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的主页

个人介绍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个人作品列表

  • 文化生命

    文综2班林妮第四届“碧草杯”广东省校园文学大赛参赛文章华南师范大学海碰子文学社推荐人的想象力是可怕的。文化是想象力的结果。文化必是创造的出来的,但创造出来之后便有了自己的生命,可以在无形中繁衍。人具有想象的理性。想象力用来产生头脑中的蓝图,理性用来创造。中国的麒麟,头和尾像龙,身子像马。中国人喜欢把认为好的东西集合在一起,然后把这个美好的构身当作神一样崇拜。麒麟送子,一个实实在在的愿望便找到了寄托。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很适合中国人的性格。中国百姓就是这样把认为好的东西就拿来使用,把使用的东西发挥到极致。再说观音菩萨,观音其实非男非女,但我们喜欢把这个救苦救难的慈善的化身当成理想的女性。而这个就是传统的中国妇女的化身。我在莲花山看观音像的时候感受颇多。在民间,佛家与道教其实已融为一体,也不用分观音是道教的还是佛教的,可以说,中国民间的崇拜对象都不是纯粹的而是美好愿望的结合体。第一眼看到观音阁里的观音像时,我就怀疑观音的发型和印度传统男子的发型很像。这种人为的神是人们心灵寄托的具体化身。就像那耶稣基督的像是外国人而不是中国人一样。送子观音,滴水观音,如意观音,延命观音,百姓的愿望多么实际。大旱是渴望天降雨就祈求滴水观音,希望事事如意就祈求如意观音,希望延年长寿就求延命观音。而最常用的应该是送子观音了,青年男女想要早生贵子都来拜拜这位观音。观音娘娘还都是赤脚的,这让我想起印度的赤脚风俗。总之,一切都是人间文化的再现。也许这就是所说的“人间佛教”精神。大殿两旁各有一个大层架,放着上百尊观音,真是气势宏大,这么大的震压力想不信也难。人的想象力一旦化为现实的运用,结果真是不可收拾。中国人信风水,莲花山观音阁依山伴水,佛门圣地。所谓圣地也即是风水宝地,进一步就是好的地理环境。在我参观的时候还看到观音像旁贴着“提防小偷”。所谓圣地,不是真神所在地,也不是真神显灵处,而是人们认为摆放神的最佳处。神是人造的,而这个“人造”来源于想象力和愿望的结合。结合后的实体,人们便把它当作心灵所需愿望的寄托。岭南地区自古毒障多,而观音这个来自南海的慈善女神正是来帮助人们清除毒障的。在这片古代蛮荒之地,人们的开化程度,文明程度低,生活导向迷茫,于是,观音就来帮助人们指迷津。这就是土生土长的慈悲大师。观音阁中间供奉着“二七捨身出千千手眼的”千手观音。可见天下灾难多,双手还不够,要千手方能解决这世间的苦难。人们是相信的,曾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事实上,只要相信,便会有奇迹。人们创造了一个愿望载体后,一切便想当然地附加上去。什么禁荤,吃素,放生,禁欲等等,这个体系开始庞大,开始生根,于是渐渐形成蔚然的文化大观。它的生命力不容忽视的。有了生命力便有了生命,活生生的,可触可摸,不是条文规章,可以传递生命的。有人说文化是后天形成的,不能是天生的,从一个角度上讲可以,但是文化一旦被创造便有了生命,它可以造成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先于后天的创造时已产生了作用,并在这种作用中让已创造的文化与后天创造的文化体系趋于一体。于是文化得到传承,文化基因得到体现。

