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端

杂文·评论·奇章

  • 探析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的关系

    二十世纪初,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视其为语言符号根本属性。对于这一观点众说纷纭。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雅各布森对索绪尔的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进行了批判,他运用了皮尔斯对于符号的分类,提出了语言符号的象似性,指出形式和意义之间因象似而建立起联系,从而使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质疑语言符号任意性的属性。对此,本文意在从含义上阐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的关系。首先,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索绪尔指出:“符号和符号之间的连接是任意的,或者,由于符号是指符号和符号的连接产生的整体。更简单地说:语言符号是任意的”。一个简单的例子可以说明,如,在英语中,符号“年轻”可以用来指代年轻,但这个声音序列不是唯一一个更适合表达“年轻”概念的声音序列。如果大众同意,“孩子”、“长者”或“皱纹”也会扮演相同的角色。也就是说,将一个符号与“年轻”的概念联系起来而不使用另一个符号,这是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的。因此,符号的任意性是有迹可循的。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包括绝对任意性和相对任意性,索绪尔指出:“所有无法争论的东西的语言都不存在;根据定义,所有有争议的语言也是不可想象的。”因此,绝对任意性和相对任意性之间是有区别的,他的论点与符号的内部结构形式有关。索绪尔指出,这两个语言符号,拟声词和感叹词,并不是完全武断的,但它们占语言的一小部分,因此,不可否认语言的基本属性是任意性。同时,语言符号具有象似性。象似性是指语言结构与人类经验或概念结构之间的自然联系。它主要是指语言符号和外部世界之间的联系。皮尔斯指出:“在每种语言的语法中,通过传统规则,都有一个合乎逻辑的图标。”他将语言符号分为三类:图标、索引和符号。图标通过现实主义或模仿来表达,这依赖于要引用的对象的各自属性的象似性,如照片、草图、公式。指数是物体之间的时空和因果关系,如箭头、路标等。符号是指对象之间的联接。皮尔斯通过符号和现实之间的关系来论证了语言符号的象似性。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之间的关系。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的理论基础和理论视角是不同的,但它们也具有内在的相关性。索绪尔的任意性理论基于语言作为一个封闭的符号系统的观点,将语言与外部世界隔绝。另一方面,象似性承认语言符号系统的内部关系,同时认为符号的含义来自与周围环境的互动。索绪尔的任意性是从静态的角度观察语言,排除语言的变化,而象似性从动态角度研究语言,以定义语言符号的价值和意义。事实上,索绪尔在讨论任意性时已经暗蕴含了象似性。这反映在相对任意性上,他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明确指出,任意性完全是指语言的符号和符号的组合之间的关系,他没有完全否认语言符号的象似性,而是认为这是有争议的,但没有详细讨论它。这也是其他语言学家习惯性地批评他所提出的语言符号任意性学说片面的原因。从上述讨论中,不难发现语言符号既是任意的又是象似性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2023-07-27 21:46:54 作者:林雅萍 9759 0

