上川,墓塔建于1869年,多位名人政客曾多次来此朝拜。而观赏下川岛的最佳角度大概就在观音山顶。站在观音山顶向四周望去,下川岛的风景便尽收眼底。  交通:可在省站乘汽车前往中国第一侨乡——台山市(约3小时);抵达山咀港码头,后乘船前往上川岛,抵达上川岛的三洲港后,转乘岛内专线车自由游览。 推荐线路:上下川岛悠游三日行

    2008-05-26 22:17:18 作者:鲍音瑛
    • 0
    • 9645
  • 广州小蓬仙馆--康有为幼时读书处

    春末,珠江南岸的醉观公园,景致依然迷人:小桥流水,绿草如茵。在那片醉人的绿意中,走到尽头,你一眼便可以看到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在绿树掩映间,巍然而立。细心观察,它具有浓郁的岭南建筑特色:两边青云巷的石匾额上,分别题有“镜清”、“砥平”,其门口和正面左右柱,都有雕刻精美的砖雕,正门上方的石门额上,赫然刻着四个大字:“小蓬仙馆”。这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但真正令它声名远播的,却是由于这个响当当的人物:康有为。140多年前,年仅十岁的康有为,在此求学,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虽然时间不长,但这个地方,曾留下这位维新巨子的少年风发意气,以致他多年以后故地重游,抚案追忆,仍流露出对那段青葱岁月的无比怀恋。 一百多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在血雨腥风中落幕。小蓬仙馆,也随着康有为家人的出走,一度沉寂。直到2003年,日渐破败的小蓬仙馆,被人们从珠江边迁建至醉观公园,那一段段尘封已久的往事,才渐渐浮出历史地表,重新走进人们的视线。走进小蓬仙馆,我们仿佛仍能感受到那位维新志士,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上下求索的不息思考……小蓬仙馆的由来,是个扑朔迷离的谜。荔湾区文史研究者符实,对此曾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过文章。他认为,小蓬仙馆是康有为家族的物业,它的前身是一个道观,叫离明观。小蓬仙馆,曾叫七公祠,据《番禺县续志》记载:“七公祠在河南,旧为离明观。”当时,康有为家族家资雄厚,其举人出身的祖父康赞修,看中花地(今芳村)旖旎的风光,买下田地百亩,名叫康地。康地毗邻烟波浩渺的白鹅潭,北起平民东街,南至友伦里,东至芳村百货商店一带,面积宽阔,离明观就位于康地之上。那么,离明观又是如何变成小蓬仙馆?符实说,150多年前,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位于珠江边的离明观,可能在战火中遭到毁坏,康赞修便与观中的道士协商,拆除离明观,在原址兴建小蓬仙馆。当时,小蓬仙馆仍保留部分地方,用作净室,方便路经此地的罗浮山道士落脚,谈经论道。当年,康赞修在小蓬仙馆斜对面,兴建了一座花园,称为康园。康园和小蓬仙馆,濒临清澈的松基涌(今松基直街),西边是晚清诗人张维屏所建的听松园,不远处是伍家花园,想必吸引不少文人雅士到此游览。小蓬仙馆在当时具有一定名气。时任两广总督的叶名琛,于1857年春天,为小蓬仙馆题写了石门额,这块门额至今仍悬挂在小蓬仙馆的大门上方。 蓬馆日游行然而,真正使小蓬仙馆名垂青史的是康有为。《芳村地名志》中,对“小蓬仙馆”这个条目的记述是:“康有为幼年曾在此读书。”符实说,按照康有为年谱,康有为在小蓬仙馆读书,应是在清代同治六年,即1867年,当时他年仅十岁。在此之前,康有为曾跟祖父住在广府学宫孝弟祠(约在今文明路市一宫)及南海学宫(今米市路广东省统战部大院内)。他十岁那年,康赞修调任连州训导,康有为没有同去,还乡读书,就住在小蓬仙馆里。