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的主页

个人介绍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个人作品列表

  • 大学城缺少了什么?

    广州大学城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06编辑出版班张述远第四届“碧草杯”广东省校园文学大赛参赛文章华南师范大学海碰子文学社推荐在小谷围岛上的大学城生活了两年有多,我一直很享受这里的恬静清幽,但时间长了,我开始时常在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大学城缺少了什么?已故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1931年在清华就职时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毋庸置疑,大学城是不缺少大楼的,坐381环绕大学城一圈,整齐林立的大楼令人目不暇接,这里俨然成了水泥森林,成了现代化建筑的一个缩影。那大师呢?曾有人戏言,大学城里的大楼比大师还多。不可否认,自高校扩招以来,教育产业化的弊病日益凸显,且当今社会浮躁之风肆意横行,能埋头研究学术的老师已不多见,更有甚者以打赌来论断学术观点的是否正确,这样的老师,我们能指望他成为大师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如果一个教授都只会打赌了,还能指望他教给学生什么?我们的高校教育竟然沦落到如此地步,真是令人扼腕、叹息!高校教育应该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这是教育界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但如今这个争论早已过时,高校扩招已成定势,我们都是高校扩招洪流中的一员,我们怀着对大学美好的憧憬来到大学城,经历过心理的巨大落差,然后渐渐习惯,渐渐适应,终于不抱任何奢望。其实我们很想改变这一切,但在现实面前,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我们唯一能能做的是让自己在高校这一堆数量庞大的产品中让自己优秀一点,不至于被洪流无情地埋没。高校里还有没有称得上大师的老师?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尽管当今学术腐败之风蔓延,埋头研究学术的老师已不多见,但并不意味着已经消失。高校有大师,但大学城没有大师,因为大师都在城外。大学城本不应该是这样子的,在西方,大学城是自然形成的,是大学发展过程中,大学本身的规模越来越大,有的大学聚集在一起,大学周围或大学校园本身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城镇,自然而然形成的。然而,“大学城”这个概念来到我们国家却完全变质了,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大学城,是把“大学”和“城市”两个本毫无关联的概念生拼乱凑地凑到了一起,到头来,成了两不像,既没有大学本身的历史文化沉淀,也缺乏社会历史演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城市个性。大师都在城外,大学城俨然成了学生的城堡,学生触目皆是,大师却难觅其踪,即便邂逅,也都是行迹匆匆。本来大师就不多见,老师中能称得上大师的寥寥可数,而与大师相处的时间不过是课堂的一个半小时。当我抱着满腹的疑问在课堂结束时欲与大师交流时,却见大师已收拾行囊准备离去。我惊讶于大师匆忙的脚步,大师说:“我也很想留下来抽出时间和你们交流,但校车不等我啊。”大师不在城内,即便有这样的心,也没有这样的条件,何来面对面的交流?我很羡慕以往的大学生,那时老师和学生没有城的阻隔,老师和学生住得很近。《新周刊》副主编周可老师谈起他的大学生活,总是一副怀念的神情:“我读大学的时候,有事没事就爱往老师家跑,很多学问和感觉,都是晚上私下里在老师家喝茶聊天时收获的。”如今在城内的我是不敢奢望的了。时代在发展,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却在拉远,大师都跑到城外去了。虽然现在通讯发达,手机、邮件都很方便联系,但缺乏与大师面对面的交流,得到的总没有想象的那么多,总是感觉缺少了点什么。最近听说城内有高校推出举措,新进的老师必须住在城内,以给师生更大的交流空间。我的心底陡然升起一丝希望,大师进城了,会不会回复到以前周可老师所说的师生喝茶聊天谈学问的日子?若是如此,将是莘莘学子之福,是高校教育之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不能对大学城太苛求,毕竟它还年轻,各方面都有待完善和改进,但我们有理由期待,大学城的未来是育人的天堂,是学术的殿堂!

