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充实的日子 (张德高)苏轼曾在前赤壁赋中写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写寿命短暂的蜉蝣来表达对自己,人类短暂的一生的感慨。然而我认为蜉蝣即使只有一天寿命,但它这一生也都交付给了它最重要的使命——找到伴侣并繁衍下一代。而反观我们这一代,有很大一部分年轻人打着佛系的名头,瘫在沙发上玩着手机,整天无所事事,那么即使他们有一百年的寿命,也不如一天寿命的蜉蝣活得精彩。我曾经也是很大一部分年轻人中的一员,但就在不久前,我突然领悟到了我的人生使命起码不该是一直颓废下去,于是我就开始认真的处理好每一件事,去参加三下乡活动,拾起多日未碰的学业……直到今天,我的生活慢慢的充实了起来,内心少了愧疚感,不断尝试新事物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思考我的使命。即使仍然没有答案,但不急,起码今天是充实的。今天早上一如既往的刷牙洗脸吃早餐后,就投入了化学科目的复习,这两个小时总是思维最为活跃的,这种时候我也像一条鱼待在水里一般的愉悦。当然工作也是我的生活的增甜剂,中午小睡一会后,就开始了组长交付给我的收集,整理资料的工作,虽然由于我不能久看电脑的毛病,在连续两个小时的奋战,我的脑袋开始发晕,但当我把文件交给组长后,组长的一句辛苦了也让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当我搞定工作后,又碰巧实践队赖老师的趣味语文课刚好开始,于是我就又听了赖老师的一节课,像昨天一样,老师教学游刃有余,同学们也表现得非常热情。今天实在是很充实啊,依然非常期待明天!
心得(董春玲)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志愿者就要在各个方面要求自己严格一点虽然有的时候在工作中有所松懈但是惟独在工作中成长起来才能磨砺出一个成功的自己还有不到三年的时间我就要踏进社会从事工作从每一次的志愿者工作中逐渐地积累起今后所必须的社会经验和阋历是我现在所需要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惰性如何控制自己的惰性调整自己克服自己的困难是今后面对生活和学习的必要途径志愿者工作就如同今后的工作如果你对待每一件事情都能像志愿者服务时这么认真的话我相信成功的喜悦其实离你很近很近我们是一个团体需要每个志愿者辛勤的努力和有效的协作オ能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在我每次在那里工作时时刻都把工作作为自己必须承担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无论如何都尽一切努力做的更好因为这是我自己所选择的我已做好的思想准备没有任何理由不去做好其实活也不是很累就是累心里总是觉得很知足了做志愿者就好像是一个工作岗位的小型平台真正全身心投入地去工作因为我们每一个志愿者都明白此时此刻我们需要的是社会经验与公共关系作为志愿者辛苦之余颇有感想:志愿者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以尽忠人民为职责勤于行动、善于关爱、乐于奉献、尽己所能;不计报酬、立足身边、帮助他人、服务社会每个人之于社会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创造了多少物质财富同时也在于为社会创造了多少精神财富在付出爱心、奉献社会的同时人生的价值就会得到充分彰显每位志愿者之于社会无异于沧海一粟而正是这无数的沧海一粟构成了川流不息构成了波澜壮阔社会需要志愿者人类的发展需要志愿者我想做志愿者最重要的是成为一个有心人也许我们做不出惊天动地的事情但却可以从身边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用这种方式来培养自己的一颗爱心、一颗好心
第六天(范滢滢)没有经历过痛苦的雕琢,怎能有一颗坚毅勇敢的内心?没有经历过挫折的锤炼,怎能承担起时代赋子的重任?正可谓:玉不琢不成器,这是一句永恒的真理。伴着初升的朝阳,曦望社会实践活动的第六天也开始了。今天的天气也特别友好,由于我明天要讲课,所以我们没有去实地调研,组长特地给我一天的时间备课。其实课也差不多备好了,就是还有点小问题。前两天大概试讲了一下,也非常感谢听我试讲的小伙伴们,小伙伴们也非常认真的给我提出了一些问题和建议,我觉得对我特别有帮助,因为我也是第一次讲课,没什么经验,一些PPT的制作,怎么跟小朋友互动,课件呈现的到不到位,讲的话能不能让小朋友理解的问题小伙伴也都提出来了。所以今天我也做了一些调整和改进,希望明天的课能够顺利讲完。稍微调整后,为了让自己更加有把握,我还是像往常一样去听小伙伴的课。看到小伙伴们十分流利顺畅的讲课,我是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明天就能和我们可爱的同学们一起上课了,紧张的是怕自己第一次当小老师当的不好,讲的不好。小伙伴们都讲的非常好,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学习到一些经验。小伙伴们的课堂还是一样的精彩有特色,同学们还是一样的活泼可爱,课堂也非常活跃,我希望明天也能这样。时间过得很快,一觉醒来,就是一个小老师啦!今天又是收获满满,期待满满的一天。8月6日