学识渊博的康赞修,对这个聪慧的孙子喜爱有加,他赴任之前,延聘名师,让孙子在小蓬仙馆接受私塾教育。年纪小小的康有为,在学习中国经典古籍之外,尽情陶醉在花地如画风光中,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 小蓬仙馆的头门和其内的康有为像。不料,约一年后,康有为的父亲康达初因病中年早逝,康有为为减轻家庭负担,不得不离开花地,赴连州投靠祖父。虽然时间不长,小蓬仙馆却给康有为留下极其美好的回忆。1917年,60岁的康有为,回首自己前半生走过的路,感慨万分,在《开岁忽六十篇》长诗中这样写道:“金山望红棉,花埭种茉莉。蓬馆日游行,绿暗闹红醉。究极天下略,研穷诸教旨。著书遂等身,发真除糠粃。”诗中的蓬馆,指的就是小蓬仙馆,少年康有为的意气风发,跃然纸上。见证时代风云 康有为一生似乎对小蓬仙馆及康地念念不忘。后来,他虽然不曾在此长住,但数次重游故地,后来更在小蓬仙馆附近建起别墅。1885年秋,28岁的康有为,由于长年埋头书堆,为救国上下求索,备感疲累,觉得头痛,于是“连日买舟与梁小山游花埭、半塘”。花埭,即花地,故地重游,俨然成为他放松的一种方式。1887年,康有为再一次回到康地,并在那里完成《人类公理》一书。这次他住在小蓬仙馆附近的伍家花园。当时,伍家花园又叫恒春园,是文人雅士活动的地方。他解释,这是由于喜欢那里“亭池静丽”,以利于写作。 民国初年的小蓬仙馆。1888年,31岁的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失败,他并不灰心,但在权臣的不断攻击下,他被迫离开北京。他于1889年在《去国吟》一诗中哀叹:“东山白云日夜飞,西樵山下柘桑肥。百亩耕花花埭宅,先生归去未应非。”到花地耕隐,俨然成为康有为在失意中的一种精神寄托。梁启超在诗注中说明:“花埭在广州城外,珠江之南,先生有宅在焉。”1896年元月初七,康有为带着家人重游花地,陶醉于繁花美景之中。当时,想必他们一家重回小蓬仙馆、康园等各处,康有为在《人日游花地》一诗中这样说道:“千年花埭花犹盛,前度刘郎今可回。”对幼年生活过的地方,他始终怀着深深的依恋。康家在此脱险小蓬仙馆和康园,还曾见证了维新运动失败后,康有为的家人从这里侥幸出逃的过程。1897年,戊戌变法前夕,康有为数度上书要求变法,未被采纳,他在距离小蓬仙馆东南边约30米处的地方(约今荔湾区镇东大街东侧),建起一座两层高的砖木楼房,做好终生归隐的计划。他让妾侍梁氏,还有原来居住在城里云衢书屋的家人,迁至这里。正是此举,使他的家人幸运躲过一劫。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作为维新运动领袖的康有为被通缉,并要抄家灭门。这一天,梁启超火速在北京发电报给上海同仁告知政变。三天后,康门弟子陈子褒,得知康有为脱险,马上派人去法租界电报局,发电报给广州兴隆大街公善堂的区谦之,让他前往康宅,通知康有为亲属前往澳门避难。 现代都市中的小蓬仙馆。事态危急,幸好康园和小蓬仙馆在城外,区谦之连夜坐船告知其家人。据当时在康家工作的花农谢连回忆,康有为的家人是从水路逃脱的。松基涌与珠江相通,这天深夜,他们登上小船乘黑夜出逃,有部分带不走的物件,则转移到康园南面鹰爪树街的谢连家中。第二天清早,一批番禺县衙役气势汹汹地来到花地康宅捉人。他们如临大敌,戒备森严,对康园和小蓬仙馆进行大肆搜查,然而康家人去楼空,他们只得把这两个地方当作逆产抄封,并将守屋的人带回去审讯。随着康家的出走,小蓬仙馆那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也随云烟逝去。后来,它先改名为七公祠,再改名为八公祠,奉祀张之洞、林则徐、岑春煊、叶名琛、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戴鸿慈八位清代名臣。其后,还先后办过八公祠小学、市立三十七小学、市立七十二小学、芳村警察分局等。虽然如此,康家后人对这里有着特殊情感。