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的主页

个人介绍

程占功(笔名 水之韵 火平利 程为公 ),陕西人,多年任郑州黄河报社记者及黄河报文化版责任编辑。业余从事文学创作,著有长篇小说《万世大禹》、《名将孤女》、《往事》,其中《万世大禹》与我根据自己创作的中篇小说《倪岱传奇》改编的同名电影剧本一起,由国家版权局直属的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审核后,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向我颁发了作品登记证书。我还著有中篇小说《奇婉下凡》等,以及大量新闻、散文作品,已发表各类作品一百多万字。另外,我早年创作的33万字的10集电视连续剧《黄河魂》文学剧本被摄制部门选用后,由我与另一人在北京修改加工两个月,摄制完成后,1993年在中央电视台一台、二台播出。获全国报纸副刊专栏年赛奖、河南省专业报撰稿一等奖、编辑一等奖等。

个人作品列表

  • 朱老总情系老百姓

    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初期,原甘肃庆阳军分区政委宋志斌在河北和北京工作。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采访已离休的宋老时,他讲述了当年耳闻目睹的几个朱德总司令的故事,很感人。“眼睛应向下看”抗日战争结束后的1946年,根据国共合作协议,八路军进行了裁减,许多战士都复员了。因为当时解放区还比较困难,他们复员后的一些问题,一时得不到解决,加上个别干部作风生硬,一个时期,复员军人同地方政府的关系很紧张。朱德同志当时正在晋察冀一带,他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很是不安。一次,在冀中军区司令员和政委的陪同下,朱总司令来到河北高阳县视察。他们到达城内,在一个地方歇息时,忽然间,总司令不见了。司令员和政委等焦急地四处寻找,均无下落。原来总司令没惊动别人,独自一人出来,风尘仆仆直奔县政府,到了大门口传达室,他对传达员说要见县民政科长。民政科长听说有人找他,便问:“是谁?”传达员说:“看穿着(总司令穿一身有补丁的旧灰布军装)像是军队上一个上了年纪的炊事员。”“那又是复员军人要房子来了。”民政科长漫不经心地摔掉卷烟头,对传达员说:“你去告诉他,就说我在开会,让他先等着。”听了传达员的话,总司令只得坐在板凳上等着科长散会。再说司令员和政委着急地在各处寻找总司令,却无影无踪,政委说:“怕是到县政府去了吧?”司令员连忙拿起电话,询问县政府。县政府的几个部门都回答说,“没见。”电话打到民政科,也说“没见”,只说有一个像是部队上上了年纪的炊事员在传达室等着要见民政科长。“啊呀!那就是总司令。”司令员放下话筒,便同政委朝县民政科赶来。民政科长听说传达室的“炊事员”就是朱总司令,顿时冒了一身冷汗,他倒抽了一口冷气,不由地说:“这下可不得了了!”便抬起两条打颤的腿,跌跌撞撞地跑到传达室,抹了把额头上的汗珠子,对总司令说,“我当是复员军人来了,哪里知道是您呀——总司令,我认错,我给您赔情。”总司令看着他那副狼狈相,笑着让他坐下,然后说:“你的眼睛应向下看,应把我同复员军人一样看待才对。复员军人都是对抗日救国有过贡献的同志,我们应该关心他们,热忱地解决他们的困难。”“我有错,我改正。”民政科长望着总司令,恐慌地说。“好,有错改正了,还是好同志嘛!”总司令说,“这可得见行动哟!”以后这位民政科长想方设法,主动帮助复员军人解决了许多困难。佳丘佳话1947年夏季,有一天,朱总司令带着他的警卫员和秘书,路经河北任丘县,在一片野地里,遇上了一位老太太背着一大捆麦子吃力地往家里走。总司令一行三人拉一头瘦骡子步行着,快到老太太跟前,朱总司令欲问话,这时,从前面走来一位骑一匹骏马的年轻军人。看看走近了,总司令招招手,叫这位青年军人下马。年轻军人下来后,总司令亲切地问他是哪个部队的,姓啥叫啥,是干部还是战士等。他回答,他是第八军分区某团的一个营长(姓名记不清了)。