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陆羽所著《茶经》三卷十章七千余字,分别为:卷一,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卷二,四之器;卷三,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是唐代和唐以前有关茶叶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是陆羽躬身实践,笃行不倦,取得茶叶生产和制作的第一手资料后,又遍稽群书,广采博收茶家采制经验的结晶。《茶经》一问世,即风行天下,为时人学习和珍藏。这本著作也奠定了陆羽茶圣的美誉,陆羽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只是这种传奇是笼罩的不是幸福的光环,而是一生的凄楚与不幸。陆羽出生于唐时复州竟陵,就是现在的湖北天门,可竟陵这个地方留给陆羽的只是难以言说的辛酸。你只要翻开陆羽写的自传——《陆文学自传》,就能迎面闻到这一浓郁的伤感气息。他写道:“(陆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虽然用语诙谐,但其实也属事出无奈。貌丑和结巴也就罢了,可“不知何许人也”一句,实在让人无限同情。简言之陆羽小时候长的丑,又有口吃,被父母遗弃了。虽然后来有幸被盖寺主持智积禅师在河堤上捡回了他,给他起了陆羽的名字。还学得识文断字,烹茶煎水。但似乎童年的坎坷就注定了一生的厄运。不过,好在厄运也没有一直紧追不舍,穷追猛打,到底给了他一个喘息的机会:陆羽渐渐长大,不愿皈依佛门,几经辗转到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学习。常常与好友崔国辅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更加不可思议的是居然奇迹出现了,一生注定无法摆脱纠葛的那个女子出现了,这个人绝对的千年难得一见,因为一句普遍夸赞“才貌双全”用在她身上一点也不出格:这个人就是李季兰,她也颇具有传奇色彩:也许,这是宿命的安排。6岁那年,小季兰在庭院内玩耍,见一簇蔷薇开得正艳,就即兴口占一句:“经时不架却,心绪乱纵横。”意即初开的花枝颤巍巍,应及时用架子架起,以免枝繁叶茂之时如同人无端的心绪一样纵横杂乱,七上八下。此句既生动活泼,又富有理趣,出自一个6岁女童之口,不可不谓“语出惊人”。谁料其父却莫名其妙地认为“架却”与“嫁却”谐音,杞人忧天地担心一语成谶,怕她成人后不守妇道,有朝一日会变成红颜祸水。于是,5年后,父亲就把她送入了道观修行,欲借清规戒律将她打磨成道统眼中恪守妇德的“乖乖女”。在清心寡欲的修行生活中,她染翰濡墨,调筝抚琴,吟诗作对,俨然成了一名高蹈尘外、神情萧散的女冠。然而,天生丽质难自弃。虽衣道袍、执拂尘,一副得道高人的模样,却怎么也藏匿不住与生俱来的俏美姿容。她常举行文酒之会,即席赋诗,谈笑风声,毫无禁忌,竟被一时传为美谈,有“女中诗豪”之称。唐玄宗闻其诗才,特地下诏,召李季兰进宫月余,优赐甚厚。可见当时李季兰名气之大。李《唐才子传》说李季兰“美姿容,神情萧散。专心翰墨,善弹琴,尤工格律。当时才子颇夸纤丽,殊少荒艳之态。”就这样一个洒脱的陆羽突然命运再次发生转折性的改变,从此再也洒脱不起来,他遇到了李季兰。并且对她一见倾心,经常抽时间去找她,才子佳人。两人对坐清谈,煮雪烹茶,谈诗论文,慢慢地成为惺惺相惜、心意相通的至友。