2020年7月27日晚21:00,来自广东省湛江市岭南师范学院的“教学为乐”文化支教社会实践队召开线上会议,正式拉开了我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帷幕。由于疫情的原因,“三下乡”活动无法在线下进行,不得不采用线上方式开展。会议主要分为实践要求、明确任务、整体进度安排、工作安排、材料上交时间等五项内容,由副队长林洺主持、队长江志锋和队员黄如珠作补充说明,使队员们的对此次活动了有清晰明确的认知。 会议伊始,副队长林洺就提出我队的主题是“教学为乐”——我们是一只以教学为乐的文化支教社会实践队,并依次为大家讲解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队伍的整体工作及安排、队员的具体分工等内容。由于关系到“三下乡”活动的认证,此次活动需要准备的材料相对较多。副队长林洺仔细地为大家解释,队长江志锋和队员黄如珠也耐心、及时地解答大家的疑问。 会议过程中,大家仔细认真地聆听会议内容,并适时地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见解,希望此次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并完成。全体队员以勤恳的态度对待此次活动,既求“量”,也求“质”;既是为了达到学校的考核要求,也是为了提升自我作为师范生的基本技能;既是辅导学生,也是巩固自己的知识储备。 会议结束后,各队员都迅速投入到自己的学科小组中,积极准备接下来的工作。相信这个夏天我们会在实践中收获成长,在付出中收获快乐!
为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递非遗匠人精神,给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贡献一份力量。8月7日,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南夏”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参观了佛山市潘汾淋文化艺术馆,拜访了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潘汾淋老师。 雕“虫”小技匠心独妙据了解,在五千多年的石湾陶艺历史中,石湾传统的人物、动物等陶塑已经逐渐发展到了一个顶峰,后辈中到达或超越传统陶瓷技艺的更是寥寥无几,想要在陶瓷行业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要培养出独特的个人风格。潘老师在传统陶艺的基础上,大胆加入蚂蚁、螳螂、蜘蛛等昆虫作为陶塑元素,填补了石湾五千多年的陶塑历史的空白,为解决蚂蚁身体断裂的情况,自创了“潘氏陶艺十八法”,被尊称为“蚁王”。在艺术馆中,队员们通过浏览陈列陈有序的陶塑展品,可以发现潘老师的作品以小见大、精妙绝伦,多以瓜果、昆虫类为主题。作为国家级陶艺大师,潘老师既有丰富的创作题材,又有敏锐的市场嗅觉。“工艺和艺术是两条平行线,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如今市场需求量较大、群众接受程度较高的陶塑是以瓜果类为主,而艺术家的魅力就在于要靠个人作品的影响力引导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潘汾淋说。图为潘汾淋老师向队员们介绍作品的构思及做工。邹艳玲摄陶艺交流传承之道陶艺传承的基础模式是师徒传承,而师徒传承的缺点是徒弟只能学习到陶艺的百分之七八十。“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潘老师说:“陶艺学徒应该培养独创精神,保持个人的陶塑个性,注重陶塑商业价值的同时还要提高陶塑的手法表达、内涵表达等,从而达到更好地传承陶塑文化的目的。”除了进行自身陶艺创作,潘老师还经常受邀到各大高校教授相关陶瓷技艺知识。他说:“学院派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美感观念较强。石湾陶艺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消费市场想要面向世界,需要充分利用高校人才资源,通过学院教授和名家大师的双轨教学减少学院派受理论知识的约束,激发学院派的创作活力。”图为潘汾淋老师与队员们分享对陶艺的讲解。邹艳玲摄 陶艺之息戛戛独造队员们除了参观佛山市潘汾淋文化艺术馆,还有幸在潘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许多个人艺术工作室。