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的主页

个人介绍

程占功(笔名 水之韵 火平利 程为公 ),陕西人,多年任郑州黄河报社记者及黄河报文化版责任编辑。业余从事文学创作,著有长篇小说《万世大禹》、《名将孤女》、《往事》,其中《万世大禹》与我根据自己创作的中篇小说《倪岱传奇》改编的同名电影剧本一起,由国家版权局直属的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审核后,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向我颁发了作品登记证书。我还著有中篇小说《奇婉下凡》等,以及大量新闻、散文作品,已发表各类作品一百多万字。另外,我早年创作的33万字的10集电视连续剧《黄河魂》文学剧本被摄制部门选用后,由我与另一人在北京修改加工两个月,摄制完成后,1993年在中央电视台一台、二台播出。获全国报纸副刊专栏年赛奖、河南省专业报撰稿一等奖、编辑一等奖等。

个人作品列表

  • 瞧这一家子(短篇小说)

    古时候,黄河岸边有这么一家人,只有大毛同他的妻子和一个名叫二毛的弟弟。虽然只有三人,但却分了家。大毛是个刻薄鬼,取了个妻子名叫玉五枝,为人爱财如命,所以跟了大毛,也只为他的父母都已去世,留下一大笔家产,大毛对谁都无情无义,但对玉五枝却俯首帖耳,百依百顺。玉五枝过门不到半年,就掌管了这个小家庭。家中里里外外,都由她一手安排。虽然如此,她还觉得有块心病未除。于是,便想出一个“损”招。这天,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玉五枝就把正在甜睡的二毛从炕上拉起来,二毛虽然才十岁,早已尝够玉五枝的厉害,揉了揉眼睛,赶快穿上衣服,带了点冷馍馍,扛起扁担和砍柴刀,迎着晨雾,急急忙忙地走进了山林。玉五枝却又睡下了。过了一会儿,大毛做好了早饭,来叫她吃,谁知她连气也不吭。大毛慌了,扒在她的耳门上问道:“有病了吗?我去请个巫婆来看看吧!”“混帐东西!”玉五枝倏地从炕上跳起来,冲着大毛说:“姑奶奶好端端的,你怎么咒我害病!”“我是怕你害病,哪里敢咒你呀!”大毛哆嗦着说。“今天咱就分开过,我要回娘家去。”玉五枝说罢,一屁股坐在了炕上,一只脚把被子蹬在了一边。“我一切都听你的,为啥还这样呢?”大毛问。“谁叫你有个弟弟呢!”“二毛咋啦?”大毛吃惊道。“咋啦?我要你给我把他撵走。再不准回来!”“到底为啥呀?姑奶奶。”大毛快要磕头了。“这么点财产兄弟两人能分得过来?我跟你受穷呀!”玉五枝瞪着大毛,唾沫星子乱溅。“他这么小,往哪里去呢?”大毛不由地说。“算了,你要是疼他就别和我过了!”玉五枝恼道,“我走!”“好,好,叫他走就是了。”大毛翻翻眼珠,狠了狠心说。中午,二毛背着一大捆柴,从山里回来了。饭后,大毛提着一只竹笼子,里面装着一只黄母鸡,拉着一条大花狗,走来对二毛说:“这是分给你的东西,自家过去!”年幼,老实的二毛当是开玩笑,他接过笼子,说:“嘿嘿、哥,你还玩这个哩!”“咱爹妈死时就留下这点东西,你带上走吧,以后再不许回来!”大毛冷冷地说。听到哥哥冷冰冰的声音,再看看嫂子凶恶的目光,二毛打了个寒颤,不由得倒退两步,“哇”地一声哭了起来。他用衣袖擦着滚下面颊的泪珠,喃喃地说:“我没做坏事,要分家也得等我再大点,现在叫我到哪里去呀!”“快走!”大毛把拴狗的绳头交给二毛。可怜的二毛无可奈何,淌着泪水,带着唯一的财产:一只黄母鸡和一条大花狗,背着自己盖的那床小花被,走出了家门,到黄河拐弯处,一座山的山脚下一个破窑洞里栖身。