  • 刀剑上的信念——读《菊与刀》有感

    在看书之前,对日本的了解更多的只是在地理位置、新闻报道、文娱产业、自然风景方面的一些概述,更多了解的只是文化领域发展的成果,比如和服、动漫、音乐、建筑等。我想,在这个多元文化发展的世界里很少有人会去排斥接触其他国度的文明,带着这种探索地心理,不出意外地我也被日本的一些出名文化吸引,我也曾热衷于各种动漫新剧或者是服装样式,慢慢地不禁想要对这个民族有更深的了解。日本的大和民族的性格十分复杂矛盾,无畏而又懦弱,赤诚而又残忍,有礼而又粗暴,怎会有如此矛盾的存在?和很多东亚民族一样,日本有着自己所信仰的关于仁义、忠信方面的文化信念,可是他们的行为却与这些东亚民族有所不同。中国人民勤劳仁义、东南亚人民热情温和,朝鲜人民坚忍固执,日本人民坚守着自己所信仰的忠义思想又在行动上践踏这些理念。在啼哭呐喊声环绕的凋敝荒凉的土地上,刀剑上折射的究竟是高洁刚正的逸菊还是肮脏丑陋的腐朽心脏?在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他们经常觉得‘世界的眼睛始终注视他们’”——令人十分地不可思议。也许这只是一句号召性的话语,可是这种信念却根植于每个日本士兵的脑海,他们在战争中受到鱼雷攻击奉命弃舰时都要以自认为最“男人”的姿态逃生,否则会遭受世界的嘲笑。在面对战争困境时,投降和自杀是最通常的选择,日本士兵恪守了不投降的原则,宁愿用最后一颗手雷自杀也不愿意做战俘,这种行为是勇敢的,而驱使他们做出这种行为的是要么战胜要么死亡——带着伤病回到故乡或者成为战俘在日本将无法抬起头来做人,已经成为一个“死人”了。从这些行径中可以看出,通俗了讲是“好面子”,不难看出者是个十分自尊的民族,也许是从小受到的教育使然,他们也不会对这些行径表现出质疑或是抗拒忤逆。我会对这些行为感到疑惑,更加想要了解这个民族。日本不同于欧美的资本主义国家,即使部分资本主义国家都保留有君主制度,大部分君主已经成为形式上的国家元首,日本也是如此,但是在二战时期日本天皇的作用却展现得“淋漓尽致”。有人评价说君主已经变成了傀儡受到帝国主义军官的操纵,帝国主义者利用民众对天皇的赤诚发起侵略战争。无论情况怎样,不可置否的是日本军民对天皇命令的忠诚。十分令人不解,这样一个狡猾凶残的民族为何会对君主展现自己所有的包容和忠信呢?我想,也许并不完全是对君主。在君主背后,是庞大的帝国主义者,帝国主义者的计划是征服亚洲,追随这些帝国主义者的军民大都是忠信于这个计划。征服亚洲——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信念,在日本周围的是奄奄一息的中国,是受到殖民压迫的东南亚,是力量薄弱的朝鲜,一切看起来都这么得充满希望,这些都极大激发了日本军民的热情。帝国主义者利用天皇,向军民编织了一个华丽宏伟的梦。军民是效忠信任君主的,愿意追随的,他们会抨击不合格的上司长官,却不会抨击至高无上代表了日本民族的天皇。“精神的力量是强大的”这句话是正确的,可是在残酷的战争中,再坚固的堡垒都会“粉身碎骨”,何况是缥缈的信念。在拼死搏杀、血光漫天、骨露凉土、血肉横飞的时候,信念真的不会动摇吗?我相信有不动摇的存在。没有经历过这些厮杀,我无法感同身受去设想,但我早已在前人的故事中寻觅到:五百六十六年前于谦义无反顾身赴刑场,九百多年前陆秀夫携赵昺跳崖,文天祥从容就义。先人的信仰来自千年来延绵不绝的儒家思想的传承,那日本人呢?他们的信仰来自于哪里?也许是文化宗教的传承,也许是其他因素使然。在战争中,日本人坚信“精神胜于物质”,面对美国强大的军事力量,他们认为这些物质都是附属于精神的、瞬时的、有限的,坚持化被动为主动,将胜利或者失败都归结在预料之内,从而得出“我们期待的终于来了”“敌人,愿意你就来吧”“没什么可担忧的”“一切都在我们预料之中”的结论。这与精神胜利法不同,却又有所重合,总是认为事态发展在自己臆想的范围内,以极其乐观的心态去接受。对天皇的忠诚,对战况的积极设想,自杀式的牺牲精神等等展现了日本人独特的精神意识,一种“畸形”的乐观和坚守。谈到日本,最不能不说是等级观念。这种等级观念有别于资本主义国家以资产为阶级的等级,也不是法律地位和人格意义上的不平等,而是以权威为主的不平等。在日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公司、机构中有级别制度、在学校同僚之间辈分制度,在家庭中家族成员之间也要恪守等级制度。经验、性别、年龄等等都可以成为排资论辈的方式,“前辈”“上级”这些不仅仅只是一个称呼,代表的是一种权威,日本人对权威高的人一直贯守尊敬忠诚的信念。在日本的日常礼仪规范中,一个简单的动作蕴藏了太多潜在的信息——跪拜鞠躬的形式、细节动作都展现了一种序列意识,当面对亲疏关系不同的人时所使用的敬语或者动词都会有所不同。在侵略战争中也展现出了这种顽固的等级意识:面对强大的美国日本是尊敬的却又带有一定的反抗叛逆心理,面对亚洲日本则表现出嫌恶和蔑视之意。强者支配弱者的意识也是驱使日本征服亚洲的一股力量。也许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同样接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亚裔,我们无法理解日本人的民族性格,好战残忍的心理与忠信原则交织的精神存在是一个无解的命题,但我们尊重文化差异,尊重文明多样性。我的资历不够去指出并解答一个民族存在的问题,没有经历过实地考察,在书籍资料、影视作品和一些个人经历中,我对日本民族的部分行为持有批判态度——他们残忍、无理、缺失人道主义精神、自负排外;但我对日本的传承精神是羡慕的,他们对古文化的态度是世界有目共睹的。读了《菊与刀》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就是尊重文明多样性。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文化,也没有能够完全接受包容不同文化的人,我们能做的只有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学习外来文化的优秀所在,改正自己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如今武士道锋利刀剑上折射的也不再是无辜凄惨的亡灵,血腥气味无法用逸菊的清香去掩盖。真正的勇敢赤诚不是以强者姿态去霸凌弱者,不是口头意义上的思想教育,不是教科书上掩盖的事实,仅仅只是在直面历史和反省自我。