    2009-02-06 作者:海碰子文学社
    • 0
    • 10647
  • 独上天桥

    广州大学城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06级1班林宗衡第四届“碧草杯”广东省校园文学大赛参赛文章华南师范大学海碰子文学社推荐人们习惯选择捷径。无论是去图书馆还是到教学楼,走天桥之于走一般的路总是远了那么一段距离。于是,走天桥的人大多是情侣、心灵浪子或追求诗情的同学。天桥的边缘化或许折射出了当代大学生内心的沙漠化和审美情趣的从俗化。大学是一个做梦、追梦的天堂,是一个积累知识提升能力体验人生的地方,因此大学生应是一个集现实情怀与浪漫主义于一身的群体。没有梦的大学必定缺少色彩,只做梦的大学当梦醒时分身已不在大学。我不敢断言经常伫立于天桥感叹人生世事的同学是大学的佼佼者,但我敢说他们的内心世界一定比其他同学丰富得多。我的身体是天桥的过客,而天桥是我心灵的归宿之一。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灵魂得到了轮回,成了世人的救世主。而每天不厌其烦地在天桥轮回并不能使我成为耶稣,但我却也成了自我灵魂的救世主。晚上的天桥是一个美妙的人间,尤其冬天夜晚的天桥更具韵味。冬夜的天桥上空没有春天淡云微月般的温馨,没有夏天众星拱月般的灿烂,也没有秋天浩荡无边般的辽阔,但灰白的云层缺处有时也会露出几点凝霜的星光,那欲藏还露、将见仍无的月光更晓情趣。南国的冬天仍然到处鸟语花香,天桥的花儿也正绚烂,要是春天的白日,总有一些蝴蝶蜜蜂面对着心仪的花朵旁若无人地抒情。而冬天的夜里,花儿并不寂寞,它们有月光的陪伴,有寒风的问候,更重要的是还有一些人在默默地关注,然后把它们刻进诗篇携进梦里。有时当独自一人伫立于天桥俯视桥下路上来往之行人时总不免有一丝黯然的伤感。世人熙熙攘攘所为不过名利,而这一拨拨的大学生所为若何?他们是行尸走肉般每天匆匆忙忙赶路还是怀揣梦想在不断前进?白天称兄道弟者甚多,而晚上能直达心灵交流的有几何?为了所谓的人际无时无刻不在强颜欢笑,有几回能像面对冬夜天桥之花时笑得如此的坦然与自我?脚步随着云脚迁移,从天桥的一头慢慢踱到另一头,灯光散乱,忽明忽暗似乎人生也变换了位置。而从天桥的一头到另一头似乎也是人生某一阶段的完整经历。上坡时得细细地感觉每一步,步伐肩负着引力,走到最高的地方心头忽有一种莫名的喜悦,俯瞰前后左右俨然有睥睨百路之态,而当下坡时总是舍不得每一步,每一步都是一种享受,得用心地品尝。地球的引力给了我们负担的同时也给了我们享受的快乐,或许这就是天桥的哲学吧。人总是生活在悖论之中,甚至连走天桥也不能避免。走校园的天桥似乎在进行一种审美、进行一种人生态度的解读,而走校园附近的那座天桥却总令我揪心地痛。或许这就是象牙塔跟社会的矛盾体现吧。传播迷信的,被传播迷信的;失业的,冒充失业的;残废的,假装残废的;虔诚的、耻笑的、不屑的、麻木的……这里似乎浓缩了社会的负面。堂堂七尺身躯横躺路旁,一只破碗向路人发出微微吟叹。我不知道他的双眼写的是迷茫与无助,还是无耻与冷笑;不知道这只破碗装的是望眼欲穿的故乡,还是泯灭的良心与尊严。揭不开神秘的面纱,自标榜为神佛化身的算命者座旁笼罩着伏羲的光环,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灵魂不灭的吹唪在虔诚者心头荡漾。可怜的人,对世界的颠倒认识和虚幻的臆想只能化为祈求彼岸的幸福的徒劳,自身的价值将在走向不可知的彼岸过程中一点点被扼杀。我没有肯定什么,也没有否定什么。每个人都生活得不容易,求生求进是人的本能与权利。但这一切的一切归咎于谁呢?人的本性?社会?执政者?还是?……我在同情他们的同时也在担心自己,在担心自己的同时也在担心这个社会。社会是不会尽善尽美的,这我知道;连自己命运都主宰不了的人担心别人的命运是可笑与徒劳的,这我知道;想为社会尽一份力,承担起一个青年大学生应有的社会责任,最终只能陷进无能为力的痛苦,这我也知道。或许这是责任与能力在现实面前的矛盾。人总是被束缚于这个矛盾的引力而不能挣脱,甚至连求取片刻的徘徊都不行。至于已到何时,已处何地,又有何意更无从而知。这已不再是一座桥一段路,而是一个向每个有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的匆匆过客展示时代瑕疵的客体,甚至展示了超时代的存在。可怜的过客,谁能从这无形的形态中解放出来?谁能把这些游离而又凝聚的瑕疵浓缩成绚烂的彩虹?谁又能不把这彩虹误当甚至有意识地误当为连接现实与彼岸实实在在的桥?但愿桥还是桥路还是路。时光不会倒流,乾坤也不能扭转。谁能主宰心灵想主宰的东西,谁又能不被心灵所不想主宰的东西主宰?把不堪回首的过去,地基不牢的今天,不可预测的将来纳入八卦的阴阳,一切的一切依然是不可知的彼岸。

