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原创> 杂文·评论·奇章

诗人张建新:用文字的尺度,丈量世界的深度

时间:2019-02-27 09:19:25     作者:清泠之声      浏览:9509   评论:0    来源:青年作家

诗人张建新:用文字的尺度,丈量世界的深度


回望过去,我们在诗与远方的江流,乘桴泛波。源于对文字的敬畏,逆流而上。

在恒长的光影里,我们努力描绘心中那幅蓝图,有深度的文字是我们钟爱的玫瑰,有深度的诗人作家是我们学习的标杆。

有幸遇见诗人张建新老师是在2018年11月份的最后一天,因为咨询入作协的相关事宜,加上了他的微信,他是望江县作协主席。

为人十分谦和,虽然我们没见过面,只是通过网络联系。但从字里行间能感觉出他对新人写作者友好的态度。

面对我抛出得一连串的问题,给予了细致的回复。在他的指引下,得以顺利申请加入作协。

张建新老师,男,安徽望江人,1973年生于父母支边之地新疆。是著名诗人,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生于虚构》《雨的安慰》,《赶路诗刊》编委。鲁迅文学院安徽作家班学员。

曾获“张坚诗歌奖”、御鼎诗歌奖、《安徽文学》年度诗歌奖等大奖。

作品见国内外各诗刊杂志,入选《新中国60年文学大系》《中国当代汉诗年鉴》《21世纪中国最佳诗歌》《中国诗歌精选》《中国当代短诗三百首》《2012-2013中国年度诗典》《诗生活年选》等诗选、年选。2015年《诗人文摘》年度诗人……

我在网络上阅读了他部分诗歌,有些懂了,有些不是很理解。跟他留言说了自己的看法,想看看他完整的作品,随即赠送了我一本他所著的诗集《雨的安慰》。我花时间仔细看完了,受益匪浅,让我对诗歌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据了解,诗坛各位大家对张建新老师的《雨的温柔》这本诗集评价颇高。

著名诗人王西平评论道:“很少有一本诗集像张建新的《雨的安慰》那样有如此齐整稳定的质量,能让读者从诗集本身的阅读中感受到真纯而持久的趣味,以及由此获得的信任和新的不断的审美期待。”

著名诗歌理论家沈天鸿先生对张建新诗歌的美学特征予以了非常专业的阐释。沈天鸿先生高度评价道:“张建新诗中实现的这种内心生活和外部生活的汇合因此值得肯定。”大家都认为这样的阐释与评价无疑是深刻和准确的。

张建新老师说,沈天鸿老师可是他写作路上的良师益友。据了解当初也是受了沈天鸿老师的影响,他才开始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诗歌作品。

大约是在93年至95年期间,沈天鸿老师在他主持的《安庆日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了两首短诗,一首叫《离开》,另一首叫《霜降》,这也是张建新老师第一次在公开报刊发表作品,给了他很大的鼓励。需要一提的是,沈天鸿老师以《安庆日报》文艺副刊为载体,发掘培养了一大批诗人、作家,那时的《安庆日报》副刊在省内及全国范围内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力,沈天鸿老师功不可没。

在写作过程中,张建新老师很庆幸经常遇到良师益友。比如湖南的《散文诗》刊主编邹岳汉先生,大约是97年,张建新老师收到他的一封信,大致意思是他投稿的一组散文诗决定刊于杂志头条,让他寄一张照片,写一个创作谈寄过去,这让他激动了好几天,第二天迫不及待的清晨就跑去照像馆拍照,而他去的太早,照像馆还没开门。材料准备好之后寄了过去,终于等到了样刊,那期的《散文诗》刊除了封三是广告,封面、封二、头条、封底都是他的作品,激动得不得了,于是去报刊亭把这一期所有的《散文诗》刊都买了下来,送给朋友们。还有很多良师益友,张建新老师从内心感谢他们对自己的偏爱和鼓励。

