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书之前,对日本的了解更多的只是在地理位置、新闻报道、文娱产业、自然风景方面的一些概述,更多了解的只是文化领域发展的成果,比如和服、动漫、音乐、建筑等。我想,在这个多元文化发展的世界里很少有人会去排斥接触其他国度的文明,带着这种探索地心理,不出意外地我也被日本的一些出名文化吸引,我也曾热衷于各种动漫新剧或者是服装样式,慢慢地不禁想要对这个民族有更深的了解。 日本的大和民族的性格十分复杂矛盾,无畏而又懦弱,赤诚而又残忍,有礼而又粗暴,怎会有如此矛盾的存在?和很多东亚民族一样,日本有着自己所信仰的关于仁义、忠信方面的文化信念,可是他们的行为却与这些东亚民族有所不同。中国人民勤劳仁义、东南亚人民热情温和,朝鲜人民坚忍固执,日本人民坚守着自己所信仰的忠义思想又在行动上践踏这些理念。在啼哭呐喊声环绕的凋敝荒凉的土地上,刀剑上折射的究竟是高洁刚正的逸菊还是肮脏丑陋的腐朽心脏? 在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他们经常觉得‘世界的眼睛始终注视他们’”——令人十分地不可思议。也许这只是一句号召性的话语,可是这种信念却根植于每个日本士兵的脑海,他们在战争中受到鱼雷攻击奉命弃舰时都要以自认为最“男人”的姿态逃生,否则会遭受世界的嘲笑。在面对战争困境时,投降和自杀是最通常的选择,日本士兵恪守了不投降的原则,宁愿用最后一颗手雷自杀也不愿意做战俘,这种行为是勇敢的,而驱使他们做出这种行为的是要么战胜要么死亡——带着伤病回到故乡或者成为战俘在日本将无法抬起头来做人,已经成为一个“死人”了。从这些行径中可以看出,通俗了讲是“好面子”,不难看出者是个十分自尊的民族,也许是从小受到的教育使然,他们也不会对这些行径表现出质疑或是抗拒忤逆。 我会对这些行为感到疑惑,更加想要了解这个民族。日本不同于欧美的资本主义国家,即使部分资本主义国家都保留有君主制度,大部分君主已经成为形式上的国家元首,日本也是如此,但是在二战时期日本天皇的作用却展现得“淋漓尽致”。有人评价说君主已经变成了傀儡受到帝国主义军官的操纵,帝国主义者利用民众对天皇的赤诚发起侵略战争。无论情况怎样,不可置否的是日本军民对天皇命令的忠诚。十分令人不解,这样一个狡猾凶残的民族为何会对君主展现自己所有的包容和忠信呢?我想,也许并不完全是对君主。在君主背后,是庞大的帝国主义者,帝国主义者的计划是征服亚洲,追随这些帝国主义者的军民大都是忠信于这个计划。征服亚洲——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信念,在日本周围的是奄奄一息的中国,是受到殖民压迫的东南亚,是力量薄弱的朝鲜,一切看起来都这么得充满希望,这些都极大激发了日本军民的热情。帝国主义者利用天皇,向军民编织了一个华丽宏伟的梦。军民是效忠信任君主的,愿意追随的,他们会抨击不合格的上司长官,却不会抨击至高无上代表了日本民族的天皇。 “精神的力量是强大的”这句话是正确的,可是在残酷的战争中,再坚固的堡垒都会“粉身碎骨”,何况是缥缈的信念。在拼死搏杀、血光漫天、骨露凉土、血肉横飞的时候,信念真的不会动摇吗?我相信有不动摇的存在。没有经历过这些厮杀,我无法感同身受去设想,但我早已在前人的故事中寻觅到:五百六十六年前于谦义无反顾身赴刑场,九百多年前陆秀夫携赵昺跳崖,文天祥从容就义。先人的信仰来自千年来延绵不绝的儒家思想的传承,那日本人呢?他们的信仰来自于哪里?也许是文化宗教的传承,也许是其他因素使然。在战争中,日本人坚信“精神胜于物质”,面对美国强大的军事力量,他们认为这些物质都是附属于精神的、瞬时的、有限的,坚持化被动为主动,将胜利或者失败都归结在预料之内,从而得出“我们期待的终于来了”“敌人,愿意你就来吧”“没什么可担忧的”“一切都在我们预料之中”的结论。这与精神胜利法不同,却又有所重合,总是认为事态发展在自己臆想的范围内,以极其乐观的心态去接受。对天皇的忠诚,对战况的积极设想,自杀式的牺牲精神等等展现了日本人独特的精神意识,一种“畸形”的乐观和坚守。 谈到日本,最不能不说是等级观念。