    2009-02-06 作者:海碰子文学社
    • 0
    • 10647
  • 思想最深刻者,热爱生机盎然

    林妮文综2班第四届“碧草杯”广东省校园文学大赛参赛文章华南师范大学海碰子文学社推荐思想最深刻者,热爱生机盎然。这是德国哲人海德格尔说的。哲学家自有令人敬佩的远见,他们的目光是能穿透时空的。现在的人们动不动就自杀,视生命如鸿毛,昨天听一个学习很好的同学说想死,真是让我惊讶万分。原因是争夺利益之战让她心力交瘁,觉得生活得很不开心。我对她说生命是最重要的,有了坚强的生命才能在世界上乘风破浪。以前读张晓枫的《敬畏生命》,并不能体会那种深刻的含义,现在渐渐明白生命是这世上,或者宇宙间最值得歌颂和敬畏的东西。我说东西并不是怀有轻视之意,恰恰相反,东西,表明它是实实在在的。而正因为实在,它不容忽视,它值得热爱,值得尊重。现代的人们物质条件优越,反而不知道感恩了,容易忽视生命中的一切美好。他们忽视,是因为他们感受不到,感受不到人性的光辉,感受不到创造生命的自然的伟大与奇妙,感受不到人之为人的优越性。而因此,他们便容易轻视人文关怀,容易得意时张牙舞爪,失落时自暴自弃,容易把自己的快乐凌驾于他人的痛苦之上,以欺负弱小为快。这是一种生命的空虚。思想最深刻者,热爱生机盎然。当下是一个信息化,商业化的社会,人们很容易就把人性那些最需要的文化装备忽略掉,一味追寻商业利益最大化,物质程度最大化,而当到了想要的一切钱,楼,车,名,性欲全都得到满足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无力去支撑这个巨大的物质的快乐球。因为他们内心的那种能把这些外在的东西内化,美化,溶化,同化,消化的力量太薄弱了。这种力量来自道德力,感性力,仁爱之力。为什么?因为这种力量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财富,有了这份内心的强大,才能对现实与理想进行融会贯通,才能接近生活的真善美,也才能过得自在快乐。有人认识到现代文明的这种弊病了,于是大量的复古产品接踵而来,红楼翻拍,赤壁,三国,哪一部不是打着传统的旗号,追述历史,拼命想抓住点文化气息。这是意识到现代文明水源枯竭的人们在寻根,想在老祖宗那里掏宝贝。远的不说,就说清末民国初的辜鸿铭,一位生在外国,学在外国,精通欧洲多门语言的学者,却拖者长辫,戴者瓜皮帽,一身师爷装行走在北大校园里,这用当下的说法叫行动力,他这样做摆明捍卫中华传统文化,凭它西风如何盛行,他辜鸿铭见过世面多了,什么法国,德国,英国,还是咱大中华好啊.后来的傅雷不也是学贯中西了吗,但还是中国的儒学,道学给他的人格影响最深.鲁迅骂传统礼教吃人,他是太了解华夏五千年的文化了,他是太了解中国人了,于是,他以一个怀着对中国文明的热爱的战士身份去捍卫她,保护她.深刻的批评源于了解,有多恨源是有多爱.而四十多年前那场大浩劫更让经历过的老知识分子看到民族与个体生命的连接,看到人性关怀的伟力,看到生命真正的美好。他们走过了大半人生,经历了风风雨雨,最后说,人生是一条道路,一步一步走下去,没有平凡与伟大。有情有感有体会,真正生命内在的体会,那才是你选择的人生,于是生命便因此而有价值,开始生长,像窗外的月桂树一样生机盎然。也许正像老子所说的物极必反,物质化到顶了需要来点精神文化调剂一下。有了调剂,希望在一片精神文化沙漠上栽树种草,梦想寄托在绿洲上。这种调剂可以是音乐,色彩,诗歌,舞蹈,让大家抽点时间放一放手头的工作,谈一谈争名夺利的热切念头。有了这种调剂,希望能让炸鸡食品店,我是指麦当劳,肯德基这些快餐店多一点鸡德,当他们杀鸡的时候也想想人性点的方法。有了这种调剂,希望旅游胜迹,文物古迹能少受点虐待,这种虐待可是多方面的,从不合理的开发到游客的无意识破坏,还有商业气息愈浓的炒作,令人恶心的装饰,把好好的文化活生生的埋葬了。有了这种调剂,希望家庭里的和家庭外的人与人之间少一点冷漠多一点交流与沟通,多一点体谅与关心。写这篇小文,也是因为积蓄已久的想法想要表达,也许粗陋的文笔并不能完全表达笔者的真正所想,但愿能抛砖引玉吧,让更多人思考这个问题。碧草

