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看着你含笑的脸庞,仿若一束春花绽放。从此停驻在心房,让人欢喜让人感受。思念的新为你断肠,诉不尽心头的思量。爱的你就在前方,深深凝望着你的目光。我的世界一片炫亮。你的气息就像花开一样芬芳,涟漪层层在心头激荡。想要紧紧陪伴在你身旁,守候你用一生的时光。
董鄂源冬古河之名,后为部落名,最后成为姓氏。冬古河之名,最早见于明正统五年(1440年)九月,明廷敕谕建州左卫都督凡察“安插尔等于三土河及婆猪江迤西冬古河两界间同李满住居处”的敕文中。冬古河即今天桓仁满族自治县境内的大雅河上游支流黛龙江。董鄂氏人先人,原居图们江上的瓦尔喀(今珲春)地方。其族源原是北宋宗室赵氏的后裔。金朝时被掳至北境,以“久处变为土著成了女真人”。正统五年,随建州左卫西迁而到达明廷为之规定的范围之内。在冬古河上定居,遂以地为姓,称栋鄂氏。随着人口每每繁衍,而自成一部,称董鄂部。董鄂部属于建州女真,是建州左卫的一个部,后来成为著名建州五部中的强部。顺治先后册立两位皇后。一位是他母亲的侄女博尔济吉特氏,由多尔衮做主定婚、聘娶。顺治亲政,册为皇后。二人性格不合,顺治废掉皇后,降为侧妃。另一位是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顺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年十四,聘为妃。六月,册为皇后。她不久又受到顺治帝的责斥。但这位皇后能委屈圆通,又有太后呵护,才没有被废掉。顺治真正视为姿容绝代、才华出众,而且品行清丽脱俗,善解人意的是红颜知己是董鄂妃,顺治帝对董鄂妃可谓是一见钟情,至死不渝。现代画家绘制百妃图中的孝献皇后孝献皇后(1639-1660年)董鄂氏,又译栋鄂氏,世称董鄂妃,独为帝所盛宠,清朝第一宠妃,内大臣鄂硕之女,费扬古之姊。关于董鄂妃的来历,官修史书一概避而不谈,有学者认为董鄂妃原是襄亲王的福晋,后被顺治帝纳入宫中,成为宠妃。襄亲王,博穆博果尔,清太宗皇太极的十一子,生于崇德六年(1641)十二月二十日申时,其生母是懿靖大贵妃博尔济吉特氏娜木钟,顺治十二年(1655)二月二十一日册封为和硕襄亲王,翌年七月初三日己刻卒,年仅16岁。顺治帝幼年即位,母亲孝庄文皇后对他管教极严,加之朝廷大权长期由叔叔多尔衮掌管,形成了暴躁、猜忌的性格。孝庄文皇后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将自己的侄女、蒙古科尔沁部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之女博尔济吉特氏立为皇后。这位小皇后从小娇生惯养,尖酸刻薄,并不能体谅顺治帝的苦衷,常常与顺治帝发生口角,小两口的感情并不和谐。因此,顺治帝觉得事事皆不顺心,内心很是苦闷。由为对弟媳董鄂妃的美貌和才情深深地吸引了这位多情的少年天子的心,而董鄂妃的丈夫时常领兵出征,也对顺治帝产生了好感。两个情谊相投的人迅速坠入了情网。唯有《汤若望传》提供了下述线索:1658年(顺治十五年)皇帝遭遇一酷烈打击。第三位皇后(董鄂妃)所生之子,原定为皇位继承者的,于产后不久,即行薨逝,而这位太子的母后不久崩殂。”