    2023-07-16 14:59:26 作者:Winter wind 9811 0

  • 诗词点亮我的人生

    诗词点亮我的人生诗词大抵是这人间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极致浪漫且意蕴深远,搭起古代与今朝的沟通桥梁。在浩瀚的诗词大海中,我与古人相遇,感受古人的春风得意与万般愁绪,体会古人的生活态度和处事哲理,我似乎能与古人成为“知己”。回望过去,我发现我的人生故事离不开诗词,诗词带给了我丰富的智慧,点亮了我的人生,我和诗词的故事还得从头说起。童年时与诗词初相识。我深刻记得在我五岁的时候,爸爸妈妈就开始教我背诵一些短诗句,小时候自然不理解诗句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含义,但从每当我背诵出一两句,爸爸妈妈就很高兴的反应来看,我认为诗词应该是个好东西。后来上了小学,课本里出现了一些简短的古诗,老师要求我们熟读并背诵。自此,像“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类诗句就深深刻在了我的脑海里,但孩童时期的我,只觉得诗词是读来朗朗上口的普通句子,除了考试,诗词对我没有其他方面的影响。少年时与诗词更相知。在我上了初中之后,便越发觉得诗词很有趣,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常常会讲某些诗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简介还有相关诗词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思想,让我对诗词有了新的认识。我突然发现诗词并不是枯燥无味的,反而是生动有趣的,学习每一篇诗词,了解每一位作者的过程就像在见识不同的人生,这也让我明白原来我们现代人与古人之间即使相隔千年,也能在诗词中找到共鸣。在初中时期我读到了杜甫写的那句“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让我感慨原来古人也这么热爱国家,也会有高兴得近乎发狂的时候,还有李白写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让我不禁长叹原来古人也有遭遇挫折,抑郁不得志的时候。因为在诗词中总能找到强烈的情感共鸣,所以当我在山顶俯瞰时,我会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当我怠慢学习时,我会告诫自己“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当我面对高考而畏惧时,我会激励自己“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我越来越主动地去接触诗词,乐于从诗词中汲取古人的智慧,诗词逐渐成为我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也成为激励我不断向前的重要动力。成年后诗词成为我生活中一束独特的光。时光飞逝,我顺利从高中毕业,步入了成年,也进入了大学。这段时期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到离家八百多公里之外的地方上大学,远离家人和朋友,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真正体会到凡事都要依靠自己。大学的竞争十分激烈,我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陌生和孤独的感觉常常让我产生自我封闭心理,这段时间算是我人生中很灰暗的一段时间。但还好有诗词,成为我灰暗生活中的一束光。在这段时间里我读了一些纳兰性德的词,也选上了诗词与人生的课,我喜欢在诗词里去寻找“知己”,我的烦闷、悲伤与孤独都在阅读诗词中得到派遣,我似乎能与千百年前一个又一个失意的人感同身受,苏东坡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让我更加变得更加豁达;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我在逆境中保持自信,坚定理想;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让我在思念朋友的孤独时刻,得到一丝慰籍。在这个时期,我迷茫又孤独的人生因为诗词而充满了诗意,我更珍惜独处的时光,我更在乐于在诗词中寻找自己,我更加坦然地面对所有得到与失去,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以上便是我与诗词的故事。诗词在我心里是特殊且重要的存在,对于诗词,也许我没有“初见乍惊欢”,却“久处亦怦然”,在我的人生历程中,每当生活无趣、困难重重、忧愁烦闷之时,诗词总能让我平静下来,给我力量,让我重新出发。如果说人的一生一定要有所热爱,那我会说我的热爱是诗词!每一次独处阅读诗词,每一次与古人跨越千百年产生的共鸣,都让我收获更好的自己。诗词,是属于古人的浪漫,也是属于我自己的浪漫。在未来,诗词会继续点亮我的人生!