随即总司令指着正吃力地挪步的老太太,对营长说:“小同志,你帮助他把麦子送回家去吧!”营长不认识总司令,耐着性子回答了这位老同志的问话后,就要上马,忽听说,叫他替那老太太送麦子,这回可憋不住了,他说了声“没空”,便飞身上马一溜烟跑了。总司令走到老太太面前,热情地说:“老太太,快歇会儿。”说着便同警卫员、秘书一齐把老太太背上的麦子解下来放到骡子身上,然后扶着老太太,一直把她和麦子送到家里。老太太感激地不知说什么才好,一定要做顿饭,请这位老同志吃,以表谢意。总司令谢绝了,他说:“这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不用谢。”沧州解放后,在做战斗总结时,总司令提到了这件事,批评了那位营长,他说:“人民子弟兵要时刻为人民着想,我们绝不能忘记养育我们的母亲。”于是,这件事很快就在晋察冀传开了,传到任丘时,老太太感动地直流眼泪,她感叹地说,“哦,原来帮我送麦子的是朱总司令啊!”“艰苦朴素作风不能丢”1947年夏天,朱总司令亲临前线指挥解放沧州的战役。战斗结束后,冀中军区(地址在河间)的司令员、政委乘小车来到沧州接总司令回河间。见面寒暄后,他们请总司令上小车,总司令笑了笑,说:“没坐惯那玩意儿,我还是骑我的骡子吧!”司令员和政委等赶紧到沧州部队借了几匹马,随总司令一同回到河间。同年7月,冀中军区某军分区的领导、一位曾跟随朱总司令经过长征的老同志,特地做了一身细布衣裳,换下粗布军装,买了几包点心,从军分区的所在地赶到冀中军区来看望总司令。他见了总司令,看他还是延安时期的那身打扮,顿觉无地自容,便拿出那几包点心,请总司令尝尝。总司令笑着说:“没吃惯那东西,你还是带回去自己吃吧。”这位老同志心里很惭愧,急忙跑到军区管理部门借来一套军装穿上,重新同总司令见面。总司令对他说,“你的好意我知道。但革命还没有取得完全胜利,我们应该而且必须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可不能就去追求享受啊!”停了停,总司令又说,“就是全国解放了,艰苦朴素的作风还是不能丢的。”同志们的贴心人解放后,工程兵某部在北京修筑防空工事,总司令经常利用星期日来看望大家。当时,宋志斌是21营的教导员,负责一个地段的工作。宋志斌经常和团长、营长等陪同总司令进防空洞检查。总司令每进洞里,总是热情地同战士们拉家常,询问大家的生活、学习、工作情况。并再三叮咛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有一次,总司令从防空洞出来,对大家说:“来,我和你们拍个照。”宋志斌以及大伙儿心里乐开了花,都高兴地说,“太好了,谢谢总司令。”“还是互谅互让好嘛”解放后,有一次,工程兵20团的一辆汽车同友邻部队的一辆汽车轻微相撞。两辆车停下后,两个司机都从驾驶室跳下来,责怪对方,他们越吵越凶,不可开交。正在这时,朱总司令的小车过来了。他见此情景,走下车来,听了两位司机吵架的事儿,便对他们说:“都是自己人,还是互谅互让好嘛!”两位司机一看是总司令,矛盾立刻就解决了。他们都说,“谢谢总司令。”然后相对一笑,各自开上车走了。(原载《中红网》)

    2021-11-13 作者:程占功
    • 0
    • 10959
  • 情系千秋业——访炎黄二帝巨塑总策划王仁民

    程占功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的炎黄二帝巨型塑像工程进展的怎么样?记者采访了炎黄二帝巨塑总策划、郑州黄河游览区原党委书记王仁民先生。1992年初春,为筹拍10集电视连续剧《黄河魂》,该剧总监制、电影表演艺术家王心刚等从北京来到郑州,在去黄河游览区参观时,我作为编剧和大家一同前往,接待我们的王仁民介绍说:“我们将在这里建起一座比美国自由女神像高出8米的炎黄二帝巨型花岗岩塑像,它将成为目前天下最高的雕塑。”“美国自由女神像高98米,炎黄二帝巨塑比它高8米,那么就是106米。如此恢宏伟岸的建筑,怎么才能把它建起来?”我望着这位身材高大,看上去年过花甲,但精神矍铄,目光充满自信的老人,问。“所需建设资金虽然不少,但尽可能不用国家花钱,主要依靠社会各界和海内外炎黄子孙自愿捐助。”