据了解,张建新老师写诗大约是在95年左右开始的,其实他初中时就开始写,虽然那时写的算不上什么诗,可以理解为青春期的情绪宣泄吧。但那时写周记,他有一次看到同桌的女生周记写的是诗,觉得挺好,几行文字周记就搞定,于是也开始周记写诗,老师在诗后批注“好”“很好”,也刺激了他写诗的欲望,甚是满足。

他是很随性的一个人,刚开始写诗时就是觉得文字少,分分钟就能搞定。后来写诗是因为人生规划均无法按自己的想法来,一个17岁的孩子整天三点一线上下班,想想该多枯燥、无聊和郁闷,那时写诗或许一是兴趣抑或是用于排解情绪吧,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

在写作初期,作品的发表在满足了虚荣心的同时,更多是给了他信心与动力,且一路坚持走了下来,现在,更看重的是写作的质量,内心不由自主向那些默默前行,不断突破自己的诗人致敬。

张建新老师为人低调,很少提及自己所获奖项与成绩。而我好奇,在网上仔细查阅了他的资料才得以详细了解。

我问他,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有哪些?他说,关于自己的作品,当然也写过一些比较满意的,也受到过比较高的评价,但那也没什么的,非常谦虚。

根据深入了解,张建新老师的人生经历并不复杂,说简单也简单,说坎坷也坎坷。简单的是因父母支援边疆建设,他出生于新疆,几个月大就随母亲回到望江县,在华阳镇一个叫永固村的村庄里长大,后来参加工作,一直干到现在。

坎坷是因为小时家贫,个人的人生轨迹也由此改变。父母支边二十年,母亲先回来的,因为有了哥哥和他,还有一个姐姐,姐姐是母亲生他之前抱养的。父母决定不留在新疆而选择回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村庄里还有小脚年迈的奶奶,奶奶不愿意去新疆,所以只好回来。回来后,他父亲先后在桃岭村、信用社、火葬场、县医院做会计,母亲在家务农,因为要偿还奶奶在家生活所欠下的超资款,所以务农没有多少收入,所挣的工分基本都是用来偿还生产队的超资款,一家七口人都是靠父亲微薄的工资过活。

他六岁开始读书,从小学开始,放学就背着书包去田地里帮母亲干农活,一直到工作以后劝母亲放弃农活。所以,当人们回忆起童年丰富多彩的生活时,他的童年里都是棉地、菜籽、酷热天气里田地中间那棵避荫的小树,以及那个下雨时床帐上面都需要盖上塑料薄膜的四处漏雨的家。所以他和别人不同,他很少怀念童年,怀念是一种不由自主的情愫,因美好而怀念,因为童年对于他只有一个字:苦。若强说怀念,那未免矫情了。

是啊,现在的孩子多么幸福啊,不仅衣食丰盈,还有父母细心地关注着他们的点滴变化,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而张建新老师小时候一年吃不了两三次肉,而且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亲哪有时间关注你他的变化,更谈不上引导了,完全是田地里的野草,自生自长,长成啥样就是啥样。

小时候村里家家都装上了广播,他喜欢听单田芳的评书,爱看连环画。农闲时,周末他就去电影院前的画书摊上看连环画,也用平时舍不得买早点一分一分攒起来的钱到新华书店买连环画回来看。后来弄了张县图书馆的借书证,常借的书有《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这些大概培养了他对文学的兴趣。

和别的孩子一样,他也有一颗男儿闯四方的雄心,但现实是残酷的,因为家里贫穷,他父亲说只能供一个孩子读高中,所以初中毕业后他就选择了读技校,他初中除了数学成绩不好,语文和英语成绩都是不错的,中考时语文是全校第一,英语也居前列,但没有办法,只能放弃读高中,选择去读技校,早点出来工作挣钱,补贴家用。

上班后,闯四方的心不死,于是自学高中课程,两次考上省职工大学,要脱产学习三年,均因经济原因没能去。有一年招兵时,他也悄悄准备填表参军,母亲闻讯后赶来阻止,无奈放弃,于是,他外出闯荡的心被彻底扯断了翅膀。