《汤若望传》中还有一段汤若望的回忆:顺治皇帝对于一位满籍军人(有学者认为是某个一品或一品以下武职官员)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当这一位军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时,他竟被对于他这申斥有所闻知的天子亲手打了一个极怪异的耳掴。这位军人于是乃怨愤致死,或许竟是自杀而死。皇帝遂即将这位军人的未亡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这位贵妃于一千六百六十年产一子,是皇帝要规定他为将来的皇太子的。但是数星期后,这位皇子竟而去世,而其母于其后不久亦薨逝。皇帝陡为哀痛,竟致寻死觅活,不顾一切。这位皇子是皇几子,生母是谁?汤若望没有明说。福临共有8个皇子,除玄烨外,在7个皇子中,皇二子福全、皇五子常宁、皇六子奇授、皇七子隆禧、皇八子永干等5人皆卒于康熙朝,勿庸考虑。这样只剩下皇长子钮钮和皇四子。钮钮生于顺治八年(1651)十一月初一日,殇于顺治九年(1652)正月三十日,只活了89天,生母是庶妃巴氏。此子虽也是早殇,但不是殇于顺治晚年,而且他的生母是庶妃巴氏,未封过贵妃,因此,钮钮和巴氏不可能是汤若望所说的皇子和那位贵妃。现在只剩下皇四子。该子生于顺治十四年(1657)十月初七日,殇于顺治十五年(1658)正月二十四日,生母是皇贵妃董鄂氏,即后来的孝献皇后。董鄂妃病逝于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由此看来,汤若望所说的只能是皇四子和皇贵妃董鄂氏。但这里有两个出入,一是皇四子生年是公元1657年,而汤若望所说是1660年;二是皇四子生母是皇贵妃,而不是贵妃。但是顺治朝期间又并未设贵妃一职,皇四子也被顺治说成是皇太子。显然,这里所说的“第三位皇后”与“贵妃”是指同一人,即皇贵妃董鄂氏。她于顺治十四年十月生皇四子,顺治特为此举行隆重庆典,称为“朕第一子”这个传说不见于正史。传说也罢,猜想也好,最后归于一致的认识就是,这位董鄂妃不但姿容绝代、才华出众,而且品行清丽脱俗,善解人意,深深地吸引了这位多情的少年天子的心,在佳丽三千的后宫中赢得了顺治帝专一的爱情,并至死不渝。顺治对其评说:克尽孝道,辅佐朕躬,内政聿修、后幼聪颖过人,及长娴女工,有母仪之度,姻党称之。董鄂妃崩,顺治深为哀恸、寻死寻活“妃既薨,帝忽忽不乐,自于宫中行年之丧,又亲制行状,述妃懿媺,以寄其哀,及崩”。合葬孝陵,追尊谥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子一,生三月而殇,未命名,封和硕荣亲王。董鄂妃在顺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二十五日被册为“贤妃”,仅一月有余,顺治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为理由,晋封她为皇贵妃。这样的升迁速度,历史上十分罕见。十二月初六日,顺治帝还为董鄂妃举行了十分隆重的册妃典礼,并按照册封皇后的大礼颁恩诏大赦天下。在有清一代近300年的历史上,因为册立皇贵妃而大赦天下的,这是绝无仅有的一次。