上世纪50年代,康有为的孙女,曾两次专程从国外回来,探访康园和小蓬仙馆。当时,康有为所建的楼房已变成了一间茶楼,而小蓬仙馆也数易其主,功能屡变,在昔日康地上孑然而立,无语话沧桑。它在默默等待另一次重生。仙馆重生小蓬仙馆原本坐落在新隆沙东2号。2001年,因市政扩路工程需要,政府对其进行拆卸,并于2003年在醉观公园重建完毕。醉观公园,当年曾是伍家花园的一部分。小蓬仙馆离开了原址,却在另一个与康有为渊源较深的地方重建,不能不说是历史的奇妙。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副教授郑力鹏,当年受文物主管部门委托,主持小蓬仙馆迁移工程的勘察设计工作。目睹小蓬仙馆的重生,纵然事隔七年,当年情景宛在眼前。 小蓬仙馆青云巷门额砖雕。 迁移一举四得2001年,当郑力鹏第一次见到小蓬仙馆时,发现它损毁严重:本是三进深的建筑,只剩下第一进。由于有20多户人家在此居住,部分建筑被砖墙封闭,内部被加层、分隔,变得狭窄阴暗。清理工作开始后,小蓬仙馆才渐渐露出昔日容颜。“小蓬仙馆是岭南祠堂式建筑,但比起一般祠堂,它的规模要大得多,讲究得多。大门和梁柱,都是用上好的昆典木做成的。”郑力鹏说。现在,在小蓬仙馆的廊柱上,仍可以看到镶嵌精致的鳌鱼、驼峰等石雕,正面东西两墀头,有玲珑的花卉砖雕图案,活灵活现。正门上的木横梁、红木莲花托、前后封檐板等,都雕满各式图案,具有浓郁的岭南地方特色。它们大部分都是当时从小蓬仙馆里清理出来的。这次清理的一大收获,是发现了小蓬仙馆的石门额。它深藏在民居中,工作人员几经周折才使它重见天日。“小蓬仙馆的重建一举四得。既可以使重要的市政工程顺利进行,又可以保护文物,既可以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又可以变成醉观公园里一个相对独立的景区,利用树木、水面、花卉等环境要素,部分再现当时的环境特色,这对文物建筑的保护和管理比较有利,同时也提高了公园的文化品位。”一砖一石维持原貌这种对文物的异地拆卸重建,在广州尚属首例。小蓬仙馆迁移工程时间紧,尤其是拆卸,前后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文物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对分拆的每个构件都进行反复查看,检查木材有无虫蛀,雕塑有无破损等,一丝不苟。为把迁建过程对文物的损害降到最低,复建原汁原味的小蓬仙馆,拆卸时,先将主要部件进行编号、拍照,并在图纸上进行标注,确保每个部件各归其位。迁移施工中,清理场地、构件编号、拆卸包装、装车运输、存放保管、安装复原等工序,由现场施工技术人员专人负责,对每道工序都做到心中有数。由于迁移得当,现在所看到的小蓬仙馆,主要的石构件都是“原装”的。而原建筑的瓦片和六万块青砖,有相当一部分由于风化、毁坏等原因,不能重新利用,工作人员便寻找同时期出产的砖瓦弥补,力求恢复原貌。郑力鹏介绍,小蓬仙馆的迁移,凝聚了多方面的心血。政府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对涉及工程的相关事宜,一路绿灯,为迁移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总体上说,作为文物建筑的迁移工程,小蓬仙馆是比较成功的。”郑力鹏说。 缺失处的“留白”如果你曾到过小蓬仙馆,可以发现正门上方的屋脊,只有简单的花纹造型,没有传统岭南建筑美轮美奂的灰塑装饰。郑力鹏解释,小蓬仙馆的屋顶,早已经过多次维修更改,面目全非,虽然专家根据残留痕迹,断定它为“博古脊”,但由于上面的脊饰灰塑图案荡然无存,没有可靠的依据,便在那里留下一片空白,借用艺术上的术语称之为“留白”。此外,原有砖雕构件、前后封檐板等的缺失部分,无法考证它的原貌的,也暂时维持现状。这种处理方式,是经过深思熟虑后作出的决定。