    2009-06-27 作者:海碰子文学社
    • 0
    • 9713
  • 在冲突中挣扎的宗教世界

    经济与管理学院张龙飞第四届“碧草杯”广东省校园文学大赛参赛文章华南师范大学海碰子文学社推荐文化的各类定义,至今已不下百余种,而认为文化包括从器物到制度再到观念这由表及里的三个层面,则基本上是中外学者们的共识。异质性势必导致冲突的出现,而一般差异与冲突的表现和发生,往往集中在观念的层面。如果说价值系统和宗教信仰是文化最为核心和底里的东西,那么,如今世界上出现的如此多的形形色色的国际冲突,都几乎无一例外地具有宗教信仰差异的根源。世界上各大宗教无不以惩恶扬善、净化人性为基本宗旨,但宗教在古今中外的人类历史上却又常常是规模巨大、难以消解的族群冲突的渊薮。甚至有学者干脆就说,人类的历史是宗教卷宗中的历史,人类的战争与冲突根本上是源于宗教或生活信仰的差异性。恰如卡西尔(ErnstCassirer)所说:“它(宗教)鼓励我们与自然交往,与人交往,与超自然的力量和诸神本身交往,然而它的结果却恰恰相反:在它的具体表现中,它成了人们之间最深的纠纷和激烈斗争之源泉。”也许2001年是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年份,是一个灾难性的标志,标志着世界由此正式进入所谓宗教冲突的时代。9.11事件使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式向伊斯兰世界宣战,阿富汗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伊拉克站争的锣鼓正式敲响,丹麦的漫画事件风波还紧,激进的伊斯兰抵抗组织哈马斯上台了,伊朗的核危机让西方焦头烂额之时,伊朗总统马上抛出“把以色列从地图上抹去”的言论,忧心忡忡的时候,伊拉克什叶派的圣殿金顶被炸得面目全非,内战初现端倪;胆战心惊之际,爱尔兰又发生流血事件,印度宗教冲突大爆发,天主教和新教间的老账本再次被翻了出来。从中东地区的连绵战火到9.11的极端恐怖,从伊拉克的内战危机到印度的流血事件,都可以说是宗教冲突的表现形式。亨廷顿(SamuelP.Hungtington)所谓“文明的冲突”(theclashofcivilization),固然包含了政治与经济利益的内容,但本质上可以归结为不同宗教信仰的冲突。事实上,亨廷顿本人也正是将宗教视为文化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亨廷顿认为,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等意识形态划分的时代已经结束,宗教和文化的差异性将成为未来人类社会冲突的主导因素。因此,如何化解宗教冲突,谋求不同宗教传统之间的和谐相处、共同繁荣,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根本性问题。著名天主教神学家、“世界伦理宣言”的起草人孔汉思(HansKung,又译为汉斯·昆)曾说:“没有各宗教之间的相互了解,国与国之间则很难相互了解;没有各宗教之间的对话与沟通,诸教之间则很难达到和平与友好,而诸教之间若不能和平相处,诸国之间亦不可能和平相处或安全共存。”所谓“没有宗教之间的和平就没有世界的和平”,如今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越来越不断得到了现实层面的论证,也成为全球众多有识之士的基本共识。如何理解以宗教问题为导火线的社会冲突,学术界有不同的分析模式。一种模式认为,作为意识形态的宗教问题,是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反映,因此每一所谓的宗教冲突,都有其更深刻的社会根源,宗教不过是其表象而已。依据这一模式,我们会发现,许多以宗教名义出现的冲突,的确有国际秩序和社会秩序不公平的基础。比如法国的穆斯林骚乱,应该说与法国穆斯林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下,难以融入主流社会有关。全球性的激进穆斯林运动,也很难说与中东国家的现代化程度较低没有关系。从这一认识模式出发,一个更有趣的现象是:宗教问题是特别容易被免费搭车的社会因素。宗教本身是最敏感的社会元素,因此当一些政府、团体或个人对于其他社会问题束手无策,或者想一举成名的时候,利用宗教冲突是一个节省成本的办法。比如丹麦的漫画事件,最近扩展到了尼日利亚和印度,似乎就有搭车之嫌。尼日利亚的激进穆斯林焚烧了15座基督教堂,死亡10多人,其表达愤怒的手法与丹麦漫画似乎相去甚远。印度北方邦的少数民族福利部长奎瑞西宣布悬赏600万美元奖给杀死漫画作者的人,杀手将获得与自己一样体重的黄金。不仅旗帜鲜明,而且所赏黄金的办法如此具有煽动性,使人不能不想到此人的其他目的。此外,还有另外一种模式,认为在社会冲突中,宗教自身就是一个独立因素,不必作为其他经济政治问题的反映。宗教问题自身就可以引发重大社会动荡,比如文明冲突理论就有这一模式的影子。从近几年的国际局势看,这一分析思路有其独到之处。