    2023-07-15 01:26:32 作者:徐思思 9662 0

  •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觉醒》和《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女性意识觉醒的异同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觉醒》和《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女性意识觉醒的异同20英语2班202004154212吕凤柔凯特·肖邦(KateChopin,1851-1904),本名凯萨琳·欧福拉赫蒂(KatherineO'Flaherty),为19世纪美国女性主义作家先驱。其代表作有《河口人们》(BayouFolk)、《阿卡迪亚之夜》(ANightinArcadie)、《黛泽蕾的婴孩》(Desiree'sbaby)、《一小时的故事》(TheStoryofanHour)等。凯特·肖邦生命的晚期,英美正在兴起第一波女性主义浪潮——为女性选举的权利和参与民主政府的权利而奋斗,受运动影响,众多女性作家意识觉醒。敏锐的凯特·肖邦洞察并记录下了女性生活的现状,并于1899年出版了长篇小说《觉醒》(TheAwakening)。该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埃德娜(Edna)在男权至上的社会中女性意识觉醒,为了捍卫自由平等的女性初步觉醒,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丁玲(1904—1986),中国女作家。原名蒋伟,字冰之,为二十世纪中国最著名的革命女作家。其代表作有《梦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莎菲女士的日记》、《在黑暗中》等。其中,1928年出版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是新文学史上也无可替代的作品。五四运动后,妇女解放的思想终于借着浪潮席卷全国,众多女性觉醒了。丁玲笔下的《莎菲女士的日记》讲述了莎菲觉醒之后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世界,勇敢的追求爱情、袒露欲望,逐步打破女性身上的枷锁的过程。不难看出,《觉醒》和《莎菲女士的日记》都诞生于带有女权主义成分的政治文化运动之下,书中的主人公埃德娜和莎菲都敢于打破封建专制对女性施加的束缚。她们精神觉醒,叛逆抗争,不屑于封建专制。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视角,看《觉醒》和《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主人公的女性意识觉醒的异同。首先,女性意识的觉醒体现在性的合理化。性是人类的本能,女性也是人,也有性欲望,女性也有权利表达欲望,追求欲望。“奥尔西·阿罗宾对她根本无足轻重,但他的存在、他的一举一动、他热切的目光尤其是他贴在她手背上的双唇,却像麻醉剂一样让她头晕目眩”[i]。埃德娜不爱阿罗宾,可是阿罗宾的存在、行为、目光与双唇都对她有莫大的性吸引力,让她体会到快感。同时,阿罗宾亲吻埃德娜手背的臣服行为,象征着男性臣服在女性之下,这满足了埃德娜的支配欲与平等欲望,与“他又说,同时端详着妻子,仿佛在查看一件受损的贵重物品”中,丈夫对待妻子如同对待财产一般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致于埃德娜抛弃了家庭,丢弃了“家庭天使”的职责,与阿罗宾发展婚外情,这段惊世骇俗的感情是埃德娜打破社会枷锁,追求女性权利的抗争。与埃德娜一样,莎菲也同样表现出性的合理化。“为什么会不需要拥抱那爱人的裸露的身体?为什么要压制住这爱的表现?”[ii]她突破封建传统对爱情观念的枷锁,表露自己对肉体的渴望。然而,两位主人公的不同之处在于,莎菲比埃德娜更加激进。在莎菲眼中,“他,这生人,我将怎样去形容他的美呢?固然,他的欣长的身躯,白嫩的脸庞,薄薄的小嘴唇,柔软的头发”。一方面,莎菲用“我”口吻表露出对男性的爱慕,利用第一人称确立了女性的主体地位,女性堂堂正正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大胆呐喊出对于男性的渴望。另一方面,莎菲详细地描述了男性的“美”,欣赏角色身上投射的女性特质,体现了强烈的女性性别主体意识。其次,女性意识的觉醒体现在追求爱情的合理化。女性也有追求爱情的权利。面对爱人罗伯特的告白,埃德娜说“我已不再属于庞德烈先生,也不再受他摆布......我爱你,只爱你。”庞德烈先生是她的丈夫,也象征着控制女性的父权枷锁,这句话体现她不愿意再将生命奉献给家庭、丈夫,她要摆脱父权的摆布,追求真正的爱情。同埃德娜一样,莎菲也渴望爱情。“我迫切地需要这人间的情感,想占有许多不可能的东西”。卧病在床时,她迫切地渴求爱情。然而,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埃德娜没有摆脱女性奉献的意识,仍然是单一的倾泻爱意,不求回报,追求“爱”。莎菲却追求“被爱”,她不愿意单一的奉献爱意,而是希望得到爱意,这体现出女性不只是“奉献者”与“牺牲者”,一昧的付出爱意,女性也有权利索取爱情。文本中的“迫切”与“占有”充满攻击性,体现了女性想要扭转地位的决心。最后,女性意识的觉醒体现在追求独立自主的合理化。女性不是男性的附属品,也应该有权利追求自己的想要的生活。埃德娜是个独立,爱幻想的女孩,可是不公平的社会却从来不给予女孩同样的机会追求自己的梦想,她不得不嫁给丈夫,依附着丈夫生活。但觉醒的埃德娜不愿意再栖息在鸽笼里,她毅然搬出了家庭,靠绘画养活自己,她经济独立,能够自给自足,并且有能力去看“马赛”,“游泳”,做一切以前不敢做的事情,她尽情享受自由,展现自主意识,摆脱封建父权思想的控制,成为命运的主宰。莎菲也是如此,莎菲从封建家庭出走,崇尚个性的真正解放,但总是求爱失爱,在无乐可寻中抱着“及时行乐”的幻想。她鄙视社会的隔膜、欺骗,以个人的孤独的灵魂进行倔强反抗。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埃德娜最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莎菲却得以南下脱身。造成该结局的根本之处在于埃德娜无法摆脱爱情的影响,没有真正独立自主,而莎菲在反思之下主动结束了爱情,掌握主动权,真正独立自主了。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比《觉醒》与《莎菲女士的日记》两部作品的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的觉醒的异同,从性意识觉醒、勇敢追爱的爱情观的觉醒、独立自主的人生观的觉醒三个方面揭示了女性反抗顽固的封建势力与男权的抗争。[i]浙江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ii]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2023-07-11 12:29:38 作者:岭南师范学院吕凤柔 9753 0