李季兰与当时名士陆羽、诗僧皎然、刘长卿等均有交往,其中,尤以陆羽与李季兰交往最深。有一阵子,李季兰得了病,搬到燕子湖畔调养。陆羽听说后,急忙赶往她的病榻前,日夜煎药煮饭,悉心照料。按理说,两人的感情就此该水到渠成了。可惜对于佳人,才子只是有才也还是不够。陆羽呢,对李季兰一直有着微妙的感情无奈自己相貌丑陋,还有口吃,面对姿容秀丽、神情潇洒的她,自卑的竟一直不敢表白爱意。而李季兰对陆羽也始终抱着一份难以名状的情怀,他不敢说,她冰雪聪明,应该感受的到,可是却不愿接受。“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爱到痴迷却不能说我爱你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而是想你痛彻心脾却只能深埋心底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而是明知道真爱无敌却装作丝毫不在意没把你放在心里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思念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把你放在心里而是用一颗冷漠的心在你和爱你的人之间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甚至发展到后来,还深深伤害了陆羽的心:陆羽有一个好朋友皎然。他是一个善于写诗的僧人。俗家姓谢,是大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文章、诗画都很出色。皎然因陆羽认识了李季兰,常常三人围坐,品茶作诗。不知不觉中,李季兰被皎然出色的才华、闲定的气度深深吸引住了,常常借诗向他示爱。“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皎然用一首诗回绝了她。“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后来。唐玄宗听说了李季兰的诗名,诏她去长安。她写了一首律诗,前四句是“无才多病分龙钟,不料虚名达九重。仰愧弹冠上华发,多惭拂镜理衰容。”意思是说我年老色衰,不好意思见您,这就是她的悲剧的致命所在,总是那样深深的期待完美,所以注定一生孤独落魄,找不到情感的归宿哦,不是没有人爱她,也不是爱的不够真挚深沉,只是那份一念间的固执,所以总在寻寻觅觅,却不知道,世上最爱自己那个人,一直就在身边。不久,“安史之乱”爆发了,长安一片混乱,唐玄宗仓惶西逃。李季兰因为一首诗卷入了政变,丢掉了性命。才也好,貌也好,归于流水。爱茶之人会明白,茶是灵魂的。而一个爱茶懂茶的人,心思也是细腻敏感的。陆羽是茶圣,这样一颗心,思念追忆起仙去的爱人该是何等伤痛?不美,已经是错!痴爱一生也只能擦肩而过。“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断绿林西。昔人已逐东流水,空见年年江草齐。”剡溪是李季兰道观在的地方,也是陆羽一生之中,心灵最快乐的地方。山中的猿猴明白他的心思,不住地哀哀啼叫。可是,他爱了一生的人却不懂。“这一生我心里只有过一个女人,那就是你。”如果我能象朋友皎然一样被你爱过,我也不枉此生。可是。”“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这样的爱情,不浓不淡,不轻不重,犹如介乎于绿茶与红茶之间的青茶。它有着绿茶的恬淡,却比绿茶来得浓酽;有着红茶的热烈,却又比红茶来得清醇:他们之间,虽两小无猜,却若即若离,含蓄得仿佛隔着一层薄如蝉翼的玻璃,明明相互倾心却羞赧于轰轰烈烈地相爱,明明爱潮涌动却羞赧于病痛快快地表达。直到她与他死生契阔,爱始终是道青茶,既不彻底埋藏也不彻底释放,在他的余生中慢慢浸泡,慢慢变冷,成了一个永远的感叹号……陆羽一直隐居,终身未娶。