“从1992年至今,6年过去了,我一直期待着瞻仰炎黄二帝巨型塑像,可问从游览区归来的游人,都说还未建起。我想知道,工程进展如何?”我在电话里向王老询问。“主体工程已建起60%。这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短期内建起。”王老稍顿接着又道:“世界上不朽的巨型雕塑,都是经过许多年甚至几代人孜孜以求、不懈努力才完成的。如我国四川乐山大佛,整整用了90年时间才建起来。”“那么,炎黄二帝巨型塑像什么时候才能呈现在海内外炎黄子孙面前?”“我74岁了,虽是古稀之人,但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在我有生之年,一定会看到这一天。”王老充满自信地说罢,又跟我约定,到他的办公室座谈。相隔6年,映入我眼帘的王老跟当年一样。他在电话上说自己74岁,可我看他一点也没有古稀之人那种苍老感,他精神饱满,思维敏捷,倒像47岁的中年人充满活力。对我的问题,王老热情地一一作答。“王老,我们知道,在郑州黄河游览区兴建炎黄二帝巨塑是您提出来的,并且已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我想,正像炎黄二帝是号召全世界中华儿女的一面旗帜一样,兴建二帝巨塑工程本身,是不是也需要一面旗帜,或者说需要一个有号召力的组织,以便吸引海内外的资金等力量,促使完成这件流芳千秋的伟业?”“为筹建炎黄二帝巨塑,早在10年前,我就周游各地,到处宣传。除了利用在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高等学府讲学时宣传外,我还在北京拜会了当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周谷城、朱学范、程思远和中顾委常委肖克以及楚图南、黄华、荣高堂、穆青、贺敬之、魏巍、李准、柯岩、王愿坚、刘开渠、冯基庸、华君武等领导同志和各方面的专家,得到了他们的一致支持。”王老笑了笑说罢,接着又道:“经过努力,1988年12月21日,全国性的炎黄二帝巨塑筹委会在北京成立了。会议通过了筹委会的名称、章程、人选、筹资办法。会上一致推举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为会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肖克为第一副会长,程思远、倪志福、黄华、荣高棠、李宝光、刘源和我(常务)等15人为副会长,并聘请朱学范、楚图南为名誉会长,穆青等为顾问。兴建炎黄二帝巨塑需要大量资金,筹委会成立后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筹集建设资金。我们草拟了一个‘兴建炎黄二帝巨型塑像倡议书’,周谷城以及其他筹委会领导同志和海内外许多著名人士为倡议书题了词。如,薄一波的题词是:‘炎黄雄姿存天地,凝聚四海赤子心。’倡议书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反响,为筹资捐助起了积极的作用。”王老接着讲道:“为了在筹建炎黄二帝巨塑的同时,开展对炎黄文化的学术研究,1991年5月10日,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成立。李瑞环、薄一波、肖克、程思远、雷洁琼等领导同志以及各界代表500多人出席了大会。会上明确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第一项任务就是在中国郑州兴建炎黄二帝巨型塑像。会上推举薄一波、李政道为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周谷城为会长,肖克为执行会长,程思远、魏巍、刘源、吉瑞芝(吉鸿昌女儿)、我(常务)和其他有关同志为副会长,并邀请李约瑟、韩素音等为顾问。