年幼的二毛白日四出讨饭,晚上就同花狗黄鸡一起安眠。不久,黄母鸡开始下蛋了,一天两颗,天天不断。二毛一个也舍不得吃,他把鸡蛋装进笼子里,过了两月,就攒了整整一百颗。这天,他提着笼子,来到集上卖鸡蛋。叫卖声被正在逛集的玉五枝听到了,她不由吃了一惊,寻思道:二毛只有一个鸡,哪来这么多鸡蛋?便走上前问道:“二弟呀,你卖谁的鸡蛋?”二毛一见是嫂嫂,高兴地说:“嫂嫂多时没见,你和哥哥都好吗?”“哎,我问你卖谁的鸡蛋?”玉五枝油嘴滑舌地说。“是我的呀,”二毛望着玉五枝说。“有多少颗?”“一百颗。”“你有几只鸡?”“一只。”“另家才两月,一只鸡怎能下一百颗蛋?”玉五枝水泡眼鼓得滚圆,瞪着二毛。天真幼稚的二毛,这个可乐了。他高兴地说:“黄母鸡真好,一天两颗、天天下蛋,”说着,一只手伸进笼子里,拿出几颗鸡蛋,要送嫂嫂,他说:“给,你拿上几颗,和哥哥吃去。”玉五枝接过鸡蛋眼珠子一转,一个恶念便闪过心头。第二天无情的大毛,来到山脚下的破窑里,对二毛说:“二毛,那只黄鸡原只让你喂些日子,时间早到了,现在该还回来了。”二毛说:“行啊,把狗也拉上,让我也回家吧!”“狗不要,你也不能回来。”说罢,大毛把黄母鸡抓住,抱上走了。但是,黄母鸡却不让玉五枝和大毛满意。大毛把黄母鸡抱回家,喂了糜谷喂小麦,实指望它一天下两颗蛋,天天不断。可是,它只顾屙屎,凡是能到的地方都屙;一个月过去了,还连个蛋影儿也不见。一天,玉五枝正在炕上睡大觉,门未关上,黄母鸡便走进家里跳到炕上,对着玉五枝的脸就屙,鸡屎沿着鼻梁流到了嘴边,玉五枝一张口,便流了进去。这下“死猪”活了,玉五枝摸了把脸,爬起来对准铜镜一照,便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于是,连鞋也未穿,就赶出院子捕捉母鸡,黄母鸡跑前跑后,飞上飞下,终未逃脱毒手,被玉五枝打死吃掉了。二毛失去了心爱的黄母鸡,心里十分难过。幸好,大花狗还忠实地为他守门、做伴。一晃又过去了两月。这天晚上,天黑得像锅底。约摸二更时分,几个小偷路过这儿,准备找个地方歇歇。他们刚摸到二毛住的破窑洞口,大花狗便“汪”地一声扑了上去,小偷们吓得魂飞天外,撇下东西就逃、大花狗紧追不放,“汪汪汪”地叫个不停,吠声刺破了宁静的夜空,远近的狗闻声一齐叫了起来。小偷们如惊弓之鸟,拼命逃奔。大花狗见他们离开老远,便赶回来,把撇下的东西都一一叼进窑角角。却说正在梦中的二毛,被大花狗的吠声惊醒,接着便听见乱腾腾的脚步声,吓得他哭不出声来,眼泪一个劲的往肚子里咽。过了一会儿,他看见大花狗来回往窑里叼东西;也不敢吭声。直呆呆的看着漆黑的窑顶等待天亮。第二天早上,二毛看到了花狗叼来的东西,有用布包着的白花花的银子,有绸缎和自己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觉得奇怪,托着下巴想了半天,也想不出个主意。他把这些东西又放回原处,这天,恰逢大毛路过这儿,他顺便走进窑里,想看看二毛情况如何。二毛见了大哥,先不说别的,只把昨晚上的事儿,急急地告诉他听。大毛喜出望外,马上和颜悦色地说:“好啊!”又压低声音:“快把这些东西都给我,叫我拿到家里,你千万不敢对别人说。”“让我也回家吧?”可怜的二毛眨了眨噙着泪花的眼望着哥哥。“别慌,等我回去问问你嫂嫂。”大毛说罢,把这些东西都裹在一起,拿上回去了。大毛对玉五枝说了一遍经过,玉五枝兴奋地跳了起来。大毛问她:“能不能让二毛回家?”“混帐!”玉五枝收住脚怒气冲冲地说:“他回来,这些东西不就又有他的一份了吗?!”“是啊,是啊。”大毛讨好地说。“对了,”玉五枝眼珠子一转:“明天你去把大花狗给我拉回来。”