汉景帝做太子的时候,祖母薄太后选了一个薄氏的女儿做他的妃子。到景帝即位,这个妃子就被立为薄皇后。薄皇后(生卒不详),是汉景帝的表妹兼元配妻子。山阴人(今浙江绍兴)薄太后娘家的一个远房亲属。公元前157年被立为皇后。薄氏虽贵为皇后,没有生子却,且不为景帝所宠爱。她做皇后的第六年,其靠山薄太后病死。按照礼制,皇后毫无争议的被废除。四年后,忧愤成疾的薄氏一病不起,离开了人世,葬在长安东郊。孝景皇后王娡(?——前125年),汉景帝第二任皇后,汉武帝生母。槐里人,母臧儿为燕王臧荼孙,父为槐里人王仲。有四女一子,为修成君金俗、平阳公主、南宫公主、隆虑公主(林虑公主)、汉武帝刘彻。母亲叫臧儿,是原来的燕王臧荼的孙女。臧儿先嫁给槐里的王仲为妻,生个儿子名叫王信,还有两个女儿,其中长女就是王娡,次女叫王儿姁。后来王仲死了,臧儿又改嫁给长陵田氏,生了儿子田蚡、田胜。臧儿先把她的小女儿王息姁送进宫中,王息姁生了四个男孩,后来都封为王。王娡最初嫁给金王孙为妻,生了一个女儿金俗.王娡母臧儿找人为子女卜算时,得知她的两个女儿都是大贵之人。臧儿就把女儿从金氏家中强行接回。金家很愤怒,不肯和妻子断绝,臧儿于是很有手腕的把王娡送进了太子宫。果不其然,当时的皇太子,即汉文帝的儿子刘启,对王娡很是宠爱,封她为"美人".王美人共生下了三个女儿一个儿子:三个女儿分别是平阳,南宫,隆虑。在怀儿子那胎的时候,王美人梦见太阳投入她的怀中,告诉了太子后,刘启说:“这是大贵的征兆。”孩子还没降生时汉文帝就去世了,太子刘启即位,即汉景帝.王美人生下了景帝即位后的首个皇子,即后来的汉武皇帝-----刘彻(小名彘)。汉景帝有一位妃子,称为栗姬,她生下了长子刘荣,在后位虚悬,东宫不可一日无主的情况下,汉景帝立了栗姬生的长子刘荣为太子,但却迟迟不肯立太子生母栗姬为皇后。栗姬模样出众,而且一连为景帝生下了三个儿子之多,自然是景帝后宫中极得宠的一个,加上她的长子刘荣被封为太子,她本人离皇后宝座也仅有一步之遥,在后宫中的风头更是一时无两。然而作为皇帝的女人,她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嫉妒,而且是毫不掩饰的嫉妒。她恨透了馆陶长公主与“狐狸精”们沆瀣一气的行径,人前背后也不知道咒骂过多少回了。馆陶长公主刘嫖,作为窦太后的亲生女儿、景帝刘启的胞姐,自然是汉王朝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女人之一。而在景帝刘启的后宫里,数不清的宫娥美女们都希望自己能够被皇帝看中,从而脱离普通宫女身份进而成为妃嫔之一。因此,她们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馆陶长公主,纷纷向她赠送金钱礼物,希望她能够为自己在皇帝面前加以推荐。而馆陶长公主做为皇帝的胞姐,无论出于亲情还是出于利害关系,她都非常乐于扮演这个一举三得的角色——既讨好皇帝弟弟,后宫得宠的妃嫔又欠了自己的大人情,还实实在在地赚了一大笔真金白银。这时,景帝的姐姐馆陶长公主,在屡次向皇帝弟弟进献美人后,又打起了新太子的主意,栗姬刘嫖有个女儿叫陈阿娇,刘嫖想把她嫁给刘荣做太子妃,于是向栗姬请求联姻。由于景帝的几位夫人都是靠长公主刘嫖才见到皇帝的,对长公主一而再,再而三的进献美人本就不满,觉得自己的宠爱被瓜分,因此不高兴。