现在不少重建工程,如果不能确定它的原状,多参照当地同时期、同类建筑的做法进行复原,但这种修复往往是建筑师设计的样式,是一种改造。“当然,从实际效果来看,由于‘留白’面积较大,不可避免地成为现在小蓬仙馆的缺陷,影响它的整体风貌,但我们还是觉得,不能在缺乏依据的情况下,搞统一的风格。”郑力鹏说。但他仍然希望,未来能有人来填补这个遗憾,这有赖于新的证据的出现。前几年,一张上世纪早期的小蓬仙馆的黑白照片曝光。只见平坦宽阔的土地上,气势恢宏的小蓬仙馆巍然而立,它规制宏大,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雕梁画栋,屋顶精美的脊饰隐约可见,但令人遗憾的是,局部的细节依然无法看得清。郑力鹏仍然等待未来有更多新的证据出现。

    2008-05-26 22:15:34 作者:梁婵
    • 0
    • 9669
  • 老广州十一中,历史悠久的南海中学

    说起广州中学里的百年名校,广雅、培正无人不知,却极少有人知道,有一所名为“南海中学”的学校,也有着属于自己的百年往事。 它诞生在清朝末年,那时,广州还分属于南海和番禺二县管辖,以现在的解放路为界,马路以东归番禺县管,以西归南海县管,而坐落在“南海学宫”不远处的中学堂,自然而然得名“南海”。 南海中学大门。一百年的时光,弹指一挥间。南海中学历经沧桑,几经迁徙。一百年的时光,南海中学积淀丰厚,名师荟萃。它曾经接纳了这座城市最早一批海归知识分子,也曾经活跃过那个远去的王朝最后一批拖着长辫子的举人、秀才。校园里古老的榕树,曾经聆听过“之乎者也”和ENGLISH混杂的诵读声同时在校园的上空飘荡……南海中学,曾经的“广州第十一中学”。2006年,它恢复了原来的名字,也为自己慢慢揭开一段光荣的岁月。秉承百年名校传统今天的南海中学,马赛克立面的外墙装点出的现代化教学楼,几乎所有历史的痕迹都已泯灭。 当年南海中学右泉书楼。只有校园一隅那座古色古香的小凉亭,它下面的墙壁上,还嵌着一块字迹依然清晰的石碑。这块名为《捐建右泉书楼碑铭》的石碑,是南海中学的“镇校之宝”,百年的沧桑史,在碑铭上清晰可辨。那上面记载的,是一百多年前的南海园……金花遍野 芦荻满湖 “洎乎戊戌维新,朝野变政,学士废鸿胪之第,人材冶鴃舌之炉。吾邑中学堂,初设宋玮之遗基,旋徙报资之古刹。杏坛化雨,鹅湖之讲席先开;芦荻春风,羊石之誉髦悉萃……”——《捐建右泉书楼碑铭》。 1898年,中国爆发百日维新。变法理想尽管夭折,但向西方学习、改革教育却自此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越来越多的读书人放弃追求科举,开始转习西方科学。民间兴起办新式学校之风。在这些新型的学校中,民间口语开始取代文言文,英语学习也走进校园。虽然是摸着石头过河,历史却将证明,振兴中华民族的“新型人才”正在这些新式学校里得到冶炼。 上世纪30年代南海中学的乐队。 南海中学的前身——南海中学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它最初的校址,是建在一个名叫宋玮的大户人家的宅基上,此后不久,校舍搬迁到现在广州的金花街芦荻巷。那时,大概还没金花街,也没芦荻巷,芦荻、金花只不过是广州西门口城门外郊野的一个地名而已。这里有一间叫“报资古刹”的古庙,南海中学堂就是搬到这里来安家的。“报资古刹”作为“南海中学堂”的第一代校园究竟经历了多长时间,碑文里没说;这古刹是什么样子,周围是怎么一个环境,碑文里也没说,但是,根据现在学校附近街巷的名称,我们禁不住去推想:南海中学堂位于广州的西郊,离它不远就是“西门口”,那里矗立着厚厚的城墙和城门楼,学校的附近,现在名为“金花街”、“芦荻巷”的地方,则是一片金花遍野、芦荻满湖。如画美景的中间,那座古老的寺庙里传出的不是暮鼓晨钟,而是一群正在接受新文化与新思想的莘莘学子的朗朗书声,他们正用通俗的民间语言和外国语言朗读。这就是最初的“芦荻园”,最初的南海中学。全国九所优秀中学之一南海中学从创办起,一直都受到广东省南海县最有名望的人士和港澳巨商资助。