第二天早晨,大毛又来到破窑,还没开口,二毛就赶忙问:“嫂嫂让我回家了吧?”“你嫂子叫我来拉狗。”大毛接着说。“能行,让我也回吧!”二毛用期待的目光望着哥哥。“不行,永远不准你回来!”大毛恶狠狠地说罢,拉着大花狗走了。然而,这只狗也不能使大毛和玉五枝满意。别说给他们叼“横”财,就连门也不给他们守。一有空子,就钻进家里,掀箱翻柜,啃盆添锅,一个劲地偷吃东西。一天晌午,大毛和玉五村都不大家,大花狗便躲到离家很远的一棵槐树下纳凉。这时,有几个小偷窜到了这儿,他们见这家无人,连只狗也不见,便放心大胆地撬门扭锁,不仅把上次小偷撇下的东西全部盗走,另外还偷了不少值钱的东西。小偷刚走,大毛和玉五枝回来了。见此情景,差点没要了他俩的命,一个揪心抓肝地哭爹叫娘,另一个捶胸顿脚地指天骂地。折腾了半天,玉五枝才看见了卧在老槐树下的大花狗,玉五枝气歪了嘴、拉长了脸,两个人便找来一根绳子,弄了点吃的,朝老槐树走来。大毛和玉五枝连哄带叫,把绳子套在了大花狗的脖子上,大毛抓着绳子的另一头,把狗吊了起来。他们把狗勒死后,就扔在了山脚下面。二毛要饭回来,看见心爱的大花狗死了,好不伤心。他想着哥哥和嫂嫂对他的冷酷无情,想着大花狗和黄母鸡给他的好处,不禁大哭起来。他抚摸着大花狗的耳朵,合上它的眼睛,把它背进了破窑。第二天,二毛在破窑前路旁的土台上挖了个坑,把狗尸扛去,正准备掩埋,恰逢县官打这儿经过。县官见状,下轿问二毛这是为何?二毛抹去挂在眼角的泪珠,把经过拆说了一遍。县官是个清官,为人正直仗义,听了二毛的一番言语心里十分感动。他说:“你虽然年小,却如此重感情,知礼义,日后定能学好。”他爱抚地摸着二毛的头发,说:“我赏你十两纹银和两匹绸缎,你去学堂读书,我出去,五日后便回县衙,有什么事,你尽管找我。”二毛感激地连连点头。县官一行人马走了,二毛掩埋了大花狗,带上纹银绸缎,来到距此地不远的一个私塾里对教书的先生说明来由,诉说了前因后果。先生非常同情他的遭遇,表示要把他当自己亲儿子一样看待,他同这家主人商量后,收二毛为自己的学生。二毛得到县官的奖赏和上了私塾的事儿,很快就传开了。遭了“难”的大毛和玉五枝便“东施效颦”,妄想“捞”回“损失”。这天,大毛把大花狗的尸体又挖了出来,挪了个地方,挖下坑子,专等县官回去经过这里时埋狗。中午,一丝风也没有,盛夏的炎阳烤得地上冒火,热得人喘不过气来,县官一行个个汗流满面,大毛眼见得人役轿子都过来了,便“扑通”一声把狗尸扔进坑里不住叹息。县官见状,忍着冲天的臭味,问他为何这般?财迷心窍的大毛,竟然“鹦鹉学舌”,把上次二毛对县官说的话重复了一遍。这正是不打自招。大毛话音刚落。县官便大怒,他下轿走来,令手下人先用大棍伺候,要大毛快快招出实情。还没挨上十下,大毛便摸着屁股,供出了他和妻子的所为。县官气得浓眉直竖,骂道:“你这种不如畜牲的东西,若不改恶从善,定将重刑惩办。”说罢,捂住鼻子上轿离去。大毛见县官走远了,才爬起来,一瘸一拐地走回家里。玉五枝正盼望着丈夫带上县官老爷奖赏的金银绸缎快点回来,一看大毛那付像掉了魂的狼狈模样,便骂了起来,“你这个无能的东西,还回来做甚?”大毛挨了一顿大棍,疼痛难禁,正没处出气,欲待发火,玉五枝又火上泼油,二话没说就抽了她几个耳光。玉五枝如何能忍受得住,她像杀猪般的嚎叫道:“你敢打姑奶奶,老娘和你拼了!”随即抓住大毛的领口,用力还了他两巴掌。于是两个扭打起来,一来一往,不可开交。大毛牙齿咬的咯嘣响,玉五枝披头散发发了狂。直打得满天星星出来瞧热闹,月亮公公捋着胡子笑弯了腰。影视剧改编摄制,请与本文作者电话13683818096联系,先用短信。多谢编辑老师。本文作者程占功(笔名水之韵、火平利、程为公),退休前多年任郑州黄河报社记者,黄河文化版责任编辑。