这种等级观念有别于资本主义国家以资产为阶级的等级,也不是法律地位和人格意义上的不平等,而是以权威为主的不平等。在日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公司、机构中有级别制度、在学校同僚之间辈分制度,在家庭中家族成员之间也要恪守等级制度。经验、性别、年龄等等都可以成为排资论辈的方式,“前辈”“上级”这些不仅仅只是一个称呼,代表的是一种权威,日本人对权威高的人一直贯守尊敬忠诚的信念。在日本的日常礼仪规范中,一个简单的动作蕴藏了太多潜在的信息——跪拜鞠躬的形式、细节动作都展现了一种序列意识,当面对亲疏关系不同的人时所使用的敬语或者动词都会有所不同。在侵略战争中也展现出了这种顽固的等级意识:面对强大的美国日本是尊敬的却又带有一定的反抗叛逆心理,面对亚洲日本则表现出嫌恶和蔑视之意。强者支配弱者的意识也是驱使日本征服亚洲的一股力量。 也许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同样接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亚裔,我们无法理解日本人的民族性格,好战残忍的心理与忠信原则交织的精神存在是一个无解的命题,但我们尊重文化差异,尊重文明多样性。我的资历不够去指出并解答一个民族存在的问题,没有经历过实地考察,在书籍资料、影视作品和一些个人经历中,我对日本民族的部分行为持有批判态度——他们残忍、无理、缺失人道主义精神、自负排外;但我对日本的传承精神是羡慕的,他们对古文化的态度是世界有目共睹的。 读了《菊与刀》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就是尊重文明多样性。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文化,也没有能够完全接受包容不同文化的人,我们能做的只有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学习外来文化的优秀所在,改正自己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如今武士道锋利刀剑上折射的也不再是无辜凄惨的亡灵,血腥气味无法用逸菊的清香去掩盖。真正的勇敢赤诚不是以强者姿态去霸凌弱者,不是口头意义上的思想教育,不是教科书上掩盖的事实,仅仅只是在直面历史和反省自我。
雾 水汽在湖面氤氲着,翻腾着 却聚不成雨滴的模样 它蔓延着,包裹着 以雾的姿态拥抱我 它调皮,让人看得着却摸不见 它无辜,打湿了鸟儿的羽翼 也润湿了我的眼 花香和鸟鸣交织在雾里 一切显得多么和谐与安宁 我走进雾里来却走不出这雾 花香令我陶醉,鸟鸣令我愉悦 我还是走不出这雾 我爱这雾 它令我舒服 我憎这雾 它令我沮丧 太阳从西方升起,落向东方 水汽从天际渐渐缩回湖面 我恍然大悟 原来雾怕光 眼底有光的人啊,才不会惧怕浓雾 心中有梦的人啊,才可能走出迷雾 我在雾里徘徊,我还不够耀眼 晨曦撕裂阴天 太阳出来了 雾也散了
诗词点亮我的人生诗词大抵是这人间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极致浪漫且意蕴深远,搭起古代与今朝的沟通桥梁。在浩瀚的诗词大海中,我与古人相遇,感受古人的春风得意与万般愁绪,体会古人的生活态度和处事哲理,我似乎能与古人成为“知己”。回望过去,我发现我的人生故事离不开诗词,诗词带给了我丰富的智慧,点亮了我的人生,我和诗词的故事还得从头说起。童年时与诗词初相识。我深刻记得在我五岁的时候,爸爸妈妈就开始教我背诵一些短诗句,小时候自然不理解诗句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含义,但从每当我背诵出一两句,爸爸妈妈就很高兴的反应来看,我认为诗词应该是个好东西。后来上了小学,课本里出现了一些简短的古诗,老师要求我们熟读并背诵。自此,像“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类诗句就深深刻在了我的脑海里,但孩童时期的我,只觉得诗词是读来朗朗上口的普通句子,除了考试,诗词对我没有其他方面的影响。