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的主页

个人介绍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个人作品列表

  • 一封没有寄出的信

    我静静地躺在书桌上上一秒还在等待另一个命运的开始下一秒却永远成为闲置物件我是一封没有寄出的信雪白的身躯没有得到美好的归宿却成为废纸的尸体如同残阳里的泡沫那么虚无地呆在世上虽然没有圆梦但我已把思想与灵魂寄托到远方纵然只剩下尸体也无遗憾

    2008-07-16 作者:子鹜
    • 0
    • 9916
  • 写作论(续)

    我于高二上学期曾参加过首届全国中小学生“新课堂”创新作文大赛。经过激烈选拔的初赛,迷雾缭绕的复赛,一锤定音与万众瞩目的决赛,最终大赛尘埃落定,以一种甚为完美的姿态落下帷幕。颇为甚然遗憾的是自己没能于泱泱大国众多才子才女中脱颖而出挤身跃进北大参加决赛,遗憾之际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动”追随思维的痛楚呼吁迸出,实为大赛期间造就了我耳闻眼见的写作观,故写下《写作论》一文。如今时隔近半年,由于念于当时为乱哄哄的课余之际所作,脑子颇不得以尚存宁静的思绪环境,继而加以时间紧迫故匆匆收笔。如今再回首,发现写得不觉甚爽,再者第二届创新作文大赛的战火已重燃,作为参与了两届大赛的我对于写作观又有了更为成熟的看法见解,且今日脑子难得片刻宁静,怎能让灵感付诸东流,故补作一文。早前自己提及的四个观点:有真意;少做作;勿买弄;需创新,今日甚看颇显片面性,没有能够真正从本质上揭露出我想告知人们的一些价值观东西。愁惘之际,我好恨自己稠糊的思维。三毛说过:“写作在我生活中是最不重要的一部分,它是蛋糕上面的樱桃。生活比写作重要,我重视生活远甚写作,写作只是我的游戏之一。”张爱玲,作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出生的天才作家,曾被李碧华比作一口任由各界人士四方君子尽情来淘的古井,却是一个双重性格者,她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余秋雨,总是在批判着一些自身眼中看似的弊端现象。总是在自己的写作中找寻着结论中却没有结论的问题,一谈自己便自由。世间坐标缩小为自身坐标,不必再瞻前顾后,比古量今,总是陈列出一些“最”,并非世间之最,而是自我之最。回首这些作家形色各异的风格,我竟没有感到丝毫伪装。相比之下,甚至我发觉自己竟遗忘了文学写作最纯粹的本质。曾几何时,我们这一代都被别人称为文字的骗子,或许这都是别有用心无病呻吟的后果。曾记得一位好友在看罢自己的两篇文章后,并非我想象中的共鸣,而直观第一感觉却是我如何都意料不到的结果――批判。直言这些都为主观情感迸发而成的文字,这样的文字缺乏看点。瞬时,我好悲哀。这些所谓情感文字不正是我们日思夜盼所需求的么?那为何不能被其接受?难道我们都必须成为大众的“竹生”?若这样的情感堆砌成的文字不算文字,那么试问如何才为文字?当今社会,我们的人生观已被扭曲,对于我们所属的文化已被隔绝,却又没能完全融入现存之地的文化,就好比掰玉米的黑熊,虽然一路上掰了诸多,但却仍未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所以到头来还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于是在我们的人生观中总有一种“文化迷失感”。回归到写作中习惯以藻饰华丽的表皮文字掩饰迷失无知的人生观,在诉说着一些兴许根本不尚存的情感。除了能骗取读者的几滴同情泪水以外,我便再也想不出其它意义。阿Q精神胜利法成为这些写作者的依赖,不过那已是陈年旧事,孰不知其现在又被幻化成“韦小宝”。这样一来我也大致明白那好友为什么不认同此类的情感文字了。因为在他的人生观与生活中找寻不到自我,或许害怕赤裸裸的剖析自己残缺的心灵,害怕修补残缺时触及痛楚,甚而血流不止,于是截然回避。我的人生观注定不能成为那类人。只能将自己惨不忍睹地撕裂,赤裸裸地面对自己的伤痛,尽管血淋淋,但我并不在乎。或许只有“鲜血才能唤回我的本质。尔后再让文字去抚慰伤口。正如天琊雪所言:“纯粹的文章不是商品,而是饱含文士情与爱的幼子。”为什么那些作家形色各异的写作观没有让我倍感丝毫伪装?则为其不会在自己人生观中将文字当成一种商品,懂得文学写作的本质。是其人生观推动去演绎一部部作品,即感动了自己又引发了读者的共鸣。原来一个人的人生观决定决定着写作观。那么我就孰不知那些将文字当成商品的人的包装黑暗底层到底隐藏着怎样的阴影?或许只有并非纯粹写作者才会得知。至此我并不怪好友的这般评价,只因为他扭曲的人生观所造就的写作观。但谈罢至此,我想与毛尖教授一同呼吁出煎熬了自己多年的写作心声:“人们急需一场思想救赎!”诸多的热衷文学写作者,你们可曾听到我在这二十一世纪发自内心最真诚的呐喊?后记:在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生“新课堂”创新作文大赛进入复赛阶段之际,我实不忍甚见人们由于受扭曲人生观影响而造就的错误写作观。悲哀之际,为呐喊出内心真实的人生写作观,故继《写作论》后作下此文,且为续部。