    2021-10-16 作者:程占功
    • 0
    • 10172
  • 程占功:长篇小说《往事》第二十八章

    一个月后。汛期已过,雨水明显减少,河里的水缓缓流淌,水面平静了许多。云邮水文站的职工由紧张忙碌的状态转为日常水位、流量、泥沙等测验和水文资料整编等工作,相比轻松不少。这时候,职工们就可以轮流休年休假和探亲假。竹青的年休假和探亲假加起来有半个多月,他想先回家乡看望父母亲人,然后到一些书店购买他喜欢的中外名著,好好读一下书,汲取营养。他向站长提出,要先休假。站长对竹青平时利用业余时间和休息时间努力创作,不太理解,认为他不务正业。为了让他晚上早点休息,别熬坏身体,还强行拉过电闸。竹青也不争辩,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我行我素,仍然潜心创作。他专门买了手电,若遇停电或被人拉下电闸,他就打着手电写作,不仅作品越来越多,发表的也不少。但是,竹青都不满意,觉得分量不够。他要向生活学习,向名著学习,也希望得到贵人的指点。站长没有为难他,让他先休假。这天半晌,竹青提一个内装笔纸、洗漱用品和换洗衣服的提包,从山谷底端的水文站沿盘山小路往山顶走。山顶上有一条简易公路,每天中午11点左右,有一趟班车路过这儿。竹青要乘坐这趟车先到云川,然后转车抵达目的地。竹青上了山顶,看看手表,已是11点15分,他询问路边一老农,班车过去没有?老农回答,还没有。竹青对老农说声“谢谢”,便坐到旁边一块土墩上歇息。已载《中国作家网》影视剧改编摄制,请与本文作者电子邮箱cjyyl@sina.com联系本文作者程占功,退休前多年任郑州黄河报社记者,黄河文化版责任编辑

    2022-08-03 作者:程占功
    • 0
    • 10172
  • 广播电视人印象(二)

    程占功王春潇,祝你凯旋归(散文诗)我不知道,你生在哪里?但我知道,你成长在与百姓同呼吸共命运的环境里。------每到重要关头,你就岀现在观众眼里。你的身体有些单薄,健康一定要放在第一。百姓女儿王春潇,你岀现在武汉,为大家解惑答疑,观众真的疼你。春潇和你的同仁,一定要釆取切实措施,保护自己,盼望你们凯旋归!赞美欧阳夏丹(散文诗二首)一夏丹,鲜艳芬芳的牡丹电视荧屏上的欧阳夏丹,从去年到今年,好久未见。没做任何解释,难道就此与观众辞别?无数观众心有不甘,希望你回来,还是“国脸”。我看电视主要看新闻,大多只看内容提要,欧阳夏丹出镜主播,就会把节目看完。欧阳夏丹,平民家腾起的凤凰,勤奋向上、自强不息的典范。你甜甜的微笑,让人难忘。你美丽的倩影,犹如鲜艳芬芳的牡丹!二难忘欧阳夏丹主持“新闻夜线”日月如梭,难忘当年,欧阳夏丹在上海主持“新闻夜线”,青春靓丽,风釆非凡。我责编的黄河报文化版应为她做点宣传,我给夏丹寄了几张报纸,附上留言:请写一篇反映自己励志成长的稿件,并配照片。不久欧阳夏丹寄來亲笔写的,“真诚面对观众”并配她的照片。她的文章字迹俊秀文笔优美,特别是内容感人,让人惊叹!黄河报文化版很快给予头条发表,受到读者称赞。时间过去多年,我常常想起,欧阳夏丹主持的“新闻夜线”。知音——访陕西电视台《秦之声》原总导演张西园列车驶入潼关,广播里飘出一缕激越悠扬、委婉缠绵的《秦腔随想曲》,一种亲切的、回家的感觉油然而生。记者的血液里流淌着秦腔的音符,欣赏秦腔是我业余生活中的主要乐趣。在记者的眼里,秦腔使阳光更灿烂,秦腔使春天更美好,秦腔的粗犷豪放,象征着人类蓬勃向上的生机,秦腔的婉转细腻,抒发了人内心丰富的情感。