比如对于2006年丹麦的几张漫画,部分穆斯林的愤怒的确出自其宗教教义和感情。以“画”的形式表现穆罕默德,本身就违犯了伊斯兰教的诫条。去过清真寺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与充满雕塑、绘画的佛寺、基督教堂最大的不同,就是清真寺里没有对圣人的形象描绘。对深受基督宗教熏陶的欧洲人而言,伊斯兰教的这一规矩真是不可思议。在某种意义上,西方艺术就是宗教艺术,如何不能形象地描绘圣人呢?所以当穆斯林提出抗议之后,欧洲报刊出现了一个有趣的回应:《法兰西晚报》一下子将耶稣、释迦牟尼等其他宗教的圣人们都画成漫画,告诉穆罕默德不要烦恼,“我们都被漫画化了”。应当承认,不同宗教之间思想差异,应该是丹麦报纸发表漫画的基本原因。作为一个500多万人口,近90%人民信仰路德宗的非移民国家,很难说丹麦的媒体在发表漫画时有什么政治或经济的阴谋。在当今的宗教学研究中,一种宗教传统对于其他宗教传统的态度,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即排斥主义(exclusivism)、包容主义(inclusivism)和多元主义(pluralism)。排斥主义是指自认为独占绝对宗教真理的专属权,否认其他的宗教传统可以为人的存在的终极转化提供真正可行的道路。包容主义是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其他宗教传统拥有部分的真理性,但同时认为其他的宗教传统所拥有的真理已经包含在自己的宗教传统之中,其他宗教只是真理的初级阶段,而真理的最后与最高阶段仍然不为其他宗教传统所有,只能通过自己的宗教传统得到揭示和指明。这颇类似于佛教的所谓“判教”。多元主义则能够正视包括自身在内的各个宗教传统的特殊性,认为不同的宗教传统都可以为人类存在的终极性转化提供一条道路,尽管超越的方式不同,但都是对于超越者的一种回应。用约翰·希克(JohnHick)著名的比喻来说,不同的宗教传统恰如信仰的彩虹,是对同一种神性之光的不同折射。排斥主义和包容主义的关于对待异教的态度面对21世纪突出的宗教冲突问题已经显得不合时宜,再采用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其他的宗教不但无助于解决严重的宗教冲突问题,反而只能使得冲突愈加激化。面对现今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的文化之间的冲突,应该采取“多元主义”的态度,正视自己与他方的特殊性,抱着平等相处和平等对话的态度,坚守“和而不同”的原则才能更好地开始问题的解决。宗教已经成为文化背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宗教的观念和准则渗透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宗教的冲突势必表现在生活的每个方面,因此,宗教冲突问题必须通过平等对话来解决,而不是强势的压迫和侵犯,更不是诉诸战争。正因为宗教的因素构成全球范围内文化冲突的根源之一,如何通过对话而不是对抗来寻求宗教冲突的化解之道,业已成为宗教界人士和广大知识分子共同参与进行的一项事业。世界各个宗教传统的信奉者以及认同或至少对这些宗教传统有同情了解的研究者们,如今更是正在分别从不同的宗教传统中发掘各种相关的资源,以求能对宗教冲突的化解有所贡献。例如,在今年美国纽约举办的第32世界经济论坛年会(WEF)上,宗教冲突的问题就纳入了会议的议程,显示出经济与宗教两个似乎不相干的领域其实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而受邀参加论坛年会的台湾法鼓山圣严法师一方面建议论坛成立宗教委员会,一方面也呼吁信奉或认同佛教传统的人士开发佛教传统的智慧,谋求化解宗教冲突的良策,表示了佛教方面对于全球宗教冲突的回应。对话才是解决之道。当务之急是建立有效的宗教对话机制,各个宗教流派应该撇开成见,以合作而不是敌对的态度真诚地进行交流,共同拟定方案,逐步地落实,消去不同宗教信仰的种族之间的敌对情绪,以人类共同的追求为基础建立宗教共同愿景,逐步解决矛盾,制止无谓的冲突的出现。面对不理性的宗教情结煽动现象,我们应该持冷静审慎的态度,不能把一切的问题都当成宗教的矛盾,不能把一切的冲突都简单地归结为宗教信仰的差异,毕竟,很多的问题都不全是宗教问题,而是亟待解决的政治经济问题抑或其他的文化差异性问题。但目前国际上严峻的形势也再次表明:宗教问题已经不能再受到忽视了,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国际社会危机,如果得不到长足的解决,人类将面临无尽的战争和灾难。所有的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应该撇开成见,把“和而不同”当成自己信仰中的根本性的原则,尊重其他宗教人群的信仰自由如珍惜自己的信仰自由一样,以真诚的对话来解决问题而不是选择牺牲上帝真神的子民。冲突既可以让我们流血,也可以使我们坚定对宗教教义中真善美以及和平的追求。