    2008-07-22 作者:子鹜
    • 0
    • 9909
  • 重回《道士塔》

    还记得余秋雨笔下那个住在莫高窟的人,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却做了一个看似神圣化而不可亵渎的职责——道士。中国自古以来并非没有道士,只是还没有人能像王道士那样演出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他本来只是一个其貌不扬的平民而已,若是将其与敦煌石窟的罪人打上等号,我想诸多善良的人们可能会疑惑不解,甚至会怪罪余秋雨笔下的不解人情。但这一切想法都在重回《道士塔》后给予否定,再者对王道士的所作所为深感痛心与谴责。他就是这么让外国冒险家肆意踏入这片堂堂的佛教圣地,以那双掩盖着中国最有价值之一的历史文物的手掌接过外国冒险家的散发着铜臭的极少的钱财,然后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老祖宗被一箱箱运走,其间竟感到一丝快感,额头竟没有豆大汗珠的渗出。可王道士的内心却没有一个国人所遭受到的耻辱的那颗本应颤抖的心。摸摸他的脉搏,除了一个常人应有的健康体征外,我全然没有感觉到他揣有一个民族血性的跳动的声音。他正在以一把短小却锋利的刀在割拭着一个古老民族的皮肉,一幅血肉模糊的景象仍旧无法挽回他作为一个国人所应有的良知。那漠然僵硬的表情丝毫没有感到痛心疾首。似乎非要目睹到皮肉下那白森森的骨头才肯罢休。在一个古老民族的眼里他不止是一个千古罪人,更是一个冷血的刽子手。面对这一番惨象,王道士自然不会摆出自己赤裸裸的罪行,他试图以敦煌石窟艺术的手段去全面掩盖血淋淋的历史事实,还在欧美艺术家面前展现东方的艺术,使得二十世纪初年欧美艺术家的雕塑艺术变得泛值。因为那时候,敦煌艺术正在他的手上。更令人悲哀的是,十几亿国人竟把这笔文化的重债完全堆压在他这具无知的躯体上。余秋雨在文中发出沉重叹息:“他在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却不知道这当中的他不仅仅是针对王道士,中国那众多的昏庸官员更是敦煌石窟这一起外来掠夺事件的罪魁祸首。没有任何关卡,没有任何手续,中国官员们让外国人直接走到洞窟跟前,就像走到邻居家作客一般,再者让他们见到王道士,然后陪上一大堆恭维的言语与虚伪的笑脸,为的就是讨好敦煌石窟的“主人”——王道士,但这些有所保守的言行却掩盖不了他们企图掠夺的野心。而中国官员们此时正坐在客厅里享受着茶香弥漫的气息。一个沉沦的民族总是在过着一种“安逸”的生活。一笔关系到民族的灭亡命运的肮脏交易正在进行,一个个不堪回首的日期,一个个不堪回首的数量,最终的结果是国人眼睁睁看着蓝眼珠黄头发的外来者在一点点地挖掘着自家老祖宗的坟墓,然后部分被称为“拥有巨大的研究价值的文物”被他们一箱箱运走。这其间中国官员们的心灵竟然没有感到丝毫的犹如刀绞般的难受。还亏中国官员们个个都是有学问者,在金钱面前他们宁愿将祖国的遗产拱手让人,为的只是那一张张大小一致的散发着铜臭的纸。难怪外国冒险家会认为:你们无力研究。难怪余秋雨会发出这般感叹:“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最后狠心抛下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重回《道士塔》,我发现余秋雨好狠自己生错了一个年代。面对这样昏庸愚昧的中国官员与漠然冷血的王道士,国人有不憎恨的理由吗?中国众多专家学者们,你们是否已经在王道士的圆寂塔前好好反思过?别指望日本人在全世界面前以虚伪却无比洪亮的声调说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若是那样,那么历史的悲剧还将会延续下去……

    2008-07-19 作者:子鹜
    • 0
    • 9904
  • 回到雷州三中

    我以沉默者的身份身着雪白的衬衫校服带着低调的气息跨进寄托了三年学习情感的母校大门它布满锈迹的身躯散发着那股古老的气息让我嗅到归宿的味道校道两旁尽是凋落的枯榕枝叶一片片一簇簇在晚风的陪伴中翩翩起舞落幕之际飘落到属于它的地方踱步在偌大的校园里我听到风儿携带昔日同窗的身影在轻声呼唤着我眷恋的灵魂在熟悉里恍惚茫然开始怀念那白衣飘飘的年代如同我身上雪白的衬衫随即而过的高中三年遗留在衬衫上的汗迹便是最好的见证校园里的那景那物那人依旧我却已经离它而去就在这个繁芜的六月天将踏上另一条寻梦的道路却也依然那样悄然无息一个不曾实现的梦随着风的身影永远守侯在书声琅琅的教学楼里我不是戴望舒无法做到“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却总会在每一次离别之际将情感寄托在紫荆遍地的校园里随风的轻抚而定格我的思绪将永远遗留只为一份缠绵的思念匆匆而过的高中三年学习生活如同云雨天淅淅沥沥一带而过我的记忆在雨中变得格外清晰或怀念曾经埋头苦读的岁月或叹息这般短暂以书为友的日子剪不断理还乱思念却依旧稠粘踱过后我更加深切思念着母校回到生活了三年的雷州三中没有眼泪的送别却置身缠绵思念中没有辉映的夕阳却置身悄然无息中我拥抱着在母校酝酿的梦踏上另一个求学的起点尽管它不曾完美但伤痕也为一种开始我知道不是所有的送别都能圆满人生总在跌跌碰碰中前行母校给予我的梦亦如此回到生活了三年的雷州三中在紫荆花盛放的季节我独自轻唱着挽歌将所有的思念倾注在老榕树下带上母校的嘱咐与未曾实现的梦点燃祝福的心灵烛光轻步踏上另一个求学驿站为了十二年读书生涯的那个初衷别了我的母校雷州三中待下一个春天到来之际我再向您献上自己在平凡中奋斗来的硕果

    1970-01-01 作者:子鹜
    • 0
    • 9899
总52页,文章20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