陕西电视台《秦之声》栏目原总导演张西园对发展和振兴秦腔艺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记者在西安采访了这位老人。《秦之声》曾荣获中国电视艺术最高奖“星光奖”,张西园被授予陕西“十佳电视艺术家”称号。前全国政协副主席马文瑞称赞张西园是“振兴秦腔的典范”。“陕西台为什么要创办《秦之声》这个栏目?”记者问。体格魁梧,装束朴素,慈眉善目的张西园打着随和的手势,用浓重低沉的关中口音说:“变电视冲击戏曲艺术为电视促进戏曲艺术,这就是我们创办这个栏目的初衷。”多年前,随着流行歌曲的风靡和电视剧的普及,戏剧舞台遭受了很大冲击,被鲁迅先生称为“古调独弹”的秦腔艺术遇到了空前挑战,观众大量流失,演员队伍不稳。在这个背景下,张西园和当时任陕西电视台文艺部主任的田秉毅等“秦腔知音”联手创办了《秦之声》。他们克服种种困难,使这个栏目走进千家万户,日益深入人心。他们开着电视台的彩色录像车,翻山越岭,到处奔波,东至潼关,西去西府,南到丹凤,北至横山,深入到70多个县(市),和基层单位、企业联合举办了一场又一场群众秦腔演唱会,录制成一期又一期节目在《秦之声》播出。他们深入山乡田野,组织群众戏曲大赛,让男女老少都登台演唱,在荧屏上一展风采。以致于在陕西这块热土上,出现了“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不分男和女,都会秦腔吼”的景观。张西园和他的同仁还在《秦之声》开办了有各界观众参加的秦腔“民乐园”,让现场观众参与表演。民乐园集知识性、娱乐性、观赏性、趣味性于一体,使不少不理解秦腔的青年人也爱上了秦腔。《秦之声》先后组织了秦腔卡拉OK大赛和全省群众戏曲演唱大赛以及大型综合戏曲晚会,培养和发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秦腔艺术人才,极大地活跃了城乡的群众文化生活。为了抢救秦腔艺术遗产,《秦之声》录制了一大批秦腔老艺术家的艺术资料片,为子孙后代做了一件大好事。他们还录制出版发行了秦腔艺术磁带、录像带、光盘,使秦腔艺术在音像市场上有了自己的领地。《秦之声》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在黄金时间通过卫星直播“陕西地方戏专场”获得极大成功。张西园为《秦之声》制定的用人宗旨是“尊老(尊重老艺人)、靠中(依靠中年演员)、扶青(扶持青年演员)、携幼(提携小演员)”,并采取措施,为他们创造条件,使不同年龄段的演员在《秦之声》荧屏上尽展风采。张西园非常敬业,他每年春夏秋冬除了到基层录制节目,就天天坚持在《秦之声》演播厅或办公室,从正月初一到大年三十,从早晨到深夜,全身心地为秦腔艺术事业作贡献。他生活俭朴,不修边幅,每次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到基层组织群众秦腔演唱会,他都是先带领工作人员前去探路,实地考察崎岖山路上电视台的大型录像设备能否通过。在去陕北横山县录制节目时,他坐的汽车仅单程就走了29个小时。到了横山,来不及休息,又赶排节目。事无巨细,他都安排得井然有序,直到节目录制满意。现在,张西园虽然退休了,但人们不会忘记他对振兴秦腔艺术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主播程伟游黄河河南电视台《河南报道》栏目精心打造的“国庆七天乐”节目,受到观众热烈欢迎。他们的“国庆七天乐”,每天一期,内容包括“游览黄河”、“体验健身”、“品尝美食”、“走进农家”、“把玩收藏”、“观摩训犬”等,可谓精彩纷呈,各具特色。