“没有名师的名校就像没有枪的战士,是不可想象的。”人才荟萃的南海中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校长队伍。首任校长朱世畴是清末举人,儒学造诣甚深。第二任校长罗汝楠,是近代地理学者,多有著述。第三任校长李景康,毕业于香港大学中文系,学贯中西。第四任校长曾镜涵,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经济系硕士。第五任校长李兆福,毕业于国立北京大学经济系和北平大学政治系……而南海中学的教师,则多是清华、北大、复旦、中大、岭大、民大等名校的毕业生,也有一部分国文教师是前清时的举人、贡生、秀才。国文科除了有曾任胡汉民秘书的潘镜芙之外,不仅有谭颐年、傅昭甫、谈绶惺等国学名宿,还有陈芝云、麦缉廷、霍伯淳、乔家铎等夙学之士。南海中学对国文水平的要求相当严格。随着年级增高,文言文的比例逐渐加重,高年级的课本,甚至全部采用诸子百家之文。第三任校长李景康在香港发起,邀请一些外地名宿会同南海中学的国文教师编成《国文模范读本》上下二册,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补充教材。 当年南海中学的教师办公室。与此同时,南海中学毕竟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外语教育始进广州的中学课堂。除了哥大毕业的曾校长亲自担纲英语课的教授之外,南海中学还网罗了一批有海外学习背景的青年教师。为了搞好英语教学,南海中学还曾聘请一位叫古隆贤的美国人前来授课。而南海中学的代数课,就采用英语原版进行教学,物理、化学和外国历史同样如此。所以,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就有“国文、英语推南中,数学冠军是知用(知用中学)”的评价。“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南海中学被评为全国九所最优秀中学之一。”上世纪40年代曾在学校执教的老教师罗佐春回忆。今天的南海中学,秉承学校百年传统,矢志打造国学特色。在马万祺、黄天骥教授等文化名人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每年举办“广州南海杯”现场作文赛,从中吸收优秀小学生充实学校鸿鹄文学社;“琴棋书画”将成为学生必修课程,使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中成长,脚踏实地的南海中学将重铸昔日辉煌。 南海中学的毕业生为农家子弟理发。黄天骥:南海追忆南海园时光黄天骥没有想到,在南海中学,还保存着一张属于他的学生档案。泛黄的卡片上,是一个清秀男孩的黑白照片,那是五十年前的黄教授。老师的评语这样写道:“天资聪敏,对于文学方面尤有修养。素有‘文学家’之称,屡为班中学艺股股长,在本期又是学生会学艺部部长,曾于‘镜芙’学额中名列第一,为人爽直性急天真挚诚不好掩饰,有服务精神,替公众做事常常昼夜不倦,为一不可多得之良好人才也。”对于现在身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的黄天骥来说,这来自五十年前的评价出奇的准确。黄天骥是1947年进入南海中学读书的,那时他十二岁。因为家人仰慕南海中学出名的严格,才把他送到了这里。当时,南海中学的正门还对着芦狄巷,有着罗马式的拱门和意大利圆柱,教学楼大大的拱形玻璃窗反射着太阳的光芒。这些教学楼看上去颇似西方建筑,可是屋顶却装饰着绿色的琉璃瓦,中西合璧,很好看。在这个校园里,黄天骥读完了初中、高中,度过五年的中学生涯。他说,这里有他一生的烙印。 南海中学校友黄天骥。南海中学的最大特点是严格。“中、英、数的基础训练要求很高,童子军训练更是每周都有。