这一年顺治19岁,董鄂妃18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保存了册立董鄂妃为皇贵妃的《诏书》。按常规,皇帝只有在册立皇后的大礼上,才会颁布诏书公告天下。董鄂妃享受到这种特殊礼遇,表明她得到了顺治不同寻常的宠爱。顺治与董鄂妃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可谓“长信宫中,三千第一”、“昭阳殿里,八百无双”,真是六宫无色、专宠一身。据顺治亲笔所写《端敬皇后行状》的描述,每次顺治看奏折时,有重要的内容,草草看过后,就随手扔在一边了,董鄂妃提醒他应该仔细看,不能忽视;每当顺治要和她同阅奏章时,她又连忙拜谢,并解释说:后宫不能干政。每当顺治下朝后,她总是亲自安排饮食,斟酒劝饭,问寒问暖;每当顺治批阅奏章至夜分,她总是毫无例外地为其展卷研磨,侍奉汤茶。顺治每次听翰林院的官员们讲课结束后,回到寝宫时,她一定会打听讲课的内容,他也会再给她讲一遍,顺治每次讲给她听的时候,她都非常高兴。他们的真挚感情,并非卿卿她她的小夫妻,而在于理性的相互促进。董鄂妃时常陪伴在顺治的身边。更难得的是,她时常劝说顺治,处理政务要服人心,审判案件要慎重。连宫女太监犯错误时,董鄂妃也往往为他们说情。董鄂妃向来不信佛教,顺治有时用一些禅宗经典来告诉她,而且为她解释《心经》的深层含义。因此成了她推崇尊敬的至宝。专心研习禅学。参悟探究“一口气不来,向何处安身立命”,每次遇见顺治,就总举出这句话:顺治每次都笑而不答。董鄂妃因为长期患病,不能纯一参悟,董鄂妃再次举出这句话,顺治用一句话回答她,她来有所醒悟。自从小孩子患疾后,不过靠着桌几床榻,从没上床休息。到了病渐渐加重,仍研习前面的佛说,没有荒废提持(为禅林中师家引导学人的方法)。所以她崩时,言语举动丝毫不乱,端坐哪里念佛号,长长地出气就坐化了(佛教称人死亡:圆寂,坐化等),颜色面目都很安详端整,和平日没有什么两样。呜呼!足以见董鄂妃对佛法并专心研习禅理的诚意了。一般人的美丽,多是起初保持很好然而最终都改变了。董鄂妃大约病了三年,虽然身体虚弱,面容憔悴,仍然时而勉励安慰顺治说:没有大碍,诸事仍然都很齐备,礼数上也没有任何懈怠,董鄂妃都是始终如一。侍奉孝惠后更恪尽谦和恭敬,像母亲一样对待她,孝惠后更是把她当作姐姐。顺治十四年冬,顺治去南苑,皇太后身体不适,皇后(董鄂妃)都朝夕侍奉,废寝忘食。我在天帝坛为皇太后祈祷,随即到南苑去探望,现在的皇后(前任皇后)却无一句话询问,也没有派人来问安。这样我因为皇后有违孝道,让群臣上衣,才让现在的皇后得知的。皇后(董鄂妃)长跪在我面前,磕头请辞说:“陛下责备皇后固然有道理,但是我想,皇后怎么可能不为皇太后担忧呢?只不过一时顾虑不到,有失问候罢了,陛下如果速废黜皇后,我绝不敢偷生!请皇上千万体察皇后的本身心意,要是陛下肯开恩,让我留在这世上侍奉陛下,就求陛下万万不可废后啊!”前年,现在的皇后(孝惠后)病危,我亲自服侍,她的侍婢才得以有些空间休息,而皇后(董鄂妃)五天五夜没有合眼啊,时而为她诵读史书,或者谈些家常来解闷。等董鄂妃离开她身边,出了寝宫门就含泪悲伤地说:“皇上派我来问安探视,倘若不能痊愈,那怎么办啊?”凡是现今皇后(孝惠后)的事,董鄂妃都亲自为她置办好,一点也看不出她疲倦来。今年春,永寿宫其他妃嫔有了疾病,董鄂妃又亲自服侍,三昼夜没有休息。她殷切关心帮助她们解除忧虑,事先都准备好,都像是侍奉今天的皇后(孝惠后)一样。