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成立4个月后,1991年9月12日,炎黄二帝巨塑工程在郑州黄河游览区的向阳山下举行了隆重的奠基仪式。李德生、肖克、荣高棠、韩劲草、岳肖峡、秦科才、张世英等国家、省、市领导同志以及新加波、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海外侨胞的代表和国内各省来宾共一万多人参加了这次盛典。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华人社团及国内各省、市的贺电、贺信雪片般飞来,共同表达一个心愿:盼望炎黄二帝巨塑早日展现在海内外炎黄子孙面前。1994年9月12日,炎黄二帝巨塑工程正式开工兴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程思远亲临施工现场参加了开工典礼,除了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外,并朗读了两天前他特为炎黄二帝巨塑工程正式开工而作的诗歌‘炎黄颂’”。“王老,炎黄二帝巨塑建起后,它将以什么样的格局矗立在黄河岸边?”我又问。“二帝巨型塑像屹立在位于京广黄河铁路大桥西侧300米的向阳山,巨塑高106米,用花岗岩砌成。巨塑内建10个大展厅,展览天象、渔猎、农牧、石器、陶器、冶炼、兵器、科技、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巨塑前面是一个15万平方米的广场,广场上建一组群雕,镌刻着上下五千年为中华民族做出贡献的英雄豪杰、科技文化名人的雕像,他们是炎黄二帝的杰出子孙。”王老说罢,接着又介绍道:“黄河游览区的向阳山面临大河,炎黄二帝巨塑建起后雄伟壮观,每天通过京广铁路大桥的几百趟列车上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旅客即可透过车窗瞻仰地球上1/4人口的祖先;而最主要的还是每年清明节、中秋节,特邀海内外无数炎黄子孙专程前来朝拜二帝巨型塑像,使这儿成为天下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它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将不可估量!”我不由地赞叹道,旋即又说:“从巨塑筹建到工程开工,并已将主体工程完成了60%,不用说,王老您作为总策划和常务组织者,付出了巨大心血,这项事业,毫无疑问是在书写一部英雄般的史诗。”“如果这是英雄史诗,那么这部史诗的作者是所有为巨塑工程做出贡献的炎黄子孙。”王老说。几日后的星期天,王老陪我来到距郑州30公里的黄河游览区参观。时隔6年,故地重游,我感慨不已。我们坐着王老的车上了向阳山,在主体工程完成60%的炎黄二帝巨塑施工现场,深切感受到了这项工程的宏大。极目眺望,宽阔的大河滚滚东去,横跨南北的黄河铁桥上不时有一列火车鸣笛而过……原载1998年5月2日《黄河报》(作者注:炎黄二帝巨塑如今已经建成)

    2021-11-25 作者:程占功
    • 0
    • 10959
  • 秦腔金嗓子——访梅花奖得主窦凤琴

    程占功与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得主窦凤琴结识,不能不说是一种缘分,而这种缘分的到来纯属偶然。一时光定格在1983年夏天那个遥远的下午,我乘坐的长途汽车在陇东董志塬上一个叫肖金的乡村小镇出了故障,百无聊赖的我下车看司机怎么修车,却无意中听到一段秦腔旦角唱腔,激越悠扬,悦耳动听。循声望去,不远处田垅间的广场上围着几千人在看戏。我便赶到广场,挤进人群。简陋的舞台上正在上演《铡美案》中“杀庙”的那场戏,一身青衣、牵儿挽女的秦香莲向手执寒刀,杀气逼人的韩琦倾诉着:“我丈夫名叫陈世美,我是他的结发妻……”哀怨委婉,清脆嘹亮的唱腔,出神入化,真切感人的表演,深深地打动着观众。“这么好的演员,在西安也不多见,这是哪儿的呢?”我向旁边的观众打听,原来,这是甘肃宁县秦剧团在此演出,饰演秦香莲的是青年演员窦凤琴。过了一会儿,刮起了大风,旋即,乌云翻滚,电闪雷鸣,下起了瓢泼大雨。