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一直以来我总以为自己的生命中只有一种色彩那是灰蒙蒙的天空给予的我把它装进家中的鱼缸里透过鱼缸中清澈的液体可以窥视到它在生活中带给我的本质在鱼缸的另一面我却看到一丝纯白的痕迹尽管那只是鱼肚白却感受到一个时代穿插在灰蒙中于是我明白自己同样深爱着白色而灰白这两种颜色却妥协着代表郁郁而不羁的个性多年以来我一直生活在它们之中牵动着我的心弦走在岁月的边缘
调查时间:现当代调查地点:全社会调查对象:人们调查方法:进行回顾调查前言:世间的每一个人都希望微笑能够永远伴随自己,因为微笑意味着一帆风顺,于是“如何给自己一个微笑”成为现代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但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地我发觉人们已冷淡了这一话题,甚至闭口绝谈。为什么人们会转变成这般模样,我诧异极了,经过一番苦口婆心的劝求,人们才道出了实情――他们已遗失了微笑。难怪之前我单从其面部那僵硬麻木的神情就可得知,依我之见,人们现今这般模样简直不亚于鲁迅先生笔下刻画的国人,惟有时代变迁了而已,但他们却仍在守侯着阿Q精神。这一刻微笑已遗失。呜呼,人们如今的这般模样,试问作为其一员的我又如何能够给予自己一个微笑?难道惟有木讷般地加以模仿他们?罢了罢了,我才不愿这般窝囊。为了能够在世间寻找出微笑的足迹并还予自己与人们一个健全的微笑,略带茫然的我踏上了寻找微笑的征程。我甚见世人那麻木且不知所谓的神情,想必在当今社会上是无法寻找得到微笑,经过大脑的一番思想斗争,我决定回首到昔日已消逝的年华或某个具有时代代表性的人物身上找寻。于是,我翻开了时间阅历回到感动中国系列人物去寻找调查,功夫不负有心人,踏上寻找征程并无诸久的我便发现了一个或许已被人们淡忘的细节人物。在我的印象中似乎他这一生总是在微笑面对周围的一切事物,包括诸多企图毁灭他的因素,甚至他即使回归到上帝的怀抱,那灿烂而不加修饰的容颜依然让我刻骨铭心。但我就不知道人们是否有这种感觉。他就是丛飞。社会公益事物的代表者。十二年前一次义演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因而从此热心公益事业。为社会公益演出四百多场,作为义工服务时间竟长达到我无法想像的天文数字――六千多小时。无私捐助失学儿童与残疾人达一百四十六人,认养孤儿三十多人,捐助金额超过三百万元。但他的家俭朴得令人难以置信,经济状况时常捉襟肘见,但他依然在给予自己微笑……去年患胃癌晚期的他,却把大家捐助治病的钱只留下三个疗程化疗费用,剩余的两万元却捎往贵州贫困。被病魔缠身的他依旧微笑……在录制颂奖大会的时候,我记得他的一个细节言语,“我活一天有一天的意义,哪怕多活一个小时都很有意义的。”说完他微笑了。我意料不到在这种时刻他还会微笑,这已经是死神来临的时刻了。他知道吗?是的,他知道。但仍把自己最灿烂的年华毫无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仍记得在中央台《同一首歌》的节目中的舞台后方的大屏幕中他那灿烂微笑的容颜,只不过那时候这幅微笑容颜已被永远定格……在回顾了丛飞的一切伟大事迹后,我的思绪仍无法平静,难道他就是我与人们苦苦找寻的微笑化身?瞬间,正处于寻找调查中的我恍然大悟,明白了丛飞灿烂容颜背后隐藏的真理:他是在给自己一个微笑,但却将有限的年华都如数奉献寄托给别人,他痛苦的时候没有流泪,而是坚毅地选择微笑。微笑,原来你没有被人们遗失,只不过有人成为你的化身而被我们忽略了。总结工作:最终我将这一微笑化身的感人故事告知了人们,一时间他们之前那僵硬麻木神情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默默饮泣与祷告。世人们,相比之下你们幸运多了,痛苦的时候尚可放声大哭。微笑或者流泪面前你们多了一种选择,可有些人,却不能这么做,为了人们的幸福,惟有选择前者。世人们,你们是否能从我这次关于微笑失存调查报告中得出什么结论?人们以虔诚的言语道:“给自己一个微笑,将自身有限的年华奉献给渴望得到帮助的人。”
我走了却将记忆永远遗留在一所老屋里因为我需要一个空间倾吐心里话里面包含着我的喜怒哀乐冬季的太阳曾试图透过玻璃爬进老屋将我的记忆带到另一个世界但老屋的朽木上朦胧的玻璃却将它无情地阻挡在外面总归老屋已将一个时代的记忆彻底锁住连同它的记忆一起消逝在时光的磨痕里