少年时与诗词更相知。在我上了初中之后,便越发觉得诗词很有趣,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常常会讲某些诗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简介还有相关诗词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思想,让我对诗词有了新的认识。我突然发现诗词并不是枯燥无味的,反而是生动有趣的,学习每一篇诗词,了解每一位作者的过程就像在见识不同的人生,这也让我明白原来我们现代人与古人之间即使相隔千年,也能在诗词中找到共鸣。在初中时期我读到了杜甫写的那句“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让我感慨原来古人也这么热爱国家,也会有高兴得近乎发狂的时候,还有李白写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让我不禁长叹原来古人也有遭遇挫折,抑郁不得志的时候。因为在诗词中总能找到强烈的情感共鸣,所以当我在山顶俯瞰时,我会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当我怠慢学习时,我会告诫自己“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当我面对高考而畏惧时,我会激励自己“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我越来越主动地去接触诗词,乐于从诗词中汲取古人的智慧,诗词逐渐成为我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也成为激励我不断向前的重要动力。成年后诗词成为我生活中一束独特的光。时光飞逝,我顺利从高中毕业,步入了成年,也进入了大学。这段时期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到离家八百多公里之外的地方上大学,远离家人和朋友,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真正体会到凡事都要依靠自己。大学的竞争十分激烈,我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陌生和孤独的感觉常常让我产生自我封闭心理,这段时间算是我人生中很灰暗的一段时间。但还好有诗词,成为我灰暗生活中的一束光。在这段时间里我读了一些纳兰性德的词,也选上了诗词与人生的课,我喜欢在诗词里去寻找“知己”,我的烦闷、悲伤与孤独都在阅读诗词中得到派遣,我似乎能与千百年前一个又一个失意的人感同身受,苏东坡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让我更加变得更加豁达;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我在逆境中保持自信,坚定理想;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让我在思念朋友的孤独时刻,得到一丝慰籍。在这个时期,我迷茫又孤独的人生因为诗词而充满了诗意,我更珍惜独处的时光,我更在乐于在诗词中寻找自己,我更加坦然地面对所有得到与失去,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以上便是我与诗词的故事。诗词在我心里是特殊且重要的存在,对于诗词,也许我没有“初见乍惊欢”,却“久处亦怦然”,在我的人生历程中,每当生活无趣、困难重重、忧愁烦闷之时,诗词总能让我平静下来,给我力量,让我重新出发。如果说人的一生一定要有所热爱,那我会说我的热爱是诗词!每一次独处阅读诗词,每一次与古人跨越千百年产生的共鸣,都让我收获更好的自己。诗词,是属于古人的浪漫,也是属于我自己的浪漫。在未来,诗词会继续点亮我的人生!
