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原创> 杂文·评论·奇章

教育回归自然 发展尊重多样 ——读《世界上最好的教育给父母和教师的45堂必修课》有感

时间:2020-08-08 21:58:52     作者:郑萱      浏览:9572   评论:0    来源:青年作家

教育回归自然  发展尊重多样

——读《世界上最好的教育给父母和教师的45堂必修课》有感

文/郑萱


关于教育,我们总是不断反思为何学生学习如此辛苦?为何懂得创新的学生如此之少?为何教育由育人成才变成了逼人成长?为何教育成为了竞争的战场等等一系列困惑的问题,在陈之华编著的《世界上最好的教育给父母和教师的45堂必修课》中,我们找到了答案。这本书让我们从中自我反省,重新反思到底何谓教育的本质。
芬兰的教育从来都不是焦点,没上过新闻头条,也不是旅游热线,就连驰名天下的诺基亚也鲜有人知其实是芬兰的品牌。芬兰给人的印象大多就是地处北极圈附近漫长严寒的国家。但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国家却用它独特的教育理念,一直坚守的教育方式征服了世界,向我们呈现一个真正开放多元的教育思维,正是因为这样,芬兰才成为一个在教育领域独占鳌头的国家。

回归自然,以人为本


“如果你不好好读书,将来只能去当清洁工!”
“妈妈,我的梦想是当一名厨师!”
“真是没出息的孩子!”
“看看隔壁家的小明,今天他考了100分,你怎么才考70分!”
这样刺耳的话语应该是中国孩子的家常便饭。我们常听到父母对孩子会以这样的方式来提醒孩子,让孩子警醒学习的重要性。其实,这样的社会常态来源于整个社会观念的固化,让孩子们从小就形成了功利的价值观。
其实每一个职业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医生和厨师同样伟大,只要我们从事的是我们热爱的,适合我们自身的职业,做着适合我们自己的事情,教育最终无非就是让孩子融入社会。关键在于教育者们是否有考虑过我们的孩子真正的材质,他们的个性,有没有回归他们的本原,从他们的角度出发,不用成绩定高低,不让素质教育停留于纸面。而是真正做到欣赏每一个孩子的才能,肯定他们的独一无二,平等对待他们的弱势,改进他们的缺点,不强化,不强调“资优”,让孩子们也能平等对待一切,强调合作,不强调竞争
芬兰的教育把关注的重点集中在孩子拥有足够的能力,不强调竞争,在合作中取胜,所谓的“竞争力”自然就会产生。
虽然说我们这正处于有竞争,适者生存的社会。但是,合作才能让孩子们走得更远。在教育学生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和自己比,尽力做好自己能做好的部分,和自己竞争,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和昨天的自己比,从内心里去提升,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人生,是一场马拉松,眼前的成功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保持心态,持之以恒。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更希望孩子们能走一条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因为,每个人的成功无法复制。
“妈妈,我的梦想是当一名厨师!
“孩子,妈妈支持你,希望你朝着自己的梦想努力,加油!”
“孩子,你今天的字比昨天的有进步,真棒!”
如果哪天我们耳熟能详的话语能变成以上的形式,不用教育者所认定的条条框框去限制孩子的自由发展,去做理论上认为好的事情,能够让孩子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美好,不为利益与荣誉,做到自己的最佳水平,就值得被鼓励,值得为他鼓掌。教育回归本原,教育者回归本原,真正做到育人,引领祖国的未来。那我们的教育事业将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回归本原,以人为本,非争也胜。

发展全面,以乐促学


从小到大我们一直呼吁让孩子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是“全面发展”到底是哪方面的发展呢?芬兰教育中的多语言教育课程,虽然听起来繁重的任务,但孩子们却乐此不疲,因为他们的语言学习从不步步紧逼,让孩子们量力而行,强调均衡发展。
母语文学课,听起来有点像我们的语文课,不过方式完全不同,芬兰教育借助这门课,让孩子们发挥无穷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透过弹性与互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个人一对一的研习,到小组学习,再到全班讨论,每个人都参与其中。一个写作集合全班同学的想法,思维碰撞无穷的火花,这样可以将每一位笔者激发的灵感,成为凝聚一个生命共同体的基础。让孩子们分享创造一个故事的真实趣味,远比教导他们打败同学,更加人性与美好。在应试环境下,我们仿佛已经忘记了如何自由运用想象,自由发挥天马行空的妙笔,与一篇头头是道的,却空洞无情感的文章相比,我们应该更倾向于前者。
芬兰到处是森林,学习找路,使用罗盘,看懂地图也是教育的一部分。游泳教育,不急于学会游泳,而是让孩子真正学会不怕水,会自由换气,真正享受水中的乐趣。音乐课,带动孩子们去欣赏,在音乐世界里互动,充满真正属于音乐的活力。认识空间,学习设计。通过暑假实习,接触社会
芬兰的教育真正是从“全人”的教育出发,让孩子在真正意义上接触文学、艺术、运动、设计等等,并非我们所了解的传统课堂,纯理论,套模板,固框架,让孩子们觉得学习的这一切离他们很远,而是真正尊重孩子,适应年龄,不急于求成,只为启发孩子,培养兴趣,不停留于文字的碰撞,更多的应用于实际。如在初中阶段就让孩子体验实习,虽然牺牲了我们认为宝贵的时间,但实质上却让孩子玩得开心且更加有益。我们的暑期也有实践活动,却往往流于形式,因为教育者不愿意牺牲这一段学习时间,常为了分数而不愿让孩子体验生活,尝试更有趣的东西,一切的教育成果都是在夜以继日的耳濡目染中内化而生的,希望我们能真正做到发展全面,以乐促学。

