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的主页

个人介绍

程占功(笔名 水之韵 火平利 程为公 ),陕西人,多年任郑州黄河报社记者及黄河报文化版责任编辑。业余从事文学创作,著有长篇小说《万世大禹》、《名将孤女》、《往事》,其中《万世大禹》与我根据自己创作的中篇小说《倪岱传奇》改编的同名电影剧本一起,由国家版权局直属的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审核后,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向我颁发了作品登记证书。我还著有中篇小说《奇婉下凡》等,以及大量新闻、散文作品,已发表各类作品一百多万字。另外,我早年创作的33万字的10集电视连续剧《黄河魂》文学剧本被摄制部门选用后,由我与另一人在北京修改加工两个月,摄制完成后,1993年在中央电视台一台、二台播出。获全国报纸副刊专栏年赛奖、河南省专业报撰稿一等奖、编辑一等奖等。

个人作品列表

  • 郑国渠泾惠渠走笔

    踏上2000多年前郑国渠滋润过的土地,面对后人为郑国雕塑的古铜色塑像,记者仿佛走进了历史。时任陕西省三管局党委书记的刘恒福同志从西安陪记者赶到渭北泾阳一带,冒着炎炎烈日,在郑国渠水流淌过的田野,在泾惠渠水浇灌过的大地,追寻历史的遗迹。刘书记一边作向导,一边作介绍。引泾灌溉从公元前246年郑国修建郑国渠开始。郑国是韩国的一名水工,他修建郑国渠最初的出发点与大禹治水有所不同,他是韩国派到秦国的间谍。韩国看到日益强大的秦国虎视眈眈,随时有东扩侵略自己国家的危险,便派郑国到秦国献“疲秦之计”,让秦国在关中兴建引泾河水灌溉农田的大型工程,把人力、物力、财力都消耗在水利建设上,使其无力侵犯自己的国家。秦国虽然当时就识破了郑国的计谋,却仍然让郑国发挥自己的专长,主持修建引泾灌溉工程,以润泽关中土地,造福百姓。经过10余年艰苦努力,灌渠终于建成了,可灌溉土地近百万亩,使秦国经济实力得到了极大增强,为后来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这个灌渠由于是郑国主持修建的,秦国就命名它为郑国渠。也由于郑国渠惠泽了当时和后世,人们便对郑国的间谍身份宽容地一笑了之,而对他治水的伟业传颂千古。泾惠渠管理局曾邀请西北大学地理系的学者和考古工作者对郑国渠渠道进行过实地察勘,标绘出郑国渠的引泾故道路线,其实际长度为126.03公里,渠道自西而东布置在渭北平原二级阶地的最高线上,充分利用了北原以南、泾渭河以北这块西北高、东南低地区的地形特点,形成了渠水自流灌溉,从而控制了灌溉面积。郑国渠在渠道工程布设上,将沿线与渠道交叉的许多小河拦水入渠,使郑国渠沿渠流量渐增,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灌溉效益。这在2000多年前,是很难得的。由于河床下切以及引泾渠口不断上移,在郑国渠之后,历代在郑国渠的基础上又建成了汉代的白渠,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广惠渠、通济渠等。到了清代,弃泾引泉,引泉名曰龙洞渠,灌溉面积只剩下2万亩。公元1932年,陕西大旱,李仪祉先生在历代引泾灌溉的故道上,主持建成了泾惠渠,灌溉面积大幅度提高。并且,成立了泾惠渠管理局,李先生亲笔写下了《泾惠渠管理管见》、《泾惠渠管理章程拟议》等颇具真知灼见的论文。泾惠渠的建成,使关中人民久旱逢甘霖,几十万亩良田得到了及时灌溉。解放后,经过不断改造完善,新建坝闸,扩大隧洞,加高石堤,泾惠渠枢纽工程更加雄伟壮观。如今,灌溉面积已达135万亩。李仪祉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水利科学家。他1882年生于陕西蒲城,1909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后两次留学德国,回国后曾在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西北大学任教授、校长等职,以后曾任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会长等职,1938年病逝。人们像对待大禹一样,敬仰和怀念郑国、李仪祉。在如今泾惠渠渠首的一个展厅里,安放着郑国的半身塑像;在当年李仪祉主持修建泾惠渠住过的地方修建了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的“李仪祉墓园”。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谒了“李仪祉墓园”。墓园大门楹联上由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写的“殊功早入河渠志,遗宅仍规水竹居”,让人思绪万千,感慨不已。