    2009-06-28 作者:海碰子文学社
    • 0
    • 9707
  • 幸福的解读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2006级4班梁俏第四届“碧草杯”广东省校园文学大赛参赛文章华南师范大学海碰子文学社推荐《理想国》的上篇“理想国家与理想政治”中“论财产与老有所福”克法洛斯提到晚年的自己随着对肉体快乐的需求越来越清淡,就越来越享受聊天的快乐。他没有和别的老人一样感觉到晚年的苦,他老有所养,老有所福。在我们看来他是幸福的,因为他的灵魂得到了宁静与自由。丰富的人生阅历让他对生活中的一切琐事都看透了,他好好地享受着晚年的那份平静与安宁。幸福是什么概念,是老有所养,老有所福吗?幸福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看法。贫穷的人认为有用不完的钱就是幸福的,富有的人认为能与家人轻轻松松地吃个饭度度假就是幸福的,恋爱的人觉得和对方在一起就是幸福的,爱智慧者渴望在知识的海洋里遨翔,静静地看本书,做学问就是他们眼中的幸福。一百个哈姆雷特就有一百种看法。无论具体人们的幸福观是怎样的,它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反映,它支配着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做何种选择,为社会做何种贡献。那么幸福是如何定义的呢?“我们现在主张自足就是无待而有,它使生活变得愉快,不感匮乏。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幸福。”“不过把幸福称为最高的善,看来是种同语反复。”“我们把善看作是灵魂的行为和活动,这乃是个早已存在的、古老而美好的主张,现在的哲学家们也没有不同的意见。在这里,准确地说明了行为和现实活动就是目的,所以灵魂的现实活动就是善,但不是外在的善。幸福就是生活优裕、行为美好的观点和这一原理完全符合,因为我们已经把它规定为某种好的生活和好的行为。”这是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提到的关于幸福的理解。幸福作为最高的善,是灵魂的行为和活动。幸福有外在的表现,最明显的标志是一个人感到幸福时,他精神上也必定感到满足,他的脸上会洋溢着微笑。灵魂的行为意味着幸福只能去感受,而不是一个摆在你的面前,昭示它就是传说中的最高的善——幸福。幸福是一种心理感觉,它捉摸不透,它灵变。亚里士多德提到灵魂的现实活动就是善,可是并不是每一个灵魂都是美好的,那么丑陋的灵魂所展示的行为还是善吗?幸福不是外在的善,那生活优裕、行为美好不是外在的可观的表现吗?幸福不仅仅需要内在心灵的感触也需要一些物质实体的支撑。亚里士多德把善的事物分成三个部分:一些称为外在的善,另一些称为灵魂和身体的善。而灵魂的善是主要的、最高的善,换句话说,灵魂上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外在的物质可以使我们生存得更好,但是精神上的满足是我们寻觅已久的幸福。“有些人说,幸福就是德性,有些人说幸福就是审慎,另外一些人则把智慧当作幸福,还有一些把其中的一项与快乐相结合,至少把快乐当作不可缺少的因素。此外,还有人把外在的好运气也加进来。这一些说法中有的源远流长,主张的人数众多,有的虽出自少数人,但他们是杰出的人物,不过没有一种是完全没有理由的。它们或者在某一点上站得住脚,或者大部分都能认同。”无论是德性、智慧,还是快乐都与我们平时所感悟到的幸福相关。“最美好、最善良、最快乐也就是幸福”如此看来世界上只有追求幸福的人,而没有真正得到幸福之人。“每一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自然倾向,幸福以自身为目的,同时又是其他一切目的之目的。这种以幸福为伦理活动终极目的的观点被称作幸福主义。”“一个完全合乎德性而现实活动着,并拥有充分的外在善的人,难道不能称之为幸福吗?还必须加上,他不是短时间的,而注定终生如此生活,直到末日的来到。不过,既然我们主张幸福是目的,是彻底的完成,那么它究竟如何也就难于说清了。如若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有生命的东西中,把已具备和将具备所说条件的称为至福,当然是至福之人。”真正幸福之人尚且没有出现,因为我们人类暂时是拥有充分的外在善,可是我们的行为还有待于继续修炼。幸福是目的,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以追求幸福为目的,一步步地向幸福的灯塔迈进。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到“我们的守卫者仅仅只能得到吃的,除此之外,他们不能像其他人一样还能拿到钱。因此,他们想去哪里都无法如愿,就连旅游都和他们无关。至于女人、高消费、住奢华住宅,那就更不敢想了。”在我们今天的人看起来,这观点是荒谬的,因为这样的守卫者跑完全世界也未必能找到一个。如此商品经济充斥着市场,人们每天为生活忙碌着。“我说城邦守卫者的那种‘一穷二白’的生活是最幸福的”柏拉图的这个观点在今天的人眼中似乎是疯子所言。没有人愿意奉献自己去做守卫者,忍受着各种的诱惑,但是自己却不能去尝试。中国的贪污现象自古有之,而且这股风气难以灭绝,就是因为人的欲望在作祟。没有的想拥有,有了的希望的到更好的,似乎在颠峰的人又想满足一下自己玩刺激的心态。正因为如此,柏拉图构建的才是理想国,而现实中的城邦是无法达到这一点的。而且理想国中博爱的思想在传统的中国也难以很好地传播开来。因为中国人落叶归根,讲究认祖祭宗。而理想国中孩子不能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身体有残疾的婴儿当场掐死,从人道主义方面而论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理想国过于美好而没有在现实中存在,但是它是人们追求幸福的一种表现。有了这幅美好的蓝图,人们生活的方面更加明确。幸福不仅仅是理想国中所追求的理想政治,它还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是善的体现,它不停留在外在的善,它是灵魂上的善。

    2009-06-28 作者:海碰子文学社
    • 0
    • 9699
  • 关于诗歌的“口语化”

    2009-02-06 作者:海碰子文学社
    • 0
    • 9698
总6页,文章2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