皇后所裁制的衣物,现在都还在。悼念其他妃嫔去世的时候,董鄂妃哭诉说:“韶华之年入宫,怎么没能长久侍奉皇上,就这样快夭折了呢?”悲伤之深切,甚而超过了她们的亲属啊。她很爱念其他的妃嫔,就举这些例子吧。在孝献皇后崩时,皇后和其他妃嫔都很哀痛说:“与其留下我们这些没用的人,还不如存留下贤淑的皇贵妃啊,能够符合皇上的心意啊!我们这些怎么不也先后死去呢,今天我们虽然还活着,但是对皇上又有什么裨益呢?”皇后和其他嫔妃想起董鄂妃的好处,感激董鄂妃过去的恩情,都吃素诵读经书,只有这样她们才觉得能足以报答您的情意啊。董鄂妃曾在宫中抚养承泽王的两个女儿,安王一个女儿,朝夕尽心抚养,慈爱不逊于自己亲生的。在董鄂妃崩时,这三个公主,都捶胸顿足十分哀痛,人们都不忍再听闻。以前都是皇后董鄂妃来处理的,尽心检查审核,没有不恰当的。虽然位在皇后之下(董鄂妃时为皇贵妃,只比皇后低一级,而高于诸妃之上。其次皇贵妃有副后之称,而且董鄂妃实权长期与孝惠后并存),但是董鄂妃却是尽到了皇后的职责了。其次因有孝惠后在,所以董鄂妃才没有做到皇后的中宫桂冠。董鄂妃自已严谨恪守,热心地辅助内务,殚精竭力,无微不至,各项事务都非常勤勉努力。没有不周详的。董鄂妃崩后,皇太后伤心哀痛说:“我儿子的好媳妇儿啊,就是我的女儿啊。我希望能让他们二个人永续好合,好让我不要老得那么快,现在董鄂妃离去了,谁还能像她那样侍奉我啊?还有谁能如此顺我心意的呢?我有什么话,又同谁诉说啊?又能和谁一起谋划事务呢?”天下的臣民没有不感到悲痛的,皇太后、孝惠后和其他嫔妃都怀念追悼,只有顺治一个人,抚今追昔,虽然顺治说不出心中悲伤,悲痛却常常来袭。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一代名妃、绝代佳人董鄂妃香消玉殒,病逝于东六宫之一的承乾宫,年仅22岁。爱子爱妃的接连逝去,使福临的精神几乎崩溃。他万念俱灰,看破红尘,弃江山社稷如敝履,执意要出家为僧,并让和尚溪森为他剃了发。后来由于溪森的师父玉林琇以要烧死溪森为要挟,才逼得福临打消了出家的念头。福临悲恸欲绝,他以超常的丧礼来表达对爱妃的哀悼。董鄂妃崩后第三天,即八月二十一日,福临谕礼部:“皇贵妃董鄂氏于八月十九日薨逝,奉圣母皇太后谕旨:‘皇贵妃佐理内政有年,淑德彰闻,宫闱式化。倏尔薨逝,予心深为痛悼,宜追封为皇后,以示褒崇。’朕仰承慈谕,特用追封,加之谥号,谥曰‘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其应行典礼,尔部详察,速议具奏。”在礼臣们拟议谥号时,“先拟四字,不允。至六字、八字、十字而止,犹以无‘天’‘圣’二字为歉”。福临为什么以无“天”“圣”二字为歉呢?因为清代谥法,皇后谥号的最后四字为“×天×圣”,“天”代表先帝,“圣”代表嗣帝,表示该皇后与先帝和嗣帝的关系。如孝庄文皇后在太宗时“赞助内政,既越有年”,以后又辅佐顺、康二帝。所以她的谥号最后四字为“翊天启圣”。而董鄂妃谥号的最后四字为“温惠端敬”四字,明显比有“天”“圣”二字的皇后低了一等,所以福临感到内疚。顺治帝命令上至亲王,下至四品官,公主、命妇齐集哭临,不哀者议处,幸亏皇太后“力解乃已”。顺治欲将太监、宫女30名悉行赐死,“免得皇妃在其他世界中缺乏服侍者”。