这是我在读书时代写的第一篇小说,之前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希望能在高三时写出一篇小说,终于完成了,内心除了劳累然后就是感到些许欣慰。之所以称为“篇”而不为“部”,就因为它的篇幅并不是很长,是我利用每天的零碎时间写的,每天以几千字不等的进度写着,痛苦也同时快乐着,有时候也利用课间去写,但由于课间短暂,再加上闹哄哄的脑子里颇不得宁静,有时候只写了几行,思绪便中断了,灵感也付诸东流。下一次再拿起手中的笔里,却又难以进行下去,有时凝视着草稿诸久却一字未出,其间真是苦不堪言。之前我只认为写作是最费脑力的劳作,在经历过这篇小说创作后,才猛然发现原来小说创作的过程才是最费脑力的劳作。在这篇小说的创作过程中,时间并不是很充裕,不像一些专业作家可以利用大把时间去专注投入其中,例如寒、暑假。因为在这篇小说的创作过程中,我已经是高三的一名学子,有繁重的课业任务要完成,同时还要承受源自在高三复习过程中的各方面的压力,在这种无常的煎熬下,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内心也是伤痕累累,疲惫不堪。几次有过想放弃的念头,几次曾想扔下手中那支沉重的笔,几次曾想将草稿冷落在一旁。但脑海中一种在繁芜中萌生的信念一直在支撑着我,告诉我无论如何都要完成它,不能做不完整的文学创作,尽管对于我这个年龄段来说,还远远谈不上什么文学创作,只是将一些在学习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化作文字罢了,但又细想,文学创作是不被年龄所限制的,只要有这份热情与执著,再缪斯寂寥的文学之路都敢将自己的脚步踏上去。或许有人认为这条路太艰苦了,试问天底之下哪条通向成功的道路是平坦的?在此我想引用陆哥·赫胥勒的一段话:我们最大的悲剧不是恐怖的地震,不是连年的战争,而是千千万万的人们生活着然后死去,却从未意识到存在于他们自身的人类未开发的巨大潜力,如此之多的现代人,其生活的中心竟只是生活的安全、食物的充足、以及电视和卡通片的感官刺激。我等芸芸众生却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人或可以成为什么人;如此众多的吾类尚未经历足月的心理和社会的诞生,却已经衰老死亡。在写的过程中,我很投入,有时竟会遗忘了时间的流逝,可以说是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但这篇小说只是作为我今后漫长的写作道路的一个仅仅的开始而已。所以我并不奢求得到什么,只为下一次的创作而继续努力。因为曾经有过那么一段日子激发出我的灵感,才有了这篇小说的诞生,或许我更愿意将它看成自己漫长人生中宝贵的一部分,我在其中不断汲取着它的精华来完成下一次的创作,最优秀的文学创作总是在下一次。小说围绕着一所普通中学的几个文科班学生展开的,其实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同学,甚至是自己。只是平时我们忽略了一种想法,一种生活,所以便遗忘了这群人的存在。小说向我们展示了一群正处在青春时期的学生的复杂心理:有迷惘有沮丧;有颓废有消极;有欢乐亦有痛苦。有爱情、友情、亲情间找寻着心灵的寄托,但最后他们终于找到属于自己的前进方向,继续走在为高考拼搏的路上,这一切只为了未来。小说里的所见所闻都是我们生活中再也普通不过的事情了,但悲哀的是我们竟然没有以一颗敏感的心去发觉它,所以笔下便没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字,其实文字创作就是以文字为底片记录下一个身影,一个时代,让后来的我去追寻与怀念。虽然经历过层层误解,但最终还是能看到他们那神采飞扬的身影,以及自信的神态。我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像林宇一样保持好心态,迎接学习生活中的每一次挑战,无论成败与否。在此感谢所有支持与鼓励我的同学,是他们才让我一直执著地走下去,是他们才让我有了创作的灵感。由于这是我第一次尝试写小说在写作功底上还显得浅薄与诸多不足,以后的道路还很漫长,需要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追寻,而这种追寻却是永不止步的,我相信在以后的写作生涯中自己能不断进步,争取写出更多优秀作品,一切只为了那个曾经在紫荆花下许下的文学梦……——写于2007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