但美轮美奂,令人难忘的是主播程伟游黄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润泽了辽阔的中华大地,养育了世代的炎黄子孙,中华儿女都有一个黄河情结。这期节目,河南电视台《河南报道》主播程伟,犹如一只美丽的蝴蝶,飘然飞至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于是,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仿佛跟着她走进景区。随着程伟的眼睛,我们看到了滔滔黄河的美妙风光、不少瑰丽多姿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尤其是她站在炎黄广场介绍栩栩如生的“炎黄二帝”雕像,让人不胜感叹!依向阳山而建的二帝巨型雕像,历经十多年雕塑,不久前才耸立在黄河岸上。两位先祖的眼下,大河滚滚东流,生生不息,一幅雄浑壮美的画卷。还有令观众忍俊不禁的镜头:平时在演播室的程伟既端庄又优雅,可是这会儿她坐在山际间索道中的吊箱里,竟然花容失色,看上去吓得不轻。这也难怪,她说她有恐高症嘛!她还有点儿调皮,骑着马问道,它要把我带向哪里呀?美丽的程伟,黄河的女儿!戏迷的朋友——访河南电视台《梨园春》主持人庞晓戈风暖日和,春光明媚。记者来到河南电视台,采访了《梨园春》栏目主持人、中国电视“金鹰奖”十优主持人庞晓戈。与电视荧屏上一样,庞晓戈依然笑声朗朗,只是未施粉黛,看上去更加清秀,大方文雅。“我去黄河流域数省区采访,常有读者问,河南卫视的《梨园春》为什么越办越红火?靠的是什么?我虽然身居郑州,虽然也是戏迷,但不懂河南戏,喜欢的还是家乡戏秦腔。所以,请晓戈回答这个问题,好吗?”记者问。“河南不仅是人口大省,也是戏曲大省。”庞晓戈说,“《梨园春》开创了戏迷打擂的先河,栏目全心全意为广大戏迷朋友服务,为他(她)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不论来自城市乡村,不管男女老幼,只要你是票友或者戏迷,你都可以来《梨园春》争当擂主。这是《梨园春》发展壮大的重要基础,同时,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以及河南电视台领导高度重视,加上我们栏目组同仁齐心协力,共同打造,《梨园春》才有今天。”“《梨园春》有今天的辉煌,除了你说的因素外,两位主持人别具一格的现场主持也至关重要。”记者端详着庞晓戈,接着道,“你说倪宝铎老师比你大30岁,我没想到。但可以看出,倪先生的主持风格稳重中透着诙谐幽默;你风华正茂,端庄优雅中挥洒着机敏活泼。你与倪先生珠连璧合,相得益彰,这在全国电视栏目主持人里罕见。请问晓戈,你喜欢戏吗,你是怎么成为梨园春主持人的,与倪宝铎先生搭档,有什么感受?”“我原来并不喜欢戏,走进《梨园春》也并非初衷。”庞晓戈告诉记者,“可是,当我成为《梨园春》一员时,我就喜欢上了这个栏目,并由此逐渐地喜欢上了戏曲。”1996年,庞晓戈从郑州大学新闻系毕业,还在上大学时,她就准备到报社做采编工作,她从小熟悉这一行,因为她父亲是一位资深的“老报人”。可是,就在面临毕业时,河南电视台招聘采编、技术、播音主持工作人员,她也随同学们赶到了招聘现场,并排进了应聘采编工作的队列。还是在一起排队的同学“伯乐识马”,认为晓戈做主持人更好,就把她推到了应聘主持人的队伍里。也许那位推她的同学没有想到,这一推,就把她推在了河南乃至全国电视观众的面前;这一推,就把她推进了无数戏迷的心中。应聘到河南电视台,庞晓戈首先主持“文化博览”栏目。