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二十七日,董鄂妃的梓宫从皇宫奉移到景山观德殿暂安,抬梓宫的都是满洲八旗二、三品大臣。这在有清一代,不仅皇贵妃丧事中绝无仅有,就是皇帝、皇后丧事中也未见过。董鄂妃的梓宫移到景山以后,福临为她举办了大规模的水陆道场,有108名僧人诵经。整天铙钹喧天,烧纸施食,香烟燎绕,纸灰飞扬,经声不断。在“三七”日(第二十一天),将董鄂妃的尸体连同梓宫一同火化,由溪森秉炬举火。一起烧掉的还有两座装饰得富丽堂皇的宫殿,连同里面的珍贵陈设。清制中平时皇帝批奏章用朱笔,遇有国丧改用蓝笔,过27天后,再用朱笔。而董鄂妃之丧,福临用蓝笔批奏章,从八月到十二月,竟长达4个月之久。顺治帝让学士撰拟祭文,“再呈稿,再不允”。后由张宸具稿,“皇上阅之,亦为堕泪”。为了彰显董鄂妃的贤德、美言、嘉行,福临命大学士金之俊撰写董鄂氏传,又令内阁学士胡兆龙、王熙编写董鄂氏语录。福临亲自动笔,饱含深情地撰写了《孝献皇后行状》,以大量顺治追悼董鄂妃的《御制哀册》、《御制行状》的具体实例,展现了董鄂妃的美言、嘉行、贤德,洋洋达四千言,内容十分丰富。本来就体弱多病的顺治皇帝经过失子、失妻几次变故,身心遭到了极大的伤害,董鄂妃死后仅半年,顺治帝就得了当时的不治之症——天花。当时正直元旦,无论宫中与民间都张灯结彩准备欢度新年,就在这时皇帝病重的消息从宫中传出,朝廷传谕全国“毋抄豆、毋点灯、毋泼水”,并颁布大赦令,可是并无收效。在钦定皇三子即位、口述遗诏后,顺治皇帝于正月初七日半夜崩于养心殿,时年二十四岁。顺治皇帝驾崩后,尸体被火化,于康熙二年与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帝生母)、孝献皇后董鄂氏合葬入清东陵中的孝陵。
一遍遍想你在心窝,像一只小船在梦畔停泊。走过有你的角度,天地都溢满你的颜色。看着你从身边走过,思绪在岁月里穿梭。流年剪影汇成一首歌,思念悄然绽开花朵。不想只做你生命的匆匆过客,期盼与你共度每一段时刻。
说到皇帝好色,明朝好象也只有正德皇帝,但后妃也不多,风流也不过一个凤娘,其余的不过是这位太前卫的皇帝下令“寡妇改嫁”引出谣言。所谓“豹房”,只不过是正德皇帝喜欢西域艺人调教猛兽的地方。明朝的皇帝的后妃,大都取之民间下层,除了嘉靖皇帝曾经一次性纳了“九嫔”,其他皇帝的后妃也极少,最多册封过十几位。而寥寥两三妃占了一半,甚至中国历史上真正的一夫一妻恩爱皇帝也出现在明朝——弘治皇帝。而清代,整个满族的姑娘,都要经皇帝先选过才能出嫁,如果皇帝需要的,再把汉族女人抬旗后再娶入。多尔衮简直就是“色中饿鬼”;顺治皇帝沉迷后宫,连自己儿子的奶娘也不放过,生下“爱新觉罗.奇授”,更不用说他逼死弟弟,夺其弟媳的乱伦行为,使索尼不得不改皇太极“不得取弟妇……”禁止乱伦的法令—其实皇太极自己取了姑侄,已经先行违反了;康熙不用说,后妃是满清皇帝最多的一位,而且连洗衣局的宫女也不放过,生下八贤王;乾隆只能用淫乱形容,六下江南挥霍无度,为嫖江南娼妓而两度废后;咸丰天地一家春,淫乱而早亡;同治皇帝嫖娼得梅毒而死;就是被打扮的十分简朴、寡欲的雍正皇帝,其实也是一个奢华、好色的伪君子。雍正在即位前只有一妻一妾,但所生的五子三女,却都是其他不同女子所生,完全过的是说一套、做一套的虚伪至极的生活。雍正后来暴死,极大可能就是服用“红丸”,红丸是什么东西不用我说了,要是雍正真实一个清心寡欲的人,他要红丸干吗?