这些艺术工作室致力于创作带有强烈当代气息和艺术性、原创性的陶艺作品,让艺术生活化,生活更艺术化。陶塑作品多从传统中国文化元素中取材,融合现代雕塑手法,将传统意蕴与现代美学相结合。创作手法多样,作品造型简洁,个性鲜明,具有强烈的东方禅意和雕塑装饰风格。图为队员们在潘汾淋老师的带领下参观宋敏艺术工作室。邹艳玲摄 通过本次对潘汾淋老师的采访,队员们深刻的体会到了陶艺工作者的创新和传承精神。探索新的创作之路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想要传承石湾陶艺,就要在传统陶艺的基础上,坚持创新精神,充分发挥高校学子的作用,从而为石湾陶艺产业开辟新的消费热点,推动陶艺经济的蓬勃发展。图为“南夏”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队员们和潘汾淋老师合影留念。邹艳玲摄
为弘扬石湾陶塑技艺这一非遗文化,找寻石湾非遗新的推广模式,实现石湾非遗的自身造血。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南夏”暑期“三下乡”调研实践队于8月7日赴广东佛山石湾来到潘汾淋艺术馆,拜访了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潘汾淋老师。破传统桎梏,寻传承新法据了解,石湾陶瓷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已见雏形,经历了从唐始的发展,到改革开放后的鼎盛,一直绵延至今,传承未见断绝。但随着时代发展,偶像、门神等传统石湾陶塑作品的市场逐渐缩小,且这一技艺学习时间长,变现速度慢,导致后来者很难将之作为终生事业不断钻研。且现今石湾陶塑传承的最大特点是家族式传承,家族之外的人被排除在传承人之外。这使得原本就不容乐观的传承现状变得更加严峻。作为在陶塑方面已有很大成就的一位大师,潘老师对于石湾陶塑的传承问题也有自己的看法。在采访过程中,潘老师引用了齐白石先生“学我者生,像我者亡”这一句话,提出作为老师,要教给学生创作理念和基础技法,但也应鼓励学生根据他们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创作,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同时,潘老师还认为靠个人作品来引导传承才是艺术家最大的魅力。他举例了自己开拓的陶瓷瓜果类别,这不同于传统石湾陶瓷神佛、偶像的作品,更加符合当代消费者群体的审美,市场空间比传统陶瓷更大,以此使工厂转而更多地投入陶瓷瓜果的生产,这也是一种传承。同时,美术学校也正在传承石湾陶塑方面做着努力。潘老师表示,石湾之所以没有景德镇出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佛山没有专门的陶瓷学校。而现在,广州美院在佛山开设分校,学院也在尝试学院老师与大师双轨教学的新模式,以探寻石湾陶艺的新发展。这也让团队成员对石湾陶塑的传承有了更加乐观的预期。潘汾淋老师正在给队员们讲述他对石湾陶塑传承的思考。邹艳玲摄创传统之新,求技法变革接下来,潘老师带领团队成员参观了他的作品。在参观到作品《田园飘香》时,老师表示,他一直在追求陶艺制作技法的创新。他说,其实陶瓷只是总称,实则陶与瓷是两样东西。而在烧制时,陶的最高温度是1250度,而烧瓷的最低温度为1300度,这其中约100度的温差难以解决,导致无法同时烧制。而潘老师研究出了“潘十八法”这一技术,解决了这一困难,使陶与瓷能够一次烧成,这个作品便是陶与瓷完美结合的代表。图为潘汾淋老师作品《田园飘香》邹艳玲摄同时,潘老师还向我们介绍了他正在研究的灰烧之法。他说,由于环境问题,柴烧的方式受到限制,而柴烧而得的效果却又不能抛弃。于是他收集了烧成的灰配成配方,尝试着在普通窑中利用灰烧达到柴烧的效果。在交流的过程中,潘老师表现出的无变化无发展的理念让团队成员受益良多,让大家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创新在石湾陶艺发展中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出石湾一隅,拓全球视野在采访的过程中,潘老师时刻表现出他的全球化视野。他表示,他之所以会开拓陶瓷瓜果的类别,除了考虑到传承的问题,他还考虑到认同度的问题。如今,许多的石湾陶艺人不愿走出石湾,而是闭门造车,难以求变,使得如今石湾陶塑技艺的发展几经停滞。而潘老师认为,石湾陶塑作品不应该囿于石湾,甚至不该仅将视野放在国内,而应该尝试将石湾陶塑作品推出国门。他说,传统陶塑作品多为人偶、关公、神佛等富有中华元素的东西,而外国人不懂历史,读不懂这些作品里的内涵,就不会愿意去了解,更遑论让石湾陶瓷走出国门。而瓜果这一类的作品的欣赏不需要历史和文化的沉淀,是具有世界性的东西,且老少皆宜,很多人都能欣赏。团队成员通过潘老师的讲述了解到,这样的创新能够打破中外的文化壁垒,推动石湾陶塑更好地走出去。这为石湾陶塑技艺这一非遗的推广提供了新思路,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