也清楚刘嫖见风使舵的贪婪本性。于是,她对馆陶长公主倒提亲的要求一口回绝,而且还摆着一副“准皇后”的架势,狠狠地嘲弄了馆陶长公主一番,可算是好好地出了一口恶气。碰了一鼻子灰的长公主于是回过头来找王美人,王美人的幼女隆虑公主嫁的正是长公主刘嫖的儿子隆虑侯陈融,两家也算儿女亲家,这次对着陈家大出好几岁又是出了名的泼辣女儿,八面玲珑的王美人处于长远考虑,愿意联姻,同意了这门亲事。长公主苦苦请求皇帝,定下了这门亲事。刘嫖因为栗姬拒绝她而生气,从此后,只要见到景帝,她就不停地在弟弟面前揭栗姬的短、不停地推荐新晋美女,在她的作用下,这些美女一时间受宠的程度远远超过了栗姬(这叫栗姬一怒,惠及大众)。面对这样的情形,自认为应该是后宫之首的栗姬怨气更盛,醋劲愈发地汹涌,做出了很多失控到愚蠢的举动来。馆陶等的就是这个。她抓住栗姬的每一个疵漏,每天都向景帝做汇报。尤其对栗姬向宠姬们吐唾沫、派侍者诅咒她们这一点更是不放过。景帝这时早已被众多新鲜美女迷得七颠八倒,怎么能够容忍年长色衰的栗姬诅咒自己的新宠呢!于是他也暗暗地对栗姬恨得不行,只是囿于栗姬乃太子之母,他还想隐忍一阵子再观后效而已。栗姬与景帝间逐渐出现了嫌隙。刘嫖还不停的称赞刘彻,景帝也认为他德才兼备,而且又有从前他母亲梦日入怀的祥兆,所以对他格外上心,但并未将其立为太子。有一次,景帝生病了,缠绵反复。由于在他之前西汉的几任皇帝享寿大多不高,所以他不禁也多愁善感起来,想到自己万一不起,自己的众多儿女宠姬可该靠谁呢!由于太子是栗姬的儿子刘荣,所以他想来想去,还是对栗姬开了口:“你看,这满宫中的孩子,虽然都是亲王公主,其实都尽是幼子弱女。如果我这个做父亲的有个三长两短,我们的儿子继了位,你成了太后,可一定要代我好生照料这些年幼的孩子们。”她坚决不肯答应,而且出言不逊,而且还恨恨地咒骂起来。景帝很生气,但并没有立即发作。馆陶公主觉得火候已到,便改“日进栗姬一谗”为“日进女婿一善”,不住地在景帝面前说胶东王刘彻的好话,直将他夸得天上有一地下无双,他的母亲更是贤冠群芳。景帝越听越有道理,再回想王美人当初的吞日之梦,更是觉得栗姬刘荣不值得托付天下大事,这等重任应该让王娡母子担当才是正理。懂得适时而动的王娡察觉到了丈夫的心思,知道景帝怨恨栗姬,痛快的下了致命的一刀。她暗地里派人去“晓谕”大臣,要他们关心国中有帝无后的大事,尽快上表请立太子之母为皇后。于是,负责礼仪的大行官便懵懵懂懂地上了套子。在朝会之上当众向景帝进言:“常言道‘子以母贵,母以子贵’,如今太子已定,其母却尚未晋封,宜立为皇后,母仪天下。”景帝当场大怒:“这是我的家务事,轮得着你来管吗!”当场便将倒霉的大行官打成现行、关进大牢,不久便砍了他的脑袋。他认为这一定是栗姬或太子刘荣勾结朝臣干的,因此趁势也就将太子刘荣同案处理,废为临江王。栗姬由此完全失宠,不能再见到景帝,最终忧郁而死。景帝决定立新太子。选谁呢?自然是馆陶长公主赞不绝口的九皇子喽。可是他的排行实在太靠后,“立长”是怎么也轮不着他的。因此景帝想到了“立嫡”。于是得宠的王娡顺理成章被立为皇后,就在刘荣被废三个月后,公元前150年四月乙巳日,景帝册立王娡为他的第二任、也是最后一任皇后。十二天后的丁巳日,王皇后七岁的儿子刘彻成为皇太子。汉武帝即位后,王皇后晋为王太后。同时,弟弟田蚡封为武安侯,田胜为周阳侯,尊皇太后王娡的母亲臧儿为平原君。王仲早死,葬在槐里,追尊为共侯,设置了二百户的园邑。等到平原君臧儿去世,跟田氏一起葬在长陵,设置的陵园同共侯陵园一样。而王太后于孝景帝死后十六年,即元朔三年(前126年)崩,与景帝合葬阳陵。王太后家凡三人为侯。