    2021-10-20 作者:程占功
    • 0
    • 10958
  • 让 路

    王维舟同志是四川宣汉人,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革命武装斗争,历任红33军军长等许多重要职务。抗日战争年代,王维舟同志带领八路军385旅驻防陇东地区。毛泽东同志对王维舟在陇东地区的艰苦创业给予了高度评价,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曾亲笔书写:“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题词赠他。陇东人民十分爱戴王维舟同志,亲切地称他“王善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采访王维舟的警卫员李有义时,他讲了一个让路的故事,让我们充分地感受到革命前辈亲民爱民的可贵品质。1942年秋末冬初的一天,警卫员李有义陪王维舟同志,去驻扎在合水县的警备七团平反了一个冤案后,起程回旅部庆阳。他俩骑着马,走出30多里地,翻过一座山,向一条沟走去。转过一道弯,两匹马先后跳过山溪朝前奔跑。突然,走在前面的旅长拉住了马,掉转头对警卫员说:“小李,快下马!”李有义往前一望,只见前面走来了两个背柴的老乡。便说,“首长,要他们往路边让一让,我们不用下马,也可以过去。”“为啥要人家给我们让路呢!”王维舟同志说着跳下马来。两个背柴人看见八路军给他们让路,憨厚的脸上挂着感激的笑容。那位中年农民说,“你们八路军真好,要是遇上国民党军队,不抓我们给他们挑担子就万幸了。”旅长见背柴人都穿得破破烂烂,十分同情地说:“天冷了,多打点柴取暖吧!”“唉,那还顾上取暖呢!我这是去卖柴,弄点钱给老娘看病。”那位中年农民说罢,脸上露出了愁容。旅长听罢,把马向前拉了几步,他叫两个背柴人把柴放在土台上歇一会儿。通过谈话了解到,那位中年农民姓张,那个小青年是他的儿子。老张的母亲患了伤寒病,由于无钱治疗,病情越来越重。老张只好和儿子每天进山里砍几趟柴,晒干了背到合水县城去卖,用卖柴钱给母亲求医看病。老张说,合水县古城川有个老巫婆,人们都把她当作神仙看待,他也打算去求她。旅长听罢,看了看老张和他那个一直不说话的儿子,从警卫员背的公文包里取出纸,写了封信递给老张,说:“西华池(合水县城)有我们八路军警备七团的医院,你把老母亲送到那儿,他们见到这封信,会让你母亲住院治疗的。”“你是……”老张接过信,惊讶地问。“我叫王维舟,是八路军。”王旅长笑了笑说。“哦,我知道了。”老张喜出望外,情不自禁地说,:“我真没想到,今天见到了你,善良的人啊!”“拿你们卖柴的钱自己做点衣服穿。”王旅长关心地说。“叔叔,今天去我们家吧,我昨天在山上打了一只兔子,还没吃哩!”小孩也开了口,眼眶里溢出了泪珠儿。“是啊,今天我们不进城了。我的家就在前面住,你们一定得去。”老张说。“谢谢你们,以后有空儿一定来,今天我们得赶回庆阳。”旅长说了声“再见”,便与警卫员上马了。两月后,老张的儿子穿着新衣服,拿着一只鸡到庆阳找王旅长来了。他说,经过部队医院精心治疗,他奶奶病已经好了。他代表全家人感谢王旅长来了。王维舟听说后十分高兴,但对他送的礼物却谢绝了。原载《中国作家网》