从1998年开始,她与倪宝铎搭档主持《梨园春》,至今已在黄金时段连续主持多年。庞晓戈说,倪宝铎老师多才多艺,为人也很好,我跟他学到了不少知识,他是我的良师益友。庞晓戈主持的“文化博览”栏目曾获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优秀栏目奖;她与倪宝铎共同主持的《梨园春》栏目及《梨园春》春节戏曲晚会曾连续三年获得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而庞晓戈由于出色地主持《梨园春》,在第21届中国电视“金鹰奖”评选中,荣获“金鹰奖”全国十优主持人光荣称号。《梨园春》不仅有无数戏迷,而且有许多“庞迷”,有的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如,有一个中年戏迷,他非常喜爱庞晓戈,多年来,他把对庞晓戈的欣赏和喜爱写成诗词吟咏抒情,竟然写下近千首。记者向庞晓戈求证,晓戈说,这个观众姓张,是河南商丘的,已经把赞扬她的诗词结集出版,书中收录诗歌有几百首。记者曾在西安一家音像店选购秦腔光盘,女老板热情地给我推荐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戏曲晚会的光盘,我说我住在郑州,若要买《梨园春》晚会的光盘,郑州多的是。只是我好奇怪,我去郑州好几个音像店买秦腔光盘,却连一张都见不到。在西安的音像店里怎么到处可见《梨园春》晚会的光盘。女老板说,在西安,喜欢看《梨园春》的人也很多。《梨园春》不仅戏迷擂台赛搞得红火,别的节目也好看。那两位主持人主持得很到位,尤其是庞晓戈,不仅形象好,而且对参加打擂的戏迷以及观众,都很亲切。她不仅很会把控演播现场,在演播现场以外也有很好的观众缘。我有个邻居说,他看《梨园春》,最想看的还是庞晓戈。“你怎么看‘戏迷’和‘庞迷’?”记者问。“当然是先有‘戏迷’,才有‘庞迷’啊!”庞晓戈笑道,“总之,我感谢他们。”采访结束时,记者请庞晓戈给黄河报读者写一句话。她欣然写下:“和黄河报读者永远是朋友!”亚军——说得比唱的好听“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亚军。欢迎收听我主持的《漫步今宵》,请随我们的节目一起浏览中州夜晚多姿多彩的影视舞台、戏曲名人、风味夜市……”主持人平易质朴的直播风格一下子拉近了电台与听众的距离,特别是那独具魅力的甜美音质悦耳赏心,说话真比唱歌还好听。这是多年前我第一次收听亚军主持节目的印象。一个午后,我见到了她,中等偏高,长发大眼,衣着得体,落落大方,形象如同甜美的声音。亚军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是上世纪60年代的大学生。她1987年高校毕业后在中学教了两年书,1989年,建台伊始的河南经济广播电台招聘主持人,她在几百名角逐者中脱颖而出,女应试者中仅有7人入选,亚军和她的名字一样在女应试者中总分也是“亚军”。亚军以独特的主持风格,出色地主持了《漫步今宵》、《戏迷乐园》、《假日戏苑》、《音乐殿堂》、《新人新作》、《热点讨论》、《云游八方》、《旅行船》、《972直播室》等许多类节目、演播过20集(每集30分钟)纪实文学《东京的诱惑》、主持了河南经济广播电台(后改为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经济频率)台庆晚会,参与组织策划、独立主持了河南省第一届、第二届戏曲爱好者大奖赛,都受到了广泛好评。