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唐伯虎点秋香”这个故事的雏形,最早出现在明代的笔记体小说中,其中明代小说家王同轨先生的《耳谈》,叙述的故事情节和现在我们知道的“唐伯虎点秋香”基本吻合。大意是说,苏州才子陈元超,性格放荡不羁。一次,他和朋友游览虎丘,与秋香不期而遇,秋香对陈公子灿然一笑。其实就笑了一下,陈公子便招架不住,于是暗访秋香踪迹。于是,陈公子乔装打扮,到官宦人家里做了公子的伴读书童。不久,陈元超觉得时机已到,因为他发现俩公子已经离不开他,便谎称要回家娶亲。俩公子说,府上有这么多婢女,你随便挑。陈公子说,既然这样,恭敬不如从命,我就点秋香吧。陈公子遂心如愿,结成姻缘。这就是《耳谈》中因笑传情,因情结缘的一个爱情故事。到了明朝末年小说家冯梦龙的手中,就变成了《唐解元一笑姻缘》。一个最古老,最简单的故事,由“一笑”发展到“三笑”,情节也更加复杂化。据记载,他是在三十六岁那年娶了那位对他一笑倾城、三笑倾心的“秋香”姑娘。说起来唐伯虎与秋香的婚姻,那似乎不能用一个“娶”字,而应该要用一个“点”字,因为从古到今,我们一直津津乐道的是“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说有一天唐伯虎在苏州阊门的河边作画,渐渐地就进入了艺术境界,艺术家一旦进入艺术的境界,往往就目中无人了。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观众瞻仰他的份,哪有他来看你的份儿?可偏偏就有一个人,一下子就闯进了唐伯虎的视线里!说起来这位叫秋香的姑娘实在太聪明了,她只是站在河中的一条船上从这儿经过,看到岸边作画的唐伯虎的眼光扫过来,她便嫣然一笑。这一笑,明眸善睐,就像是一束穿破乌云的光芒,一下子就把唐伯虎的心从人堆里、从他的艺术痴狂里给拽了出来。这实在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沟通与交流的技巧,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笑容大概就是窗户上的那个把手,你想推窗就得靠它。就因为这一笑间的注目,唐伯虎就从他痴狂的艺术境界里掉进了更痴狂的生活境界里。他表现得更着魔了,手里的画笔也扔了,眼睛定定地看着那只载着青衫美人渐渐远去的小船,突然他抛下了一切,跑到河边租了条船追了上去。据说,在这段“跟踪追击”的过程中,还有“两笑”:一是船靠岸时,秋香上得岸来,对还在船头的唐伯虎有回眸一笑;唐伯虎追上了岸后,又跟丢了华府的队伍,结果在秋香她们回府之前又偶然碰上,结果两人又有相视一笑。这下子,总共就有“三笑”了。历史上虽有秋香其人,且和唐伯虎同是生活在明代中叶;不过她至少要比唐伯虎大二十岁。秋香虽在金陵高张艳帜,但她二人之间实难发生风流韵事。倒是祝枝山不知在什么场合见到秋香扇面,写了一首七绝:“晃玉摇金小扇图,五云楼阁女仙居;行间看过秋香字,知是成都薛校书。”秋香,本名林奴儿,字金兰,号秋香。她是金陵妓院中的名妓,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在历史上确实被人点过。是不是唐伯虎点的呢?肯定不是。因为据考证,秋香比唐伯虎大20岁。她有不幸的家庭遭遇,没有办法才堕入青楼。因为人品好,后来转业从良。秋香在当时被誉为“女中才子”,她所画的丹青画,更有名气。据明代《画史》中记载:“秋香学画于史廷直,王元父二人,笔最清润。”在《金陵琐事》中,还记载了秋香曾经向唐伯虎的绘画老师沈周学过绘画。沈周是明代相当著名的大画家,曾为秋香画过一幅丹青画,写过一首词。