    2021-02-25 作者:程占功
    • 0
    • 10958
  • 丹青妙笔写春秋

    程占功县委书记张延安说,我们要珍惜和培养书画艺术人才华灯初上,山东东阿县城沉浸在色彩柔和的氛围中。记者走进时任县委书记张延安家中,与他就本文主人公、山东省聊城市政协委员、青年画家王婉茹及其作品等有关问题进行座谈。“大家知道,王婉茹的国画作品从东阿走向全国,走出国门,有了一定的影响。请张书记从父母官和专家(张延安在书法艺术上有较高造诣)的角度,对婉茹及其作品予以评价。”记者与张延安书记握手、落座,随即提出问题。“王婉茹是一个优秀的书画艺术人才。”张书记说,“她不仅虚心学习,刻苦钻研,而且认真细致,从不粗制滥造,就是送画给人,也是这样。可以说,她对自己画的每一幅作品都力求成为精品。”“婉茹能有今天的成就,她的天赋和勤奋固然重要,但与领导的关怀和老师的培养分不开。”记者说罢,又问,“张书记重视书画艺术人才的培养,是因为个人爱好书画艺术吗?”“不完全是这样。”张延安笑了笑,接着道,“书画艺术虽然是一门高雅的艺术,但今天在社会各阶层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越来越多的人喜爱这种艺术。正因为我们看到了这个潜力,我们就要珍惜和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并创造有利于创作的条件。我们的目的是,书画艺术搭台,经济贸易唱戏。为了发展东阿经济,我们应该这样做。”当我知道张延安原在山东省高唐县任县长时,就十分重视书画艺术人才的培养,挖掘人文书画艺术资源,使高唐县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书画艺术之乡”,并以此招商引资,为振兴和发展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便深深地理解了这位当地百姓父母官的良苦用心。“王婉茹在李书瑛等画家的教导下,已掌握了比较扎实的绘画基本功,不少作品达到了一定的艺术境界。”张延安书记回忆说,“当我看到一幅幅婉茹创作的精美的工笔画时,在为她高兴的同时,就觉得她更需要博采众长,全面提高自己的水平。”稍顿,张书记接着道,“婉茹接受了我的建议,上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国画系深造,并前往北京接受一些全国著名画家的面授,得到一些造诣很高的名家的真传。她回来后向我汇报说,走出东阿,眼界大开,拜多位名家为师,博采众长,对自己帮助很大。她要从以往的工笔重彩画向大写意转化,要在以往的水平上,有新的突破。我为她的进步感到高兴,我们这位年轻的画家很有发展前途。”张延安书记自己的书法造诣就不同凡响,在鲁西南有不少人都希望得到他恢宏大气、笔法遒劲的书法作品。他让记者参观了他飘逸着墨香的书法创作室。他说,工作忙碌一天,练练书法,写写字,对他来说,就是最好的休息。名画家李书瑛慧眼识才,精心培育;王婉茹水滴石穿,锲而不舍,终成大器东阿县城,山东省聊城市政协委员、东阿县电视台文艺编辑、青年画家王婉茹的画室。时值暑伏,画室持续高温。温度在摄氏37至38度上继续攀升,汗珠儿在婉茹洁白的臂膀上轻轻滑落。画桌上摊开的宣纸上,一簇簇鲜艳的牡丹,在画家连续十几个小时的“浇灌”下,竞相绽放。王婉茹手中的画笔在调色板与宣纸间缓缓移动,汗水不时滴在宣纸上,宣纸不时沾在婉茹的胳膊上。婉茹不时小心翼翼地把沾在胳膊上的宣纸轻轻揭开,继续运笔描绘,忘了午饭,忘了晚餐,直至次日凌晨……这组画面,只是王婉茹学习绘画、从事绘画艺术创作多年来经历过的无数场景中的一个缩影。鲁西南名画家李书瑛先生坐在王婉茹家中,与身高1。7米,文静腼腆,不施粉黛的王婉茹一起向记者叙述过这个“缩影”后,又介绍了婉茹如何拜师学画、李书瑛如何教她作画做人、婉茹如何水滴石穿,终成大器的往事。1978年生在山东东阿的王婉茹,自幼喜爱绘画,到12岁时,她的绘画天赋已显山露水。这个好静不好动的小姑娘希望得到名家指点。