到底是谁好色?到了康熙时期,还曾发生过类似的事件。《清代外史》中记载,康熙年间有位格格是皇太极的幼女,顺治的妹妹,辈分上算是康熙的姑母。顺治遁入空门时,这位格格因为年幼,尚未出嫁。康熙即位后,此女也一直留在宫中,后来,有大臣请求为之遣嫁。康熙听后,说:“现在还谈什么嫁不嫁的,我早已纳为妃了。”臣属们大吃一惊,说:“宫闱之类乃王化所基,伦常不能紊乱。今公主于皇上乃是父亲一辈,皇上怎么能娶自己的同姓之姑为妃呢?”康熙颇不以为然的说:“未必。所谓同姓不婚,指的是母与姊妹及自己所生之子女,若是姑母辈,既非我母,又非我女,也不是我同生的姊妹,就算纳之为妃,也没什么。”大臣盟听后极为惶恐,力谏不可,但康熙终究还是不听。历史上说一代帝王坐拥后宫佳丽三千,这三千佳丽实在不过是个虚数,只是为了表明帝王的嫔妃之多而已;但是,其中的一位天子一夜召幸三十个嫔妃,这可是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一夜召幸三十妃。据清乾隆年间毕沅编著的书上关于康熙的记载,“帝自为天子,以好内闻;既立,耽于酒色。故事,嫔妾进御,晨诣閤门谢恩,主者书其月日。及帝之初,一日谢恩者三十馀人。”意思就是说,康熙做皇上就以好色出名。老年之后还是如此。根据宫中旧例,假如宫妃在夜里奉召陪天子睡觉,越日早晨要到閤门感谢天子的宠幸之恩,主管的太监会具体记录下受幸日期,有一天到閤门前谢恩的宫妃有三十余名。史学界就此段文字获知,康熙一夜竟然召幸了三十余名嫔妃。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康熙其实还是很重感情的,就以康熙对他的皇后们的感情为例吧:康熙一生共有共有四位皇后,是清朝拥有皇后人数最多的帝王之一。在他生前曾册立过三位皇后,但这三位皇后均天不假年。康熙的第一位皇后是他的结发妻子赫舍里氏(孝诚仁皇后)。康熙四年,鳌拜专权的现象日益严重。为了让康熙早日亲政,孝庄太皇太后决定为孙子立后。她选中了首辅大臣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那时康熙和赫舍里氏均为12岁。赫舍里氏虽然年幼,但温柔贤淑,上事太皇太后、皇太后克尽诚孝,侍奉夫君体贴周详,下对其他嫔妃也宽和豁达,深受太皇太后、皇太后和康熙的喜爱。随着时间的推移,康熙与赫舍里氏的感情也不断升温。康熙八年,他们有了第一个爱情结晶。康熙为嫡长子取名“承祜”,希望上天能够保佑他健康成长。只可惜,这个儿子仅仅两岁半就夭折了。爱子的早夭给赫舍里氏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她的身体也每况愈下。据《康熙起居注》记载:康熙十一年十月初,赫舍里染病,康熙接到奏报,立即召太医前来询问皇后的病情,治疗方案。当时正值康熙陪祖母在遵化汤泉疗养,他心中着急回宫,又怕祖母知道后旧病复发,只得命人不要将此事奏报给太皇太后。但大臣怕皇后一旦有意外,自己承担不报之罪,便奏告了孝庄。孝庄闻知后,立即催促玄烨回宫探望病重的皇后。康熙得到懿旨后,火速回宫,终于在第二天凌晨来到了坤宁宫门前。皇帝的到来给了皇后莫大的安慰,她的身体也逐渐地康复。由此不难看出:康熙与赫舍里氏感情甚笃,赫舍里对康熙十分眷恋,而康熙也分外体贴皇后。