她独著或与人合作的《广播主持人怎样与听众交朋友》等论文或节目数次在国家级有关评选中获奖,她播过的众多节目至今在听众心中难以忘怀。她与同伴在直播室采访邓亚萍的节目《胜利归来》,获河南省优秀广播节目一等奖、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播音研究会播音作品二等奖。这是邓亚萍参加过举世瞩目的第十一届亚运会回到郑州后,在河南经济广播电台直播室接受亚军和她的同事的采访。邓亚萍在这届亚运会上一人独得3枚金牌、一枚银牌,为祖国和家乡争了光。邓亚萍与亚军等主持人谈笑风生,直播节目收听率直线上升。我也收听了这次节目,其中亚军对亚萍说的一段话虽然时隔多年,但仍记忆犹新:“亚萍,你很年轻,并且17岁就取得了这么大的成绩,我想,这对许多同龄人来说,都是一个激励。这使我想起一句老话‘自古英雄出少年!’”与亚军交流最多的还是普通听众。她与同事主持《衣食住行问事处》节目时,一位农村小伙子打来电话告诉她,他要结婚,但不知道怎么布置新房,请亚军帮他拿个主意。亚军说,每到节假日,农村结婚的朋友就比较多。跟这位听众一样,还有其他朋友也提出过这样的问题。现在,我就一并回答。然后,亚军就新房墙面色彩、地面布置、添置家具以及如何烘托喜庆色彩等,都一一作了解答。让那位听众高兴地连说“谢谢!”亚军开朗活泼,与记者交谈时笑声不断。愿她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笑声常常伴随着她。

    2021-11-25 作者:程占功
    • 0
    • 10143
  • 程占功:长篇小说《往事》第十九章

    米兰儿就是周英舍身救下那个采蘑菇的女孩,现在8岁。米兰儿的父亲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光荣牺牲,她家里有年迈的爷爷和奶奶,她母亲和一个小她两岁的弟弟,生活困难。周英多次带着许珍珍到长城小学资助米兰儿和其他家庭困难的小学生,还去米兰儿等学生家中捐款捐物,帮助解决困难。许珍珍生长在所谓“红二代”高干家庭,但却无一点官宦子女的骄气和娇气,从小到大,在所有人眼中,都是一个乖乖女。她现在28岁,中等个儿,皮肤白净,稍圆的瓜子脸上,五官精致,搭配的恰到好处。说话柔声细语,举止彬彬有礼,里里外外透着大方得体,朴实无华的美。她大学毕业分配到云川人民广播电台总编室,现已是总编室副主任。她抚摸着米兰儿的头发,说:“天都黑了,我爸爸怎么还不来呢?”说罢,拉起米兰儿的小手,又道,“走,咱们下山看看我爸爸坐的车过来没有。”“我知道一条小路,咱们走小路,不一会儿就到山下了。”米兰儿拉着许珍珍的手,“我在前面带路!”一辆疾驰的小车停在了山脚下马路边,许杰、许平父子急急地从车上下来。山下距半山腰的长城小学有一公里多山路,由于没有通往山上的公路,许杰和儿子只能徒步上山,好在许杰曾跟夫人周英来过一次长城小学,还记得怎么走。长城小学,尽管天色越来越暗,但许多家长和学生都没有离去,都在焦急地等待搜救周英的消息,都在盼望周阿姨、周奶奶平安回来。学校门房内,于校长站在小桌旁边,抓着电话筒,还在与县、公社等方面的搜救人员紧张地进行沟通。许杰、许平父子气喘吁吁地站到了门房门口。已载《中国作家网》影视剧改编摄制,请与本文作者电子邮箱cjyyl@sina.com联系本文作者程占功,退休前多年任郑州黄河报社记者,黄河文化版责任编辑

    2022-04-28 作者:程占功
    • 0
    • 10139
总27页,文章10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