  • 探究湖北与广东小吃的差异

    相信大家对湖北武汉已经有了很深入的了解了,接下来,我们将要跟着同薪燃梦实践队的步伐,继续来探讨湖北与广东的区别。今天,我们要来讨论的是湖北与广东在小吃方面的区别。来到武汉一定要体验的是肯定是当地的过早文化,其实武汉人叫过早也就是吃早餐,武汉人对于早餐十分看重也吃得十分隆重,而且品种多,蒸煮煎炸炒,十八般武艺用尽,就为了这清晨第一口啊,就拿热干面来说吧,吃热干面要配甜糯米酒,热干面的微辣,配上糯米酒的鲜甜,那味道真是令人流连忘返。武汉过早的种类多不胜数:热干面,甜糯米酒,生煎包,蒸饺,小笼包,汤包,凉面,牛肉面,油香,面窝,糯米油条......第一种是粉面类早餐,武汉热干面在全国都很有名气,热干面的面条是碱面,将芝麻酱花生酱等调料和面条拌在一起,吃起来味道浓郁醇厚,香味十足。第二类是煎炸类食物,比如炸豆皮、煎糕等等,武汉的豆皮也是一绝,将黄豆、大米等混合磨成浆,然后放在锅里摊成薄皮,将煮熟的糯米、肉丁、鲜蛋、鲜虾仁等馅料包进豆皮里面,最后用油煎制而成。第三类是带汤汁的早餐,比如汤粉、汤面等等,据说在武汉吃早餐,可以做到一个月不重样,到武汉的街头转一转,你就能发现各色武汉美食。广东是大家公认的美食之都,食味讲究清、鲜、嫩、爽、滑、香,调味遍及酸、甜、苦、辣、咸,所谓五滋六味,缺一不可。广东的小吃更是琳琅满目。肠粉肠粉同早茶一样,味道情怀缺一不可。无论是早餐午餐,还是晚餐宵夜,餐桌上随处可见它的身影。肠粉最早是从广州西关的泮塘酌荷仙馆传出,创制于1930年代至1940年代,主要分为“布拉肠粉”和“手拉肠粉”。荔湾艇仔粥有句话说得好,广东美食看广州,广州美食看西关。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家道中落的西关阔少,由于经济拮据,便买来小艇在荔枝湾上做起了买粥的生意。蚝皇叉烧包一说到广式早茶,除了肠粉、艇仔粥外,叉烧包也是必不可少的。以切成小块的叉烧,加入蚝油等调味成为馅料,放入蒸笼里文火蒸制而成,外皮松软,馅香有汁。顺德双皮奶双皮奶最早源于广东顺德,没错,就是那个“遍地都是拖鞋佬,却人人富得流油”的顺德。正宗的顺德双皮奶,香甜浓郁,奶味十足,尤其是冰冻过的,白白嫩嫩的,好吃到飞起。