当时我们的校服都是童子军服,有一次我忘记穿军服的黑袜子,老师便用墨水把我的腿涂黑了。”这样苛刻的校规听上去还挺吓人的,可实际上,黄天骥在南海中学留下的,大部分都是美好的记忆。“虽然严格,学生在南海中学并不会觉得压力大,因为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演戏、唱歌、美术、劳作……这些课程的安排让人觉得兴趣盎然。”南海中学却对维护学生自然的天性十分重视,哪怕是调皮的学生,也不会在这里遭到“打压”,每个孩子都可以在这里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黄教授说,当时他是出了名的调皮学生,不过像他这样的学生,在学校里风头“劲”得很,学校话剧团、合唱队的主力全都是他们,非常活跃。“当时学校的许多活动都是我们这些调皮仔策划的呢。”80年前的学分制南海中学在制度的制定上也开风气之先,十分超前。当时南海中学招聘新老师的前提条件是不吸烟,并且设立了奖学金制度,当时学校针对文理科有“镜芙”、“香泉”两个奖学金,“香泉”即为学校董事会主席、旅港乡亲冯香泉:“镜芙”则是纪念20年代校长潘镜芙。“这两个奖学金金额都很高,而且名字还刻在礼堂内。”黄天骥说,当时学生以拿到奖学金为荣,他也拿到过“镜芙”奖,大概能支付一学期学费。更特别的是,南海中学从上个世纪20年代起就实行学分制了。这是当年南海中学的办学特色之一,初、高中都实行学分制。据说,这一制度是当时留英的校友回校任教时开始推行的。当时高中每学期每科每周授课1小时,为1学分,无需课外预习的科目,学分折半计算,高中修满156学分为毕业,其中必修课138学分,必修课包括中、英、数、物、化以及中国历史、外国历史、军事训练、体育等。选修课由学校根据学生的需要设置,每学期至少选习3学分,最多不超过6学分。 校园内唯一的旧建筑半边亭及记录当年南海中学历史的石碑。初中修满186学分为毕业,其中必修课为181学分,选修课5分,必修课包括中、英、数、生理卫生、工艺、童军等,选修课主要是职业准备性质的,初三每学期选课至少2.5学分,最多不超过5学分。奠定一生的轨迹黄天骥回忆,当时南海中学里可谓高师云集。这里的老师,既有拖着辫子的举人,也有喝了洋墨水的海归。曾为南海中学服务了二十年的第四任校长曾镜涵,就是海归的代表。他早年就读于香港大学获得文科学士的学位,后来留学美国取得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经济学硕士学位。当时南海中学英语语法课用的就是他自己编写的英文版教材。黄天骥还记得有位举人出身的老师:“不过他讲课不太受学生欢迎,学生常常欺负他。” 谈起半个世纪前的老师,黄教授滔滔不绝。每个老师的名字、形象都描述得如此清晰,仿佛一切都发生在不远的昨天:“培养我对语文有强烈兴趣、对我今后的事业影响最大的是孔超高老师。孔老师后来出诗集,我怀着崇敬的心情为他作序;先生去世的时候,我还为他送行。为我打好英语基础的是李可涛先生,教我数学的是郭志学先生和当时全市数学四大天王之一的郭善甫先生,使我喜欢上音乐的是高音歌唱家曾镜珠先生……” 校园一角。说起曾先生,黄教授的脸上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那时我担任学校合唱团的指挥。现在我70多岁了,还指挥中大的乐团,我的指挥艺术全是中学时期向曾老师学来的。”当时,南海中学的文科实力在广州首屈一指,令黄天骥受益匪浅。他后来的人生轨迹,也因此受到很大的影响。“南海中学的老师很善于因材施教,会组织喜爱诗词的同学去猜灯谜,我的诗词格律基础可以说是在中学时期打下的。”黄天骥说,他后来在中大中文系要求大一学生要交一百篇作文,大二要交一百篇古文,也是继承南海中学严格训练的优良传统。

    2008-05-26 22:12:44 作者:金叶
    • 0
    • 9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