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的父亲认识了名画家李书瑛,就把女儿渴望拜名师学画的事儿告诉了她。当时,李书瑛先生已过半百,希望自己的画艺后有传人,亦想找些富有天资的好苗子栽培,便很快收王婉茹来到麾下,开始系统地学画。李先生根据王婉茹的爱好兴趣,热情地教她学工笔重彩,婉茹认真努力地学,进步很快。李先生看她是块好料,便毫无保留地倾心相教。不仅教她作画,还教她做人,他拿出《李苦禅文集》等著作让她阅读,并对她说,大凡历史上有成就的人,无一不是从勤奋好学这条路上走过来的。我们不仅要学习那些德高望重的前辈们的优秀作品,还要学习他们高尚的人品,并给她讲了齐白石大师不给日本鬼子作画的爱国故事等许多培养优秀品格的故事,使她受益匪浅。在作画技巧上,他让婉茹深谙“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道理。李书瑛在教婉茹学习基本功的同时,特别让她多练笔、多观察。王婉茹特别勤奋,多年来,除了学习、工作,便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埋头画室,伏案学画、作画。不论是青春年少的花季时节,还是踏上工作岗位的黄金时代,她都没有虚度年华。她身材修长,容貌清秀,却从不在穿着打扮上刻意追求,把全部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她钟爱的国画艺术学习和创作上及所从事的本职工作上。为了画好荷花,她多次赶到乡间,一天又一天在荷塘边观察,把荷花在早上、晚上、晴天、阴天、刮风、下雨时的不同形态观察得细致入微。所以,她画的荷花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她还常常去菏泽的牡丹园、平阴的玫瑰园,就像观察荷花一样观察牡丹、玫瑰。王婉茹不仅喜欢画荷花、牡丹、玫瑰,还擅长画我国古代宫廷仕女以及猫、鸟、鹰等工笔重彩画。学习画鹰,光观察标本不够,她便利用外出旅游的机会,借助望远镜观察翱翔在蓝天上的雄鹰。通过仔细观察,她深刻地领会到李书瑛先生概括鹰的三个特点:嘴,粗壮有力;眼,炯炯有神;爪,钢键有劲。画鹰时,最主要的就是突出力量的感觉。在向李书瑛先生学习几年后,王婉茹的绘画技巧日臻娴熟,画出来的画让人分不清哪是李先生的手笔,哪是她的作品。此时李先生用齐白石大师“学我者生,像我者亡”的一句话勉励他的学生,向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后来,王婉茹走出校门,到东阿县电视台做了一名文艺编辑。工作之余,她更加孜孜不倦地刻苦钻研,努力提高绘画创作水平。只要工作允许,不论哪里有画展,她都尽可能地去观摩,亦经常主动和许多画家切磋技艺,博采众长,又得到巴山等名家的指导。东阿县委书记张延安关心王婉茹的成长,不仅经常鼓励她不断提高绘画水平,还建议她上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国画系深造,经过谷守山、于耀中、高沛明等著名画家的面授和指导,使王婉茹在绘画理论与技巧上有了突破性的提高。多年来,王婉茹已有100多幅国画作品在全国、省、地(市)许多报刊杂志上发表。北京一位中将老前辈在一家国家级报纸上的“佳作欣赏”栏目中看到王婉茹的国画作品“荷塘小景”,十分喜爱,专门托人向婉茹求画,并鼓励她百尺竿头,更上层楼。王婉茹的作品还参加了我国八省(区)“政协杯”书画巡回联展等大型画展活动。日本山口有关方面专门为她开辟了一个画廊,她的18幅工笔重彩画作品在此展出,受到国外观众的热情赞扬。难能可贵的是,富有天赋,又很勤奋的王婉茹,在国画艺术创作领域获得累累硕果的同时,并没有影响她在电视台做文艺编辑的本职工作,曾被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在国画艺术创作中获得可喜成绩的王婉茹,面对成就和荣誉,平静地说,我还年轻,前面的路还很长。我要学百家之长,努力画出自己的风格。我的目标是,未来在国画画坛上独树一帜。原载《黄河报》