    2022-07-12 16:26:22 作者: 9720 0

  • 论女性与艺术之关系

    在父系社会的古代,无论是中国的女性,欧洲的女性或是其他国家的女性,政治与社会地位都是较为低下的,不仅可以从裹脚、束腰等陋习里体现,还可以从当时的一些史料、书籍记载里可以体现,如《妇德四箴》中的“柔顺温恭,贞静自守”。此外的“专心内政、不与外事”也表明了古代女性是不被允许抛头露面、活动的范围是十分受限的,更勿论她们从事艺术工作并在其中取得巨大成就的难度之高,但即使是在这样的境况下,除女性本身为艺术提供许多创作题材、内容与灵感,仍然有许多女性突破重重藩篱用独特的视角探寻自身的同时诠释周围社会与世界,亲身参与进来推动艺术的发展进程,使艺术突破文化意识形态的限制去揭开偏见和发现不足,给艺术发展以莫大的推动力。犹记得梁老师在一节课上问到为什么艺术史上很少出现伟大的女艺术家,无论是在绘画或是音乐方面,都凤毛棱角。而是经常出现在男性艺术家的笔下、作品里,成为他们创作的题材与灵感。我想是多重原因下的结果,如重男轻女、“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女性受教育机会小等都是女性艺术家少的原因。客观而言,女性为古代许多画作提供了绘画题材,如古希腊和古罗马神话传说中的女神主题,中国古代的各种仕女图,扩大了古代绘画艺术艺术表达内容和主题,但是这些出现在男性艺术家的作品里的女性们都根据男性审美、男性思想被创造出来的,是作为过去男性文化的附庸品出现的,没有表如真实自己的机会而在漫长的艺术发展长流中,随着女性意识的慢慢与发展,女性作为一个觉醒的性别而不是第二性活跃在艺术创作领域当中一些女艺术家渐渐跳出“闺怨”、“花鸟虫草”、家庭题材的框子,开始以一种独特的女性视角观自身与诠释世界,将她们高度的个人经验、细腻的心理、多重的情感体验)展示在她们的作品之中,从而展示出一种不同于男性的经验方式、感知方式和思维方式。正是许多觉醒的女性艺术家的出现,使得艺术的表达方式更多样与丰富。她们不再迎合男性对女性的软弱娇美、含蓄内敛阴柔的想象,而倾向于更多样的表达方式,如赵跃的《格子》、倪俊的《幸福的花》都采用手术刀片切割自己的身体,用以表达女性对生育这一古老主题的焦虑、困惑与恐惧。又课中老师讲到的墨西哥著名画家弗里达`卡洛,她的绘画兼具写实主义和象征主义风格,带有强烈的超现实主义色彩,当其他男性艺术家们以宗教、历史、浪漫主义题材表现自我时,弗里达却用一种直接的方式来表现她的疾病、残疾和对死亡的恐惧。女性在艺术中提供的全然不同于男性的女性视角有利于人们对以往男性创造的艺术历史进行一个反思,重新认识男权社会艺术话语运作方式及其所带来的的影响。

    2022-06-30 22:46:17 作者:刘可欣 970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