黑压压的观众全被浇透,顷刻间减去一半,又过了一阵,广场上只剩下三、四十人,雨水顺着顶蓬缝隙亦不停地流向舞台。这时,剧情进行到秦香莲向包拯控告陈世美杀妻灭子罪行的那一场,那字字恨,声声泪,如泣如诉,荡气回肠的唱腔以及演员全身心投入的表演,让人潸然泪下。而我无雨衣也无伞,只因这部戏演得真好,才忘情地冒着雨观看,直到全剧结束,早已误了乘坐的那趟车,忘了车上还有我的不少东西。一种发自内心的责任感,油然而生。窦凤琴是秦腔界不可多得的好演员,她不能只属于宁县,不能只属于董志塬,她是这个古老剧种焕发新生命的希望,应该属于所有热爱秦腔的戏迷们,我应该为宣传她做点工作。我采访她后,又特地找到甘肃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巩世锋,不久,由他录音、我写解说词、名为“戏苑新秀展劲姿”的戏曲专题在甘肃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介绍了窦凤琴的艺术风格和演唱特色及其优美唱腔,窦凤琴那动听的金嗓子通过无线电波迅速传遍甘肃乃至西北许多地方。随后,我从西北调到郑州工作,很快收到了巩世锋寄来我与他合作、甘肃省电台播出的“戏苑新秀展劲姿”复制带,这盒带在看不到秦腔演出、听不到秦腔音响的郑州伴我度过了许多年,窦凤琴那优美悦耳的唱腔,让人百听不厌。1985年,甘肃省举行首届优秀青年演员秦腔大赛,窦凤琴脱颖而出,获得了表演一等奖的第一名,并被甘肃省秦剧团选中。此后,窦凤琴以杰出的艺术天赋和出色的艺术业绩,成为驰名大西北的秦腔名旦,她还被选为甘肃省政协委员、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代表和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成为国家一级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青年艺术家,并被任命为甘肃省秦剧团副团长。二时间追溯到三十年前。陇东,董志塬上春光明媚,姹紫嫣红。塬上有一个树木环抱的小村,名叫焦村,焦村南面有一座被当地老乡称为“南山”的陡峭高山。一位中年人挥着牧羊鞭,一边放羊,一边吼起了秦腔《屈原》里屈原投江前的唱段:“我叹息着而又呜咽,众百姓的生计多么艰难,魂归汩罗江我自无憾,只可恨贪官污吏无法无天!”山脚下一条静静流淌着的小河,一个穿红衣的七、八岁小姑娘留着羊角辫,手拿小山花,站在小河边盯着明净的河水。牧羊人一曲终了,小姑娘便和着唱起秦腔《屈原》里屈原侍女婵娟的唱段,童音清脆,韵味悠长:“哭了声屈先生早把命丧,可叹你忠烈志付于汪洋,你整日为祖国东奔西忙,到今日遭陷害举国悲伤……”激昂、悠扬的秦腔老生、小旦唱段,使塬畔上、河畔上过往的许多行人都驻了足,他们无不诧异,这山上的牧羊人“老生”腔唱得一点也不比专业演员逊色;河边这个美丽的小姑娘银铃般的嗓子咋这么动听……然而,谁能想到,眼前这个偏僻乡村的小姑娘,几十年后竟然戴上了中国戏剧界的最高奖——梅花奖的桂冠!牧羊人名叫窦富民,是小姑娘的父亲,小姑娘叫窦凤琴。窦富民和夫人李毓秀原来都是县秦剧团的专业演员,“文革”期间,县剧团解散,全家下放到原籍焦村劳动改造,他们虽然离开了舞台,但并没有放弃自己热爱的秦腔,并把对事业的追求寄托在聪颖秀气,颇有天资的女儿身上。每天天刚亮,就让她起来跑圆场,练蹉步、卧鱼、翻筋斗等基本功,常常摔得小姑娘身上青一块、紫一块;在野地里练拿顶,每次倒立15分钟,致使小姑娘能把双手抓着的冻土化为泥水。然而,倔强的小凤琴从未叫过一声苦,一声累。1972年春节期间,宁县县城锣鼓喧天,扭秧歌、踩高跷、舞狮子,热闹非凡。县城的几个演出场地,围满了大批观众,不久,人群开始躁动,观众纷纷涌向县中学操场上的剧场。台上正在上演秦腔《红灯记》,由“窦家班”主演,饰李玉和的是窦富民,扮李奶奶的是李毓秀,演李铁梅的是12岁的窦凤琴。窦家班演员扎实的艺术功底,优美动听的唱腔,精彩纷呈的表演,让近两万名观众沉浸在大秦之腔艺术美的享受之中。窦凤琴饰演的李铁梅,不仅扮相俊美,而且行腔感情充沛,气势昂扬,其音质音色极好,有如行云流水,令观众如痴如醉。