事业有成,学业进步“什么时候回来呢?”微信聊天框的沉默,从2020年春节持续到了2023年。对方没有回应,大琳也没有勇气再追问。“回来”对于全理来说代表着什么,大琳其实是知道的。她其实并不想伤害他,但看着聊天框上的“对方正在输入中”,大琳知道他已经看见了。他到底在输入什么呢?可以输入三年之久!大琳最后一次见他是在2012年秋季的一个早晨。在熙熙攘攘的小集市中,11岁的全理和10岁的贵礼穿着破破烂烂的短袖,头也不回地上了一辆歪歪扭扭的班车。姑姑告诉大琳,全理的妈妈要接他和弟弟去城市生活,会生活得更好。大琳对此是深信不疑的。2016年暑假,大琳中考结束。有了自己人生第一部手机,有了自己的第一个QQ账号。同时,还加上了人生中第一批QQ好友,其中也包括四年没有联系过的全理。他告诉大琳,他没有读高中,已经打工一年多时间了。大琳厌倦了早起晚睡的学习,发出羡慕的感慨。15岁的全理却十分老成,跟大琳说好好学习,打工不好。2019年,大琳高中毕业,考了个普普通通的二本学校。同年,听说全理找了个饭店当服务员,赚取自己的生活费用。再后来听说,他自己花钱去学习烹饪,学得有模有样。2022年,读大三的大琳和读大二的贵礼取得了联系。贵礼读的是设计,因为喜欢,学得很认真。两人说话很投机,没有联系的十年并没有改变双方之间的感情。他们聊了很多东西,贵礼性格还是和以前一样,变化只是,小时候最不齿全理的他,嘴里蹦出来了长兄如父这句话。他说,在全理初二那年,新家庭无法支撑两个孩子读书。于是全理就辍学开始打工挣钱补贴家用。因为年纪尚小,所以免不了处处碰壁,但是好在坚持了下来,让贵礼顺顺利利地读完了高中。上了大学,家庭负担就更大了,所以全理省吃俭用,包揽了贵礼读大学的学费还有部分生活费,当然贵礼也偶尔做些兼职。提到他哥,贵礼很骄傲说,他哥现在是一家饭店的主厨,干得风生水起,薪水还挺高。但是起早摸黑,很忙。大琳听了,心里觉得震惊。“我爸和奶奶他们还好吗?”“还可以!奶奶说想你们了!时不时会念叨你们的名字!”“那就好。”随后又接着回复到。“我也想奶奶了!“与全理不同,贵礼会主动提起这个话题,并保持一个相对合适的距离。对原生家庭这个话题,一如他们俩的名字,一个“讲理”,一个“讲礼”。出身的不幸,生活的苦难,并没有打倒这两兄弟。相反,他们在困难的磨砺中奋发学习,像自己的目标努力,积极乐观,成长成三观正肯奋斗的社会好青年。后来,大琳做了一个很真实的梦。在2023年的除夕,她和全理,贵礼还有其他的兄弟姐妹聚在一起看春晚,一起放烟花,一起跨年,一起向长辈拜年领红包。奶奶看着儿孙满堂,笑得见牙不见眼。2023年春节,大琳给两兄弟祝愿了新年快乐,祝一个事业有成,一个学业进步。
30多度的高温数十名“岭南甄选”社会实践队成员从岭南师范学院出发历经3个小时100多公里踏足一个全然陌生的地方他们来到七月的下洋镇走过村镇小路、走进乡间田野采访老党员、采访企业家、采访村民展开红色文化调研、寻找农海产业致富新道路助力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他们怀着共同的景愿一同努力期待用汗水和满腔热血描绘出独属于自己的青春蓝图 下洋镇的菠萝大多已经被收获挺拔的叶子在柔软的土壤中伫立着它们大概也知道自己味甜、清香、多汁是徐闻的骄傲 绿油油的香蕉还没来得及和香蕉树告别就被摘下了树梢它们大概也知道只有踏过艰难的路程才能够更好地走向成熟实现自己的价值 工艺品似的东风螺它花纹呈焦褐色似彩霞一般分布在螺壳上下洋镇的东风是从海上吹过来的风精灵顺着洋流带来了“盘中明珠” 广藿香、穿心莲、高良姜……在七月的下洋无数的珍宝和“岭南甄选”社会实践队一同绽放
劳动是人类的荣耀劳动是创造的源泉劳动是进步的动力劳动是幸福的保障无论是农夫还是工人无论是教师还是医生无论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他们都用双手创造了美好的世界让我们向劳动者致敬让我们珍惜劳动成果让我们用劳动实现梦想让我们用劳动书写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