好在2000年初,终于圆了一个梦,买了一台电脑,开始进入一些诗歌论坛,那时网络诗歌论坛多如牛毛,也帮他拓宽了视野,搭建了交流平台,他经常在几个优秀的诗歌论坛贴诗交流,也任几个论坛的版主,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诗友,与他们一起创办了《赶路诗刊》、《新诗代》诗刊等依托于网站的优秀纸质民刊。

诗人相对来说大多都是较为善良和可爱的人,常常为了不同的见解争得面红耳赤,他不太擅长辩论,而且他认为诗各有看法和主张才是正常的,不可能有一个绝对标准模板,一旦有这样的一个模板存在,那么,就意味着诗离死亡不远了。所以,他尊重他们各自的观点和主张,也经常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在一些有效的交流中会产生碰撞的火花,让人受益。

他认识的诗友比较多,他说这得感谢网络,很多诗友都是在论坛上认识的,绝大部分到现在还没见过。在现实生活中,小县城也有不少诗友,都写得很好,有空时大家一起打打牌,喝点小酒,是他现在的一大乐趣。

张建新老师今年46岁,千帆过尽,经历人生百态,看过红尘万象,早已人情练达即文章。

我问他,对当今诗坛有何看法?

他用了热闹这个词来形容。诗由论坛转到微信上,再度掀起了诗歌热潮,对于此有人表示乐观,有人表达悲观,他觉得挺好,清醒的人终归还是清醒的,混沌的人无论怎样也唤不醒他。他说,这或许与他的宿命观有关,在泥少俱下的诗歌界,诗歌作品良莠不齐,也不乏野心家和投机者,有时也能看到让人眼睛一亮的好诗,如品佳肴,常常会令人兴奋不已。他说他不太关注诗坛纷争,其实诗歌是没有坛的,坛都是人为所制,应该多关注好诗人,多写好诗,仅此最重要。

随后我又问他,对年轻创作者有什么建议?

他说写诗要有野心,但这个野心的动机不是利益,而是写出好作品。多读书,可以杂一些,可以包罗万象,不限于文学。少一些臆想,沉入生活内部,只有真实的体验才可以避免那些华而不实虚头巴脑和轻飘浮夸的文字。当你的生活和写诗发生矛盾,请放下诗,先经营好生活。

交流愈深,愈发现张建新老师是个有想法有态度的诗人。有生活态度,也有写作态度。

有态度的写作犹如一场修行,一个人的写作态度,决定了他的思想高度与创作的深度。不管世界如何变化,张建新老师始终坚持自己的态度。 

毋庸置疑,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当不错的时代。我们可以摇曳着文字的旌旗,挥毫泼墨。然而,有态度的写作才能走得更远。

而诗人张建新老师就是我们学习的标杆,我们可以通过他的著作,探索与发现更加多彩的文学世界。

安庆地区文人荟萃,诗人更多,这是文化底蕴的积累!但安庆文人始终秉持低调为人,高调为文的优良风范,张建新老师长期以身作则,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呀!

 

附上张建新老师的诗两首,欢迎赏析学习:

 

在青林寺或不在青林寺

 

我比雪晚一些抵达

进入青林寺首先

要进入到一场雪中

我是人群中的早起者

一行遗留和消失的脚印

见证了这些,也见证了

雪仍在身后落下

鸟群在树枝上落下

我在早课的经声里落下

 

鸟不愿再鸣叫

 

鸟在叫

鸟在雨里叫

鸟在冬天的雨里叫

鸟不属于雨

也不属于冬天

雨进入不了鸟的内部

而冬天又死寂沉沉

鸟用叫声

把自己区别开来

这是鸟孤立无援的

辩证法和方法论

路过大雪中的菜地

看到鸟群零星散布于

白菜和萝卜之间

白菜仍留有斑驳绿色

但萝卜在雪泥下面

像深埋的头颅

鸟群就呆立在四周

我挥手跺脚恐吓

希望听到它的鸣叫

它只沉默低飞到远处

好像它的叫声

也被深埋在了大雪里 


责任编辑:青年作协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