从此,窦凤琴在全县家喻户晓,并被恢复不久的宁县秦剧团录为专业演员。三走上专业演员之路的窦凤琴更加勤学苦练,虚心求教,她从小在父母身边学艺,文化素养明显不足,但这并没有难住她,剧本台词就是她的课本,她边学边唱,边实践,边提高,逐渐地找到了艺术感觉,沟通了自己与剧中人物的血脉,产生了思想共鸣,从而使她饰演的每一个人物都出神入化,真实自然。到十五、六岁时,她已成了剧团里挑大梁的台柱子,几乎旦角行当的剧目全让她演主要角色。为了目睹她的演出和聆听她的唱腔,有些偏僻乡村的老乡扶老携幼,步行几十里甚至上百里赶到演出地点,以饱眼福耳福。窦凤琴常说,我们要在努力做一个好演员的同时,一定要做一个好人。有一年,她演秦腔现代戏“朝阳沟”里的银环,庄稼人看得入了迷,全县的乡乡村村都要她去演出。但这时她在练功时腿部受了伤,感染化脓,疼得站不起来,正住院治疗。一些农民不知情,还以为她的伤势不要紧,便争先恐后赶着车到医院接她去演。躺在病床上的窦凤琴看着一张张充满期望的憨厚面孔,咬着牙让人搀扶着她上了车,颠簸六、七十里山路,到了舞台下面,她怎么也站不起来,让农民把她背到舞台上,不能动,她就坐在台上清唱,唱了一曲又一曲,把乡亲们都唱哭了,她被山民们亲切地称为“咱们的凤琴”。一次,她在一个土场里演出,开演前两个小时,不仅场内场外挤满了人,而且,许多人站在墙头上,树枝上也挂满了人。舞台被挤得水泄不通,急着化妆的窦凤琴挤不进去。只好凭她的功夫翻墙而过,溜到后台化妆。人们发现了她,又涌到化妆间前要一睹丰采。她理解观众,不焦不燥,让大伙儿看着她描眉抹唇。化好了妆,演出开始了,她朝大家微微一笑,上台演出。四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窦凤琴在汲取古老秦腔艺术丰富营养的同时,也不拘泥于秦腔的传统的演唱方式,她注意借鉴京剧、豫剧、黄梅戏等兄弟剧种的精华,广收博采,给秦腔以新的生命力,形成了自己的演唱特色。她的演唱特征在其饰演秦腔传统折子戏《斩秦英》中银屏公主这一角色上表现得相当突出。银屏公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儿,又是开国元勋秦琼的儿媳和兵马大元帅秦怀玉的妻子。富贵尊荣集于一身。但是,为救因打死国丈而要被皇上问斩的独生子秦英,她不得不去求国丈的女儿、专靠向君王献媚而取宠的詹贵妃。窦凤琴在演唱银屏公主“父有旨娘有命怎能违抗,为我儿把詹妃口叫姨娘,长随官看御酒当殿以上……”那段起伏跌宕的唱腔时,咬字恨,吐字轻,行腔婉转,曲尽人情,细致准确地表达了银屏公主在此时此地极不情愿而又无奈的思想波澜。窦凤琴的表演注重“动之以内,形之于外,一招一式,一颦一笑,都能找到角色的内心依据。”她不仅音色甜脆,而且,通过勤学苦练,在发声与气息的运用上,吞、吐、拎、放自如流畅;高低真假,结合得当,使她的金嗓子刚柔相济,更具魅力。窦凤琴对秦腔艺术的重要贡献还在于,她把民歌、流行歌曲的某些发声方法溶进了秦腔之中,即保持了秦腔高亢嘹亮的特色,又揉进了委婉细腻的风格,并把唱腔的设计提高到声腔艺术的审美高度,使唱腔与人物的性格及心理状态统一协调,使唱腔给人一种自由驰骋,抒情传神的气韵。为窦凤琴夺取“梅花奖”桂冠的是秦腔新编历史剧目《白花曲》中胡承华这个悲剧角色。胡承华是北魏年轻的太后,她的性格很矛盾,思想行为变化很大。她既是能够临危不惧、镇压叛乱、控制局面、稳定朝堂的皇太后,又是柔情似水,热情如火的君王遗孀。她年轻、美貌、聪明、果断,很有才智,但是却扭不过捆绑在身上的重重的封建枷锁,造成了终生的遗憾和悲剧的命运。窦凤琴创造这个形象的基本依据是胡承华遗留下来的一首诗:“阳春二三月,杨柳齐做花,春风一夜入闺闼,扬花飘荡落谁家?”窦凤琴从旦角行当各种类型的人物身上探索和汲取适当的艺术因子来塑造胡承华这个艺术形象。她认为,正旦、小旦、武旦、青衣的形态和身段都对塑造胡承华有益。因此,她调动了旦角行里的各种艺术程式把这个艺术形象塑造得既真实可信,又多姿多彩,不仅为她赢得了殊荣,也为秦腔这个古老剧种争了光。这届梅花奖,西北五省(区)的秦腔界,只有她一个得主。记者在兰州她家采访她,谈起戴上梅花奖桂冠的感受,她说,我在高兴的同时,不敢懈怠,只有努力奋斗,努力创新,为振兴和繁荣秦腔艺术大业做出新的贡献,才能无愧于这个崇高的荣誉!原载《名人传记》杂志