    2009-02-06 作者:海碰子文学社
    • 0
    • 10646
  • 看花不是花

    □载望第四届“碧草杯”广东省校园文学大赛参赛文章华南师范大学海碰子文学社推荐保罗·莱文森说了一句接近真理的话:所有知识,只不过是外部世界挑战我们认识能力的结果。人本来很懒,要是有个真主宰,把世界的一切都摊开在面前,我们可以拿来便吃,拿来便用,那么人的进化可能遥遥无期。而现实是,我们的祖祖辈辈总觉得这个世界不怀好意,简直坏到了极点,不仅把好东西藏着掖着,还给自己蒙上面纱。害得人类不但要费尽心机拿东西,在好奇心的驱动下还要一遍又一遍去揭世界的面纱。我拿出一朵花给你看,在通常的情况下,你不屑或者陶醉。不屑的理由有种种,陶醉的理由也有种种。我的要求只有一个:请动用你的智慧,描述一下这花。答案一定五花八门。爱美的人会动用一系列的四字成语极力夸面前的尤物,稍懂植物学的人也许会一本正经地指出,这花是某属某种某科,几年生,等等,如数家珍。读过几年酸腐文学的人,此刻一定一头扎进文学史,等他探出头来吐出一串泡泡,里面晃悠悠可能全兜着典故。会另有感情充沛的人,被这花惹出陈年旧事,于是有一搭没一搭道出一段尘封的记忆。这么多答案,如果不是为了应景,那么全抵不过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这是一朵花。这是我们认识的起点,或者说,是一个常识,人类的全部智慧植根于此。可惜的很,我们经常远离常识,积极犯错,犯漫无边际的错误。比如说,我们常常不把人当人看,而是当作植物,可以连根拔起,当作机器,可以随意操作。世界以他的本来面目展现给人,人却常常心怀破案的冲动,树假想敌,看花不是花,以为后面总藏天机。随便走进一个现代家庭的书架,几乎可以轻易找到两种书,《十万个为什么》和百科全书。前一种给小孩看,我相信一个人童年时期的骄傲至少有一部分来自对《十万个为什么》的熟读,至少我是如此。当你年岁渐长,看见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能毫不犹豫地喊出小名甚至学名,看见哧哧的火苗马上想到氧气,小小的胸膛会很快挺起来。另一种与其说给成人看,倒不如说为全人类而写。人类的知识如此浩瀚,以至于我在百科全书面前常感双脚乏力。更要命的困惑是,这两种书把世间万物颠来倒去说了一遍,采取的方式正如前文痛批,看花不是花。这个问题很好解决。知识和智慧是两码事,二者在语义学上的距离,就如驴和马在生物学上的距离一样遥不可及。但是,指驴作马的事儿常有发生,这也好理解,马和驴远远看去实在很难分别,关键还在于距离。偏执的人硬要刨根问底,把驴和马放在显微镜下,如此则怕一时间也难以在皮毛上取得突破。而智慧的意义在于,在拿起显微镜之前,你已经知道眼前那只四脚动物是驴还是马。日常生活很难跟知识扯上联系,更多时候,我们在常识层面上纠缠不清。一个基本规律是,一个人拥有的常识越来越多,他的智慧也就更加牢固。问题在于,大多数时候我们离常识确实很远,比如现在,我为了说明智慧的不可多得,唠唠叨叨指东道西。这一切只能证明,我也是个看花不是花的大俗人。

    2009-06-27 作者:海碰子文学社
    • 0
    • 10646
总6页,文章2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