临江仙题林奴儿(即秋香)山水画:“舞韵歌声都折起,丹青留下芳名。”过去的事都已过去,青楼里再也找不到你,以后要到画界中去寻觅。唐伯虎名寅,江苏吴县人,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明朝。只因他早年生活放荡,刻过一方“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印章,加上明清的小说,戏剧,弹唱又编造他“三笑点秋香”的风流韵事,在后人的印象中,唐伯虎是个风流才子。唐伯虎一生娶过两个妻子,前妻徐氏,出身官宦人家,好享受,慕荣华,热望唐伯虎功成名就,出人头地,一四九九年,唐伯虎乡试第一,中了解元,徐氏喜出望外。谁知好景不长,第二年,唐伯虎进京会试,受到科场泄题案的无辜牵连,不幸琅铛入狱。徐氏得知,料定唐伯虎从此难以高升,就收拾细软,回娘家去了。从此两人分道扬镳。后来,唐伯虎在青楼中认识了官妓沈九娘。九娘很敬重这位才子,为了使唐伯虎有个绘画的良好环境,她把妆阁收拾得十分整齐,唐伯虎作画时,九娘总是给他洗砚,调色,铺纸,唐伯虎有了这个好伴侣,画艺愈见精到。他画的美人,大都是从九娘身上体会到的风姿神采。九娘见唐伯虎不把她当作官妓看待,就益发敬重他了。天长日久,两人产生了爱情,成了夫妇。过了两年,九娘生了个女儿,取名桃笙。一五九○年,苏州水灾。唐伯虎的卖画生涯自然艰难了,有时连柴米钱也无着落。一家人的生活全靠九娘苦心撑持。九娘终因操劳过度病倒了,唐伯虎请来医生,医生诊断后,告诉唐伯虎,九娘已经病入膏盲。唐伯虎尽力服侍九娘,无心于诗画。一五一二年冬至前,九娘紧紧握着唐伯虎的手,说道:“承你不弃,要我作你妻子,我本想尽我心力理好家务,让你专心于诗画,成为大家。但我无福,无寿,又无能,我快死了,望你善自保重。”听了这番话,唐伯虎禁不住泪如雨下。沈九娘死后,唐伯虎再也没有继娶妻室,晚年皈依佛法,号称六如居士。
第六章“天才”的背后再次月考中,我的成绩突飞猛进,名次一路狂飙,结果搞得大家都把我当天才看。老师瞠目结舌,班主任当着班级夸奖我的进步是火箭一般的速度,还提出我在全班推广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其实很多事情都是如此,看到的只有表面的光鲜,背后的艰辛却少有人明白,或者真正懂得,所以我只是用手挠头,左顾右盼,一眼看到她,她竟然也正盯住我看,目光碰撞在一起的时候,她朝我做个紧握拳头的姿势,作为回敬,我也紧紧握了一下拳头。那次月考给了几乎绝望的我无穷的力量与信心,也更加努力,只是仍喜欢和她交流学习上的问题,虽然其中也有其实我并不是完全不明白的,只是为了多听听她的声音,然后在她的言语中回味一种慰藉与踏实。多年来,我竟然无数次遇到一种奇怪现象,越是自己认为容易的关口,越是会最终输的一塌糊涂;越是认为艰难的关口,往往越是会获得意想不到的结局。那是高一上学期期中的月考,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所有科目竟然普遍相当有难度,结果我一看见试卷头先是一下子大了,大有狗见刺猬,想要咬却无处下口的尴尬,可是再看身边个个蹙眉、挠头,苦思冥想的架势,心态反而平静了,心想反正最后挂彩的可能不止我一个,有人陪我死,还有什么可怕的,那就痛快的做,于是硬着头皮往下做……刚走出考场,听见两个人在不断对着答案,并传来一阵阵欢呼,对了,又对了。或者一阵阵感叹,哎呀,错了……我无意间听到几道题的答案,和记忆中的自己的相比,发现居然很少有对上的,于是心凉透了,心想彻底完蛋了,辛苦这么久,刚有点起色,这下又要完蛋,一下子打回原形,退到以前的状态了。