    2022-01-02 作者:程占功
    • 0
    • 10958
  • “仁义之师”与“这也得付钱”

    陇东庆阳,是原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九三七年冬至一九四五年秋,八路军三八五旅曾在这儿驻防。他们在庆阳驻防期间,与当地人民建立了鱼水般的深厚情谊,涌现过许多感人肺腑的事迹。甘肃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选编、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革命史专辑》等书刊,收进了我采写的《三八五旅在庆阳的故亊》。这里选择其中“仁义之师”“这也得付钱”两个故事,与读者分享。仁义之师八路军三八五旅军纪严明,对老百姓秋毫无犯。他们经常组织干部战士到群众家里访贫问苦,帮助群众担水、扫院、打围墙、修房子。老百姓也把他们实实在在地当亲人看。每逢节日,乡亲们总是三五成群,带上红枣、猪蹄等礼品,来慰问八路军和看望伤病员。部队体贴群众,对于老乡们送的东西一般都不收。老乡们却以为八路军不好意思,他们说:“八路军见了敌人像老虎,见了老百姓像姑娘。”三八五旅的文艺宣传队,经常在城乡为群众演出。演员在台上演戏,到台下还为老百姓干活儿,很受群众的喜爱。部队同群众在一起看戏时,总是把群众让在自己的前面。有一次演戏,演出已经好大一会儿了,这时又从乡下来了一群妇女。她们都胆小拘谨,站在人群后面,不敢往进挤,有些小姑娘仰着脖子还看不见舞台。人群后半面全是部队,当他们得知这些晚来的妇女看不见舞台时,便自觉地闪开一条走道,很礼貌地站在两旁,让她们走到自己的前面看戏。这些妇女往年连军队也不敢见,这会儿却不由得对八路军十分感激。在平时,八路军见了妇女,都格外尊重。按照西北的地方风俗,老百姓对此更有好感。他们说,国民党军队见了妇女,不是调戏,便是糟蹋,妇女们望风而逃;八路军对妇女却这么礼让尊重,真是“仁义之师”!这也得付钱有年夏天,八路军三八五旅七七〇团某连指导员同几名战士在赤城执行任务,路过一块高粱地时,忽然传来小孩紧张的哭喊声。他们循声望去,在高粱地一边的一棵杨树底下,有一个孩子哭喊着直摇手。八路军便绕着地畔跑到杨树下,只见一个小女孩站在树下哭着,地上躺着一个昏迷的男孩,嘴角还流着血。原来这两个孩子是一个村庄的,今天他俩不知怎么偷偷跑到这儿掏喜鹊蛋来了。八岁的男孩机灵得很,没费多大劲就爬上了树,一不留神,脚打了滑“嗵”地摔了下来,当即昏了过去,只有五六岁的小女孩,在树下吓得直哭,目顾四周呼救。正在这时,八路军指导员一行从这儿经过,他们上前仔细看,小男孩的胳膊和腿都受了伤。指导员忙把他抱起来,把随身带的毛巾包扎在伤口上,几名战士又把带的水给喂了几口,过了几分钟,小男孩才哭了起来,于是他们便跟着那小女孩,抱着男孩子朝村子里走去。男孩子的家里,这时只有一位老奶奶,其他人都去西瓜地了。指导员他们抱着男孩走进家里,向正在捻线的老奶奶说明情由。老奶奶见小孙子的伤口被包扎上了,热情地对指导员说:“多亏你们了,快坐。”说着,倒了几茶缸水让大家喝。这会儿,那个聪明的小姑娘已经跑到西瓜地,向那男孩儿的父亲“报告”情况。指导员他们观察了小男孩的伤情,觉得问题不大,便对老奶奶说,弄些龙骨等药物治治,不久便会好的。说罢,就要告辞。老奶奶说她要做饭,叫他们别走。正在这时,那男孩子的父亲担着两筐西瓜,和那小姑娘一块回来了,一番感谢话之后,就切开了西瓜。指导员看推辞不掉,他们就吃开了。吃过西瓜,指导员拿出一些钱对那男孩儿的父亲说:“请把钱收下,给孩子买药用。”那耿直的农民发了火:“你们做了这么好的事情,吃点西瓜还要付钱,这不是拿我当外人看吗!”指导员笑了笑,诚恳地对他说,“咱们是一家人,但我们必须遵守纪律。这也得付钱。”说罢,带上战士们走了。

    2021-09-29 作者:程占功
    • 0
    • 10958
总27页,文章10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