    2022-02-13 作者:程占功
    • 0
    • 10956
  • 年华无悔

    程占功那年,一个风沙弥漫的下午,记者乘坐的汽车穿行在渭北高原东雷抽黄工程北干渠万泉河至封村段十几公里的渠畔上。透过车窗,记者望着用钢筋混凝土和水泥预制板衬砌而成、宽十几米、深数米、一望无际、长近15公里的渠道以及一座座矗立在渠道上的高大建筑,不禁赞叹:“好壮观啊!”同时在脑海里出现一个问号,如此巨大的工程是怎么建起来的呢?青春,在东雷抽黄建设工程中闪光夜幕下的渭北高原风雪交加,王洁的头上、身上积了不少雪花。他打着手电,拿着检测工具,仔细地检测灌注桩混凝土浇注的深度和坍落度,并对施工人员一再叮咛:“无论天气多么恶劣,施工条件多么艰苦,我们浇注的灌注桩必须保证质量,决不能有丝毫马虎。”“可是,我们的手快冻僵了!”工人叫道。王洁抬腕看看表:“现在已近凌晨4点,大家在摄氏零下20多度的风雪夜坚守在工地上作业,咋能不冷?”说罢,他拿起柴油桶,打开桶盖,“哗,哗,哗”地把柴油倒在一堆砂石上,旋即用火点着,“同志们,来暖暖手再干!”大伙儿围着火堆烤了一会儿,柴油很快燃尽,王洁和他的工友们便又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这是1996年冬季在位于陕西蒲城境内的东雷抽黄工程北干渠党丁沟渡槽施工现场的一个镜头。东雷抽黄工程是世界银行贷款支持的陕西省重点水利工程。该工程建成后,将为干旱少雨的渭北高原送去宝贵的黄河水,对工农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党丁沟渡槽是东雷抽黄工程北干渠一期工程的重要建筑。世行要求东雷抽黄工程北干渠一期工程必须在1997年6月30日前全线贯通,否则,将停止对陕西水利行业的贷款支持。生长在陕南汉江江畔的王洁,在陕西水校毕业时,就要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工作,贡献自己的青春年华。1995年7月,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他,作为陕西省三门峡库区工程局的技术人员,参加了大荔黄河华原下延工程的施工。在工地,他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虚心向施工经验丰富的老技术人员学习,不懂就问,勤学苦练,很快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1996年9月起,20岁出头的他,单独负责东雷抽黄工程党丁沟渡槽施工。为了使咽喉段的跨沟建筑物施工不拖后腿,王洁和他的同伴决定倒排工期,组织人力、物力,进行昼夜施工。为了确保工程质量,确保每个环节不出问题,王洁跟班作业,吃住都在工地上。渡槽地下混凝土灌注桩浇注,时间长,工作量大,技术要求高,灌一个桩就需要12小时。施工人员两班倒,而王洁一人顶两班,始终坚持旁站施工,曾在大雪纷飞的雪地里站着工作了五六个通宵。在气候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他连续工作12小时、24小时、48小时,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尽了一个年轻技术员的最大努力。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他都一丝不苟,严格把关。王洁不仅苦干,而且巧干,大搞技术革新。在渡槽的排架施工中,他和同事经过科学论证,改变多方位支撑为利用三角形稳定性三面支撑;改槽身外支撑固定为槽身内支撑固定,用螺杆对拉的方式固定槽壁内外模具,获得成功,大大减小了支模工作量。为了缩短拆模时间,王洁将混凝土试块取出后,放在渡槽箱内与渡槽混凝土同等条件养护,送到实验室分别作了3天和7天的强度试压,发现在当时温度下混凝土强度7天能达到80%,推算出10天混凝土强度能达到90%以上,因此,将原来确定为28天拆除的承重模板,改为10天全面拆除,增加了模板的周转次数。该方案的改进,使长220米、宽3。8米、深4。15米的12个跨渡槽建筑物的施工,仅用一套侧模,两套底模就完成了。此项革新仅节约模具材料费就达50多万元。