生命视野,丰富人生


芬兰是一个小国,却有一个大国视野,他们深刻的感受到国家的发展与人民的前途是必须与世界接轨的。因此,对于国民的基础教育,芬兰教育者希望能够将教育基础打得更雄厚,一步一步强化自身的竞争力。
学科教育,本土化精彩。从各科目的教材和教学中就显而易见。芬兰的课堂摆脱了我们一贯所了解的“沉默是金”的模式,而是打造一个“妙语连珠”“互动交流”的课堂,教育者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无等级之分。从数学教材来说,教材中的练习题真实呈现了芬兰本土实际地理知识,既生活化,又本土化,不脱离生活,来源于生活,用生活化的方式去学。在芬兰的教育价值中,希望提供学生足够的本科目、跨学科知识与演练,让未来成长与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事物,都尽可能在学校课堂中先覆盖到,让孩子们从小就穿梭在这一片树林中,而不是只是去触碰一颗颗独立无关联的树。
兴趣教育,快乐不嫌多。芬兰的孩子也会不停得上补习班,但是他们的补习班是根据他们的兴趣而定的。因此,他们从心底里感到开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中学会终身赏玩,借此陶冶情操。不带目的的学习,不为弹奏出乐曲的音乐感,不为炫耀技法巧手,孩子才能发现更多的乐趣。毕竟,为了兴趣而学习,快乐且不嫌多。为了竞争而学习,劳累尚且无趣,变调而变质。
责任教育,汇聚各方面。一个人,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都有属于自己不同身份的责任。课堂上,老师借由人生与宗教,文化差异与尊重,人与社会的伦理关系,人与社会责任的关系,环境保护的关系等课题,和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讨论,让学生了解到不能仅关注自身,只顾自身发展,人与群体之间存在着伦常、群己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必须相互尊重,才能维持这个多元社会与宗教文化的和谐关系。
品格教育,来自价值观。教育者,家庭,社会都是影响品格的根源。教育者不只是在课堂上传授书本上的知识,照本宣科,只能称之为刚入门的教育者,应有自己的想法与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对于社会,国家问题的关注与看法等等。芬兰的课堂上,教育者会跟孩子们一起关心贫苦的人民,了解人权,在课堂上不断讨论,这远比将一堆整理好的关于品格方面的理论摆在孩子们面前有效得多。作为一个完整的人,需要学会尊重不同的个人、文化、宗教,人的品格好坏能通过各项课堂的讨论展露无遗,并且自然而然的根植于心。
考试教育,注重同进步。以往我们所关注的是一场考试下来,自身有没有进步,可能不会关心别人是否有进步。但是,在芬兰,每个孩子都希望同伴能够一起进步,只要有考不好的孩子,学校和老师会特别关注,让孩子有第二次,第三次机会去考试,而这一场考试是跟着其他孩子一起重新考试,其他原本高分的孩子都无怨言,而是开心的看到同伴的进步。这和我们一贯以来的教育思维截然不同,也许正是这样每一次的关注,会让原本自信心缺乏的孩子能够重拾信心。
评比教育,让未来更好。在中国,我们早已习惯了评比,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总是花落某些人的头上,却没有照顾到其他孩子,因此沦为一种相互较劲的工具。在芬兰,从不会公布学生的成绩以及各类评比结果,一切的评比只为了让学生和学校有求进步的机会,有更稳健的参考基础。评比只为反省自身,更应尊重人性,让教育者思索如何自我改善。
问题教育,正视及反省。每个国家的背后总有美丽与悲哀,芬兰的教育如此成功,却也有其无奈之处。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看别人的缺失,并不会对自身有任何好处,反之欣赏别人的优点,真正去体会这个小国家如何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面对自我,回归本原。
芬兰跟中国相比,不同的国情,走不同的道路,现实的差异,条件的限制都是我们两个国家截然不同的地方。但是,在教育这条路上,我认为我们都应该走一条殊途同归的道路,那就是教育者在对待每一名学生时,能够做到让学生回归自然,一切以人为本。在培养一个“全人”时,应该做到真正做到发展全面,以乐促学。在人类教育探索的道路上真正做到用生命视野去教育学生,让每一名学生都拥有丰富的人生。


责任编辑:沃沃鸾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