康熙十三年,赫舍里皇后在坤宁宫再诞男婴。但是,她却不幸因难产丧命,年仅21岁。是大清朝去世时最年轻的皇后,也是唯一一位难产而死的皇后。康熙对爱妻的离去感到悲痛,为此他辍朝五日,每天都要去皇后的梓宫前哀悼。因为皇后死前还没来得及建陵,所以只得将梓宫送往京城北郊沙河地区的巩华城暂放。康熙几乎每日都要来此祭奠,呆到很晚才回宫。那时正值“三藩之乱”的关键时期,康熙在国事如此繁忙的情况下痛悼亡后,可见二人感情之深。赫舍里死后三年内康熙一直没有立后。康熙的第二位皇后是遏必隆的女儿钮祜禄氏(孝昭仁皇后)。康熙十六年,赫舍里氏去世后三年,康熙奉太皇太后懿旨,册立遏必隆之女钮祜禄氏为皇后。当年康熙选后之时,钮祜禄氏作为辅政大臣遏必隆的女儿,也是候选人之一。因为当时孝庄要拉拢索尼,所以只能立他的孙女为后。与此同时,钮祜禄氏也被纳入宫中侍奉康熙。因为父辈的恩怨纠葛和权力的斗争,钮祜禄氏在宫中的生活也比较压抑。钮祜禄氏如赫舍里皇后一样温柔贤淑,而且她好读书,颇具文采,也有一定的见识,和康熙有共同语言。赫舍里去世后,她一度成为后宫的主人,只是未正式册封。三年后,赫舍里氏的丧期已满,后宫不可无后。放眼整个后宫,钮祜禄氏样样出类拔萃,是皇后的不二人选。康熙十六年八月,康熙皇帝正式册封钮祜禄氏为皇后。可是钮祜禄氏仅仅做了六个月的皇后便去世了,去世时她只有25岁。钮祜禄氏死后,康熙十分悲伤。每日长时间地在钮祜禄氏的梓宫钱哀悼。皇后之死还曾一度影响到了他的身体健康。同时,两位皇后的早逝也让他背负了“克后”的思想负担。康熙的第三位皇后是自己的亲表妹佟佳氏(孝懿仁皇后)。在钮祜禄氏被立为皇后的同时,佟佳氏也被立为贵妃。钮祜禄皇后去世三年后,她被立为皇贵妃。因为先前两位皇后的早逝给康熙造成了心理阴影,所以他决定不再立后。佟佳氏也是一位名门淑女。与前两位皇后不同的是,她与康熙有着血缘关系。她的父亲佟国维是康熙生母孝康章皇后的幼弟,佟佳氏即是玄烨的小表妹。因此康熙对她就更加亲切。佟佳氏于康熙二十二年生下了一个女儿,但仅仅一个月之后,这位小公主就夭折了。为了不让爱妃沉浸在丧女之痛中,康熙便将皇四子胤禛(未来的雍正皇帝)交由佟佳氏抚养。佟佳氏自己没有子女,因此将其他嫔妃生的孩子视为己出,倍加疼爱。她更是把一腔母爱全部给了养子胤禛。她对于孩子的疼爱让康熙感到很欣慰,对她也更加信赖。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佟佳氏“忽尔遘疾”。那时康熙正陪皇太后住在畅春园。当得知皇贵妃生病后,便立即回宫,陪伴在佟佳氏身边。见佟佳氏病重,并且时日不多了,皇太后就下懿旨命康熙册立她为后。康熙见此情形只得遵旨。只可惜,在册立之日佟佳氏就去世了。册封礼一下变成了葬礼。佟佳氏仅当了一天的皇后,是所有大清皇后中在位时间最短的一位。爱妻病逝,康熙依旧悲痛异常。他不仅亲临祭奠,还特地作了《挽大行皇后诗四首并序》来怀念亡后。诗中所流露的感情真挚,感人肺腑。康熙是一位至性君王,每一位亲人的离世都会让他备受折磨。佟佳氏去世时,康熙只有36岁,正值盛年。三位皇后的接连早逝,让他意识到自己是“克后”之人,他的心理负担更加地重了。为了使他爱的人免遭此难,康熙从此再未立皇后,就连皇贵妃之位也一直空缺,直至他驾崩。他的不立后行为对后来的大清帝王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