由于整个施工过程控制严密,措施得力,党丁沟渡槽工程以北干渠全线最优的质量、最高的效率提前15天完成。其中24根灌注桩通过专家用超声波检测,全部为优良。1997年6月30日,东雷抽黄工程北干渠一期工程全线贯通,当时的水利部部长钮茂生和陕西省省长程安东等各级有关领导同志出席了隆重的贯通试通水仪式。而王洁却由于劳累过度,大病了一场。王洁1999年年初担任陕西省三门峡库区工程局三处处长。走上领导岗位后,他在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的同时,下功夫加强职工内部管理。他严格按章办事,领导和普通职工一视同仁。当时承包东雷抽黄北干渠二期工程全线的施工单位中,陕西省三门峡库区工程局三处的工程量最大。接到任务后,该处全力以赴,采取平行流水作业,在14。8公里的战线上开设了15个工作面,日上劳总计750余人。作为处长兼项目经理,王洁每天徒步往返在各个工区间(一天步行不下30公里),一是逐工区检查当日施工计划是否保质保量完成;二是现场解决存在的问题;三是检查是否存在安全方面的隐患,教育所有施工人员,要时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坚决消除不安全因素,扎扎实实做好安全生产。在王洁和项目部全体成员以及所有参加施工的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东雷抽黄北干渠二期工程万泉河至封村段14。8公里渠道衬砌以及跨渠建筑物建设任务比省上预定的时间提前45天全面完成。这项被业主认为工程量最大,进度最快,质量最好的“三最工程”受到来工地检查的时任陕西省副省长王寿森和时任陝西省水利厅厅长彭谦的高度评价。该工程在移交中被评为优良工程,该项目部被陕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评为先进集体。王洁在保留上年被评为陕西省三工局优秀中层干部的同时,这年还被评为“在经营和管理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带头人”。不懈地追求王洁是一名共产党员,不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上,他都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说,我建设过的不少工程都与治水有关,我们要以大禹为楷模,把全部身心贡献给为人民造福的事业。他不仅忘我地努力工作,而且为了更好地掌握科技知识,还参加了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自学考试的学习,并不断地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工作中去。他转战过许多工地,不畏艰难,能征善战,建成了一个又一个优质高效的精品工程。他以发奋向上的精神,不懈地追求着一个共产党员的人生价值。东雷抽黄北干渠万泉河至封村段二期工程完成后,王洁被聘任泾惠渠九支渠改造工程的项目经理。泾惠渠九支渠改造工程是陕西省九大灌区改造工程项目之一,全长12公里,主要工程项目为,渠道清淤衬砌12公里,新建、改建各类建筑物58座。为了吸取其他灌区的经验,王洁在开工前带领参战的技术人员驱车700余公里,跑遍了关中所有的灌区渠道参观学习。他途中意外受伤后,只在医院简单地包扎处理后,不顾医生和众人苦劝,就投入到紧张的施工中去。为了确保工程质量,王洁把规范操作作为严格过程控制的重中之重来抓,首先是强化质量责任意识,实行分级负责,将质量职责层层分解,落实到工作区、工作面以及班组和个人,形成了网络化质量管理体系。由于制度健全,组织严密,措施得力,特别是在施工中大胆进行技术革新,不仅保证了工程质量,而且使功效大大提高,从而受到了业主的好评。泾惠渠管理局多次组织其他工地领导和技术人员来九支渠工地参观学习。该工程一期工程按期完成后,陕西省世行贷款项目办在全省九大灌区改造工程检查中,该项目被评为先进集体。原载2002年8月27日《黄河报》

    2022-02-13 作者:程占功
    • 0
    • 10956
总9页,文章3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