更糟糕的是宿舍遇到正在对着老猫叫苦不迭的咸鱼,你说老师总搞这么难干什么?他们想干什么啊?老猫却说,你这一脸苦大仇深的样子倒让我想起《考场众生象》:琼瑶版:老师,我一直在晕耶!进了考点,我晕,进了考场,我晕,见了监考老师,我还晕,拿到试卷,我更晕了!我真的觉得我好无用,好无能,好脆弱,好对不起大家哦!甄嬛版:平日里姊妹情深,恨不能心窝子都掏了去,这会子一进考场,竟然面目可憎,六亲不认了!鲁迅版:桌上有两张纸,一张是试卷,另一张也是试卷。初夏已经颇热,脊背上却一层又一层冷汗。题目照例是不会做了,先生的讲义上全然没有见过。责任似乎并不在我,譬如使惯了刀的,这回要我耍棍,能行么?在考试中慢慢消逝……朱自清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看着试卷上日日见过的题目,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密密的斜织着,却无从做起。于是忆起《长歌行》里的句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样想着,猛一抬头,却见监考老师在讲台上迷迷糊糊,快要睡着了。莫言版我是农民的儿子,我只会讲农民的故事。大学看来是考不上了,大不了回到高粱遍地的高密东北乡,继续做农民,做农民的父亲。随后进来的耗子先是笑,却比哭还难看,很快就说砸了,又考砸了。老猫也愁眉不展了,本想放松一下,都不配合,非得让我想这次的考试,完蛋了。于是我的心凉了半截,似乎被打进了冰窟窿。所以,考试全部结束,乘坐回家的车时,一路垂头丧气,即使熟人叫我,也几次精神恍惚,勉强应答,强装欢笑,可是一定比哭都难看,一个人慢慢行走。莫爽,突然的一声叫,让我回过神来,回头,顺着熟悉的声音,看到熟悉的身影。黎家茗正坐在摩托车上,被一个男的带着离去,只见她紧紧抱住那男的,那男的聚精会神的骑着摩托车,由于走的快,我反应的又迟钝,所以只看清了一个潇洒帅气的背影,还有她的许久的回头,长发飘起一阵落英缤纷。我的心突然像被刺扎了一样,很疼很疼,似乎全身一个猛烈的抽搐,虽然已经步入夏季,可是一阵风吹来,伴着迟暮的夕阳,透着如血的凄凉,心中一阵阵的寒冷与孤独,在落日的余辉下,影子被拉扯的很长很长,似乎整个人要被拦腰截断。坐着回家的车,车主把车上人塞得满满当当,像个闷罐头,人们挤在一起,沙丁鱼似的,可是因为好不容易有了一次月假,终于可以回一次家的缘故,大家都一扫囚徒似校园生活的那种落魄,皆兴高采烈的海吹狂侃。我只是一路紧紧把书包抱在怀中,眼中痴痴盯住一处,像看着什么似地,实际什么也没看,一路无语,一直到家。虽然我一直生在在一个爱情泛滥的时代,尹相杰与于文华的《纤夫的爱》成为一直的争论话题;张学友的《吻别》刚刚发行,卡带立即大卖100多万张,并且时隔多年,依然被人喜欢;小虎队虽然解散,可是那首《爱》依然让许多人恋恋不忘;凤凰传奇的《月亮之上》几乎一夜成名,红遍大江南北;火枫的《老婆老婆我爱你》也成为他继《大花轿》后的又一个艺术高峰;阿牛的《桃花朵朵开》也让人深深记住了这个马拉西亚歌手;甚至连一首逻辑混乱的《老鼠爱大米》也在网上疯传……可是我从没想到,这么快会对一个女孩陷入如此深渊的情感无法自拔。那夜脑子里乱七八糟翻滚不停,竟然搞的我在自己那张熟悉的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气的坐起来,又躺下去,用手紧紧扯头发,把枕头在床上狠狠摔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